范文网

苏教版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5-02-09
1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教职工,常常需要认真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的加法》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51-52页。

(二)教材分析:

“分一分”这一课题安排了小猴子整理房间的情景图,通过把杂乱的物品分类整理,学生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并初步体会分类方法。接着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将混合放置的铅笔按颜色分为两类,让学生感受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并体验分类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例2是将标上序号的衣物进行分类,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分类方式,教学时要围绕“你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

这些问题,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进行活动。

课堂活动有3道题,第1题只有1个答案,即把一组动物和花朵里的动物圈出来,这道题让学生了解一下分类的种类不同。第2题比较简单,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要求整理书包,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整理方法,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支持,同时要渗透养成好习惯的教育。这道题留到例2后面的练习后完成,因为整理书包在课堂上不易管理,让孩子们练习好后再操作相对好一些。

(三)学情分析:

孩子们对物体的认识是从生活体验开始,首先感悟的是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这种体验在学习活动中就是分类,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分类,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方式分类的。让学生充分体验分类过程,感受分类方法,再以同桌为单位请代表上台演示,并向全班介绍。

学生分类时,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种类分。不管学生是怎样分的,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老师都应该给予支持。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的过程,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整理身边事物的习惯。

·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感悟分类的方法。

(六)教学难点:

经历过程,感悟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关键: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活动增加感性认识。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答题卡,小棒。

(九)教学时间:

一课时

(十)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看看老师今天带大家到小猴子家去玩,有请大家进屋,当来到小猴子的家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你有什么想法 ?

3、老师扮小猴子可怜的样子,用可怜的语调说:“小朋友们,你们快帮帮我吧,我也想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

4、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帮助小猴子把它的家整理得整整齐齐的呀?那么该按怎样的方法去把这些凌乱的物体分类整理好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给物体分类,板书;分类。

二、学...

查看详情>>
2

苏教版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难免需要准备教案,因为教案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的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

自主探求规律和运用规律。

教学教具:

课件、不完整的百数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看!它们来了(依次呈现右图)。读一读,打个招呼吧!

学生反映太乱了,不容易看出都有什么数。

教师:没关系,那就请它们排好队,再和我们见面,好吗?

教师:为了让它们排得更整齐,老师给它们准备好了各自的房间。现在就欢迎它们入场吧。

二、解构百数表,探究数的排列规律

教师(呈现下左图):第一支队伍是按什么顺序排队的?排得整齐吗?请它们住进从上数的第一行,可以吗?

教师:读一读,请它们入住。

教师(呈现上右图):又来了一支数的队伍。它们应该住在哪儿?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呈现下左图。

三、巩固拓展

1、完成课本第37页做一做的第1、2题。第1题,教师出示数位表,任意在数位表上写数字,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数是多少。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请个别学生读数。

2、完成课本第38页练习八的第5-8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的含义。“>”是大于号,表示一数比另一数大;“<”是小于号;“=”是等于号,表示左右两边的数相等。

2、使用>、=和<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

1、会写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

2、能够读出一个式子。

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2、养成一丝不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的含义。

2、“>”、“<”、“=”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使用>、=和<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小兔子和萝卜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多媒体)

1、哪种图形多?在多的一行打√

○ ○ ○ ○ ○ ()

☆ ☆ ☆ ☆ ☆ ☆ ()

2、哪种图形少?在少的一行打√

▲ ▲ ▲ ▲ ▲ ▲ ()

■ ■ ■ ■ ()

3、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习新知从思路和方法上作好铺垫,也为学习新知作了衔接。)

二、探究与体验。

教师把课本第20页的主体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师:今天是小熊猫的生日,他的一些好朋友都来祝贺了,小熊猫准备了一些丰盛的午餐来招待大家,在这...

查看详情>>
3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精品九篇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认识温度计

知道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吗?(出示温度计)谁能把温度计向大家介绍一下? (温度计的结构、计量单位、类型、表示温度的方法等)

2.交流例1

(1)出示例1,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以这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为例,说一说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气温,正数和负数又是怎样读和怎样写的?

(3) 全班交流。(以0摄氏度为标准,0摄氏度以上用正数表示,0摄氏度以下用负数表示。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 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我们以前认识的数都是正数。而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板书:+20(20)、- 20、0

3.交流例2

(1)小组交流: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分别比海平面高或低多少米?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

(2)全班交流。(以海平面为标准,超过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板书:+8844.4、-155)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4.归纳总结

(1)小组交流:说说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认识?

(2)全班交流。

(3)相机引导小结: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拓展

1.练习一第1题。

生自已...

查看详情>>
4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五篇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苏教版数学教案

为了确保上好课,老师们在准备教案课件时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能草率从事。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不漏掉重要内容,避免出现遗漏情况。本篇文章将重点探讨“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供大家在工作学习中参考,切勿盲目转载或抄袭他人的作品!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多读书,可以与主人公卑可怜之人,笑可鄙之士。读书是超越时空间的邂逅。你会感受李白攀登天姥峰的潇洒;杜甫登临五岳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1

词两首

1、会背诵、默写、解释这两首词。

2、《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

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这首词写出了词人郊游时的愉悦,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3《如梦令》中“醉”表明词人 心情愉快,是开怀畅饮的结果。“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日暮”和词人“醉”了,也可能是词人兴致很高,流连忘返。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 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的路径的心情。

4、《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张志和,号“烟波钓徒”。

词中了描绘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

5、《渔歌子》中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表面看“不须归”的原因是雨小,鱼肥,穿了蓑衣,戴了斗笠,渔翁已经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了,实际是“不想归”,原因是不愿再涉足朝廷的风浪.透露出词人淡泊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6、《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牌,我知道的词牌还有:清平乐、忆江南、水调歌头、沁园春、西江月。

4、兴尽:兴,兴致。

尽了兴致,游兴得到满足。 不须:不必,不一定要。

日暮:夕阳西下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5、拓展:

(1)与荷花有关的诗句(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垂钓的诗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3)春天的风、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由“细雨”想到)

(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2

螳螂捕蝉

1、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万分危险的,使吴王打...

查看详情>>
5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十五篇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
苏教版数学教案

诚挚为您展示精彩的“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内容,感谢您参考本文。教案课件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每天都会按时按质地编写教案课件。完整的教案是教师计划和安排课程的基础。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篇1)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

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并能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通过具体直观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感受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许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圆片若干个、小棒。

创设情境,理解加法含义。

理解加法含义。师:2辆车和一辆车合起来是几辆车?你怎么知道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指明:把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5以内的加法。(板书:5以内的加法)

认识加号。

师:在数学上,2和1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表示。

师领读,生跟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符号,你准备怎样记住它?

合作交流,探索算法的多样化。

摆一摆。

师:请拿出学具圆片。先摆3个圆片,再摆2个圆片,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圆片?你怎样列式?

小组合作,探讨算法的多样化。

师:3加2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

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师:刚才大家想出那么多的计算方法,下面,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田字格中的3个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注意个别指导以及观察各学生的计算能力。

集体反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一图两式,体会加法交换律。

1、引导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

2、观察对比,找出规律。

师:一共有几枝铅笔,你会列算式吗?(引导学生说出两个不同的算式。)大家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课堂活动。

说一说,填一填。

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

画一画,算一算。

教师帮助学生弄懂图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集体反馈,订正。

看图填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交流。

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

小组合作交流,看看一共能写出几个不同的算式。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钟表面,会看钟表面上的整时数,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2、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合作和竞争意识。

4、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面、小黑板、手表、闹钟、电子表、手机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愿望。

4、 时针和分针有什么不同?

三、 依托经验,认识整时刻

1、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