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小学数学教案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4-13

小学数学教案内容

2024-04-13 07:13:06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正确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与梯形的分类;

3、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加深对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4、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选择折线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平移和旋转等。

教学资源: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揭题:今天,我们把几个还没有复习的单元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单元没有整理过呢?(升和毫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对称、平移和旋转,以及统计。)

提问:在这些单元中,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自由发言)

引入:接下去,我们来复习这些知识,希望大家通过复习,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有所提高。

二、复习升与毫升

1、整理与复习第14题

先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再启发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对升与毫升的认识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整理与复习第15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想法,进一步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1升=1000毫升,以及相关的换算方法。

3、小结:升与毫升的有关知识。

三、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整理与复习第16题

学生独立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交流正确的画法,强化学生对这几个图形的正确认识。

2、整理与复习第17题

先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含义,再让学生分别在图中画出底边上的.高,并标上直角标记。

3、整理与复习第18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2厘米、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分别围出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结合有关知识的理解,分别回答有关的问题。

4、整理与复习第1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两位学生板演,然后汇报交流,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等腰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5、小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相关知识。

四、复习平移、旋转与统计

1、整理与复习第20题

让学生在方格图在分别画出轴对称图形,并把简单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交流画法,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把一个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平移和旋转90度的方法。

2、整理与复习第21题

(1)预先布置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学期每学期期末的身高情况;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有什么优点?

(3)讨论交流:某位同学一至四年级身高增长情况用哪种统计图表示表示收集的信息比较合适?

(4)独立完成统计图;

(5)小组交流:说说从图中能看出些什么?根据统计图中的变化趋势估计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3、小结:平移、旋转与统计的重要知识点。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你们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认真复习,迎接考试,以取得另自己满意的成绩。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习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习。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2、说一说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

二、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生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

三、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3、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出来。

四、巩固练习

1、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把米尺长1()

1把米尺长10()

1把米尺长100()

2、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3、练习6,7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阿福的新衣---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三、知识目标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四、技能目标

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情感目标

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六、重点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七、教具准备

直尺、米尺若干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3、巩固米的认识。

4、米和厘米的关系。

5、课间休息。(小故事)

6、巩固新知

7、课后实践活动

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八、全课总结

九、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我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一些环节处理上还很不到位。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弄懂算理,并提高联系的速度。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重点

能快速地计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

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课堂内容

一、归纳整理,形成系统。

1、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了20以内不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计算能力。出示练习四第3题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向学生提问。

(学生高兴紧张地回答老师所出示意的计算题。)

师:同学门刚才表现得很好,现在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

2、出示练习四第5题:请两队同学上台分别拿着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然后请同学们把算式卡片与正确的得数排在一起。

(学生高兴的做游戏。)

二、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四第4题挂图:师:大家看这幅图,你们知道了什么?哪位同学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思考做题)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会做吗?

2、A:出示练习四第7题:师:大家从这幅图中知道什么?

(学生说意图)

B:分组讨论: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想法)

C:你们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

D:你们能根据刚才所提的问题算出得数吗?

(学生算得数)

三、拓展思维。

出示练习四第6题,师:谁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说题意)

师:你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来比赛一下,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比赛做题)

四、练习小结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们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具、学具准备:开学图挂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学校里学习很多有用的知识。这节课是数学课,我们要学习数学知识。小朋友,你们喜欢数学吗?为什么呀?(指名学生回答)

同学们说得都很对!数学知识非常有用,科学家为什么能把火箭、卫星送上天空等等,这些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所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数学,我们要好好学习,学好数学,掌握本领,长大了更好地建设祖国。

从今天起同学们可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努力,看谁把数学学得最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数一数(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出示彩色挂图,教学数数。

(1)质疑:教师:“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地方?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大家一起来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学习:先让学生观察,在小组内和小朋友们说一说。

(3)汇报学习情况: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人或事物的个数(如:能用“1”表示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能用“2”表示的有:两个同学向教师敬礼、两个同学浇花;3个同学在踢球;有4朵葵花;宣传栏上有5个大字;花坛里有6朵花;天空有7只鸟;楼边有8棵树;校园里有9个学生;10个人等)。然後让同桌再互相说。

2.找一找,数一数:我们也有一个美丽的校园,我们也可以数数在我们校园里,教室里看到的东西。

谁能把你自己观察到的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3.扩展训练:

(1)关于方位的认识:

提问学生,某某前边一列有几个同学?后边一列有几个同学?左边一行有几位同学?右边一行有几位同学?

告诉你的同桌,你的左边一行有几个同学?右边一行有几个同学?前面一列有多少的同学?后面一列有多少个同学?

(2)动脑动手:

1.你喜欢画什么,就在右面的空格里画什么,要画得和左边同样多.

2、练习2第一、二题

三、小结:

数学课有趣吗?你们喜欢上数学课吗?今天的数学课,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很认真。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今天这样认真的学习数学知识。

四、课外观察作业

1、数一数在家里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并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交流。2、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随笔:

二、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的题。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师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图形的旋转一课是课标修订后关于图形与变换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在图形与几何一节中新增了一部分内容,比如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等,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1.小学设置图形变换内容的意义

小学数学为什么要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这部分知识?学习它们究竟有哪些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就其内容来说,图形的旋转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形式。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知识,其改变了人们静止观察世界的传统方式,提倡从运动变换的视角研究几何问题。二是从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变换相关的现象,像机械传送带、升降的电梯、旋转的电风扇等,我们希望学生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这些现象。

2.图形的旋转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课标的三个学段里面都涉及了图形的旋转,那么这部分内容在不同学段当中的具体要求又是什么呢?其实课标中将图形的变换之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分为了三个学段:第一个学段:结合实例感知旋转现象;第二个学段:了解图形旋转的相关内容, 能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出其图形旋转90度后所形成的图形;第三学段:探索并理解图形旋转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根据题目要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这三个学段的目标设置是由易至难,是一个逐渐由直观思维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维的过程。这节课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就是继续和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的旋转概念,即能够识别旋转现象,会画图。纵观三个学段的教材,本学段内容其实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原有的旧知识推动四年级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学习相关性质等打下基础。教学时我们需要把握好具体目标,除了立足教材,还需了解学生。

3.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1)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成: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轴对称变换,通过具体实例能够辨别这三种基本变换,但这种辨别是浅层次的,在认识上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

(2)需要关注学生因年龄不同从而引起的思维变化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到新奇,从而会好动,他们的思维还是从具体形象的物象感知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一个阶段,所以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还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4.图形的旋转教学的实施与反思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认识顺时针、逆时针的概念。

第二,理解角度旋转的概念。

第三,基本掌握简单图形的旋转变换方法。

教学时,可利用教具——钟表,根据分针的旋转规律,认识说明什么是顺时针方向(与分针走向相同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指出时针、秒针的旋转方向是什么方向,从感官上帮助学生建立顺时针旋转的基本概念;其次说明与指针走向( )的方向为( ),这个让学生自己尝试回答。举例强化训练学生对顺、逆时针方向的认识:大风车、生活小区门口转杆、 酒店旋转门、自行车脚蹬前进方向等,让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基本概念来分析并正确说出其运动方向特征。在描述过程中强调绕着某某旋转,帮助学生准确描述旋转现象的同时,可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旋转中心知识。究竟旋转到哪里?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字来描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旋转的角度了。至此,学生就可以利用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正确地描述旋转现象了。之后开始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正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首先出示题目: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们用书后剪下的实物三角形进行旋转操作,再把正确位置画下来,之后的交流很重要,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画旋转图形的方法。

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学习,学生不仅能正确描述一些旋转现象,也明白了不管是平移也好、旋转也罢,画变换后的图形,抓住对应点或对应边很重要,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为了达成目标,设置了教学重难点,为了攻破重难点,又将整个课堂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如何描述旋转现象是学生掌握旋转的关键要素,形成了一种将某图形绕着某点顺(逆)时针旋转( )度固定表达方式;学生在画将某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时,可以抓住关键线段先进行旋转,待画出对应线段后只要再连接另外的端点,即能达到目的。这些目标的达成将为学生以后第三学段学习旋转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从而不断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知识生长如同花开,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教师尽心尽力地培育。我们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便可静静等待学生知识之花盛开!

小学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情感态度】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教学重点】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你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吗?一次函数的图象怎样画呢?一次函数有什么性质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教学说明】在回忆与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函数,图象的直观有助于理解函数的性质、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

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画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

(1)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x的值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6,—1)、(—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思考:

(1)观察上图,y轴右边的各点,当横坐标x逐渐增大时,纵坐标y如何变化?y轴左边的各点是否也有相同的规律?

(2)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探究2:反比例函数所在的象限画出函数y=的图形,并思考下列问题:

(1)函数图形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哪些象限?

(2)在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归纳结论】一般地,当k>0时,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由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的两支曲线组成,它们与x轴、y轴都不相交,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

探究3: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1)可以用画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

(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与y=—之间的关系,画出y=—的图象、

【归纳结论】一般地,当k

探究4: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y=—与y=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从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对比感受反比例函数图象“曲线”及“两支”的特征、

【归纳结论】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曲线、当k>0时,图象在一、三象限;当k

【教学说明】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观察函数图象,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小学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出示第21页的单元主题图。

师:这是在第二单元学习时我们看到的一幅图,那时小朋友们在图中找到了很多有关方向和位置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看这幅图,从图中你能看到一些图形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行道的地砖是正方形的,人行横道是长方形的,吊牌也是长方形的,岗亭的顶上是圆形的,还有玻璃窗也是长方形的。

师: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都用得非常普遍。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一些图形了,这节课我们就在你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的基础上,继续来认识图形。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黑板上贴出例1的图形。

师:这些东西小朋友见过吧,对了,这是同学们经常用到的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分类,你能把这些东西分成两类吗?

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比如按大小分、按颜色分、按形状分等。分完后让学生在上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类的,并把分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师:小朋友们有很多种分法,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老师唯独对按形状分的这种分法感兴趣,像这样按形状分的小朋友举手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吗?

预设一:学生可能说出这边分出来的是长方形,这边分出来的是正方形。这时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长方形,它是正方形呢?”使学生说出这面的图形要长一些,这面的图形要方一些的感觉。

预设二:学生可能说这样分的依据是这边的图形要方一些,这面的图形没有这样方。

师:小朋友们说出了自己分类的想法是这些图形要方一些,什么叫方呢?小朋友们用这面的方巾或生字卡片对折一下,可以上下对折,也可以斜角对折,看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操作后说自己的发现,四边都是一样长的。

师:用算式卡片斜角对折,它们的边是一样长的吗?

学生:不一样长。

师:对了,方方的图形四边都是一样长的,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这边的图形也有四条边,但它的边不是一样长的,所以这种图形不是正方形,这种图形是什么图形呢?对了,同学们叫它长方形。

师边讲边把正方形类的和长方形类的分别用椭圆圈起来(如图)。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两个正方形,有的大,有的小,为什么它们都叫正方形呢?

让学生回答出这两个图形都是方方的,它的每条边都一样长。

师:还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都是直直的,还有四个尖尖,师给学生纠正说这尖尖的是角,正方形的面是平平的。

师:看看这些长方形的东西呢?它们哪些地方和正方形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直直的边,都有四个角,都有平平的面;不同的是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给人正正方方的感觉;而长方形有的边不一样长。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花外衣去掉,小朋友还能认出它们吗?

把以上的物体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图形让学生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师把上面没有颜色的图形移一个下来,在下面标上长方形的字样;再移一个正方形下来,在下面标上正方形的字样。

师: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哪些物体?哪些物体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引导学生说出上学期学过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估计学生要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与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师:既然有关,就把它们请到桌面上来吧。学生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看看这些物体,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讨论后发言。学生可能说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时师拿出一个两边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问学生“这个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吗?”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话纠正为“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

师:既然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你能用正方体来画正方形吗?画一个试一试。抽一个学生先到黑板上来做示范,把正方体“印”在黑板上画正方形;然后学生独立在本子上用正方体的学具画正方形。

师:小朋友可以用正方形的学具画正方形,你还能用长方体的学具画长方形吗?试一试。

学生画长方形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出示下图。

师:这时应该圈哪个图形呢?为什么要圈这个图形?学生回答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转好后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围的正方形的每条边是不是一样长,并指一指围成图形的4个角。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2题、第4题和第6题。其中第4,6题都只要求学生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练习就行了。

(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的第1小题。

(4)指导学生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图,看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怎样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回答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13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 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 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 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14

l.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写出比例,判断几个数是不是成比例;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40 (2) : 7.5 :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 :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 ,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 :5=24 :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 : 和7.5 :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板书: : =7.5 :3 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 :2○ :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6=5 :( ) 0.8 :( )=1 :

如果学生有困难,启发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看开始组成的两个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计算上面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 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其余在下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明可以用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判断,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3.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再写出比例。提问练习情况并板书,让学生说明为什么。

4.做练习六第2题。

让学生判断,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提问:哪一个比和 :4组成比例?为什么,(比值相等,或化简后两个比相同)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5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

教师做到了:1、 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

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5-3=2(元)

5-24÷8

=5-3

=2(元)

4.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17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 30÷6= 49÷7=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15÷5=3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 )根摆成一个( )形,摆了()个,还剩( )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平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 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平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平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平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汇报

(5)师:7里面最多有3个2 ,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 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习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最多剩几根?最少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 )人,还剩( )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 ÷ 3 = 3…… 1

( ) ( ) ( ) ( )这个算式读作:( )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6÷3= (个)

7÷3= (个)…… (根)

8÷3= ( )…… (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

13÷2=6……1( )

18÷3=5……3( )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 ……( )

÷8= ……( )

÷9= ……( )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

÷( )=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8÷4=2

7÷2=3(盘)……1(个) 9÷4=2……1

余数 10÷4=2……2

读作:  11÷4=2……3

7除以2等于3余1 12÷4=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高一数学教案内容

    发布时间:2024-04-09

    高一数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能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建立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2.会根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写出其焦点坐标与准线方程;  3.会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一、预习检查  1.完成下表:  标准方程  图形  焦点坐标  准线方程  开口方向  2.求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3....

  • w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内容

    发布时间:2024-04-08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测数群,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  2、让幼儿学习按数匹配实物。  3、能用语言讲述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实物卡(水果、蔬菜群数1—7)、篮子(2个)、数字卡(1—7)、操作纸(按数量画圆圈)、口袋(36个)。 教学重点与难点...

  • w
    小学数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3-10-21

    教案课件不仅涉及教学步骤,也涉及教学的课程标准,每名教师都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关于“小学数学教案”的所需信息,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很有价值,不妨收藏本网页的网址,以便日后方便查阅!...

  • w
    小学英语教案内容

    发布时间:2023-12-11

    小学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篇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小学英语教科研工作将继续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深化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基层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围绕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两个主题开展工作,结合我市小学英语课...

  • w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

    发布时间:2023-11-21

    教案课件是教师必备之物,因此在撰写时教师们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严谨的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为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我们特别整理了“小学数学教案”栏目,请您到我们的官方网站查看更多信息!...

  • w
    环保教案内容

    发布时间:2023-12-12

    为了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我们对“环保教案”进行了编辑,希望您能收藏此页方便以后查看。每位老师都需要在上课前精心制定教案和课件,现在是老师开始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 w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

    发布时间:2024-02-08

    本文详细介绍了关于“小学数学教案”的相关信息,包括实用的知识和技巧。大家可以借鉴和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教案课件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因此需要花心思来设计。教案是推动学校不断更新的有效工具。...

  • w
    大班数学教案(内容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06

    活动目标:1、给宝石博物馆中的宝石进行排列,学习10的减法运算。2、为皇冠正确的画上宝石数量,喜欢动脑筋。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活动过程简录:1、复习十以内的分合式以及加法运算--复习10的分合式--10的碰球游戏2、介绍宝石博物馆--有一...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