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恐惧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2-24
1

恐惧读后感

恐惧读后感

文字记录读书感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写读书笔记、撰写读后感、分享读书心得等等。认真品味作者的作品后,我们心中一定会有许多感悟。最重要的是将这些感悟记录下来,“恐惧读后感”是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特意为您准备的内容,这里包含了您所需要的一切,赶快来看看吧!

恐惧读后感 篇1

韩昌光《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我校校长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说实话,要看懂这本书,说起来不容易,说起来也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 “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与学生和学科结合起来,把生活编织成学习和生活所需的社区结构。

周国平先生曾说过:“严格地说,只有素质教育才配称作教育。如果不注重质量,只传授一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那只能叫培训,而不是教育。

如果教育之名真的压制、扭曲、破坏素质,只能说是伪教育、反教育。”我们也可以用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来...

查看详情>>
2

2023直面内心的恐惧读后感

直面内心的恐惧读后感

对于想要了解“直面内心的恐惧读后感”的人下面是一些资料供你参考,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对你有所启示。阅读有助于人们抵抗孤独感。这里所指的孤独并非平常所理解的孤独,而是当人们读完一部作品后,被作品所触动。读后感则解析了作品内在的思想和情感的逻辑和结构。

直面内心的恐惧读后感【篇1】

恐惧,大概是人类最早体会到的情感。当婴儿从黑暗的子宫来到光明的世界时,它本能地哭了,那就是恐惧。尽管如此,我们对恐惧本身还是了解得太少。

在弗里茨的《直面内心的恐惧》的一书中,他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恐惧的窗户。

断断续续看完此书,我觉得收获很大。此外,这本书与我们所学的人格心理学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书中,弗里茨介绍了4种类型的人格:

害怕放弃自己---个性,害怕做自己---忧郁的个性,害怕改变---强迫的个性,害怕既定的规律---歇斯底里的个性。

事实上,人们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包括这四种个性。如果某个个性太强,就可能导致疾病。只有把握每一个度,在多重人格中保持适当的平衡,才能实现内心世界的和谐。

《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本书在叙述四种关于生命的病症时,也逐一讨论了健康的人的片面人格,以及轻微、严重或极端严重的心灵创伤。本书以精神分析、心理**的知识与经验的理论为基础,来介绍四种人格的典型特质,不采取宿命论或下断语的方式来进行论述,而是从人的特质或性情着手,来对恐惧进行深刻的论述,使之通俗易懂。

在书中,恐惧和恐惧这两个词反复出现,但我没有严格区分这两个词的含义,因为这不是书中的重点。有人说害怕死亡,而畏惧死亡也说得通,其中并无太大的异同。通常我们认为“畏惧”是指特定、(具体的东西,而“害怕”则指非特定的对象,比较不理性,虽然敬畏上帝与害怕上帝有所区别,但也不是每次都言之成理、斩钉截铁。

因此,恐惧、恐惧、恐惧、恐惧等等都是同一回事。

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即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和自己的童年时光有很大的关系。正是一个人的童年对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影响。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它一直影响着自己。要想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除了要把好的教育给孩子外,自己也需要做孩子的榜样,这会潜移默化孩子的人格,长远地影响孩子。

直面内心的恐惧读后感【篇2】

当我看到德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李曼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顿觉眼前一亮,勾起了我心底的好奇,“恐惧”自然是让人恐惧的,到底怎样才能直面恐惧。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天体运行的自传与公转、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四个特征类比人的四个成长动力。“自传”:我们要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人,肯定自我的存在,与其他人有所区别,个性如假包换,无人能取而代之。“公转”:我们对这个世界、生活与周遭的人敞开心扉,与人交往,也与很另类的人交流。广义说来,就是兴冲冲地活着。“向心力”,即万有引力,也就是我们对永恒的向往。“离心力”。我们随时准备改变自己,肯定所有的变革与新发展;抛掉熟悉的东西,把传...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