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2023父母读后感(集合14篇)

父母读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0-26

2023父母读后感(集合14篇)

2023-10-26 11:54:26

父母读后感【篇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作《父母不是我的佣人》,里面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这一代人,父母都把我们当成了宝贝,舍不得打、舍不得骂,除了学习,很多事情都基本不让我们去做。我们自己也就顺理成章地享受了在父母心中“小王子、小公主”的地位,觉得父母所为我们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父母也是不容易的,他们每天为工作奔波,回到家里不但要照顾我们的起居饮食,还要兼顾我们的学业。我们的父母并非圣人,他们也只是和我们一样,都是个普通人而已。作为孩子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替父母想想呢?他们也是有累的时候,他们也想有更多的时间好好休息。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帮父母分担些家务,而且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样父母就有足够的时间休息了。

《父母不是我的佣人》这本书使我感受良多,以后自己能做的事情坚决不依赖父母,再也不能把父母当成我的“佣人”了。

父母读后感【篇2】

亲情是一株永不凋谢的玫瑰,在人生漫漫的长途中,为你送去温馨和美丽;亲情是一缕明媚灿烂的阳光,在人生艰难的攀登中,愿你送来光明和温暖;亲情是一处安谧宁静的港湾,在人生坎坷的际遇中,为你提供关爱和温暖;心情是一眼汩汩流动的清泉,在你干渴难耐之时,给你清凉和舒爽……

——题记

在《父母们的眼神》这本书中有许多的文章,这些文章就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因为这些音符的汇聚才奏成了一首美丽动听的歌曲,那就是《父母们的眼神》。翻开书页,我看到了一个和书名一样的名字,一样是《父母们的眼神》却是不同的位置,这可能是它吸引了我的原因吧。

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那篇文章,看完之后我的心不禁猛的一沉。学校门外,游泳池旁边等待的身影,关注的眼睛,这已是司空见惯的情景。在中国父母的眼神中,它饱含着关切和担忧,但缺少信任与智慧,是一种复杂又空洞的眼神,这样的眼神仿佛恨不得长出两把铁钳,把孩子牢牢夹住。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父母的眼神对于中国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但同时我也要否认作者的另一个观点——中国的孩子要想成长为独立的人,需要克服多么大的'阻力啊!对于这个观点我认为应该有两面性。

在中国的古代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种思想使有些既有才华又有满腔热忱的巾帼,无法上战场杀敌,一生只能坐在庭院中看花开花落,处理庭院中的纠纷。而她们的父亲则是家里的顶梁柱,一个眼神就会扼杀家中女儿的梦想,从而改变了她们的命运。以前的父母不注重培养孩子刚毅的性格,也就无法成长为独立的人。

而在现代,可就不一样了。有时候虽然父母的眼神很严厉,但也会激发我们“越挫越勇”的心理,让我们变得更好。

现在的我们也许会因为父母的一个眼神而怨恨父母,但我们也许没有想过,正是因为他们爱我们,他们才肯教训我们,并且他们给我们的一直是最好的。所以在现代,孩子们有可能成长为独立的人。

父母们的眼神虽然可怕,但是作为子女的你千万不要远离他们,疏远他们,请珍惜身边人,在那同时也不要放弃那份他们守护了很久的亲情。

在生活中,我们的成长离不开亲情的呵护和滋润。亲情是人生中的宝贵和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所有的亲情。

亲情是甜美的乳汁,抚育我们成长;亲情是敞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亲情是峻厉的责罚,催促我们改错;亲情是父母的眼神,呵护我们成长……

父母读后感【篇3】

第七个晚上,明希豪森给大家讲述了两个故事。他讲述的第一个故事是《我的父母》。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明希豪森告诉大家他的父亲出生在气候宜人的瑞士,是一个瑞士人。他的父亲在瑞士做道路管理,是一个清道夫。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

明希豪森告诉大家,他的母亲出生在萨伏伊山区,一个漂亮而有冒险精神的人。他的母亲在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伯尔尼他的父亲所在的城市里。他的母亲想在那里碰碰运气,寻找幸福。

有一天,他的父亲和他的母亲都喝醉了酒,摇摇晃晃走在了街上。两人迎面走了过来,撞到了一起。因为俩人都喝醉了酒,火气都很大,争吵了起来。他们越吵越凶,吵得不可开交,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阻碍了交通。巡逻的警察把他们抓了起来,关进了看守所。

在看守所黑黑的房间里,他们酒醒了,恢复了理智,都觉得争吵非常愚蠢,非常可笑。于是,他们在黑黑的房子里给彼此开始道歉。谈的很投机。警察见他们不在争吵。就把他们释放了出来。

出来后,他们俩人的感情很快得到加深,他们很快喜欢上了对方,后来他们就走在了一起结了婚。

明希豪森告诉大家他的父亲经历了许多历险故事以后,地位大大的提高了。他就是在父亲给他绘声绘色的讲述历险的故事当中渐渐地长大了。因为他父  亲讲述的故事非常精彩,因此在明希豪森很小的时候起,他就有一个伟大的愿望,他想周游世界各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的探险家。

故事中,明希豪森讲述了他父母的相识过程。故事很曲折,也很温馨。故事也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倾注着父母的关爱和注视,我们却很少注意到父母所付出的辛劳和关于他们的一些事情。让我们也关注和关爱我们的父母吧!

好词有:摇摇晃晃、名副其实、绘声绘色、宜人、冒险、愚昧、阻碍、理智、投机……

好句有:“当他们各自酒醒以后,很快就恢复了理智,觉得争吵是多么的愚昧可笑啊。”

父母读后感【篇4】

书香校园

屏山中学杨自慧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因此,读书成了我最大的乐趣,书本是我无语的老师。

教育孩子是一种智慧。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不仅需要更好地了解孩子和他们的世界,更需要用更好、更科学的方式来培养他们。读着张文质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眼前时常浮现出跟孩子们相处的一幕幕画面,心灵也因有了涓涓细流的滋润而明朗了许多。

一、把握教育尺度,给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教育。张文质先生在书中提出“亲子关系”的几个阶段要注意的几个教育原则,但对于肩负教育孩子的另一重要责任人“教师”来说也同样适用。走入工作岗位,我面对的更多的是落后山村的孩子,十

2、 三岁的孩子希望我们和他们牵手,带领他们前进。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教师们和家长一样也更需要手把手地教,有时候则需要耳提面命,管教从严,有时候则需要和风细雨般地教育。与年龄较大的孩子不同,这个特殊阶段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提醒和关注。

2、 刑罚教育既要把握时机,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父母首先要对儿童成长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要随机指点,随时随处引导,重在帮助孩子在第一次犯错时就能得到正确的教育。

抓了起始处,就给了孩子一条正确的路。在学校又何尝不是呢,一年级孩子们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做一个善于捕捉“教育时机”的教师,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的。帮

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惩处有时候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到底该怎么去惩罚呢。作者将其按照孩子犯错的程度分成几个等级:提醒、批评、冷落、斥责、剥夺、禁闭、罚打,这几个等级怎样使用也是有讲究的。

曾经很多家长都认为“打”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事实上对孩子的伤害是很严重的,这种伤害当时可能是看不出来的,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最后一个选项只能用作需要特别注意的选项。当然,学校的学生教育是在不违犯原则性错误的前提下,以鼓励和奖励为基础的。

三、性格决定人生,要把性格品行培养放在第一位。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好的性格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源自先天的遗传,也有很多人认为“性格无好坏”。而在本书中,张老师明确的提出“早期教育的方式”才是更加重要的,譬如,身体力行的为孩子树立榜样,抓住一切细节做教育,营造一个“很温暖祥和的、很有安全感的、不断获得鼓励的”的家居、人文、学习环境,教导孩子积极寻找和欣赏别人的闪光点,都有助于良好的性格塑造。

性格对孩子的意义,西方知名人士曾经说过“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容易忽视这方面的引导和评价,“**比成才重要”,从孩子进入小学的阶段我们就应有这样的意识帮助孩子们成长。

四、人际交往也很重要。在学校,在课堂上,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和成长。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更注重课堂。班级的好坏成为评价教师的关键,而忽视了孩子与他人相处时的关注和教育。以前班上有好几个这样的孩子——通常父母因为工作关系而长期离家,所以只能在家里和爷爷奶奶相处,周末很少外出,童年只和玩具、电视交朋友。

这样的孩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胆小、淘气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分享,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很想和其他同学玩,跟他们交朋友,却又不懂得和人相处,我想这时候的孩子应该是孤单的。

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帮助他,也不能一味地认为他是一个“坏”孩子。

教育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作者在书中说到:“好的教育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相信,我们的执着一定会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

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 。作为一个母亲,一个老师,给学生一碗水,他们的心一定有长流的水。

所以,我们呼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父母读后感【篇5】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800字: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一味地按照我固有的模式来说教孩子,控制孩子。捧着自认为正确的“真理”不断地教育孩子,例如:别在浪费时间,应该写作业了,写不完怎么办,看某某人就比你强,比你有效利用时间,比你学习好等等。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才能感觉自己教育上的欠缺,从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接纳自己的孩子。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已逐步了解到一对关键词“控制”和“接纳”的真正含义,虽然不由自主的还会常常游离于两个词之间,如: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只是认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认可他们本人,赞美和认同孩子本人的意义是:允许他们生活在最真实的自我当中,而不必陷入我们期望的陷阱中,让我们尝试纯粹赞美,爱我们的孩子本身。接纳孩子最本真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放弃那种应该怎样的想法。我们也许不会支持孩子每一个具体的行为,但我们必须全心全意的支持孩子最核心的权利,接纳绝对不是被动行为,而是主动热情充满活力的过程,尊重他们的本真,接受来自他们的教诲。

这本书中多次谈到“自负”,这个词,说实话,在我们大人的世界里,总认为我们一路走来,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也走过不少弯路,因此积累了不少的解决方法,这样我们在孩子面前就有了更强的自负感,期许他们少走我们走过的弯路,期望他们能有完美无瑕的结局。殊不知就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想法,放弃这种执念不在坚持做一个完美的家长。当我们坦诚自己的缺点时,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如果我们谈笑面对错误,也许等于送给孩子一个极为珍贵的经验,我们应当坦然面对现实,包括我们错误的行为。

本书还有关键词既是活在当下,这是要求父母放弃以往所有的计划,放弃替孩子书写未来的欲望,仅仅对眼前最真实的孩子做出反应。当下即是,记得卫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做大眼睛小嘴巴的父母,用心看,而少去评判。而真正处于活在当下的状态。同时我们家长也不能过多干预孩子,多站到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总之,想和孩子达到心与心交流,就必须抛弃自我的优越感,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控制。我们需要做的是快乐如常,在每一个当下能和孩子和谐相伴。

父母读后感【篇6】

“父母首先努力做到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轨迹里生活;如果父母想做到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自我的优越感;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和孩子们和谐相伴”——《父母的觉醒》

每一句话,每一个含义都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内心,震撼了内在的自我。作为新一代的父母,自认为比我们的父辈更专注于孩子的教育、更懂得亲子的互动、更愿意强调尊重和平等。可是当读完这本书,按照作者对于父母的建议去觉醒时,才发现作为一个普通的,出生在那个时代的我,在自身成长的过程里,从原生的家庭环境、父母和兄弟姐妹当中,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家庭的文化,携带了家庭成员的基因,也塑成了当下自我的性格(这就是本我);可是由于自身在学校、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和成长,在改变性格的同时,更多的是隐藏了很多自己都不了解的本我。所以觉醒就是去发现和寻找潜意识的自我,让潜意识走向前台,勇敢的去面对和提升自我,既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成长的根本,也是我们确保孩子们能够寻找到自我的保障。

作者萨巴瑞博士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经验,以及多年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案例,首先强调了父母应该从心理上发现自我,才能真正的感受孩子、尊重孩子;从父母情感上追根溯源,才能够好建立和孩子之间的深入感情,并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的教养孩子,并且成就自我。

一、“控制”和“接纳”

“一旦开始追求长幼互动当觉醒和意识,我们就会感受到,无论我们到意图有多么的,以往我们的旧模式仍然会出现。”“觉醒”就意味着对我们和孩子之间发生及经历的事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纳和应对而不是尝试去控制和改变。

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再看孩子一路的成长,我们曾经都是父母拥抱在怀里的宝贝,天真稚气、纯洁可爱、对大人依赖有加;再后来他们迈开小腿,在现实世界里前行探索,满腹狐疑的不断追寻着为什么;最终离开父母,走向学校和社会,逐步形成了自我的性格和自我……父母见证了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曾几何时,父母为了孩子的第一声爸爸或者妈妈而热泪盈眶,为孩子们人生迈出的第一步激动不已,为孩子收获的第一个奖励而兴奋的夜不能寐,为孩子如愿的进入理想的中学而欣喜若狂…….

但在更多现实的生活和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伴随着更多的不满和失望,尤其是当他们计划的成长之路远离了轨道:他或她,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引发当着朋友的面顿足大哭时;他或她,把功课搁置一边,却沉醉于游戏或者电视屏幕前时;他或她,因为不专心上课或者逃课,父母被叫到学校的时……另一方面却是当我们在工作上面临了压力,生活上又要面临更多的忙乱时,于是身心疲惫,一路拥堵至家,辛苦的做好晚餐,然而孩子们却一边玩耍,一边把饭菜搞的满地皆是时……

有多少次我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用一种觉醒的态度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受害者“为什么生活会让我如此不幸”,而更是一个幸存者“我怎么样利用这些不幸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样在调整决定命运的人生态度上就寻找到了自我觉醒的力量。如何放弃虚荣心、控制欲去影响和改变孩子,而是更好的接纳和接受一个孩子们的本性,并且用一种积极和“觉醒”,这样才是真正教育的开始。因为只有父母能够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孩子去成长。

终于找到了,让我慰籍自己的学术理由:在任何时刻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和接受孩子的好与不好,而无需再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意愿行事。

二、自负和平等

“我们的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那时候,他们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在他们的眼里,有没有优异的成绩和特长,浑然不觉。孩子不会心思沉重的看待世间各种事情,只会扎进经验的王国里,对任何冒险都愿意放手尝试一番”。

是啊,就是因为我们一路走来,也许遇见了非常多的困难和问题,也许走了很多的弯路和挫折,也更因此收获了知识和财富,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就有了更多的自负。自负的我们,期望孩子能够达到预期中的那个他,期望孩子能够避免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理由是因为我们的深爱,可是这种不对等的爱、充满期许和回报的爱,恰恰让我们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关系,也造就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无形的沟壑,沟通的障碍就此形成。

即使我们有最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可是我们越想帮助孩子,自负感超强的我们就越想控制孩子的思想、行为和做事情的方式和计划,失衡的天平即刻会阻碍我们和孩子的良好沟通,因为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真正的灵魂,否则长幼关系每每会被封锁,而不是激发和激活了孩子的精神。

三、综述:和孩子一起成长

多年前,我不太想要孩子,一方面自己没有长大,贪玩;另一方面,感觉要了孩子感觉比较麻烦,读书、教育持久并且繁琐。后来要了孩子之后,读了多本育儿的书籍,尤其是WilliamDamo的儿童心理学手册,发现对孩子或者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塑造,原生家庭的文化和父母的影响是及其深刻和重要。读完,才发现我坚持的好个性和爸爸的性格紧密相关,急躁的脾气也在成长的过程里,模仿和学习我的爸爸。那时才猛然发现,与其说培养和教育孩子,倒不如陪伴孩子事实上,就是一个自我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所以那时我的MSN的名字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也许,就是特别认可《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中心含义吧,所以阅读之后,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因为本书直击我的内心,再次激发了早期为人父母时的冲动。

成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变化的速度和改进的节奏是相当的缓慢,就复杂而言,从个人素养、工作的环境、经济的状况、生活的氛围、家庭的压力等;但简单的讲,懒惰是人的天性,改变和成长就意味着从舒适区走到另外一个陌生,甚至需要痛苦的付出的过程,所以自己在随后为人父母的多年经历里,工作、创业、移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形成的无形的焦躁,让我成为一种不愿和孩子一起成长改变的理由,感谢《觉醒》这本书,重新唤醒了沉睡和懒惰的我,重新审视,自我进化。

孩子们已经在长大,但是我的人生之路还充满了很多的期待和精彩,所以多一份变化和付出,就多一分收获,更何况能够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成长、去变化又是多么的美妙和令人期待啊,《觉醒》給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继续前行和修行。

四、反馈

也许因为读书和理解的功力不够,也许是功利在作怪,总想从书中发掘一些改变和改进的方法,好像是本书中比较欠缺的地方。另外,本书虽然用词精准,文采超越一般学术文章,可是总体感觉全书的结构和逻辑上没有特别的清晰。

父母读后感【篇7】

全本书讲如何教育孩子的内容比较少,大多数是家长自己怎么做,怎么能够成为好父母。孩子没有带着说明书就来到了父母的身边,而每个父母不论对待第几个孩子,都不能完全应对,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没有标配的孩子,也没有标配的父母。

看到这本书里面的“父母首先应当奴隶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再自己的命运轨迹生活下去。”这让我想到了《遇见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里主张“父母不要代劳或者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自理能力强的学习者。”

这本书一直在强调父母和孩子一定是互相学习,互相尊重的状态,这是最好也是必须的状态。跟魔云兽一起聊天的时候,说到他闺女因为看见过蝴蝶,知道那个是蝴蝶,虽然还没有学会这个词怎么说,却已经能准确找到书里的蝴蝶只给他看。渴望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父亲。而我的小侄女也有类似的行为,我给了她一套《神秘日志》她非常喜欢,家里人就跟她商量,每天写完作业才能看,于是她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拿出书里的那些附件小书,给家里人讲里面的故事,我那天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没有思考就说“能学到很多知识呀!”看完这本书,我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优越感或者说因为觉得自己知道书里的内容而不屑跟她说这本书,而是按照这本书里写的“孩子的这种分享是形成亲密感的一部分。”

“孩子善于用身体、精神、心灵向真正的自我作出回应,父母有义务在精神上为他们提供自由。”我的宝宝才五个多月,我还不知道她以后长成什么样子。但养育一个孩子,不是说让他吃饱穿暖就行的,还需要做很多功课,让她长成她自己,找到自己的快乐,过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这本书的主旨,也是我想找到的答案。

父母读后感【篇8】

人生的功课读后感

《人生的功课》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论述生命和生活的第一本书。她和戴维?凯斯勒通过实践与精神的功课引导我们,让我们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处于充盈的状态。多年的临终关怀工作经验让两位作者对这些生命的必修课思考了很多。他们发现多数人面对的人生课题是一样的:真实、爱、处世、失落、力量、愧疚、时间、恐惧、愤怒、游戏、耐心、屈服、宽恕、幸福。

关于真实。一个人永远也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对你满意,所以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实在的,不必伪装,无须隐藏。戴维也说,“真我不但是爱的最纯净状态,同时也是完美的最伟大境界”,没有人喜欢那些将自我藏在虚伪的美丽表层下的人,如果做不到直率,就做到坦诚,如果做不到坦诚,那就做到不要刻意掩饰就好了。

关于爱。“如果以索取来衡量爱,我们将永远感受不到被爱,因为那种欲求不满的感觉始终充斥我们的心灵”,欲求不满其实是一种人之常情,但我并不赞同索取来衡量爱。但爱被附上条件时,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不堪重负,我们也必会感觉身心疲惫、伤痕累累。爱情应该是彼此两个人,惺惺相惜,共同朝着一个方向积极进取。喜欢上一个人的感觉应该是,我很好,但因为他或她,我想变得更好,并一直为此努力着。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你爱上谁,何时爱上,爱了多久,这些都不重要,去爱就好了。”其实,人生须臾,稍纵即逝,所以遇上了,就好好珍惜,不要错过。

关于处世。“在每段关系中,你所赋予的态度――积极或消极、希望或憎恶都会影响你对其他关系的判断。”其实我不懂得什么是最好的处世方式,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很多事情上,与人方便也是自己方便。我们应该积极进取而非消极过活。因为“如果你自己的船都浮不起来,那就别指望有人能陪你横穿大洋”。与其寻找可爱之人,倒不如让自己值得被爱。

关于失落。很多人都是因为欲求不满,所以失落,其实失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经历失落的我们也不会成长,所以我们要正视失落,但不能因为失落而失落,在失落中爬起来然后不停的战斗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我们应当学会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关于力量。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关于愧疚。没有人是完美的,也就意味着只要是人,就不免会犯错,所以愧疚这件事情也是无可厚非的。愧疚有时候会成为一部指南,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做得有些过了。其实我觉得在尽量避免愧疚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好好学习和践行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哲学七字箴言――“作为人,何为正确?”

关于时间。活在当下,“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完整地经历当下,这个短暂的瞬间包含所有的可能性――幸福的可能、爱情的可能”。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时间都可以称之为时间,每天碌碌无为慵懒的`人,他的时间只是生命长短的度量。合理安排时间,严谨持之,张弛有度的人,会活的很充实想必也会活的很骄傲,因为他们有理由有资格骄傲,对他们来说,时间人在,是我们在流逝。

关于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其实也是对生命的敬畏,恐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失去了燃烧斗志的勇气。海伦・凯勒曾经说过,:“对于生命来说,要么去无畏地冒险,要么就一无所获。”经历过恐惧的历练,我们的生活才会到达敬畏和新奇的新境界。

关于愤怒。气大伤身,何必?有时难免需要发泄,但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笑起来才是最帅的。

关于游戏。过于严肃看待生活,生活便会失去乐趣。游戏不是小孩子的专利,更是大人的调味剂。

关于耐心。“我们通常觉得只有改变周围的环境,我们才能获得平静,但现实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我们才是最放松的。能让我们彻底平静下来的是耐心,它是一剂安抚心灵的良药。”

关于屈服。一提到屈服,很多人就会感觉很违和,很多人对屈服感到恐惧,因为它意味着放弃和退缩。其实屈服有时候也是对自然、生命、宇宙的敬畏之情,是一种自知和安慰。

关于宽恕。得饶人处且饶人,怀揣宽容之心,可容纳一片天空。

关于幸福。“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事情的最终结果,也不依赖于周围的环境。()能决定幸福的唯一的关键因素就是自己。”所以,要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是幸运的。“生活中不乏风暴,但风暴总会过去。风暴或黑夜不会一直持续,而生活中的这些不如意也是反复交替、来来去去的。所以活得幸不幸福,真的要看你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

最后的最后,很喜欢书中的这短话:记住,这样的生命只有一次,你也只能经历一次;父母、孩子、家庭以至于生活,你都只能拥有一次;朋友,你也只能拥有一次,所有大地上的这些奇观,你都只能经历一次。海洋、天空、繁星,或者你所爱的人,不要等到自己的生命即将枯竭之时才去赶去看这一切最后一眼。还等什么呢?不如现在就出发吧!

让我们出发吧,就现在。

父母读后感【篇9】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看到这本书时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我能早几年看到此书……儿子今年二十三岁了,从小我对他生活上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始终用传统的方法在教育孩子,希望他学习好,希望他未来的生活衣食无忧,从事的工作受人尊重,以为这样就是尽

张楚然爸爸奋进10班

《父母的觉醒》当刚刚拿到这书的时候我看完目录第一感觉是美国的教育模式跟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是有区别吧。然而,读了第一章之后,我发现我的想法已经开始改变了。作者萨巴瑞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索、观照父母与孩子成长过程中关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真相,指引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旅程中,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为人父母者得到充分的成长和享受。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问题的折射。作为成年人,我们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将另外一个生命带到人间,并且将他养育**。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在完成这项任务时完全没有把它当作一项严肃的工作去做。

我们有多少人问过自己:“我为人父为人母的使命是什么,我的教养理念又是什么?在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怎么体现这些理念?

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想象成最好的家长,绝大多数人确实做得不错,对自己的孩子也抱有深切的爱。我们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爱他们,而是因为我们作为父母缺乏觉醒的意识。

我们中很少有人愿意反省我们是否觉醒了;相反,我们与这个概念相冲突。我们都怀有一种戒备的心态,不愿意听人家评价自己的育儿风格和方法;一旦触及到敏感地带,我们立即会作出**。正因为如此,要重新设计与儿童的互动,首先要正视和关注这个问题。

父母缺乏意识,所以孩子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度的溺爱、过度的关注,都会导致很多孩子不快乐。这种代代相传的情感,可能会奴役孩子,削弱他们的能力;如果不彻底清理潜意识,就会代代相传。

最后,我要感谢作者和老师让我知道这本书。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健康地成长!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二)

看到这本书时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我能早几年看到此书……儿子今年二十三岁了,从小我对他生活上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始终用传统的方法在教育孩子,希望他学习好,希望他未来的生活衣食无忧,从事的工作受人尊重,以为这样就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就是一个好家长。为了成为一个好家长,我想我应该无所不知。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在孩子的眼里,母亲是一个难以超越的伟大人物。

但是,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压抑,使他自觉地“自卑”于我们,对他认识自己的能力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实,世间**有什么完美?完美无暇才是个愚蠢的概念。

自己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很累很累。当孩子慢慢长大,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开始反抗我的权威和控制。他开始不接受我的考研建议,毕业后也不留在我们当地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一直很烦恼和纠结,但回头看看孩子对我说的话:

我的人生我做主。我们能给与孩子最有价值的教益莫过于,让他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让他有机会去经历,不管好与坏,让他的人生无憾。我应该做的是接受它,跟随潮流,审视我的期望。

我们父母应该醒来,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三)

很长时间里我都是一个害怕孩子的人,我知道小宝宝、小孩子有可爱的地方,看到长得可爱的小家伙也想去抱抱摸摸,但是说自己生孩子、养孩子那是想都不敢想的。自己总结,这种恐惧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我是被“管”大的那种孩子,爸妈都比较严厉,其他小伙伴都在玩耍的时候我在看书背书,成绩更是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考试结果直接决定课余时间的自由度。我觉得当孩子一点也不快乐。我甚至觉得生活是痛苦的很长一段时间。由此也就衍生出害怕孩子的第二个原因,我觉得他们生下来就是吃苦受罪,为了别人定下的目标拼死拼活,毫无意义。

随着自己阅历丰富,交了更多朋友,看了更多书,开始明白人生其实可以过得很丰富,我开始相信孩子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新的恐惧到来——我成了“父母皆祸害”的信徒。我不知道怎么做父母。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我几乎做不到。

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跟我同样的童年,可是我也害怕自己培养出那种人嫌狗不爱的“熊孩子”。我恨我父母管教我的错误方法,但我不知道正确的方法是什么。我悲观地想,即使我不知道如何面对未知的世界,我如何才能养育孩子?

后来朋友推荐了《父母的觉醒》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有勇气研究双方的关系。事实上,亲子关系并不完全正确。更确切地说,这是一本教导父母和未来父母调整心态面对孩子的书。

此处的“觉醒”跟大部分身心灵书籍中提到的“觉醒”是相同的,是读者自身修养的提升。利用育儿过程中获得的精神和情感上的益处,我们可以提高自我修养,最终使我们成为更有效率和能力的父母。在启迪智慧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张开双臂,包容我们的不完美。我们相信不完美只是一个改进的利器。

书中总结的“觉醒”,大概分三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控制欲”的觉醒。传统的父母之道是直线型的、分等级的,父母居高临下地掌控孩子的一切。这样的家长会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要求孩子一定按照他们的模式“复制”生活。

作者指出,事实上,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这是……”、“我能……”,而不是“这不是……”、“我不能……”。他们具有的是充满潜能的内心世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计划。他们很早就开始接触自我的本质,意识到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蓝图,而不是为他们制定蓝图。

很多不醒的父母会被强烈的控制欲所操纵,并把自己的计划强加给孩子。他们不懂得,培养孩子不是培养一个“迷你版”的家长,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只有做父母的觉醒了,才能把自己同孩子区分开来,不把孩子当成一件所有物。

当家长们不再追求控制欲的满足的时候,就会同孩子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也就能够帮助孩子塑造起同他们本质相协调、相适应的人格。

父母读后感【篇10】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那就是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语言可能是方言,也可能是普通话,但它们都是我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我们家庭的情感和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更加丰富深刻。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详细介绍父母的语言,在我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对我的影响。

在我小时候,我家的人都说方言。在早上,我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用西北话说“起床了,快点起来吃早饭”。父亲则用河南话对我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我到学校,我有时会用方言和同学打招呼,也会和他们一起笑话老师讲的油糊话。在家里,我和我的家人谈论着我们自己的文化和体验,以及我们的期望和忧虑。对于我而言,方言是一种很自然的表达方式,因为它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出我想要说的话。

但我的家庭文化不仅仅局限于方言,也包括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的价值观,比如尊重长辈,爱国爱家等等。这些价值观,从大人们的语言和行为中传递给我们。我眼中的父母就像是一条河流,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源源不断地涌入我的心灵,让我越来越懂得尊重他人、珍惜生命、关注社会等等。

当我长大成人,我意识到父母的语言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让我可以建立联系和理解中国的文化。通过语言表达,我们可以分享经验,相互帮助,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感到归属。就算我已经考上了全球顶尖的大学,和世界各地的学生们交流,我仍然觉得家里的语言和文化令我更接近我的根源。

此外,在我们的现代文化中,父母的语言可能相对较少地被关注。几乎所有人都在用普通话讲话,而方言却存在于某种程度上的边缘,并被视为不够现代和不利于交流。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方言是中国文化的珍贵组成部分,一个打开我们理解中国世界的大门。我们必须保护和传承父母的语言,因为它代表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而这也是我们应该引以为傲的。

总之,父母的语言是一种珍贵而强大的工具,可帮助我们打开中国文化的大门,理解自己的根源,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被家人教育成了这个文化标本,真是非常的幸运。我们应该珍惜这种语言和文化的传承,不断地通过我们的话语和行为,将它们传递给下一代,做好我们传承的工作,把这个优秀的东西发扬光大。

父母读后感【篇11】

小小虎的兔麻麻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说:“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付出会收获什么,但是你无所事事的话,一定不会有任何收获。”

最近,读完了《父母的语言》这本书,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特别如果宝宝还不到三岁,特备推荐读一下。

孩子最初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开始学习的不是后天的学习,而是3岁前父母给的3000万字。

因为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对父母早期教育的一种考验。

这本书以大量的实例阐述了三千万字对读者的重要性。也以具体的情境,在语言与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等方面为读者给予了指导,其“3t原则”一直贯穿始终。

请相信母语的力量,它是世界上免费的重要资源。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告诉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其大脑潜能即“3t”原则法:

一。移情:移情于你的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观察,理解,行动。

2、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抱着孩子讨论当下的事情,少用代词,逐步培养脱离语境的语言,

3、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不做简单问答,耐心等待孩子回应。

4、另外还有后面提到的第4“t”:关掉电子设备”(turn it off)。

参照书中的理念,我们应该尽力做到:

1、为宝贝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2、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3、称赞过程,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

四。鼓励孩子超越自己的行为,发展自我调节能力。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并训练他们不要感情用事;

5、言传身教;

6、培养孩子的因果思维;

7、将固定思维转变为成长性思维。

说实话,从看完这本到现在,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正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第一段讲的是,作者是怎样进入到这一研究领域的,本书的作者本身是一个脑外科专家,但是因为惧怕给病人做开颅手术,所以专门研究显微镜下的人工耳蜗,并为大量失聪儿童实施了人工耳蜗手术。作为术后效果的后续观察,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有了一个神奇的发现,孩子智力、阅读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并不取决于家庭的贫富,而是取决于父母的语言。

在育儿书籍方面我很喜欢看美国人写的书,作为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在我们中国人还在想着怎么解决温饱、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足够闲的时间和金钱,支持他们去开展各类实证研究。我喜欢看实证研究的书,真是的故事读起来不费力,真实的数据也更加让人震撼和信服。

当然,数据是真实的,但分析逻辑是主观的。作为研究者,难免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过于自豪。我们阅读的时候,还是要部分借鉴为好。比如说,书中提出父母多输入数学词汇,孩子将来的数学天赋将被更好的开发,而多语言中多加入方位词,孩子的空间感会变得很出色……我到是觉得,每个家长说的语言都不可能是无限多的,受到教育背景和自身环境的影响,很肯能侧重某一方面的词汇,而其它方面的词汇,就会相对少些。

我们也不必过于在意这些,只要能够积极的回复,多多与孩子聊天这就足够了。

最后一段是关于作者的丈夫,唐纳德刘,一个儿科医生,他在2012年为了救两个卷入海浪的小男孩而失去了生命。

作者这样形容自己的丈夫: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最有力的支持、我的真爱。对他来说,站在岸边看到两个孩子在挣扎,没有必要马上争吵和犹豫帮忙。

他是个儿科外科医生。如果一个孩子需要帮助,他需要帮助。这不仅仅是一个规则,而是他生活的方式。即使他知道采取行动会害死他,他也不会站在岸边看着孩子们挣扎。

父母读后感【篇12】

读《父母的觉醒》读后感800字:

拿到这本书,我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专业媒体权威推荐”,其中有一句“别奢望做完美无缺的父母”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里。是啊,在孩子面前,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无非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即使我们最有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仍旧会落入俗套,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需要觉醒,我需要改变,我需要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精髓。

在第一章节中,“自负感”一词贯穿全文。开始,我把“自负感”当成“自负”的词意理解,读完整篇章节,我才弄明白作者所提出的“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它是一种膨胀的自我感觉,近乎于虚荣。

回想这几年在潇然的教育上,我有没有这种“自负感”?答案是肯定的。幼儿园时期,我盼着他能独立,能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然而对于动手能力稍差的潇然来说,妈妈的“期盼”是巨大的压力,我常常因为他不会穿衣,不会用筷子或是尿裤子而耽误上学时间去责怪他;学前班时,他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中稀里糊涂,完成不了作业,因此我批评他上课不专心听讲;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又常常因为他字迹不工整、不好看而责备他。

现在回想这一切,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我“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潇然的身上,我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我却没有意识到,把我的思维强加给潇然,对他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这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父母的觉醒》给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让我在如何为人父母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和修行。

父母读后感【篇13】

父母的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湛江市第九小学吴嫦珍

暑假,我无意间发现了孙三宝老师著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作为孩子的家长和学生的老师,我拜读了这本书。书中说,我们不能给孩子无与伦比的智力,但我们可以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正确、平等地解决问题,以及如何聪明地解决问题。这本书触动了我很多,我也想谈谈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一、父母要以身作则。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确,因为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最早的教育是父母的行为,他们的日常行为在孩子的眼中可见,父母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的影子在孩子的言行中可见。

我认识的一位家长,这是一位母亲。很久以前,有一天,我们在一个儿童工作室相遇。今天是我孩子的五岁生日。我们相拍一组照片做为纪念品。我们走的时候,母女俩已经拍完了,准备离开。摄影师让我们母子俩进去挑选衣服准备。

小女孩看中了工作室为她的孩子小鹿准备的道具和玩具,想把它们抱在怀里带走,这让工作室的服务员很难求助于女孩的母亲。我想她一定会制止孩子的行为,没想到她却反过来说服务生,说自己花那么钱拍照片,一个小鹿玩具又没几个钱,孩子喜欢就让拿呗,干嘛这样大嚷大叫的。然后非常不高兴的一把拉过自己的孩子就走,出门时还顺走了一个彩球。

看着小女孩回过头冲着服务员瞥嘴怒瞪的样子,我心里很疼。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就这样失掉了她原本最纯真的美。孩子看着我问,妈妈,我们也能带走一个玩具么?

我摇摇头说别看别人做什么。我们应该分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贪图小事。这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之后,我以身作则,处处关注孩子们的问题。这些年来,我的孩子成了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即使无人认领,也不允许他拥有自己的东西。

电视上一直在播一则公益广告,孝顺的儿媳给年迈的婆婆洗脚,懂事的孩子也要给妈妈打水洗脚,广告就是用事例教育我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敬告为人父母者:身教重于言传!请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正确学习的榜样!

二、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书中从豆丁的故事引申出的结论:不良习惯会让孩子背负终生,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尤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智慧性习惯,我对这点深有感触。

现在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什么东西都是孩子们第一,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觉得什么东西都应该是我在第一个,家里有了好吃的,我要先吃,我要干嘛,你们都得配合我,父母百般责骂都无法让孩子改变主意,这让父母头疼不已。其实,这些都是家长自己造成的。因为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太溺爱孩子了,孩子应该风雨交加,不愿意拒绝。当他们长大后,他们觉得不合适,他们的坏习惯根深蒂固。故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要从小做起,不溺爱孩子。

此外,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征求孩子们的意见,让他们参加家庭活动。孩子是家庭的一员,他应该分担家庭的悲欢离合,让他从小就有这种意识。在如今普通的独生子女家庭里,孩子成了小皇帝。一切都以他为中心,一切都为他准备好了。他不需要考虑任何问题,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从不让我们的孩子觉得他在家里比别人优越,也不以他为中心。我们在衣食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家里的一般事情都说给他听,征求他的意见,如果可行的话,就采纳,他会觉得他在家里很重要,培养了他的责任意识,他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孩子的天赋父母不能决定,但父母的教育却能决定孩子这一生。最好的老师不是在课堂上教孩子如何阅读和阅读,而是如何面对生活,了解生活,学会生活。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胜过无数次照搬套路的模仿。

做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成功的品质,独立解决困难,自信面对挑战,远离不良习惯,主动承担责任,热心投入生活,友善待人,为孩子铺平成功之路在起点赢!

父母读后感【篇14】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借的。借了三本类似的书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哪本书是我想看的,于是都借回来。当认真看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是本好书。

说它好,是因为我能看懂,能看到心里去。这本书,和我上次分享的那本《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有点类似的形式,不会空洞地讲道理,而是通过实例展开分析,指出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应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说到孩子心里,孩子才会认可。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真的个个人精,根本不听家长忽悠,如果只是画饼,或者只是哄骗,根本行不通。比如小伙,我就完全唬不住他,还经常就被他教育了。

与其斗智斗勇,还不如实诚些,真诚对待,用心沟通,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孩子们别看心眼多,但内心仍然是善良的,能够看出对方的真诚,当发现我们是真心的,自然会把我们当朋友了。

继续说这本书,每个案例感觉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自我安慰:自己没有书中那么严重吧!?没有那么差劲吧!?(请注意:先感叹号再问号,有点心虚。

但是,看着看着,心里开始打鼓,隐约觉得似乎每条都有接近的点。我,能够对号入座的,就是下面的图片,尤其第二条:父母也要自我成长。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替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当父母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成长过度焦虑时,就应该自省:我是不是对自身有什么不满?这条就是在写我,没错,就是写我。

我一直觉得自己当年成绩不够好,觉得自己学历不高,才导致现在的各种不顺畅。所以,就要求闺女一定要成绩好,一定要上好大学,有高学历,以后可以不用,但是必须得有。于是,我的焦虑,成功转嫁。而闺女在这种焦虑的逼迫下,其实成绩受很大影响的,这个时候的我,不但没有给他提供帮助,反而高强度打压。

这种情况下,她怎么可能舒心?怎么可能有心学习?怎么可能成绩好呢?!还好,我现在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上次写出自己的焦虑来源,就已经释然了,孩子不是逼出来的,是靠孩子本身的自驱力,只有自己想做了,才能坚持,才能做好。

依然想跟小妞说:读书,真的是自己的事,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要等过去了再后悔,世界上真的没有后悔药@小妞。最近,我在学习儿童心理学,有经验有感触的亲们,欢迎沟通交流。我们共同分析,共同进步。放心,我会绝对保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集合

    发布时间:2023-12-04

    这“幸福”也让我自己牢记:学生成绩的好坏,不能成为教师喜不喜欢这个学生的理由。所以,即使他没有那一段时间的转变,我还是爱他的。弗雷尔在《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一书曾经这样记载到:“沟通是心灵的开放。再精巧的教学预设、再独到的教育策略,如果遇上心灵无法向你敞开的学生,一切都会成为泡影。”所以,了解学...

  • w
    论语读后感集合14篇

    发布时间:2024-03-14

    今天学习了《论语十二章》,我认为论语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要勤复习,外国的科学家们做过实验,“遗忘曲线”反映了人当学习了一个知识后,前第一、二天遗忘的最快,到最后就只能记住不到四分之一的知识。复习就是不断地,反复地巩...

  • w
    航空读后感集合14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博物馆位于北京北郊,以洞中一个大型机库为展厅。机库外的广场上有8000平方米的飞机。机库内外共展出88架模型和200多架飞机。此外,还有高射炮、导弹、雷达、炸弹等600多种展品。其中很多系国家珍贵文物、世界航空珍品。以丰富的实物史料向人们展示事业发展的历程。此次参观,不但丰富了我的知识,而且让我...

  • w
    老爸读后感集合14篇

    发布时间:2024-03-01

    马小跳很搞笑,不过他有时候也是一棵救命稻草。他帮了他的爸爸找出了新玩具的灵感,还帮了他的爸爸在工厂里升了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小跳系列《贪玩老爸》读后感三年级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贪玩老爸》读后感范文一最近,我看了杨红樱阿姨写得马小跳系列《贪玩老爸》。我感到十分快乐。马小跳的爸爸——...

  • w
    高老头读后感集合14篇

    发布时间:2023-11-18

    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为您准备的与“高老头读后感”相关的材料。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将能够对其有一些自己的理解。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他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那么一篇高质量的读后感又应该如何写呢?为了方便日后浏览,建议您将本页面加入书签!...

  • w
    父母课堂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17

    这份特别的“父母课堂读后感”一定能够给您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在阅读完作品后,内心所感受到的震撼将持久地激荡着。此时,我们可以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深化对作品的印象。或者,我们可以借鉴范文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吗?我坚信这个网站能够为您解答疑虑!...

  • w
    父母格局读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4-01-28

    读完这本书后,感觉自己少了一份焦虑,多了一份责任感。自从上五年级后,在学习上督促的比原来多了很多,在写作业的问题上,还是会经常和孩子发生一些冲突。作为父母,我确实没有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太多的顾虑,从小看着长大,明白他是个记忆力和专注力都很好的孩子,对于学习来讲,应该不会有太大压力。唯一让我和爸爸觉得...

  • w
    父母读后感十一篇

    发布时间:2024-03-30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下“父母读后感”的相关信息,如果你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你肯定也会被其文采征服。我们在读了其中一本名著后,把自己的领会写下来,方便自己接下来的思考,读后感需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吗?我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在您的生活中起到一定的帮助!...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