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精选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3-19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精选

2024-03-19 10:21:05

【#实用文#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精选#】接下来您可能需要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您知道作品名的观后感怎么写比较得当吗?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作品中总有让自己感触颇多的情节。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影经验让别人受益,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参考和分享!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篇1)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也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的确如此,作为教师,我接触过很多学生,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习惯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学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其实,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变,绝非易事。所以,是时候,咱们家长得将目光转向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

我们应该如何为人父母?有人总结了这样六个境界。第一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第二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第三境界,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第四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自己去学习,积极进行干预和矫正。第五境界,家长为了教育而提升和完善自己。最高境界,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个观点,恰恰与《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本书的观点一致。

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父母与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涤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我们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更没有天生的教育高手,孩子的到来给了我们修炼、完善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家长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的未来有无穷的可能性,真的不能以我们自己人生和才智的局限性去构想孩子的未来。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地尊重孩子,牵着孩子的瘦,一起成长。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篇2)

勇敢,遇见更好的自己

--《谁动了我的奶酪》

读完《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个小小的故事,不禁惊奇一个小小的故事里竟蕴含了那么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甚至放大到整个企业的经营上也受用无比。书中虽提到作为公司的领导者或高级管理人员在运营公司时需要具有长远的洞察市场变化的嗅觉,及时根据变化调整公司的发展战略,适时适应变化,提高对积极应变、不墨守成规的人才的吸纳,为公司注入新的血液,同时及时淘汰不适合公司发展的员工,做到为不同型的人才安排不一样的工作,发挥最高的效能。

而作为个人,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感触在于故事中的小矮人唧唧,虽然他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挣扎了很久,也曾徘徊恐惧过,但他能在压力和朋友的不理解下,毅然勇敢的迈出自己的舒适圈,积极的应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尽管有很多阻碍和不确定,但仍突破自己内心的恐惧,坚持下来,最终他收获了他想要的“奶酪”,更重要的是他心态的转变,能够勇敢的去探索自己追寻的东西。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很多时候就像故事中的哼哼一样,没有迈出去尝试的决心,经常会被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已拥有的事物阻碍了自己的行动,也会因恐惧失去而不敢做很多尝试,担心一旦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就有可能一无所有,患得患失。同时,正是因为你太在意别人的想法,你总是会受到很多意见的影响,忘记自己的初衷。一旦生活或工作中稍有变化或不顺心的地方,只会固步自封,自怨自艾,陷入一种死循环,而如果不适时走出去,那他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糟糕。

因此,喜爱这本书的很大部分理由是它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教会了我如何在变化中调整自己,改变一直认为的变化就意味着失去的错误观念,让我以一种更轻松的心态和简单的方式去看待生活,去留意生活中的各种细微变化,鼓励我放下自己一些固有的思维和不理性的恐惧,像故事中的唧唧一样,从犹豫到勇敢的迈出自己的舒适圈,适应变化。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就如你应该洞察“奶酪”其实也是在一天一天变少,变不新鲜。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许现在你更像故事中的哼哼,固守自己的舒适圈,拒绝进步或适应变化。但改变永远不嫌晚。适应变化与年龄和性别无关。这些都是你自己的借口。

但如果你坚持原地踏步,那你将永远找不到“奶酪”。“奶酪”并不只有眼前的一块,新的奶酪总是存在,不管你有没有发现。放远未来,你才能赢得未来。

生活也许并不是朝着如我们所愿的方向变化,但是,有的时候事情变化了,它就再也不是原来的模样。而固步自封永远不会帮助你找到新的“奶酪”。生活永远在前进,而我们也应勇敢无畏的往前走。

上帝眷顾那些敢于改变信仰的人。机遇属于敢于探索、善于发现的人。而更好的自己,在未来等你。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篇3)

我大学毕业后5年,才发现不喜欢自己目前的工作,但又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一直到现在,兜兜转转,才发现自己期待的生活是怎样的,才想着今年去考普通话和托福,才有机会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一个人没目标,很难有成绩。

目标是人生的灯塔,的确如此。文章中作者说的一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哈佛大学的学生,10%的人有目标,10年后,大多数人都实现了梦想。

而那些没有目标的人,尽管曾是哈佛的学生,天之骄子,10年后也泯然众人,成了普通的人,没人能从他们的现状推断他们当初毕业于名校。

名校毕业的人,人生没目标都一事无成,对天资一般,非名校的普通人来说,人生没有目标,更是过一天算一天,重复着单调乏味的日子。

没目标,就不会去努力,人生大多是维持现状,经不起半点折腾,一旦有点天灾人祸,就很难抵御。相反,读那些有目标的人来说,他们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行,就算最后梦想没能实现,至少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

没有目标的人,就像在海上航行因没有灯塔的指引就乱飘的船,永远都到达不了彼岸。如果想改变自己的人生,那就先为自己立一个可行的目标吧。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篇4)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能给他们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保护他们的身体,但不能保护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这是你做梦也想不到的。”

纪伯伦《先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的确,大学毕业后,我在现在的学校工作过。我见过成千上万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也各不相同。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学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

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在中国,人们***教育培养孩子的事情交给老师,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教育的不好。事实上,在孩子入学之前,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是不容易改变的。

所以,是时候让我们的父母把目光转向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合格的父母了。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像我这样每天为生计而工作的人占据了社会的大多数。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

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错误,却换来了父母的愤怒和叫喊。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不是危言耸听,我的一位学生家长就曾经很痛苦焦急的和我说,在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他将孩子狠狠打了一顿,结果从那之后孩子就变得沉默少言,几乎不愿意和他交流。

作为一个父亲,他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冷漠局面,也不知道如何弥补一时冲动造成的隔阂。事实上,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幼小心灵需要大人的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

如果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如何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你把握好帮助孩子的分寸了吗?

当孩子好奇的将手伸向家里的仙人掌的时候,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大叫:“哎呀,那个有刺,碰到会疼,不能碰!”其实,在不太危险的情况下,你不如让他自己碰一下那刺,亲身体验到疼之后,想必今后他再也不会主动去触碰。

帮助孩子要拿捏好分寸,不要事事代劳,剥夺孩子感知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的机会,把成长的权利交还孩子。

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

有责任心,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他人,能感恩,能积极参与家庭工作。这些良好的性格和表现大多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这就要求家长不断地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父母和孩子的相遇也是来之不易的命运。我希望全世界的父母和孩子都会珍惜它,尤其是父母。他们的言行应该配得上父母的称号。他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好自己,这样才能教育自己的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篇5)

《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利用这个寒假,在陪孩子读书的同时,我选读了《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因为是边陪孩子边读,所以可能不太细致,但主要内容还是基本领悟了。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被其书名所吸引。在读完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以及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改变孩子要先改变自己”的必要性,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想它一定会告诉我们要怎样做,怎样改变自己方能教育出更好的孩子,因此带着这样的想法与希望读了这本书。

本书正如我所意。作者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真正接纳孩子”和“A-B陷阱,父母只要A,孩子就会B。”这两种观点都指出了我们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错误导向。生活中,我们总以为孩子是我们的附属品,我们怎么教育他(她),他(她)就会什么样,也就是书中说的“A-B陷阱”。

为此,我们就怕做得少而耽误孩子,更有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只为孩子多学点,免得将来后悔,实则这些辅导班让孩子筋疲力尽。而书中告诉我们:其实这是一个陷阱,我们应该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真正接纳孩子,对孩子要有耐心。读后感·比如说遇到事情不要急于发脾气,不要轻易妄下结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深呼吸,给孩子留点余地,专心倾听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多考虑孩子的感受、想法与能力,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做事、出门打出提前量,可提前15分钟,给孩子留着足够的时间。

其实读到每一个故事,每一种观点时都有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我正在进行的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又或者是我要学会并运用的教育手段。总之,教育之路很长很长,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使之逐渐顺应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发展。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篇6)

一直不太有兴趣去看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教养书。跟周边很多升级的朋友们也聊过,大多都有同感。倒不是因为我们这些家伙自信满满,自居“高竿”不想提升,其实现在的孩子古灵精怪,动不动就来句“你这当老爸(老妈)的也太不合格了”“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之类的话。孩子的话,往往最能说明问题。

之所以提不起兴趣,是因为不喜欢此类书的“格调”,不喜欢它们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这类书中,父母大都是高高在上教育者、管理者、财产所有人,孩子们自然成了学生、员工甚至是私有财产。想想我们这一代的童年莫不如此,虽然不至于走极端自封“小白菜”,对这种方式有点反感也是在所难免有情可愿的。

我们心中的爱与怕很多年前读过纪伯伦的一首诗,至今仍念念不忘——“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其实,父母之于子女,本不应该是创造与被创造,教育与被教育的角色;父母之于子女,更多的是“高年级路人甲”有幸遇上了“低年级路人乙”,应该珍惜和善待这种缘分。

近日,一位朋友送了一本名叫《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给我,书中的观点甚合我心。序言中有句话”今天的父母正在经历一些改变,他们不再总是一门心思地想要改变子女,他们开始认识到自身也需要改变,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我心中暗笑,是你们这些作者们经历了一些变化吧。

书中有个观点颇为惊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真是父母心中的爱与怕,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入很多误区。

我去!我们心中对孩子满满的爱,怎么就变成怕了啊!?先忍忍,别着急反对,接着看他所谓的“误区”。

误区一:“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加倍‘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我有些不情愿地点点头,我们这些80后父母们是有这点倾向,谁让我们自己的童年物质贫乏遗憾多多呢。

误区二:“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这次我不由地点了点头。最近闺女刚上一年级,我俩都有点小焦虑,不敢像幼儿园那样撒欢放羊了。下班回家就盯着写作业,背课文,作业完了刚想看会电视,睡觉时间又到了(不好意思,因为正式上学了,上传时间提前至九点)。闺女一脸的不高兴,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她了,不陪她玩了。

接下来观点更让人吃惊,“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原来,我们心中的“爱与怕”源自我们的不成熟。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篇7)

翻开《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文章开头序言的标题就吸引了我“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所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与其说这句话是写给读者的不如更应该说是写给每个家长和孩子们的话。这本书虽然是由三个作者所撰写的不同的几个篇章但是整本书的终旨还是教导家长不要一味教育孩子而是学会如何跟孩子一同成长。这本育儿书犹如一盏温暖而明亮的路灯照亮且指引了我们一些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使其能够明白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你不仅仅是一个领路人更是一名重要的陪伴者。

书中的很多事例和金句都能给人以启发。例如第一章节《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里面有句话让我颇有感触“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于爱啊”是啊!孩子们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下长大但是往往又被所谓的“爱”给绑架了,因为爱让孩子从小学习各项技能:跳舞、唱歌、绘画、游泳为的就是让孩子和同龄人比不输在起跑线上;因为爱孩子从小让他们只懂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让孩子丧失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因为“爱”双休日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和培训班,这些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孩子们的肩上让年幼的孩子喘不过气来。家长做这些都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孩子内心自己的想法、他们真正渴望的东西。在这里我要举一个自己的亲身体验的例子女儿上小学一年级那会儿,因为我那时刚入职工作比较忙下班要到五点才能回家她爸就更不指望了!家里只有我婆婆接送她上下学。她每天三点十分就放学了,我婆婆把她接回家后就无暇顾及她做作业了,经常是我下班回到家,她还在磨磨蹭蹭的做作业。这些当时都没有引起我的重视直到学期期中考试考成一锅粥,我这才急了。赶紧四处打听有没有合适的晚托班。终于女儿被送进了晚托班,我也跟着舒了一口气,感觉在家坐着就能收获女儿的好成绩了。补习班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直到有一天我去接她放学,发现她闷闷不乐的样子很不开心,到家后我耐心询问原因,她一边哭一边告诉我补习班的作业太多了。这下轮到我反省了!是啊,她才多大点就要白天上学晚上还要上补习班到七点半。在她这个年纪学习负荷已经超载了。我们让孩子上学的目的不是让她成为学习的机器或者作业的奴隶。我们也是从小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长大的。我们无法改变制度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从容一点、宽松一点给孩子喘口气也让自己放松一点。女儿从补习班回来之后,我自己耐着性子教,期中考的时候成绩也还可以。所以结合本书的理论应该适时地做一个理性的主动型家长;不要去试图改变孩子,让她屈从你的思维,成长为你理想中的样子;要顺应孩子自己的天性和天赋;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她遇到的问题、时刻保持童心、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不要一味让孩子听话,更多的时候应该反过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按捺住自己焦躁的情绪,耐心接纳孩子的情绪。

“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摘自第八章《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他人上进的效果更好。持之以恒可以教会孩子行为准则,但是鼓励孩子却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中国有一句古话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只有在鞭策和呵斥中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我们的本意是督促孩子学好,但不幸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用这种方法。对于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是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主见、孤独迷失的下一代。时代在进步的,育儿经验也在日益更新。作为师长,我们对孩子所说的每句话都可谓是掷地有声,尤其是批评的、讽刺挖苦的、人比人的等等这些都决定未来许多年里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认知。所以从现在起改变还来得及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不要随意批评孩子、不要讽刺挖苦孩子。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注意他们的长处,用鼓励唤醒孩子的心房、树立孩子的自信,助孩子自信前行。

教育孩子其实也是父母长大、成熟、进步的过程。我非常赞同安妮·拉模特说过的话,养儿育女就是要学会放手、要淡定,做父母的应该消磨锐气,凡事顺其自然。孩子的人生由他们自己去书写,我们只要学会放手,在他们身后默默支持、陪伴,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篇8)

书中说: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父母心中的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

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作者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的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做积极意识的家长,对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始终与孩子保持强大的情感纽带。所谓做个主动的家长,就是力争克服冲动,趋于理性。

一个主动型家长会经常反思,从不同的角度看侍问题,还会向孩子学习,努力地理解孩子。孩子们需要的是家长的谨慎、用心,他们需要做父母的人承担起责任,希望父母心思缜密、深谋远虑,对自己、对子女有充分的认识。

“有耐心的人生往往更幸福。”

“始终谨记一点,想要的都会得到,早晚的问题。”

“对生活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

练习耐心的建议:深呼吸、专心倾听、给孩子留点余地、不可忘下结论、有幽默感、多考虑孩子的能力、把时间安排的更轻松、给自己时间缓口气、提前15分钟行动、认识到养儿育女是对耐心的考验。

让子女尽其所能,坚持不懈地分担家务劳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在不同年龄段的责任感,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允许孩子通过劳动赚取零花钱。父母应给孩子机会赚钱,让他们体验用劳动换取商品的快乐。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建立自信。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必须学会安排日程、管理财务,把自己照顾好。

所有孩子都需要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越早开始越好。

让孩子学会互相、付出以及玩耍。

孩子需要父母一起玩耍,父母也需要为了自己而放松,玩耍才是富有创造力的活动;做父母的往往让人神经紧张,玩耍则能使人放松心情,让心灵得以解放,真正体验喜悦和快乐。《彼得.潘》,世界当时需要,现在也需要,未来仍需要——喜悦。

与孩子一起成长,养育子女其实也是父母长大的过程、脱胎换骨的过程以及转变人生的过程。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篇9)

可能是一本你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来验证经验的书。

初读本书,感觉每一章节,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如何养育孩子的各种经验心得体会,各种指导方法,犹如一颗颗璀璨闪烁的明星,构建成整个浩瀚星空。也正是因为如此,知识点有些凌乱,让人难于一一记忆,所以读完一遍,似乎明白了很多,但又似乎在脑海里捕捉不到什么印象。决心重读,可结果还是一样,整理不出来条理性。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从头到尾的笔记,以至于重读笔记的时间都需要许久,整整一个多周的闲暇时间,都用在阅读本书上,可能够记住到付诸于应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内化。

关于管教:管教孩子的本质是因为爱。正是因为爱孩子,所以父母才会对孩子要严格的要求。当和孩子发生冲突,家长在盛怒之下,更多的是批评、指责、挖苦、吼叫、甚至是对孩子的羞辱和打骂,可我们的初衷是什么?只是为了孩子顺从家长的意志?这完全脱离了爱孩子的本质,只会让孩子随着争执的升级,逐步走向叛逆。这是让父母最大的痛苦。所以,在平时管教孩子的时候,如何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孩子和睦相处,并且能够指导孩子在关键的里程碑时间做到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对每一名父母智慧的挑战。

关于表扬:对孩子的表扬,能够固化孩子好的行为习惯。标签效应很可怕,如果给孩子粘帖反面标签,孩子很有可能接受并逐渐更加显示出反面效应。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可以给孩子贴正面积极意义的标签。我们最大问题,往往是发现孩子错误的时候进行批评指正,而在孩子表现正常或者显示积极一面的时候,选择了忽视,其实一旦孩子显示出任何积极的表现,都应当立即给予表扬,将正面标签及时贴上,并通过后续孩子不同事情的表现出的同一积极行为,一次又一次的给予肯定,固化于孩子内心。当然表扬也是有技术的:表扬要态度认真,发自内心;表扬要适可而止,一件事只表扬一次,不要让孩子感觉你虚假;表扬要有对比性,具体到事情、行为本身,不是含糊的;表扬要及时,不能过去很久才说;表扬要多样性,口头表达是最重要的方式,还可以适当送点孩子喜欢的但又意想不到的小礼物;表扬不能吝啬,但也不能唠唠叨叨。

所以如何给予孩子表扬,也需要自己做一番深刻的思考,这里不是让大家每遇到一件事情都要去想怎么表扬。我想表达的是:针对表扬本身,值得拿出时间来思考。在哪些情况下应该表扬,该如何表扬,表扬能够达到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如何表扬才是积极有效的。

关于宠物:孩子从小想养狗,我是一直反对的,因为家里住在楼房,也没有时间精力照顾狗。读完本书,我想还是要在现有条件内,力所能及的养一种孩子喜欢的小动物,一方面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另外让孩子在照看小动物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爱心,增强责任意识。

由于书中知识点太多,大家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对照自身遇到的问题,从书中找到一些好的建议,也许会找到很多共鸣点,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并且适合反复咀嚼,相信一定会受益匪浅。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篇10)

这本书很值得一读,看似是一本教育作品,实则是一部与自己心灵对话的作品,作者用很平和的语言传递着一种信息,“了解孩子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己的过程,孩子的成长便是我们的成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父母别想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改变孩子的行事。父母其实很懦弱,少有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在我们传统文化教育影响下,父母有着绝对的权威,即使犯错了,也不会在孩子面前承认,如果能和孩子平等相视,坦然承认错误,其实是对自己的宽恕,错误人人都会有,孩子也就不会因为错误而错上加错,反之会正视它的存在,宽恕自己也会宽恕他人,这样会树造一个宽厚、仁慈、明事理的孩子。会引导孩子明辨是非,突破世俗,从而完善自我。这让我想到我身边病房里的一个故事,我也和我的孩子分享过这个故事:一个19岁的女孩怀孕了,自己偷偷上网买的药,做药物流产,结果发生大出血住院,后又并发脑出血,行开颅手术,目前病情好转。就这起事件来说,以大多数人的现身说法是对女孩的批判,流言四起,人们会更关注孩子发生这件事情的背后,而忽略了对孩子本身的同情和宽恕。十八九岁的孩子,正值青春期耀动时期,性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时期,对“性”的认知的缺乏,在荷尔蒙的驱动下,产生性行为受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至于孩子背后是什么原来,我们不得而知,但产生的结果足够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和生活。这个时候的父母非常的关键,父母要以宽恕、接纳、仁慈的态度去爱孩子,和孩子一起面对发生的事情,让孩子渡过难关,重拾信心,从创伤中走出来,开启新的生活。那么同时也是作为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是脱胎换骨的过程,也是人生改变的一个过程,没有裂变就不会产生巨变。在生活中往往我们都会被社会舆论给自己套上一个精神枷锁,束缚自己的心灵,而忽略真正的需求,走进一个误区或陷阱,而不能真正释放自己,这是我们世俗中最大的悲哀……当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的错误,和孩子发生的每一个冲突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留下这个书评送给自己,也送给我的孩子,也送给喜欢这本书的人们,共勉。

遇见更好的自己观后感(篇11)

只有理想,没有勤奋助力,你只能碌碌无为。

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每天都在默默思考着我的理想,我想要的成功。可是在生活中我又是一个懒癌入骨的人,在学校周六周日经常在床上一躺就是一天,吃饭也不想吃。

我渴望成功,但是我又不勤奋,因为不勤奋,我便常常幻想,做着白日梦。不想改变,也难以改变,因为身边的同学都是这样的,我又为什么要改变呢?

我以为我会浑浑噩噩的度过我的四年大学时光,就这样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拿个大学毕业证就行,可是理智告诉我,我不应该这样下去,然而我却不知道该怎样改变。

直到我遇见这本书《乘风飞翔,遇见更好的自己》,我才开始改变我的想法,才有了行动的冲动。

书中的第四章令我如梦初醒。“没有勤奋助力,天才也将沦落为庸才”,是啊,你只有一个空洞的目标,但是却不去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空有理想,没有勤奋的助力,天才也将沦落为庸才,真是振聋发聩,我醒了。是啊,我是有目标的人,我不禁问自己,我是在床上实现自己的目标吗?

我不是一个天才,没有特殊的智慧,我只能靠着勤奋去追赶那些比我聪明,比我优秀的人。我想是时候该改变了,虽然我没有实现我理想的天赋,那么就用我的勤奋补充吧。

在我人生的花季,我感谢我遇到这本书,是这本书让我警醒,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你没有天赋,不用自己的勤奋补充,你又能做什么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影》的观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3-10-21

    今天是中秋,我坐在窗口的书桌上,又再次捧起《文字里的碎影》,看着天上的圆月,再低头看看这清新的文字,仿佛是我力量的源泉。翻开目录页,一段有着深刻含义的文字便映入我的眼帘----“阅读的艺术正在缓慢地消逝,看书是很私密的活动,一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内省力,才能在书中观照自我”,这是西...

  • w
    假如的观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3-11-08

    我们的情感和思维通常随着观看的电影而动,每当影片结束时,心里总是充满着不一样的情绪。 每个人的观后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分对错,写观后感既不能脱离原作,也不能单纯的讲述作品故事。经过多次修订好工具范文网为您整理了这篇精选的“假如的观后感”,我们都知道与朋友分享幸福会增加它!...

  • w
    红军的观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4-01-18

    阅读完一部作品后,我们不仅能够从中汲取更多的文化内涵,而且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真正地理解作品并获取知识。也许你正在苦恼如何写观后感,不妨看看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你准备的“红军的观后感”,相信你会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满足你需求的信息!...

  • w
    征文观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3-11-23

    《最后的童话》童话世界里,小魔女能够用她那甜润的歌喉为我消除夏日午后的炎热;幽灵古堡里,贴着膏药的老鼠能够打败戴着钢盔的独眼老猫而当上国王;遥远的森林里,爱敲鼓的猴子男孩能够追上扎着红花的猴子女孩,娶她做最美丽的新娘。。。。。。仿佛一瞬间,小时候每个夜晚陪伴我们进入甜美梦乡的童话故事在某个夏天过...

  • w
    石头观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3-11-09

    《一块烫石头》读后感《一块烫石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作者通过真实而独特的故事情节,令人深思。读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思考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和价值观。 故事的主人公是李斯,一个平凡的农村少年。在家庭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公下,他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少年。他的母亲因为留守儿童政策而被迫到大城市工作,...

  • w
    小兵观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3-11-26

    《小兵张嘎》的电影我看过,但是由著名作家徐光耀写的原著我却没有看过。这几天我认真看了原著——《小兵张嘎》。  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白洋淀边上的一个叫“鬼不灵”的小村庄发生的故事。小说的小主人公是个十三岁的少年——张嘎子,他从一个农村的顽皮少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八路军战士。  作者笔下的嘎...

  • w
    故宫的观后感简短精选

    发布时间:2023-12-20

     写观后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观后感可以帮我们整合从影视作品中所获取的相关知识,你知道如何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吗?经过认真筛选编辑选择了题目为“故宫的观后感简短”的文章,请您放心参考本文!...

  • w
    观后感不变的步伐精选

    发布时间:2023-11-09

    今天好工具范文网小编要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主题是“观后感不变的步伐”,什么样的作品名观后感值得一看呢?撰写观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些影视作品的理解,写作能力的进步通常在写影评方面表现出来,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值得分享请将它收藏并分享给朋友们!...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