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必备13篇)#】刚刚加入工作的教师必须准备好上课需要使用的教案和课件,每位教师都需要仔细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教案和课件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欢迎大家一起分享,并让更多人了解相关信息!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33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
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体会1克有多重。
教具准备: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黄豆、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二、新课学习: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
橙子:150克哈密瓜:1250克
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
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
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千克=()克30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7千克=()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2.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3..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材分析〗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是本节课学习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工具不同则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是引入面积单位。因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所以要根据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50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及电脑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每人一张统一大小的邮票。
(一)导入面积单位
师:老师给同学们每人发了一张邮票,你喜欢邮票上的图案吗?你知道这张邮票的面积有多大吗?请同学们在邮票的背面画上格子,再数一数这张邮票的面积是几个格子。
(让学生自由地在邮票背面画格子。学生根据自己画格子的情况汇报自己的邮票面积是几个格子。)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比较一下你们的邮票大小相同吗?为什么有的同学的格子多,有的同学的格子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因为每个人画的格子大小不同,因此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只有格子的大小相同时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判断面积的大小。)
师:如果把一个格子看作一个面积单位,那么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二)认识面积单位
(让学生试说自己知道的面积单位,并试着用肢体语言说说这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在学生试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1)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并测量它的边长。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写作1厘米2,或者1cm2。
(2)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你身体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1平方厘米的大小。)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厘米的面积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在列举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把面积单位同长度单位和体积单位区分开来。)
(3)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邮票的面积是几平方厘米。
(4)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应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让学生体会到测量较小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选择身边一个较小的物体测量它一个面的面积。
(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在学生露出为难神色或提出有困难的时候教师指出:测量课桌面这样较大的面积,用平方厘米不是很方便,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2.认识平方分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你知道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
(如果学生能说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并剪一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1平方分米写作:1分米2或1dm2
(2)在你的身体上找一找,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
(用双手的手指比一比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3)用1平方分米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4)测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分米做单位?
师:如果用平方分米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觉得好不好?测量更大的面积可以用更大的面积单位。
3.认识平方米
(在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思考题,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认识平方米。)
(1)思考题
A.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平方米可以怎么书写?
B.举例或表演说明1平方米有多大?
C.测量哪些面积时可以用平方米做单位?
(2)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时把重点放在举例或表演说明1平方米有多大。除举例说明外,还可以用几个小朋友拉手或几个小朋友站立等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1平方米有多大。)
(3)估计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估计教室的黑板、地面、前面的墙和侧面的墙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三)巩固面积单位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m2,dm2,cm2)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2)
图①面积是cm2,图②面积是cm2,图③面积是cm2。
3.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用1cm2的面积单位量一量。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出现两个难点。第一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正在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学生容易把物体表面的面积与周长混淆,对于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部分学生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由此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不能很好地区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让学生动手去触摸和感知物体的面,体会面和边的不同,从而对面积的意义加深理解。第二是面积单位比较抽象,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身体的某一部分或熟知的事物的表面做参照物,让学生将面积单位与自己熟知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将抽象的面积单位具体化、生活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案例点评〗
本节课从实际测量产生测量结果的矛盾来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又从测量的可操作性产生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设计既合理又巧妙,既展现知识的原始形成过程,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构知识。空间观念的建立仅凭想像是很难建立的,在本节课中教师特别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操作和感知认识面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教师注重让学生联系身体的某一部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学生更容易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操作、比较、猜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会判断平年、闰年。
2.技能目标:让学生利用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找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发展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1. 一上课,“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有一个人犯罪后想逃到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月29日的边防证,在深圳边检站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警察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当学生都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我又说,只要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1)你跑100米大约用多长时间?
(2)你知道一场篮球比赛用多少分钟吗?
(3)今年《春节联欢晚会》几点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大约演播了几个小时?
(5)你从上小学到现在经过了几年?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3、自学、交流,掌握重点。
(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让学生上网:查询万年历,并结合课本,个人尝试观察,数一数: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各有几天?把结果填在表格中。看看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让学生自己把自己观察、发现的结果在小组交流。由小组长写成卡片后进行板书。
(3)记忆大小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观察大月、小月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同桌互相交流,发现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4、猜想——验证,突破难点。
(2)猜想: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为什么每4年里总有一个闰年?闰年与4有什么关系呢?
(3)验证:请同学们通过分组计算年份数与4的关系来验证。
(4)揭示闰年的特殊性。
当学生提出:“1990年是4的倍数,但不是闰年。为什么?”先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再让学生上网:查找1900年2月的年历卡来验证,使学生了解到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1900年不是闰年。
三、精心设练,乐中求实。
本课练习内容分三个层次,基本层——综合层——开放层。
四、评价体验,激活情感。
1、请你说说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
2、还有什么问题?
3、你能说说自己或小伙伴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吗?
一、教材分析
九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P77《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初步认识,对于元为单位的小数,在日常生活学生有过较多接触,如学生看到过商品的标价,商品广告图片上的标价……,如4。65元,学生有生活经验,知道是4元6角5分。而怎么读学生有陌生感,整数读法对小数读法产生负迁移。因此,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元为单位的小数,学会读写元为单位的小数是本节课的任务之一。
小数可以改写成“十进”分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小数的初步认识,也为分数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也为以后的小数加减法打下了基础。学生又学过了三到五位数的加减法使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有了计算基础。
二、教材处理
1、数学知识往往来源于生活实际,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收集价格信息,在物品包装袋上贴价钱。三年级学生对小数的具体概念陌生,而直观生活经验丰富。借助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入。
2、小数的整数部分读法与整数读法相同,小数部分读法有别与整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由学生自己解决,而小数的读法先由学生尝试,再由教师点拨引导解决之。
3、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也由学生尝试进行,通过反馈校正进一步获得知识。通过搜集物品价格信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并达到培养信息的整理加工能力,从一个侧面体现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确定的:
1、本课是学生结合元角分知识来直观认识小数,掌握读、计算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的知识目标。
2、学生通过收集生活实际中的信息来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并运用所学小数知识参与社会实践,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可作为本课的情感目标。
3、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让学生学会信息搜集可作为能力目标。
四、重、难点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阶段小数部分教学的起始点,小数概念抽象,难理解,学生虽然对以元为单位的价钱比较熟悉,但是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出现小数概念不清的情况,要引起重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由于学过整数加减法容易造成负迁移,而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又是今后学习小数运算的基础。因此,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含义和小数的加减法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
五、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我充分运用直观演示价格信息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沟通元角分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归纳读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在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准备说明
课前,由学生收集商品价格信息,并做成价格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投影中鲜活的图片,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直观认识小数知识。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引出新知
出示部分价格牌,引出小数
(二)加强直观,探索新知
1、学生看书自学并试读小数,师生共同归纳读法。
2、巩固以“元”为单位小数的读法练习,练习形式分判断、写小数形式的价格。
3、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先口答数字简单的价格加法,再进行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教学,方法是先创设情境,再由学生试算,归纳计算方法。
这部分教学是在学生获取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并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加减法。
(三)实际运用,巩固方法联系实际进行购物游戏活动
以上练习的设计,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提高了练习效率。
(四)拓展
哪些地方还用到小数?
(五)课堂总结
本课题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9月27日
教学目标
1.认识各式各样的秤。
2.学习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
3.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学生对1千克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体会1千克有多重。
教学准备
一千克大米9袋、各式各样的秤,两袋各500克的食盐,一袋茶叶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课前谈话
二、感受1千克的重量
2.认识各式各样的秤
三、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同学们,你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千克和克,那么对于千克和克,你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千克又叫公斤,用字母kg来表示,克可以用字母g来表示。1千克=1000克。
1.大家对千克和克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那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1千克重的大米,请大家来拎一拎,体会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
2.学生进行拎1千克大米的练习。
3.师出示水果1袋,请学生拎一拎,猜一猜,水果大约重几千克?
4.师出示两袋重量分别是500克的食盐,再次请学生来掂一掂,充分体会1千克到底有多重?
1.打开课本,在书上将书本出现的秤编号,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认识的秤,写上名称,不认识的打上问号。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认识秤的学习。
3.组织交流。
4.老师随意出现秤,请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秤?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电梯可载重1000kg,大卡车载5000kg。
3.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说出下面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
大白菜:3千克冬瓜:8千克
芹菜:1千克南瓜:7千克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你知道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几千克吗?
西瓜:大约是4千克菠萝:大约是2千克
5.做想想做做的第5题。
一袋大米重25kg,4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先独立做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6.课外请大家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
什么收获?
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4题。
课后感受
由于这部分知识学生二年级已经学过,所以这节课主要还是复习,通过拎米,进一步感知1千克的重量。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导人新课,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①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②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2.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
①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
3.揭示课题: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最大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looo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
说出3吨=( )千克,8吨=( )千克,5000千克=( )吨,7000千克=( )吨。
(5)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
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
[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
(1)读一读: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
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
(2)算一算:
1桶水大约10千克,( )桶水重1000千克
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 )千克,( )块砖重是1吨
(3)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一只河马重3( )
一只羊重大约45( )
一个苹果重200(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
拖拉机能装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 )吨
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 )吨
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 )千克
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 )千克
2.算一算: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
3.试一试(多媒体):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成人
(1)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
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吨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订正时说出想的过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五、巩固与反思.
1.(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 )千克 5千克=( )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 )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第(1)题,日常生活中用吨做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写出或说出几个主要的就行.
第(2)题,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差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第(3)题,让学生口算出答案便可.
教学内容: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74页~第7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面积的表象,感悟面积的含义。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画画。瞧老师能很快地画出我的左手手掌来。
(师用笔很快地顺着自己手掌画出图形来)
师边画边说:像这样老师就能画出自已手掌平面图形来。你能用这种方法画出自己左手手掌的平面图形来吗?
(学生动手画)
2、师:把一名学生画的贴在黑板上(自已手掌图形的旁边)
3、师:这两个平面图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一大一小)
4、师:对,这两个平面图形一大一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板书: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现在我们就可以说第一个图形的面积大,第2个图形的面积小。
二、面积的含义:
1、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好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平面图形。比如说我们数学书的封面就是一个平面图形,大家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啊?(长方形)那么这个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可以称为什么?(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大家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师:大家再来看一看你们课桌的表面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
(也是一个长方形)
那么课桌表面的大小可以称为什么?
你这下再用手摸一摸课桌的表现,看看有什么感受?
(学生摸课桌面)
你感觉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课桌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
3、师: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举例说一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学生举例)
三、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研究
1、黑板上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偏小)、梯形(偏大)的纸片,它们的面积在哪里?
(先指出,再贴在黑板上)
师:老师要请三名同学上黑板给这三个图形涂色,注意每一名同学只能任意选一个图形涂色。涂色要均匀,涂的最快的哪名同学老师有奖品奖励给他。
(学生涂色)
2、师问涂色涂得最快的那名学生:拿到奖品高兴吗?(高兴)
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图形涂色吗?
师问涂色涂得最慢的那名学生:你对自己涂的最慢有什么话要说?
3、师: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主要是靠什么来比较的?
(靠眼睛看)
我们把靠眼睁看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板书:观察法)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观察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没有观察法不适用的时候?
眼睛有时候会欺骗我们。比如下面这两个图形,用观察法就不太容易看出来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你能否想出更好的方法,准确的比较出它们面积大小呢?
(学生分四人小组探究。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两个长方形、若干小长方形纸条,方格纸)
学生汇报总结出重叠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和用方格纸这三种方法。
4、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轻松一下。老师带来了两个图形,可惜它们都藏起来看不见了。但是1号图形告诉我们说:我有8个小正方形。2号图形说:我有18个小正方形。你们猜猜看,几号图形的面积大?
(展示验证)
从这个小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巩固练习
1、想相做做第2题
师:(电脑显示中国地图)瞧,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祖国的地图,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国家。大家知道我们在哪个省吗?老师从这个地图上描出了4个省、哪个省的面积?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先做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运动场是一个长方形,草坪也是一个长方形,它们都一样长,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面积的认识
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观察法
比较面积重叠法
大小的方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
用方格纸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一时和能力。
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气象部分对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具准备:瑞博,课件。
教学过程:
一、
1、
2、
二、
1、
2、
(1)
(2)
(3)
(4)、
三、
四、
情境导入。
蛋糕,生日快乐歌。(课件)
师:今天是同学的生日,让我们一起为他庆祝生日吧。
师:悄悄告诉老师,今年你什么时候过生日,到时老师也可以给你个惊喜。
师:咿?我们每年都能过生日,为什么你今年会没有生日呢?那去年你有没有过生日啊?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用身边所有的材料一起来找一找原因。
生:你对他们的解释满意吗?
新课。
师:那同学的下次生日在哪一年呢?用年历表找一找。
师:同学在哪些年里能过生日?
电脑出示表格。
年份
二月天数
1996
1997
1998
2000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9(红色)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点击出:(1996、2000、20xx、20xx、20xx)(次序打乱)
揭示平年、闰年的概念。
师:我们把2月有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电脑点击表格中显示出闰年。以及2月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
我们把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电脑点击表格中显示出28,平年以及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
师: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猜一猜,平年和闰年全年的总天数会怎样呢?
追问:这一天是哪来的?
师:平年和闰年全年的总天数究竟是多少天呢?大家一起来算一算。
师: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师: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小朋友可以相互说一说。
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四年中有一个闰年三个平年。(框:突出4)
师:我们发现连续的四年中,一般会有三个平年和一个闰年。(电脑演示这句话)
师:如果没有万年历,怎样才能很快的判断出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呢?我们一起来想个好办法吧。
师:这个发现非常有价值,大家同意吗?下面我们就用你们的好办法来判断一下吧。20xx、20xx、20xx
针对生2:判断20xx年平年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吗?
师:刚才大家判断都非常快。那1900年呢?
我们一起用万年历来检验一下对不对?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难道是电脑出问题了吗?我们一起来请教一下博士爷爷吧。
电脑演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年,四百年又闰的道理。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智力大冲浪。
那就利用你们学到的本领进行我们今天的智力大冲浪。
智力第一关:
1、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xx年(),28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32块金牌。20xx年,()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举行,我们真骄傲。
2、采访一位听课老师的出生年份,并判断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智力第二关:
1、一个逃犯持日期为20xx年2月29日的假海关通行证企图逃走,经过验证口时,警察叔叔一下子就发现了这是个假通行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小明打算今年到奶奶家连续玩两个月,天数为62天,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
智力第三关:
一年有()个季度,每个季度有()个月。
植树节在()个季度,今年这个季度有()天。
智力第四关:
小明的爷爷今年已经100周岁了,他的生日是2月29日,你知道到现在小明的爷爷过了几个生日?
智力第五关:
下面是清凉小学星级少年试验田几种农作物播种和收割时间的记录。算出每种农作物的生长期各是多少天。
种类
播种日期
收割日期
生长期
水稻
5月5日
10月16日
()天
玉米
6月12日
9月28日
()天
小麦
20xx年10月11日
20xx年5月3日
你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哪一题。
小结。
唱生日快乐歌。
生:我今年没有生日。
生:我去年过的。
生观察身边的年历表。
生(1~3):同学可能是2月29日生日,20xx年的2月有29日,而20xx年的2月只有28号。
生:20xx。
生1:20xx年的2月有29日,在20xx年能过生日。
生2:
生3:
生:平年的总天数要比闰年少一天。
生:平年的2月只有28天,而闰年的2月有29天。
生1:317+304+28=365
317+304+29=266
生2:317+304+28=365
365+1=366
生(2~3人):连续的四年中,有一个闰年,三个平年。
举例说明。
生(1~2):这个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这年就是闰年,除以4有余数,这年就是平年。
生1:20xx是闰年。
生2:20xx是平年。
生3:20xx年是闰年,那么20xx年肯定是个平年。
生:1900除以4没有余数,所有1900是个闰年。
生发现万年历判断1900年是个平年,非常疑惑。
生:我们学到了,判断闰年和平年的方法。
师生互动,学生可以题问题。
在汇报时适当讲解。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提出问题: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
的各部分名称。
3、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难点:
简单的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生每人准备彩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交流:屏幕出现机器猫叮当在天空中飞行的动画。今天我们把小叮当和大雄请来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同学们高兴吗?我们先去大雄家看看发生什么事了吧!
大雄:叮当,叮当快来啊!老师要我找出物体表面的角,角是什么啊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角吗?你们能不能来帮帮大雄啊?
播放动画:小叮当带着大雄在看藏在生活中各处的角--闪烁角所在的位置。
学生回答后师:对,这就是角,这节课我们大家就来一起学习角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操作,体验角的特征。
1、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请同学们从下列实物中找找。(课件
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来)
2、折一折、摸一摸直观感知。
(1)、师:你能用纸折出一个角吗?(生动手折角)
(2)、闭上眼睛,摸一摸手里的角,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感觉顶点是尖尖的,而两边是直直的。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师示范画一个角。让学生观察老师是怎么画角的,后讲述角的各部分名称,向学生说明:我们通常用小弧线来连接两条边来标出角。
(2)、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指指课件所示实物中抽象出来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3)、师:如果一个图形有多个角,为了便于区分他们,我们可以把每个角编个序号,例如我们把它编号为1。记作:1,读作:角1。
4、学中练
(1)、下面请小朋友来做一个游戏好吗?用手势来判断下面图形是否是角,若不是,请说出理由。(课件出示)
(2)、完成课本中67页指一指的内容:请你用铅笔标出图中的角。
三、做一做,体验角的大小,
1、用学具做成一个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
(1)、任意拉一个角,同桌比比两个角的大小,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在小组内比一比谁的角大。
(3)、如果想使你的角变大一些,应怎么办?
(4)学生演示方法,师引导学生理解: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
(5)、接着请同学们看看红三角,黄三角来比一比谁的角大?(课件出示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大家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叮当对你们的表现满意极了,所以他决定带大家到处转转。
课件出现情境图:想听好听的歌曲吗?我们先要找到音乐的密码:数数N、M、T这三个字母中一共有多少个角?
2、师:这堂课我们学了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能找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角吗?看谁找得多?
四、全课小结
谈谈你本堂课的收获?
五、拓展练习
请你再仔细的观察,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
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我所知道的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在教学的同时我也有许多困惑: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
还有,本节课如能设计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让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这样的亲身参与活动,应该更能使孩子体会吨的重量。
总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以具体的实物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让吨的单位换算融在“动物体重”的估计与转换之中。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吨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吨的有关信息,并摘录下来;搬一搬一袋水泥或一袋大米,并看一看它有多重。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目标确定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基于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及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中汇报、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理一理等方法来探索吨的有关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我力图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自主体验的方法,逐步建立1吨的观念。为此,我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中的体验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及举例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生活与吨的密切联系。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注重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的方式初步感受1吨。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的方式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最后通过理一理、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各环节中,我将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3、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构建展示自我成就的舞台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一)汇报收集到的信息
1、学生汇报;
2、教师补充:
800瓶大可乐重1吨
一只大象重7吨
一艘大货轮可以运货4800吨
火车车皮载重量是60吨
3、刚才我们汇报的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揭示: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的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吨作单位】(板书:吨)
(二)吨在国际上,我们用t来表示,比如(出示桥梁图片),问:在这幅图中,你能找到吨吗?如果这辆卡车加上货物一共重13吨,能开过去吗?
(三)关于吨,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展开
(一)试探学生的已有基础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板书)
(二)提一提
1、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
2、完毕后,问: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如果再加10桶呢?50桶呢?
3、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20千克)。
(三)算一算
1、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师:那也就是说这50桶水重1吨。
2、形成关系式1吨=1000千克
(1)读关系式;
(2)那也就是说:1000千克=1吨
(四)估一估:
1、师:下面请大家放松一下,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这个游戏要小组合作,要求:
(1)问问你的同桌有多重;(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3)估计一下几个同桌合起来大约重1吨?
①学生活动;②汇报;
2、师:昨天同学们回去之后,都称了体重,老师算了一下,你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几个同学合起来大约是1吨?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再加几个同学大约重1吨?
(五)举一举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合起来大约是1吨呢?(学生举例)
假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出示下述材料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进行计算。
1、一袋水泥重50千克,()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
2、一头黄牛的重量是500千克,()头黄牛的重量是1吨。
3、2袋食盐重1千克,()袋食盐重1吨。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里交流,并校对。
(3)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回顾: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吨?
(六)理一理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之后,教师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2、师: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最轻的是____。
(七)填一填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4()。
(2)小明体重35()。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4)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八)单位换算
3吨=()千克
1吨-600千克=()千克
6000千克=()吨
1600千克-600千克=()吨
三、巩固
(一)单位换算
8吨=()千克6000千克=()吨
3吨500千克=()千克1吨-100千克=()千克
4500千克-4吨=()千克
(二)将上课伊始中汇报的材料全部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比较一下两次的数据,你想说什么?(小结:数据较大时,用吨作单位比较简便)。
(三)改错题。
早晨,我喝了一杯150吨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卡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驶而过,把我吓了一跳!
师:听了这则日记,你们为什么笑了?看了日记的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三)拓展应用
有5台机器的重量分别是700千克、800千克、900千克、800千克、400千克,如果要用一辆载重量是2吨的卡车来运,可以怎么装货?
(四)机动题
有9吨苹果要运到水果交易市场,租一辆载重量是3吨的大货车的运费是350元,租一辆载重量是1吨的小货车的运费是200元。你准备怎么租车,为什么?
1、学生独立设计;
2、小组内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比较好的方案,并推出一名代表,准备好在全班交流时说哪几句话。
3、全班交流;
4、选出最佳方案,并说明理由。
四、小结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为了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同时,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曾记得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曾说过:要引导着孩子们往前走,首先得知道孩子们现在在哪里。所以,在此环节,我努力通过此问题来试探学生的已有基础。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吨都感受较少。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在对物体质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在本环节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通过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等学习方法去感悟1吨有多重,教师充其量只是一名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
《标准》中强调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新课堂要尽量满足学生这种表现自主探索的需求,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努力搭建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在同一个班级中学习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本环节中我设置了3道题,其中第一题是为后进生准备的,第二题是为中等生准备的,而第三题是为优秀生准备的。如此,通过算一算(举例)的方式具体感受1吨。
《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国内外历来的课程都把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尤其是现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分目标,都将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因此,为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此环节中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教学片段实录
师:关于吨,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1吨有多重?
生2:为什么要学习吨?
生3:1吨与1千克有什么关系?
师:看样子,同学们想知道的东西还真不少!那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开始面面相觑,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站起来说:1吨=10000千克。另一位同学忽地站起来说:不对,1吨=1000千克。)[教师把这两位学生的回答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到底哪一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师:刚才老师已经给你们每一组都发放了一桶矿泉水,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轮流提一提。(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提,有的提得面红耳赤;有的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提起来......)
师: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
生:(齐呼)太重了!
师:如果再给你们一桶水怎么样?
生1:老师,提不动。
生2:老师,用扁担挑。
师:如果给你10桶呢?
生1:用四轮车推。
生2:用小卡车运。
师:如果有50桶呢?
生1:用吊车吊。
生2:用大卡车运。
师:那你们知道这1桶矿泉水有多重吗?猜猜看。
生1:40千克。
生2:50千克。
生3:......
师:老师在课前已经称过了,这桶水大约重20千克。那50桶水重多少千克呢?请你们算一算。
生:1000千克。
师:1000千克与1吨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翻开数学书第11页。找到了吗?有什么关系?
生:1吨=1000千克。
师: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这两位同学回答的,谁的对?
生:......
师:那么1吨=10000千克,对不对?
生:不对。
师(目光投向回答1吨=10000千克的同学):那老师把你回答的擦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1吨=()千克?请大家读一读这个关系式。(生读)那1000千克=()吨?
师:下面请大家放松一下,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这个游戏要小组合作,要求:
(1)问问你的同桌有多重;(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3)估计一下几个同桌合起来大约重1吨?
①学生活动;②汇报;
2、师:昨天同学们回去之后,都称了体重,老师算了一下,你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几个同学合起来大约是1吨?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再加几个同学大约重1吨?
六、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例如:提水、体重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从量和形两个方面转化来感知一吨。
首先,在量的方面,我把它转化为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质量的转换,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换算出一吨。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现在的生活中极少见了,而且学生对100千克的质量也没有感知。于是我将其换成现场提水的活动,1桶20千克的矿泉水学生提起来都很困难,让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明确50桶这样的水才是1吨,可想而知1吨有多重了。数量的转换,我主要是通过2000袋食盐的重量是1吨这一实例中的2000让学生感受1吨很重。
其次,在形的方面,我通过40个三年级的同学,两头黄牛、800瓶可乐等,从体积的角度,在视觉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本节课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1、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
挑战性的。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去调查或收集一些有关吨的信息。并在课中进
行汇报、补充,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让学生体验到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
以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说一说、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吨的重量。同时,在各环节中,我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3、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中,都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
一目标,同时国外(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将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由此可
见,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为了不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练习阶段,
特别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4、教学过程体现差异化
A、B、C层学生在智力、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风格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差异化教学。让每一层学生都在为更高一层的目标而奋斗,于是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至少都保底(最基本的教学要求)了。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处处以生为本。学生通过自主体验,逐步感受1吨的重量、建立1吨的概念。
上完这节课之后,有老师给我提出了如下建议,我想或许能给大家带来思考:
1、1吨=1000千克是一个定论,没有什么好研究,所以当有位同学说:1吨=10000千克。另一位同学反驳说:1吨=1000千克。时,教师可引导:到底对不对呢?请大家翻开数学书第11页......
2、既然有学生说:1吨=10000千克时,教师何不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教师只要问:这位同学说1吨=10000千克,对吗?那10000千克=()吨呢?如果有同学能回答,便当场解决;如果不会,让他们课后再去探讨。
如果再让我执教一次的话,我一定会采纳第二种建议,如此既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资源,又能很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吨的认识。
课前调查吨的有关信息,并摘录下来;搬一搬一袋水泥或一袋大米,并看一看它有多重。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基于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及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中汇报、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理一理等方法来探索“吨”的有关知识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本节课我力图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自主体验的方法,逐步建立1吨的观念。为此,我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中的体验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及举例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生活与吨的密切联系。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的方式初步感受1吨。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的方式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最后通过理一理、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各环节中,我将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3-11-24
通过多次思考后,本文为您提供了“三年级课件”。在开始上课之前,每位老师都需要制定教案和准备课件。现在是老师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的时候了。设计教案需要考虑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只有不断地探究和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的源泉。欢迎大家查阅以下的参考资料!...
发布时间:2023-12-23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荷花的特点。4.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对荷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体会荷叶的旺盛生命力与荷花生机勃勃的样子。教学难点:研读第四自然段内容,弄清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想象,为什么作者会想到自己与花共舞、与虫共语。三、教学评价设计:...
发布时间:2024-02-29
教案课件是老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每位老师都对编写教案课件,并不陌生。设计精良的课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那么如何制作出优质的课件教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英语下册课件”,希望您可以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发布时间:2023-10-30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一些“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相关的信息。在每堂课上,老师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这是必要的工作。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专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反应情况。希望这些有用的信息能给您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发布时间:2024-01-09
教案是教师在上课前要准备好的教学材料,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规划教案。教案是管理课堂的重要工具。这篇“三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文章是编辑经过精心选择的,只有不断改进才能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4-05-08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同步作文1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年级作文课件 篇1 时光飞逝,20年过去了,我变成了31岁的中年男子。在这20年里,我一...
发布时间:2024-03-29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是学习本单元乘法的重要基础。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相比,学生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会遇到下列一些新情况: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一位数除了依次与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相乘外,还要继续与百位上的数乘,即还要进行几百乘一位数的运算。这是学生需...
发布时间:2023-11-10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期末词语复习教学目标通过复习,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多种类型的词语,及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多种类型的词语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正确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背诵(一到十开头的数字词语)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学生边数手指边背诵:一落千丈(一发千钧 一日千里 一事无成 一心一...
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