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物理力课件(范文十五篇)

物理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1-10

物理力课件(范文十五篇)

2023-11-10 16:03:40

【#实用文# #物理力课件(范文十五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力课件”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相信这篇文章会给您带来一些惊喜。在上课之前,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每位老师都需要去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教案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

物理力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波

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⑴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④讨论:

a、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b、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测定声音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⑴通过"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⑵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听觉神经。

㈢小结

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物理力课件 篇2

一、说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高压锅排气时限压阀转动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2、了解内燃机的构造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利用多媒体汽油机模型介绍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能量转化。知道内燃机的4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学会根据进气阀和排气阀的开闭情况及活塞的运动方向判断冲程;知道压缩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通过结合内燃机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二、说教材分析,以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通过汽车奔驰、列车飞驶、舰船劈波斩浪、飞机凌空穿云的图片导入发动机从而引入热机。再指出内燃机是其中的一种热机指出汽油机和柴油机是最常见的热机。紧接着详细介绍了汽油机与柴油机。本节从构造、工作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汽油机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工作过程-----汽 油机的四个冲程。通过插图对汽油机的构造、四个冲程进行了介绍使学生对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在介绍中特别强调学生要了解各冲程中的工作情况 及能量转化。在讲解柴油机时教材采用对比的方法结合柴油机的构造简图讲解了它与汽油机在构造上的异同。并通过交流与讨论介绍了柴油机与汽油机在吸气冲程、 压缩程度、点火方式上的不同。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然后通过信息窗介绍了三角旋转式发动机。然后介绍了内燃机的优点及内燃机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会带 来环境污染并告诉同学们减小内燃机污染的一些措施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意识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延伸,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生活”的理念,同时本节课也为引出下一节课-----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的埋下伏笔。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内能及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知道了什么是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以及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小。学生已经知道了内能和机械能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这些都为本节知识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四、说教学方法

1、新课引入:利用课本插图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了内燃机的一些交通工具的图片,引入热机的话题。利用播放高压锅排气的视频,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出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的道理, 同时也是要告诉学生“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活的道理。

2、 汽 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本节利用课件动画进行讲解,利用动态画面和静态画面对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进行演示, 不仅可以让学生逐个认识内燃机的构造,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可以将四个冲程分开一步一步进行动态地演示,每个气门的开关情况和活塞的运动方向都能很好的呈 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汽缸内气体的温度和压强的改变也可以在 FLASH课件中用颜色的深浅来加以诠释, 在学生们对于四个步骤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后,用课件连贯起来,先慢速,后快速的播放,让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内燃机的工作有一个整体的,基本的了解。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轻松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孩子更易理解,印象深刻! 最后,在了解了汽油机的结构和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柴油机,并让学生从结构和工作原理上,将汽油机和柴油机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12.3 内燃机

一、热机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内燃机

1、汽油机

2、柴油机

三、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其中:压缩冲程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自己产生动力完成的,其余三个冲程是靠飞轮的惯性完成的。

物理力课件 篇3

把握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从《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法和学法说起

高中一年级物理新教材按知识的逻辑性重新把高三年的一些内容放到起始年段来讲述,当然在难度、深度方面有所不同,讲述的方式方法也有巧妙的安排,如该回避的尽量不予提及、该简化的毫不保留、大胆下放一些内容作为选修教材等等,故把握好高一物理教材的度至关重要,下以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教学法为例,加以阐述,以食读者。

一、教材地位:

1、本课是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七章第四节;主要内容是讲授“动量守恒律”在碰撞、爆炸等内力> 外力这类题型中的应用。

2、地位:“动量守恒律”是大自然界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普适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系统相互作用对时间的累积(Ft)总和为零的这么一个定律,近代研究表明守恒律来源于对称性;考虑教材编排的系统性,书上从牛顿运动定律中导出动量守恒,然而其适用范围却比牛顿运动定律广泛得多----不论是变力还是恒力、不论是哪个参照系、不论是高速或低速,宏观或微观系统等都可以使用;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无需虑及中间细节,只需注意始、末态,具有简捷方便的独特优势,为处理力学(含后续学习的电力、磁力)问题辟开了一新的思维方法。本课是“教纲”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故应教好本课。

3、编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继学生学习了“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之后,通过应用守恒定律解决碰撞等实际问题达到掌握该定律的一节习题课-----旨在加深对动量及守恒条件的理解、进而熟练地应用守恒定律列式求解相关定量问题。

4、依据教纲对本节的“B”级要求、教材的编排,本节教学目标可定为:

〈1〉知识目标:学生要会用动量守恒律处理一维碰撞、爆炸等两物

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即

会确定系统、分析相互作用过程(初、中、末态)物体的受力,从而判定系统动量为什么守恒;

根据动量守恒律的矢量性、同时性(“一边一时”),正确写出已知条件、守恒方程、求得未知量;

知道守恒律解题优点所在。书P127

〈2〉能力目标:提高解题能力即读题、析题、图景想象等能力,掌握解题步骤、解题表述等科学思维习惯及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5、教学重点:正确列出动量守恒方程及应用守恒律解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深刻领悟一维矢量的运算方法--------化为标量(代数)运算。

初动量、末动量的理解及确定

二、教法说明:

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阅读指导、练习、实验及多媒体放映等教学方法。教法选择的依据:

应用讨论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渗透合作、共赢的思想,调动积极性:作为知识应用课,正是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求得共识,本课应让学生读题并讨论----分析系统动量是否守恒?加深对知识应用的领悟。有些老师处理问题时也是在讨论、自学中完成的。

教学法指出:练习本身是一种知识应用,同时又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练习法应是本节的重头戏,旨在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建构物理图景、掌握严谨的解题规范籍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悟出守恒律解题的方便所在,提高解题能力。大纲中就明确指出:“做好练习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扬振宁教授曾回忆起他的大学生涯时说“勤奋地去做练习”“习题做得很多”。

通过观看实况录象(打台球、挂车等)、观察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碰撞等实验引起同学们对碰后物体速度求解的兴趣,让同学们认识到本课学习的意义;通过直观模拟碰撞现象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为具体,多维度化解教学难度,加深对规律应用(知识)的记忆。

如果说学习要达到深透的境地,真正学有所得,学生必须在读书上狠下功夫,读书方法的渗透就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符号法、旁批法、类比法、纲领法等等;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应注意在物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这一节课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碰撞、爆炸等过程叙述,进一步理解系统内力、外力、外力之和的概念,弄清初、末态的界定以及什么是相互作用前、后的总动量;通过读题指导,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挖掘隐含条件(如“一起”、“静止”、“相向”、“突然”等等),建构物理模型,逐步学会读物理书。

人类对经历过的挫折总是记忆犹新,本节可以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求解,通过学生动脑、动手演算,比较、讲解不同学生的答题错误,特别是对动量矢量性的疏忽和运算错误,进行有目的的强化,以期突破本节的难点。如对书上【例2】设具体数字而让学生解答,待出现答题错误时加以纠正;也可做这样的理想实验:站在悬崖边的人,给他一个动量,他将如何运动?引出对方向性的思考,如此种种让学生牢固烙上动量是矢量动量守恒律是矢量式的印象。

教材教法处理注意点:

本节内容在高三教学中还须深化,考虑高一学生各方面能力限制(如数学、语文能力等),教学所涉及的习题尽可能过程清晰、系统(对象)容易确定;

只要求到一维两物体的题型,系统只有某方向动量守恒的问题尽量回避;

守恒定律中速度相对性及变质量问题高一年不予提及;

知识的综合只牵涉到平抛或竖直上抛即可,且作为较高要求,应放在另一节练习课上。

三、学法设计:

本课的教学要培养科学的读书及解题方法,力求养成规范答题习惯,提高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定律导出的简单复习,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即从本质上明确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原理上真正理解定律的适用条件(比牛顿运动定律更广);

通过解答实际题目的训练,培养审题能力、养成注重过程分析注意整体思维和严谨解题步骤的习惯,克服边审题边列方程的缺陷,形成按时间并列型思路列已知量的方法;

引导题后小结------“题后思”,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即守恒律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确定对象 确定过程并分析确定正方向并写出已知列方程求未知量。

高一学生喜好表现,可以通过对不同层次教学对象课堂作业的投影、讲评,可激发学者“愿学”的情感,让大家学有所获有所得,多层面提高学力。

注意由浅入深、按步解答、适当降低、抓好反馈落实的环节,注意归纳,给予机会提高自信心以激发差生学习情绪,解题时易出现的混乱问题有二:一是符号问题,强调设正方向,若未知量方向已明确则未知量字母只代表大小即可,若未知量方向不明,则未知量字母含有大小和方向,依得出的结果再行分析;二是守恒方程“一边一态”的问题,解决办法是严格列出已知,作图辅助思维。

把例题及课堂练习发到学生手上,适当选择1-2题综合型题目(两个以上知识点),鼓励好生上台讲述,多完成难一点作业,籍以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

在上述关于教材、教法、学法等分析的基础上,我实施了这一节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四、新教材教学的心得:

新教材把高三年级某些重要的章节都下放到了高一年来(如动量、曲线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这些内容都是要求较高且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高考重点知识,放在高一年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力学知识在高中阶段的连贯性、完整性、系统性。。

考虑高一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教材把这些知识编排得深理浅出,通俗易懂,既照顾科学性又兼及可读性,因而有降低知识难度的意图,特别是不涉及繁难的隐含条件较多的物理问题,着重于知识形成过程的介绍及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时切勿想一步到位,盲目拔高,应遵从直观简洁的理论实质及准确叙述有实际意义的应用练习巩固,把握好度(特别是梯度),重在激发学习兴致。

粗看起来教材似乎又回到了80年代全日制十年制高级中学的教材编排顺序,细细品味,却是螺旋式上升了一大台阶:屏弃了过于枯燥的理论论述;吸取了近几年各方面最新最好的教育教学精华;溶入了颇具时代气息的生产生活实例及最新科技成果;体现了教育教学革新的趋势,是对以往教材的大洗礼。

教科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大众性,特别是“阅读材料”和“做一做”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物理力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要想游刃有余的把控课堂,必须熟悉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接下来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分子的热运动》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第七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是扩散现象,第二是布朗运动,第三是热运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为本节内容的探究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之后理解微观世界做好了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本阶段学生的特点:

高中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较成熟,生活经验丰富,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我会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结合生活实例与学生积极互动,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知道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它们的的概念,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以及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提高动手操作,自主思考的能力。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实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拉近与物理之间的距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的相关概念。

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之间的区别。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新课、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我会按照课堂教学的实施顺序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实验法进行导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个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接下来可以通过具体的演示实验对于此结论进行验证。

第一个实验通过易蒸发的溴观察瓶中气体颜色,第二个蓝色硫酸铜溶液与水的分界情况,分别说明了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从而引出本节的内容——分子的热运动。

第二部分是新课讲授环节。

通过刚才的演示实验引出扩散现象的概念,即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并且为学生介绍扩散现象是由于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解释,对学生进行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扩散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学生进行解释,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知识的理解,例如茶叶蛋酱油中的色素扩散到了鸡蛋里面,鸡蛋里面才会呈现出酱油的颜色,以及金片与铅片压在一起,金会扩散到铅中,铅也会扩散到金中,由此可以证明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作物规则运动。

在之前为学生介绍的扩散现象是在微观的角度去解释分子的运动,布朗运动主要是介绍了宏观现象中的无规则运动。通过19世纪初观察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总在不停地运动这样的现象,植物学家布朗所研究的运动,从而引出类似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前由教师明确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汇报。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微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结合布朗所做的实验,与学生共同总结出足够小的微粒会发生这样的运动,并且微粒越小运动就越明显。从而引出布朗运动的概念讲解。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概念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布朗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解释吗?”让学生进行小组间讨论,并提问。教师进行补充总结,从微观的角度,液体分子受到各个方向的撞击,体现出不平衡性,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最后可以对学生追问“布朗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与扩散现象有哪些区别?”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并不是分子的运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问“之前的实验现象中,可以发现运动与温度又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发现,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运动越明显。从而引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让学生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引出热运动的概念。

至此,新课讲授的环节就结束了,接下来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中的扩散现象来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通过这样的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的理解应用,还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小结:提问多名学生进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谈谈收获。

作业: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的生活实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物理力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功和机械能》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三大方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这两大内容又是“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基础;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教材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 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事实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四) 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二、教学策略

一) 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物理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物理研究方法,加之上节课已经学会了进行一些简单的功的计算,因此本节课对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这两大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以实验演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研究,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考虑到学生对实验探究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研究时,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二) 教学方法选择: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以板书和实验探究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辅,现拟定如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依目标为向导,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2、启发式教学法: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实验及多媒体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在现实情况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恰当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4、实验探究法: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旨在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

三) 学习方法指导: 本堂课我坚持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和深刻的思辨能力。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

,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物理力课件 篇6

把握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从《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法和学法说起

高中一年级物理新教材按知识的逻辑性重新把高三年的一些内容放到起始年段来讲述,当然在难度、深度方面有所不同,讲述的方式方法也有巧妙的安排,如该回避的尽量不予提及、该简化的毫不保留、大胆下放一些内容作为选修教材等等,故把握好高一物理教材的度至关重要,下以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教学法为例,加以阐述,以食读者。

一、教材地位:

1、本课是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七章第四节;主要内容是讲授“动量守恒律”在碰撞、爆炸等内力> 外力这类题型中的应用。

2、地位:“动量守恒律”是大自然界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普适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系统相互作用对时间的.累积(Ft)总和为零的这么一个定律,近代研究表明守恒律来源于对称性;考虑教材编排的系统性,书上从牛顿运动定律中导出动量守恒,然而其适用范围却比牛顿运动定律广泛得多----不论是变力还是恒力、不论是哪个参照系、不论是高速或低速,宏观或微观系统等都可以使用;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无需虑及中间细节,只需注意始、末态,具有简捷方便的独特优势,为处理力学(含后续学习的电力、磁力)问题辟开了一新的思维方法。本课是“教纲”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故应教好本课。

3、编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继学生学习了“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之后,通过应用守恒定律解决碰撞等实际问题达到掌握该定律的一节习题课-----旨在加深对动量及守恒条件的理解、进而熟练地应用守恒定律列式求解相关定量问题。

4、依据教纲对本节的“B”级要求、教材的编排,本节教学目标可定为:

〈1〉知识目标:学生要会用动量守恒律处理一维碰撞、爆炸等两物

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即

会确定系统、分析相互作用过程(初、中、末态)物体的受力,从而判定系统动量为什么守恒;

根据动量守恒律的矢量性、同时性(“一边一时”),正确写出已知条件、守恒方程、求得未知量;

知道守恒律解题优点所在。书P127

〈2〉能力目标:提高解题能力即读题、析题、图景想象等能力,掌握解题步骤、解题表述等科学思维习惯及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5、教学重点:正确列出动量守恒方程及应用守恒律解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深刻领悟一维矢量的运算方法--------化为标量(代数)运算。

初动量、末动量的理解及确定

二、教法说明:

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阅读指导、练习、实验及多媒体放映等教学方法。教法选择的依据:

应用讨论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渗透合作、共赢的思想,调动积极性:作为知识应用课,正是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求得共识,本课应让学生读题并讨论----分析系统动量是否守恒?加深对知识应用的领悟。有些老师处理问题时也是在讨论、自学中完成的。

教学法指出:练习本身是一种知识应用,同时又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练习法应是本节的重头戏,旨在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建构物理图景、掌握严谨的解题规范籍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悟出守恒律解题的方便所在,提高解题能力。大纲中就明确指出:“做好练习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扬振宁教授曾回忆起他的大学生涯时说“勤奋地去做练习”“习题做得很多”。

通过观看实况录象(打台球、挂车等)、观察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碰撞等实验引起同学们对碰后物体速度求解的兴趣,让同学们认识到本课学习的意义;通过直观模拟碰撞现象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为具体,多维度化解教学难度,加深对规律应用(知识)的记忆。

如果说学习要达到深透的境地,真正学有所得,学生必须在读书上狠下功夫,读书方法的渗透就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符号法、旁批法、类比法、纲领法等等;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应注意在物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这一节课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碰撞、爆炸等过程叙述,进一步理解系统内力、外力、外力之和的概念,弄清初、末态的界定以及什么是相互作用前、后的总动量;通过读题指导,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挖掘隐含条件(如“一起”、“静止”、“相向”、“突然”等等),建构物理模型,逐步学会读物理书。

人类对经历过的挫折总是记忆犹新,本节可以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求解,通过学生动脑、动手演算,比较、讲解不同学生的答题错误,特别是对动量矢量性的疏忽和运算错误,进行有目的的强化,以期突破本节的难点。如对书上【例2】设具体数字而让学生解答,待出现答题错误时加以纠正;也可做这样的理想实验:站在悬崖边的人,给他一个动量,他将如何运动?引出对方向性的思考,如此种种让学生牢固烙上动量是矢量动量守恒律是矢量式的印象。

教材教法处理注意点:

本节内容在高三教学中还须深化,考虑高一学生各方面能力限制(如数学、语文能力等),教学所涉及的习题尽可能过程清晰、系统(对象)容易确定;

只要求到一维两物体的题型,系统只有某方向动量守恒的问题尽量回避;

守恒定律中速度相对性及变质量问题高一年不予提及;

知识的综合只牵涉到平抛或竖直上抛即可,且作为较高要求,应放在另一节练习课上。

三、学法设计:

本课的教学要培养科学的读书及解题方法,力求养成规范答题习惯,提高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定律导出的简单复习,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即从本质上明确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原理上真正理解定律的适用条件(比牛顿运动定律更广);

通过解答实际题目的训练,培养审题能力、养成注重过程分析注意整体思维和严谨解题步骤的习惯,克服边审题边列方程的缺陷,形成按时间并列型思路列已知量的方法;

引导题后小结------“题后思”,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即守恒律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确定对象 确定过程并分析确定正方向并写出已知列方程求未知量。

高一学生喜好表现,可以通过对不同层次教学对象课堂作业的投影、讲评,可激发学者“愿学”的情感,让大家学有所获有所得,多层面提高学力。

注意由浅入深、按步解答、适当降低、抓好反馈落实的环节,注意归纳,给予机会提高自信心以激发差生学习情绪,解题时易出现的混乱问题有二:一是符号问题,强调设正方向,若未知量方向已明确则未知量字母只代表大小即可,若未知量方向不明,则未知量字母含有大小和方向,依得出的结果再行分析;二是守恒方程“一边一态”的问题,解决办法是严格列出已知,作图辅助思维。

把例题及课堂练习发到学生手上,适当选择1-2题综合型题目(两个以上知识点),鼓励好生上台讲述,多完成难一点作业,籍以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

在上述关于教材、教法、学法等分析的基础上,我实施了这一节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四、新教材教学的心得:

新教材把高三年级某些重要的章节都下放到了高一年来(如动量、曲线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这些内容都是要求较高且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高考重点知识,放在高一年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力学知识在高中阶段的连贯性、完整性、系统性。。

考虑高一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教材把这些知识编排得深理浅出,通俗易懂,既照顾科学性又兼及可读性,因而有降低知识难度的意图,特别是不涉及繁难的隐含条件较多的物理问题,着重于知识形成过程的介绍及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时切勿想一步到位,盲目拔高,应遵从直观简洁的理论实质及准确叙述有实际意义的应用练习巩固,把握好度(特别是梯度),重在激发学习兴致。

粗看起来教材似乎又回到了80年代全日制十年制高级中学的教材编排顺序,细细品味,却是螺旋式上升了一大台阶:屏弃了过于枯燥的理论论述;吸取了近几年各方面最新最好的教育教学精华;溶入了颇具时代气息的生产生活实例及最新科技成果;体现了教育教学革新的趋势,是对以往教材的大洗礼。

教科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大众性,特别是“阅读材料”和“做一做”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物理力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

超重与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七节。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应用一节,教材通过运动的升降机中的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样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他们产生的条件。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1级要求。模型来源于生活经验,要求运用所学物理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教材还安排了阅读教材——失重和宇宙开发,小实验——观察失生现象。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视重实重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2、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知道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研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解决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辩清实重与视重的区别

二、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视频演示实验,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印象:展示网络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多媒体便于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3、超重于失重现象有多种情况,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总结,在合作中学习

4、推理分析法:物理教学的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推理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如引导学生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超重与失重产和的条件,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实验法: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好办法,因而开始引入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情境法、多媒休辅助法、分级教学法、实验法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流程

(1)播放视频:播放升降机中用弹簧称测物体的重力随升降机的上升不断变化的视频,

问题:,为什么弹簧称的读数可以表示是重力的大小?弹簧称的读数测量的是什么力的大小

实验:在弹簧称下挂一个重为G的重物,让学生观察弹簧称的读数,再用一个力F的弹簧称,拉力的大小等于G,观察弹簧称的读数也是G

引导学生分析,弹簧称称量物体重量时,要求被测物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弹簧称量物体的重力时实际测量的时悬挂物对物体的拉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对弹簧称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2)为什么升降机中弹簧称测量重物的重力时,会观察到弹簧称示数不断变化呢?

分组讨论

小组甲: 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在大小吗?

小组乙:在减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小组丙:在减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在大小吗?

小组丁: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学生归纳出:

超重产生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的物体,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

T—G=ma T=G+ma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N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在减速上升的升降机中的物体,升降机的加速度是向上的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物体自身的重力G与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

G—T = ma T=G—ma

在减速下降的升降机中的物体,升降机的加速度是向上的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用弹簧称量时,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

即:T—G=ma T=G+ma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的物体,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物体自身的重力与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

G—T =ma T=G—ma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N的大小,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超重产生的条件:a 向上,F=m(g +a)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失重产生的条件 : a 向下 F=m(g -a)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2、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加速下降,a=g时,测量读数将为0,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

实验:比较观察:装满水的底部带有小孔的瓶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水从小孔中流出;装满水的底部带有小孔的瓶子自由下落时,水不会从小孔中流出。让学生想象处于完全失重时奇特物理情境。

播放视频:神舟7号内部宇航员在完全失重时的生活录象,让学生增强对完全失重现象的感受。

思维拓展

1、无论在超重或失重状态下物体自身所受的重力是否发生变化?

不会

2、物体除了在竖直方向上加速上升或下降时有超重或失重现象外,中学物理范围内还有哪些现象是属于超重或失重现象。

物体在圆弧形轨道运动时,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宇宙飞船在绕地也飞行时也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五、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中属于超重现象的有 ( )

A 、用弹簧称称量同一质量的物体在北极比赤道测量的重力大

B 、物体通过圆拱桥的顶端时

C 、物体加速上升 D 、物体加速前进

2、弹簧称的称钩上挂一个4Kg的物体,在下列情况下弹簧称的读数是多少

通过该练习训练,使学生能够区分地球上不同区域由于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引起的重力的变化与超重和失重的区别,物体在圆拱桥顶端的失重现象的分析和物体在水平方向的加速运动不产生失重和超重现象加深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

物理力课件 篇8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包括了很多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学习这些概念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有重要意义。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分析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反应热》这一章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关于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B、使学生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C、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4、教材处理:

(1)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方法,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尽管已经进行了两章内容的学习,但学生仍然表现出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的特点。由于摩尔这一章的概念比较多又比较抽象,对有些概念,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注意概念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恰当掌握教材的深广度,更要防止不必要的加深拔高,加重学生的负担。

(2)教材分析:

首先明确物质的量的概念,再引进阿伏加德罗常数,但只做简单说明,提出摩尔概念以后再重点性的介绍摩尔和常数,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关系,这是已经改进过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3)教材处理:

首先明确物质的量的概念,再引进阿伏加德罗常数,但只做简单说明,提出摩尔概念以后再重点性的介绍摩尔和常数,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关系,而物质的量与质量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归纳;教材中的习题,无论题型还是题量都需要适当的补充,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以达到利用课上时间使学生基本上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的投影)--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对比掌握摩尔(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概念,并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比解决科学中的抽象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而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更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课前检测]:(1)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子。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导入]:(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提出小和多的矛盾以及解决办法,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O2===CO2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X10-23g,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 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七个基本物理量:

物理量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长度米m

质量千克kg

时间秒s

电流安培A

物质的量摩尔mol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发光强度坎德拉Cd

[思考]:既然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为什么单位不是"个",而是"摩尔",两者有何关系?

[举例并讨论]:一盒粉笔----50支粉笔

一打羽毛球----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24瓶啤酒

一摩尔微粒----?个微粒

(通过联系生活中小和多的统一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概念,并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讲解]:一摩尔微粒----NA个微粒

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C-12(含六个质子六个中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个数。约等于6、02X1023mol-1。

(在导入中,学生已通过计算得到此数据)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表示:mol

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投影练习1]:1mol碳原子含有_______个碳原子

1mol铁原子含有_______个铁原子

1mol氧气含有________个氧分子

1mol硫酸含有________个硫酸分子

(基本概念的理解)

[归纳小结]:学习物质的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1)物质的量--物理量,摩尔--单位;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例]:两种方法:

文字表达--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气分子,氢氧根离子

符号表达--C,H2SO4,O2,OH--

[投影练习2]:根据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判断正误:

1、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是单位)

2、1mol氢,1mol原子氧。(物质的量研究对象是微粒)

3、阿伏加德罗常数无单位。

4、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强调学习基本概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再次对所介绍概念进行复习与强调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重视与理解。

[投影练习3]:1、1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水分子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3、4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4、1、204X1024个水分子是_______摩尔水分子

(不再是简单的1mol微粒,稍加深难度)

[投影练习4]:1、1mol氧气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氧分子,

含有____个氧原子,___摩尔氧原子,___原子。

(联系课前检测:O2~2O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此题)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摩H2O,___摩H,___摩O

(H2O~2H~O)___个H2O,___个H,___个O

3、0、1molNa2SO4中含有___molNa+,___molSO42-

4、1molC含有___mol质子,3、5molC含有___mol质子(1个C~6个质子,老师引导完成)

5、1molNa+含有___mol电子,10molNa+含有___个电子(1个Na+~10个电子)

(提高难度,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总结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质的量到与之相关联的微粒的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小结]: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

物质的量========微粒数(NA--阿伏加德罗常数)

[随堂检测]:A、1molHCl含____个HCl分子,1、806X1024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mol。

(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B、0、5molH2SO4含有____molH,____molS,____molO,共_____mol原子。

(考查由物质的量向所含原子数的运算方法)

C、3、01X1023个Cl-的物质的量是___mol,含___个电子,含____mol电子,含_____个质子,含______mol质子。

(考查给出离子的微粒个数,如何算出离子及所含质子、电子的物质的量)

[阅读教材]:P38

[讨论]:1摩尔的任何物质的质量是多少?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物质的量和物质质量间的关系,为下节课的内容--摩尔质量的教授做好铺垫)

[板书]第一节摩尔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表示:mol

(1)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2)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C-12所含碳原子数

NA6、02X1023mol-1

3、注意:(1)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4、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

物质的量========微粒数

(NA--阿伏加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说课板书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3、重点和难点

4、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

(2)教材分析

(3)教材处理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目标分层教学法:由浅入深

2、讲练结合

三、教学程序

1、课前检测

2、新课导入

3、新课讲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物理力课件 篇9

把握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从《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法和学法说起

高中一年级物理新教材按知识的逻辑性重新把高三年的一些内容放到起始年段来讲述,当然在难度、深度方面有所不同,讲述的方式方法也有巧妙的安排,如该回避的尽量不予提及、该简化的毫不保留、大胆下放一些内容作为选修教材等等,故把握好高一物理教材的度至关重要,下以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教学法为例,加以阐述,以食读者。

一、教材地位:

1、本课是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七章第四节;主要内容是讲授“动量守恒律”在碰撞、爆炸等内力> 外力这类题型中的应用。

2、地位:“动量守恒律”是大自然界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普适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系统相互作用对时间的累积(Ft)总和为零的这么一个定律,近代研究表明守恒律来源于对称性;考虑教材编排的系统性,书上从牛顿运动定律中导出动量守恒,然而其适用范围却比牛顿运动定律广泛得多----不论是变力还是恒力、不论是哪个参照系、不论是高速或低速,宏观或微观系统等都可以使用;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无需虑及中间细节,只需注意始、末态,具有简捷方便的独特优势,为处理力学(含后续学习的电力、磁力)问题辟开了一新的思维方法。本课是“教纲”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故应教好本课。

3、编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继学生学习了“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之后,通过应用守恒定律解决碰撞等实际问题达到掌握该定律的一节习题课-----旨在加深对动量及守恒条件的理解、进而熟练地应用守恒定律列式求解相关定量问题。

4、依据教纲对本节的“B”级要求、教材的编排,本节教学目标可定为:

〈1〉知识目标:学生要会用动量守恒律处理一维碰撞、爆炸等两物

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即

会确定系统、分析相互作用过程(初、中、末态)物体的受力,从而判定系统动量为什么守恒;

根据动量守恒律的矢量性、同时性(“一边一时”),正确写出已知条件、守恒方程、求得未知量;

知道守恒律解题优点所在。书P127

〈2〉能力目标:提高解题能力即读题、析题、图景想象等能力,掌握解题步骤、解题表述等科学思维习惯及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5、教学重点:正确列出动量守恒方程及应用守恒律解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深刻领悟一维矢量的运算方法--------化为标量(代数)运算。

初动量、末动量的理解及确定

二、教法说明:

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阅读指导、练习、实验及多媒体放映等教学方法。教法选择的依据:

应用讨论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渗透合作、共赢的思想,调动积极性:作为知识应用课,正是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求得共识,本课应让学生读题并讨论----分析系统动量是否守恒?加深对知识应用的领悟。有些老师处理问题时也是在讨论、自学中完成的。

教学法指出:练习本身是一种知识应用,同时又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练习法应是本节的重头戏,旨在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建构物理图景、掌握严谨的解题规范籍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悟出守恒律解题的方便所在,提高解题能力。大纲中就明确指出:“做好练习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扬振宁教授曾回忆起他的大学生涯时说“勤奋地去做练习”“习题做得很多”。

通过观看实况录象(打台球、挂车等)、观察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碰撞等实验引起同学们对碰后物体速度求解的兴趣,让同学们认识到本课学习的意义;通过直观模拟碰撞现象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为具体,多维度化解教学难度,加深对规律应用(知识)的记忆。

如果说学习要达到深透的境地,真正学有所得,学生必须在读书上狠下功夫,读书方法的渗透就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符号法、旁批法、类比法、纲领法等等;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应注意在物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这一节课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碰撞、爆炸等过程叙述,进一步理解系统内力、外力、外力之和的概念,弄清初、末态的界定以及什么是相互作用前、后的总动量;通过读题指导,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挖掘隐含条件(如“一起”、“静止”、“相向”、“突然”等等),建构物理模型,逐步学会读物理书。

人类对经历过的挫折总是记忆犹新,本节可以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求解,通过学生动脑、动手演算,比较、讲解不同学生的答题错误,特别是对动量矢量性的疏忽和运算错误,进行有目的的强化,以期突破本节的难点。如对书上【例2】设具体数字而让学生解答,待出现答题错误时加以纠正;也可做这样的理想实验:站在悬崖边的人,给他一个动量,他将如何运动?引出对方向性的思考,如此种种让学生牢固烙上动量是矢量动量守恒律是矢量式的'印象。

教材教法处理注意点:

本节内容在高三教学中还须深化,考虑高一学生各方面能力限制(如数学、语文能力等),教学所涉及的习题尽可能过程清晰、系统(对象)容易确定;

只要求到一维两物体的题型,系统只有某方向动量守恒的问题尽量回避;

守恒定律中速度相对性及变质量问题高一年不予提及;

知识的综合只牵涉到平抛或竖直上抛即可,且作为较高要求,应放在另一节练习课上。

三、学法设计:

本课的教学要培养科学的读书及解题方法,力求养成规范答题习惯,提高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定律导出的简单复习,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即从本质上明确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原理上真正理解定律的适用条件(比牛顿运动定律更广);

通过解答实际题目的训练,培养审题能力、养成注重过程分析注意整体思维和严谨解题步骤的习惯,克服边审题边列方程的缺陷,形成按时间并列型思路列已知量的方法;

引导题后小结------“题后思”,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即守恒律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确定对象 确定过程并分析确定正方向并写出已知列方程求未知量。

高一学生喜好表现,可以通过对不同层次教学对象课堂作业的投影、讲评,可激发学者“愿学”的情感,让大家学有所获有所得,多层面提高学力。

注意由浅入深、按步解答、适当降低、抓好反馈落实的环节,注意归纳,给予机会提高自信心以激发差生学习情绪,解题时易出现的混乱问题有二:一是符号问题,强调设正方向,若未知量方向已明确则未知量字母只代表大小即可,若未知量方向不明,则未知量字母含有大小和方向,依得出的结果再行分析;二是守恒方程“一边一态”的问题,解决办法是严格列出已知,作图辅助思维。

把例题及课堂练习发到学生手上,适当选择1-2题综合型题目(两个以上知识点),鼓励好生上台讲述,多完成难一点作业,籍以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

在上述关于教材、教法、学法等分析的基础上,我实施了这一节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四、新教材教学的心得:

新教材把高三年级某些重要的章节都下放到了高一年来(如动量、曲线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这些内容都是要求较高且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高考重点知识,放在高一年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力学知识在高中阶段的连贯性、完整性、系统性。。

考虑高一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教材把这些知识编排得深理浅出,通俗易懂,既照顾科学性又兼及可读性,因而有降低知识难度的意图,特别是不涉及繁难的隐含条件较多的物理问题,着重于知识形成过程的介绍及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时切勿想一步到位,盲目拔高,应遵从直观简洁的理论实质及准确叙述有实际意义的应用练习巩固,把握好度(特别是梯度),重在激发学习兴致。

粗看起来教材似乎又回到了80年代全日制十年制高级中学的教材编排顺序,细细品味,却是螺旋式上升了一大台阶:屏弃了过于枯燥的理论论述;吸取了近几年各方面最新最好的教育教学精华;溶入了颇具时代气息的生产生活实例及最新科技成果;体现了教育教学革新的趋势,是对以往教材的大洗礼。

教科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大众性,特别是“阅读材料”和“做一做”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物理力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选自《光纤通信原理》第二章第二节。

1.教材主要内容:

(1)光的反射和折射

(2)光的全反射及应用

(3)阶跃型光纤中光射线的分析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光纤通信原理》这整本教材讲述光纤通信是怎么回事的开始,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必要基础。

二、学生分析

本次课前面已讲述过了光纤通信的优点和结构,学生对如此细小的光纤却能比粗得多的电缆传更多的电话有了新奇感。但所教学生普遍基础较差,中学时所积累的知识比较薄弱。并且学习主动性较欠缺,容易对一门课,失去信心和耐心。因此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耐心至关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在对光的反射、折射及全反射的复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光能在光纤中传波的原理及条件。

(2)理解阶跃型光纤的主要特性参数及物理意义。

2.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节课讲解用以前所学知识解释通信上的一个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并不难学,——中学知识就能解决。以此树立起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四、说教法

本节课图例采用幻灯片动画效果,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逐问逐答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起曾学过的知识(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

五、说重点和难点

1.光在介质交界面产生全反射的条件,光纤传光原理

2.阶跃型光纤主要的一些特性参数

六、说教学程序

1.导入本课内容

利用幻灯片观看几张光纤传光的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问,“那么光是怎么样才能在这么细小的光纤中向前传播的?”接下来还是自我回答,“就是应用初中学过的全反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提要。

2.本课内容

(1)复习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考虑到这些知识点对后续内容的重要性及学生的知识素质较差这两个情况,这几点内容稍加详细讲解。

首先给出一幅光的折射和反射图。讲解三个角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说出三个角间的关系式——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在了解了折射定律的情况下,问学生可不可能入射光线全部产生反射,提高学生用折射定律去思考这个问题。等学生回答后不马上给出答案,往下利用折射定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可以产生全反射,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2)讲授新课

应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解释光能在光纤中传播的原因及传播方式,用图加深理解,并指明为什么纤芯折射n1要大于包层折射率n2

光纤主要特性参数是本课内容的一个重点,折射率差Δ这个参数,比较好理解。重点是数值也径NA和时延差τ。讲解数值孔径时,直接给出NA的物理意义,看图加深理解。图中两条光线,一条符合全反射能向前传播另一条不符合全反射原理不能身前传播。再根据折射定律,推导出NA与折射率间的关系;时延差指的是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线在光纤中传播相同的长度L时,所用的时间不同。给出这个时延差的定义后,展示一张图片,不同角度的光线走过一段光纤,路程不同所用的时间不同。由于时延差的存在会造成信号的畸变。

(3)小结

板书,边回忆,边书写本课主要内容。以帮助学生巩固。

●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定律:θ1=θ2

折射定律:

n1sinθ1=n2sinθ2

●光的全反射产生全反射的条件

n1>n2

90°>θ1>θc

●阶跃型光纤中光射线分析

▲阶跃型光纤中的光射线a

物理力课件 篇11

1、"电磁感应"是在第三册"电流的磁效应"和第五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后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对"电与磁相互作用的内容"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识的自然延续;"电磁感应"为以后学习发电机的内容打下理论基础,并为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提供前置知识,具有启后作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概念和决定……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的特点和……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问题的两个关键。

4、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 说教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

物理力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动手设计实验,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量守恒的理解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粉笔、滚摆、单摆、上发条的玩具小车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手持粉笔头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二、进行新课

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空中下落的粉笔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下落的粉笔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实验1:滚摆实验。新-课-标-第-一-网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实验2:单摆实验。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课本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依据课本图1—7,甲→乙图和乙→丙图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卫星由近地点

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机械能及其转化

1、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是守恒的。

教学后记:

物理力课件 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应聘初中物理的 号考生,今天我要说的是 版 年级物理 册第 章第 节〈 〉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 和 等知识的基础引入的一节 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又是学生学习和 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A 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通过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理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

物理的兴趣;

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他们的抽象逻辑

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九年级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学生的心智较为成熟,认知水平比刚接触物理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加强。但是,九年级学生往往不爱发言,课堂气氛比起八年级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积极灵活的调动

三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为主导作用。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法、讲授法、讨论法。

说学法

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激发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本节课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五课后反思

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上,我根据新课标精神,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以实验活动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相信,通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学生会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收获。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

物理力课件 篇14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热机》,第一部分是说教材:

一、说教材

《热机》编排在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内能以及内能可以和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 ,这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热机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一个重要实例,因此本节内容是内能一节的应用与深化。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常见热机的种 类、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情况,教材这样安排充分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二、说学情

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可以分析一些简单直观的现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引导和点拨,本节内容中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利用动画展示,这样比较直观形象,既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的不足又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热机效率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2.利用图片、动画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3.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图片、动画,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科学世界“现代汽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汽油机工作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

教学难点: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了解热机效率

五、说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图片、动画 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师生一起讨论得出结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教学原则

六、说学法

1.通过观察现象,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通过观察动画,会用语言描述汽油机工作过程

3. 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视频演示内能做功实验,视频结束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能量转化 情况,从而引出热机概念,师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热机种类,内燃机是生活 中常见的热机,因此本节课主要介绍内燃机

二、进行新课

(一)教师介绍内燃机的种类:讲明是根据气缸内燃料的不同将其分为汽油机和 柴油机。本节重点讲汽油机的有关内容,柴油机与它大同小异

1.介绍汽油机的构造和一个冲程的概念,目的是使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能更清楚的了解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中各部分构造的运动情况

2.多次动画演示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进气门、排气门的开关情况、活塞上下运动情况,演示结束后教师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描述一个工作循环的过程,并分析归纳出热机的工作原理

3.讨论以下问题: 1).汽车在开动前,是如何使内燃机起动的?

2).在四个冲程中,哪些冲程发生了能量转化?

3).哪个冲程使汽车获得了动力?

结合这三个相关问题强调汽油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了解汽油机的实际应用,以此强化学以致用的观点

(二)介绍燃料的热值:

1.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得出: 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 从而引入热值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符号:q

2).根据概念学生归纳:热值定义式及导出式:q= Q放/m, Q放=mq

33).单位:J/kg, (J/m)

4).通过让学生解释:小资料中一些燃料的热值的物理意义,以此来强化热值的

概念既可以用质量来衡量,也可以用体积来衡量

如: 木炭: 3.4×107J/kg

物理意义:1千克木炭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3.4×107J

煤气: 3.9×107J/m3

物理意义:1立方米煤气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3.9×107J

2.热机效率

1)通过学生讨论:烧水时,煤气燃烧放出的热量能全部被水吸收吗?这个问题,引出如何提高燃料利用率,并以锅炉为例说明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方法

2)利用能流图让学生了解燃料燃烧产生能量的去向,并根据箭头的粗细比较各 部分能量的多少,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两点知识:

①通过对能流图的分析得出热机效率的定义:

②燃料燃烧产生能量只有一小部分用来做有用功,大部分被废气带走,因此设法利用热机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如热电站;

三、课堂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忆并回答

四、课堂练习:主要以填空和计算题为主,达到巩固本节课主要内容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做课程练习的本节内容

六、板书:

第四节 热机

1. 热机定义:

2. 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 燃料的热值和热机效率

物理力课件 篇15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的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概念课课,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通过物质的宏观现象分析总结出来的,所以教材对分子动理论的每项内容都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通过讨论宏观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结论。在这些实验探究完成之后,教材接着介绍了物质中的分子状态,解释了固态、液态、气态所具有宏观特征的根本原因,充分体现了“注重实验探究”的新理念。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概括出“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运动、分子间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而对分子动理论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本节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养成独立观察并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习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提倡教师成为学生探究和讨论的一员,积极参与学生活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导入新课(2分钟)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演示实验是请同学们观察桌上的分别装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问学生能看到水和酒精的间隙吗?)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思考的过程。

2. 新课教学(25分钟)

(板书:看不见的运动)

探究一:分子间有空隙

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

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如果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为什么?直到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也可以用针筒吸入一定的空气,然后挤压,发现针筒里的空气减少了。说明气体分子之间也有空隙。

(板书:一、 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师问:组成物体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动吗?请猜想。

探究二:分子的运动

(1) 多媒体展示:将空瓶口对准装有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按图10-16(a)),抽去中间的毛玻璃,观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气体。解释为什么选用图10-16(a)的原因: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实验(b) (c)没有(a)更能充分证明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是否散开,哪个散得快。

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二、 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

师生共同总结出扩散的定义,并引导学生总结总结扩散的影响因素和原理。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探究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下面掉着一个重物时能不能被拉开?

(2) 将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与空气相比)

首先通过分组实验和观看视频然后引导同学说出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三、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列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

1、在空气中挥舞手臂轻而易举

2、在没膝的水中急行步履维艰

3、拔冻在冰中的木棒难于登天

让学生带着解释这三种生活现象的问题阅读课本P200页的物质中的分子状态内容,并引导总结其原因。

(1) 固体:分子靠得很近有规律地紧挨在一起。所以,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 液体:分子靠在一起。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动或滑动,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

(3) 气体:分子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手册上的当堂检测检测题后,学生分组展示,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笔记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1、 分子间有空隙

2、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3、 分子间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以上是我对“看不见的运动”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物理力课件

    发布时间:2024-05-07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力》物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物理力课件 篇1  一、应用解法分析动态问题  所谓解法就是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和对角线长短的关系或...

  • w
    物理力课件(系列9篇)

    发布时间:2023-12-17

    教案课件是在教师上课时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工具,只要我们的老师在准备教案时候认真负责,就能够帮助教学工作更有效地进行。教案作为一种规范化管理形式,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没有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可以供我们参考呢?为了方便大家查阅,我整理了一些关于“物理力课件”类的资源,请大家务必仔...

  • w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4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要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沸腾前气泡发生的位置、气泡大小、多少,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沸腾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敷是否有变化?停止沸...

  • w
    物理透镜课件范文4篇

    发布时间:2023-11-16

    这份“物理透镜课件”是笔者用心制作的,希望能够满足您的期望。如果您认为本文有价值,请收藏起来。通常在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需要老师自己花些时间来编写。一个完整的教案是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课程的前提。...

  • w
    高中物理摩擦力课件(汇编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7

    教师的工作之一是编写教案和课件,但这并不是随意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我们是否能在网络上找到一些高质量的教案和课件来借鉴呢?为了大家的参考,好工具范文网小编特别挑选出了一篇非常实用的“高中物理摩擦力课件”供大家使用,希望这些资料能对你起到一定的帮助!...

  • w
    高一物理课件(范文5篇)

    发布时间:2024-02-05

    [高中物理课文3-5] 力学单位制 I.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派生单位。 2.了解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4.训练学生在计算中使用国际单位制以简化操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单位制及其应用。 难点:正确理解单位制是错误的!链接无效。在计算中的作用。 ...

  • w
    摩擦力课件

    发布时间:2024-01-15

    依照您的要求,我找到了如下内容:“摩擦力课件”,这里包含了您寻找的一切,请进一步查看。每位教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在本学期我们又到了编写教案的时候了。一份优秀的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传达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工具。...

  • w
    优秀的课件范文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04

    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您整理的“优秀的课件”。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 教案课件的完善工作,是新教师需要认真地去做的。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非常好请将其收藏下来以供日后阅读!...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