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物理力课件

物理力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5-07

物理力课件

2024-05-07 08:24:03

【#实用文# #物理力课件#】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力》物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力课件 篇1

一、应用解法分析动态问题

所谓解法就是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和对角线长短的关系或变化情况,作一些较为复杂的定性分析,从形上就可以看出结果,得出结论.

例1 用细绳AO、BO悬挂一重物,BO水平,O为半圆形支架的圆心,悬点A和B在支架上.悬点A固定不动,将悬点B从1所示位置逐渐移到C点的过程中,试分析OA绳和OB绳中的拉力变化情况.

[方法归纳]

解决动态问题的一般步骤:

(1)进行受力分析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一般情况下物体只受三个力:一个是恒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外两个是变力,一个是方向不变的力,另一个是方向改变的力.在这一步骤中要明确这些力.

(2)画三力平衡

由三力平衡知识可知,其中两个变力的合力必与恒力等大反向,因此先画出与恒力等大反向的力,再以此力为对角线,以两变力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若采用力的分解法,则是将恒力按其作用效果分解,作出平行四边形.

(3)分析变化情况

分析方向变化的力在哪个空间内变化,借助平行四边形定则,判断各力变化情况.

变式训练1 如2所示,一定质量的物块用两根轻绳悬在空中,其中绳OA固定不动,绳OB在竖直平面内由水平方向向上转动,则在绳OB由水平转至竖直的过程中,绳OB的张力的大小将(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

1.概念:将物体受到的所有力沿已选定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的方法,是处理相对复杂的多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常用方法.

2.目的:将力的合成化简为同向、反向或垂直方向的分力,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解决矢量的运算,“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成”.

3.适用情况:适用于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合成.

4.步骤

(1)建立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x轴和y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2)正交分解各力: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3所示.

(3)分别求出x轴、y轴上各分力的矢量和,即:

Fx=F1x+F2x+…

Fy=F1y+F2y+…

(4)求共点力的合力:合力大小F=F2x+F2y,合力的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α,则tan α=FyFx,即α=arctan FyFx.

4

例2 如4所示,在同一平面内有三个共点力,它们之间的夹角都是120°,大小分别为F1=20 N,F2=30 N,F3=40 N,求这三个力的合力F.

5

变式训练2 如5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

A.μmg

B.μ(mg+Fsin θ)

C.μ(mg-Fsin θ)

D.Fcos θ

三、力的分解的实际应用

例3 压榨机结构如6所示,B为固定铰链,A为活动铰链,若在A处施另一水平力F,轻质活塞C就以比F大得多的力压D,若BC间距为2L,AC水平距离为h,C与左壁接触处光滑,则D所受的压力为多大?

例4 如7所示,是木工用凿子工作时的截面示意,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C=30°.用大小为F=100 N的力垂直作用于MN,MN与AB平行.忽略凿子的重力,求这时凿子推开木料AC面和BC面的力分别为多大?

变式训练3 光滑小球放在两板间,如8所示,当OA板绕O点转动使 θ角变小时,两板对球的压力FA和FB的变化为( )

A.FA变大,FB不变

B.FA和FB都变大

C.FA变大,FB变小

D.FA变小,FB变大

例5 如9所示,在C点系住一重物P,细绳两端A、B分别固定在墙上,使AC保持水平,BC与水平方向成30°角.已知细绳最大只能承受200 N的拉力,那么C点悬挂物体的重量最

多为多少,这时细绳的哪一段即将被拉断?

参考答案

解题方法探究

例1 见解析

解析 在支架上选取三个点B1、B2、B3,当悬点B分别移动到B1、B2、B3各点时,AO、BO中的拉力分别为FTA1、FTA2、FTA3、和FTB1、FTB2、FTB3,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FTA逐渐变小,且方向不变;而FTB先变小,后变大,且方向不断改变;当FTB与FTA垂直时,FTB最小.

变式训练1 D

例2 F=103 N,方向与x轴负向的夹角为30°

解析 以O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xOy,使Ox方向沿力F1的方向,则F2与y轴正向间夹角α=30°,F3与y轴负向夹角β=30°,如甲所示.

先把这三个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再求它们在x轴、y轴上的分力之和.

Fx=F1x+F2x+F3x

=F1-F2sin α-F3sin β

=20 N-30sin 30° N-40sin 30° N=-15 N

Fy=F1y+F2y+F3y

=0+F2cos α-F3cos β

=30cos 30° N-40cos 30° N=-53 N

这样,原来的三个力就变成互相垂直的两个力,如乙所示,最终的合力为:

F=F2x+F2y=-152+-532 N=103 N

设合力F与x轴负向的夹角为θ,则tan θ=FyFx=-53 N-15 N=33,所以θ=30°.

变式训练2 BD

例3 L2hF

解析 水平力F有沿AB和AC两个效果,作出力F的分解如甲所示,F′=h2+L22hF,由于夹角θ很大,力F产生的沿AB、AC方向的效果力比力F大;而F′又产生两个作用效果,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如乙所示.

甲 乙

Fy=Lh2+L2F′=L2hF.

例4 1003 N 200 N

解析 弹力垂直于接触面,将力F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如所示,由几何关系易得,推开AC面的力为F1=F/tan 30°=1003 N.

推开BC面的力为F2=F/sin 30°=200 N.

变式训练3 B [利用三力平衡判断如下所示.

当θ角变小时,FA、FB分别变为FA′、FB′,都变大.]

例5 100 N BC段先断

解析 方法一 力的合成法

根据一个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三个力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第三个力大小,方向与第三个力方向相反,在甲中可得出F1和F2的合力F合竖直向上,大小等于F,由三角函数关系可得出F合=F1sin 30°,F2=F1cos 30°,且F合=F=G.

设F1达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00 N,F2=173 N.

由此可看出BC绳的张力达到最大时,AC绳的张力还没有达到最大值,在该条件下,BC段绳子即将断裂.

设F2达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15.5 N,F1=231 N>200 N.

由此可看出AC绳的张力达到最大时,BC绳的张力已经超过其最大能承受的力.在该条件下,BC段绳子早已断裂.

从以上分析可知,C点悬挂物体的重量最多为100 N,这时细绳的BC段即将被拉断.

方法二 正交分解法

如乙所示,将拉力F1按水平方向(x轴)和竖直方向(y轴)两个方向进行正交分解.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1sin 30°=F=G,F1cos 30°=F2.

F1>F2;绳BC先断, F1=200 N.

可得:F2=173 N,G=100 N.

物理力课件 篇2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教学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在这个环节中,书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我考虑到学生会对“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种不同的猜想,这时就应该教会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后提出由于条件的限制,本节课只对“质量、形状和体积”这三个可能对重力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组探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方案的设计、器材的选取、实验步骤的制定以及实验数据的记录方式等全部由学生自行讨论决定,教师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通过第一个环节的探究,学生总结得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形状、体积等无关”的结论。

进一步探究“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仍然采取上述的探究思想,通过自主合作实验探究,表格归纳总结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在由此结论推导出重力与质量关系式的过程中,采取了引导学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质量的比值为10N/kg”的结论和科学家定义g=9.8N/kg,得出关系式G/m=g,再将公式变形为G=mg的方法,这样可能更为直接,易于学生接受。同时,通过建立重力与质量的图像关系,进一步理解“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通过读一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难点有效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如何来突破“竖直向下”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自制的教具,用一个水槽装入一些水,把重垂线吊入水中,再用一把直角三角板配合使用,直观显示重力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称之为竖直向下,若倾斜水槽底部,发现还是与水平面垂直,但与倾斜的底面不垂直。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学生就能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从而有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也是本节课的创新亮点之一。

(3)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体思想应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和学习,所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究实验来得出物体的重力和物体的质量的关系;同时要体现新教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知识的学习。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占用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至于重力学生撑握不是太好,就该用作图的形式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使学生不再犯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错误了。

物理力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 激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初步的感知滚动现象.

课前准备

1、 塑料球、冲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记录纸每人一张(上画有没轮子的汽车);集体记录纸两张

2、 情景表演的幼儿一名(大班);没有轮子的汽车一辆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1、 情景表演,引出问题

C(大班):呜呜呜~~~~~,我的汽车~~~

T:小朋友,你怎么了?

C:(大班)我的汽车的轮子不见了,汽车不能玩了,小朋友,你们帮帮我,什么东西可以象轮子那样滚动呢?

T: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滚动吗?

C:气球可以滚动!

C: 铃鼓可以滚动,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

C: 老师,地球也可以滚动的,还有口杯也可以滚动。

C: 奶瓶也能滚动,还有喇叭…………

2、 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C(大班):老师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它们能不能滚动呢?

T:这个?我得试试才知道。小朋友,我们一起想想这些东西谁谁能滚动

C: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的,三角形就不行。

C: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滚动的。

C:圆形的就可以滚动。

T:我们一样一样的来想,然后老师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好吗?如果认为圆形能滚动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师这边,认为不能滚动就站到马老师那边。(幼儿选择后)咱们来数数曾老师这边有几个人?马老师那边又有几个?

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选择同上。

2、 幼儿分组实验,验证想法

T:每个小朋友说的都不一样,那咱们试试,看看到底谁能滚动,好吗?

幼儿实验,操作

C:你看,圆形的可以滚动吧。

C:正方形也可以啊!(这个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动着正方形,他就认为这是正方形在滚动)

C:老师,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滚动(他用一只手指轻轻压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后用另一只手来弹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动)

3、 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T:你们刚才都试了,谁能滚动啊?那好,咱们把能滚动的形状画到汽车上,给它当轮子,好不好?

4、 交流,讨论

幼儿交流,再请每个孩子都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

T:刚才你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也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实验,谁愿意来告诉老师?

C:我发现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是这样的(他用两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画圈,象开火车那样)

C:我看到圆形的东西能滚动,能做汽车轮子,让汽车动起来,爸爸就可以带我上幼儿园了。

活动延伸-有趣的圆形

让幼儿回家去寻找圆形的物体,并试试看,它们能不能滚动呢?

课后随想

在这次实验活动中,孩子的主动性很高,很乐意去探索。语言表达又有了进步。

但是活动结束后,我自己觉得在这次活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次活动用的是汽车贯穿整个活动,可是,好象对孩子的暗示行比较大,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经验里汽车的轮子就是圆形的;还有就是,可能滚动这个现象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在活动中总是容易把滚动和移动的现象混为一谈,可是如果解释,我也感觉到不知道改怎样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释这个问题。

物理力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得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得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得一种力,重力得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得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得基础。“重力”是“力学”中得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得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得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得大小”“重力得方向”“重心”“重力得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得概念和力得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得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得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得概念比较符合知识得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得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得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得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得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得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得探索问题得能力。

根据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学生得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得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得。

2、了解重力得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得方向,理解“重心”得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得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得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得大小与质量得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得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得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得原因得探究,了解牛顿得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得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得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得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得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得“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得计算。

难点:重力得方向;重心得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得实际情况,我采用得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得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得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得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得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得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得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得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得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得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得目得。

为此,我选择以下得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得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得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得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得钩码,感受它对手得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表格。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得钩码对手得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 = mg 。(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得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得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得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得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国与美国重力得方向是同向吗?有何规律?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得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得?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得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得结果

C.地球上各地得重力方向都是相同得,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得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得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得重力,都作用在物体得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得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得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得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得“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得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得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得快乐。

(五)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得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得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得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理解又可以在学生得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得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六)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得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得规范与准确。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得方向总是竖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压强》,根据新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说学情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通过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利于后续的应用。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举出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

正如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

(2)实验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根据比值定义法,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枕木,原因是什么?学生会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结合板书来总结本节的知识点,在程结束后给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的核心。

物理力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难点】

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物理力课件 篇6

【设计理念】

1.在摩擦力的定义中,“相对运动”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两次海绵实验(木板不动,水平推动海棉;海棉不动,水平抽动木板)解决了这个问题。

2.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如果让学生无目的猜想,可能会出现很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运动的速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运动的方向等,由于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谜团,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要解释清楚并不容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无法接受,但要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压力和粗糙程度的关系又太牵强。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四个和增大摩擦力有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解决办法归纳分类,自己形成假说,顺理成章地找出压力和粗糙程度的关系。

3.在实验验证摩擦力与压力、粗糙程度的关系时,为了节约时间,保证实验质量,明确实验目的,采取分领课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小游戏──拨河比赛。

师:一人抓一头,用力握住不锈钢管(一端事先抹上洗洁净)。(采访失利方)说说你失败的原因?

生:太滑了。

师:(采访胜利者)你这边滑不滑?

生:不滑。

师:除了自己的力量,还有什么力帮了你的'忙?

生:摩擦力。(若说不出,就转问“大家认为呢?”)

师: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

板书:12.3摩擦力

二、进行新课

1.摩擦力定义(方向、作用点)。

师:要认识一个力,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生:大小、方向、作用点。

板书: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演示海棉实验:木板不动,水平推动海棉)

推动过程中,海棉在水平方向上,除了受推力,还受什么力?摩擦力对运动起什么作用?摩擦力发生在什么部位?

生:回答。

师:(再演示海棉实验。海棉不动,水平抽动木板。)

海棉还受到摩擦力吗?何以见得?它对运动起什么作用?发生在什么部位?

生:回答。

师:可见不管谁运动,只要有相对运动,就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摩擦力。

由此可见,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_________,作用点在______________。

生:(讨论后填空)

师:能不能根据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和它对运动的作用,给它下个定义?

(学生讨论后说出答案)

师:(出示定义;学生齐声朗读)

2.摩擦力的大小。

师:你见过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学生讨论后举例)

师:既然大家这么熟悉摩擦力,帮我解决几个问题吧!

问题1:小明新买了一瓶果酱,可是瓶盖儿怎么也打不开,你有几种办法把它拧开?

问题2。小华做航模时需要把木块的一条棱锉掉,操作要领是什么?

问题3:攀岩活动中怎样做才能顺利到达顶峰,而不滑下来?

问题4:妈妈买了几条泥漱,小红捉的时候发现很滑,怎么做才能把泥漱抓起来?

板书:解决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讨论、实验,写解决办法,贴到黑板上展示。)

师:这些增大摩擦力的办法,哪几种实质是一样的?实质是什么?

物理力课件 篇7

前一课,小朋友们明白了浮力丈量的方法,了解到了物体(上浮)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水量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拍开水的体积越小所受的浮力越小。然而,小朋友们一定有个疑问:那么那些原本就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虽然这个问题会困扰小朋友们,可是他们未必很主动地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在上课时我就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问完这个问题后,我就观察他们的反应。我原本想他们中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分歧,应该有一半人会认为不受水的浮力的。然而出乎我的预料的是,绝大多数小朋友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觉得这个追问还是有必要的。小朋友们的判断,有的来自自身的考虑,有的则是来自他人的判断。假如能说出判断依据,那就是自身的考虑了。即使自身是蒙的,或者是从了“众”,听一下他人的考虑过程也是好的。

有的小朋友说在水里拿重的东西比较好拿,有的说不论是什么物体,都是受水的浮力的,有的说是从书上看到过的,……

从小朋友们的发言看,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片面的,外表的,不确定的。所以这节课最大的目的就是用实验来证实他们的猜测。

实验自身比较简单,而操作的难度也不大。所以我就难度体现在了对实验的设计上了。由小朋友仿照上一课的实验过程来设计本课的实验方法和过程。而小朋友们的表示和证实了他们是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的。

另外,在今天的课上,我又一次重申,要在科学课上学会恬静。恬静地考虑,恬静地倾听,恬静地讨论。小朋友们也很配合,互相监督着、提醒着,课堂的秩序坚持得不错。我褒扬了他们,也希望在以后的课上能继续良好的表示!

物理力课件 篇8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和游戏,回忆、联想、感知各种各样的力,及其力的作用。

2、在游戏中探索用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启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的现象,喜欢进行探索活动。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物质:皮球、毽子、沙袋、橡皮筋、小汽车、铅球、小鼓、响板、口琴、铃鼓、棒球、米两袋、净水两桶、推小车、各种辅助材料。

经验:幼儿知道常做的事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讲述生活经验。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位看不见朋友。他的名字叫"力",你们知道在我们平时生活里哪些地方需要用力呢?原来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力的存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用力。

2、今天我们一起与"力"交个朋友,好吗?

二、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

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我们给这些玩具取一个很好听的大名字叫——物体。(举例教室里的桌子、柜子都叫物体)怎样使这些物体动起来呢?现在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玩过之后,告诉大家,你是怎能么玩的?(教师参与游戏活动中)

2、幼儿自由发言:我用手拍皮球,我用手扔沙包,我用手推小汽车……我用手转球……(指导幼儿注意词的运用)

3、师:咦,这些玩具放在这儿怎么不动了呢?(因为只有手用力了或脚用力了,玩具才会动)

4、教师边操作边讲解: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物体受了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三、通过幼儿的再次操作物体,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师:小朋友,现在老师与你们一起来玩一玩,不过你要体验一下,轻轻地用力它会怎么样,用力很大它又会怎么样?玩过之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结合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2、幼儿操作后自由发言:在我们用力大的时候,物体就抛得高,滚得远,动得快……;在我们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抛得低,滚不远,动得慢……

四、幼儿操作,并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省力的地方,并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1、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运东西,我这里有两袋米,两桶净水,请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把他们搬到那边去?

2、幼儿,操作体验,教师参与指导。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把米和水运到这里,那请问你们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呢?

师:原来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省力的,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平时生活里哪些地方还需要省力?

师:你觉得现在做哪些事情你很费力,你想怎样使它省力,可以发明些什么呢?

3、师:我发现我们小朋友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不过只有现在需要学习更多的本领,才能实现你的梦想啊!

六、总结

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位看不见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力"。"力"能使物体动起来。"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物理力课件(系列9篇)

    发布时间:2023-12-17

    教案课件是在教师上课时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工具,只要我们的老师在准备教案时候认真负责,就能够帮助教学工作更有效地进行。教案作为一种规范化管理形式,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没有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可以供我们参考呢?为了方便大家查阅,我整理了一些关于“物理力课件”类的资源,请大家务必仔...

  • w
    物理力课件(范文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10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力课件”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相信这篇文章会给您带来一些惊喜。在上课之前,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每位老师都需要去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教案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

  • w
    高中物理摩擦力课件(汇编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7

    教师的工作之一是编写教案和课件,但这并不是随意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我们是否能在网络上找到一些高质量的教案和课件来借鉴呢?为了大家的参考,好工具范文网小编特别挑选出了一篇非常实用的“高中物理摩擦力课件”供大家使用,希望这些资料能对你起到一定的帮助!...

  • w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4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要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沸腾前气泡发生的位置、气泡大小、多少,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沸腾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敷是否有变化?停止沸...

  • w
    摩擦力课件

    发布时间:2024-01-15

    依照您的要求,我找到了如下内容:“摩擦力课件”,这里包含了您寻找的一切,请进一步查看。每位教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在本学期我们又到了编写教案的时候了。一份优秀的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传达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工具。...

  • w
    物理复习课件实用

    发布时间:2024-02-03

    【教材分析】本节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第六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量子世界”从热辐射的规律入手,提示经典物理学理论与实验结果的严重背离,阐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初步认识玻尔理论的重要意义,同时让学生认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通过实例,初步了解微观世界的量子化现象。【学情分析...

  • w
    物理实验课件14篇

    发布时间:2023-10-31

    笔者为您找到了这篇重要的“物理实验课件”文章,希望这些资料能够助您一切顺利。每位教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相信对于编写教案和课件,教师们并不陌生。周密的教学教案和课件有助于教师进行有序的教学活动。...

  • w
    物理初中课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1-14

    这个“物理初中课件”是我细心为您准备的,希望您会喜欢它。以下提供的信息可能对您的困境有所帮助。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制作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此老师需要认真地编写。一个好的教案和课件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