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五下第五单元教案优选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材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四舍”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难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x( )<75 40x( )<180
2、在○里填上>或<
35x4 ○ 138 42x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3
一个笔袋21元,84元可以买几个?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
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x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
查看详情>>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通用三篇)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3、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曹冲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认11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秤、称”两个字的读音。
2、学会6个字的形。
3、从曹冲称象中感悟到聪明来自于观察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
1.演示称象过程的材料。
2.识字、词语卡片,投影仪。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插中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秤吗?秤是干什么用的?板书:称。
2、问:称什么?谁来称?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31课的课题。
3、板书:曹冲称象
(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想办法认识它们,记住它们。
2.听课文的朗读录音。
通过听读你认识了那些字?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字卡。
称官柱议论底(得)摇岁牵沿装
3.谁会读?请你带着大家读一读。
4.按自然段的顺序读一遍课文。
5.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这头大象是怎么来的?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部分读句子。
(2)投影显示:大象可真大呀!
(3)你认为老师这样的写法好不好,为什么?
(4)再次投影: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意图:通过读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的具体、形象)
(5)面对着这样一头又高又大的象,你最想知道什么?
(6)投影出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朗读训练:
①读正确。
②读出想知道重量的心情。
(7)面对曹操的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
6.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说一说官员们想出的办法。
①砍树造秤。
②宰象割肉。
(2)讨论:官员们的办法行不行?为什么?
指导朗读:曹操听了直摇头。
(3)分角色朗读本段。
(4)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7.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曹冲说的'话。
①齐读曹冲说的话。
②说一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实验演示,加深理解。(可以用课件或实物进行)
8.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投影出示: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你能把“果然”换个词吗?
(3)用提问指导朗读本段:这一年,曹冲多大?(七岁)
七岁的曹冲就想出了这样的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应该怎样读?
(三)教师小结,点悟启发。
1、小结: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曹冲从大臣们的谈话里,得到了那些启发?
(1)从宰象中想到:怎样才能使整体变化为一部分一部分呢?(石头)
(2)从造大秤中想到:用什么来代替大秤呢?(船)
(3)从“提不起”中想到:用什么来托起大象呢?(水)
2、你们喜欢曹冲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读出会认字的读音。自己借助拼音认读这些字,再把拼音盖上看看自...
查看详情>>与“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通用三篇)”相关的文章
四年级教案语文第五单元
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编写教案,它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方案和行动计划。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简单了解山水田园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泊舟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揭题解题:介绍作者及作诗背景。
教授新课:
1、朗读古诗。
2、借助注解理解词句的意思。
问题一: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移舟泊烟渚”。“移舟”点出将星,“泊”字点出题面上的“宿”字,而“泊烟”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也体现了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描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问题二:“新”字的涵义?
答:一方面说明“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即无归之愁。另一方面,有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的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问题三:赏析后两句诗。
答:后两句诗是对偶句,并列写景。一个是写远眺,一个是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描写的是景物是精美的、万籁俱静的,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情淡的情思相融,浑然一体。
复习巩固:
运用联想,用第一人称描述古诗的内容。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了解游览顺序,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路上景色)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的溶洞,叫双龙洞。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有很多孩子没有去过溶洞,对溶洞不了解,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二、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
查看详情>>四年级第五单元教案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品读曼德拉在狱中不懈的斗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分析文字,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文章中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受曼德拉为了追求自由而倾注毕生心血,努力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心中向上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大家初学了22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22课。
2、学生朗读课题
3、其中的“我”指的就是(曼德拉),他在课文中的身份是一个(囚徒)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在书本中,电视中,你见过囚徒吗?他们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
2、学生交流
3、是的,囚徒的生活是艰苦的,是痛苦的!读读课文一、二两节,你也能体会到曼德拉作为一个囚徒他这种艰苦的日子吗?
4、学生读书,交流(苦役;艰难的时日;狭窄的牢房)
5、师:越是狭窄的牢房越是没有自由,它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囚犯:你是囚犯,你是罪人,你不配享有自由!
6、那么,在如此艰苦的时日里,曼德拉又是怎么做的呢?
7、交流:洗洗衣物——————
8、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想方设法为每天的生活寻找些许慰藉;使狱中生活充实一点)
9、出示上面两句话,让学生体会他这样做的目的。
10、教师:虽然这样的慰藉是很少的,但是作者还是“想方设法”找寻,能使生活充实“一些”,从中你却感受到曼德拉是个怎样的人啊?
11、板书:乐观向上、积极
12、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一)
1、是啊!曼德拉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对菜园情有独钟的人。
2、曼德拉对菜园的情有独钟是课文第六小节描写的,请一个学生朗读第六节,其他学生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作者对菜园的情有独钟?
3、朗读
4、交流:(亲密接触)读好这句话
5、是的,作者对菜园一直以来就是如此“情有独钟”,以至于他刚到罗本岛,他就要求__允许他在监狱的院落里开辟一方菜园。但是,这一方菜园他得来容易吗?读读课文第三小节,再来说说。
6、学生朗读第三小节,交流(多年来,一直拒绝,但是最终)
7、你从中又觉得曼德拉是个怎样的人呢?
8、板书:坚持不懈
(二)
1、对这来之不易的菜园曼德拉格外珍惜,格外爱护。他为菜园做了些什么呢?自己读读课文四、五、七按节,边读边做做记号!
2、交流
a)成天都在地里不停地挖掘
(谈谈自己的体会,抓住红色的字;朗读体会)
b)首先选种了———
(说说他这样做的原因;从产量增长中,你有什么感想)
c)订阅书籍,学习耕种,了解方法,更加可贵的是作者不怕失败
3、在曼德拉的辛勤劳作下,作者的菜园一片生机盎然,收获的季节到了,曼德拉来到了他的一方菜园。他看到了什么,他情不自禁地说————(出示...
查看详情>>与“四年级第五单元教案9篇”相关的文章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13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认识“团、量”等12个生字。会写“谁、怕”等6个字。
2、朗读谜语,边读边想,能说已是怎样猜出来的。
3、有收集谜语和自编谜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 :
能说已是怎样猜出谜语的,有收集谜语和自编谜语的兴趣。
一、借助“多”字,学习谚语。
1.引出“多”字,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坐的真,看你们的眼神我就知道咱们班的孩子一定都很聪明!老师写一个汉字,考考大家,看你们能不能认识这个字。板书“ ”,可以猜一猜。
在古代,甲骨文中的“多”就是这么写的。再猜猜古人为什么用这个符号表示“多”呢?
师:古人造字的时候也许是这样想的。古人把汉字造好以后,在使用中又不断地修改完善。比如,这个“多”字就经历了多次的字形演变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道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识字5》就处处讲到这个“多”字。
低年级学生认知比较直观,注意力的持久性低,因此本课以“趣”贯穿全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兴趣为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这五条谚语,一边读,一边用笔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学生勾画生字,朗读课文。)
2、现在请你们同桌换着读,互相纠正读错的读音。
(卡片出示容易读错的字“搓”) 师:认识这个字,吗?
3、搓搓小手做搓的动作。
结合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词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再出示“搓绳”师:读这个词同时做动作。学生读词语并做动作。
5、出示“谋”、“柴”提醒大家注意。生读。
二、借助图画,理解涵义。
1. 图意结合,识字写字。
老师刚才介绍大家读这五条谚语时,说这几条谚语都说到一个“多”字。你们发现了吗?
2.体验实践,识字写字。
刚才小朋友们真会发现,第二条、第四条谚语说到四“多”。这其实告诉我们人多──计谋广。人多──力量大。其余三条谚语没用到“多”字,就与“多”没有关系吗?
3、课件出示: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里说的是什么多?没有“多”字呀,哪个地方表示筷子“多”?
4、教师拿出一把筷子和一根筷子,指明让一名比较胖的孩子折一把筷子,让一名比较瘦的孩子折一根筷子。号召大家给他们加油。
5、板贴这几个字。“斤,根,满”用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识记。
6、 学生自己在田字格中描红写这三个字。
7.揭示谚语涵义。
三、深入巩固,智慧延伸。
1、生字在句子中,大家都会认了,老师把生字单独拿出来,你还认识吗?
生开火车识字、组词。
2、听写8个生字。
3、指导学生自由背诵后,抽背,学生都能背诵。
五下第五单元教案范文14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1、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2、板书课题:留在心里的印象。
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1、提出思考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2、引发思考: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组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课件出示上述两组问题。
4、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5、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1、组织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2、全课总结。
1、听教师导入本课题,说一说在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人是谁?(朋友、亲戚、家人、老师)
2、齐读课题
3、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4、思考并回答: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5、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6、明确合作要求: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7、小组合作学习。
8、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9、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复习教案之写景类文章的阅读
严慧
教学目标:
1、了解写景类文章的特征,掌握观察事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2、掌握写景类文章阅读的解题方法。
3、结合中段阅读要掌握的方法进行写景类文章阅读。教学准备:ppt写景类文章阅读一篇 教学过程:
一、回忆第五单元的三篇课文,说说写景类文章中用到哪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二、写景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1、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1)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2)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3)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4)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2、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1)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
(2)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
查看详情>>搜索更多内容
推荐栏目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