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范例10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1-07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范例10篇)

2023-11-07 08:12:38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分数的应用(三)》,这一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个知识点,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以及已知标准量和分率求比较量,这节课是已知比较量和对应的分率,求标准量,它是这个单元最难的一个知识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是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打算分四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复习旧知,创设情境。首先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找出标准量,说出相等的数量关系式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

今年产量比去年增产二成;

工作效率提高了15%;

苹果的质量比梨的质量少10%;

生产成本降低了15%。

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弄清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红太狼要灰太狼去买菜,他用手中20%的钱买葱,40%的钱买白菜,买白菜的钱比买葱的钱多4元,它手中有多少钱?从而揭示课题。

第二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上分四步进行。

1、出示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获取表中的信息,比较相关数据,说出自己的发现,即通过比较:可以感受食品支出总额在逐年减少,而其他支出总额在逐年增多,家庭的总支出也逐年增加,从而体会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2、简单介绍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恩格尔系数。

3、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出三类问题,如1985年食品的支出比其他支出多总支出的百分之几?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百分之几?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百分之几?在这里重点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标准量是否相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4、解决实际问题:1985年我家的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1985年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首先让学生读懂题意,尝试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时,把画得又快又好的线段图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可以借鉴一下。然后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指名汇报解题的方法;最后课件演示学生的各种解题思路,比较各种算法,此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每个学生理解透彻。

第三步: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四道练习题

1、到了1995年我家的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

1995年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2、到了20xx年,我们的生活更好了,食品支出和其他支出都分别占了总支出的50%,让学生猜想一下,其他支出中都有哪些支出?然后出示: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20%,食品和教育支出一共是7000元,这一年总支出多少元?

3、我儿子买了一本《少年百科全书》,现在书店的书一律九五折出售,这样比原价便宜6元。这本书原价是多少元?

4、20xx年我儿子的压岁钱是这样用的,买各种学习书籍花了一半的压岁钱,用25%购买日常用品,15%存入银行,余下的钱在献爱心活动中捐赠给有困难的同学,已知他捐献的钱和存入银行的钱共75元,他共有多少压岁钱?

第一题是基本练习,目的是巩固新知;第二题比第一题相比有所变化,要求教育和食品支出共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第三题在叙述上与例题有所不同,但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关键是找准标准量;第四题加大了难度,关键是要知道捐献的钱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做完以上四题,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解决开课时灰太狼手中有多少钱的问题,目的是前后呼应,学以致用。

整个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步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首先是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要求学生回家后实际调查一下自己家庭消费情况,计算自己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而感受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说学法

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如尝试画线段图,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用方程解题,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题,各抒己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为了让后进生融入到学习之中,我把简单的问题让给他们回答,让他们充满自信,找到自我。

四、说学情

根据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他们习惯用算术方法解题,利用线段图分析题意,用方程解题有困难,如果遇到较复杂的问题很多学生就会束手无策,因此,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学会用方程解题十分必要;还有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很多学生心明口不明,为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五、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设计比较到位。一是情景创设有趣高效。灰太狼是大家非常喜欢的卡通形象,将它引入数学课堂,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二是新知探究扎实高效。百分数应用这一内容比较枯燥,为此,我把书中笑笑家庭的消费统计表换成我家的消费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倍感亲切。由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学生感到轻松,学得主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三是练习应用内化增效。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体验成功。在巩固练习时,设计的练习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巩固了新知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问题其实就蕴含于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之中,产生了想学好它,能学好它的愿望;特别是压岁钱一题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解题的思路,也明白了不乱花钱的重要性,要科学、合好使用好自己的零花钱,融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2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55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五第4~7题。

育人目标

1.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合理、灵活地解决3个数连比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经历解决三个数连比的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4.在配置混泥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5.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分配方案的简洁美、理性美。

6.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两个数比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推广到三个数连比的问题。

难点:理解三个数连比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评价设计

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填空。(多媒体出示题目)

(1)小明家养了35只鸡,公鸡和母鸡只数比是3∶4,公鸡( )只,母鸡( )只。

(2)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与其他国家拥有丹顶鹤只数的比是1∶3,20xx年全世界大约有20xx只丹顶鹤,我国有( )只。其他国家有( )只。

学生回答反馈,说说怎样思考,集体评价。

2.引入谈话: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生举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反馈.

交流后,老师及时做出评价)

在建筑业中很多地方也用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独立思考再交流方法和结果,集体评价。

举例,分组讨论、反馈、交流。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从题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要配制220吨混凝土,水泥、沙子、石子的比是:2∶3∶6,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怎样解答?

生1:前面所做的题都是两个量的比,这道题是三个量的比。

生2:可以仿照上节所学的按比例分配方法去解。

3.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4.展示学生解法,说出解题思路。

方法1:220÷(2+3+6)=20(吨)

需要水泥的吨数:20×2=40(吨)需要沙子的吨数:20×3=60(吨)需要石子的吨数:20×6=120(吨)

答:需要水泥40吨,需要沙子60吨,需要石子120吨。

方法2:总份数:2+3+6=11

需要水泥的吨数:220x2/11=40(吨)

需要沙子的吨数:220x3/11=60(吨)

需要石子的吨数:220×6/11=120(吨)

方法3:根据已有知识,用方程解。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吨,再分别求出沙子、石子、水泥应需的吨数。

解:设每份是x吨.

2x+3x+6x=220

11x=220

x=20

需要水泥的吨数:20×2=40(吨)需要沙子的吨数:20× 3=60(吨),需要石子的吨数:20×6=120(吨)

5.议一议: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要先求出总份数,求出每一份的量,再求出各部分的量;或者求出总份数后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或者设每1份的量为未知数,列方程来解答。

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讨论交流异同。

尝试解答,再展示交流解题思路。

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小结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

在配置混泥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分配方案的简洁美、理性美。

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

根据给出的这三种蛋的连比,组织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交流解题方法。

2.一堆混凝土中沙子有100kg,石子有60kg,水泥有240kg。要配制180吨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沙子、石子、水泥各多少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这个问题中虽然没有给出沙子、石子、水泥的连比,但已给出了一个配料方法,根据给出的数值,可以求出这三种料的连比。

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完成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刚才同学们通过上题计算,知道混凝土中沙子、石子、水泥的比为5∶3∶12。现有一堆总重为40吨的混凝土,经现场测量,水泥有20吨,沙子有12吨,石子有8吨。这堆混凝土符合配比吗?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先求出现场测量的三种配料的比3:2:5,然后与要求的配料的比比较,得出:这堆混凝土不符合要求。

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找到方法。

独立解题,再交流解题方法。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课堂小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的知识与昨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谈收获。

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7题。

独立完成。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求百分率,是新人教版教材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它是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的例题教学,通过一个例题同时教学求百分率和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结合新课标,我个人体会,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以下的意图和设计思路:

1、本节课的内容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遇到新问题,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自主解决。这样就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并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材的编排一方面是凸显数的转化的必要性,即让学生体会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是解决百分率这个实际问题的需要,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分数化成百分数整合在一起,目的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多维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掌握基本的观察、分析、比较、发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了知识的迁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积累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据上教材分析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百分率的含义,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感悟转化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走入情景,产生问题意识,经历从数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的掌握转化方法。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自主产生问题意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时,我把主题图活用为学生身边的急需他们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很快走入情境,进入角色,成为主人,思考遇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认知需求的驱动下,很容易发现了问题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求命中率。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使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生成与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自己通过计算、尝试、观察、类比等学习活动中,独立解决遇到的新问题,经过自己的努力与合作交流,学会了数的转化方法,并发现归纳出了转化的规律,体会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建立生活中百分率表达式的数学模型,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如:课中,本节课的教学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归纳、总结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感受数学学习抽象性、层次性和逻辑性的数学思维特点,强化了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最后通过回顾反思,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积累了学习的活动经验,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

3、关注数学 本质,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落实

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教学,它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我注意在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了数学的本质,为学生搭建了感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平台。

在总结小数,分数化百分数时,我仅仅抓住板书这一直观的思维材料,通过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对比分析,充分比较,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和归纳总结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4、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又不能以直观的教学手段作支撑,学生的学习完全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知识的迁移、生成、发展和类推,所以,教学时,调动学生思维上的参与是本节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因此我采用了激发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强调了思维上的参与。比如课的一开始,我就把问题抛给学生,根据图中两人争执的问题,如果让你来当裁判员,你认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进入问题情境,提出了数学问题,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求王涛的命中率时,先遇到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这一问题,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在计算李强的命中率时,又遇到了除不尽的情况,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唤醒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5、障碍励志 激发参与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靠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两个要素得以保持,两者相辅相成。励志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趋于稳定和自觉。要想激励学生努力奋发向上的志向,离不开障碍的磨炼。因此教学时,我有效利用教材内容这一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的提出或使学生遇到一个又一个努努力就能跨越的小障碍,从而激发学生排除万难,勇攀知识高峰的动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知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4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五第1~3题。

育人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解决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经历探索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方法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等活动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分笔记本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5.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2.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学习评价设计

1.学生思考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经验,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同学们都有买文具的经历,请看大屏幕(实物投影出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几个同学凑钱批发文具,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买的?

①李芸和张倩各拿出8元钱,一共买了10支水彩笔。他俩该怎么分这些笔?

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做出评价,板书教学。

②这儿还有两个同学,也批发了一些文具,陈红拿出6元,赵青拿出4元,一共买了15本同样的笔记本。(指导学生读题)

这两个同学怎样分这些笔记本?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组织评议。

小结得出:按拿钱的多少来分配笔记本最合理,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一)

学生口答,独立思考,再交流:

生:平均分,一人5支。

生:陈红多点,赵青少点。

在分笔记本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探究新知

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把10支水彩笔平均分给两个同学,为什么要平均分呢?让学生理解,因为两人拿出的钱数同样多,也即拿出的钱数比是1:1,所以要平均分。

陈红和赵青分笔记本,为什么不平均分呢?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因为两人拿出的钱数不一样多,再平均分是不公平的。要做到公平,应根据出钱多少来分配才合理。两人拿出的钱数的比是3:2,那么,15本笔记本应按3:2分配。

最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2.例举身边的事例,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某一物品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实物投影出示物品配料标签。

(1)某配方奶粉调配时,奶粉和水的比为1∶7,按照这个调配建议,我们在冲奶粉时能平均放奶粉和水吗?

(2)市场上出售一种5升装的混合油,其中橄榄油与花生油的比是1∶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分装方法?这5升油中,花生油有多少升?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反馈.

交流后,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例子?介绍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3.学习例1。

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下面(第54页例1)大家开动脑筋,帮助陈红和赵青分一下笔记本,看看谁分配得最合理,分配的方法最容易操作!

(1)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学生做法,集体分析解法。

方法1:陈红、赵青拿出钱数的比是:6∶4=3∶2

解:设每份是x本。

3x+2x=15

5x=15

x=3

陈红应分的本数是3×3=9(本)

赵青应分的本数是2×3=6(本)

方法2:先求出每份是多少本,再分别求出两人应分的本数。

15÷(3+2)=3(本)

陈红应分的本数是3×3=9(本)

赵青应分的本数是2×3=6(本)

方法3:总份数是3+2=5,因为陈红应分的本数占15本的,赵青应分得本数占15本的,所以:陈红应分的本数:15×=9(本)。赵青应分的本数:15×=6(本)。

答:陈红应分9本,赵青应分6本。

学生交流解法,并说明解题思路。通过评价,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3)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棒!可是你们如何证明自己的解法是正确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方法1:把求得陈红、赵青所分到的笔记本数加起来,看是否等于总数15本。

方法2:把陈红、赵青所分到的笔记本数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4)引导反思:这道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特点:把15本笔记本作为总量,按照给定钱数的比进行分配,像这种方法:用份数的思路解答;用分数的思路解答;用方程解答。

如果按1∶1分配,是怎样分?

指出: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

独立思考再交流理解为什么要平均分。

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交流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举例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反思交流按比例分配这类型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学生交流解法,并说明解题思路,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2、3题,完成后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一题(阅读资料,结合自己班的人数,设计一个合适的比,将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来参加两项公益活动,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一说)在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谈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乘法意义及算理。

教学用具

课件标签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步骤。

(1)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出示题目:

(1)你想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3)画示意图分析。

(4)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5)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结果,看一看其中的联系。

想一想:虚线框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计算过程呢?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不难发现其中的'计算过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补充其中的计算过程。

然后,联系以上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师可不急于作出归纳,再提出问题,继续验证学生自己的发现。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你认为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画示意图加以验证。

(4)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教学例出示教材例题,学生简要了解蜂鸟。

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计算情况。完成后,选择两位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上台板演。

3、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2)5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②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判断可以不可以。

③说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约分的方法。

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要写在整数的上面,并与分子相乘。

三、巩固练习完成例题后“做一做”四、课后作业设计完成练习二第3、4题?课后习题完成练习二第3、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6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105页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龙头滴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课前准备:

1、调查目前水资源现状,有条件的同学上网了解知识。

2、观察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用图片或文字呈现出来。

3、学生分组收集一个漏水龙头的漏水量。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铅笔、直尺、橡皮、量杯。

教学过程 :

一、情景激趣,引入课题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熟悉的朋友,“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这是谁?

生:这是水。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水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课题,既简单又贴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水一直被人们形容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这样吗?(不是)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观点?(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那只是海水,是不能饮用的,而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师: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的信息向大家汇报

生1:地球上有70%多的地方都是水域,淡水只占地球水总量的3%,而在这3%的水当中,又有很多淡水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因此只有极少数的水才能被人利用。

生2:我知道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国是世界是13个贫水国家之一。

生3:今年4月发生三起水污染事件分别是:兰州、武汉、靖江。导致城市供水中断,市民上演“抢水大战”。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师:对呀,这是我们蔚蓝迷人的地球,它同时有一个别名叫做水球。

师:水资源组成,扇形统计图并简单讲解。(虽然全球水覆盖面积约70%,远远大于陆地,但陆地上的淡水仅占世界所有水资源中的2.6%,而可供人类轻易采用来维持生命的淡水,又仅占所有淡水的0.4%)

下面是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大声齐读

生齐读:(我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山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我国的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资料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量的缺水?

师小结:正是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大量的缺水,因为缺水,导致大片良田

干涸,颗粒无收;因为缺水,沙漠正一步步吞噬着生机盎然的绿洲;因为缺水,人们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严重威胁。当我们看到这些画面时,我们是否感到心情沉重难过,我们需要发出怎样的呼喊?

(学生可能回答:节约用水。)

师:板书课题:节约用水。

[实时评析:课堂上连续呈现几幅部分地方缺水的生活场景图,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因而从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教育学生应节约用水,并感受节约用水的迫切性。]

二、实验探究、综合运用

(一)估算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想办法去关掉。)

师:那么我们来估算一下一个漏水的龙头一天大概浪费多少水呢?

(学生可能回答:“一桶吧”;“一杯水”;“四五桶吧”;“十个脸盆吧”;……)

(二)收集信息

师:到底谁说得最接近?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一个漏水龙头的漏水量。现在请各小组代表将收集情况汇报一下。包括收集地点、漏水量大小、收集时间。

(水龙头漏水量统计表,生汇报,师输入信息)

(三)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水龙头漏水量统计表

小组编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收集用时 (分)

收集漏水量(毫升)

每分钟漏水量(毫升)

1、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1)师:每个水龙头每分钟漏水量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不一样,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

那大家把每一个水龙头的每分钟的漏水量算出来吧。(生齐汇报,师输入数据)

(2)师:我们任意选其中一个龙头的漏水量能代表所有水龙头的漏水量吗?(不能)

2、复习统计知识

(1)师:怎样才能表示全班同学调查到的水龙头漏水的一般水平呢?

(生:选中位数,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较合适。)

师:那么这组数据的是中位数是多少?是怎么算的,哪位同学汇报一下?

生:答略

师:板书:中位数25毫升

3、计算,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1)计算平均每一个水龙头一小时的漏水量是多少升?(注意单位是升)

(2)现在我们就用这组数据具体计算一下,究竟一天能滴多少水呢?把你们计算的结果填入老师发下来的表格中。

(3)师输入数据

(4)根据统计表格绘出一个相应的统计图。

(5)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6)出示师绘制的统计图

(7)说说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们感受到什么?水龙头的漏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是怎么变化的?(生:1.发现漏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2.漏水量与对应时间的比值始终不变(即每分钟漏水量一定)。3.时间是原来的几倍,漏水量也是原来的几倍。)

4、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量。

师:到底浪费的多吗?我们来计算一下,如果按照这样的滴水速度,一个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多少水呢?师:1000升水是1吨,想一想,一个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了多少吨水呢?

[实时评析: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收集和整理数据,计算水龙头的滴水速度,不仅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法,而且使学生经历了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师:虽然一个漏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并不多,但如果不加以注意控制,一小时、一天、一年浪费水的量是惊人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家里、学校有没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生(答略)

师:有哪些?

生(答略)

2、师:昨天午餐,我在我们学校水池边看到同学们在洗碗洗手时,老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平时我们在洗碗洗手时能不能节约用水?于是老师带来了这样一组数据:

(1)如果洗手时把水龙头拧小,每次大约能节约几升水?

(2)照这样计算,如果每人每天洗手5次,一天可以节约多少水,一年呢?

(3)师:照这样计算,全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多少吨水?

(4)师:如果每吨水2元,大约浪费水费多少元?

(5)师:如果每套新桌椅200元,可购买多少套供全国小学生使用?

[实时评析:通过计算的结果,他们的感官受到强烈的冲击,意识到浪费水的严重程度如此触目惊心,感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四、讨论深化 明理导行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在今后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做到(节约用水),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水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在平时用水的时候,应注意把水龙头开至适量的位置,用完后要拧紧水龙头。)

(学生可能回答:碰到水龙头没关紧的,要把它关好。)

(学生可能回答:用了的水先把他装好,可以用来打扫卫生用,或者浇花、种草。)

2、节水措施

五、小结

1、畅谈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与大家共同探究知识,老师很开心!老师有不少收获感受,那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呢?(生略)

2、节水倡仪:

师:同学们,水资源是有限的,让我们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发出倡议,让我们大声读这段话(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实时评析:让学生意识到在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不仅自己要节约用水,而且要让全社会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3、欣赏水之歌(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水资源的可贵)

师小结: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命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下面请欣赏水之歌来结束今天这节课!

[课后总评: 这节课,努力营建了多层次、立体型的课堂空间,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一种数学文化,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学会理性的、有创意的生活。“节约用水”教学中,尝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自觉关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和谐有效的互动,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时时处处用事实来说话。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后,对“节约用水”认识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浪费水就是浪费钱”这一表层认识上,而能从珍惜“世界水资源”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行为,认识身边的现象,把“节约用水”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7

一、教材

1、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圆的面积》。

2、教材、学生情况分析: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该内容与教材前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学生学习过的平面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和现在刚学过的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统计图作了铺垫。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3、教学目标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出发,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是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计算。

教学难点则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是弄清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二、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及体现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本课教学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草坪中间的树上捆着一匹马在吃草为主线,让学生提出问题。让生活数学这一条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设疑自探;引导探究,解疑合探;拓展延伸,质疑再探;总结回顾,知识再现。”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设疑自探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础,为了使学生乐学,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录像创设草坪中间的树上捆着一匹马在吃草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并进一步提出“马最多能吃多少草呢”?从而引出课题:圆的面积计算。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情景设置,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解疑合探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想到可以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在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在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 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 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进入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的教学。“马最多能吃多少草呢”?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三)、拓展延伸,质疑再探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附部分练习设计)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同座互增一个画好半径的圆,求其面积。

问:先要知道什么条件,再怎样求?

2、求一元硬币的面积。最好先量出硬币的直径还是半径?为什么?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3、实践题:每人准备一段绳子并求此绳围成最大圆的面积。学生讨论如何解决此问题?

4、根据下面条件,求出各圆的面积。

r=3厘米d=0.2分米C=6.28米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5、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圆,求圆的面积。

6、把一个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厘米,求此圆的面积。

(四)、总结回顾,知识再现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你有什么感受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 =πr^2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8

“折扣”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这一单元的第97页的内容,是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

1.理解打折的含义,会解决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

2.会利用已学过的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与折扣相关的各种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与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分析、比较、判断等能力。

[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们组着力于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首先,从学生课前认识的折扣中来理解折扣的含义,掌握折扣问题的基本解法。让学生感受到“折扣”这一学习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接着,从学生感兴趣的“商场折扣大揭秘”入手,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以合作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初步掌握折扣的计算方法。

利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思路,解释和解决商品中的“反常”现象,如已知折扣和现价求原价,已知折扣和优惠价求原价等,使学生对折扣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加入了现实生活常见的满百返五十的现象,将其与相应的折扣相比较,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折扣现象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分析问题的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逐步深化学生对折扣的理解和认识,并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

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管理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转变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教学平台。

3、提高教师自身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并在今后教学中加以实施和推广,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9

[教材简析]

分数连乘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完了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之后进行教学的。例题6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分数连乘解决,既为学生提供练习分数乘法计算的机会,又为学生学习分数连除以及乘除混合运算作些准备。

例题6在呈现实际问题之后,先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分步解答之后,再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教学三个数连乘。然后通过具体的示范,再告诉学生: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6题都是分数连乘的计算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第7~9题是用分数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及其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应用题中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媒体播放动画

10月1日是国庆节,校园里到处充满欢乐的气氛,同学们有的做彩旗,有的做绸花,其中六年级的同学为国庆节晚会在做绸花。一班做了135朵,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这些绸花按班级分别装在不同的花篮中,并在篮子上标出相应的数量及字样,题目是采用画面、配音和文字叙述等形式出现)

2、根据画面中提供的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怎么列式?你能说出8/9这个分数的意义吗?(学生口述)

师:为了早些完成任务,学校又派了三班的同学去做花,你们想知道三班的同学做了多少朵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上面这些数据算出三班做的朵数?(出示:三班做了多少朵?)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例题6。这个例题,老师还没有教,同学们敢试一试,自己来解决?

[评:新课伊始,教师首先由学生身边国庆做花的生活图景开头创设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找一名学生把屏幕上的例题6完整地读一遍,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是如何理解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和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这两句话的?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2)明确要求,分组学习。

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示出题目中所描述的等量关系。

列出算式并讲出道理。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需要帮忙。

[评:学生各抒己见,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与同伴的讨论中,开阔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别人质疑,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去,给予个别学生以适当点拨,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促进者。]

(3)小组汇报,评价订正(让学生板演)

订正线段图(或其他图示)。

注意让学生说清三班做花朵数的线段的画法及依据。

分析题意,解释算式。

关键看学生能否说清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的意义;要引导学生说清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的算式。

方法一:1358/9=120(朵)

1203/4=90(朵)

方法二:13598=120(朵)

12043=90(朵)

(4)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讨论: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看看能发现什么?着重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三。

[评:使学生明确用综合算式解答,分析的思路和分步解答的是一样的。]

师:1358/9求的是什么?是把谁看作单位1的?第一步乘得的数再乘3/4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是以谁作单位1的?

教师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连乘。(板书课题:分数连乘)

[评:对于例6,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采取了放的形式,让学生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团结协作,尝试解决,较好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师:分数连乘除了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想知道吗?

同学们自学课本P47页,再比较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和刚才板演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教师边说,边在大屏幕上显示: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一练以及练习九的第6题。同学们能用刚才学习的计算方法算一算吗?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学生说说怎样算更简便,最后学生板演。此题重点讲解,尤其对此式中的8是作分子呢还是作分母?为什么?

2、练习九第7题。

让学生读题后,可以适当启发:要求四年级去了多少人,先要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五年级去了多少人?(可以说明既可以分步列式解答,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校对。校对时要让学生再分析一下题里的数量关系,每步算的是什么,以谁作单位1。

3、练习九第8、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弄清解决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质疑问难,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评]

本节课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带学生进入熟悉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学会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放手: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0

一、教材研究

【教材分析】

“等可能事件”是上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新教材根据新课标增添的新内容,它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该节课的内容不仅是本章节的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体验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

能用数来描述等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试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重点难点】

等可能事件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学情研究

预初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好新:预初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喜欢学习新奇的知识,但也有厌旧的倾向。

二是好学:预初学生求知欲强,要求上进,但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三是好胜:预初学生好胜心较强,“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尝试新事物。

四是好动:预初学生喜操作、制作等活动,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正基于预初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语言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通过让同学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克服学生对于数学固有的畏难情绪。

三、教法流程

根据我对于教材和预初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从而确定了本节课我将实行的教法:数学试验教学。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

其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图

文本框:引入铺垫文本框:提出问题文本框:设计试验文本框:动手操作文本框:思考归纳文本框:反思拓展

(板书)

1、引入铺垫

①教师将3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黄球放入一个四周不透光的盒中,通过讨论从盒中取出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进而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②教师再将3个大小形状与黄球完全相同的白球放人刚才的盒中,并将其摇匀,经过简单试验,通过讨论从盒中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进而引出随机事件。

③让同学举出生活中随机事件的事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随机事件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此我有必要就选择摸球试验而非教材中采用的转盘试验做一说明:

1)转盘制作困难且难于保证随机,而摸球试验仅需不透光盒子一个,球即是乒乓球,乒乓球一般有黄白两色。

2)转盘引入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较摸球试验困难,若不先铺垫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学生就无法体会随机事件,进一步缺失对于等可能事件的概念的理解。

2、提出问题

变换盒中球的情况,使盒中装有2个黄球,1个白球。教师进一步连续设问:

“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是黄球”发生的可能性比上次活动中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大了还是小了?

“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是白球”发生的可能性比上次活动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大了还是小了?

能否用一个准确数据表示在此摸球活动中摸到黄球的可能性?等等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连续设问,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的问题;通过层层设疑,让学生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地进入到下阶段的自主探究和试验分析阶段。

3、设计试验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摸球试验的注意点在于:1)所用盒子四面必须不透光;2)每次摸球前必须充分捣匀;进一步理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试验的随机性。

通过思考、讨论,可以统一试验方案:通过比的方法,即“摸到黄球的次数/试验总次数”来协调不同组摸球总次数的不同带来的差异;通过给每个球编号来为今后的说理提供可能。

我想试验设计是否合理是影响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此阶段教师必须引领孩子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试验的注意点和合理方案,为试验的顺利展开和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打下坚实基础。

4、动手操作

试验操作:学生以四人为单位,分成12组,进行摸球试验。每小组准备2个黄球,1个白球。四人共做10次以上试验,并记录数据,完成以下表格

组长:_________;试验员:_________;观察员:___________;记录员:__________

试验总次数

摸到黄球的次数

摸到白球的次数

动手操作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核心,为了达到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必须保证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思考。所以在动手操作前,要讲清要求、分工明确;在试验进行阶段,教师要穿插其中,参与讨论,纠错释疑,带动旁观;在试验结束后,要积极评价,并对于做地比较投入的小组予以正面的鼓励。

5、思考归纳

①汇总数据:让组长负责依次上讲台,将本组的试验数据快速输入课前准备的excel表格内

②由计算机自动统计数据。

③根据统计的数据结果,通过教师提问、分组讨论、学生归纳,引出“等可能事件”和“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公式”。

④引领学生通过填写图表,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点。附图如下:

该阶段是本节课教学目标实现的着眼点,所以本阶段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透过数据、观察规律的能力;同时也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归纳,形成概念。这样做,既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达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教学目的。

6、反思拓展

设计如下问题:

用4个大小、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试验。

(1)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的概率也是1/2;

(2)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概率都是1/4,

你能用8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分别设计满足如上条件的试验吗?

将问题倒转,通过试验设计以求达到既定概率,是对已学知识的反思和巩固。

四、教法反思

《全国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而我本节课所采用的数学实验教学正是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历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的数学构建过程,让学生“看到了数学建造过程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的现成品”.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本人现任教预初,通过这两年对于新教材的研究,我有两点心得提出来,供专家指导

1】二期课改改的是教材更是理念

2】二期课改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始终贯彻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并且紧密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通过数学试验教学,突出了新课程、新标准对于学生观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我想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应该能达到了课前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当然,若有不当之处也万望各位前辈能不吝赐教!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2024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7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内容和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第26页“练一练”第6题。教学目标:1.会分析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审题,找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含义,找单位“1”,将文字、图示...

  • w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发布时间:2024-02-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做了一张贺卡,准备母亲节的时候送给妈妈们,这张贺卡长是6厘米...

  • w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19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针对以上内容进行改写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

  • w
    最新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合集11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本篇文章是栏目小编为大家特地精选关于“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内容,经过细心整理而成。制作出优质的教案课件是教师成功授课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撰写时务必不要草率应付。只有精心设计的教案才能为教师的教学注入新的灵感和力量。感谢您选择我们的网站,并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我们的文章!...

  • w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课件

    发布时间:2024-03-13

    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2、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

  • w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范例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4-05-17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欢迎来阅读!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

  • w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通用

    发布时间:2024-01-07

    导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而要完成好教学任务,教师们需要进行合理的教案设计,那么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如何写呢?下面编辑为您呈送了“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主题的相关内容,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关键信息建议您将其收藏起来!正文:教案...

  • w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发布时间:2024-01-10

    对于刚刚加入教育行业的新教师来说,他们应该意识到教案和课件的重要性,因此不能随便草率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教案和课件是提升教学效果和创新的手段,新教师们可能会担心自己写不好教案和制作不出精良的课件。但是,经过栏目小编精心制作的“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将会给您带来终身的收益。谢谢您的关注和收藏,请不要忘记...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