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金锁记读后感#】我们如何能够写出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呢?读了作者的作品后,我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宽。阅读是一种积累,而写下读后感则是对这种积累的加深和凝聚。栏目小编整理了一些与“金锁记读后感”相关的内容,让我们来品味此文并感受那瞬间的惊喜!
这几天在读余光中的散文。长久以来被商业理性化的头脑又开始有了颇多感触和种种奇妙的想法,可谓枯井重回青春,活水自源头潺潺流出。为人的天赋尚未完全泯灭,这真教人欣慰。
有人说,人人皆可写小说,却只有灵气之人才能写诗歌和散文。这话一点也没有错。若非有灵气,又怎能想象力丰富,将乡愁化成一枚小小的邮票,眼中的秦俑不是秦俑,却是千千万万高唱战歌的英勇战士,假象的四个敌人更是令所有女儿的父亲都冷汗直冒,从此更加珍爱女儿、珍惜妻子。
谈到《乡愁》,个人以为这首诗被内陆媒体大肆追捧,部分归因于诗的最后一节:
当然,此诗的确是构思巧妙,先不论逻辑、对仗以及韵律,先看那语言,简洁,却非常有力度,短短88言就轻松渲染出绵长而深沉的感情,着实令人佩服。可是我们知道,余先生的很多诗都具备这样的艺术成就,偏这一首被某些人津津乐道、大力推荐,大概是诗的现实意义,也就是最后一节的功劳。有时,文学和艺术也会在无奈之下沦为某种工具。这不能怪余先生,他所做的不过是写出美丽的诗歌,供人欣赏、唤醒他们遗忘已久的感动,至于其他人如何理解和运用,非他能左右。
余先生的作品须慢慢品味。每一句话所蕴含的养分,只有细细咀嚼、尽情想象才能吸收,吸收之后还会引来许多联想——它不提醒,人却自发联想。经过咀嚼、想象、联想这样的过程,速度自然快不起来。不必心急,即使身为现代人,我们读惯了新闻、时评或者网络文学,练就了一目十行的本领,即使我们的意图仅仅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读几本书,也不要心急。对于余先生的作品,如果一目十行,必然要漏掉许许多多的趣味和许许多多丰富的内涵,那真是读了等于没有读;如果贪多求快,却囫囵吞枣读完一本也不如精读一篇所吸收的东西多。其实不只余先生的作品如此,优秀的诗歌、散文皆是如此。一加一大于二虽然在数学里不成立,却在文学中随处可见。
因此,诗歌和散文最能怡情冶性。静下心来读几段,不,读几段就会静下心来,而后平心静气地享受生活,兴致勃勃地发现和创造诸多乐趣。从这个角度来看,诗歌和散文竟有了养生的效用。养生必先养心,每日读两篇怡情冶性的文学作品,顺顺心,静静气,便是为养生积下了大功德。
锁班上在办书评活动,本来是评《半生缘》,但为了更加了解张爱玲,鼓励大家看看张爱玲的其他**,于是,我便看到了它——《金锁记》。
张爱玲在开头这样描述“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但在我脑海中,却不是展现一轮圆月,而是在月夜下,一个身穿旗袍的女子,背月垂泪,那掉落的泪珠在月光的映照下,泛着血红。
谈起《金锁记》,我很难说出自己确切的感受,最真切的体会便是“**”吧。这是一本讲述一个**女子的**一生。七巧便是这女子的名字,只是很可惜,名不副实,她不是乖巧,是“巧言令色”。
对于七巧,我不想一味责怪她,她是个可怜的女人,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婚后,丈夫没有给她稳定的生活,反而得了绝症,瘫痪在床。她很苦,她在她丈夫的家里,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而是令人厌恶。她渴望爱情,她认为自己是“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才来到世间。
是的,她爱她的叔叔,所以她注定要一无所有。若是抱着这份曾经甜蜜的爱恋度过一生,想必也是可以的。只是,被视为最美的纯真的男人,在她分家后还要利用这份纯爱来诈骗她的钱财,她愤怒了,疯狂了,同时,她也明白,今生今世,她不会再幸福了!
这是她的劫,幻化成一把锁,将所有的美好锁住,留下的,便是那令人厌弃的所有。锁成形后,她开始报复,用孩子们生活的幸福填满了自己的怨恨之洞。她间接逼死自己的儿媳芝寿,她让自己的儿女染上毒瘾,她亲手将女儿长安的幸福埋葬……七巧死后,故事还没有结束,就像文中结尾所说: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看完全书后,我无法表述自己的情感,各种情绪充斥在脑中,我很想痛骂七巧,怎么会有这样的母亲,毁了儿女的一生,毁的那么彻底。她有没有想过她是不是一个母亲,这两个孩子是不是她自己的!然而,当我冷静下来时,我觉得她很可怜。她的生活很不幸。没有人可以不请自来地陪她。
她也回忆了过去。她当初是不是嫁给了隔壁的住户,她不会有这样的痛苦,她会过着枯燥的生活?没有人能回答。
有多少人变成了七巧这样的人,有多少把锁锁住了美丽
(萍乡学院刘晓慧)
《金锁记》通过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折射出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攀附权贵。七巧出身卑微,嫁到公侯人家,他的大哥是高兴的,而可怜的七巧以身相许的却是一个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三岁孩子高的残疾人,即使这样公侯姜家老小上下全然不待见她,让她在家族的宗法礼教和人伦纲常双重无形的枷锁下,不敢越雷池一步,无形的枷锁不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时也压抑着她的情欲自由,这为她以后扭曲的病态人性和悲催的命运深埋下伏笔。
多舛的生活熬过十年后,糟糕的丈夫和强势的姜老太太相继过世,十年的青春终于换来属于自己些许的物质上的补偿,但却没有换来被压抑情欲的解放。读后感·身体结实的小叔子精心设制**,通过爱情阴谋来骗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质财产,当她明白一切后,万箭穿心,“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于是她对钱财狂热地膜拜,为了得到金钱不惜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枷锁的奴隶。继而,七巧走向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运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不仅她做了情欲的俘虏又疯狂转型成了情欲的刽子手,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毁掉一双儿女的幸福作为自己最后的陪葬品。
“三十年后,她戴着**的枷锁,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唉……家本是心灵的港湾,母亲又是家庭温馨气息的重要制造者,可七巧做主的家里处处充斥着她的抱怨、不满及无尽的欲望,拧结成一张恐怖的大黑,使亲人窒息,家庭支离破碎。三十年前,月球已经沉没了。三十年前,有人死了。没有悲剧,只有荒凉。
然而,30年前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悲剧是一种完成,荒凉是一种启蒙。人,时过境迁,命运对自己,境遇变化无常,向上的希望还在,向下的深渊难以捉摸,一上来就注定了幸福和悲伤。
读完《金锁记》我的心情始终是沉重的。对于曹七巧我怒骂不得,曹七巧是可怜的,但曹七巧更是可悲的,她在自己为自己铸造的“金琐”里痛苦的生活着。但令我十分气愤的是,曹七巧为什么好要用“金琐”把姜长白、姜长安和芝寿锁起来。
曹七巧的哥哥为了钱,把她嫁给了姜家患骨痨病的老二,她整天整日地服侍他吃药,但她却始终被家里人瞧不起,只因为她出身低微,甚至连一些丫头也看不起她。于是,她变得爱发牢骚,而且口无遮拦,大家也越来越瞧不起她。她也越发像破落户,染上了烟瘾,并且谁也不怕,在姜家随心所欲,甚至连老太太都骂,还挑逗老三,当然也没有人理会她,因为大家全当没这个人。
后来,姜老二死了,姜老太太死了,请九太爷为他们分家,当然只有他们母子吃亏,尽管她闹了,但这根本没有改变什么。分居后,母子俩过着舒适的生活,但他总是提防身边的任何人,除了她的儿子。江来她家帮她卖地买房,但他大了她一顿,但后来她很后悔,因为她一直喜欢姜。
从那以后,曹七巧成了一个**。她因为女儿姜长安找不着床单而去学校大闹,姜长安无法在学校呆下去只好退学。退学后,他带人去学校要学费。学费不退,但姜长安连见到同学的脸都没有。
当人们站起脚来时,她固执地束缚着女儿的脚。 尽管只有一年,姜长安的脚却完全变形了。对于姜长白,曹七巧在未成年没有给他太大的伤害,随着儿子的性子,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整天花天酒地,捧戏子。后来还逛窑子,七巧发现后立刻给他定亲,他与芝寿很快结婚了。
长白婚后的生活并不顺利,但芝寿却是最痛苦的,七巧整夜将长白留在自己身边,而且当着众人的面谈论儿媳之间的私生活这使芝寿是多么的难堪啊!读到这里,我觉得七巧好像有点**,她是不是这样对婆婆?长白也是一个使我感兴趣的人,他为什么会将自己与芝寿的私生活一五一十的告诉**的母亲,难道是他不成熟吗?
还是他多少也有点**呢?芝寿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平常的家庭,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而实质是十分肮脏的家庭中,慢慢地死去的。七巧表面上严格的管教和女婿的把关,最终使女儿长安成为了老女人。
当她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她仍然对长安做着最后一次严格的检查,然后女儿长安的婚姻之门就永远关上了。七巧死后,长安和长白冲破了母亲用金钱为他们锻造的枷锁,走向了世界
如果曹七巧的命运是悲剧性的,那么姜长白、姜长安和芝寿的命运将更加悲剧性。七巧的悲剧命运是从她哥哥曹七年把她卖给姜家开始的,低微的出身使她很难改变自己的身份,由于常年照顾姜老二她脾气不好,爱发牢骚,口无遮拦,这些都可以理解。可当姜家分家以后,她完全摆脱了一切枷锁,可以过自己向往的生活,她却偏偏为自己和儿女们戴上了更为沉重的枷锁。
其实,生活在曹七巧的枷锁里最难的就是白长安和芝寿。白长安只因为有一位多事的母亲在学校里对人现眼,而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学校,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接受正常的教育,甚至过正常的生活。因为有这样一位难缠的母亲,他没有脸面再见自己的同学,她甚至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更甚的是她认为自己失去了尊严。
在爱的道路上,母亲处处筑起防御工事,使她不能像别人一样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终身幸福。当她最后的爱将是暂时的,她高兴地接受这一切,并已订婚。但她那令人气愤的母亲在病危时,也不肯放过这最后一次设防的机会,是她的爱情又回到了起点,但这也是终点。
作为姜长安,有这样的母亲一定是她一生最大的悲哀。芝寿与姜长白的婚姻也是她一生最大的悲哀。她的丈夫姜长白是一个游手好闲,丝毫不关系自己妻子的男人,让她一个人在寂寞的漫漫长夜中苦苦的挣扎,而且还把他们的私生活一五一十的告诉婆婆,不管是任何一个女人如何忍受得了这一切。
更令人气愤的是她那**的婆婆当着众人面高谈阔论儿媳的隐私,这不光让她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就连她的母亲也受到了牵连。生活在这样一个表面光鲜亮丽而实际上充满肮脏的家庭,谁会受得了?时间久了,就算不被气死,也要气疯掉。
姜长白是七巧唯一的辣儿子。七巧是唯一一个不注意他的人,但正是因为他的过度放纵,他的到了各种坏习惯。在曹七巧的家里,所有人始终在曹七巧的枷锁中苦苦挣扎着,直到七巧离开人世,这把用金钱铸就的枷锁才打来了。
曹七巧的悲剧是如何产生的?难道七巧心甘情愿为自己的家庭铸就这样一把“金琐”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这与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与曹七巧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姜家大小一直把曹七巧放在眼里,不因为她的出身而贬低她,曹七巧还会像破落户一样在姜家里闹腾吗?我不这么认为。正是袁家所有人的不理解,才使得曹七巧更加暴躁。如果姜家分居时公平公正,不欺凌孤寡,曹七巧不再被人看不欺,她还会提防谁吗?
难道她不知道累啊?那是因为每个人都对母子的财产虎视眈眈。她得用堤坝堵住它。过度的地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也使她不断关注金钱的物质方面。
正是因为她对金钱的重视才导致了长安的退学和后来屡次相亲的失败。好好想想。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像姜家这样的高低家庭里,我们能比七巧强多少呢?或许甚至还不如她,但是七巧的自身防范意识过于的强烈,她不分青红皂白的防范除了儿子以外的所有人,这是她分家以后所范的最大错误。
如果七巧做适当的堤防而不是全面的堤防,曹七巧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我们生活在这个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时代。虽然没有曹七巧,但很多人不敢交朋友,怕占了他的便宜;有些人不和亲戚来往,怕亲戚要他接济;更多的父母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多怕对方是冲着自己的钱来的……但是,我想我们应该做到适当的防范,而不是过分的堤防。不难想象没有亲朋好友的剩活会是什么样?我想一定是灰色的,而且很难上色。
感染读者的作品很多,为什么我唯独对这篇文章感触颇深呢?原因自己或许是清楚的吧。对于曹七巧这个性格复杂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吧。对于她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她儿女悲惨命运的延续,是该抱着憎恨还是同情的心态呢。曹七巧的悲剧也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她本身也是个十足的受害者。原本的她也单纯可爱,没心没肺,大大咧咧的,可人生的晚年确实那么的不可理喻,让人无法忍受,直至敬而远之。
本以为悲剧可以完结,但谁都知道,因果是循环的。因为曹七巧悲剧的原因最终也就导致了长安长白的不幸。长白我就不去做什么评论喽。至于长安,我真的好同情她。同情她的症结所在呢?除了她这个人物本身值得同情以外,还掺杂着别的情愫吧。。。
如果换做是我,我或许同她的选择一样吧,或许她还比我坚强,即使在那样黑暗的时代背景之下。她的。无奈,她的泪水,她的妥协,她的任命。。。总觉得自己能够感同身受,只因为自己痛彻心扉的经历过?呵呵,或许是自己太过于小提大作,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太过于懦弱。但情形和感情或许可以称得上是雷同的吧。
为什么每个时代每个国度每个地点都会上演这么多让人心寒而又无奈的故事!
张爱玲的书,我读得并不多。但对她文字的迷恋就像是与生俱来一般,即使不读完全,也能在字里行间那呼吸的间隙,听见自己的心轻轻地停了一拍,而就因为这样几不可察的停顿,在第一句,或者第一千句,你便知道,这文字,是刻了骨,入了心的。
有人说过,读张爱玲的小说,一遍读不得,心太躁读不得,感情不温不火读不得,没有过去读不得……
就像这部《金锁记》,一遍读下来,还是云里雾里,甚至有些厌烦里面那些关于琐碎的描写。于是,潜心再读,跟着张爱玲,回到旧上海,在那隔了三十年才流泻下来的月光下,听那个没完也完不了的戴着金枷锁的女人的故事。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打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云朵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故事是早已知道的,但仍会看得心痛,尤其已不是初读。这好处就是可以不再急切。就像在月上柳梢头时漫步于来过几次的河畔,不可太熟,否则就会对很多美好的事物熟视无睹,失去了赏玩的那份心情;但也不可全然无知,否则匆匆前行中,总会因为对前面事物的好奇而错过了途中许多自然的小精致,也许就没有了因为偶然发现一朵彼岸花而产生的小惊喜,因为月光泛在微微荡漾的涟漪上而涌起的小感动。这坏处也不是全然没有的,因为那缓慢的心思,那文章带来的,情感的起伏也就像那荡开的水波,因着慢,因着缓,却反而荡得更远,动得更深,
因而那本来骤然而起的痛,也便不再有手起刀落那一针见血的刺激,却似一把不锋利的匕首,一点点地割着,时不时还得停下来欣赏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抽泣,一如凌迟的折磨。
曹七巧,一个让人又怜又恨的女子。一个被沉重的、封建的、传统的枷锁捆绑、压抑而经受内心种.种折磨而变得近乎变态的女人,传统的中国女人,一个时代的牺牲品。
她原本是麻油铺店老板的女儿,一个情窦初开、心花怒放、出阁在即的女子。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彩礼为先。这是时代的悲哀——把即将走向败落的所谓的书香门第的姜公馆看待如进宫当妃般的高贵与荣幸。七巧虽不是大家闺秀,但也小家碧玉,下嫁于一位有痨病的姜家二少爷是绰绰有余。
偏偏在姜家人眼里,她只是一个姨太太,因为她名不正言不顺,因为她出身低贱,她被人瞧不起。她的丈夫是个不中用的人,他们的婚姻没有任何幸福可言,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夫和妻,在他那里她找不到一丝美满的爱情生活的影子,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子来说,这样的摧残是毁灭性的。
或许从迈进姜家的门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像一朵鲜花,插在了浸满毒汁的土壤中。可她并没有枯萎,却长成了一朵诡谲怪异的恶之花,她的绽放让人心惊胆战,她的凋零又让人心有余悸。她的根茎是罪恶的,她的枝条是罪恶的,她的花瓣是罪恶的,她的幽怨的香气更是罪恶的。可是这样的罪恶仿佛是不可阻挡的,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一个时代自虐的见证,那个时代切割着自己的动脉,鲜血滴在这朵奇异的恶之花之上,她贪婪的忘情的吮吸着,茁壮的畸形的成长着,完全忽视身边所有人颤栗的眼神和混乱的思绪。
她此生唯一一次关乎温存的记忆,是当初季泽半开玩笑的小动作。她跌跌撞撞地跑上阁楼,只为了最后看他一眼:“七巧扶着头站着倏地掉转身来上楼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跄跄,不住的撞到那绿粉墙上,佛青袄子上沾了大块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这一段不伦之恋给了她无尽的痛苦。“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就这样,她的爱一点点萌芽,但对季泽的半信半疑,使她有点迷茫,因而又被永远陈封。无法分辨真假的唯一温存,让她强悍外表下的脆弱的内心更加抵触外界一切事物,她变得审慎与机智,变得不可理喻和令人厌恶,而她疯子般的作为,为的是发泄心中的苦,只是到了后来,成了习惯,成了生活,疯,就似一个自知要死的人,拼死地将所能毁灭的一切拉下来与她陪葬。
她叫嚣着埋怨着自己命运的不公,她怎么会甘心呢?她没有爱,所以她也要剥夺别人爱的权利;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于是她决心毁灭那唯一可控制的一点东西,比如儿媳的,女儿的,那可能有的微薄的不可预知的幸福。她用她那双销毁于他人的双手,又无情地摧毁了自己孩子的一生。她疯狂地聚敛财产,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自己是哥嫂图谋钱财的棋子,她拒绝儿子过正常的婚姻生活,她无耻的狠毒至极的摧残儿媳致死,她折磨长白的二房吞生片自杀,她给女儿裹脚,诱骗女儿抽烟而硬生生拆散女儿婚事。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黄金的枷锁,变成了一件凶器。她用这件凶器用力地劈向她的亲人和敌人,在他们的痛苦的呻吟中寻找自己曾经失落的快乐。
但她不可能快乐,“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狠她”,“她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
七巧的悲哀,或者在于她的对自己的命运并不是全然地茫然和麻木。如果可以全然地茫然和麻木,只是默默忍受,便也罢了。但像七巧那样似有所感,欲有所诉,却又终无所表达,或者说找不到一个恰当的方式表达,这才是最大的不幸。
就这样吧,暂且。
就像张爱玲说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三十年前的月光下,上演着现在的故事……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张爱玲,她创造一个奇异的末世世界,里面有关于家族与民族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是错综复杂不讲理的过去。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袄,言说是沧海桑田,浮生若梦的历史谶语;有阴阳交界的过缘上,感受着历史隧道里古墓式的清凉,嘘眯着眼睛看阳光,却走不进这光芒里去。华丽而苍凉的感觉,华丽而衰败的布景,这是挽歌里的末世。
每一朵花都逃脱不了凋谢的命运,花开了,花落了,不过是一次又一次重复的轮回,不同的人迈着一样的步子,一样一样的。许多人就这么站在幸福的门外,进不来,或许根本就没人进去过。每个人都觉得别人走进了幸福的城门,自己却进不去,费尽心机后的绝望开始演变成嫉妒,排斥,破坏,干扰。然而这样只能让自己更远离快乐,远离幸福。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快乐,快乐是打开幸福城门的钥匙。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把,可是太多得人都只盯住了别人拿到的,却忘记的自己的钥匙就在脚下,别人拿到的只是自己的。
忘记了,错过了,然后就永远失去了。像七巧。可怜得没人可怜。当所有的人夹着尾巴指责一个人的时候,我都想帮她说句话。所有的人都攻击一个人把所有的罪恶符号标给一个人的时候,我看着听着都不自在。我想说谁都不是当事人,任何人都没有抨击指责别人的权利,许多难言的苦衷他人都不会真正的懂得,就像自己也经常埋怨没人理解自己一样。
七巧,快乐的长大,扭曲的生活,痛苦的死去。她落着泪像枯枝一样的折断离去,不知道有没有打动恨透她的人。然后女儿长安又嫁了个不爱的人。我想故事又可以像花一样的轮回了,不知道循环多少次,循环多少次才可以结束。挣扎了一生,痛了一世,不也就这个样子吗?
如果说现实和虚幻有一条界限的话,那么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这一边,而将自己的所有梦想寄托在虚幻的另一边,当现实的破碎带走了虚幻,一个人的痛苦就开始了,像刺破的伤口,从伤口一直绵延到身体的每个角落。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丢了半条命。”也许是因为儒家思想在历代文人思想中打下的那个烙印,在中国文学中,血缘亲情成为了一种歌颂不尽的咏叹调,父慈母爱,手足情深也成了文字中长盛不衰的主题。很少有人怀疑过它的真实性。然而,文学长期以来所建构的美好亲情却在张爱玲荒凉的笔下轰然倒塌。亲子关系被还原为普通的人与人的关系,仍然逃脱不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虚伪、冷酷———这是张爱玲对人性的近乎苛刻的独特理解。
《金锁记》中,正值青春年华的曹七巧被一心只想“钱”的哥哥卖给官宦家的残废公子,七巧嫁入姜家后,没落的姜家已失去政权带给他们的荣耀,惟一能记载他们辉煌的只剩下钱,七巧在姜家独打天下,深深体会到金钱的至关重要,出身低微的自卑与“正室奶奶”的虚名又从两个方面刺激了她的金钱欲,于是她的人格开始扭曲。
七巧一辈子想的是钱,念的是钱,为了钱,她忍受了在姜家的种.种磨难。当一切幻想都只能仅仅集中到“金钱”上时,金钱欲就成为吞食自己的可怕力量。她用一世的牺牲换来了一笔金钱,她要完全占有它们,容不得别人的窥视,包括自己的子女。为此,她从中作梗,毁掉了儿子和女儿的婚姻,也毁掉了她们的幸福。
在这篇荒凉的小说世界里,张爱玲向我们展示了令人心颤的金钱利剑斩断血缘亲情的魔力。我们已经习惯于理解亲情中不掺杂任何成分的纯洁性,习惯于理解父母与子女间崇高的牺牲精神,从未想过这一观念的认定是来自于普遍的现实还是来自于人们追求的理想,或者它只存在于现实中的一部分人之中,进而成为人们共同的理想。
总而言之,张爱玲是文艺园地里一棵枝繁顺茂,摇曳多姿的树,她把枝叶大大地撑开,尽力伸向不可知的远方。也许这是因为时代造就人吧,张爱玲和她笔下的人物都处于一个不平静的时代与生活之中,旧时代在崩溃,旧家庭在瓦解,平静而安定的生活已经被打破,经济处于困顿中,至少没有了先前的肆意,于是血缘亲情才丧失了它应有的纯洁性。张爱玲的小说给我们很多人生意义上的深层次思考。
《金锁记》通过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折射出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攀附权贵。七巧出身卑微,嫁到公侯人家,他的大哥是高兴的,而可怜的七巧以身相许的却是一个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三岁孩子高的残疾人,即使这样公侯姜家老小上下全然不待见她,让她在家族的宗法礼教和人伦纲常双重无形的枷锁下,不敢越雷池一步,无形的枷锁不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时也压抑着她的情欲自由,这为她以后扭曲的病态人性和悲催的命运深埋下伏笔。
多舛的生活熬过十年后,糟糕的丈夫和强势的姜老太太相继过世,十年的青春终于换来属于自己些许的物质上的补偿,但却没有换来被压抑情欲的解放。读后感·身体结实的小叔子精心设制骗局,通过爱情阴谋来骗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质财产,当她明白一切后,万箭穿心,“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于是她对钱财狂热地膜拜,为了得到金钱不惜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枷锁的奴隶。
继而,七巧走向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运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不仅她做了情欲的俘虏又疯狂转型成了情欲的刽子手,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毁掉一双儿女的幸福作为自己最后的陪葬品。
“三十年后,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唉……家本是心灵的港湾,母亲又是家庭温馨气息的重要制造者,可七巧做主的家里处处充斥着她的抱怨、不满及无尽的欲望,拧结成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亲人窒息,家庭支离破碎。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没有悲壮,只有苍凉。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悲壮是一种完成,苍凉是一种启示。
人呀,时代变迁,命运归己,境遇无常,向上希望犹在,向下深渊莫测,一上一下注定幸福与悲催。
在那个封建的时代,一切都显得如此荒缪。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在姜家衰败后,姜家分了家。七巧带走儿子女儿另租了一栋屋子住下。长白的正房芝寿身体本不好,“芝寿直挺挺躺在床上,搁在肋骨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帐子吊起了一半。外面传进来说绢姑娘生了个小少爷。丫头丢下热气腾腾的药罐子跑出去凑热闹。……然而芝寿不再抗议了。”在那个封建时代,生儿子就奠定了一个女子在夫家的地位。这也反映了一个重男轻女现象严重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那个封建家庭,芝寿自认为已没有资本去抗议了。她的心也死了。绢儿为长白生了儿子,就证明了她的婚姻就也只剩下一张白纸。
那个时代,充斥着是一片死寂。人们在封建制度、封建的礼教压抑下,如同被关进了监狱。被他人支配着自己的行为乃至意志。
而在整部作品中,塑造得最丰满的人物莫过于七巧。七巧的哥哥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也为了省掉一笔嫁奁,将亲妹妹曹七巧送进了姜家瘫痪少爷的新房里。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要遇见姜家三少爷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而嫁到姜家。然而在姜家,七巧受到压抑,不仅在情欲上,而且在精神上。她,一个麻油店的小姐,从市井来到一个充满繁文缛节的大家庭中。首先在行动上,七巧就失去了自由,她的行动受到了身边的人及封建礼教的监视限制。在市井的种.种行为放在姜家,七巧则被身边的人指指点点,甚至连丫环都在心底认为,二奶奶比自己都低等。
在姜家,折磨七巧的不仅是与地主大家庭的格格不入,而是情感的空虚与情欲的压抑。七巧因为爱嫁入姜家,却只能天天面对服侍着一个残废的丈夫。她对丈夫没有感情,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种.种现象,七巧甚至对丈夫嫉恶如仇。她恨自己的青春时光就注定伺候这样一个丈夫。她爱季泽,却只能在同一个屋檐下天天望着他而不能向他表露自己的情感。只能从季泽的玩笑话语中来获取情感上的慰藉。作品正是通过故事研究了一个健康的生命在正常的情欲得不到满足后的形态。这个情欲得不到满足的少妇为了黄金,熬了半辈子,后分得了一大笔遗产。这黄金是以爱欲的禁锢换得的。
为黄金而锁住爱欲,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欲折磨了她一生,也折磨了她一家。七巧畸形的爱欲最终导致了她的儿女长安、长白的苍白生命与畸形情感。
七巧的女儿长安,有过幸福,有过一段能让她从堕落生活中苏醒的恋情,让她能明白自己是一个女人,也有被爱的权利。但这段即将步入殿堂的恋情却因为七巧的作梗而夭折。女儿嫁给一位优秀的留洋生,本是一件幸事,况且长安也已三十,在那时已是黄花大闺女。能遇到童世舫,作为母亲本应欢喜。而七巧却不乐意。其实分析来,也不奇怪,七巧可能对女儿有种妒忌心理。七巧在年轻时代因为家里穷,为了钱财嫁到了姜家。她人生最美的时光中得不到向往的爱情,而女儿却可以在优越的环境中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不需要考虑经济上的困难,这些都是七巧年轻时代所不曾拥有的。所以七巧嫉妒,她在心理上想让女儿也去体会自己的苦。最终,她终于做到了。这时的七巧在心理上已经是畸形了。她在心理上获得的快乐是要以女儿幸福的失去为代价。
七巧为儿子取了两房妻子。一个是正房芝寿,一个是姨太太绢儿。然而在长白与芝寿的新婚夜晚,七巧却让儿子为自己烧烟,而让芝寿独守空房。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长白与芝寿婚姻的不和。芝寿死后,绢儿扶了正,但不上一年,绢儿吞了生呀片自杀了。长白不敢在娶了,只在妓院走走。长白在婚姻上的侩子手也是他的母亲七巧。七巧畸形的婚姻也导致了她对儿子婚姻的心理不平衡。最终断送了儿子的幸福。
七巧在整个作品中就是一个悲剧的形象。作品结尾更是将七巧的悲哀描绘得非常凄凉“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__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试,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七巧的一生在渴求爱情。然而现实的真实让她的爱情变得虚假了。对爱情也逐渐死心了。转而投向对钱财的追逐与守护,乃至用自己儿女的爱情作为她爱情悲剧的陪葬品。
《金锁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了无生气的封建时代与七巧这个悲剧的人物。是时代导致了她的悲剧,同时也是她自己扼杀了自己的幸福。
蝴蝶,颤动了翅膀,彼岸下起了雨,蝴蝶不必过沧海,一样拍遍阑珊。这是我首先想到一个比喻。许安华、王安忆、焦媛三个独特的女人是张爱玲手中这只名为曹七巧蝴蝶的一个个独特动作,可是如果蝴蝶不是蝴蝶,换成蛾子--它遵循着蝴蝶路线一路成长,直到脱茧而出,发现自己是一只蛾子,你能否想象自己在彼岸的这场风暴会是场怎样的坏天气?
我们咕咕坠落的这个世界,并没因我们出生变得天真,特别是在道德老饕们的乐园,三人行必有你师,主动、积动地教你是对是错,例如绑小脚是对的(大家闺秀就这样),爱你爱的人错的(他是你三叔)。而很不幸,你没有和邻居张裁缝的孩子成婚,她们说如果成了生几个孩子他也许会真心爱上你.一点点。你嫁入了姜家,婆家的“老太太”仿佛就是个校长,你生活就无尽考试,考验出来的成果都一样,三从四德不温不火,只是你的功课比较重,你的道德四级考题--你的丈夫肌肉天生无力,仿佛坐麻时的大腿,这却是你唯一能亲近的男人。它存在,却是死的,好比他留给你的钱,死的,那时的寡妇才算真正的剩女,永远地剩在爱的旁边--而按他们的规矩,你尸骨未寒,他们还会在你名字之前刻上一个深深地“姜”字,至死不渝。
只要你稍有差池,每个人都能抽称你的不足,七巧仿佛一个思觉失调者,无论善意、恶意的一言半语,她都过电般接过话头,却刹那间像老太太裹脚布一样把话拉得又臭又长,妯娌们尝试容让,最后难免皱起眉头背过面过去,才会发现语丝已经紧系于咽喉.这么美丽的焦媛那么渴望那么表达,我却如坐在于发射往异空的火箭般,惶恐地压在靠背。她的尖刻、她的阴暗却巧妙地被花枝招展得过火的肢体语言盖住了,直到下半场.
问君能有几多愁,时光是把杀猪刀。下半场,臂,因老而颤抖,脚步,因老而踟蹰,曹七巧,因老而扭曲。但一瞬间,一种真切的释怀油然而生--她破茧而出了,时光仿佛是个大法师,撕破了画皮,露出附体恶灵本来面目--她不是老了,她只是活出了本来应有的样子。你的一些情绪终于找到了恰当的出口,可以放心去恨了。无需再念记开场时,茫然无知的她,而是想起第二幕开始时,同一句对白已经变得老练泼辣。恨她,恨她终于成为了她所痛恨的“老太太”。
柏杨先生说:“奴才政治、畸形道德、个体人生观和势利眼主义,应构成酱缸的主要成分…”他口中传统文化下的生活就是一个大酱缸,值得需要补充的是,人们难道不知道这是酱缸?成为一个酱缸之前它还是一根狼牙棒,避免落入酱缸的人们就像壁虎一样拼了命往上怕,割破破了皮肉,流出了血肉,棒子底盘才积满了这些新鲜养料成为不知谁的盛宴.
七巧没有选择权,她被命运左右,成为了另一个“老太太”,她有了选择权,却不会跟女儿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也没有人对她说“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她只会对女儿说,男人都一样,就是看中你的身子。她左右女儿的命运,使她去不了自己的重心。
在这份巨大得苍凉的恨意,使得三叔找七巧意图骗取她财物时,我更愿想像她们是更老了才相会的,老得可以一整夜的.拥抱不做他事,老得让一整夜长发的在抚摸中变白,任凭背德的阴影、爱情的光辉、时代的鸦片烟气薄薄地环绕。此时此刻的两人,摩擦肌肤苍老的纹理像开闸的消防栓一样喷薄爱情。“至死不渝。”出自法令纹深绕的口中,是最有法律质感的,毕竟,死神就在床伴。
焦媛诠释的七巧得过分地精明,凡事应察不应尽,至算则近魔。她几乎无一刻真正被骗,面对别人一步一步算计伤害,她仿似条毒蛇般妖媚兴起地任着蜘蛛、蝎子、毒虫噬咬灌毒,默默等待着,等待着自己过足毒瘾,吸足毒液致命反噬.因自己的软弱原谅别人的软弱是一种慈悲,因自己的软弱欺凌她人的软弱是一种残忍,犀利的动静使得尹子维饰演的三爷,乃至幕后的老太太都显得像个幼稚孩童,她身边的悲剧就是毒后的乐园。
猜想张笔下的七巧,那一份毒本是千锤百炼九死一生如蝉翼一样轻薄锐利的,舞台上的她却像装满了手持AK-47、绑满了C4般肆无忌惮。放佛她就是命运的共谋,共同进军这个大哥无能,二弟肌无能,三弟礼教无能的书香富贵之家--作为最后的终结者。她说“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谎言。人情如纸薄,别人忍着不发的正是这一道纸枷锁,每个人都知道轻撕可破,但每个人惧怕撕破有那不知怎样的后果,即使那个像审判官的老太太已死--她的渴望,也许简单得如同最后的对白所言“抽我,抽我,抽我,狠狠地抽我.”
焦媛在访问中说,七巧这个角色很难把握,因无论年龄、性格都离她的自己甚远,只有第一场是比较贴近她实际,而这第一场戏,她出场不足三分钟,只有一句对白,天真、迷惘而甜蜜的一句:“人呢?”
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曹七巧作为那个时代的负荷者,深陷在本我与自我冲突的旋涡里,一步步地走近黄金的枷锁,最终被套牢,进而变态,并用黄金的枷角劈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更进一步的加剧了其人生的悲剧色彩。
傅雷称《金锁记》是现代文坛最美的收获,曹七巧更是近代文学人物长廊中刺眼的形象。张爱铃曾说“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都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时代的负荷者。”曹七巧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疯狂、负荷着时代并逐步走向悲剧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时代的负荷者。”曹七巧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疯狂、负荷着时代并逐步走向悲剧的人物。
金宏达在《平视张爱铃》中指出:“曹七巧的原型是李鸿章的第三代中的李国熊的安徽乡下妻子—三妈妈(张爱铃这样称呼她)”,把经过经过艺术加工的“三妈妈”—曹七巧的人生分成三个阶段来阐述其由天使变成恶魔的悲剧历程,即做姑娘时期、嫁入姜家至分家时期、分家以后,揭示本来单纯善良的曹七巧如何发展到被黄金的枷锁锁住,最后用枷角劈人的悲剧的过程。
傅雷在《论张爱铃的小说》中也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曹七巧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曹七巧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地去毁儿女的幸福。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可启示对这个家有什么用呢?家本来是心灵的港湾,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没有一丝的温暖的气息,不仅是给不了最亲近的人心灵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在这个家里的人窒息,每一个家人都是她宣泄这么多年来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对象。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不知道曹七巧的心里有没有后悔的念头,可她只能说我已经回不去了,劈死的,劈的只剩半条命的也回不去了。
转型中的洪流中,被吞没的又何止是一个曹七巧,虽已成过去,可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曹七巧的影子,也许只是我们不再是以被黄金锁住,用金锁劈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篇一:金锁记读后感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这是金锁记的开头,故事发生在有着每个人都道不完的传奇的上海。
在人物的塑造上,张爱玲把七巧的特点描述得淋淋尽致。
我对七巧的印象,首先来自于她的仆人小双和三好奶的仆人凤箫的聊天。
凤箫问小双你也是她陪嫁过来的么?小双冷笑道她也配!连仆人也对她不尊重,可想而知她的为人是怎样的差了。
张爱玲用仆人的话讲述了七巧在姜家的低下地位,也为故事的发展垫定了坚事的背景。
在我看来,七巧是一个心理极度扭曲的可怜女人。
故事说七巧勾引了姜季泽,但姜季泽并没有惹她。
七巧这样做是因为她看到了三奶奶兰仙和姜季泽的甜蜜生活,变得嫉妒,然后又起了**仇恨。
她自己也一直在抱怨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她不能忍受别人得到幸福。
到后来分家后,姜季泽竟利用她对他的曾经的爱意想骗她卖掉她的田地。
可悲啊。
她对她的女儿的婚姻的态度上也是如此。
长安和世航订婚了。她骂长安惭愧。你肚子里拿不住的东西怎么了?试想作为女儿,听到自己的母亲这样侮辱自己,你会不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她亲生的。
然后悲剧又发生到她的儿子跟儿媳身上。
七巧故意让长白帮她整晚抽烟,好惹媳妇生气。
儿媳对她的痛恨反而让她觉得很有成就感。
金锁记读后感故事写到这里,七巧的形象基本清晰了,封建主义社会里一个贪婪的魔妇,极度的拜金主义者。
从弗洛依德德精神分析来看,欲望的压抑是导致曹七巧个体心理变依德原因。她丈夫的早逝和家人的冷漠对她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
故事中写到三十年来她戴着**的枷。
她用沉重的脚镣杀死了好几个人,那些没死的人献出了一半的生命。
七巧拜金毁了自己和孩子。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拜金主义盛行的趋势。
然而,在今天的社会里,拜金主义也不例外。
或者我们说是现实主义。
女孩子结婚要有车有房,也就是有钱。
这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停滞呢?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实主义的出现凸显了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要是对方能使你衣食无忧,谁还愿意去拼个焦头烂额的啊?我想很少有人愿意。
是残酷的现实让我们现实。
篇二:金锁记读后感对于张爱玲老师,我是久闻大名的,但一直没有读过她的东西。
读《金锁记》也是因为疯狂的爱上了电视剧《金锁记》。
一开始,我觉得有点空。它应该受到电视连续剧的影响。
而且,语言上有点《红楼梦》的味道,显的与当时的背景格格不入。
好在大致的情节还是和电视剧一样的。
仔细阅读后,我发现张爱玲老师的文笔真的很好。
开场就用两个丫头的偷偷对话,把该交代的都交代了。
不费笔墨,不重浓彩,更懒得絮烦。
而七巧的一出场就把她的性格和家庭的矛盾,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大方向来说,《金锁记》的电视剧和书,所表现的中心不同。
虽然他们都是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来写爱情故事的,但除了七巧的兴格,其它的性格都发生了变化。
在电视连续剧中,我看到的是封建社会对爱情的破坏,封建伦理对人性的抹杀,对封建社会的攻击。
而书中的《金锁记》,我看到的,是人性最本来的面目,他们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人性最原始的一面。
所以,为什么要改成电视剧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脏兮兮的姜季泽让我感到可怜、可悲、可悲;而一个痴迷的姜季泽让我感到可怜、感伤和痛苦。
书中的《金锁记》,找不到一个正面角色,所有的人,都以反面的表现为主。
连主人公七巧也是从弱点出发去描写的。
给全书增加了悲剧色彩。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上来看,《金锁记》书版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有推陈出新的另类味道。
从感情的角度上来看,《金锁记》电视剧版有更高的论说性,反映了大方向的社会问题。
各中滋味,就只有自己细细品味了。
人毕竟是感情动物,我个人比较偏爱电视剧版,不是说书版不好。
只是我认为人性的优点比人性的弱点更值得提倡。
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人文没有终极真理,也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意见,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方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阅读方法,结论并不重要。
同样是一个很好的爱情故事,都是很不幸的结局,给我的震撼是很不一样的。
也许,这正是这本书的不同之处。
原来文学艺术也可以这样的。
要看你怎么去塑造。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那句话:平静的人生结语,客观真实的描写了灰暗的世界。
我能学到的是张爱玲老师想展示的东西和她的写作技巧。
篇三:《金锁记 》读后感毛圆圆我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看这本书的,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当我读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却是那么清晰……作品主人公曹七巧,怎么说呢,确实很复杂,复杂到**,对,应该说他就是一个**的老女人。
开始的她确实让我觉得是那么的可怜。
但后来她让我觉得很可耻,很可怜,可怜曹七巧,内心的情感满足和情感寄托才是最真实的感受。
七巧一生有三个关键人物。一个是残疾的丈夫,姜家的儿少爷,二个是她最喜欢的三少爷姜季泽,最后一个是她的儿子姜长白。
这三个人在**中都是面孔模糊,因为他们同是地主家族的没落子弟,社会的寄生虫;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吸鸦片,出门逛窑子。
他们和出身市井的朝禄、丁玉根、张少泉等本来是两个不同群体的男人。
这一点便已预示了七巧不可能由他们身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情爱。
与此同时七巧也不可能通过放弃自我来满足情欲:三人之中丈夫有软骨病,娶她只是一个婚姻摆设;长白是她儿子,而季泽,起初便向七巧表明了他并不是一味胡来的人。
他所谓的“无稽之谈”,自然意味着他绝不会做任何危害自己利益、破坏寄生虫生活的事情。
她在精神上一无所有,只有金钱。
但是金钱所带给她的抽象的、虚假的满足从未让她真正快乐,反而更深刻地让她感觉到可怕的空虚。
这时金钱唯一能暂时地缓解她内心痛苦的作用,便是成为她奴役折磨别人的工具。
她的女儿长安恰成了满足她虐待心理的对象。
长安有两次摆脱母亲走向幸福生活的机会:其一是去学校读书深造,其二是与留学生童世舫的恋爱。
但是因为母亲的反对,她最终都主动放弃了。
这便体现出**狂的心态,也就是通过放弃自己作为一个人最有价值的事物,而将这价值转嫁到虐待者身上。
长安是渴望幸福的,然而她却没有勇气承受这幸福,于是她向母亲屈服了。
在她的臆想中七巧会因为她的自我牺牲这个美丽苍凉的手势而觉得感动、快乐,于是她便在这假想中获得了一种凄楚的甜味。
包括对待自己儿子的那种爱——一种**的爱,总让我感觉非常的可耻。
可他毕竟是一个女人,他的一生有让我觉得他是那么的不幸。
是的,一个女人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总有软的地方。
而在所有的欺骗中有改变了这一切,又是如此的可悲!所以,他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又是我所能理解的,那个社会的女人是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
所以当我读完的时候,心情是沉痛的,为他感到可悲,而尤为他的孩子感到可惜……篇四:《金锁记》读后感一直觉得,张爱玲笔下的文字是活的,人物、景象都是动的,一句话便是一段光影,一个故事便是一部影片。
读《金锁记》,脑海中不断展现的,也是一幕幕文字生成的影像,或闹或静,或怒或欢,活动着的人,变化着的物,让人恨意中带了莫名的无奈,莫名的悲凉。
故事开始于旧上海一个平凡的月光下。
这回忆中的月亮是感性的,再好也不免带点凄凉。
作者用笔尖将月光穿过眼前,透过夜空的云雾,引向三十年前的姜公馆,引向三十年前的那群人,那些物。
于是画面活动了。
随着作者插着翅膀的笔,一场悲喜剧便悄然开演了。
深夜,公馆丫鬟小双, 凤箫道出了公馆里是是非非的大概。
这时的姜家正是鼎盛时期,家里有几个兄妹,三位媳妇儿,还有一位老太太。
这天一大早,媳妇儿婆子便在老太太那里热闹开了,瘫痪在床的二少爷的夫人,二奶奶曹七巧出场了,她与各人七嘴八舌,你来我往,她的话句句可气又可笑,心态扭曲、贪婪粗鲁的性格状态尽显。
她谄媚长辈,挤兑兄嫂,排挤娘家人,处处计较,待人刻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过来也一样,她也是个可悲的人物,让人同情可怜。
短短几幕,七巧表现出了她各种**心理:首先在老太太面前给云泽胡乱说媒,得罪云泽,引得众人讨厌,自讨没趣儿。
后来又与小叔调情,调情未果又百般诉苦,最终引诱不成。
最后,面对自己的哥哥嫂嫂,尽情地发泄着自己的幽愤,那股泼辣,对金钱的贪欲劲儿更是展露无遗。
就这样,忍受着丈夫死去肉体的气味,曹七巧紧皱着眉,一天天过着日子。
画面模糊恍惚。
再次明晰时,已经呈现另一番景象了。
窗外的翠竹帘子退色了,屋内镜子里的人已老了十年,还多了一副遗像,览遍屋内各处,便知世事变迁。
镜头放大屋内的人,便知晓物是人非。
如今的曹七巧成了寡妇,身边只剩一对儿女。
不久后,所有人都到齐,等待着九老太爷来给他们分家。
呼啸的风声,肃静的堂屋,为了金银,一场闹剧上演了,当然主角还是曹七巧。
分家后,经过曹七巧与小叔季泽的情爱纠结的对话,接着又是一场双方为了金钱撕破脸的较量,此处语言、动作、情绪从文字里抽出,勾勒,浮现,便成了丝丝入扣的画面,有了活动明快的影像。
七巧的俩孩子长白和长安已长大**,然而在这位母亲的毒害下,俩人的命运都是悲哀的。
最后一幕:昏暗的灯光下,七巧似睡非睡的横在烟铺上,弥留之际,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画面转换,一个年轻姑娘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了。
七巧这样回忆着,幻想着······这时,镜头定格在她苍老的脸上,一边脸颊流下的眼泪渐渐干了。
于是,三十年前的月亮随着幕布缓缓落下了。
篇五:金锁记读后感章颖慧一提起张爱玲,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我知道,她是个很有名的女作家。
我也是这样,不过我虽知道她的名声很大,一味听到身边的人说张爱玲很有名,很少有人在我面前对她的作品做字或句的评价,我也很少读她的作品。
金锁记读后感最近在图书馆看了关于她的书,其中有很多篇短篇**,《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琉璃瓦》,《金锁记》,《花凋》,《心经》,《年青的时候》,这八篇**都编写在《传奇》这本书中。
读了一些,感觉她的文章都太过平淡,她对各种爱情,婚姻之间发生的新事物有着抵抗心理,她写出来的都是她害怕的东西。
还有一点就是她的文章开门见山,不仅仅是开门见山,而是开门见一切,以前看书书中多会有些铺垫,然后自然而然引出人物、事件等,所谓开门见山,也不过是一笔带过看似有关系又无关系的东西后引出故事发展,这样看起来有根有据,而张爱玲开头就接着说主人翁怎样怎样,让人不由得一愣,对于这个故事完全没有一点构想。
所以对我来说看起来没有什么兴趣。
要说张爱玲的**有点说明特点的话,应该是那个《金锁记》,这部被誉为文坛奇迹张爱玲的最圆满之作,**讲的是一个嫁入有钱人家的不幸女子曹七巧——那副贪财、吝啬的样,活灵活现,因为自己婚姻的不美满还导致了自己的儿女也不能得到美满的婚姻,女儿好不容易大龄谈恋爱,她却从中搅和,我不禁惊叹:哪会有这样的母亲。
把自己锁在**枷锁里的人,不给自己快乐,不给身边的人快乐,甚至不给所爱的人快乐的故事。
在我第一次看完《金锁记》时,对曹七巧这个疯狂**的女人有着咬牙切齿的憎恨与厌恶。
但是后来,我又看了一遍,觉得可以慢慢理解这个人物,领会作者对她的刻画心理。
对曹七巧的世界,我不再觉得阴森可怕,心中的憎恨与厌恶早已被更多的同情与怜悯替代。
其实,七巧也是个可怜的人,她也曾拥有过梦一般短暂而瑰丽的青春年华,而这一切都随着嫁入姜家而成过眼云烟。
一个年方二八的姑娘,一具没有生命的空壳,毫无感情可言,却注定要相守一生。
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
而在那个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些所谓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从小接受的便是三从四德的教育。
一个女子一旦嫁为人妇,便是恪守妇道,从一而终。
丈夫可以在外征歌逐色,作为妻子的一旦又有什么想头,便被看作伤风败节,十恶不赦,为世道所不容。
三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妇女们也逆来顺受惯了,还时不时有上佳表现,来个烈女守节,弄出个贞节牌坊的名堂,为千古歌颂,却不知其又害了多少女子!
作为一个旧时代女子,七巧不懂得什么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她最初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美满的归宿,有人真心爱她。
可她不能自己选择,命运把她带进了一个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更没有爱情的世界,在那里,只有冷漠、欺骗、中伤,只有用绫罗绸缎、**珠宝堆砌起来的丑陋的世界。
七巧只是一个旧式的女子,也许她能够泼辣地对付姜家的人,可是她却无法去抵抗她悲惨命运的肇事者——那整个不平等的社会,她只能任由自己被一只**枷锁牢牢地锁起来,从此没有爱,只有很,直至人性的完全沦丧。
就这样,一个出身不高的女子,尽管她自己不乐意,投身于上流社会的礼仪和罪恶之中,最后她却成为上流社会最腐朽的典型。
而在当今社会,甘愿嫁给一个比自己年长几十岁或身体有缺陷而家财万贯的人的妙龄女子大有人在,心甘情愿把自己锁在**枷里,只不过是为了物质上的虚荣,这样说来,如果把她们放进七巧的社会里,恐怕不会有什么七巧式的悲剧了吧——她们心甘情愿的。
看来,社会在进步,文明在进步,而人性与道德却有可能退化。
以上感受只是零星读了几篇,她的文字虽然趋于平淡,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却被很多读者喜欢。
对像这样好的文章的感悟能力可能还要通过不断阅读用心去感受其字里行间的文字魅力吧。
篇六:《金锁记》读后感七巧,一个女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自己心爱的男人和钱!七巧的母亲临死之前说的这句话彻底改变了七巧的下半辈子。
在季泽说他是替他二哥仲泽来相亲的时候,七巧哭了,她喜欢的是季泽啊,而且她知道季泽也是喜欢她的!但是他们之间横着姜母,而姜母的手里还拿着写着婚姻大事,要门当户对,还要讲究媒妁之言的横幅。
七巧之所以能嫁给仲泽,那是因为仲泽是个患有软骨病的残疾人,若仲泽和季泽一样是个健健康康的男人,姜家二少奶奶的位子绝对轮不到七巧来坐,所以七巧是不可能嫁给季泽的!但是七巧最终还是决定去做软骨病的太太,她真的就只是为了钱吗?不是,更多的是因为季泽!
她爱季泽,当她穿上嫁衣,戴上凤冠,坐着大红花轿来到姜家的时候,她就幻想着季泽会懂她的苦心,她可是为了等她才嫁到姜家来的。
但是单纯的季泽没能明白七巧的用心,他以为七巧不是真的爱他,以为七巧欺骗了他的感情。
也许,没有相通的心意是他们始终无法走到一起的原因之一。
季泽堕落了,因为他心爱的七巧成了他亲哥哥的夫人。
为了解救季泽,七巧犯了大忌,去了姜家女人不能去的地方——熙春院,并在那里实现了她一半的梦想,她与自己心爱的男人结合了,但是季泽却还不是他的,那到什么时候她才能真正等到他呢?七巧问季泽,也在心里不停地问苍天,然而季泽却说:七巧,忘了季泽吧!。
好不容易熬到仲泽去世,姜母去世,分了家,得了财产,但是此时,季泽已为人夫,七巧万般无奈:季泽啊季泽,你为什么就不懂我的心呢?我可是为了等你才嫁到姜家来的,我一直爱的都是你啊!
你怎么就不等我呢?原以为季泽会娶她的,所以当季泽来访的时候,她呼吸加速,脸颊绯红,觉得季泽说的要和她谈的很重要的事就是要与她结婚,殊不知,季泽找她其实是为了买**的事,她大失所望,却依然对季泽抱有幻想,结果中了伯泽的圈套,分家时得到的现金被骗得一分不剩。
也许她恨了季泽,但是当她听到玳珍说季泽病得不轻的时候,马上又去了季泽家中探望。
已经十几年没见面了的曾经相爱过的这对男女真的已经能够忘记对方吗?不可能!因为季泽看到起七巧的时候仍然两眼发光,尽管他当着自己女儿长馨的面说他今生不会再娶,但是却不忘在长馨去找长安的时候叫她带上一包绿豆糕,因为那是七巧最爱吃的……也许七巧为了钱,曾经放弃过季泽,但是她到死的那一刻,手里还是紧紧地揣着那个季泽年轻时送给她的兔爷儿,而季泽虽说今生只会有兰仙一个妻子,但是却在长白说如果我妈还在,该多好的时候泪流满面。
其实早在他们相爱的时候,他们就各自戴上了束缚了他们一辈子的枷锁,锁着七巧的是她到底该选择金钱还是爱情的考验之锁,而锁着季泽的是他爱着七巧却无法跟她在一起的苦闷之锁。
他们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爱情走到一起,却因为他们的爱情各自做了许多不该做的错事,给自己留下了很多遗憾。
篇七:《金锁记》读后感张爱玲擅长描写各种各样的女性。
《金锁记》也不例外。
这篇**记录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初旧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
她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给了当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从小就是残疾。
七巧的为人十分泼辣、刻薄,再加上嫁了个废人,便特别不招姜人待见。
于是她便不停地反抗,这样她在别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
过了几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继去世。
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离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带着儿女搬到外面住。
然而她的生活并没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过得十分悲哀:三爷姜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骗钱的把戏,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儿子成家后,由于嫉妒儿媳,她把儿媳活活气死了;女儿在30多岁的时候好不容易找了个人家,她偏从中搅和,断送了女儿的一段好姻缘……最后,这个不幸的女人在郁郁中死去。
张爱玲的这篇**用了许多写作技巧,其中我认为最成功的要属侧面描写。
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并没有正面介绍姜公馆的情况,而是借两个丫鬟的床头夜话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情况都交代清楚。
这倒和《红楼梦》开头借冷子兴之口演说宁、荣二府的兴衰颇有些相似。
接下来,作者又在两个下人的交谈中将七巧的身世向读者作了交代。
再由**奶、三奶奶背后的闲言冷语说明了七巧的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这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亲眼看看这七巧究竟是怎样的。
别急,在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七巧出场了——瘦骨脸,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几个字便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个精明的妇女形象。
接着作者便展现了七巧的语言及行为,她替二小姐说媒,气得二小姐直哭。
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交代地一清二楚。
张爱玲的一枝生花妙笔着实令人佩服。
我认为最妙的一个侧面描写在最后。
七巧晚年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去正面描写她。
而是通过童世舫的眼看了出来——门口背者光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这是一个疯子。
**的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要叫金锁呢?我认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钱套住了。
别人爱她,她说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钱;自己的侄子和女儿玩,她说是侄子欺负女儿,想霸占她的家产;女儿上学丢了东西,她便上学校找校长讨公道……就这样三十年来,她带着**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没得到幸福,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断送。
当然这金锁也可以理解为封建社会的桎梏。
在这篇**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
月亮是凄凉的象征。
月亮的变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内心的变迁。
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时代的一个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彰影绰绰的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七巧儿媳眼中的月。
从这篇**中也可以读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
过去结婚娶亲,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想攀附权贵。
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兴的。
尽管七巧嫁的只是一个残疾人。
姜家却是打心底瞧不起她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连底下的丫鬟都敢对她议论纷纷。
这样势力的思想在今天也是存在的。
一个人当了官,底下便有许多人吹捧他,一旦这个人没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会做鸟兽散。
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邻,穷在闹市无近亲。
读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觉不是厌恶,更多的是同情与可怜。
生活在那样一个没落的时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只有选择反抗——以自己的方式。
张爱玲的写作一向犀利、犀利,涉嫌杀人不眨眼。可悲的人总会写出可悲的文,不但因为张爱玲命途多舛,还因为那个年代的社会有太多可以被揭露的地方,和平的面具下有着泛滥的腐败气息。
曹七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她出生在一个以卖石油为生的家庭。她的父母为了钱把她嫁给了袁家。与其说嫁,还不如说签了卖身契,七巧做了姜家的二少奶奶,丈夫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肉身,死尸一般成天病在床上。
她因为出身低贱而不受姜家待见,被众人孤立的她如同一只无脚蟹。
七巧想必是怀念过去的。少年时,她坐在油店里当临时掌柜,普通客人称一斤半,熟人称一斤四两;还能在自家小院里,兴致勃勃地为兰花松土;穿着水蓝的刺绣旗袍上集市买菜,卖肉的同伴偶尔唤她一声巧姐儿,她便佯怒着,将钩上鲜肥的肉拍到同伴脸上……
那青襟青袖的年代,再也回不去了啊。
她在姜家,遇见了三少爷季泽。剧情的发展可想而知,但七巧明白,要在姜家立足,她要有足够的**,儿女情长根本不足为道,**与**如同磁铁一般,牢牢将她粘住。
丈夫和老太太死后,姜家分家,七巧带着女儿长安和儿子长白住在一座大院中,季泽来看望她,跟她叙旧,谈着谈着就说到了姜家房田的租卖。听到这些,七巧的怒火顿时沸腾了——她认为姜季泽只是为了**才利用她。曾经纯洁的感情在七巧的心里改变了,在她心里留下了长长的影子。
她强迫her妇芝寿死于抑郁症,并切断了长安与童世航的婚姻。她见不得别人幸福,不过是因为,她自己的一生不幸极了而已。
还是容若说得好。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七巧的不幸成就了七巧,姜家的势利、污浊,不过是为了后来的恶毒埋了伏笔。她对钱的渴望是因为她急需一副架子来支撑这件一副。七巧对季泽的爱是需要捧在手心里看的,因为它太脆弱、太难得;七巧对生命的恨是需要刻在墓碑上望的,因为它太毒、太刻骨。
人生无常。曹七巧孤独荒诞的一生,使她分不清是非,被世俗社会所禁锢。她知道她的娘家狠毒了她,她的婆家狠毒了她,她的儿女狠毒了她。
她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人被杀了半天。恨,成了七巧一生难以褪去的烙印。命运之神拿着燃烧的木炭烙在她的灵魂上。
当初,童世舫初见七巧时,印象是这样的——一个矮而瘦的小老太婆,鹰一般犀利的目光,尖削的下巴,穿着素黑的旗袍盘扣长裙,由两个高大的侍女扶着,夕阳中背光看着他(童世舫),更令人惊骇的是后面的文字:无缘无故地,他觉得这是个疯子。
在姜家的漫漫四十载岁月,从豆蔻梢头到年近花甲,世态的炎凉把七巧逼到了如今这副摸样,向人世留下了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再美好、再令人沉醉的,都是过去的。难道执念够深了,就可以回到从前,重新看看那丰肥的、红色的笑?过去了的不可能追得回来,生活是未来式,前面一定还有更好的。
芝寿死于抑郁症。丝小姐吞了鸦片就死了。凤萧上吊了她们,她们,都是被七巧逼死的人。七巧最后逼死的人,是自己。她脖子上的那把**的枷,被岁月越勒越紧,终至万劫不复。
七巧的生命结束了,但结束才是开始。坚持下去是最重要的。
三十年前,月亮已经下沉,三十年前,人们死了。 然而,三十年前,故事还没有结束-它还没有结束。
还是容若说得好。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4-02-23
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以您的要求为中心呈现了这份实用的“金锁记读后感”,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手里的笔情不自禁转动着,想要把所想,所感尽数写下,作品的读后感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呢?我认为以下实践是相当有价值的希望这些经验可以对您有所益处!...
发布时间:2023-12-20
《思考的艺术》是思想的巨轮,在时代的洪流中奋力前行。当我们展开这本书时,也仿佛与作者的心灵相交流。如何撰写一篇深受读者喜爱的读后感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新发布的文章,题为“金锁记读后感”,它绝对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
发布时间:2024-03-14
读书,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伟大的灵魂互相结合交流的过程,相信大家都被作者写的作品深深折服吧。 写读后感是对自我的反思和思想的自我剖析和总结,怎样写出读后感?这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金锁记读后感”网络文章推荐给大家,感谢您选择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您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
发布时间:2023-11-17
究竟怎样的读后感才算得上优秀呢?当我们欣赏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不禁被阅读的魅力深深折服。每个人在阅读一本书时都会有不同的体悟,今天好工具范文网为大家特选了一篇主题为“金锁记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在您阅读本网站时能够扩展您的知识和体验!...
发布时间:2024-03-06
以下内容是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精心准备的“夏感读后感”,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的场景深深吸引,并产生了很多思考。这时就需要我们坐下来写一篇读后感,请仔细品味本文希望你会喜欢!...
发布时间:2023-10-16
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精心整理了大量资料呈现出这篇“白鹿读后感”,认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内心都会有所总结。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请将此页保存到您的浏览器收藏夹以便随时查阅!...
发布时间:2023-10-23
阅读就像吃饭一样重要,善于享受读书的人精神永葆活力,而不善于读书的人则会生出疾病。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的思绪一直在脑海中激荡。读后感是我们探究、理解和分析书中价值的重要工具。我们小编竭尽全力制作出了这份“格局读后感”,希望您品味其中的精华。典籍是可以引领天下借鉴阅读的宝贵资源,欢迎大家来借鉴!...
发布时间:2023-11-11
读后感的重要性在于通过认真阅读书籍,理解其中的难点和疑点,整理文章思路,才能更好地写出有深度的感想。阅读作品会引发人们的思考。因此,在读完一本书后,不妨将自己的读后感写下来。这里是好工具范文网认真收集整理的关于“蜂读后感”的各种相关信息,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你学习和工作带来帮助,让你更快乐地前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