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变革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24
1

最新变革读后感收藏

变革读后感

变革读后感 篇1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个人与政治形影不离,这就铸造了仁人志士都怀着一颗治世的心。中国有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在西方历史上,在文艺复兴之前,和平主要体现在饱受战政治苦的人民的朴素愿望,或是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家在某种理论或目的上的倡议和布道。

亨廷顿写这本书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旧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独立国家。这些新兴国家在获得独立后,面临着如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社会科学界开始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研究这些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形成了一套独立体系的政治发展理论。本书就是于这个时间问世。

亨廷顿是个保守派。他运用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按照不同的领导层划分为若干阶段或不同类型的政治发展。在这本书中,他并不强调理论的完善,而是相信实证主义的力量。他只用了很少的笔墨阐述“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在其余大部分篇幅中都娴熟地运用比较历史的方法,力图在各国具体的历史过程中把握“政治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他善于用大量数据和个案分析来阐述问题,颇具说服力。

本书的主旨是政治发展中的稳定和秩序。在阐述发展中国家普遍发生动乱的原因中,亨廷顿提出了一个命题“现代性产生稳定,而现代化却会引起不稳定”。这些国家之所以动荡不安,不是因为它们贫穷落后,而是因为它们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

他认为,高度传统的社会和高度现代的社会是非常稳定的。正是这种现代化进程中最容易发生动荡的社会。为此他用了三个公示来说明这个问题:

(1) 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

(2) 社会挫折/社会流动机会=政治参与

(3) 政治参与/制度化=政治不稳定

亨廷顿在书中阐述了自己这样的追求:“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

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而为了实现这一追求和目标,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操作方式:

(1)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一个社会所达到的政治共同体水平反映了其政治制度与构成它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所谓社会力量,是指在种族、宗教、地域、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群体。

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社会各种社会力量的集聚和多样化。另一方面,一定的政治组织或政治程序是为了维护秩序、解决争端和选拔领导人,以促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力量形成一个共同体的安排。社会和政治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隶属于和认同各种政治机构的政治活动家的人数。

在任何一个社会势力复杂且其利害关系纵横交错的社会里,如果不能创设与各派社会势力既有关联又是独立存在的政治机构的话,那么,就没有哪一个社会势力能够单独统治,更不用说形成共同体。 在一个具有任何程序复杂的社会里,各集团的相...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