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大国兴衰读后感

大国兴衰读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0-20

大国兴衰读后感

2023-10-20 16:03:17

【#实用文# #大国兴衰读后感#】一本优秀的书籍,有能力让人对学习忘记时间和饮食。我阅读了一篇作品,它的构思非常新颖,题材独特而富有创造力。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们应该对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小编特意为您搜集了一篇题为“大国兴衰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它能给您带来灵感,并引导您走向正确的思考方向!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1

《大国的兴衰》是一本关于历史和政治的书籍,它的七八两章竭尽全力讨论了某些大国为什么崛起和衰落的原因。这两章涵盖了很多内容,从各种大国的设立和覆灭,到他们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长和衰退。在我看来,这两章刻画了一个完美的历史画面,并为读者提供了深刻而丰富的思考。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大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人口和经济状况。大国的崛起和衰落有很多原因,比如说战争、政治动荡、经济危机等等。在本书的第七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崛起和衰落的典型案例,比如古罗马帝国、荷兰帝国、英国帝国和美国帝国等。这些大国的崛起和衰落都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在第七章中,我特别喜欢讨论古罗马帝国的部分。古罗马帝国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但最终却坍塌了。这主要是因为古罗马帝国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机制。此外,古罗马帝国的军队也出现了腐败和不和谐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加剧了古罗马帝国的崩溃。

在第八章中,作者讨论了如何防止大国的衰落。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成功与否与国家的领导和治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治改革是防止大国衰落的关键。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够采取明智的政策、有效的管理和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么这个国家将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总之,《大国的兴衰》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我非常推荐它。它提供了深入的历史和政治知识,同时也有很多见解、思考和建议。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国崛起和衰落的规律,明白一个国家成功所需的要素和措施。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2

冬天,坐在绿色的阳台上,读书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1988年《大国的兴衰》在中国初版时,仰仗她的大名,粗略地游览过,近来清闲,再读此书xx年的再版本,结合这二三十年世界的巨大变迁,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有些心得体会。

这是一部广泛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大著作。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结合我国,在唐朝和清朝的漫长历史中,有多么强大,有多么辽阔的疆土,几乎是世界的中心。由于国内战争和经济、科技的落后,中国逐渐失去了这样一个大国的优势。曾几何时,八国集团盟军在北京燃烧、杀戮和抢劫。

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侵略者的乐园,更有近代日本的入侵,祖国山河,受到惨无人道的践踏和欺侮,惨痛的经历和教训,让我们的民族,懂得了什么是耻辱。

读了这本书,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名字带给我更多的思考和她的内容。成长在中国,很容易被“大国的兴衰”这样的题目所吸引。因为我们正处于巨大的变化和深深的焦虑之中。

我们国家处在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最后阶段,我们仍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要克服中国在世界上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形象仍需要更多艰苦卓越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

每个人对国家的繁荣都有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要我们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认准一个目标,这种巨大的正能量,就会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每个人都要为国家的兴衰负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好处。冬天,我们感受到太阳的温暖。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国家强大。

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因此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和我们自己努力工作。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3

读《大国的兴衰》的一些体会

近些天来,我大致地翻阅了一下《大国的兴衰》这本书。这是一本气势恢宏的巨著。作者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等方面描述了近五百年来世界大国的兴衰。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业革命前的世界战略与经济,主要介绍前工业社会大国的经济形势和军事冲突。在这一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成本的螺旋上升,最终获得霸权的是那些容易获得资金维持巨额军费的国家。

而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主要取决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合理的税收制度以及借贷所必需的良好财务信誉。在这些方面表现好的国家往往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并获得较高的国际地位,比如荷兰有着完备的金融体系和繁荣的**,仅凭着微小的国土就创造了不俗的军事成绩;而英国由于稳健的财政制度和良好的借债信誉,在与法国交手时总是略胜一筹。第二部分是工业化时期的战略与经济,主要是大国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变化。

作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装备的更新和作战方式的深刻变革,使推进工业化和掌握新技术成为国力增长的关键。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化,成为了制造业大国,以很高的比例将国民生产总值投入海军建设,这些因素成就了它在19世纪“日不落帝国”和世界霸主的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胜利总是属于具有强大工业实力和潜力的政党,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

第三部分是今天和明天的战略与经济,主要是关于当代国际格局(1943-1980),以及大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段时间里,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主要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武库形成了“互相确保摧毁”的事态。战后初期,美苏两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实力长期主导着世界战略格局。

两极冷战中又出现了新的因素,即意识形态。两国正在为紧张的军事对抗寻求意识形态上的盟友。军备竞赛越来越激烈。冷战的气氛正逐渐从欧洲蔓延到第三世界国家。然而,和平时期的权力比较状况仍然无法摆脱经济增长相对速度的诅咒。

笔者认为,美国、苏联和欧洲传统大国的实力相对削弱,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力和主导地位大大削弱。他说,美国、苏联和欧洲共同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将逐步缩小;日本和中国的比重将逐步提高;两极分化的军事形势也将减弱。

读了这本书,我对过去五百年世界历史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认识到大国崛起并非偶然,遵循一定的历史规律。这些法律包含着制度、文化、科技、思想、军事、民族凝聚力、地缘优势等诸多因素。这些规律很难用一两句话总结清楚。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革命或改革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巨大影响。大国的崛起之前都经过不同程度上的变革。在变革之后,经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左右的发展迈入强国之列。

《周易》里边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革自古就有。在这里我想举一下战国时期秦国的例子。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还是一个弱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并逐渐由奴隶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135年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英国1688年经过“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60年代又开始工业革命,经过五十年左右的积累,最终在19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开始独立战争,期间经过1860年到1864年的南北战争,这两次战争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大概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末,美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又加速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日本在1868年进行了明治维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大国,并在中日战争中击败清**。除了清**的腐败无能和日本的充分准备外,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先进制度优于落后制度。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但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先进的制度下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经济再起飞提供了条件。

到1968年,日本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到1988年,日本超过苏联,位居世界第二。同样,1789的法国大革命和1871的德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也为他们从第十九到二十世纪统治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础。纵观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到目前为止,他们在世界舞台上仍然具有很高的国际地位。

这与当初的变革密不可分。这些变化包括战争、革命或改革,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但都增强了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随后的三十年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1978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

根据“三步走”的战略,中国计划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大国崛起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分析,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甚至是可以提前实现的。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迈入深水区。

我们更有必要深入地研究一下《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借鉴大国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制定出符合本国实际的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会更有助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想,这才是读这本书最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保罗·肯尼迪著,梁子华等译:《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4】赵静明:《大国崛起之路》,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4

宋萍,***

正如《大国的兴衰》前言所写,这本书论述的是近现代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系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集团以来,五个世界中大国的相互关系和兴衰盛亡。而我此篇读后感则是在读完历史上各国浮浮沉沉,战争风起云涌,经济不断发展后的一些经验总结,一些对当代中国复兴之路的小小见解。

在元代,在马可波罗的笔下,中国似乎是西方世界向往的黄金之地。那里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社会繁荣,财富泛滥到了“遍地黄金”的地步。它拥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

当1368年出现的明朝重新统一帝国并最后打败蒙古人的时候,许多旧的制度都保留下来。那时的中国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将自己放置于地球中心,却茫然不知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变革与显著的发展。这种现象的表现之一,是郑和七次西行,不是为了发展商贸,不是为了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是为了提升国家威信,满足统治者自负的心理和无知的猎奇心理。

然而3年过后,一道圣旨让如此形式的对外交流也成为妄想,中国开始了此后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懦弱的中国人终是转过身将背影留给了世界。这段历史总是会让后来的中国惋惜不已,我们从中应该看到一个有魄力面向新形势,清楚自身位置,对外开放,不断学习别国的国家才不至于被世界抛弃,我们也欣慰的看到,1978年后的中国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历史的作用: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

在中国人深受中央集权制的后果其害时,欧洲国家因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在不断的扩张权力,争夺利益的战争中寻求军事变革,也正是在军事变革上的不懈努力带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欧洲国家似乎因祸得福,逐渐找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途径,无形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表现突出,西班牙是代表,当然还有哈贝斯联盟。但是这二者都在之后慢慢衰落下去,在讲他们衰落的原因之前,我想要先介绍一下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阐述的关于经济,军事与大国兴衰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经济水平的影响,而这一水平是相对于邻国而言的。当一个国家处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时,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了区域强国的地位。经济的发到一定程度上,对军事的投入开始提高,国家野心开始变大,而这种对军事强大地位的追求也意味着从此之后的不稳定及国家的衰落。事实证明了保罗的正确性。

正是大规模的扩军备战让哈布斯王朝疲于应付,尽管他们有丰富的资源,但在一次次战争中不断消耗资源,地盘的扩大也使战线拉的太长,经济被战争拖垮,无法再支持过于庞大的军队开支,衰落便成了不可避免的厄运。哈布斯王朝联盟的经历告诉我们要衡量好对外扩张的潜在好处与要为之付出的代价后才能做决定,这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也是外国殖民地规模过大的原因。当然,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导致他们的衰落。也就是说,他们不懂的如何用大量的金银来发展商业和贸易,而是为了战争的目的来支持宗教。

他们没有发现,新航线开通后,经济中心继续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国际贸易继续发展,政治革命开始,在封建地主的统治下,他们仍然无所适从。似乎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了第二个被世界发展潮流抛弃的“中国”。

在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英国开始不遗余力地发展商贸,掀起了一场提高生产技术的工业革命,率先进入工业化国家。这个英国为确立其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英国加快对外扩张,延生其权利范围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各大州,成为日不落帝国。但是,20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不同,国际体系比50年前更加动荡和复杂。

在西欧国家中,德国的势力不可小觑,并开始向大国发展。在亚洲,日本野心勃勃,其统治东亚的企图越来越明显。所有这些都给大英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大英帝国确实感到比50年前更难以控制其全球利益。

1914年,忧心忡忡的德国人为了真正控制霸权采取了冲动的行动。他们联合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真正的德国人最终输了。他们在西线惨败,为自己的冲动和锐利付出了代价。一战让欧洲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老牌的殖民国家纷纷受到削弱,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支新兴力量升起:

美国。美国大发战争财,老练得美国人不想德国人那样急于求成,他们深谙“抢打出头鸟”的道理,他们不急于暴露自己对霸权的渴望,而是养精蓄锐,保持低调,在一战末期加入战争,拔出德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又为自己在新的国际局势中迅速上位奠定基础。威尔逊提议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但美国人在凡尔赛会议上没有尝到甜头,这让美国人知道他们仍然需要保持低调。

他们不急不躁,努力发展经济。而相比之下的德国就显得太过不成熟。德国的军人,政客在面对一战的失败时表现的很不服气,他们为战后的条约感到羞耻难当,一心想要血洗国耻。

于是日耳曼人民在军国主义复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现了美国的霸权梦想。当德国人疯狂地战斗时,美国人已经不知不觉地取代了英国人的霸权地位。德国人的冲动成就了美国人的成熟。

然而在美国成长的同时,1922年苏联的成立让世界目光转向了这个跨欧亚两州,拥有广袤土地的庞然大物身上。苏联成立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特别是在军事领域逐步发展起来。也正是因为苏联成为了第二个能够毁灭世界的核武器国家,他开始拥有了与美国抗衡的砝码。

冷战格局下的世界局势剑拔弩张却又相互制衡。实际上在经济上苏联是远不及美国的,但是军事上的成就显然让苏联人昏了头,他们大力发展核导弹,核潜艇,航空母舰以与美国相抗衡,但却无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美国人用经济拖垮了苏联,让他们发生内乱,最终苏联人亲手让苏联解体,宣告了再这场争霸战中的失败。

德国,日本,苏联无遗是一战以来三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挑战世界秩序的失败者。他们都丝毫不掩饰自己对霸权的向往,为了称霸付出巨大代价。中国在二战之后也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位置。

邓小平多次对外宣称中国人永远不称霸,中国人不会充当第三世界的头头,因为他明白锋芒不能太露,前人的教训是血淋淋的。美国是好的榜样,卧薪尝胆才是王道。

现如今,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美国,中国,欧盟,俄国,日本为主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在变化中不断相互制衡,相互推动。印度近几年来的发展势头也是不容小觑。

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国的复兴道路变得扑朔迷离。时殷弘在总结了美国的历史经验后,曾提出了可供中国参考的三大战略:自助、不出头、搭车。

自助及不受任何干扰的进行改革和建设。不出头及不要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也不要急于展现实力。搭车便是与一流大国及其国际体制合作,争取其支持,保护和获得其实惠。

中国的崛起应该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在国内推进民主化进程,加强我们的制度建设,同时我们要宣传我们的文化,实现文化的复兴,让世界人民都崇拜学习我们的文化。我们现如今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把政治改革提上议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政治改革如果没跟上,社会矛盾便会尖锐,当这种矛盾尖锐到某种程度时,经济的发展便反而成为不稳定的因素,社会就别妄求发展了。

中国的复兴道路上充满未知数,我们不但要有信心,更要有慧眼。我们要从500年以来的历史发展中找到经验,学习方法,改进不足。我们希望走出历史的循环,真正成为能长久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5

纵观整本书,保罗·肯尼迪无论是在对西方兴起的描述,还是在对两级世界形成和走向的评论,都贯穿着同一个思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财富的积累必然会导致国家对外的军事扩张,而“过度扩张”则必然会给一个曾经称霸一方或世界的国家带来衰落甚至是灭亡。一个大国所取得的成就,不比他国取得成就,也不比它目前拥有的财富和军事事力更加辉煌,而是这个国家与目前其他国家的对比在国际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进入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讨论一个国家在这样一个世纪的兴衰,应该着眼于全世界。

《大国的兴衰》中有相当的篇幅谈论到中国。作为一只东方的雄狮,中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里逐步“崛起”,或者应该说是“复兴”。保罗·肯尼迪在书中说过,作为一个拥有中古时期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灿烂的文明的东方帝国,中国却逐渐远离了本应拥有的大国地位,最终从**上国沦落到了落后挨打的境地。

的确,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经深陷泥沼,保罗·肯尼迪对此的解释是中国儒家的保守思想维护了陈腐的**集权的社会秩序,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西欧国家的相互竞争为各国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更多机会。他始终认为,只有国与国之间的持续竞争才能保持一个国家的活力。正是国家间的竞争导致了国家间比较实力的变化,从而演绎出一个国家兴衰的旋律。中国要想在世界上脱颖而出,就要融入世界。

一个国家的领先地位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决定一个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之一。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四大发明,地动仪······足以看出中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善于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曾经为中华文化的持续兴盛带来了充足的养分,然而就在工业革命的风潮席卷世界的时候,中国却错误的选择了把背影留给了世界。

当把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对于民主政体不屑一顾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就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失去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招致而来的必然是落后。科技文化的固定步伐,无疑为国家的发展增加了一个天花板,导致了一个世纪的落后。幸运的是,在追求中华文明复幸的道路上,我们的先行者对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科技上,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实业救国”再到现在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文化上,从鸦片战争后的维新变法,到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在制度上,从封建主义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再到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一直在探索,前途漫漫,难以望穿,但无所畏惧的我们以希望为火,以团结做足,步履虽缓,却从不退缩,坚定不移的走在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一直向前。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另一座照亮黑暗的灯塔——教育。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日益改善。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

以麻萨诸塞州为代表的几个北方殖民地非常重视普及教育。1647年,**颁布法令,规定只要镇上有50名居民,就应该建立一所小学。结果,市立学校在北部崛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国家的未来在于青年。只有高素质、思想先进的青年,才能担负起国家繁荣昌盛的重任。

少年强则中国强,这句话放到哪个国家都会使用。目前,美国,英国,日本。。。哪些发达国家不重视教育?美国教育支出占gdp的8%,日本家庭平均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34%

1%,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支出占gdp的4%左右。据统计,从1870年到1940年,美国人口增长了两倍,而中学生的人口增长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

“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打开了大门”。到1918年,美国的高中已经发展到2万多所,而中国有12亿人口,到1998年只有1万多所高中。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有赖于科学技术,有赖于高等教育。今天,美国的基础教育方法在杜威教育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几次改进。教育的口号是:

“不要让孩子掉队,”各州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它垄断了约70%的专利发明,超过70%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并在奥运奖牌总数中排名第一。 除此之外,“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

为此,美国动员了800多名科学家、企业家、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这一重建青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了战后科学、数学、技术等领域的深刻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借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成果,建成了21世纪的新美国。

如果说保险是一个人未来的保证,那么教育就是一个人未来的保证。教育改变了青年的未来,青年引领着一个国家的时代。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时,在费城举办了一次国际博览会,37个国家参加了博览会。当时,清**还派出了一个展览队。世博会上,英国展出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制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27套纯银制耳勺和小绣花鞋。

不难想象那是一幅多么尴尬和讽刺的画面。这是差距,这是国家之间的差距,这时是代的差距。自决带来的成就和骄傲只是暂时的、虚幻的,最终难以在历史面前保持光彩。融入世界、竞争、创新、创造是发展的硬原则。

只有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有资本参与国际竞争。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本质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toynbee)研究了21种文明,这些文明出现在历史上,然后相继消亡。其结论是,这些文明的死亡原因无一例外地不是他杀,而是自杀。

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中国的复兴之路遍布荆棘,纵使举步维艰,我们也应该勇往直前。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成长,我们有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活力,我们可以突破历史的框架——兴盛之后不再伴随着衰败,让中华名族真正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后言: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欢迎您的**,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6

——14法学仲晓英

《大国的兴衰》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作者总结了近五百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兴衰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实力是军事力量的依托。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保罗肯尼迪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不是建立在它与过去向比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上,也不是建立在它目前的财富和实力上,而是建立在它对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上。这一观点与孟子“生于逆境,死于幸福”的观点相似,孟子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在《欧洲的奇迹》一章中,这个观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近代欧洲可以脱颖而出?正是因为欧洲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的军备竞赛、殖民斗争等竞争关系。一个国家崛起了,另一个也跟上了。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是唯一的。

这使得欧洲国家们得以保持前进。反观《明朝的中国》一章,中国闭关自守,自认为是大国强国不需要发展,内部抑制商业的竞争性,在安稳的**旧梦中渐渐衰败。因此,竞争是复兴的源泉,封闭的规则是衰落的土壤。

中华民族的复兴,竞争是必要的。

中国复兴的竞争对手很多,如日本、俄罗斯、印度、欧洲和美国。简单地从经济竞争而言,其中每一个经济体都是对世界经济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如西谚所讲"与高手过招的时候,弱者也会变成高手"。

更何况,我们不是弱者。因此,中国的大企业应该做的不是保住国内市场,依靠排挤竞争的垄断来获取利润,而是走出去与外国企业竞争。同时,也要改变国内市场被一些国有大企业垄断的局面,扶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如今,中国经济正在向市场化方向深化,这对竞争无疑是件好事。

从经济学的角都看,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保罗·肯尼迪的“经济与战略的互动”,都可以看出经济对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性。就以《大国的兴衰》中《财政革命》一章为例,讲述了西欧的荷兰,英国,法国的"银子优先"政策。以经济实力为支柱,进行军事扩张和商业化**,最终成为强国。

而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的描述,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平衡术》一章,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经济,对于穷了一百年,而现在正处于复兴阶段的中国而言,太重要了。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是利用经济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国防建设。甚至支撑起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二来可以在经济上与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

大国崛起,军事始终事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任何大国的胜利,或另一大国的崩溃,往往都是长期军事斗争的结果。”。英国有三次英荷战争、七年英法战争。美国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日本有1894-1895年战争和日俄战争,军事手段是获取资源的直接途径。要退一步,即使没有对外战争,积极的国防力量仍然是必要的。

引用《大国复兴》的一句台词,"中华民族是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又何来和平的保障?"例如中国海军的索马里护航,就是典型的军事保障经济。相反,近代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等多场战争,并逐渐衰落。

落后的军实力量甚至不能得到国家的保护,更不能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国家的强盛,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业务。我们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我们都努力工作,认真思考,认清目标,这种巨大的正能量就会势不可挡。每个人都要为国家的兴衰负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好处。冬天,我们感受到太阳的温暖。我们每个人都更希望国家的强大。

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因此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和我们自己努力工作。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7

大国崛起,军事始终事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任何大国的胜利,或另一大国的崩溃,往往都是长期军事斗争的结果。”。英国有三次英荷战争、七年英法战争。美国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日本有1894-1895年战争和日俄战争,军事手段是获取资源的直接途径。要退一步,即使没有对外战争,积极的国防力量仍然是必要的。

引用《大国复兴》的一句台词,"中华民族是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又何来和平的保障?"例如中国海军的索马里护航,就是典型的军事保障经济。相反,近代中国经历了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两次鸦片战争,并逐渐衰落。

落后的军实力量甚至不能得到国家的保护,更不能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国家的强盛,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业务。我们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我们都努力工作,认真思考,认清目标,这种巨大的正能量就会势不可挡。每个人都要为国家的兴衰负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好处。冬天,我们感受到太阳的温暖。我们每个人都更希望国家的强大。

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因此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和我们自己努力工作。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8

利用这个国庆假期,第一次看完了《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在这里也要感谢老师,让我汲取了这样一片广阔的知识营养。从第一眼看见这个书名,我就联想到了很多年前央视一套拍摄的一部大型历史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不同的是,《大国崛起》是通过电视媒介的方式讲述大国的崛起,而《大国的兴衰》是一本书,通过文字的方式讲述讲述了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

这是一部广泛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伟大著作。

对于这部1988年的美国畅销书,内容上来说确实很详实,分析的国家包括中国、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时间从古至今,非常有条理。对于本书的主题,笔者认为作者似乎一再强调经济技术发展的力量,强调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后盾。至于大国的崛起,是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后来的军事实力和对外战争的扩大开始的;大国衰落,是国内生产力重心转移、侵略扩张过度、经济和科技相对衰落落后的结果。

一、学习成果

这本书主要给了我两个主要的学习成就。首先,系统地了解了主要国家的历史进程和兴衰,补充了世界历史知识;第二,通过各大国兴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当前祖国的发展和现状有了借鉴和参考作用,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最重要的是,《大国的兴衰》这部书中也涉及了中国的部分,选取明代中国的兴衰和20世纪后中国的发展进行解析**,对于中国的发展战略选择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很有借鉴意义。

当然,从今天来看,这部书对世界格局和国家发展的**非常精准,前瞻性非常强,说明历史是有规律的,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吸取历史教训,对当代国家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书中历史知识收获

我感觉最深的是书中对中国的描述,先是骄傲,后是痛苦,后是希望。我自豪地看到中国古代的辉煌和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看到明清之后的固步自封,落后挨打的局面感到痛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扎实,实现伟大复兴的希望越来越大。

让我们回顾一下元朝的兴衰。元朝时中国似乎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下成为了西方世界向往的**之地,那里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社会繁荣,财富泛滥到了“遍地**”的地步。它拥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

那时的中国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是“**上国”,将自己放置于地球中心,却茫然不知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变革与显著的发展。而中国开始了长期的闭关自守,从此落后于西方国家。这段历史总是会让后来的中国惋惜不已,假如一开始就对外开放,一开始就发展科学和科技,现在是不是另一番景象?

或许历史不容许假设,但即使是这样,在一个封建**的传统大陆国家,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甚至变革,发扬现代民主,科技又从何谈起?好在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正在一点一点地追赶着西方先进国家的脚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了,教育发展了,国防进步了,经济总产出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继续改革开放,团结富民,增强国力,实现伟大复兴。

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兴衰,第三章给我最清晰、最深刻的印象。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是写了发生于1660到1815年之间的西方各大国的纷争。在这一动荡时期,西班牙、荷兰等前一级大国正在成为二级国家;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五个大国脱颖而出,进行了一系列长期的同盟战争。

在这一时期,最初由路易十

4、 后来被拿破仑统治的法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接近控制欧洲。但是,它的努力总是无法实现,至少是因为它遭到了其他强国联盟的反对,失败了。由于到18世纪初期供养庞大的常备军和国家舰队耗资巨大,能够建立先进的银行借贷系统的国家(如英国)比金融系统落后的对手,享有多方面的优势。

但是,地理位置在许多不可**的战斗中对确定大国的命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到了1815年,**和英国这两个“侧翼”国家已变得十分重要。两国可以随时参加中、西欧国家的斗争,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不容易受到这些斗争的影响。

此外,进入18世纪后,在确保欧洲大陆力量平衡的条件下,它们都开始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最后,在18世纪中叶之后,英国发生了一场工业革命。这使它更有能力在海外建立殖民地,挫败拿破仑统治欧洲的企图。

从这一系列西方国家的兴衰更替中至少我们能得出资本积累、地理位置、战略联盟、经济实力等方面对大国的世界地位和实力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这也启事我们在国家的发展中要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发展。同时,为了避免战争,毕竟战争,不管对双方来说,只能带来消费,包括经济、资源、人口和土地。

三、发展启示

如今身处21世纪,世界潮流已经是一超多强,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已经是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不断发展加强。从改革开放,到假如世界**组织,中国逐渐开放对世界的怀抱,加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去,中国引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当然也迎来了很多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以史为镜,改正当前不足,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

在坚持和平崛起的同时,也要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利益。

四、对整本书的评价

这本《大国的兴衰》写于1987年,1988年便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可见其确有可读之处。从今天来看,这本书的历史意义仍然深远。本书的基本论点是“就世界格局而论,财富同力量,换句话说,即经济实力同军事实力总是相对的”,国际政治均势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这种变动的“动力主要**于经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这种发展的不平衡的特点。

再简而言之:作为大国权力基础的军事实力在根本上被其经济实力所决定,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大国战略地位和国际政治结构的变化。以上几点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

我们一直提倡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观点与之不谋而合,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发展规律吧。

当然,《大国的兴衰》也有其局限性。比如作者过于强调经济实力对战争的影响等,实际上有些国家在进行战争的因素当中,政治制度、动员能力、民族凝聚力、地理位置等都对战争的进程有着重要影响。例如,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对列强的侵略屡屡失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是政治制度起的决定性因素,封建**的腐败,即使经济再怎么雄厚也会被挥霍,而人民大众受到上层压迫,民族凝聚力不行,对战争的影响也同样深远,只有人民群众支持的正义的战争才可能胜利。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9

保罗·肯尼迪(1945-),英国人,牛津大学博士,皇家历史学会主席。他现在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历史教授。他专注于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他是许多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和教授。他撰写和编辑了10本关于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关系、战略和外交的书籍。

而大国是指具有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与小国相比,具有生存能力强、战争潜力雄厚、回旋余地大等有利条件,有利于支持长期战争的国家本书总结了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论述的是近现代(即文艺复兴之后)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国家系统以来,五个世纪中各大国的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毋庸讳言,这将涉及大量战争,特别是大国联盟进行的大规模、长期战争,对国际秩序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又不完全是一部军事史,它也追溯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但它也不是一部经济史,本书重点是描绘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

并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作者总结了五百年来世界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技术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实力是军事力量的依托。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保罗肯尼迪还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他认为:第一,在最近的将来,没有任何国家可加入目前(1988年)由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组成的“五头政治”中去,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将是最后的大国。

第二,就五国而言,世界生产力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从苏联、美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转向有利于日本和中国的方向。虽然中国还落后于日本,但是它发展得最快。第三,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困难。中国现任领导人似乎正在实现一个宏大、连贯、**远瞩的战略,即在民族主义的指导下,平衡各方面的改革要求,充分利用一切实际手段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

最后,保罗肯尼迪强调说,尽管中国此刻正压缩军备开支,但它无意于将来仍然在战略上“无足轻重”;相反,中国越是以柯尔培尔式的国家主义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就越是意味着要搞军备扩张基础上的强权政治。“这仅仅是时间的问题”。当然苏联的解体,打破了这位预言家所说的话。

但是,他是一个史学家而不是预言家,即使是预言家也会出错。文中主要观点:⑴保罗肯尼迪也注意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家之间的相对地位。

他认为,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一些国家的相对实力,从而降低了其他国家的相对实力。科学技术是决定大国兴衰诸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⑵世界上大国的兴替是很频繁的。当然,变革的力量来自长期战争的结果,但这种战争的力量是建立在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的。它取决于国民生产性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经济的兴衰。

在世界事务中,大国的力量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是因为各国的增长速度不同。财富永远是加强军事力量的基础,获取和保护财富往往需要军事力量。⑶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各国的国力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组织变革可以给一各国家带来更大的优势。例如,公元1500年后出现的风帆驱动的远洋炮舰和大西洋**的帆荣使不同的欧洲国家受益,其中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其他国家快得多。

正如德国商业理论家冯霍尼希写道:“一个国家当前富强与否不取决于它本身拥有的力量和财富,而主要取决于邻国力量的大小与财富的多寡。”⑷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

从长远来看,每个大国经济的兴衰与其作为一个军事大国(或世界帝国)的兴衰有着明显的联系。原因有二:第一,经济资源是支撑一支庞大军队不可或缺的;第二,在国际体系中,财富和权力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5) 另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是,欧洲或世界霸权的大规模联盟战争的最终结果与双方动员的生产资源密切相关。西班牙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18世纪的大规模冲突,以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证明了这一点。在大国之间的长期战争中(通常是联盟),胜利往往属于具有坚实经济基础的政党,或是最终拥有财力的政党。

本书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康特拉季也夫的经济发展周期与大规模(或全面)战争的关系理论在本书中没有提及。此外,该书也没有详细探讨战争起因的一般理论,以及战争是否因大国兴衰而爆发。

同时,它也不是一本关于帝国理论、帝国统治的影响以及帝国统治是否有助于增强国家实力的专著。不仅如此,根据年轻的历史学家尼尔·福格森的说法,这本书是经济决定论的产物。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美国这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长为世界强国。在当今一个超级多强格局中,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是不可替代的。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

不管是近代还是现在,仍然落后于它。这证明美国有着存在一些我们可借鉴的东西。当代世界大国至少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

众多高素质的人口,辽阔广袤的疆域,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以及所谓的“软权力”。我们硬件设施满足了条件,但软件即软实力仍不够。所以我们要学习。

同一个**集权且控制甚严的大国相比,美国社会那种结构松散和自由放任的特性有可能在适应变化的环境方面,赋予它更好的机会。但美国的松散联盟有其自身的缺陷,很难改变其政治体制。在总结美国的历史经验后,时殷弘提出了三个战略供中国参考:

自助、不出头、搭车。“第一是传统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所谓自助(self-help)。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国防建设,“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基础上,改善**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

不受任何事情的干扰,专心致志地搞自己的改革和建设,稳步增加综合国力。第二是所谓不出头(hiding),它例如体现在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传统之中,近几年来我国的韬光养晦外交也含有这个意思。”。

中国将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永远不带头。”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出头的做法应当成为中国的榜样。。第三是历史上由来已久,但迟至近年才由西方国际政治学界予以理论探究的搭车(bandwagoning)战略。

这一战略从国际权力分配的等级结构出发,以减少一些行动自由为代价,与一级大国及其国际体系合作,寻求它们的支持、保护或其他利益,减少甚至消除来自大国及其国际体系的威胁。特别是第二点:不出头。

因为枪打出头鸟,贸然出头会受伤的。美国在19世纪末已经具有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实力,但它不出头。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

战后,美国不参加国际联盟,“英国再也不肯充当世界警察”,使得“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很快便失去了作用。即便如此,美国还是大规模削减了军事力量,从世界各地(包括欧洲、中国和朝鲜)收缩和撤退。直到苏联的扩张、欧洲的沦陷、西柏林的围困、希腊、土耳其和伊朗的危险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才挺身而出。

担起世界老大的担子。 世界警察和普通警察一样,既要奉公守法,工资也不比别人拿得多,还要面对更多的安全风险。有时甚至还要倒贴钱,以维持军费开支。

当今美国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令人羡慕,世界大家庭众口难调,每个人都既要用你,又要骂你,还不许你拍屁股走人。即使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美国,也不要急于当“老大”,因为人均国民收入还差得远呢。一旦接过担子,将会加重国家经济的发展的负担。

在我们国家整体实力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是与世界老大保持距离吧,这头衔不要也罢。美国是好的榜样,卧薪尝胆才是王道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教育、人才。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

所以教育的发展也很重要。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中国也实行了教育改革。先后提出“211工程”、“985工程”,力争在21世纪初建成拥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大学。

2011年又推出了“2011计划”即“协同创新计划”,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是中国方面的教育重视有余但投入不够,高校发展仍然存在问题:办学体制、行政体制僵化、管理体制落后、评估体制不透明,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

教育事业要学习美国,虽然改革很难现在虽算国力昌盛,可是人均要赶上美国最快也得到本世纪末了。基尼系数较高,非法收入无法控制。中国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还不是一个等级,相差甚远。

我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和自己的过去作比,惊叹于我们取得的成就。但人们理应清楚,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主要是取决于和其他国家的比较。而且这种比较理应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我们要向前看。

真正能征服别人的是文化的凝聚力,是软实力。而不是所谓的政治军事力量。回想隋唐盛世,吸引别国来唐的不是你的强大军事,而是当时繁荣的文化。

现在我国人才的流失比较严重。一些高素质人才漂流过海,留学海外,惊叹于国外的好,而不愿回到祖国;还有一部分人有钱了,不是回馈社会,而是选择了拿“绿卡”;好逸恶劳的习性开始抬头,中国大使出使坐头等舱,美国大使坐经济舱,中国三公消费数量太巨大;一些承包商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短期内修了二十几次,而五十年代建设的长江大桥却至今仍完好如初这种社会风气反映的是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低下,更深层次的是文化低下,不能够正确引导公民的行为。所以,我们要改变的太多,要向别人学习的也太多。

所以在发展政治经济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文化,不仅要注意,而且要重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人说:

成功是不可复制到的。中国自身的问题太多了,不是研究一下别国如何兴起就可以解决的。但能够学习的还是要尽量学习。

即使他不能是你成功,但也能保证你不至于太落后。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大国崛起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12

    阅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生活,而读后感是一本优秀著作的作者经过日夜努力创作而完成的。读完之后,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总结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下面是我在网络上选取的一篇名为《作者人名经过不断努力,日夜写作完成的一部优秀著作》的文章,请您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 w
    大国崛起读后感6篇

    发布时间:2024-02-16

    怎样才能在写读后感时将自己的真实体悟表达出来呢?只有在阅读完整个作品之后,我们才能逐渐察觉到作品中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在写读后感时,我们要坦诚地评价文章,不可以随意主观臆断,为了达到您的满意,我特意费尽心思地创作了这篇名为“大国崛起读后感”的文章。...

  • w
    大国崛起读后感范例9篇

    发布时间:2024-03-16

    读书钻入品意妙,创作跳出立意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作品这部作品,读了之后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生和价值观,读后感分为哪几个部分?了解“大国崛起读后感”的小伙伴们赶紧来看一下这篇文章,愿本文对您有所助益敬请收藏保存!...

  • w
    大国外交读后感(范例十一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你了解如何写好读后感的具体步骤吗?作者的作品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阅读之后,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总结书中关于思想和情感的内容。这篇文章是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在网络上精心整理的“大国外交读后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w
    夏感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3-06

    以下内容是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精心准备的“夏感读后感”,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的场景深深吸引,并产生了很多思考。这时就需要我们坐下来写一篇读后感,请仔细品味本文希望你会喜欢!...

  • w
    白鹿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16

    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精心整理了大量资料呈现出这篇“白鹿读后感”,认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内心都会有所总结。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请将此页保存到您的浏览器收藏夹以便随时查阅!...

  • w
    格局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23

    阅读就像吃饭一样重要,善于享受读书的人精神永葆活力,而不善于读书的人则会生出疾病。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的思绪一直在脑海中激荡。读后感是我们探究、理解和分析书中价值的重要工具。我们小编竭尽全力制作出了这份“格局读后感”,希望您品味其中的精华。典籍是可以引领天下借鉴阅读的宝贵资源,欢迎大家来借鉴!...

  • w
    蜂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11

    读后感的重要性在于通过认真阅读书籍,理解其中的难点和疑点,整理文章思路,才能更好地写出有深度的感想。阅读作品会引发人们的思考。因此,在读完一本书后,不妨将自己的读后感写下来。这里是好工具范文网认真收集整理的关于“蜂读后感”的各种相关信息,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你学习和工作带来帮助,让你更快乐地前进。...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