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最新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热门12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6-16

最新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热门12篇)

2024-06-16 11:23:16

【#实用文# #最新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热门12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个1/8是5/8,7/12里有( )个1/12

(3)3个1/5是( ),4/7是4个( )。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8+3/8,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板书:1/8+3/8=1+3/8=4/8=1/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即时练习

1/5+1/5

2/7+3/7

7/10+1/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4、感受猜想与验证的重要性。体会理论上的最优与实践中的最优的区别。

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

一、谈话引入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我们的节日,学校组织了一个15个人的合唱队。星期天,李老师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2、学生汇报想法。(师引导)

3、小结入题,板书课题。

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

二、探究新知

先让学生想想都有哪些通知的方法?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说出两大种方法: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

猜一猜:哪种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

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反馈。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各种方法都列出来,再作比较,经历优化的过程)

方案1要15分钟。这样肯定太慢了。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么想说的吗?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如果每组分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

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

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

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

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

方案3:相互转告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设计意图:第二种方案的帮忙转告。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列举并比较了哪几种方案,认为哪种方案最好。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比较才能体会到优化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组长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再到老师、组长和组员接到通知的组员都不闲。

三、发现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1、仔细观察示意图,第一分钟时,有几人打电话?打完电话后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共有多少人?除去教师,通知到几名学生?第二分钟呢?第三分钟呢?你发现了什么?每增加1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人数有什么规律?

2、你能找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发现一: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正好是前面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也就是第n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等于前(n-1)分钟内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

发现二:第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就是一个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为an=2n,

发现三:第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总数就是(2n-1)人。

四、应用规律

1、既然大家都发现了这一规律,那么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6分钟、7分钟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探讨,然后汇报。

2、老师要通知50位学生来学校举行活动,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有人说“将一张足够大的`纸连续对折二十五次,这摞纸的高度将超过南岳衡山的海拔高度”,他说的是真的吗?你能用本堂课学习的知识尝试解决吗?

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是成倍增长的呢?

板书设计:打电话

教学后记:提醒学生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要设计好打电话的顺序,也就是说每个队员要清楚他接到电话后,后面要怎样继续通知其他队员。因此这个方案还需要事先制定好一个打电话的流程示意图,让老师和每个队员都明确接到通知后,按照怎样的顺序通知后面的队员。只有严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方案执行,才能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3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753620665305177999999

1114916559886551312222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四、教学方法:

1、教法: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互为”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刚才呢我们进行了彼此的.问候,那你们称呼我什么呢?生:老师。 师:那我称大家什么? 生:学生。

师:那我们是什么关系啊? 生:师生关系。

师:老师更想成为大家的朋友,你们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吗? 生:愿意

师:那我们现在就是朋友关系。 师:说到朋友,老师这里有一句话,“我是朋友” 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意见?(ppt出示) 生:??

师:板书“互为”。

师:这种现象我们数学中也有,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数学王国。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给数字找朋友

师:课件出示几个分数,让学生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并列出乘法算式。 师生共同小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那什么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条件是什么?(强调“两个数”——“互为”;“乘积为1”——“倒数”。) 师:板书倒数的概念。(出示课题:倒数)

(三)、观察比较——探究方法

师:观察找出来的几组分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变化?小组间相互讨论。

生: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调换了。

师:那我们怎么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小组间相互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 求倒数的方法: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思考题:是不是所有的整数都有倒数?5的倒数是多少? 1的倒数是多少?0的倒数是多少?(小组讨论)

生:5的倒数是 师: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把5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或5× =1 师:1的倒数呢?

预设: 生:1的倒数是1。

师: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 生:(1)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所以1的倒数为1。

(2)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为1。

师:0的倒数是几呢?

预设: 生:0 没有倒数,因为(1) 0 作分母无意义。

(2) 0 ×( 任何数 ) ≠1 51 5 1

(四)、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课件出示)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倒数,那么你们能根据刚才所学找到下面各数的倒数吗?(能)那就请同学们进入闯关环节,先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可以同伴互助,看看哪些同学和小组能连闯三关,开始!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

(六)、课堂小结——谈谈感受。

最后,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5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结合现实的情境,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在众多数学现象中体验并发现小数的性质。例4联系学生熟悉的“购学习用品”情境引入,激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用不同方法对橡皮和铅笔单价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试一试”则借助直尺图使学生再次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归纳两组等式的特点,从而发现小数的性质。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则是突出小数性质内涵—— “0”在小数末尾的专项教学,同时学习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发冲突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如不起眼的“0”,表示什么意思?(一个也没有)别小看这个“0”,它的作用可大着呢。看,在整数5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添上两个0呢?(屏幕依次出示一组数:5,50,500)

我们再从右往左看,500去掉一个0,发生了什么变化?

2、引发猜想:如果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怎样?猜猜看。(学生自由发表,可能出现两种意见:①受整数末尾添“0”的思维定势,认为小数大小也会随之变化。②由钱数等生活经验认为小数大小不变)

谁的猜想正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举些例子)

[设计意图:从对“整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引起大小变化”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小数末尾的0,引发猜想。此时的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可能两种意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目的在于通过冲突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实例作证,体验小数性质的合理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创设购物情境:两位同学去书店购买学习用品后在交流购物情况:小明:“我买1枝铅笔用了0.3元。”小芳:“我买1块橡皮用了0.30元。”你从图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你能想办法证明吗?先独立思考,有想法后可以和同桌交流。

(3)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可能出现如下的比较方法:

①用具体钱数解释: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②用图表示: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其中的3份、30份分别用0.3、0.30表示。因为阴影部分大小相同,所以0.3=0.30。

③结合计数单位理解: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所以0.3=0.30。

(4)感知与体验:同学们想出了多种办法都能证明0.3元=0.30元,说明这两个小数确实相等。

教师引读0.3元=0.30元,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你有了什么想法?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里选取学生熟悉的购物题材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学生凭借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判断0.3元=0.30元,“知其必然”。同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知其所以然”,运用多种方法自主验证0.3元=0.30元。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读体验,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末尾添0与小数大小的关系。]

2、试一试,加深体验

谈话:看来刚才的猜想二有些道理。当然,仅仅用一个例子证明是不够的,还得找些其他例子进一步研究,看看这是否是普遍的规律。

(1)出示一把有刻度的学生尺,你能比较出0.100米、0.10米、0.1米的大小吗?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部分学生可能有困难,随后出示书上填空,看图填一填,再比较。

(2)交流比较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可能出现如下的方法:①结合直尺图说明:由100毫米=10厘米=1分米,得到0.100米=0.10米=0.1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来证明吗?②用计数单位说明。0.100是100个0.001,就是10个0.01,也就是1个0.1。

(3)感知与体验:教师引读:0.100米=0.10米=0.1米,小数是相等的。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怎样变化,小数大小也不变?

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为什么去掉0.100米末尾的一个0、两个0,小数依然相等?”这是学生思维受阻、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借助直观的直尺和小数计数单位等相关已有经验,学生能发现0.100米、0.10米和0.1米之间的关系,这就为小数性质合理性的体验提供了另一素材。通过引读使学生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和小数大小的关系。这就为下一环节的总结概括作了必要的认知准备。]

3、总结体验,概括表达

上面的两个例子,小数大小都没变。从左往右看,小数在怎样的情况下,大小是不变的?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两次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得到了小数的性质。那么从右往左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4、突出“末尾”,体验内涵

牛奶2.80元

面包4.00元

汽水3.05元

火腿肠0.65元

(1)小强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得到一张购物单(出示例5):

合计10.50元

请你帮他找一找:这些物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

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①2.80元=2.8元。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想法一:根据小数的性质,直接去掉末尾的“0”。

得到2.80元=2.8元。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证明吗?

想法二: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

想法三:2.80是2个一和8个十分之一,2.8也是2个一和8个十分之一。

谈话:根据想法二和想法三,都证明了2.80元末尾的“0”能去掉,看来小数的性质确实是合理的。

②3.05元中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可以结合具体数量解释:3.05元是3元零5分,如果去掉“0”,3.5元是3元5角,两者不等。也可以结合计数单位解释。

由此看来,小数中的“0”是否都可以去掉?只有小数哪里的“0”才可以去掉?(只有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

(2)口答练习六第1题:下面各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知识的获得上,学生最相信的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学生在例题以及试一试的多个数学现象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及发现。然而,添上或者去掉的“0”应在小数的“末尾”,这种体验尚未深刻。因此,这一层次通过突破重点与难点的专项教学——辨析具体实例中哪些“0”可以去掉,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小数性质内涵——突出小数“末尾”。]

三、解决问题,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1、小数的化简

根据小数的性质,2.80元就等于2.8元,所以我们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化简下面的小数:0.400 0.080 1.750 29.00

学生独立思考,口答。提问:化简0.080,“0”都能去掉吗?

2、小数的改写

试一试: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0.4 3.16 10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填空。

完成后交流结果,并提问: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10”是整数,怎样把它改写成大小不变的三位小数?

小结:去掉小数末尾的“0”化简小数,或者在小数末尾添上“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这些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前提下进行的。

如果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必须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巩固应用,深化小数性质的体验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观察数轴图,照样子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完成后观察每组中的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0.1和0.10、0.2和0.20、0.3和0.30……每组里的两个数对应于数轴上的同一个点,说明小数的性质确实是存在的。0.1=0.10,数轴上这个点还可以用哪些小数来表示?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先涂色表示各小数,再比一比。

交流时结合涂色部分说说涂色时的感受:为什么0.6和0.60的大小相同,而0.6和0.06的大小不等?

教师就图小结:如果添上或去掉的“0”在小数末尾,不会改变原来数的大小;如果添上或去掉的“0”不是在小数末尾,小数的大小随之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这两题都是数形结合,借助直观的数轴图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数对应于数轴上的同一个点,通过正方形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又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添上或去掉的“0”必须在小数末尾,突出了小数性质的内涵。直观的形能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抽象的数。]

3、完成练习六第2题。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不把0.018和0.180连起来?

4、完成练习六第4题。学生独立改写。

交流时重点指导0.5400,80的改写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有的需要去掉小数末尾“0”,也有的需要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

5、完成练习六第5题。

提问: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上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

学生独立改写后交流。

谈话:用“元”作单位表示钱数时,因为人民币“元”后面还有“角”、“分”,所以钱数一般改写成两位小数。比较一下,用“元”作单位改写成两位小数后有什么感觉?(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五、总结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我们是怎么探索小数的性质的?通过对整数末尾0的变化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小数末尾0变化引起变化的猜想,并通过生活的实例发现了小数性质的存在。

0的作用大不大?通过在小数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6页内容及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4、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2、小组讨论书上的三个问题。

指名汇报。约分和通分的根据是什么?

约分要约到什么为止?什么是最简分数?通分一般用什么作公分母?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第1题。

下面的涂色部分可用哪些分数表示?还能说出其他分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做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说说自己的想法。

3、做第4题。

可以用直线上同一个点表示的数,有什么特点?

你准备怎样找呢?学生完成约分,说说哪些分数相等?学生独立画点。

5、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方法。

6、第6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

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7、第7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页的练习与应用第8—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6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通过探索与实践,发展数学思考与实践能力,感受数学活动的魅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1、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2、约分、通分有什么区别?约分、通分的一般方法各是什么?3、你会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进行讨论后,进行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教学第8题

2、教学第9题:

先圈出最简分数,再把其余的分数约分。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3、第10题

引导:前3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最后1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

4、第11题比较较分数的大小。

讨论:我们学习了多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大家讨论交流后,教师再进行归类。

5、指导第13题

先让学生做,再让学生说出理由。

三、探索与实践

第14题各自记录后计算交流。

第15题要鼓励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设计图案,再用分数和知识进行描述交流。

要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创造之美。

第16题游戏之前要让学生照书上的样子分别做一个转盘,游戏时要帮助理解活动的方法和规则。

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比较分数大小的经验,反思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

四、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与反思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再慎重地给五角星涂色,对自己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五、作业

第12、13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19页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

2、能被2、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按照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着重强调;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对于本节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说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1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判断下列各数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

72567951890111120373

2.58115207210451008

有因数3的数:()

有因数2和3的数:()

有因数3和5的数:()

有因数2、3和5的数:()

让学生说说怎么找的。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板书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0

学习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1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11页练习三的第3~6题)

第1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方法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3×5=15 3×6=18

3×7=21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3545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

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2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数学,教师,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在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验证的思想,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温故迁移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3.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4.猜一猜: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分数中是否具有类似的规律?

二、设疑激趣,探究新知

(一)故事激趣,引出分数。

说出自己从故事中听到的分数。

(二)小组合作,直观感知。

1.折一折: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分别用对折的方法平均分成2份、4份、8份。

2.画一画:画出折痕所在的直线。

3.涂一涂:

(1)给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形纸的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

(2)给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形纸的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

(3)给平均分成8份的正方形纸的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

4.比一比:比较3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的大小。

5.议一议:和同伴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分数的大小却相等。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这个问题。

2.汇报交流。

3.启发点拨。

通过从左往右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那么,从右往左看呢?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归纳小结: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5.启发思考:这里的“相同的数”可以是任何数吗?(补充板书:0除外),你能举例说明吗?

(三)独立尝试,运用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例2。

2.反馈交流,订正点拨。

3.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达标检测,内化提升(见《达标测试题》)

四、总结收获,评价激励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哪些表现比较满意?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2、了解“方”的具体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成“横截面的面积乘长”。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思。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有关内容,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体积?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是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1:让学生读题,讨论:挖出的土与地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师介绍“方”,让学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课件出示例题及拦河坝的和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计算拦河坝的体积?为什么这样计算?使学生知道:拦河坝的体积=底面积×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反思交流。

(1)试一试帮助学生弄清图意,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

(2)练一练第1、2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独立完成。

第3、4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要解决问题,先要求出什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通用

    发布时间:2024-01-07

    导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而要完成好教学任务,教师们需要进行合理的教案设计,那么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如何写呢?下面编辑为您呈送了“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主题的相关内容,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关键信息建议您将其收藏起来!正文:教案...

  • w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热门

    发布时间:2024-04-23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经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确保教学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请查看以下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知道一、两位小数的含义,能初步应用,会读,会写一位小数。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发现意识。 ...

  • w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发布时间:2023-12-08

    一、教学目的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2、...

  • w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发布时间:2023-10-27

    做为教师,编写课堂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如果还没有完成的话应该要注意了。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好工具范文网已经为您搜罗了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认真思考本文中的启示和经验!...

  • w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发布时间:2024-02-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做了一张贺卡,准备母亲节的时候送给妈妈们,这张贺卡长是6厘米...

  • w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汇编15篇

    发布时间:2024-03-03

    编辑花时间为你编辑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自豪感。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 教师应该在教案课件中被充分体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 w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通用12篇

    发布时间:2024-03-27

    好工具范文网编辑阅读了大量文章最终选出“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为最好的一篇,以下内容十分重要请认真阅读。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 w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优选

    发布时间:2023-11-19

    教案是教师上课之前需要准备的课件资料,每位教师都需要仔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希望这份"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能够为您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如果您需要的是这些方面的方法,请不妨参考一下!...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