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生命教育读后感模板十一篇#】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写出让人满意的读后感?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 在读完书后,我们应该好好去总结和归纳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为了解答您的疑惑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准备了一篇权威的“生命教育读后感”,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的人才招聘和培养建议!
寒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在本书的前言——“回归生命的教育”一章中,能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对过去教育的批判与对现代教育的理解。
冯建军教授在书中写道: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诚然,我们之前的教育和现今普遍存在的现象莫过于此,这就需要我们现在的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生涯中画上一个问号。
我们为什么教书育人,我们怎么教书育人,我们已经教书育人了吗?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期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
所以,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冯教授在书中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
每一个特点都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实践。同时,他还列举了关爱生命的研究方法,包括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这也是一线教师走进个体生活、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节奏、记录生命足迹的最佳途径。
生命化教育是一次“寻找教育改革与教育自身的内在动力与内在尺度”的自觉努力,就是“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关于教师的“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张文质先生曾提出个很有意思的命题,他说:“生命化教育要追求教师生命的幸福”。
他由此而对传统的教师观提出了质疑:“不要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比喻是很可怕的”。这里存在着认识的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付出”、“给予”,是教师生命的消耗,而忽略了它同时更有“收获”与“回报”。
而中小学教师,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里,它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教师的生命与儿童——少年——青年生命的共生与互动,而后者的正是人的生命路程中最为纯真、最接近人的生命本原,最具有活力,也最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一个阶段。生命教育就是面向生命,遵循生命特征,全面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品位。我们必须根据本体构成和生命特征,制定相应的教育形式和手段。
生命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关心耐心、热情热情、关心爱护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生命化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教育是爱的艺术”。托尔斯泰说过:
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是师生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情感基础,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本保证。保持长期的爱可以协调和减少师生之间的个人敌对情绪,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
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
如果不了解孩子和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才能和倾向就不是教育。冯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往往比老师纯洁得多,学生的道德往往比老师高。所以冯先生的爱情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基础上的。这是真正平等的爱。它来自心脏,没有任何杂质。更重要的是,这种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活,新的奇迹,辉煌的教育!
俗话说的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因此,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获。这个假期有幸接触《教育激扬生命》一书。读完此书,感触颇深。
从前,“生本”这个词我听起来就觉得陌生,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是存在的。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我们都清楚明白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有个性、有需求的活动的个体,是不会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职责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迎合他们的需要,而且要体谅学生的感受,考虑他们的想法。也就是说教与学之间,学才是主导,占有主体性的地位,教只是辅助性的,从旁帮助、指导学生去学,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已经有生本教育理论的体现,但是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我们的认识是模糊的;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后,在有理论依据的情况下,我们清晰的概念,把握了方法,更是找到了自己教学道路的方向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一切从学生出发;高度尊重学生。
一、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他首先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来看待的。例如对同一个问题,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思考方法,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有多少种,如果每人各献一策,交流出来,资源共享,那将是多么大的财富。而师本教育把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寄托于老师一人,且不说老师的思路能否为学生所接受,仅就思维的空间来说,优劣已见分晓。
其次,他认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这就是他的“生态论”。也就是说老师提供的教育适合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时,学生会表现为忘我地学习,他的潜能就能够发挥出来。师本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这种教育往往把人们引入一个误区,学生学得好就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差就是学生笨或是不认真学。生本教育的认识却是学生学得好是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老师也提供了恰当的教育方式。这种适合表现为学生忘我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状态。反之,学生学得差,往往就是老师的责任了,这说明你提供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开发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因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几万年人类进化历史的学习遗传基因。所谓的教得好与不好,是看你是否把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利用起来。
二、高度尊重学生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生本教育中老师的教不能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起着学习引路、学习帮助、学习的激励的作用。
师本教育的学生学习是靠老师的监督进行的,老师的监督对课内的学习是有作用的,但对课外的学习则收效甚微,根源是学生被动学习。生本教育的学生学习的动力靠的是学习兴趣,靠的是学习热情。课内课外的学习都是靠着这种内驱力驱动着,老师的作用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一切为了学生,考试的路越走越宽
一切为了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教育价值原则。这一原则在考试方面最为突出,师本教育的考试是带有极强的功利思想的考试,考试的目的很少是为了学生,它是选拔精英式的考试,是教师排队、学生分类式的考试,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考试。生本教育的考试是以增强自信、培养个性、发现差异、鼓舞热情为目的的考试。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更是教育资源,他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个性,都存在个别的差异性。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千万不能够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而不顾学生的需要。我们一定要一切从学生出发,高度尊重他们,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尽可能地让他们能够表现自己。与此同时,老师也要从旁指导,见到任何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与鼓励,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表达自己的动力。这恰恰就是生本教育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的表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提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定位应是“牧者”。教者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是为了学生的自主的有效的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的职能却缺失这种宗旨。我们忽视学生在学习和成长领域的生命活动,对他们一点一滴地教,把自己的臆断和模拟加于他们,要他们亦步亦趋,教不厌细,日清月结,把学生看成是需要拉动的逆水之舟,而我们教师则成了“纤夫”。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即使已具备了这些理念,要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还是存在距离的。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老师病了没有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学生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她只要管住学生不吵闹就行了,学生们可以看课外书、画画、做手工;开始的时候,班级里很安静,渐渐的声音就大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再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深刻的感受到,想要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现状,拒绝高分低能的遗憾,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坚决彻底的依靠被教育者生命的蕴有,才可以使我们的教育理想得到全方位的实现。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教育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吗?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个性的,学习阶段的孩子,不仅在长着身体,丰富着知识,也在发展这着个性,而班级授课至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客观上很难顾及每个孩子的个性心理和个性状态,主观上导致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省时、省力、一刀切的现象。老师心中的优生就是“成绩好”,这一好可以遮百丑,若是体育好,那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会电脑,那是不务正业,劳动积极肯干那是没出息。教育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就是培养会读书会考试的学生,我们把这些学生称之为“人才”,而导致了一大批不是这种人才的人才,他们在班级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否定自己的能力,随便应付难以提高成绩的学习,变得毫无理想,放弃努力,自由散漫。
近阶段,我读了《生命化教育》一书,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原点,当下,我们的教育实际上多数偏离“生命”这一基点和核心。而衍变成“知识的教育”、“物的训练”和“工具的锻造”,而唯独不是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直面人的生命,遵循生命成长规律,滋润儿童心灵,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现在的教育,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更多的是一种很好的伪装,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分数似乎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事实上,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趋势,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趋势。永无止境的练习,压苦了无数的辛勤园丁和莘莘学子。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发生。
然而,这并不是与所有的实践相矛盾,学习是困难的。在学生阶段,学习和掌握技能,他们必须学会耐心和放弃。没有枯燥刻苦的学习,就没有快乐的学习,就很难感受到人生成长的喜悦。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时,耕耘得以收获时,学***乐才会真正感受到。
在孩子学***中,我认为让孩子主动学习,让生命成长自觉很重要。从被老师和家长强迫长大到学习,我想长大。我不再负责教师的考试和练习。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学习的感觉。我认为成长应该是孩子们的自主成长,是发自内心的需要。
培养孩子学***觉性,也在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实现目标,取得成功,一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作为父母,影响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他们一起成长,为他们树立榜样。我们的教育应该滋养孩子的美德,增强他们的体质,使他们成为一个完整、快乐、美丽的人。在学习中,让孩子们不仅看到了学习的价值,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让孩子懂得爱自己,热爱生活,接受挑战,才能更好地生存。一个家长,最大的修炼,是培养自己爱自己、爱生命的热情,以此影响和带动孩子,去激发和唤醒孩子的本能和希望。
建立一个社区,教师、家长和孩子成为一个社区。在课堂上,在小组内部,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进一步向老师学习,向其他家长学习,针对孩子的潜能,遵循孩子的个性,认识孩子,理解孩子,为他们加油,和孩子共同成长。
然而,这学期的教学活动太多,我没有更多的时间系统地学习,所以只能用一些零散的时间粗略地阅读。读了一遍又一遍,说实话是以种很好的感觉,因为过去读的教育书籍都是以教育故事的形式出现的,通俗易懂,贴近我们教育的第一线。而《教育激扬生命》中更多的是专业的教育术语和理论,我这个年轻的小学教师理解起来就不是那么透彻了。
现在就浅谈一下对“什么是教学”的理解。
一、教学坚持以人为本
“教学”从字面上看也是先由老师的教再有学生的学,而我们也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设计教学目标、环节和教学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这完全符合教师的意愿。显然,由于教师的主观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弱。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
二、教学环节去繁就简
在“喝水与叫喝水”的小故事中我们一下就能想到自己的课堂有时也会因为教学环节或方法的设计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反而更糊涂的现象。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可笑,但这样的现象却很多,因为很多老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堂亮点,设计各种教学环节,展示自己备课的艰辛。殊不知这样的花架子并不吸引学生,还有可能把学生绕糊涂。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呢?其实很简单,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达到什么程度,再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去除那些“明知故问”的问题,使提问更具实效。同时,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要尽量选择直接的方式,避免东西转向,使学生更加困惑。
就如同“教喝水”一样,本来是很简单的问题,却被老师弄得复杂化,原本会喝水的学生反而不会喝水了。
三、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
在生本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是向导,而且是先锋。他们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是,还有一个原因,教师在教学中说多少、说多少,绝对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为教学的本质是学,教必须转化为学。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该进行艺术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本能地学习。
在传统的角育观念中,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创造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多年来,我们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他们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转型,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地进入了信息社会,文本文字已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形式,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各种**等多种途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在必行,我认为: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权威,也是学生经验丰富的组织者和合作伙伴
总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要从“传授者”变为“协助者”“引导者”,教学环节化繁为简,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教育激扬生命》是郭思乐教授又一力作,其间所提出生本教育理念早已席卷大江南北,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东海风教学文化节”,我们有幸与大师零距离接触,因而对于生本教育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的讲座和著作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明亮的窗!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现结合我校上学期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课改活动谈些想法。
一、生本教育引领学校课堂教学大变样。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如今,我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努力践行生本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相质疑、展示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二、生本教育更让我感受到了教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
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设计的分析课文的思路很好,总想通过我的引导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还常常为学生没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而叹息!而现在,学生兴致盎然地围绕话题侃侃而谈中,我经常听得入神。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有的谈了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谈了该怎样读好课文。很多时候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还有的同学能够及时给其他组补充或纠正,有的还能很好地评价别人的回答。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交流,要合作,要展示。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的“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学”!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让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此时此刻,我真诚地呼唤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积极、欢乐、自主的课堂。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精彩!
《教育激扬生命》传递给我们的儿童观是如此不同,过去我习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认为老师不教学生就不会,学生不会主动去学习,不会主动的研究,所以就需要我们老师一点一点地去教、去“喂”。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
“生命……是通过亿万年的基因留传,从出生之时就像新的计算机携带了本机程序一样,拥有了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你给学生学的机会,而不要认为他不能学,不肯学,他会兴致勃勃地学,比教要直接的多,方便得多。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儿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样简单、自然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去关注,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太主观主义了,因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事实上诸多方面是严重压抑儿童原应激扬的生命本性,这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尖锐的教育教学矛盾问题出现,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传统教学问题已经基本上到了难以破解的地步,现在反思起来,教育教学问题死局的本质依然是未把主体回归到“学生”这一个最关键的对象之上。
这些事实表明,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容低估。
三、教师要有新错误观——教室是出错的地方。
由于许多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很多错误。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正是在不断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经验、感知方法、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儿童的错误通常包括正确和精神。有一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他的日语不好,但他在课堂上讲得很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不怕犯错。孩子拍了拍胸脯,自信地回答:
我不害怕。老师说教室错了。“教室,出错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有错误的课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不成熟并且容易犯错误。 犯错误是正常的,不犯错误是异常的。
因为错误,会有一些拨号,引导,和混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教育的敏感性、智慧和智慧;会有极大的宽容,乐观的期待,真正的爱和保护学生。如果,我们也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细声细语,一定会信心十足,回答问题何愁声音不响亮?
在新学期里,我们要建立一个学生的错误手册。让学生把做错的题改正过来,在改错的时候认识正确的知识和方法,在改错中理解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结论。
4、 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的生活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以前的教育理论说: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只有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可是看了这本书之后,反思这样的教育仅仅是“灌输”。
可是教师的水总是有限的,这样以来,学生得到的水永远不会多于教师啊,谈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教育激扬生命》告诉我们,儿童不是只懂得接受水的容器,而是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找到活水,用活水浇灌自己的生命之花。他们都是具有数千年文化沉淀基因的人类。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和学习本能。
作为一个老师,就要在教育工作中要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激发他们求知的本能。相信他们有能力学习知识,我们需要的是给他们目标,激发他们的潜能。对于孩子们的学习问题,我们应该仔细感受孩子们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点亮孩子们的心灯。
让纪律在创造力上放松。只有真正关爱孩子,爱和真诚才能得到他们真诚的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善于用“爱”去感化学生,真诚地为学生付出,那样,才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要以“教师为中心”过分的执着,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生命的情感。”这句话让我深受感动。教育需要做的不是控制生命,更不是强迫生命,而是要让教育照亮生命的方向,帮助他们走好每一小步,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携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通过成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成长的痛苦。这就要求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和大自然。正如郭教授所说,越是自然的事物,越是属于我们生活的本质,越是影响我们的情感。
读完这本书,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在教育学生时,我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课堂,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教育学生树立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懂得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负责;教育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生命化教育
读张文质的《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
今天教育最困难的是今天的教育是不合理的。如果今天的教育讲道理,你就容易从身边的人谈起,你就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谈起,从陶行知谈起,甚至从孔夫子谈起。但是今天教育看重的是最后的结果,只强调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有时人民满意的教育也有可能是病态的教育,违背了教育真谛的教育,也可能是使教师、学生极其痛苦的教育,也有可能是过了若干年以后你发现是很荒谬的教育。
一位美国学者说,他对中国教育最大的担忧是,中国对早期教育投入过多影响了中国的后续发展。从教育学上可说:早起教育投入过多,其实是学业枯竭阶段,最优秀的小学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可能是初中的差生,而有的初中一天上12节课培养出来的优秀生,很可能是高中的学业枯竭者,那些所谓县中最优秀的学生可能是大学学业枯竭生,但严重的是,这种枯竭是一种生命的枯竭,期盼的枯竭,梦想的枯竭。
这种枯竭在短期内很难对他做评价,只有从他生命整体上你来回望,对他一生的发展是有很大问题的。
因此,生命的教育最终应该回归到个体,没有个体,没有教育的美丽风景,没有个体,没有学校的美丽风景,回归到个体,就回回归到更多的可能性。
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大陆借鉴台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于90年代末传入大陆。也就是说,生命教育的本质是生死教育,是生命、生存和生命的集合。中国大陆的代表是刘济良、郑晓江等。
1993年5月,张文质受《教育评论》之托,对黄克剑作了一次以"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为题的访谈。黄克剑先生提出教育是实现人的主题,是生命教育的萌芽。
上世纪90年代,张文质先生从两个核心点提出了对教育的关注。首先,从人性的角度看,教育充满了批判一是和现实忧患。二是孩子上学后,他以一个民间工作者的身份,对教育的关注真正回到田野上来。
通过对孩子课堂生活状态的感受,张文质对教育的关注与生活教育有一定的契合:“我认为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必须回到孩子是否快乐的基础上来。"
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它以生命为基础,在教育过程中体现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促进生命的发展,增强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教育人们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它用于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珍惜生活,尊重生活,热爱生活,提高生存技能,提高生活质量。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
“回到中国的语境,回到教育的立场,回到具体的学校,回到具体的个人。"这是"生命化教育"的理论前提和依据。
基于此,张文质对学校现行课题有如下的观察和反思:"我们更多的是在一种大一统模式底下,更多的落在操作层面上的一些所谓改革经验,这也使得现有的评价机制之下,学校的实验,确实都比较关注来自于管理部门、特别是上级有关领导的评价。这一点极其有害,极易扭曲教育的初衷。
“忘记生命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忽视生命是教育最大的失职和不幸。他曾经写道,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甚至荣誉都更神圣,预示着未来的发展和幸福的可能性。
所有的生命都无法被另外的生命所代替,生命具有惟一性,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归依。他接着说:生命既是神秘、永远不可能被穷尽的,生命也总是"现在""当下",是我们肉身所有幸福的依据,生命使教育成为可能,变得丰富与不可思议,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他的话让我们记住,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一切因为活着,所以只希望活得更好,生活得有限促是我们行动,活着的意义就是我们生命的价值。
生命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如下几点:
首先,生命教育是完成一个更加健全的生命。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第二,生命教育要遵循人的生命和本性。他对教育有一种理解:勤奋未必能弥补笨拙,但发展总比避免缺点好。
生命化教育是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他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他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不要抱奢望。
生命化教育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端。良好的教育是遵循人的善的目的,让人的善的潜能特征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引导人从自然状态走向自然状态。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经常提到
人的道德自我完善,灵魂自我监督,人格自我完善,境界自我超越。
这一切,当然都要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达成。生命教育也强调方法,但强调方法要遵循人性,方法要针对生命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方法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个性化的。
也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智慧一定来自于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深入的反思。教育的智慧也来自于教师的责任,来自于他对教育持久而专注的思考。
第三,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在强调个性的背后,其实就意味着教育需要对人的各不相同的特性的由衷尊重。
这种尊重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几乎就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一件艰难的、费力的、复杂的工作。所以它本身也只能是"慢的",操之过急与妄下断论都可能使教育变得粗糙、生硬与武断,立竿见影的教育常常就是对教育的反动。所以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也就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
第四,生命化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人从混沌未开、浑然未觉的状态里逐渐地看到人生的方向,看到人生的可能性,看到追寻的目标之所在。第二层是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价值在**,我们也仍然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觉醒。
另外一层更重要的就是在人生旅途上我们努力把自己真正地成就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我们身为学生和老师,我们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断地去充实自己--更少的私欲和羁绊,使自己的工作不断成为心灵之需和幸福的源泉。
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化教育中,我们重点不在于给教师作具体的教学指导,而主要是理念的传播,鼓励教师的实验与自我反思,用完整的生命观来看待课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断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境界。
第五,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黄克剑教授提出:"生命化教育是以心灵之觉为它的韵致所在的,因此,它的主导途径便不在于逻辑思辨或道理上的条分缕析,而在于通过范本的直观达到心智的开悟。
"范本教育强调直面生活,直面经典,"所谓直面生活,是用他自己最情愿的方式把亲历亲记的生活感受说出来。所谓直面经典,就是直接去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这些作品就是跟一个又一个范本照面,跟提供这些范本的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照面,照面是无言(道理上的那种言)的,却是神交的,神交的过程就是接受范本教育的过程。这种直面生活,直面经典的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生命始终在场的教育,换句话说,是生命化的教育。
"生命化教育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运思和创意的原点,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智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所以,生命化教育从这里开始吧:
从关注、尊重、满足、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相信、成全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
从营造宽松、和谐、安全的教学环境入手,
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倾听能力、教学策略开始,
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做启蒙者,引领孩子走向未来;另一方面自己又要被启蒙。这就是教师的两难状态,生命的两难状态。你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做好,这时你看孩子的眼神都不一样,不热爱教师的人是不能当教师的。
生命化教育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种理念,一种思想,是对人的美好未来的肯定,是我们对这个"充斥着不完美、痛苦和灾难的世界的某种蔑视",生命化教育使我们成为富有批判精神的建设者,充满了对人成长学问的迷恋。因此,生命的教育最终应该回归到个体,没有个体,没有教育的美丽风景,没有个体,没有学校的美丽风景,回归到个体,就回回归到更多的可能性。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思想丰富,视野开阔。细品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呼唤教育回归生本!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是啊,一直以来,在教育者的心中,学生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很少人能够认识到学生还是丰富的、鲜活的教学资源。
郭思乐的新教育思想使我们认识到学生,重新思考教育学的关系。
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香港的一位专家在讲演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堂课,老师病了没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同学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只要关注学生不吵闹就行,学生玩什么都行。学生们开始很安静,渐渐地喧闹起来。在这个时代,老师敲桌子:
喂喂,你们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郭思乐教授的故事启示我们,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教学与儿童游戏是对立的。
教能不能转化为“玩”呢,很难,而学是可以转化为玩的,因为它有三个有利的条件:
1、 学习和玩耍有着相同的主体,两者都是孩子本身。
二、学就是要学习真善美。
3、 儿童的爱的本质活动本质上是学习的本质。教必须转化为学。一位老师说得好,学校就是学校,而不是“教堂”。
在生本教育实验中,我们会感到,在基础教育的范围内,且不说许多东西不能教,就算是能教,学往往要比教来得顺利和容易得多。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而推演到我们,则是“事得一以顺”,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体,事情就会变得顺利。我们发现学习是教学的本质,教学是用来帮助学生的。
在这本书中,我们做了一个类似于思维实验的想象。如果你想喝水,就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地喝,因为你有生活需要和喝水的本能。现在假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编成教材,进行讲授,最后考查。
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拧盖子必备的知识),而第n章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后,邻座听得十分疲劳,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并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去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
这个故事对于当下繁杂的基础教育问题具有一针见血的见解作用,它比喻我们教育中大量存在这种不用教的东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许多时候在教本能!
联想我们实际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者有害功。例如,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连接小灯泡。之前我们会教学生把灯泡一端用导线连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电池的负极,一步步,学生近乎毫无自我发挥的空间。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老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借助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去**和实践,学生会发现可以一次同时让2个小灯泡发亮;可以同时连接两个电池,以增加小灯泡的亮度。
你给学生学习的机会,但不要认为他们不能或不会学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要比教学的兴趣大的多,教学更直接、更方便。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儿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样简单、自然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去关注,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太主观主义了,因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事实上诸多方面是严重压抑儿童原应激扬的生命本性,这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尖锐的教育教学矛盾问题出现,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传统教学问题已经基本上到了难以破解的地步,现在反思起来,教育教学问题死局的本质依然是未把主体回归到“学生”这一个最关键的对象之上。
而“以生为本,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倡导并始终明确坚定彻底地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教学宗旨及目标,真正把教育回归到“学生”“孩子”“儿童”这个教育主体之上。
学生本位教育无疑是改革当前基础教育教学问题的一条光明之路。我希望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生动、精彩的课堂。目前,我们的教育需要诞生,请让我们的教育回归诞生!
舞阳一高胡丽平
假期里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扬生命》,我更加确信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习得不是靠教学,而是靠主动学习。
人们***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也是老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
引领学生学***时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学生学***大的帮助。
自学三四次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你采取行动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强壮,也越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有了我们的耐心和毅力,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匪浅。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和学生的共同感受来学习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引导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感受。
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充满教师,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
年复一年,人们都遵循这种方法,但秧苗的产量还是一样的。我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但能带来好收成。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
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是一样的。他们是我们的幼苗。当我们把知识和行为转化为一些具体的目标时,我们会对学生提出详细的要求。
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受外力设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考的一部分,而是这些规范是否符合孩子的天性以及如何让学生同意。
总之,要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一朵花。总有一天它会盛开的。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绽放出生命中最灿烂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我学习了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著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全新生本教育的理念,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理解。这本书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没有枯燥的统计数据。这句话充满了千万教育界同仁更新教育理念和美好教育愿景的期待。
近年来,学生本位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倡导和提倡的一种素质教育。它最大的特点是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习,优秀的探究,优秀的合作。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解放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教育是激扬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张把一切作为教育者的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力量。从教学到促进儿童学习,教师工作要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开展自主学习,组织儿童学习生活。
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只是启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点燃一把火炬,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装满一壶水。
郭教授认为,学习是人生成长的过程,是人的需要,不是外界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探索。他们应该去找学生,平等地与他们交谈,鼓励和帮助他们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的特殊学习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好这一活动。
郭教授以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我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说教的对象,树立了先进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只有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及时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把大量的
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的特殊学习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好这一活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
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需要合作、交流并展示他们收集到的信息。他们控制着课堂,通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本节学习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这种学习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我们的教学改革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活泼的发展,帮助每一个孩子成功。我们实行的“自主学习”,其实就是通过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给每个孩子提供成功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逐步获得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形成明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态度,最终实现“自主成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发现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
因此,如何正确地提出学习的主体和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活动,如何使学生在自由发展的同时产生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使教学活动健康有效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4-03-08
你感觉对写作品读后感毫无头绪吗?当我们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突然受到了启发。 读后感是您表达与书籍互动的途径,本文将带您通过多种分析角度全面探究“美的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3-19
现在你是否对作品读后感一筹莫展呢?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为了记住这些看过的剧情,我们有必要去写一份读后感,基于您的需求我们为您提供了一份全面的“教育激昂生命读后感”,这将是你需要的!...
发布时间:2024-05-03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顶碗少年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顶碗少年读后感 篇1 我学过《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少年在第一次表演的时候,一次又一次表演高难度的动作,这使少年头上的碗掉了下来,碗掉下...
发布时间:2024-03-30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下“父母读后感”的相关信息,如果你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你肯定也会被其文采征服。我们在读了其中一本名著后,把自己的领会写下来,方便自己接下来的思考,读后感需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吗?我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在您的生活中起到一定的帮助!...
发布时间:2024-02-20
原本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阅读可以利用书中的知识来应对困扰,读完作品后的感觉实在是令人感到心灵得到抚慰,而且触动我的层面真的有很多。你知道写读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如果你对"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感兴趣,我推荐你阅读这篇网络文章。...
发布时间:2023-12-09
有没有写好作品读后感的诀窍呢?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我收获颇丰。 阅读一本书并写读后感,是对文字的深入思考与理解,您可以在以下资料中获得与您所需相关的“红日读后感”资料。...
发布时间:2024-02-24
《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总结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提高我们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具有实际作用。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是班...
发布时间:2024-03-24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不经意间,被扉页中的一段文字吸引:"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在这富有诗意的文字深处,有着睿智的哲理和对生命...
生命教育读后感模板十一篇
文件夹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