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范本7篇)#】本文是小编特别为您整理的“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阅读有助于净化我们的内心,这部作品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读后感能够激发我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我们期待您的持续关注,同时也欢迎您收藏我们的网站!
1937年7月,正值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极坏的思想,阻碍了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闻名的《实践论》。这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而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列宁的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对认识发展过程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人类认识是如何从实践中产生的,如何为实践服务的。
首先,认识**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战争的领导者,都是这样。
然而,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自己,而是实践和改造世界。因而认识**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又一个更为重要的过程,这是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后天认知引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知,是认识过程的延续。在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中,理论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是无法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完成了,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因此,知识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
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矛盾和斗争,人类认知运动的发展也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的过程是无限的,人类认知的过程也应该是无限的。
因此,我们知道,在认识某一发展阶段的客观过程中,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的,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通过实践确认的。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它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但是物在发展,因为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在物质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物与物质间关系的变化,事物与物质间关系的形式现象趋于复杂。经过实践理论的检验,它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此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了变化。
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例如,力学的相对论原理可以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找到充分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存在矛盾,导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原理又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了解世界的目的是改变世界。因此,实践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毛泽东看来,认识从实践出发,需要深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实践论》读后感
这个月我阅读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实践论》,说实话,读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只好多读了几遍,但到现在也只是读懂了一些表面含义,对真正的实质还有很大的欠缺。
毛泽东同志主要介绍了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以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等为例,简明扼要地描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通过实践,人们不断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恰恰相反,这也说明,仅靠理论是很难的,甚至不可能把真正意义上的造福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搞成具有长远意义的事业。
知识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但理性知识依赖感性知识,通过理性知识进一步深化知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这才是认识的一步不发展历程,绝不是一蹉而就大的,理性与感性也更是缺一不可的。感性让我们了解事物,而理性让我们理解事物。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毛泽东同志认为只有理性和感性是不够的。这些都不十很重要的。理解还需要实践进一步发展。
理论学要联系实际,这是已经被证明了额无数次的真理。实践是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步。没有实践,知识就不能完善,没有实践的基础,知识就不能用来指导社会的发展。
当我们把认识经过实践之后,才能让认识进一步发展成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我们去努力,去奋斗。
但是认识仅仅经过一次实践,就把他放在真理的殿堂,知道我们发展的同时却把它束之高阁,这样的认识也是不完善的。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我们必须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必须来回无限。实践和认识的每一个环节的内容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才是毛泽东同志所说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今天的世界属于我们。我们有我们祖先所建的山川。但我们不能固守先辈探索的经验。我们不知道如何探索和相互依赖。首先,我们必须不断地实践先辈们留下的经验,使其跟随时代的潮流,在发展认识中,为我们指引方向。第二,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世界,探索时代,发展自己符合时代要求的认识,通过实践、认识、实践、认识,把它们发展成理论,从而提高我们和社会。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过,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发展认识,使其引领我们,引领这个世界走向新的高度。
文摘: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这种形式来回无限,每一个实践、认识周期的内容都比较先进。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正文:1976年9月9日,同时代的伟人毛泽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国。伟人的悲哀,留给中国的是心痛,是永远难忘的悲哀。
回首毛泽东的一生,不难发现,作为政治家,革命家,毛泽东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是伟大的,他从山村农家一步步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和他的战友们率领中国人民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领导了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达27年。可是,毛泽东的成就难倒仅在于此吗?不,不是的,事实上,我们都清楚,作为中国骄傲,人民骄傲的毛泽东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而《实践论》便是其经典著作之一。
众所周知,1937年7月,中国革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极坏的思想,阻碍了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一不良现象,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命的文章。统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实践论》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以实践为基础,阐释了知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无穷无尽的,每一个实践、认识周期的内容都比较先进。这一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论》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了人的认识究竟是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
首先,认识**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当然,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其次,知识形成后,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调整对工作内容的认识,逐步修正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意识,形成理论指导。
最后,我们必须明白,一切通过实践得来的“真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过程从某发展阶段推移到另一个发展阶段时,这些实践的认识都会随之而变化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实践→认识→实践→认识的统一,这种统一是无止境的,每一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此外,《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还告诉了我们实践一定要注意进行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借鉴自己的实践经验,在重新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无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这样,我们不断地把碎片升华成系统的、简单的、理性的,然后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出世不可否认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当时那个动乱的时代,那个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妨碍革命发展的时代,《实践论》的问世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指明了方向;并且从哲学高度揭露和批判了教条主义,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它还阐发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系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此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在《实践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们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探索了***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途径;之后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建设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后更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实践论》在中国的传播,还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同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须知“实践出真知”。
总之,《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阅读完《实践论》后,我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也更为透彻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读《实践论》,认真领悟其中的深意,并将之应用于我们的实践,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收获丰收的果实。
王锦在通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良多。我觉得他的很多观点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首先谈的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在此,又提出了生产活动这个词语,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也就是说,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人也在逐步发展。
生产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除了生产活动以外,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只要是社会上的人们参与的活动,就可以称之为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真理标准。
因为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在实践过程中,就会逐渐的发现自己的认识和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情况是不是符合的,如果符合,那么可以说就是人们的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说是不符合的,那么说明可能是认识的错误性,也可能是实践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错误。但这意味着社会实践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是真理。
此外,毛主席又谈到了人们若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与客观外界的规律相符,当发生不符合的情况的时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时候就要纠正自己的思想,使之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相符合。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便在下次发生认知错误时降低认知错误的概率。但是这种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又要防止像毛主席所说的经验主义的错误。
举个简单的例子,进入一个全是学霸的理科实验班,你会发现他们的数学成绩都很好,学霸的经验告诉你数学很简单,这是他的经验,但是在你实践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数学非常难,因为你不是学霸,自然不能像学霸那样有那种经验。但如果你听了学霸的经验,片面地认为数学其实很简单,也就是说,你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毛主席还说,在实践过程中,经验是必要得,经验主义是绝对必要得。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谈理论,不联系实际,把一切都放在理论上。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又详细的阐述了认识的几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认知的感性阶段,即感觉和印象阶段。在这个阶段的理解不可能很深刻。
第二阶段就是运用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表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可以使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第三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此时,我们已经了解了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规律性。
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即达到对理论的理解。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辨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它不仅深刻而又系统的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的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具体地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在应对、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先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属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从感性上对其进行整体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观察事物的内在属性,**事物的内在属性,并尽可能多地提及事物之间的内在特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素的结合。外在因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在因素是根本。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时候,不仅要分清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地位,运用普遍的、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之。对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进而上升到事物内部特性的认识,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论实践的第一次飞跃。
经过实践理论的第一次飞跃,我们应该使实践认知理论回归实践,接受实践检验,进一步指导实践。学习、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和实践指导的过程。我们从别人身上学到正确的东西,并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实践。相反,我们在实践中也要检验别人理论的正确性?
重复往返,不断深入。正确的理论不断地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实践,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理解和发展。在认识的过程中,理性认识还依赖于感性认识,我们必需坚持反对“唯理论”即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经验是靠不住的。
“经验论”错误在于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的真实反映,这两种认识错误多我们都是不利的。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体,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这就需要我们用脑子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运用这一原则,就必需坚持从实际出发,言无不尽的原则。在实践中,要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自己。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和改造世界是上帝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知行统一。
因为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我们了解世界是为了改变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需正确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提高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要以身作则。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按照毛主席《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立足实践,科学的认识这个世界来知道我们更好的生活,也为国家付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1937年,正值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阻碍了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作出的评价。
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一切其他活动。"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这样的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为迷茫中的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指明了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是认识论》(1964年)中说,通过对知识与实践关系的不断阐述,实践可以得到更加深刻的表达和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阐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原因。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
"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说,同样的知识和行动需要一致识为基础,实践在整个知识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在联系都有了深刻的把握,感性认识也有了飞跃,成为理性认识。此外,“知识需要深化,知识的感性阶段需要发展到理性阶段”。知识的飞跃离不开实践。
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战争的领导者,都是这样。
"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自己,而是实践和改造世界。因此,就认识而言,它是为实践准备的,是为实践服务的。
实践的成功与否既知行能否一致很重要的就是在于是不是很好的运用了认识的成果。古语云,"吃一鉴,长一智"若长一智的是别人,就有必要听听老人的意见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一个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邓小平上台后的一系列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解释是正确的,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1937年,毛泽东同志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揭露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2013年的今天,这篇《实践论》让我对我们所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感触与思考。
一.理性认识**自感性认识
《实践论》开篇就指出了马克思唯物论在认识生产和阶级斗争上存在的缺陷。然后分别对认识和实践进行了阐述,指出认识的实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的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过程,指出实践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飞跃。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中提到的辩证唯物主义。因为生活就是这样。人类对这个社会的认识遵循这一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年前,人们是否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月亮都围绕着地球,那么这种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呢?
来自于生活。即使在今天,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甚至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但在确定地球是球型之后,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星图来获得一种感觉,特别是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所以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就称得上是感性的认知到理性的一个变化,人们观察星体运动,这是一个感知,从中得出地心说——从感知中进行理性的探索,不管这个理论是否正确,但这确实算的上是一个理性认知。
二.理性认识去实践中验证与指导
《实践论》的后半部分讨论了认识运动的完成与未完成,我在之前所提的哥白尼其实也反映了这点。自从人们从观察中得出地心说的理论之后,这一思想统治了很久。历史之上总是有这么几个划时代的人出现,并且开始理性的看待并且研究这些感性的认知,当经过反复实践之后,发现实践结果并不是完全与原先的认知相同。
于是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很显然的这样的观点在当时没有多少的支持者,虽然从我们如今看来,这样的实践其实是不完善的,毕竟太阳也并非宇宙中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次实践是成功的,通过实践对之前的所获取知识进行验证和修正,毕竟也许多少也取决与当时的科技水平,那时的我们无法亲眼去证实地心日心的准确性。纵观这一过程其实就产生了一个轮回,人们从外界感知,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进一步的对其进行分析,从中获取理性知识,然后再放回实践中去验证,伴随着验证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进行新一轮的从感性到理性的移动。这就是认知运动不能完成的原因。我们现在得出的一些结论,目前可能是正确的,将来可能需要修改甚至推翻。
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实践和验证,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我们的理论。
三.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论》中特意提到了这样一段话: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如果你想知道原子的组织和性质,你必须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来改变原子的状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这样类似的观点我们平时听的不少,特别是在注重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机械行业。
我们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这些东西从他们的直接经验和深入的理性认识中传递给了我们。这可能是本文中提到的间接经验。这些东西积淀了很长一段时间,知得珍惜。但是只是单纯的学习书本注定是不够的,也许你可以脱离实践去理解的很透彻,但是永远只是跟随前人走过的脚步。我的意思是这些东西很可能成为新的牢笼,也不排除存在就像是当时的地心说一样的东西,你不再从实践中去探知新的东西,获取新的感知,那么也就不存在之后新的理性东西的积累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就是永远止步或者不断倒退。
四.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文中还有一段给我的启示也是很大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以前听说过右倾左倾思想,当时也许不是很明白,但完此文之后对这个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世界的发展是必然的。当你看不清、看不懂、跟不上这一发展趋势时,对问题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解决问题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我们的认知超过或者是落后与实际在种种限制之下都是有可能的,也不是什么大的错误,而相对更重要的是要不断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当变化来临时,你必须强迫自己快速而准确地适应它。
“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我们必须不断修正,不断认知,才能在实践之中开拓一条相对真理的道路,引导我们正确的方向。
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停止。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结束,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永远不会结束。没有办法终结真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文章最后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作为机械专业的学生,严谨是座右铭。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积累实践经验。我们应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理性知识的获取也应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应具有创新精神,不应固守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应探索自己的实践,才能有所发展,不断修正和寻求真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3-12-17
阅读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生活。我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第一篇:《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复杂。通过阅读《红楼梦...
发布时间:2024-03-06
——读《毛泽东传》有感 17一起咯计咯机 近日读了《毛泽东传》,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事迹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其中,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经历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20多岁,对大部分人而言还没有真正经历什么生活的磨难,在完成大学学业之余,很多人也在规划自己的未来,但不论如何,对于未知的远方,每个人在好...
发布时间:2023-11-12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
发布时间:2024-02-16
当我们受到启示时,产生了新的见解和想法,应该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心得体会时,不要限制于格式,关键在于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如何写个人心得体会呢?首先,要回顾所得到的启示或见解。详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受和思考过程,尽可能地将这些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做有助于读者了解你是如何从中获得启发的。其次,...
发布时间:2024-05-17
导读: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社戏》读后感,欢迎阅读!候场读后感 篇1 《岛》讲述了女儿面临情感困惑时,更加迫切想跟母亲交流,了解母亲在处在二十多岁未婚时的遭遇和家庭环境,而对此一向讳莫如深的母...
发布时间:2024-01-24
我对博弈论的看法:在一件事情,或者冲突发生的时候,去寻找一个平衡,然后尽量让这个平衡往好的优势的方面去进行。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遇到博弈,买东西的讨价还价,工作上的同事合作,可以说应用方面很广泛。但是不要以为学会了博弈论就什么事都办的好,这是一个万金油的学科,而不是一个万能的学科。最主要还是活学...
发布时间:2024-05-01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契约论》读后感(通用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篇1 论证方法上,作者采取了这样一个抽丝剥茧的思路——选取当时最典型的市场环境和生产过程,...
发布时间:2024-01-31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管理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知识。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如何管理团队是每个领导者都面临的问题。sagw质保的领导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学***打造一个不断进取、主动、协同、创新、高效的质保团队,为使公司发展成为行业领先,提供驱动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保驾护航。今天,宣广顺...
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