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反比例函数教案推荐#】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推进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必要途径,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想向大家介绍一些与“反比例函数教案”相关的知识,为了方便未来阅读建议您收藏本页的网址!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
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 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
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2) 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
(4) 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
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本节课是全章的核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结合实例,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等手段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归纳等数学活动,并初步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逐步明确反比例函数的直观形象,为学生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提供思维活动的空间。也为以后二次函数以及其他函数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结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学生在动手操作,学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2、通过观察反比例函数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3、在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了探索和创造,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描点法作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利用图像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难点:如何抓住特点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中要求“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
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问题一: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是通过几个步骤画出来的呢?
2、问题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又是什么形状呢?大家想知道么?
通过问题一帮助学生回忆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方法,并认识到任何函数的图象都可以用描点法画,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为探究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奠定基础。问题二的提出,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二)类比联想,探究交流---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
1、问题一:根据已经学过的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怎样画出反比例函数y=和y=--的图象?
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得出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基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再让学生分组尝试画两函数的图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在“列表”这一环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在“连线”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平滑的线条连接,或者把两个象限内的点连起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平滑曲线”,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代数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y=﹙k≠0﹚,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并给出双曲线的概念。
2、问题二:比较函y=和y=--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之见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巩固训练:画函数y=和y=--的图象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组完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基本方法,也为后面观察分析归纳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增加感性认识。
(三)、探索比较,发现规律----函数图象性质
问题一:观察函数y=和y=--的图象
(1)找出反比例函数y=(k≠0)图象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每个函数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由什么因素决定?
(3)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对反比例函
数图象进行观察、分析,对函数图象的位置与k值符号关系的探讨,以及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分支在相应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的探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根据对图象的观察,由得到的图象特征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性质:(1)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k≠0)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3)当k
(四)、归纳总结,
问题一: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问题二: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在图象分布与性质上有什么异同点?
通过列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小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纵向对比,加深认识。通过学生自由讨论、总结、概括本章所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图象及其性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
(五)布置作业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时刻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这一节的内容符合新课程理念,课程要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在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意义。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使学生明确函数、方程、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三种重要的数学模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教学过程中,还渗透着建模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这些思想也为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是前面几节课的综合应用。由于函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根据教学大纲的明确规定并结合素质教育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以下目标:
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模型,使学生掌握生活中有一类两变量的乘积为定值的实际问题可归结为反比例函数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①使学生能模仿“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自己提出或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引例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作业中通过编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进而努力学好数学的情感。
②使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观。
③引例中让学生具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献爱心精神。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把一类实际问题归结为反比例函数问题来解决,这是因为:
1.反比例函数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模型,它真正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通过对例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而得到的结论。它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规律,蕴含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对今后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突破难点时,我注意:
1.使学生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生学会“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它直观、形象、好理解。
2.密切联系实际问题,注意观察生活。
根据课程标准,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例1,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法,降低难度.其余,我都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问题教学法,让一个个有阶梯的问题充满课堂教学,时时启发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以下教育规律:
1、遵循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体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2、创设问题情境,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由易到难,化繁为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也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注意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自己探求知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会寻找、发现,学会归纳总结,逐步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本领。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演示图象,更好地教会学生“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展示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P.R.Halmos语),是数学知识、能力发展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去年下半年,励才中学初一(2)班黄晶晶同学的爸爸诊断为肝癌,家中又突发一场大火,真是祸不单行,一下急需的10万元款从何而来,关键时刻,群众积极响应镇政府的号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结果,捐款总额比预期的还要理想。如果你是镇政府领导,你除了积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之外,能不能运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对即将发动群众献爱心进行策划呢?
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共同来学习以下两道题目: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的事出发,激起学生的爱心,为积极筹划这个活动,带着对数学的求知欲,进入例题的学习。
学习例1:
小明家离学校1500m,某天小明上学时,发现时间不多了,就加快了行车速度,①小明行车平均速度(υ)与所用时间(t)有怎样的函数关系?②如果所剩时间为15分钟,那么小明的平均速度至少达到多少才能按时到校?③为了安全起见,小明的平均速度最快达到90m/min,他至少要留多长时间,才能安全到校?④画出函数的图象。
例1中,出现了一个常量,两个变量;我们看,
平均速度(υ)随所用时间(t)的变化而怎样变化?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关系?若是可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去解决问题.
②、③两问实际上就是函数的特殊情形,一是已知自变量,求函数值;一是已知函数值,求自变量.从这两问,再引导学生探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④问中,指导学生画图,分析问题(多媒体展示函数图象).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课本例1的改编,更换背景的目的是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后面的例2也是在课本例2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背景,目的也是如此.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反比例函数的应用问题,我选择教师引导法.引导学生联系反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渗透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画图象前,已引导学生探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这样就化解了教学难点.
小华同学的爸爸在某自来水公司上班,现该公司计划新建一个容积为4×104m3的长方体蓄水池,小华爸爸把这一问题带回来与小华一起探讨:
①蓄水池的底面积S(m2)与其深度h(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②如果蓄水池的深度设计为5m,那么蓄水池的底面积应为多少平方米?
③由于绿化以及辅助用地的需要,经过实地测量, 蓄水池的长和宽最多只能分别设计为100m和60m,那么蓄水池的深度至少达到多少才能满足要求?
这是个几何体积问题的应用题,我通过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逐步分析,最后通过建立函数这种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问题(1):这是一个几何体积问题,问题中包含有哪些量? 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
问题(2):在容积不变的情形下, 蓄水池的底面积S(m2)与其深度h(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为什么?写出关系式.
问题(3): 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如何确定?从而决定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又是怎样?
问题(4):能否画出函数的图象? (指导学生画图,分析问题,多媒体展示函数图象.)
问题(6):题中②、③两问除了利用图象来解之外,是不是也可以利用方程解或不等式解?
设计意图:对例2采用了设计问题系列,启发学生思考,联系旧知识建立函数模型,解决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从而确定了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渗透了函数的思想,让学生初步了解函数模型的建立方法。最后渗透一题多解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渗透“函数——方程——不等式”思想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解题后的再思考,将知识系统化。
“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华罗庚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反比例函数知识的应用,我设计了例2的后续问题,让学生练习。使课堂教学能前后连贯。
例2中的新建蓄水池工程需要运送的土石方总量为4×104m3,某运输公司承担了该项工程运送土石方的任务。
①运输公司平均每天的工程量υ(m3/天)与完成运送任务所需要的时间t(天)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②运输公司共派出20辆卡车,每辆卡车每天运土石方100 m3,则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该任务?
可以通过此类题反馈本节所学,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及时加强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
①现在大家能否利用我们刚掌握的知识来策划发动群众献爱心呢?
②如果每人平均捐款100元,那么需要发动多少人捐献。根据实际生活水平,每人平均捐款只能达到50元,那么至少要发动多少人捐献?发动人数与每人平均捐款数成怎样的函数关系?当每人平均捐款数一定时,捐款总额与发动的人数成怎样的函数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到课堂之初的问题中,解决问题,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再由教师补充归纳本节所学知识内容。
(1) 通过本节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生活中有一类两变量的乘积为定值的实际问题可归结为反比例函数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2) 初步学会了数学建模的方法.
(3) 树立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观。
根据新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我的作业布置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选做题是一道自编题,我的目的是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复习了旧知,同时还能让学生体验一下做老师的愉悦.
(5)选做题:
4月6日,姜堰溱湖湿地公园游人如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蜂拥而至,“小数学”利用早上上学前的时间,来到公园门口,他发现……。请你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编两题,要求分别能利用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
数学思想 引例 ×× 例1 ×× 例2 ××
及本节新知 ×× ×× ××
结束语: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我的教学内容,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永远处于一种亢奋状态。
说课对我来说是新事物,今后我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节课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各位!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小节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领域,是我们在
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领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函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有效模型,同时,本小节的学习内容,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也可以说是后续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3、能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及比例系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学:
1、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四)教学难点:
1、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二、分析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由于学生已学过正比例关系,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等概念,由于打算采用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从而掌握新知识
(二)学法: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概括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三、分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育大全
1、由于学生所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一次函数等概念时间已较长,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对这些知识加以复习,以换取学生以以有知识的记忆。
2、在情境中,列举大量实例,让学生装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为学生的探险索创造条件。
(二)探索过程
1、学生的探索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列出的大量函数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
2、通过一系列的探索,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函数的共同特征,从而给出概念。
3、在学生得出反比例函数后,再进行深化,给出比例系数为负数或分
的情境,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小结和作业:
在学生的自我小结中教师加以完善,对反比例函数有一定程度上的掌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代数章第节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主要从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函数知识是初中代数的核心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函数把前面所学的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是整个初中代数知识的“桥梁”,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别于解析式为整式的一次函数。同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也与众不同。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象,以及根据图象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的情况。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去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4、心育目标:
(1)通过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增强学习意志。
(2)让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并乐于展示自我,敢说,敢问,敢于相信自我。
(3)克服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及对教师的依赖性。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性。
2、教学难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
二、教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整体构思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用引导、启发、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观察、思考、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另外,我还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的形式,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有效的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一种方法远比学会一个知识点重要的多。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的内容以及学情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方式进行学习,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培养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提问:
1.小学时我们是否反比例关系?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叙述反比例关系?
(1)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之间的关系。
(2)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之间的关系。
2.若从函数的观点看,上面例子中的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作自变量和函数。可以写成怎样的函数关系式呢?
让学生改写,得出结论。用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的实例,形象地把抽象的定义引出。增加学习兴趣,降低思维难度,减少学生对函数部分学习的畏惧心理。增加学习兴趣,强化主动的学习动机。
(二)、新课传授: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问1.说出观察两个变形式后的初步印象,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问2.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能否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呢?(学生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巩固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学生口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回答好的给予赞扬,不完善的或不得要领的给予热情的帮助,鼓励。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循序渐进的挖掘定义的内涵,去体会数学的严谨。通过授课的语言,表情动作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氛围,为学生自信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学生体会,自己动手画图。
(投影出示)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问1:画函数图象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问2:选值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问3:你能不能自己完成这道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帮助学生消除依赖心理,把作图最标准的用投影仪投出,以此为例图。并希望大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2)引导学生分析图象的特征和性质
问:观察函数y=kx和y=kx-1的图象。分析反比例函数的特征。找出反比例函数图象有那些共同的特点?有那些不同的特点?
①分组讨论,并鼓励全体同学要细心,有耐心,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相信靠大家的智慧会全部找出。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能力,用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的去发现、思考,体会学习方法。
②找学生小结本组讨论的结果。
(看哪组总结的最全、语言最标准、简练,不够准确的下面组可以给予补充)在本环节中回答精彩的给予肯定,没想出的鼓励大家继续去发现,最后让大家去评判回答最佳组,激励大家学习他们肯于动脑、积极思考的态度,让大家给予掌声,让学生体会努力后成功的感觉。并学会且乐于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③根据对图象的观察,由得到的图象特征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由电脑投影出空表格,大家一起添表格内容,巩固记忆)
图象
性质:
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设计意图:使每个学生的认知、条理更清晰,呈现出本节课知识重点,巩固记忆。又因为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使学生
体会团结协作的作用和努力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3.(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投影出示例题:已知y与x成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求x=1.5时,y的值。
用提问的方式对此题加以分析.
(1)y与x成反比例是什么含义?
(2)根据式子能否求出当x=1.5时,y的值?
(3)要想求出y的值,必须先知道哪个量呢?
(4)怎样才能确定k的值?用什么条件?
(5)你能否自己完成这道题?(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在问、想、做中鼓励思考,体会成功的感觉,让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并乐于展示自我,使学生敢说、敢问,敢于相信自我。
4.巩固练习(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巩固与拓展)
(投影出示自选题目)
联系所学知识由学到用的结合。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是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跃迁。
5.总结:
学生:从学习知识和情感体验等方面谈体会和收获。
教师:肯定大家的努力及大家在本堂课中的表现。表扬在本节课中表现突出的同学。
6.布置作业
教材130页1、2、3、4.131页5、6。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进一步巩固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画反比例函数图象,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
2.通过从图象中获取信息,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3.通过对图象性质的.研究,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让学生积极投身于数学学习活动中,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论,不仅使他们记忆犹新,还能建立自信心.由学生自己思考再经过合作交流完成的数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使他们互相增进友谊.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图象,归纳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特征,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中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类推归纳概括学习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5.2.2A)
第二张:(记作5.2.2B)
第三张:(记作5.2.2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图象总结出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并讨论了反比例函数
教学目标:
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从现实情况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导入反比例函数。
2、U=IR,当U=220V时,
(1)你能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20406080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
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答:①I=UR
②当R越来越大时,I越来越小,当R越来越小时,I越来越大。
③变量I是R的函数。当给定一个R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值,因此I是R的函数。
二、新授: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2、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两条边长分别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
解:y=20x,是反比例函数。
三、课堂练习:
P133,12
四、作业:
P133,习题5.11、2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4-05-06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反比例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
发布时间:2023-11-28
本文将详细剖析和分析“反比例课件”的多个方面,敬请您将此页面加入收藏夹以备不时之需。教案课件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因此对于随意书写教案课件,教师们需要注意。要知道,一个优秀的教案课件应该有层次分明的知识点设计。...
发布时间:2023-11-26
教学课件的规划对于老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帮助老师更好地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每个老师都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案课件,以便顺利进行课堂教学。下文将简要地介绍和阐述“比例问题教案”,希望能给您带来新的体验和想法!...
发布时间:2023-10-22
栏目小编精心准备的“函数课件”是为了传递一些重要的知识给您。为了更顺利地进行教学,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而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忽略重要内容。希望这些指南能够对您的创业提供支持!...
发布时间:2024-04-09
指数函数教案 篇1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性目标 1、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形结合思...
发布时间:2023-11-25
教学目标熟练地掌握二次函数的最值及其求法。重 点二次函数的的最值及其求法。难 点二次函数的最值及其求法。一、引入二次函数的最值:二、例题分析:例1:求二次函数 的最大值以及取得最大值时 的值。变题1:⑴、 ⑵、 ⑶、变题2:求函数 ( )的最大值。变题3:求函数 ( )的最大值。例2:已知 ( )的...
发布时间:2023-12-24
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在工作中备课时必需准备的材料,每天老师都有责任认真撰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关注整理教学中的难点。或许很多人对“指数函数教案”感到困惑,但请不要担心,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会逐一解答您的疑惑,请务必珍藏本文!...
发布时间:2024-05-02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应用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3篇),欢迎大家分享。比例应用题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
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