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拉贝日记》的观后感集锦

《拉贝日记》的观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1-20

《拉贝日记》的观后感集锦

2024-01-20 13:23:25

【#实用文# #《拉贝日记》的观后感集锦#】我们欣赏到了优秀作品,令人叹为观止,每次带来更大刺激的同时,都会激发我们不同的看法。 观后感,是将自己的真实体验记录下来,观后感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收获更多的知识,您是否曾思考过该如何写好作品名观后感吗?现在为您提供的是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整理的“《拉贝日记》的观后感”,建议将这个链接保存在你的电脑上方便下次打开阅读!

《拉贝日记》的观后感 篇1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出生在德国汉堡,那是欧洲十字路口的一道亮光。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本进攻南京前夕,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举为南京安全区主席。

12月13日,日军攻打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战役。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

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xx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xx平民***。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的日记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但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如实、诚恳地解释真相。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来自德国柏林的墓碑抵达南京,现在保存在日军南京大**遇难者纪念馆。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和所取得的成就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未想过自己是一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似乎还能听到拉贝先生长长的笑声和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看到他挥舞双臂的愤怒表情和书写的剪影。

《拉贝日记》的观后感 篇2

我不会因为一部电影的平庸而否认拉贝的伟大,而同样我也不会拉贝的伟大而却去承认一部平庸的电影。虽然《拉贝日记》在德国获得大奖,但这并不代表这是一部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好电影。《拉贝日记》给我带来的失望超出了我的预期,在这部影片里我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震撼,甚至没有什么感动。这部拍给西方人看的“拉贝小传”虽然也只有两个小时的片长,却让我感到是如此冗长,我不知道在影片的播放过程中看了多少次时间,《拉贝日记》“循规蹈矩”到没有任何惊喜,甚至没有一个高潮点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影片如同流水账一样,平庸到没有让人想重看一遍的欲望,而在走出影片后,脑海里那刚刚看过的影像也正立刻慢慢消散,《拉贝日记》给我便是这样一种极度模糊的印象。

说到刻画那场浩劫中真正的主角中国人,我就不能不提到《南京!南京!》。导演陆川在接受杨澜时采说道,那一个个特写的中国人的脸庞是他照着真实的照片尽量寻找长相相似的群众演员来化妆扮演,而这便使《南京!南京!》里那一张张茫然、无助却带着点刚毅的脸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拉贝日记》中,导演罗瑞·加仑伯格却依然采用了一种最为平庸的手法来塑造中国人。只有在拉贝选择那20名士兵时,镜头了给了那些士兵一些镜头特写之外,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中国人已经完全沦落为了这部影片中的道具。除了张静初这个所谓的主演和拉贝先生的司机之外,我几乎想不起电影中有哪张让我难忘的中国脸庞。

当影片中的中国人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影片中浩劫给人所带来的震撼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或者说,《拉贝日记》的故事核心是完全转移到了拉贝此人身上,因此甚至可以说这场浩劫中在《拉贝日记》中已经完全成了成就影片中那个拉贝的光辉形象的一个活动的背景板。

而同样的问题也在屠杀桥段中可以看到。在预告片中被大肆渲染的“多米诺骨牌屠杀”桥段则是我在影片中看到最为难受的桥段之一。但这并不是因为屠杀的残忍,而是对该桥段中所表现出的造作感到难受。在桥段中,那些中国士兵已经完全彻底地被道具化,在机枪扫过之时,居然没有一丝要躲避反抗的意思,完全按照导演的意思在特定的时间并以相同的姿势倒下,毫无生命的道具也不过如此了。

当有的电影试图还原那张浩劫中的每张脸,而有的电影却用粗糙的大笔将中国人一笔画过。《拉贝日记》中的中国人都在拿着聚光灯,只不过他们都站在聚光灯的背后,光芒全部落在了电影中的拉贝身上。由此不得不说,有时比比,才知道哪部影片更有诚意。

陆川在将五个小时的电影剪到了两个小时之后,原本剧本中存在着三角恋剧情被完全删除,以至于我们在现在公映的《南京!南京!》里完全看不到有几个角色之间原本存在的感情纠葛。

事实证明,删除比保留更加困难。

诚然,加入几个主角的感情纠葛后,会让影片显得更商业更吸引观众一点,然而这必须要看是什么影片。将这种无谓的感情戏掺杂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便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腻味。商女不知亡国恨,老外不知屠城痛。南京大屠杀这场浩劫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眼中似乎仍然太过遥远,从他们彻底将中国人沦落为一个个只会呼吸的道具可以看出,他们似乎还远远没有了解到这场浩劫给中国人带来那种难以抹灭的痛,而是在用一种纯国外的思维来打量这场浩劫,因此他们更关注这场浩劫上的外国人,对发生在这场浩劫上的莫须有的异国恋则更加有兴趣点。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态度甚至是霸道不负责任的,这不禁让我对《拉贝日记》的诚意表示怀疑。因为在影片中将张静初的爱情戏份删除,对影片的剧情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相反会让剧情更加紧凑点。而偏偏就是这对表现影片主题毫无帮助且和历史完全无关的恶俗剧情,在影片中以“战场中的浪漫”的名义肆无忌惮地游荡在血和尸体之上。

而影片中的恶俗之处远不止这一处。

我不明白外国人是否真的能理解在这场浩劫中出现所谓的欢呼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劫后余生固然可喜,但远远不会达到影片中那样欢呼雀跃的程度。这种将人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激动更多的是一种悲乐,而不是影片中那种没心没肺的狂欢。然热这种欢呼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出现。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便是最后拉贝离开南京的桥段,且不论这场戏是否符合史实,单单那些那些衣冠鲜亮的且满脸红光的群众演员,就让我难以感受到他们刚刚经历过一场死掉无数中国人且缺乏充足食物的浩劫。无论拉贝拯救了多少人,但在这场死了30万人的浩劫中,任何的欢呼都是刺耳的。至此,这部影片中的中国人已经完全成为衬托拉贝光辉形象的元素了。

《拉贝日记》的结尾,必然成为最恶俗的桥段之一。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这八个字就是我对《拉贝日记》最直接的印象。这是一部无论从尊重史实的程度上还是从一些虚构的剧情上来看,都有着太多太多瑕疵的影片。这部耗资万美元的“大片”,空有还原历史的想法,却缺乏还原历史或者是传达真相的能力。对浩劫缺乏足够尊敬的描述,而影片里和日军的交涉以及安全团内部的矛盾这些本可展开的剧情又浅尝辄止。这部平庸到极点的影片甚至比不上好莱坞标准流水线的作品,至于比肩《辛德勒名单》那更是天方夜谭。虽然影片中的演员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尤其是扮演香宫鸠彦的香川照之更是令人尊敬。如果没有这些演员,那么这部影片甚至连平庸都谈不上。

拉贝是伟大的,但这部《拉贝日记》却离伟大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

《拉贝日记》的观后感 篇3

《拉贝日记》的镜头对准了一个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建立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普通百姓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而且各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多年来国内都有一种声音,呼唤能有一部既真实反映史实又能为全球观众所理解的电影作品出现,并为此给出了一个参照的榜样——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部被誉为“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的经典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拉贝日记》在德国上映时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不是在技术层面讨论电影的好坏,而是惊讶于通过拉贝知道了历史上有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拉贝日记》实现了它最本真的愿望。在世界电影潮流倾注重表现人性和进行历史反思时,曾拯救过数十万生命的拉贝,被再次用来拯救现代人所具备的共同病症——麻木与遗忘。

《拉贝日记》带有传记片色彩,但在故事性和细节营造上,通过一些好莱坞式的表达方式,塑造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丰满人物形象,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大全的、被偶像化的拉贝,而是一个有着诸如脆弱、躲避等人性弱点的拉贝。送夫人逃离南京、被国际安全区管理委员会举手选为主席、与医生威尔逊之间的口舌之争……这些情节的设置,或悲伤、或戏谑、或幽默,在缓和影片沉重气氛、增加影片观赏性的同时,也为拉贝从犹豫不决到坚定信念的心理转换过程,作了巧妙中的铺垫。各国大使和媒体就要乘船回到南京,拉贝在日军要摧毁安全区的危急时刻,带领同事站在了日军的枪口前面,影片用这紧张的一幕将拉贝定格为正义的化身,其英雄形象也焕然而生。

《拉贝日记》中也有救赎主题,良心受到撼动的日本军官,在知道日军将要摧毁安全区的时候,将消息通报给了拉贝。许是篇幅和电影重点并不在此的原因,电影中日本军官的身份十分含糊,其“告密”诱因并没有展开讲述,因此救赎主题在电影中只起到了点缀作用。

《拉贝日记》是一部有关纪念的电影,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唤起更多人对那段悲剧的关注,纪念在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纪念那些曾经在艰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人。但在表现人性真实和反思战争残酷方面,救赎在艺术感染力上,有着不同的力量,只是,在目前日本右翼势力还在否定南京大屠杀、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想以救赎的角度拍摄南京大屠杀,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还需要时间慢慢将罪恶洗涤,等待沉睡良知的苏醒。

《拉贝日记》的观后感 篇4

由于受《南京!南京!》的刺激,再看《拉贝日记》它号称中国版《辛格勒的名单》,虽然我对它的制作班底有信心得多,但由于《拉贝日记》在洛阳的上映时间晚于《南京!南京!》,我看《拉贝日记》也就安排在了看《南京!南京!》之后,心里总揣着些不舒服的情绪。

尽管我心深处有一些民族仇恨的情绪,但我还是喜欢上了《拉贝日记》。它的立意,让我感动,让我尊重!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珍贵的东西,我称它为主题,犹如一个人的灵魂。我觉得《拉贝日记》是成功的,虽然也许它的立意不够新颖,但这样的主题也永远不会老旧,就像经典老歌,什么时候听都感觉有暖暖的东西在心底流淌。当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当巨大的战乱无法逃避,一个具有人格力量的人或者说简单一点,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拯救能拯救的,用尽全力,对抗看起来无法对抗的,折射出来的那种品格,叫大爱,叫至善,叫勇敢,它闪耀着最宝贵的光芒,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最基本的定义!

如果说纪录片《南京》是对事实的一种真实记录,那么《拉贝日记》就是对人性的一种真实剖析,在那场最残忍的浩劫背景下。我不想多说当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发指罪行,历史的确不应该遗忘,但记住仇人的同时,又有多少人记住了恩人——那些拯救了南京25万难民和士兵的恩人?试问当代12亿中国人,80万南京人,有多少人知道恩人的名字和恩人当年的所为?恩与仇相比,我们更应该铭刻什么,弘扬什么?

再回到电影本身,来看《拉贝日记》里一些精彩的点:

罗伯特威尔逊,内科医生,他痛恨“纳粹党员”,心直口快地公开表示对拉贝的不满,但当拉贝用行动一力承担起了拯救工作之后,他与拉贝站在了同一战壕,共同担当。这里有两个场景很有意思,一是女教师挽留拉贝留下时他对拉贝的冷嘲热讽,一是他与拉贝在巨大压力下一起喝酒弹琴,两个细节两种风格,把巨大战争阴影下的两位大慈善家的形象刻画的鲜明而有味道。

瓦莱莉?杜普雷,金陵女子学校的老师,敢爱敢恨,正气凛然,当她得知拉贝夫妇要背弃他们的拯救离开南京,她气得诅咒“船沉掉”;她敢于冒大不韪在自己的学校收留800多名中国士兵,并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她甚至纵容了女学生夜里离开学校给弟弟送饭……看电影的.时候,我也认为她的做法挺不理智的,可能给所有人带来巨大的麻烦甚至杀身之祸,可是反思回来,如果她够理智,如果她怕麻烦,如果她畏惧杀身之祸,她为什么不离开,她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危险建立那个被恐怖包围的安全区?拥有伟大的仁慈之心和敢于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性格,她所有的做法都变得不难理解,而且值得仰望!

电影对于一号人物拉贝的刻画更有许多精彩细腻的点,比如他把难民们藏在德国国旗之下,比如他与妻子感情笃深的相处场景,比如他决定独自留在南京拯救中国难民后提着一只鸟笼送走妻子的情景,比如他将自家全部存款善良、勇敢、仁慈……怎能不佩服,怎能不感动?

再说说《拉贝日记》里的线:电影的主线就是慈善家们建立安全区,然后想方设法地保护安全区,跟敌人斗智斗勇。铺线则是日本朝香宫鸠彦亲王为首的侵略者极尽所能的对中国人屠杀,对安全区破坏,两条线交织紧密,又相铺相成,同时线上的每个点也都清晰连贯,最后戏剧化的结尾是屠杀者们接管了安全区,两条线自然合一,电影结束。

两条线的交织与对立,直到最后重合,酣畅流离地构成了电影完整的面。看到结尾再回顾整场电影,历史仍是历史,但留在心里的情绪,已不仅仅是刻骨的仇恨,因为善的存在,因为大爱在心底闪光。

看完电影已经10天了,总觉得心底有些东西挥之不去,所以动笔。又由于天性的懒惰,许多的细节都没有写出来,只是,为了记录一些情绪,更重要的,是对一部优秀作品的致礼及那些伟大人物的致敬!

《拉贝日记》的观后感 篇5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拉贝日记观后感九篇

    发布时间:2024-01-13

    “祸从口出”嘛,所以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许少说话,多做事,才是明智之举。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

  • w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精选

    发布时间:2024-02-10

    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大家推荐一篇讲述“《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的好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名观后感呢?有空时看看经典电视剧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我们可以把在作品中领悟到的道理写成观后感。我们在观赏时,需要仔细地领会,写观后感时不用过分追求文体、格式、长短,但应尽可能的展开来写,感谢阅读...

  • w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精选(12篇)

    发布时间:2024-02-10

    栏目小编为各位收集并分享了“《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欣赏优秀的作品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愉悦,观看作品时总会涌现非常多的想法。观后感的文字表达能力是观众的重要素质之一,观影可以提高我们写作的能力水平。您对于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有什么见解呢?...

  • w
    拉贝日记

    发布时间:2024-01-13

    文档写作能力是成功工作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如今,人们对范文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善用范文是创作出优秀文章的重要保证之一。以下是我们搜集整理的“拉贝日记”,欢迎大家来看看!...

  • w
    平安观后感集锦

    发布时间:2024-01-08

    不管怎样,生活还是要继续向前走去。有时候受伤和失败不一定是坏事,它会让你更好,孤独和失落也是如此。一切都会成为一件好事,只要你能走到最后。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对于人类来说安全永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无论是谁都应该爱惜生命在日常生活中,有必要了解一些保护生命安全的基本知识我...

  • w
    网观后感集锦

    发布时间:2024-03-16

    小编为您整理了“网观后感”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电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各类艺术的结合体,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观后感可以展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写观后感时要深入分析文章,才能表达真挚的感受。有没有好的作品名观后感模板呢?...

  • w
    观后感日记8篇

    发布时间:2023-11-15

    如何写出不失新意的优质作品名观后感呢?不同的人在观看同一部作品之后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写观后感有助于深入理解电影的内涵,写观后感要循序渐进地写,将评论与感受合二为一,您可以在以下资料中找到与您需要相关的资料“观后感日记”,阅读一篇好文章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让大家都能够从中受益!...

  • w
    有关安全的观后感集锦

    发布时间:2024-01-13

    俗话说:“路如虎嘴。”这句话是为了提醒我们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不仅司机要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路上的行人也要注意安全。例如,当我们过马路时,我们应该注意左右车辆,并快速穿过它们。我们不应该随意过马路。我们应该遵守交通灯的指示。只要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就能避免事故。“高高兴兴地出门,平平安安地回家。”因此...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