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方程的意义的教案(合集五篇)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将“等式”和“方程”进行直接对比。以使学生理解和区分“等式”和“方程”。口算题引入铺垫后,要再回过头来充分利用。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再回到口算题上,将口算题通过变化由等式到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弄明白“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与健康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我校周边环境现状,包括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及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以期为学校管理、家长选择及政府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考察主要围绕学校周边道路、商店、餐馆、公园等场所;问卷调查则面向学生、家长和教师;访谈则涉及学校管理人员、社区负责人及部分商家。
调查结果
交通安全:学校门口设有交通警示标志和减速带,但早晚高峰时段交通拥堵严重,学生过马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建议增设交通协管员,优化交通流线。
食品安全:周边小卖部和餐馆众多,但部分商家存在无证经营、食品存放不当等问题。建议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定期检查并公示检查结果。
环境卫生:学校周边环境卫生整体良好,但部分角落存在垃圾堆积现象。建议加强环卫力量,增设垃圾桶,并开展环保教育。
文化娱乐设施:周边缺乏适合学生的文化娱乐设施,如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建议政府规划时考虑增加此类设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学校周边环境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及文化娱乐设施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建议学校、家长、政府及社区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改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丰富的成长环境。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我校周边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社交环境及文化氛围等方面。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社区走访的方式进行。深度访谈涉及学生、教师、家长及社区居民;问...
查看详情>>与“方程的意义的教案(合集五篇)”相关的文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汇集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内容
方程的意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
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地、合情地获得一些结果。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能从“数”与“形”两个角度认识数学。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根据盲生因视觉障碍,对事物缺少整体感知,不能准确地理解抽象的数学观念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直观创设情境,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调动学生的直观思维;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思考、猜想、验证、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
内容分析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从未知数只是结果到未知数参加运算,是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一次提升;也是学生又一次接触初步代数思想,是思维的一次飞跃。代数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思想",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教学目标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感知、思考、猜想、验证、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方程模型的思想,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3.分类分层教学,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教学准备
玩具天平塑料香蕉小袋子多媒体课件、盲文及低视力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抽象出等量关系
(一)依据天平,理解相等,
1.认识天平
同学们认识天平吗?知道天平是干什么用的吗?(称质量、比较物体的质量)那天平是根据什么来称量或者比较物体的质量?(平衡)让学生用玩具天平来感知一下平衡(低视生看,老师协助全盲生用手慢慢向上托,直到手掌触到物体)
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仿照小猴子的样子来演示一下平衡。如果左边重呢?怎样演示?右边重呢?2.理解相等
低视力生看大屏幕,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帮助全盲生把实物挂起来(天平左面有60克和40克的香蕉,右面有100克的香蕉)
天平此时的状态怎么样哪?(低视力生观察,全盲生感知。)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查看详情>>与“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汇集5篇)”相关的文章
方程的意义的教案十三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方程的意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
教学用具:
简易天平、砝码、标有“20”、“30‘和”?“的方木块。
画有p97页上图的挂图、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1、一个加数=()
2、被减数=()
3、减数=()
4、一个因数=()
5、被除数=()
6、除数=()
二、尝试
1、方程的意义
(1)出示简易天平,将天平、砝码摆在讲台上,这是一台天平,它是用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的。怎样用它来称物品的重量呢?在天平的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边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师演示如何用天平称物品。(称出的物品同p。105页上图。)
(3)问:那么,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地方才能说明天平是平衡的?(指针必须指在刻度线的中央。)
(4)教师强调说明:天平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平就平衡。反过来说,天平保持着平衡,就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
(5)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试试看!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写出算式20+30=50。
问:20+30=50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
(6)什么叫等式呢?(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7)师改变天平上所放的物品和砝码,使之与p。105页的下图相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的天平是否平衡?说明了什么?(图中的天平是平衡的,因为指针指在天平刻度线的中央。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②怎样用式子来表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再试试看!
板书;20十?=100。
③”?“是不是要求的未知数?我们以前学习过,一般用什么
字母表示未知数?(师生共同把等式”20+?=100改写成“20+x
=100)
④20+x=100是一个什么式子?(也是一个等式。)
⑤这道等式与20+30=50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⑥左盘中这个标有”?“的方木块应该是多少克,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呢?这就是这个等式中的x是多少才能使等式左、右两边正好相等呢?可以是一个随便的'重量吗?
生自由说,师总结:这里的x所表示的未知重量不是随便确定的,它必须是使天平保持平衡的重量,也就是说未知数所代表的数值必须使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⑦同学们观察一下天平,想一想...
查看详情>>与“方程的意义的教案十三篇”相关的文章
方程的意义的教案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教案。在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时,老师还需要投入一些心思。教案是教师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您所需要的“方程的意义的教案”,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给您带来启发!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53~54方程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全新的概念课,让学生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了四年的算术知识,及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是渗透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式的一个突破口,是今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块奠基石.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及生活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
3,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以及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教学设想
概念教学本来就比较抽象,而且方程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又有别于学生一贯的算术思路,因此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知方程的意义,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尽量直观化,生活化,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同时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过程.经历从具体-----抽象------应用的认知过程.
六,教学准备:课件,天平,实物若干等
七,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利用学具(简易天平)感受天平平衡的原理.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建立表象
1.认识天平.
2.同学们通过课前的实际操作你发现要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天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
3.用式子表示所观察到的情景:
情景一:导入等式
(1)天平左边放一个300克和一个150克的橙子,天平的右边放一个450克的菠萝
300+150=450
(2)天平左边放四盒250克的牛奶,右边放一盒1000克的牛奶
250+250+250+250=1000
或250×4=1000
情景二:从不平衡到平衡引出不等式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
在杯子里面加入一些水,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要使天平平衡,可以怎么做
情景三:看图列等式
(1)
x+y=250
(2)
536+a=600
直观认识天平
回忆课前操作实况理解平衡原理
观察情景图,先用语言描述天平所处的状态,再...
查看详情>>搜索更多内容
推荐栏目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