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 >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集锦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0-27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集锦

2023-10-27 08:57:26

【#心得体会范文#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集锦#】我们怎样写心得体会才能更具感染力呢?一个方法就是记录自己在生活中所受到的感动。当我们经历到令人触动的时刻,应该尽快记录下来。写好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锻炼发散思维,培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习惯。本文的主题是探究与“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相关的话题,这些资料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细心阅读!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1

读《资治通鉴》有感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错,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历史不会欺骗,无数的王朝兴衰、社会变革,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获益良多。《资治通鉴》

史家经典的永恒光辉

读《资治通鉴》有感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错,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历史不会欺骗,无数的王朝兴衰、社会变革,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获益良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历史的车轮滚滚,亿万生灵在历史的足迹之下都显得微如蝼蚁,渺小异常。司马光用他辉煌的笔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作品,永远享有后人的尊敬和荣耀!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形势比较稳定。在**的收藏中有许多书,他们可以随意参考。

作书的方法是先尽量搜集资料,将有关之事汇合在一起,称为“丛目”。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略作整理,写成“长编”,再进一步删成为“广本”。这些工作,是司马光和助手们共同作的。

助手之间也有分工,大致刘攽任两汉阶段,刘恕任三国到隋,范祖禹任唐及五代。助手们协助作的长编和广本,分量还相当大,最后由司马光一手笔削成书,如《唐纪》代宗以前部分,长编稿达二百多卷,最后删定为四十一卷。可见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为写这本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全书共三百五十四卷,包括三个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后来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将考异散入注文中,目录实际是个提纲,远比正文简略,所以一般读《通鉴》者,只取正文部分,于是全书也就减缩为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虽然比较稳定,由于阶级社会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被统治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对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时常起而反抗。早在唐太宗时期,就发生了一次由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到仁宗时期,小规模的起义活动更多。

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之争常常炽热到表面化,当时称为“朋党”,这种分歧,有时是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而多数是为了争权夺位。在对外方面,更有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广源等,在这些斗争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偿失。上述问题,即社会动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边疆安全问题,都迫使统治者从历代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之道。

所以司马光编这部书时,不仅重视政治和军事活动,凡与加强统治有关的制度、理论、用人、行政、礼乐、历数、***气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等,不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都收入这部书中,也就是以加强文官统治为归宿。本来司马光为这部书拟定的名称是“历代君臣事迹”,表明他是着重在“君”和“臣”的有关活动。后来宋神宗对于这部书很感兴趣,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且写了序文,于是改称为“资治通鉴”。

在书名中特别标出一个“治”字,其目的也就十分明显了。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称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即以时间为中心,叙述有关史实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叙来事,文中有言有行,有分析有评论,而不是像流水帐目那样机械地排年记事。这个体裁创始于《左氏春秋》(即《左传》),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种史书体裁。西汉以后,由于司马迁编写了《史记》,纪传体成为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编年体反落到无足轻重的地位。

自从司马光编成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才重新为世人重视,其后多用这个体裁编著史书,并由此发展出来纲目体和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的成书,不仅复兴了编年体,并导致了几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这在史书编纂学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资治通鉴》这一历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的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四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著等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梦想回到千年前,战国时期是一个崇尚诡辩、百家争鸣、才华横溢的时代。然而,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破坏性最大的是人们不时成功实施的应对措施。反间计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然而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着人性最最脆弱的部分——多疑。

何人不疑?更何况为君者?寡人、孤家,就是在说无有心腹相交之人啊。

这里我不禁想起,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而最终失败的、也最为令人惋惜的便当属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天下群雄,如果能留住吴起、孙膑这两位后世公认的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为惨重的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掠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有实力与雄踞雍州的大秦抗衡的国家,然长平一役,赵为范雎所反间,更廉颇而代之以赵括,赵括者,纸上谈兵、空有理论而无经验者也,以致四十万大军为秦将白起坑杀……反观历史,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被与反间联系在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会继续挑战人性最为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会完备,也不可能完备,人性永远多疑……

还有已责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便是商鞅变法。其变法手段之残酷前无古人,以致积怨太深,商鞅在渭水边处决囚犯,鲜血染红了整个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王子和贵族的支持。秦孝红一死,商鞅立即被击毙。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尽管商鞅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但他并没能认清这一现实。而今,中国推行各种改革,也必然参考这一现实,以人为本,徐图缓进,切不可操之过急。

这里说说齐威王,书中这里有一段记载着实值得仔细玩味,令我似有所悟!

文章大意如下: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你到即墨以后,我每天都听到有人说你坏话。可是我派人去即墨视察,却看见那里是"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情况良好。

为什么会这样?是你没有贿赂我的左右,求他们给你讲好话。于是,齐威王奖励了即墨大夫。

齐威王又召见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做了阿的地方官,我就天天听到夸奖你的好话。我派人去视察,但我看到的是“田地没有开垦,人民很贫穷,很气馁”。

赵国攻打鄄,你不救;卫国占据薛陵,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你用很多钱贿赂了我的左右手以得到他们的赞扬。

当日就将阿大夫和左右讲假话的人都用"烹"刑处死了。"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即墨和阿都在山东。齐威王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君主,有着自己的治国方略。从这个故事看来,以下几点是值得学习的。

1、 提倡讲真话,反对说谎,严惩弄虚作假、枉法违法的行为。阿大夫原本无能,却重金贿赂齐威王手下的人,"钱权交易",买来 "保护伞",天天在齐威王面前说他的好话,妄图钓名沽誉,捞取更大的官位更多的钱财。对这种人,齐威王不客气,“煮饭”后就把情况说清楚了。

连那收取贿赂替人涂脂抹粉的家伙也给"烹"了。——当今社会,各种弄虚作假的现象又岂是鲜见?但是却为什么甚嚣沉上,屡禁屡行呢?

我想还是各级领导把关机构缺少齐威王这样的人吧!上行下效,唯有在源头上**弊病,才能有良好的官场风气!此外,我觉得现在对讲真话的人一是保护乏力,二是激励无策,对弄虚作假者惩处失法,难以服众。

长此以往,讲真话的不愿讲真话,讲假话的得寸进尺,这同样是领导者所应该注意的。

二、注重政绩,注重调查,不让老实人吃亏。即墨大夫干得很好,却天天有人在齐威王面前讲他的坏话。反之,阿大夫无能,却有人给他吹嘘。

齐威王不轻信,而是派人去即墨、阿作实际的调查。并且以调查的结果为准,决定奖惩。即墨大夫是老实人,只知努力做好即墨的事情,不知还须做好齐威王手下人的工作,没有送金银财宝给这帮能够决定下边人命运的**们,惹恼了这帮贪赃枉法之徒,所以便遭到他们的颠倒是非的毁谤。

若是齐威王不加调查,轻信他们的胡说,即墨大夫这样的老实人便要倒霉了。——这同时也反映出几个问题,首先,联系当前我们的政绩观,确实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些统计数据(gdp等),而且这些东西也极容易为某些当权者创造欺上的机会,而应该切切实实以群众的利益状况为标准,能为群众谋求、创造利益的就应该鼓励,要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声音,老百姓才是那挑江山的秤砣。其次,在管理中,各个行政级别都需要一定的监督机构履行监察工作并且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扰,这对于组织的有效开展工作甚为重要!

最后,作为政治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有一些非正常手段的,试想一下,倘若领导者忽视了对实际的调查了解,难道真正做实事的基层干部就这样被埋没了吗?有能力的人,应该掌握权力,而掌握权力又必须有领导者看得见的"政绩",必须让领导者知道你的存在,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只是为了更好的做事所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已!手段不重要,关键是看你的目的!

(我还没有看过《君主论》,但据我了解好像也是说真正的领导者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认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合理可取的)

三、强调地方**要突出抓好兴农、富民、守土几件大事。在战国后期,在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这几件事确属各诸侯国图强称霸的当务之急。——三农问题,作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问题,其合理妥善解决任重而道远。

我认为,三农问题要有各级**的高度切实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开拓思维,广开渠道!我们知道,农业出成绩难,这也许就是很多决策者不愿在农业上多下功夫的原因吧!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农业基础性地位的意识,建立切实有效的敦促激励机制,同时也应该切实引入政绩评定!

办法总是有的,关键是缺乏推力和动力,没有推力和动力,领导者很难充分调动自己的!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2

《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子思对卫侯说起苟变。子思说“苟变的才能是可以担当大将的。

”卫侯说“我知道其才可担大将,然而他在担任地方官时,曾向老百姓索要过两粒鸡蛋,因此我不用他为将。”子思说:“名君用人,犹如木匠选木,取之长处,弃之短处,所以连抱的大木虽有几尺腐朽,但好的木匠不会弃之不用。

现在处于战乱之际,用人之时,如果因两粒鸡蛋而放弃一个大将之才,那是愚蠢之举。”卫侯听了,顿开茅塞,于是任用苟变为将。

读完这则故事,我想起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先后选用的三四个北军统帅,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在北军拥有人力、物力的优势下,却屡屡打败仗。经过深思熟虑,林肯决定任命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当时,有人告诉他,他太醉太贪,当不了大官。

林肯不知道喝酒可能是个错误吗?但他更清楚,在将军中,格兰特将军是唯一能赢得这场战斗的人。后来的事实证明,格兰特将军的任命是内战的转折点。

这两个故事的时间和地点不同,但它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选贤举能应当取之长处,弃之短处。因为没有**,没有完美的人,一个人各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定有长有短。

在大多数情况下,缺陷越突出,其优点就越突出。如果因噎废食,犯了点小错误就放弃了,那就失去了天赋。

在用人上,既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又要有包容别人缺点的风度。我们不能什么都批评。东方朔曾说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规劝我们只有宽以容才,才能出现人才济济的局面。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3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xx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xx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读罢此书,感受颇多。《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

后来查过资料我才了解其实,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这是天皇语言,即三皇时代的官方语言。明代著名学者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又名“阏逄”--编者注)、旅蒙、柔兆、疆困、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4

赵邑嘉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时期到北宋时期,讲述了整整一千年的历史故事。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宋神宗读了这本书,认为此书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毛遂自荐”.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军兵力薄弱,容易被打败。

于是,赵王与平原君商议退敌的计策,平原君说:”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要跟他们结成同盟,他们就会派兵来解围。”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去说服楚王,可是在众多的说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

最后挑来挑去还差一个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要求一同与平原君前往楚国,许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终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国。第二天他们到达楚国。许多说客说,他们整个上午都没有说服楚王。

毛遂走进宫殿对楚王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上百万装备精良的士兵,这些都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抵挡。秦国多次击败楚国。此时,赵国与楚国若结成同盟,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败秦国。

”就这样,楚国和赵国结成同盟并打败了秦国。事后,毛遂被封成上宾。

《资治通鉴》这本书把历史写得很有趣,通过对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5

有一书,君王宋神宗称其“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有一书,史学家王鸣盛赞其“此天地间必不可无此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有一书,与司马迁所著《史记》并称“史家两司马”。此书名曰《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然而,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它的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也不是它的盛誉,而是它丰富多彩、精彩曲折的故事,像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

每看完书中的一篇章,心中都会有感待发。其实我认为,《资治通鉴》本身就是一篇观后感,以史实为材料,以朝代为提纲,纵观古今,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加入了对历史的看法评判,这也是《资治通鉴》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春秋末年,晋国被称为中原霸主,其势力隶属于智、汉、赵、魏四大流派,其中智识分子家族影响最大。不过,智家的**人智瑶是一个心胸狭窄、傲慢自大的人。他公然戏弄韩康子和魏桓子,甚至无故索取三家土地,最终三家分晋,晋国自此灭亡。

智家原为四家中实力最强悍的,但在智瑶昏庸的领导下灭亡,令人叹惋。而智瑶昏庸的源头,便是由于他目中无人,不能宽容待人,听不进劝谏,又得罪了其他三家,以致他们联手攻打智家。一个骄傲自大的人,终会在他的自大中自取灭亡。

不能因为眼前的一时得意而忘乎所以,肆意妄为,应该时刻懂得谦虚,谨慎。与此同时,也应当多与有才干,有品德的人结交,不嫉贤妒能,还要虚心接受他人正确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受人爱戴。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长孙皇后和马太皇后。长孙皇后的贤良淑德被后世传颂。她虽贵为皇后,衣食住用行均不求奢华。

她从不徇私舞弊,凡事公平交易;她还经常劝唐太宗亲近贤惠的**,减少人民的军车。长孙太后将德行诠释得淋漓尽致;马太皇后与长孙太后相似,崇尚节俭,甚至穿着粗布衣服,这直接促进了当时清明的良好氛围。当年汉章帝的继位离不开马家几位舅舅的扶持,因此,继位之后,他准备封赏自己的舅舅。

起初,这只是例行公事,但遭到马太的严厉拒绝。马太后认为,马家并无德才出众之人,没有被封赏的理由,也以免将来外戚专权。历史上因外戚专权导致王朝覆灭的例子比比皆是,马太后能看清根本,不为家族谋取私利,以国家为重,此等气魄让我惊叹之余敬佩不已。

当然,我们现在很难像长孙皇后那样端庄贤惠,也不需要像马皇后那样。学会大公无私,懂得知书达礼,对她们心存敬意,足矣。

《资治通鉴》中还有很多类似以上的史实,作为之后中国古代君主的必修书目,它教人勤俭节约,教人治国之道;教人如何得民心,如何用贤臣,如何除奸佞。

如果用一句话说明《资治通鉴》,那必然是: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资治通鉴》,那将会是:博古通今。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资治通鉴》,我觉得,应该是:镜。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6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众多的史书记载了其浩瀚的历史,描述了国家兴衰,朝代更替的过程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就是其中一部著名的史书。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记述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的历史。

纵观全书,我认为人民的力量是最重要、最有力量的,人民是国家兴旺发大的基础。中国历史上不乏许多强盛的大一统王朝,它们能一统天下,就足以证明其强大,但也有一些存在时间非常短的大一统王朝,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王朝迅速灭亡呢——就是人民。

细读之后不难看出,这些王朝的君主都不重视人民,他们加重人民的徭役与赋税实行苛政,**,他们肆意敛财,挥霍无度,穷兵黩武,使无数百姓失去土地,失去家园,走上造反的道路,这个国家也迅速覆灭。

但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源远流长的强国。他们站了几百年的原因也是人民。他们实行了轻车轻税、民生节俭的政策。他们还鼓励人民积极生产,使粮食储备增加,国家越来越强大。

唐太宗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就如同人民而舟就是国家。如果统治者重视人民,视人民幸福富足,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相反,国家会被人民颠覆,走向灭亡。

宋朝时期,欧阳修,苏轼和范仲淹都有一种“民本”思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宋朝的君主们较为重视人民,而宋朝也延续了几百年。

当今的中国和共产党也十分重视人民,建国之后,实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田包产到户,给了农民生产自主权,再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富裕起来,而国家也日益强大。

孟子历来提倡“以人为本”,这正是一个国家要富强所必须遵循的。今天的中国应该更加关注人民,让人民越来越富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4-03-23

    对生活总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感想,通常一篇心得体会就可以表达内心的所有想法。认真用心写好心得体会,能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心得体会时我们需要注意使用什么方式呢?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收录了许多优质的“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资料,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参考资料!...

  • w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篇

    发布时间:2023-04-28

    因此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让心得体会写得更有意义呢?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积累不少的感想与见解,那就不妨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应该体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想方法,经过hao86好工具的精心整理和总结本次资治通鉴读书心得内容丰富多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 w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模板系列

    发布时间:2024-02-29

    当我们有了一些新的感想之后,尝试着用纸和笔写下我们的心得体会吧。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时,可以结合活动的具体内容,心得体会或许人人都写过,但你真的会吗?为您整理以下最新的有关“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模板”的资料,请您详细了解此文全文!...

  • w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13

    这样,当我们想要努力时,才能更具动力,那么如何写好心得体会呢?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精心呈现出的“资治通鉴读书心得”将给您带来终身的受益。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带来帮助和启示!...

  • w
    资治通鉴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4-01-17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 w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范文集锦

    发布时间:2023-10-21

    国王死了。死于他自己设计的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没有因为所谓的或俄狄浦斯的阴谋或他自己的典故而杀了他。今天,当他看到这么多无辜的人在这件事上死去时,他终于下定决心让老人休息一下。这样好了,世界都清净了,没有了对权利的追逐,没有了对身边的人的敌视与暗算,没有了一切与生命本真无关的事情。他是否是罪有应...

  • w
    校长读书心得(集锦六篇)

    发布时间:2023-08-08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想法,记录一篇篇心得,表达一份份情绪。一篇简单的心得体会其实就是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感想。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您提供了以下最新的有关“校长读书心得”的资讯,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把它收藏起来!...

  • w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集锦10篇

    发布时间:2023-11-14

    我们在参加一些重要的活动或者仪式的时候。在平时我们要学会写好一篇干呀,优秀的感言模板你知道哪些呢?这份“教师读书心得感悟”是我用心准备的希望它能够让您满意,请仔细研究本文的内容!...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