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资治通鉴观后感

资治通鉴观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1-17

资治通鉴观后感

2024-01-17 18:44:22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1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跟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夸奖,命他连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我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跟刘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牢固,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能够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能够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缓缓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抖擞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端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之后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振兴,履行改造。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堪称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景,需要一段时光的观察,之后办法才华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2

赵武灵王占领了中山之地、房子(不是现在的“房子”)、代、无穷(不是现在的“无穷”),往西到了黄河,登上黄华山。胡服骑射。又占领了宁葭、胡地、榆中,林胡王献马。然后让楼缓到秦国,仇液到韩国,王贲到楚国,富丁到魏国,赵爵到齐国。于是楚王与齐、韩合纵。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派人到其它国家去是要告诉那些国家自己很强大,让那些国家害怕,不敢来打赵国。

但是,赵武灵王用错了方法——楚王与齐、韩合纵就是为了抵抗赵国,谁都知道三个国家联合起来赵国可能打不过。

如果我是赵武灵王,我也会告诉其它国家我的状况,但我告诉那些国家的事情和现实相反。就是说,告诉别的国家:我很弱!这样以来,别的国家就会来打我,而我事实上很强大,我便可以在这时占领更多的土地,那些国家还不能说我有错:谁叫你来打我?这样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好处。

这就像《孙子兵法》计篇中所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傳也。”的大意。

永远不要告诉敌人自己真实的状况。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3

当一个时代面临不尽隐忧的时候,历史学家往往为了有资于当下治国安邦,为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借鉴,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此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意识增强的表现。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的著述意义己远远超过了司马光著史治国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也为全社会提供了一笔知识财富。清代学者王鸣成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通鉴》已和《史记》一样,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4

看了这篇之后,我认为豫让只是愚忠,而且愚得可气又可悲!

虽然智瑶对豫让有知遇之恩,但智瑶的下场也是他咎由自取。他狂妄自大,骄横放纵,只会让他自取灭亡。虽然赵无恤用智瑶的头骨做酒器真的很过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个明君。豫让头次刺杀他时,他非但没有治罪于豫让,反而赞赏他的侠肝义胆,这样的气度真得让人敬佩!

豫让非但没被打动,反而坚定了决心。他竟不惜吞红碳,涂生漆,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认得他了。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又得承受多大的痛苦!而他又是否为他的妻子想过,你让一个寡妇如何度过余生?

豫让啊豫让,你赔上自己的生命和幸福,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那样一个人真的值得吗?你又爱过自己的家吗?

期猎必会

读完这篇,我很欣赏魏斯!

做人一定言而有信!魏文侯作为一代君主,能对一个芝麻官守信,竟冒着寒风暴雨前去告之,这种做法真得可敬可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拥有优越的条件,更应该言而有信!任何事情都没有借口,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我也曾失信于人,但从今天起,我要改正自己,任何事都要给人一个交代,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5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6

——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在书中,我认识了昏庸暴虐的秦始皇;机智聪慧的孔伋;巧言击破六国合纵的张仪;贤德明智的齐威王;热爱祖国能言善辩的蔺相如;勇敢无畏的荆轲;足智多谋的韩信;猛悍刚强的项羽……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以人才为宝的齐威王。

齐威王刚刚即位的时候,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各国纷纷入侵齐国,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后来他翻然悔悟,下定决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当时周朝皇室势力十分薄弱,诸侯大臣都不来朝拜。但是,齐王仍然坚持崇拜周王,这深深地影响了人民,赞扬了周王的德行。

齐王十分注重人才的识别和利用。有一次,齐国国王向大臣和地方**询问他们的成就。大臣们都称赞阿城医生,指责即墨医生。后来,齐王派人到两个地方视察,发现事实与大臣所说的相反,说明阿城大夫贿赂大臣,没有把阿城管理好。齐王怒不可遏,杀了阿城大夫,称赞了他的大臣。

即墨大夫对即墨管得很严,没有贿赂大臣,因此受到齐王的称赞。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齐王并没有受骗,而是以才智为宝。经过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齐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统治诸侯国。齐威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威王也因善于纳谏用贤、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我很佩服齐王。关心老百姓,积极培养人才,不徇私枉法,奖惩分明,理性果断,顾全大局,懂得大德的好国王。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7

相信每个选《资治通鉴》这门课的初衷是对于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历史的魅力不单单是因为它悠久,而主要在于它的智、理。《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书,司马光花了十年的时间编写成功。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我们并不能从区区的几堂课或是几段视频出看出它的真谛。我们从中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行为过激的伍子胥鞭尸泄愤,一夜愁白头,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有名的战术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胯下之辱”韩信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这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

总之历史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深思,不单单只是看!应该学以致用,结合历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将者!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8

读“苏武牧羊”有感

苏武牧羊其实是讲了一个这样的一个故事: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欲出兵匈奴,匈奴派使者求和并释放以前出使匈奴的汉使者,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汉武帝派出了苏武出使匈奴。就在苏武抵达匈奴那边后,其副手张胜跟一个叫卫律的部下虞常密谋欲搬家匈奴王单于的母亲,结果事情败北,两人被抓。

这是苏武的副手干的,直接导致苏武卷入此事。苏武念道就是这样被杀的,让中原皇帝蒙羞。他几次试图自杀,但都被阻止了。单于很佩服苏武的正直,想招他为部下和匈奴人。

于是他在此时胁迫苏武投降,但苏武不怕权势,坚决不投降。他生气了,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他不吃也不喝。苏武吃了雪、羊皮和皮带,度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此种酷刑不凑效,于是决定将苏武发配至北海(今贝加尔湖)放羊,并允诺苏武如果等到公羊生下小羊,便将其放回中原。

单于深知公羊是不会生下小羊的,这只不过是匈奴将苏武长期监禁的借口罢了。苏武到北海时,身边没有随行人员。他唯一的公司是代表朝廷的旗帜。直到单于死了,匈奴想与中原和好,中原汉昭皇帝成功地要求释放苏武,使苏武能够被释放回中原朝廷。

苏武出使时40岁,在匈奴受苦19年。胡须和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白头发的苏武拿着光杆子的旌旗,全城百姓无一不感动,赞扬他是一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事实上,苏武牧羊人的故事并不是关于如何放羊的。故事的主要赞誉是苏武如何拒绝屈服,坚决拒绝向匈奴投降。通过苏武牧羊的案例,我们可以反应出一代使者宁愿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雄精神。这使我想起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文天祥何许伟大的英雄气概,毛泽东也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自然法则。只是在个体差异上存在着时间先后的问题,有的人为了苟且偷生,不惜丧权辱国,不惜害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甚至不惜自毁尊严,苟活于尘世。有的人深知民族大义,家庭重任,社会责任,为了别人的美好而宁愿自己身陷囹圄,死而后已。

这两种人的命运或许迥然不同,但是其死后的宿命定会截然不同。后一种人定会被历史所牢记,被人民所牢记。或许在现在世界和平共处的大环境下,民族大义渐渐被市场的金钱利禄所冲淡,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渐渐成为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能被社会洪流冲垮我们内心的防线,我们必须牢记民族大义,继而我们要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个道理,多多贡献,助人为乐并不是很难,慢慢也可以演化为一种习惯。

真乃令人深思。

读“荆轲刺秦王”有感

荆轲刺秦王其实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受到了秦王的怠慢,后来逃回燕国后,心存怨恨,决定报复秦王。当时,他建议燕国与西边的汉、赵、魏结盟,南边的齐、楚、北与匈奴联合,再找机会攻打秦国。

但是太子丹余怒未消,等不及了。无独有偶,秦始皇樊於期将军逃到了燕国,丹太子收留了他。后来,丹太子听说卫国有个荆轲人,很贤惠,就想帮荆轲刺杀秦王。

荆轲在多次接受丹太子的礼遇后,同意了,于是带着燕麻和樊於期将军一级去见秦王。秦王听说樊於期的第一关被新来的人攻下,非常高兴。他在上朝遇到了荆轲。当荆轲把地图给秦王看的时候,那把毒剑竟然露了出来。荆轲开了一枪,被秦王躲开了。最后事情败北,荆轲被秦王分尸示众。

同时,秦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大发雷霆,增兵攻打燕国,最终将燕国消灭。

慢慢地看完这个故事,觉得很平常,就是荆轲刺秦王一事失败。的确,在本文中。笔者花了很多时间来介绍秦王的杀戮过程,但如果我们只是纠结于发展的过程,或许可以有所启示。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重事对事件结果的分析。这一事件的结果不仅是荆轲被公诸于众,而且秦王增兵攻打燕国,燕国战败。因此,很容易知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仔细考虑后果。其实,当时鞠武就劝谏太子丹留下樊於期将招致杀身之祸,况且还是刺杀秦王这个胆大包天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最后太子丹没有听信老臣的谏言,一味地一意孤行呢?原因就是太子丹觉得深受欺辱,无法静下心来从长计议报仇之事,正式太子丹的不冷静而导致了燕国的最后覆灭。也许这不仅是太子丹一时的不冷静,而是太子丹的性格所致,性格冲动,过激。

正是因为这一缺陷,丹太子才能够正确分析现状,直至苦果。所以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个人性格的塑造,要培养自己临危不乱的操守,并且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仔细考虑清楚失败后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样仔细谋划,就不至于让自己身陷囹圄,退一万步说,即使那样了,我们也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以下部分为**)

重温“玄武门之变”——秦王的功与过

摘要: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其心腹尉迟敬德、张公瑛等伏兵玄武门,袭杀其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接着就是辉煌的“贞观之治”,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圣主。

于是乎盛传两种看法,一种是“一俊遮百丑”,于是李世民发动这次政变是“被迫的”、“自卫的”、“正义的”。而另外一种就是秦王谋害亲兄弟,实为不该。

关键词:玄武门之变秦王功与过

正文:有人说,没有秦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就没有以后的贞观之治,就没有以后大唐王朝的盛况。也有人说,秦王李世民以下犯上,谋害手足,只为争权夺利,难以以大丈夫称之。

且不论孰是孰非,我们就简单**两种观点各自的理由,**秦王李世民的功与过。

首先就秦王李世民的功绩而言,可能不得不承认一点,李世民的确将唐朝带向了鼎盛的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王通过南征北战,与百姓联系紧密,深知百姓疾苦和隋炀的残暴。这对于他以后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爱民养民的政策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假如如唐高宗李渊所愿,使得李建成登基为帝,那么唐朝的发展可能就不一样了。

李建成虽然带过兵,打过仗,但是他长期身居长安,享受皇宫的骄奢淫逸的生活,根本不了解老百姓的贫困疾苦。也就是说,让一个不了解世间疾苦的地主阶级登上皇位,要想以民为本,可想而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据史书记载,李世民伏杀李建成实乃是迫不得已之策,登上帝位后,他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并下诏以王子之礼将俩兄弟改葬。

“玄武门之变”表现出李世民非凡的政治胆识与气魄。李世民在位23年,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知人善用,广开言路,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边疆稳固,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人们便把他统治的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因此在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没有玄武门之变,以后唐王朝的兴盛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甚至直接划叉,所以说,秦王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对后世影响深远,不可不谓其为李世民之大功。

然而以后的兴盛也不能完全磨灭了秦王在玄武门之变中犯出的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也就是说,李世民在这起事件确实存在过错,那么究竟存在哪些过错呢?综合考虑主要有:

第一,擅杀太子,枉加反名,贼喊捉贼。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与秦王世民为争夺,太子地位积仇甚深,双方都怀杀心。当时太子和齐王是奉皇帝之命进宫见驾,身边没有带兵马,秦王李世民率尉迟敬德等晓将伏兵玄武门内石山丛林中,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走到玄武门附近的临湖殿时,发现伏兵,立即拨马回东宫。

李世民边叫“太子”,马上追上前来,亲手射死李建成。尉迟敬德追杀了元吉。“太子者,君之贰,国之本”(((新唐书·宋务光传》)。

未经皇帝许可,擅杀太子,当然是犯上作乱;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遵旨人宫,未带兵马,未首先动武,何“乱”之有?世民授意敬德对李渊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

”分明是贼喊捉贼。第二,逼父皇授兵权、立太子、传皇位,抢班夺权。我们知道太子要登基,必须是在皇帝驾鹤西去方可。

但是,李世民却在玄武门之变不久,并且李渊健在的情况下顺利登基。为什么?一方面,李世民未经李渊授意私自杀掉太子李建成,以下犯上,不但没有治罪,而且在短短的三日后,立李世民为太子。

这就有点蹊跷,其实凡是有点了解的人就不会感到很奇怪。当时李世民战功赫赫,而且收下网罗了包括瓦岗寨在内的众多江湖豪杰和战场骁将,可以说是势力非常强大,李渊见大势已去,不得已而为之。另外一方面。

李渊健在,何以容忍李世民登基为皇。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李世民在顺利获得太子地位后,权倾皇朝,进而对其父李渊实施严逼,李渊势力已去,只能主动让位。这样看来,李世民的皇位的取得的确有些许不光彩之处。

第三,纳弟妃,欲扶正,违背伦理道德。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为斩草除根,李世民下令将二人的十个儿子一并处死,但却纳元吉美貌的妃子杨氏为妃,视为掌上明珠。长孙皇后死后,又要立杨氏为后,作“天下母”,因魏微力谏才未成事实。

这一丧失人伦的丑行,实为不该。第四,强看《国史》、《实录》,改恶行为善行,遗害无穷。强令史官将他为己之“私”的“恶”行改作为天下之“公”的“善”行的伪善行径,不仅使高祖、太宗《实录》中玄武门之变部分面目全非,而且为后世帝王亲看当代国史,干预国史编纂,为自己、为一姓、为一族隐恶扬善、篡改历史造成口实,从而给史官“秉笔直书”设置了难以消除的历史性障碍—**主义的尚方宝剑始终悬在史学家头上。

当然,也给他用以律己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史鉴”抹了黑。

玄武门之变改变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对历史的影响总体上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与一个圣贤的君主李世民是分不开的。没有玄武门之变就没有李世民的登基为皇,所以李世民取李建成而代之,实为无可厚非。

但是在给他贴金的同时,不得不对他进行一些批判。但是话说回来,孰能无过,就让我们带着对唐朝辉煌的敬昂,给与李世民谅解吧。

参考文献:【1】辛玉璞,玄武门之变秦王四短。

2】程宗才,建成,元吉何必一定走玄武门。

3】一代英主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抚平了世人对血色地名“玄武门”的负面记忆。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9

以前家里就有资治通鉴这一本书,闲来无事翻翻看,也是有些感悟的。

我记得有一位著名学者说过,唐太宗是通过玄武门政变登记得。玄武门政变与他正式登基还有一定距离,但自从玄武门政变成功后,他实际上控制了政权。

掌权以后的李世民如何对待过去的敌对势力,这在当时是一个头等大事,因为天下都在观望。李世民及时采取了和解政策,把以前的敌对势力都集中起来,化敌为友。其中,收编魏征,意义重大,不仅充分显示了唐太宗的宽阔胸怀,更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埋下了重要伏笔,因为没有魏征贞观之治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资治通鉴》的记载却十分简单,不过如下一些文字而已:

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征举止自若,对曰:

“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

这样的一段文字,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的对话只有两句。李世民一句问话,魏征一句应答。李世民在提问前有一个铺垫,证明魏征的回答是真的。

魏征回答之前有一句铺垫,是描写当时气氛紧张,别人都替魏征担心而魏征举止自若。魏征回答后,李世民改变了态度,立即任命魏征为新的职务。魏征显然也接受了,只是没有必要达。

唐太宗态度的如此变化,也有一句解释,叫做“世民素重其才”。但是,如果素重其才,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气势汹汹呢?

因此,要了解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的变化,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史书叙述时,在文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历史信息。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很难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来了解历史的真相。

要正确理解这段记录,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识。

魏征是李建成在东宫工作人员的核心成员。他的官方职务是由王子洗马。洗馬是東宫经贸局局长。从五年级开始,他专门管理東宮的书籍,经常要和王子讨论知识文章。在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斗争的过程中,魏征似乎是主张对李世民采取极端措施的人。

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秦王府的人有一个东宫、齐王府左右百人名单,准备杀掉。后来因为尉迟敬德的坚持,没有实施。魏征应该在这个百人名单中。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召见魏征。对此记载最多的是《资治通鉴》,时间是六月十二日。李世民召见魏征,对他进行了指责,说:

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听了李世民的问话,“众为之危惧”,大家都为魏征感到恐慌。没有想到,魏征“举止自若”,很坦然地回答说:

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他没有争辩,但说,因为他的计划没有被李建成采纳,李建成有今天的灾难。魏征甚至这样说,我想,在场的人一定更吃惊了。

但是,李世民的举动却很反常,他不但没有继续追问,反而“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为什么呢?《资治通鉴》说是因为李世民平素就看重魏征的才干。

这段记载,让人很费解。为什么李世民开始咄咄逼人,然后突然改变了态度?为什么魏征傲慢却不逃避责任?

他为什么敢说劝前太子杀李世民?而为什么李世民又放过了他?

要想了解这个简短对话的玄机,首先必须明白李建成与李世民斗争的两个根本问题:第一,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本质上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他们两人才是关键,其他人都是附庸而已。追究属下的责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这样的斗争是别人不能挑起的。这是斗争的性质。第二,这场斗争的成败取决于手段。简而言之,最终结果取决于谁先开始。

先下手为强,是基本原理。李世民先下手,结果胜利。李建成没有先下手,所以失败。

这是斗争的手段。

我们再来分析李世民与魏征的对话。

李世民上来气势汹汹,让大家很害怕。“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关系?”

魏征呢?他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使李世民**的态度变得空洞。为什么魏征不回答这个问题呢?

因为这种斗争的实质是最高权力的斗争,与他人无关。李世民的问题是拨开浑水,探寻魏征的底线。例如,如果魏征回答说没有分离,或者说你们的关系不能分离。

那都会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而那是很危险的一个问题。因此,魏征没有回答李世民的问题,而是直接问了第二个问题,这就是这场斗争的手段,即谁先开始,谁赢。魏征说:“我曾经提出过同样的方法,但是前王子不听我的,所以就有今天的结局。”。

魏征这么说,表达了两个态度十分重要。第一,我对这场斗争有清醒的认识,第二,我对秦王殿下很钦佩。魏征直接谈到斗争手段问题,表示他在秦王以前就有先见之明,认识到先于秦王采取绝对手段的必要性。

就此而言,李世民是占下风的。因为同样的手段,魏征先和李世民早就想到了。作为谋臣,这其实就是最重要的才干。

古代的历史著作,从来讲究的是言简意赅。深入文字背后,尽量多地掌握有限文字背后的历史信息,不仅对于专业人士研究历史意义重大,即使是爱好者,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是很有益的。尽量回到现场,感受现场的气氛,了解问题的背景和核心,不要放过文中表达的小词大义。这样,可以看作是提高历史书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重点,真的是在“鉴”上啊!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10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在这近20xx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以死尽忠的豫让、贤能勇猛的荆轲、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为什么他们在那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学成才呢?而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奋学习呢?

《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11

《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台湾黄锦鋐等27位教授撰译的《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和第五辑(隋、唐)。闲暇之时,认真进行了阅读,对秦-汉、隋-唐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段执政政策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国家兴衰感想很多。

纵观秦朝、隋朝统治史,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但秦王朝统治仅持续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建国初期,也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但统治时间也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与秦朝、隋朝统治阶级实施苛政,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系。秦朝在统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就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每年役使民众数百万人,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西汉、唐两朝统治阶级在总结吸取秦朝和隋朝灭亡的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施行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注重节俭,实现统治分别达到210年、289年,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摆不正与人民的关系,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自以为是,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

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吸取国内外历史更替和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探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试点,免除了城乡义务学杂费;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实,使人民群众觉得有盼头、有奔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告诫全党要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资治通鉴读后感相关:

上面这些就是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4-03-23

    对生活总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感想,通常一篇心得体会就可以表达内心的所有想法。认真用心写好心得体会,能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心得体会时我们需要注意使用什么方式呢?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收录了许多优质的“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资料,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参考资料!...

  • w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集锦

    发布时间:2023-10-27

    我们怎样写心得体会才能更具感染力呢?一个方法就是记录自己在生活中所受到的感动。当我们经历到令人触动的时刻,应该尽快记录下来。写好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锻炼发散思维,培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习惯。本文的主题是探究与“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相关的话题,这些资料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细心阅读!...

  • w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13

    这样,当我们想要努力时,才能更具动力,那么如何写好心得体会呢?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精心呈现出的“资治通鉴读书心得”将给您带来终身的受益。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带来帮助和启示!...

  • w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篇

    发布时间:2023-04-28

    因此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让心得体会写得更有意义呢?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积累不少的感想与见解,那就不妨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应该体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想方法,经过hao86好工具的精心整理和总结本次资治通鉴读书心得内容丰富多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 w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模板系列

    发布时间:2024-02-29

    当我们有了一些新的感想之后,尝试着用纸和笔写下我们的心得体会吧。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时,可以结合活动的具体内容,心得体会或许人人都写过,但你真的会吗?为您整理以下最新的有关“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模板”的资料,请您详细了解此文全文!...

  • w
    校庆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30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懒洋洋地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当清晨鸟儿的第一声鸣叫回旋在耳畔时,我猛地翻下床,洗漱好,奔向操场,因为今日是个异常的日子—————我校的十年校庆。  踏进操场,早上原有的薄纱一样白雾被太阳捅开了,呈现绚丽的蓝天,还有谁不经意画上去的一条条鲜明的线条,虽无条无章却美不胜收,五颜六色的...

  • w
    防火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30

    通过观看这次的《新闻大求真》节目,我对防火消防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懂得了如果在学校里学习中发生火灾的时候,门把手很烫的情况下不应该去开门或爬窗逃生。应该用湿毛巾堵住所有的缝隙,在原地大喊救命等待救援。如果在丛林里遇到火灾不应该躲进山沟里或跑向起火点,应该跑向空旷的地方等待救援。俗话说“疏忽一时...

  • w
    故宫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03

    你是否对为写作品名的观后感而烦恼呢?一些经典的电影实在是值得我们反复观看的,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我们能够获得新的眼界。观后感也可以成为评判作品优劣的一个标准。如果你在寻找优质的文章,不妨看看“故宫观后感”,这里有丰富的内容,一定能满足您的需求!...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