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 >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9-15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2024-09-15 20:06:49

【#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12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1

有人问我师承班你学到了什么?我思考了许久,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好,因为第一年学习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中医理论,技术和技能,那是说不完的手艺和自信。第二年我就感觉自己知道的很少,在知识的海洋面前,自己就是一个渺小的海鸥,无法深入汪洋的深处。第三年我又一次自信满满,因为我不仅仅是被知识震撼,更多的是师承的'影响,我们老师和师兄弟都影响了我,在老师一生的行医中,给学生讲让自己引以为傲的不是自己能医好多少人,而是他帮助了多少人,安慰了多少人,扶持了多少的中医。

我想说的是,学到了医德,学到了精神。有一首诗这样说:志士长医国,良医亦念民。不嫌南海远,独占上池春。瘴疠何多处,安危系此身。但令全活众,妻子任长贫。师承传身教,正德归子身。诗句出自元代诗人揭傒斯的《送人赴广州医官》。揭傒斯是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揭傒斯的一位好友被朝廷派往广州南海县去当医官,揭傒斯听说南海长期流行着一种“瘴疠”传染病,由于缺医少药,老百姓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每年有不少人被此疾病夺去了生命。于是,揭傒斯奋笔写出了一首题为《送人赴广州医官》的诗,专门送给这位朋友。我在师承班看到的正是这位,被派往广州的医官,虽然时代不同,精神确实相同!在师承班常常看到这神交的勇士!所以我在这首诗后又加了一句,师承传身教,正德归子身,来表达我学习爱慕之心。

中医师承学习已有三年,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儿科学,妇科学,针灸学,伤寒论,黄帝内经等科目。特别是跟随卢敬新老师一对一学习,受益匪浅,可以说是醍醐灌顶。真是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若没有亲身跟着老师实践,很多书本知识无法在临床上使用。并且卢老师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告诉你如何临床运用。比如,老师讲道便秘治疗方法,过去在书本中学过五种以上方法,若是阳明腑实证就用大承气汤,若是寒湿阻滞肠道就用调胃承气加附子人参,若是气血不足引起便秘用黄龙汤,若是老年肾虚就用济川煎,等等,很多方剂,还要分清证型。

这次老师又给了一个新思路,说虽然要辨证论治,分清证型,但也可以从肝脾胃下手,从五行相生相克方法,简单又好用,用生白术、芍药、山药等基础加减方可化繁为简的根除疾病。我觉得老师给了我一个思路,无论什么疾病不能只看局部性和症状范围,要追溯本源,找到身体五行规矩,认识到本疾病的根源以及能抑制它的上一级脏腑。当然这几句话无法表达老师亲身指导的精髓。真是从内心里感恩。 卢老师从头部疾病一直往下讲,现在讲到了肠胃病,每一个疾病都给一到几个经验方剂,太感恩了,因为再好的方子,不如经验方剂。并且告诉你什么药便宜又好用,没有副作用,如何减轻患者痛苦,更能减轻患者负担。并且讲每一味中药它的特点和它的用量,在老师一生的经验中认识到一味中药克数不一样,自然临床运用就不同。

卢老师多次强调的就是药物如何使用,有毒性川乌,附子等如何运用,甚至不用,还能起到要达到的药效运用。老师用一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怎样谨慎用药。 师承老师手把手传授的医术和技能,身传教的医风和医德,在以后的人生中就是我的双翼,使我翱翔天空,如虎添翼,成为注视前方的雄鹰,不惧风寒六淫,不困内惑七情,不惧瘀石险阻,复兴中医传承!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2

这学期的选修课我选了中医养生保健食疗。中医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传统、其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也有理由将中华瑰宝传承下去并继续发扬光大。学习了中医食疗、对于自己身体状况会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学习它来改变或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并且高中看了中里巴人所著的《求医不如求己》系列的中医养生书籍、那时便对中医养生有了强烈的.兴趣、但那是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因此也没有机会再去细细品味、而当在选课的时候看到这个学期竟然有开中医保健的课。因此、即使我的B类选修课学分已经修够、但还是毫不犹豫地选了这门课程。

第一次上这门课的时候、觉得不是很有吸引力、因为老师讲的只是中医食疗的历史由来这类的、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而且还有很多的古文、令人眼花缭乱、当时就在想选这门课会不会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转念一想、既然已经选了这门课、那就接着上吧、权当是增长见识了。也庆幸当时有这样的想法、后来才会继续去上课、才能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通过中医养生保健食疗课程的学习、让我学习到食物其实就是人类最好的保健品。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无论是药品还是保健品、都或多或少为身体带来一定的负担。而已经经历过数千年的检验且不需借助额外的药物、维生素的中医养生保健食疗、只要仔细注意搭配好每日三餐的食物种类、做到荤素搭配、咸淡有度、营养合理、需要时添加上一些中药或具有药物效用的食材、也能很好的维持身体的健康。既然不用再花费额外的钱财和为身体添加额外的负担、只需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心和学习就能让我们快乐健康过每一天、何乐而不为呀!

尽管在学校吃饭堂的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煮饭煲汤来实践老师上课所教的内容、但我们还是可以本着“荤素搭配、咸淡有度、营养合理”的理念、再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喜好来选择饭堂的饭菜。并且也可以把老师上课所讲的健康理念和健康食谱转述给自己家中的父母、让他们能够注意日常生活的饮食搭配、调整一些之前不好的饮食习惯于观念、并按照食谱做出健康可口的菜肴、让父母能够更加健康、也是我们为人子弟的一片孝心。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3

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

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4

上大学的第一节课,代课老师就给我们强调学习医学不光是记住所有重点知识,临床实践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所以先要学好基础才能更好的结合临床,时光穿梭。已过了三个年头了,而这学期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实习学习,我欣然的报了省中医院,这也更好指导我们今后如何学习,是以后临床工作的奠基。

实习的第一天,心情都是那么高涨,都早早的起来了,初到医院,见到穿着白大褂的大夫,幻想着某一天治病的场景,不亦乐乎。医院先给我们安排了半天的学习时间,老师给我们讲了讲一些医院的制度以及实习要求及病理书写好,感觉好难啊,使我更加认识了实习的重要性。我的第一个实习科室是针灸,回想针灸的发展,从原始的摸索,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最终被国际认可,说明了其独特的疗效是关键,他不仅资源浪费少,材料还可以反复使用,各自有各自的针,使某些疾病传染大大降低。见效快更是他的专长,还好我们这学期学完,我想通过两周的学习不仅使我能加强课本知识也可使我学习到未曾涉及的东西,比如操作手法等,每天早上甚至上班前我们就开始忙了,看着老师娴熟的手法,以及针扎进去的针感传导,感觉就是神,这也不愧为我国医学瑰宝。但是刚开始的好奇慢慢变的`疑惑,感觉课本知识在临床所用甚少,所用的穴位也是每条经络的重点穴位,感觉老师取穴也是局部取穴,偶尔才辩证取穴,每个老师对同一种病的取穴一样但是效果却不一样,这也许就是经验吧。

但是我坚信,只有把专业知识学好了才能更好结合临床。第二个科是药房,虽然干的活既脏又累,但是对每一味亲自认识以及鉴别我想这也是我们之所有安排它的最终目的吧。第三个科室是内科肿瘤,虽然我不太喜欢这个科,但是还是仍然坚持,每天面对这些癌症患者,对我的感觉就是他们依然很坚强,没有被病魔所吓倒,他们的积极的人生观也正不是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吗?对这类癌症患者治疗仅用西医方面的药物还是放化疗我觉得不一定有很好的作用,但是通过中医的辨证治疗,加上中药对病势有很的控制,所以中西医结合对某些病重确实有优势,对于得癌症的有些人认为大多是老年人,但是也有我们同龄人,甚至更小的,所以我们要爱惜生命。《黄寺内经》的第一篇就是关于如何养生才能防病,以所终寿命的,古人的于智慧感觉总是优我们,为何我们不效仿呢?所以我们没病时挥霍我们的身体,到病了却无药可用,无医可医。

两个月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有苦有喜,但总觉得我们得到了些东西是在学校没有提及的。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社会人际关系之间,这是我们所必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进步,才能立足于这个多压现实。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5

自从我踏入中医的殿堂,跟随师傅学习以来,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医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关于生命、自然和宇宙之间关系的理解。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病情、体质、生活习惯都不尽相同。师傅总是耐心地询问病史,仔细观察舌苔、脉象,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精细入微的诊疗方法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

此外,我还学到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中医注重预防,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师傅经常告诫我,作为一名中医,不仅要会治病,更要会防病。这让我意识到,作为医生,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治疗患者的疾病,更要教会他们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跟师学习,我对中医的认识更加深入了。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更加坚定了我在中医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决心。我相信,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生。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6

十分高兴及幸运,本学期xx级铁涛班的伤寒论课程由李教授主讲,李教授为了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伤寒论在临床中的应用,在工作量高强、病人繁多的情况下,仍安排机会,为我们提供去临床跟诊学习的机会,其苦心令我们感动。

我是在开学初第一批去跟诊的,这次跟诊只有短短的半天,但我收获良多,见识到了经方大家的临床疗效,增加了我对中医临床治疗效果的信心,也激发了我学习伤寒论的热情。

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当一位有温度的医生

短短的一个上午,我最大的感受是,李教授是一位十分有温度的医生,不仅对自己的学生,对病患及家属也是十分的温暖,丝毫没有“架子”。时隔已久,但忘不了自己进入诊室时拘谨、惴惴不安的心情,约莫等了五分钟,李教授进入诊室,面带笑容的与跟诊的学生们聊了起来,询问学生的情况,和学生们说自己遇到的事情,让跟诊的同学拿凳子坐,短短几分钟,诊室里的气氛瞬间就温馨了起来,我紧张不安的心也放了下来。

每位病人就诊时,李教授都会将视线从电脑屏幕前移到患者脸上,面带笑容的与病人说一声“你好”,请病人将手放在把脉用的小枕头上,李教授没有直接的将手放在“寸、关、尺”三部,而是握一握病人的手,感受一下病人手上的温度,传递自己的温暖给病人。问好、注视、握手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体现出李教授对每一位病人的关怀,将他们当成朋友对待,对他们表示尊重,构建了良好的医患关系。虽然李教授说其擅长的伤寒论在医院中对应的是内分泌科,但由于李教授的大名,不少疑难杂症的病人也慕名而来,这类病人往往因寻医问药无果,内心烦躁不已,在就诊时会和李教授说很多自己的烦恼,李教授会不厌其烦的开导、宽慰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与病人产生共情。李教授还与我们跟诊的同学们说:“很多得了肿瘤的病人,一提到医肿瘤医院或是其它地方就诊时,都会恐惧,但却十分乐意来我这里。”我想:这是因为李教授像太阳一般温暖了他们被病魔冻住的心吧。

跟诊中,有一位老病人开心的和教授分享自己的女儿刚生了一对双胞胎,教授发自内心的祝贺她,还询问两位新生儿的情况,和学生们一起看双胞胎的照片,诊室内洋溢着笑声,如同一个分享快乐的大家庭。除此以外,李教授从不责备病人,都是用肯定和鼓励的语气去和病人说医嘱,病人如果未遵循上次的医嘱,李教授都是笑笑的去鼓励他们。

中医讲究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治疗,李教授重视人文关怀,用心去感受每一位病人的`心声,将自己的正能量传递给病人,“时常去治愈,时常去宽慰”。

二、重视回访、跟进病人的情况

一进诊室,就看到李教授带的研究生师兄师姐们的手上有很多翻的旧旧的本子,仔细一看,是病人情况的记录本,每位病人就诊时,师兄师姐们都能找到他们过往在李教授这里就诊时的情况,每一次病情的进展、用药、用药后回访的反馈,十分详尽。虽说医院有每一位病人的就诊记录,但与自己规整的仍相去甚远,这样不辞劳苦的整理临床资料,不仅是为了方便临床,也是一种临床研究,长期真实的记载,可以直观的反映病人病情的变化与疗效。都说中医是慢郎中,但慢郎中不代表就无效,就一个个长期的病例拿出来,就是中医疗效的证明。同时,李教授作为国内外伤寒学术的带头人,其病案具有十分高的学术价值,可供中医学子或临床医生们参考学习,一人辛苦,造福大众。

三、经方回归临床,实践检验真理

李教授在伤寒学术领域有十分高的成就,其课堂教学十分生动,切中要点,字字如金。跟诊后发现李教授的临床也十分厉害。跟诊时,我记录了一则医案,如下:梁姓男患者,52岁,由太太搀扶而来,2013年确诊为糖尿病,随后发现患脑萎缩,自患病以来,心烦,易纠结,走路不稳加重以致不敢走路,双膝无力,饮水易呛,畏寒,矢气较多,眠差,梦呓,二便不利,舌色淡红,苔粗糙,根部腻。据诉其患病前脑力活动较多,身居要职,其家人救病心切,每天给病人进补海参等补品。李教授接诊后建议病人不宜每日食海参,最好三日吃一次。因废物沉积到体内,要先泻后补方妥,教授由此开了两方:

1、桃仁、黄芪(重用45g)、桂枝、大黄、炙甘草、远志、石菖蒲、乌药、玉米须、干姜、附子(少量)

2、从厥阴论治,用乌梅丸加鹿角霜、龟板、砂仁、去人参用红参

方1用桂枝附子汤加减,桂枝附子汤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方中桂枝辛温,外可祛风散寒,内可温经通阳,通达气血;附子温经扶阳,散寒逐湿而止痛,又能助卫阳以固表;生姜、甘草、大枣辛甘发散,而调和营卫,助正托邪,使风湿之邪得以从外而解。乌梅丸治疗厥阴寒热错杂证,酸甘辛苦并用,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既可以清上温下、辛开苦降,又能和胃疏肝、温阳泄热,以达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李教授对伤寒原文非常熟悉,能够按照病人情况进行六经辨证,用经方加减,药量精当,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短短的半天跟诊时间,我的收获颇多,李教授经常提起一位对她影响很深刻的儿科医生,让她如今温暖待病人,在我学医路刚始,李教授给我指引了一条路,那就是当一位有温度且医术高明的医生。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7

研修期间,我们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养三大知识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强化学习。可以说,这期研修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今公共管理和理论前沿,又关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虽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研修,我们完成了120学时的课程计划,22门课程基本涵盖了公共管理专业应涉猎的主要领域,从宏观经济学、危机管理、公共管理、公共财政、公共政策、教育管理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人力资源管理、媒体新环境及应对策略、领导语言艺术、信息技术等等,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聆听了教育部有关官员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人保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一是学习了很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如中国人民大学侯景新教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周石教授的“高绩效团队建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李克实教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际关系学院郭惠民教授的“突发事件处置与危机管理”等专题讲座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管理的一半是科学”指的是管理的制度要合理、科学,即既要符合当前的教育方针政策,又要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管理的一半是艺术”指的是学校的管理要讲究技巧。即要“善管巧理”。 它告诉我们,只有把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技巧两者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可以预见,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必将给我今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是学习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清华大学韩廷春教授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清华大学王孙禺教授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谢明教授的“公共政策分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处刘培俊处长的'“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若干思考”、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的“教育的公共性与教育公平”、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李越教授的“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乔玉全处长的“中国基础教育办学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教授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宏观背景与战略选择”、清华大学王有强教授的“公共财政学”等,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许多新颖的思维方法,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教育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

三是学习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如中国教育电视台闻闸教授的“领导者语言表达艺术”、 清华大学孙静惟教授的“媒体新环境与应带策略”、清华大学孟波讲师的“管理沟通”等课程,都结合了生动的案例分析,为我们讲述了沟通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管理者,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外界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外界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是提升了个人修养。如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的“科学发展观与干部素质提升”、清华大学李燕教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漫谈”、清华大学朱汉城教授的“走进音乐世界——音乐赏析”等课程,对提高个人的素养有莫大的帮助。

三、提高了认识,完善了自身

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这次研修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习,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习,还促进了反思。

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习的习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习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以后要在学习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成长。

二是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业务水平。通过这次研修,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一名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掌握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使学校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8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 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 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

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

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

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

;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9

我的老师李砚民主任是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的主任,现已从事中医事业30余年,在3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她从未离开过病人,从未离开临床第一线,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医临床家。而我仅仅跟随学习不足2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李砚民老师不仅在技术方面给我以指导、更是教导我何为医德。她认为“医乃仁术”,“为医者,应待患者如亲人,至精至诚,让饱受病痛的患者饮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摆脱困境,步入坦途。”

专攻疑难重症是李砚民临证的一大特点,经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谁都很难数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脏病的阿姨,在西医院已经宣判无药可医,患者阿姨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李砚民主任,李砚民主任经过详细的检查后,觉得这种疑难重症治疗很棘手,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这个病人。于是,她研究病情开出了第一个处方。以后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药方,并鼓励病人坚定信心。服药50多剂后,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肿大的患者,在多家医院都没有查找出病因,也是听到病友介绍,找到了专看疑难杂症的李砚民主任,在李砚民主任的详细问诊及检查下,帮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虫!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再如,从新西兰乘飞机慕名而来的杰克贝兰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步履蹒跚。国内外多种疗法几乎用尽,这次他要找李砚民主任碰碰运气,医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医中药使他站稳了脚,直起了腰,迈开了坚实的步子。回国后,兴奋地用电报向他的恩人报喜:李砚民女士,万分感谢您用神奇的医术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觉良好。虽然我已经61岁了,可是身体却象16岁少年一样充满活力。

李砚民主任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擅内科,对中医肾病、心病、脾胃病、风湿病、温热病、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临床上独具特色,经验丰富,疗效卓著。

李砚民主任不但继承了前贤精湛的医术,同时也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德医风,她以“大医精诚”之训,铸成“救死扶伤”之心。她崇拜仲景论证之精辟,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贫贱之厄”之至诚。她虽已久负盛名,但毫无名医架子。多年来,她废寝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个就诊者。一般来说,来请李砚民主任诊病的人,大都为重患或疑难病。人们常常看到,下班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她还在为“号外号”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别是对那些慕名远道而来或一时挂不上号的农村病人,宁肯牺牲自己的休息,也要为他们诊治。有的病人跟到家中,或截在路上,她都是和颜悦色地接待,安排时间为他们耐心诊治,从不厌烦。对于一些来信、来电寻医问药的病人,她总是认真回复,或调剂药方,或鼓励病人增强信心。因此,许多患者不仅把她看作救病的医生,还把她当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托,康复的希望。

李砚民主任作为开封市中医院人,以其高超的医术,坚韧不拔的科研作风,带动了开封市中医院的发展,慕名前来诊治的患者众多,并于20xx年成立了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李砚民主任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精确的辨证论治,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她练就了胜人一筹的医疗技术,有多少患了所谓“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她的精心治疗下恢复了健康。她谦虚谨慎,从不满足自已的成就,虽已患者众多,仍手不离卷,孜孜以求。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10

我的中医师承学习之旅是一段充满了挑战、成长与收获的旅程。通过参与这一独特的学习模式,我不仅掌握了中医的基础知识,更加深入了解了中医文化的精髓和临床技能。

首先,我了解到中医不仅仅是看病,而是一种全面的健康管理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步接触并理解了阴阳五行、气血理论等深奥的中医哲学概念,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理论体系,更让我在面对病人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通过跟随老师学习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技法,我逐渐领悟到这些技法背后的原理和技巧。在面对模型人时,我更加自信地运用所学知识,成功地为模型人实施了针灸治疗。

最后,我认识到中医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成长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断遇到难题,但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我逐渐克服了这些难题,并在其中获得了成就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医者仁心”的内涵。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病的方法,更是一种关爱生命、关注人类健康与疾病的人文精神。我坚信,通过我的努力,我可以将中医的智慧传承下去,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和福祉。

总之,我的中医师承学习之旅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体验。通过这一旅程,我不仅掌握了中医知识和技能,更加深了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我深感中医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传承中医的决心。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11

跟师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使得它在治疗各种疾病时都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在跟随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中医的神奇疗效。师傅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然后开出相应的.中药方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许多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种实实在在的治疗效果让我对中医充满了信心。

同时,我也学到了中医的“以人为本”思想。中医注重调整人体的内在环境,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师傅经常强调,中医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不是简单地消除病症。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中医医生,我们的责任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仅仅追求症状的消除。

通过跟师学习,我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我相信,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我一定能够掌握中医的精髓,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12

某月开始,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以及海淀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习,跟师至今,已近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中医科的医生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颇有感触与体会。

我的老师吕培文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外科主任,她某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启蒙于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房芝萱等老中医,在中医外科治疗各类疮疡、乳房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师的教诲,医术上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学无止境。某年国家为了抢救祖国医学遗产,使传统医学后继有人,吕培文主任成为王玉章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了王老行医50年的绝技,如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对慢性溃疡的阴阳辨证及一些传统外用药的制作与用法等。吕老师已从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而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学生,跟随她学习中医外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的我,刚刚参加临床工作近3年,临床经验的绝对不足,既往中医外科知识的零接触,那么这三年的学习将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过程。

学习中医外科以来,我的临床思维更为开阔了。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虽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从中医内科来说,常用的辨证思维侧重于脏腑辨证,在于病人的整体,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局部;而吕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大夫,临床辨证除了整体辨证之外,局部辨证也显得非常重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要相结合。因为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能够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吕老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临床要注重临床体格检查,在辨证施药的同时也要巩固西医基础知识。吕老在临床上除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很注重临床的体格检查,并有着深厚的西医临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她都一个一个地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及触诊。外科病患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痈等有创伤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吕老师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认真细致的检查,对于病患的.西医检查报告也是仔细的查看,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谢与感激。吕老师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与病人之间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醒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应该好好学习西医基础知识,注重临床最为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老是依赖各种辅助检查,同时要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为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师学习转瞬即逝,虽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围血管疾病、湿疹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会,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自己离老师预想的阶段、与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继续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师学习,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不辜负院领导、同事们以及老师的期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中医师,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15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门继承千年智慧的医学,学习和传承中医知识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指导,这就要求中医学生能够通过找到合适的师父进行师承学习。在我的中医学习过程中,与我的师父们的交流与指导成为了我成长和进步的关键。首先,师承系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至...

  • w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13篇

    发布时间:2024-05-16

    当有许多心得体会时,最好做一个总结并写下来,这样可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写心得体会吧,以下是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3篇),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 篇1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倡导下,东苑中医院实施名老中医来羊城带徒,传递岐黄薪火。我是一名中医大夫,两年...

  • w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3-10-12

    通过编写感悟,我们能更明确地阐明个人观点,那么一个感悟应该如何撰写呢?欢迎阅读本篇由编辑为您整理的“学习中医心得体会”,感谢您的关注,我们期望这篇文章能助您学业和事业有所裨益!...

  • w
    跟岗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3-07-16

    需要您的要求,编辑可以为您定制一篇题为“跟岗心得体会”的文章。每个人每天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这时候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合适不过了。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作品的思考和理解。让我们共享这美好瞬间吧!...

  • w
    2024学中医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4-01-08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根基,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基石。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深刻理解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诊断治疗思路,对中医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地解释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关键概念,并分享我的心得和体会。首先,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是阴阳五行学说...

  • w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通用

    发布时间:2024-05-01

    通常,当我们从某些经历中获得启示时,我们会记录下我们的感悟,这有助于记录我们的思想。那么,如何恰当地写下这样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中医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篇1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在我长期的实践和学习中,我不断深入体会和感...

  • w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5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触动我们内心的事情。对于这些事件,我们应该主动去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但是在写作时,我们要注意避免文章内容上下一体,字数过多且复杂。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您精心挑选的和“学习中医心得体会”相关的内容,如果您觉得本网页有用,请不要忘记收藏它!...

  • w
    中医药感悟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3-11-07

    一篇优秀的感言怎么写呢?当我们经历一些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事情时,感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让心情变得更加畅快舒服。经过编辑认真筛选,为大家推荐一篇题为“中医药感悟心得体会”的文章,希望它对您有所帮助!...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