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最新化学教案合集#】想要学习有关“化学教案”的知识吗?请阅读这篇文章。每位老师都需要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因为教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以供实用之需!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知识与技能 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沉淀生成、分步沉淀,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实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根据实验现象,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 点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转化
难 点 沉淀的转化和溶解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
(1)方法:A、调节PH法 B、加沉淀剂法 C、同离子效应法 D、氧化还原法
(2)原则: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发生,且进行得越完全越好
(3)意义:物质的检验、提纯及工厂废水的处理等
(4) 不同沉淀方法的应用
1 直接沉淀法:除去指定的溶液中某种离子或获取该难溶电解质
2 分步沉淀法:鉴别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或分别获得不同难溶电解质
3 共沉淀法:除去一组某种性质相似的离子,加入合适的沉淀剂
4 氧化还原法:改变某离子的存在形式,促使其转变为溶解度更小的难溶电解质便于分离除去
2、沉淀的溶解
(1) 酸碱溶解法
(2) 盐溶解法
(3) 生成配合物使沉淀溶解
(4)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沉淀溶解
3、沉淀的转化
(1) 方法: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使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2) 实质:生成溶解度更小的难溶物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新课引入]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作为一种动态的平衡,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控制其进行的方向,沉淀转为溶液中的离子,或者溶液中的离子转化为沉淀。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沉淀反应的应用。
[板书]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探究问题]向饱和NaCl溶液中加浓盐酸会有什么现象?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
[讲]加入相同离子,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
[问]以上是存在溶解平衡时的情况,如果不存在溶解平衡,如何生成沉淀呢?
[探究问题]如何处理工业废水中的Fe3+?
[讲]加入含OH-的溶液将Fe3+转化为Fe(OH)3沉淀,OH-的溶液就是“沉淀剂”。还可以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来使Fe3+转化为Fe(OH)3沉淀
[讲]常见的方法是调节PH法和加沉淀剂法。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FeCl3,使其溶解于H2O,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Fe3+转变为Fe(OH)3沉淀而除去。再如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某些金属离子如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也是分离、除去杂质常用的方法。
[板书]1、沉淀的生成
(1)方法:A、调节PH法 B、加沉淀剂法 C、同离子效应法 D、氧化还原法
[讲]1、 沉淀剂的选择:要求除去溶液中的某种离子,又不能影响其他离子的存在,并且由沉淀剂引入溶液的杂质离子还要便于除去。如:沉淀Ag+,可用NaCl作沉淀剂,因为它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沉淀物的溶解度越小,被沉淀离子沉淀越完全。如:被沉淀离子为Ca2+离子,可用生成CaCO3,CaSO4或CaC2O4形成沉淀出来,但这三种沉淀物中以CaC2O4的溶解度最小,因此,沉淀成CaC2C4的形式,Ca2+离子去除的最完全。
2、形成沉淀和沉淀完全的条件:由于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存在,在合理选用沉淀剂的同时,有时还要考虑溶液的pH和温度的调控。加入适当过量沉淀剂,使沉淀完全,一般过量20%--50%。要注意沉淀剂的电离程度。如欲使Mg2+离子沉淀为Mg(OH)2,用NaOH做沉淀剂比用氨水的效果要好。
(4)控制溶液PH值,对于生成难溶氢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反应,必须控制溶液的PH值。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等方式改变某离子的存在形式,促使其转变为溶解度更小的难电解质以便分离出去
[思考与交流]P63, 指导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如果要除去某溶液中的SO42―,你选择加入钙盐还是钡盐?为什么?
从溶解度角度考虑,应选择钡盐
[板书](2)原则: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发生,且进行得越完全越好
(3)意义:物质的检验、提纯及工厂废水的处理等
[讲]生成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是工业生产、环保工程和科学研究中除杂质或提纯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不是方法。
[板书](4) 不同沉淀方法的应用
1 直接沉淀法:除去指定的溶液中某种离子或获取该难溶电解质
2 分步沉淀法:鉴别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或分别获得不同难溶电解质
3 共沉淀法:除去一组某种性质相似的离子,加入合适的沉淀剂
4 氧化还原法:改变某离子的存在形式,促使其转变为溶解度更小的难溶电解质便于分离除去
[随堂练习]为除去MgCl2溶液中的FeCl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的一种试剂是( D )
A、NaOH B、Na2CO3 C、氨水 D、MgO
[过]既然已经存在沉淀,就存在沉淀溶解平衡。沉淀的溶解就要从沉淀向溶解方向移动考虑。
[问]结合以前的知识,如果想溶解碳酸钙,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板书]2、沉淀的溶解
(1) 酸碱溶解法
[投影]CaCO3的溶解
[讲]在上述反应中,气体CO2的生成和逸出使CaCO3溶解平衡体系中的CO32―浓度不断减小,平衡向沉淀溶解方向移动。难溶电解质FeS、Al(OH)3、Cu(OH)2也可溶于强酸,其反应如下:FeS+2H+==Fe2++H2S;Al(OH)3+3H+ ==Al3++3H2O;Cu(OH)2+2H+==Cu2++2H2O
[过]除了酸之外,某些盐溶液也可用来溶解沉淀。
[板书](2) 盐溶解法
[投影实验3-3]
滴加试剂 蒸馏水 盐酸 氯化氨溶液
现象 固体无明显溶解现象 迅速溶解 逐渐溶解
[思考与交流]1、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释上述发生的反应。并试从中找出使沉淀溶解的规律
分析:对于难溶氢氧化物来说,如Mg(OH)2、Fe(OH)3、Cu(OH)2……,加酸,由于形成弱电解质水促使沉淀溶解。例如Mg(OH)2可溶于盐酸,表示如下:
由于溶液中生成水,OH-离子浓度降低,使Mg(OH)2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促使Mg(OH)2沉淀溶解。
Mg(OH)2、Mn(OH)2等溶解度较大的氢氧化物还能溶于NH4Cl溶液中。表示为:
由于溶液中生成弱电解质NH3•H2O,使OH-离子浓度降低,Mn(OH)2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促使Mn(OH)2沉淀溶解。
[小结]上面两个反应中,Mg(OH)2在水中少量溶解、电离出的OH―分别与酸和盐电离出的H+、NH4+作用,生成弱电解质H2O和NH3•H2O,它们的电离程度小,在水中比Mg(OH)2更难释放出OH―,H2O和NH3•H2O的生成使Mg(OH)2的溶解沉淀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直至完全溶解。
[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例如,AgCl可溶于NH3•H2O,银氨溶液的配制过程其实质都是生成配合物沉淀溶解
[板书](3) 生成配合物使沉淀溶解
(4)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沉淀溶解
[讲]如有些金属硫化物(CuS、HgS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只能溶于氧化性酸,通过减少C(S2―)而达到沉淀溶解的目的。例如:3CuS+8HNO3 == 3Cu(NO3)2 +S+2NO+4H2O
[随堂练习]试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下列事实
1、 FeS不溶于水,但却能溶于稀盐酸中。
2、 CaCO3难溶于稀硫酸,但却能溶于醋酸中。
3、 分别用等体积的蒸馏水和0.010mol/L硫酸洗涤BaSO4沉淀,用水洗涤造成的BaSO4的损失量大于用稀硫酸洗涤造成的损失量。
[过渡]当向AgNO3和NaCl恰好完全反应的平衡体系中加入I-,若再加入S2-,会看到什么现象?
[投影实验]向盛有10滴0.1 mol/L的AgNO3溶液的试管中加0.1 mol/L的NaCl溶液,至不再有白色沉淀生成。向其中滴加0.1 mol/L KI溶液,观察、记录现象;再向其中滴加0.1 mol/L的Na2S溶液,观察并记录现象
[思考]根据实验3-4的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设问]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投影]
步骤 AgCl和AgNO3溶液混合 向所得固体混合物中滴加KI溶液 向新得固体混合物中滴加Na2S溶液
现象 又白色沉淀析出 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 黄色沉淀转化为黑色
[演示实验3-5]根据实验3-4的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步骤 向MgCl2 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 向有白色沉淀的溶液中滴加FeCl3 溶液 静置
现象 有白色沉淀析出 白色沉淀变红褐色 红褐色沉淀析出溶液褪至无色
[板书]3、沉淀的转化
(1) 方法: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使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讲]沉淀的转化的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来说,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板书](2) 实质:生成溶解度更小的难溶物
[总结]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本质上都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问题,其基本依据主要有:①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②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③加入相同离子,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④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使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随堂练习]
1、将AgNO3溶液依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中都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沉淀,沉淀的颜色变化是 _ ____ → _ _ ___ → ____ _。出现这种颜色变化的原因是: _
2、己知碳酸钙和氢氧化钙在水中存在下列溶解平衡Ca(OH)2(s) Ca2+(aq)+2OH-(aq),CaCO3(s) Ca2+(aq)+CO32-(aq)。在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的废气中往往含有SO2、O2、N2,CO2等,为了除去有害气体SO2变废为宝,常常见粉末状的碳酸钙或熟石灰的悬浊液洗涤废气,反应产物为石膏。
(1)写山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SO2与CaCO3悬浊液反应
②SO2与Ca(OH)2悬浊液反应
(2)试说明用熟石灰的悬浊液而不用澄清石灰水的理由
学生回忆、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可以加入含OH-的溶液将Fe3+转化为Fe(OH)3沉淀
本周,来自于师大的巡回老师来到了我们的学校,由于考试时间的原因,我们没有进行讲课,而是就讲过的课进行了说课,关于这次的说课我的主题是刚讲过不久的《空气的成分》这节课,下面是我对本次说课的反思。
在说课的开始我首先就本节课在课本中的意义和地位进行了分析,在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等知识,之后还会学习空气中的成分如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在整本书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本节课的有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之后又关于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但通过这次说课我才清楚,在目标的制定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不需要按照三维目标的规则进行书写和安排,但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实际,安排合理。之后我又进行了学生的学情分析。指导老师指出我安排的环节有失误,应该先说学情,教学分析最后说教学目标并且在说课中,应该先整体说课稿中,关于分析占得篇幅过多,没有强调说课过程的主体作用。
之后,我又进行了新课的引入,在课堂的开始,我首先从实际出发,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先从日常生活中了解空气,用人们感受到风吹到脸上时的触感来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空气,由此,引本节课的知识,让同学来思考一下空气的成分。指导老师提出我的`引入是让同学们较为容易理解的,学科联系了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便于学生学习,这样让同学们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化学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引起学生学习欲望后,再就拉瓦锡的实验进行分析,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由于学生还未接触压强的相关知识,有关的原理我利用填充面粉的类比来讲述的,讲解时间过长,也过于抽象。在学生简单理解了原理之后,让学生迅速又阅读书上红磷的相关实验,但关于整体的教学过程,指导老师也指出说课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过程,而我关于这方面的叙述不够具体,过于表面化,没有理解说课的主要含义。
同时,这次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了解了在说课过程中,要少说结论性语言,要多从实际出发,特别是清楚地明白了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要让他们参与进来,自主的学习,而老师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在实习的过程中,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需要进步的地方,感谢这次的指导让我能发现问题并有机会去改正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营养素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
2.了解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通过计算,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经氧化为人体提供能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讨论等,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2.通过认识、分析、比较教材上的大量图片,学会从读图来认识化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糖、脂肪、维生素等人体常见营养素。
难点
了解糖、脂肪、维生素等人体常见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饿了,会浑身无力,此时首先想到要吃饭;马拉松长跑运动员在中途要喝葡萄糖水;消化吸收能力差的病人要通过静脉输入葡萄糖水……
人们要维持一定的体温,要从事各种活动,需要热量和能量。吃饭或摄入葡萄糖,为什么能提供人们活动所需的热量和能量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有关糖类的知识。
[板书]一、糖类
二、新课教学
[讲解]一般地说,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有机化合物属于糖类,也称为碳水化合物。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在人类食物所供给的总能量中,有60%~70%来自糖类。
[板书]糖类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人们吃饭,从大米、面粉、玉米、土豆等主食中摄入的糖类物质是淀粉。
[板书]1.淀粉[(C6H10O5)n]
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食物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为葡萄糖,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
[板书]2.葡萄糖(C6H12O6)
葡萄糖是一种有甜味的白色固体。葡萄糖经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又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淀粉储藏在肝脏和肌肉中。
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板书]C6H12O6+6O26CO2+6H2O
在上述反应中,每克葡萄糖约放出15.6 kJ的能量。
过渡:我们平常所吃的甘蔗中就含有糖类物质——蔗糖。
[板书]3.蔗糖(C12H22O11)
蔗糖在甜菜中的含量也极高。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就是蔗糖,它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
过渡:麦芽糖也是一种常见的糖类物质。通常食用的饴糖(如高粱饴),其主要成分就是麦芽糖。
[板书]4.麦芽糖(C12H22O11)
[提问]为什么在口中咀嚼米饭和馒头时会感到有甜味?
[讲解]当在口中咀嚼米饭和馒头时会感到有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它能将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催化水解为麦芽糖的缘故;余下的淀粉由小肠中的胰淀粉酶催化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肠液中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
正常人每天要摄入一定量的淀粉等化合物,在血液中也要维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如果摄入的这些化合物不够,就会造成血糖含量太低(医学上称为“低血糖”)。低血糖的人会出现乏力、疲倦、昏迷、休克等症状。因葡萄糖可不经过消化过程而直接为人体吸收,故体弱和血糖过低的患者可利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迅速补充营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常常容易发生霉变。其中因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毒性较大,可诱发肝癌,故绝不能食用霉变食物。 [过渡]食物中的另一类营养物质——油脂也是动物体内重要的供能物质。有关油脂我们需要了解些什么呢?
[板书]二、油脂
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总结。
[师总结,板书]油脂是油和脂肪的合称;油脂是重要的供能物质,每克油脂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时放出39.3 kJ的能量,比糖类多一倍;人体内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投影课堂练习]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g花生米和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解答]由课本信息知:
1 g油脂完全氧化可放出39.3 kJ能量
1 g葡萄糖完全氧化可放出15.6 kJ能量
1 g蛋白质完全氧化可放出约18 kJ的能量
50 g花生米中,含油脂:50 g×39%=19.5 g
含糖类:50 g×24% =12 g
含蛋白质:50 g×26%=13 g
50 g小麦中,含油脂:50 g×2%=1 g
含糖类:50 g×76%=38 g
含蛋白质:50 g×11%=5.5 g
50 g花生米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能量为:
19.5×39.3+12×15.6+13×18=1187.55(kJ)
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能量为:
1×39.3+38×15.6+5.5×18=731.1(kJ)
[过渡]20世纪初期,人们认为只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和水就可以满足健康的需要。那时,某些成人和儿童由于摄入维生素不足,生长发育出现障碍;一些人也因摄入维生素不足,患营养缺乏症。这些病症曾成为医学难题。在20世纪中后期,人们相继发现了各种维生素及其作用。对维生素重要作用的认识是20世纪营养学的进展。
以卤素的制备和加碘盐的鉴别及含量测定作为卤族元素复习的载体,本内容可以作为卤素知识综合应用的专题讲座。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卤素的化合物,从中可以提取食盐、卤素单质。食用加碘盐是实现我国政府1991年向全世界承诺“到年在全国范围消灭碘缺乏病”的'重要举措,加碘盐的鉴别及含量测定是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宜以“探究教学”作为本专题内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题),进行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最后获得知识和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课题),是一种学科内综合的课堂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注重了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实践活动。
(1)能从氯气的制法迁移应用设计溴的制取,并从氯气能将Br-、I-氧化为单质Br2、I2的性质设计溴和碘的制备。
(2)学会加碘盐中碘酸盐的鉴别和定量测定原理。
(1)综合实验能力(溶解、蒸发、过滤、蒸馏、萃取、分液、气体制备、滴定)。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在较复杂情境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
(2)在实践(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并分享成功。
教师导语 :
有人说大海哺育了生命,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学生简单讨论后,教师略为点评。
展示表格:
海水中元素组成与古今人体中所含元素对照表。
教师:
可见海水中元素的组成与古今人体中所含元素的成分相同,且含量相关不大,这是生命来自大海的一个重要证据。从海水中含有的元素可知,海水是无机盐的宝库。
问题1、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能否采用将海水蒸干来制得较纯的食盐?
师生讨论归纳:
复习目标要求:
1、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
2、有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的区别
知识要点梳理:
溶解度
1.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相同,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不里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20℃的溶解度为36g;表示的意义就是: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克氯化钠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或者说,在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
(2)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的四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值,或者说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给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标明温度。
②“在100克溶剂里”:溶解度的概念中,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克.
③“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的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克数”:表明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3)溶解性粗略地、定性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而溶解度精确地、定量地衡量溶解性的大小.如20℃时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见下表(S表示溶解度)
溶解度 S>10g 10g>S>1g 1g>S>0.01g S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不溶)
(4)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见溶解性部分)③温度
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规律如下: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认识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案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激发学生严肃认真科学的态度.
重点: 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
难点: 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讲述、演示。
实验准备:各种常用化学仪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学科为题,导入新课。
二.授新课:
1.结合课本P191内容,讲解、强调化学学生实验的要求。
2.结合实物,讲述一些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
⑴试管 ⑵试管夹
⑶玻璃棒 ⑷酒精灯
⑸胶头滴管与滴瓶 ⑹铁架台
⑺烧杯 ⑻量筒
⑼集气瓶 ⑽漏斗
⑾长颈漏斗 ⑿锥形瓶
⒀蒸发皿 ⒁导气管
⒂其它仪器
三、简要进行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对照课本图3、图4,说出这两个实验中所用到的各种仪器的名称。
第二课时
课题:药品的取用
教学目标:1.了解取用药品的注意事项, 学会正确取用药品的基本操作.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 固体药品与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难点: 滴管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
实验准备:固体药品、液体药品、药匙、镊子、小纸槽、滴瓶、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授新:
(一) 药品的取用:
1. 讲解要注意的事项;
三不原则;
节约药品原则;
用剩药品的处理方法。
2. 操作原理(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取用粉末状固体的正确方法;
取用块状固体的正确方法;
取用液体药品的正确方法;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正确方法;
滴管的使用方法;
浓酸浓碱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学生操作练习:
1.练习用小纸槽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
2.练习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装入试管中,
3.用50 mL量筒取45 mL水;
三、简要进行课堂小结。
命题落点
1.能从原子的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
2.能从粒子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
3.能用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实验事实,
4.从典型实例出发,确认原子的真实存在,去探究粒子的性质等,
5.计算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课题2 元素
命题落点
1.利用元素这一宏观概念,去正确描述物质的组成或成分,
2.考查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3.命题时往往给出元素周期表或部分内容,要求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递变规律,去推测一些未知元素的结构和性质,或发现一些规律。
4.通常给出常见物质名称、俗名、图形或其他信息,根据组成物质中元素的种类,来判断物质所属的类别。
课题3 离子
命题落点
1.利用粒子中质子数、电子数的关系去判断粒子种类,
2.根据原子的结构来判断或推测元素相关的化学性质,
3.能从离子的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和实验事实。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命题落点
1.命题时常给出化合价写出相应的化学式,
2.给出物质的化学式,要能知道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
3.能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寻找物质间的内在规律,
4.通常考查根据指定要求,用化学符号表示粒子、粒子的个数,以及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等。
5.根据给出化学式去求某一种元素的化合价,
6.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的主要考查。
知识技能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意义。会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间的质量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2.能看懂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活动探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会利用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的互求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复习提问】
1.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Fe3O4,据此你能知道关于Fe3O4的哪些信息?铁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
2.下列粒子各表示什么意义?
(1)2H (2)H2O (3)2CO2
3.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过渡]
原子的质量很小,故我们采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质量仍然很小,又如何表示呢?
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教材84-85页知道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模仿练习]
投影: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总和,请A、B、C三同学演板。
⑴氢氧化钙[Ca(OH)2] ⑵CuSO45H2O ⑶5P2O5【总结】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要点: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即相对分子质量。
[设问]从化学式MnO2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
[设问] MnO2中锰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思考,并回答问题。
倾听,思考。
阅读教材
[自学交流]1、 说出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2、怎样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完成练习。
讨论交流: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要点。
[讨论得出]1、组成的元素 2、原子间的个数比;3、原子的总个数;
学生活动
通过习题回顾学过的重要知识,加深理解。
通过旧知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获得结论。
设 计 意 图
[指导自学]教科书P85例2:元素间质量比的表示方法。
[模仿练习]投影:计算下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请D、E、F三同学演板。
1、水(H2O) 2、二氧化碳(CO2)
3、硝酸铵(NH4NO3)
[设问]知道元素间的质量比的表示方法,我们还能知道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吗?
[指导自学]教科书P85例3:并强调什么叫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何表示出来?注意解题格式。
[模仿练习]投影:已知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2O3,试计算:⑴氧化铁的相对分子质量;⑵氧化铁中铁、氧两元素的质量比;⑶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⑷如有1000t氧化铁,则可生产多少吨铁?请G、H两位同学演板。
[分析纠正]:引导同学们一起分析G、H两位的解答并强调解题方法。
[指导观察]:展示几种药品的标签,请I、J、K等同学描述组成药品成分和纯度,纠正上述三同学描述中的错误信息。
[投影展示]:展示部分药品的标签,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
[拓展应用]:投影:
配料表:食用盐、碘酸钾 食用方法:待食物烹调好后再放入碘盐 储存方法:密封贮藏防潮湿 产品标准号:GB5461
碘元素(符号为I)具有预防和治疗甲状腺肿大的作用,人体缺碘时易患粗脖子病。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食盐,简称碘盐。所谓碘盐就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所以食盐中常含有一种补充碘元素的盐。如图4-5所示为湖北省盐业公司专营的云鹤牌精制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文字,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已知碘在碘酸钾中的化合价为+5,由此可猜想碘酸钾的化学式为
相对分子质量为 ,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 。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自主学习
巩固练习
自主学习,明白什么是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何去求。
按照解题格式完成练习
结合自身答题情况,整理规范的答题方法。
观察标签,回答问题。最终学会认识标签,并理解标签上各个量的含义。
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目。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模仿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创设新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能力。
及时点拨、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
收集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
培养读题、审题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设 计 意 图
⑵假设某1000g碘盐中含20mg碘。
①这里标明的碘的含量是指( )
A、碘单质 B、碘元素 C、碘原子 D、碘分子
② g碘酸钾中含有20mg碘。
③已知成人每天约需0.15g碘,假设这些碘主要是从碘盐中摄取的,则成人每天需要食用碘盐 g。
[整理归纳]: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哪些?
【布置作业】
1、教科书P87页7、8、9、10
2、各实验小组从P87页11题中任选一种产品标签或说明书按题目中的要求完成任务,下次课进行交流。
完成练习。
自己完成归纳总结。
课下完成练习和实践活动。
改编习题,抓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引导学生学习,使研究性学习不断提高。
归纳有助于知识系统化。
通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采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产品说明书的意识。
板书设计
课题4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
利用化学式可进行以下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个数之和
2、计算组成物质元素的质量比:
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个数之比
3、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个数/相对分子质量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法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的状态。
六、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法
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形成技能,培养合作意识,使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教师讲授前面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单质-金属。请同学们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并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资料,请同学们讲出,还有哪些领域用到了金属制品,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新课讲授: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金属有很多用途,可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 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决定的。同学们想知道金属的性质吗
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试验步骤,并在多媒体上放映。)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③分别用小刀割一下;④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⑤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体展示物理性质图
教师指出: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密度,熔点,熔点最低,硬度金属是什么等)的物理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
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
环节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
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
环节三:拓展提升
思考: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2.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3.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作业:思考怎么才能灭火。
四、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这部分知识既是化学必修2的内容,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史实来引入和解释,使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生对电子层的概念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再进一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是直接给出了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次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绘制数学中的坐标系图像,本节课讲数学思想融入进来,更加直观和形象。对于原子半径的查找作为课下小组探究的内容,增加学生小组合作意识,课堂上学生愿意代表小组成员展示,符合高一学生的心理要求。
高一学生的大脑里的知识结构仍比较简单,同化新概念的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调整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加强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同化理解新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的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探索与发现过程。
教学策略和方法:本课在设计上主要以发现教学方式进行,以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为主,利用教材提供的数据,指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助以讲授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学生为本”的课堂氛围,程度的利用各方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学案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理念:
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化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的理论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注重教学的阶段性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好知识处理的分寸,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在不同阶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学中不能不顾学生实际能力,过分追求科学性和完整性,将概念随意扩展和深化。
对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合价变化规律,以学生动手绘图为主,引导学生将表格数据转化为图像,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数形转化能力,也会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图像的直观性,也能大大降低学生对规律性的理解难度,实现课堂的高效开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4-03-07
编辑特意为您整理了“化学教案”,建议收藏此页以备后续查阅所需。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编制好的教案可以为学生的知识掌握提供必要的保障。...
发布时间:2023-12-24
这是一篇我们特别为您准备的精选文章“化学教案”,真诚邀请您品味细品。若有不清楚的地方,请您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力为您解答。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开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教案和课件的内容是老师亲自完善的。出色的教案能够保障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24-03-27
小编细致地筛选为大家整理出了最新的“化学教案”,此篇文章仅限参考。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性。...
发布时间:2024-02-16
在为大家推荐了一篇题为“化学教案”的文章经过仔细筛选后,我们将其推荐给了大家。教案和课件在课堂上对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必须亲自编写自己的教学课件。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可以让老师更加自信地进行授课。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发布时间:2024-01-07
制作教案课件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每天我们都会准时准质地完成。无论是用于教学还是教案制作,教案课件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下面编辑为大家整理了精心准备的“化学教案”,快来看看吧!...
发布时间:2023-10-27
学生们在课堂上要有一个生动有趣的环境,这离不开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现在大家可以开始编写自己的课堂教案和课件了。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今天栏目小编为大家选取了一篇与“无机化学教案”相关的文章。在做出任何决策之前,请参考各方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严格的判断!...
发布时间:2023-10-13
在大量文章中,“初三化学教案”是笔者最喜欢的一篇。教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个人都需要计划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编写教案时应该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请将本页添加到浏览器书签中以备查看!...
发布时间:2023-11-19
笔者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化学教案”。欢迎您阅读本文并给予宝贵意见和建议。写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每天,每个老师都从事着教案的编写工作。教案的编写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
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