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公式与函数教案

公式与函数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9-12

公式与函数教案

2024-09-12 18:39:37

公式与函数教案 篇1

二、复习要求

1、 三角函数的概念及象限角、弧度制等概念;

2、三角公式,包括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差倍半公式等;

3、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三、学习指导

1、角的概念的推广。从运动的角度,在旋转方向及旋转圈数上引进负角及大于3600的角。这样一来,在直角坐标系中,当角的终边确定时,其大小不一定(通常把角的始边放在x轴正半轴上,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下同)。为了把握这些角之间的联系,引进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凡是与终边α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k·3600 α的形式,特例,终边在x轴上的角集合{α|α=k·1800,k∈z},终边在y轴上的角集合{α|α=k·1800 900,k∈z},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α|α=k·900,k∈z}。

在已知三角函数值的大小求角的大小时,通常先确定角的终边位置,然后再确定大小。

弧度制是角的度量的重要表示法,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熟记特殊角的弧度制。在弧度制下,扇形弧长公式l=|α|r,扇形面积公式 ,其中α为弧所对圆心角的弧度数。

2、利用直角坐标系,可以把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数。三角函数定义是本章重点,从它可以推出一些三角公式。重视用数学定义解题。

设p(x,y)是角α终边上任一点(与原点不重合),记 ,则 , , , 。

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可以得到(1)诱导公式:即 与α之间函数值关系(k∈z),其规律是"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2)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平方关系,倒数关系,商数关系。

3、三角变换公式包括和、差、倍、半公式,诱导公式是和差公式的特例,对公式要熟练地正用、逆用、变用。如倍角公式:cos2α=2cos2α-1=1-2sin2α,变形后得 ,可以作为降幂公式使用。

三角变换公式除用来化简三角函数式外,还为研究三角函数图象及性质做准备。

4、三角函数的性质除了一般函数通性外,还出现了前面几种函数所没有的周期性。周期性的定义:设t为非零常数,若对f(x)定义域中的每一个x,均有f(x t)=f(x),则称t为f(x)的周期。当t为f(x)周期时,kt(k∈z,k≠0)也为f(x)周期。

三角函数图象是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作函数图象称为几何作图法,熟练掌握平移、伸缩、振幅等变换法则。

5、本章思想方法

(1) 等价变换。熟练运用公式对问题进行转化,化归为熟悉的基本问题;

(2) 数形结合。充分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及三角函数图象帮助解题;

(3) 分类讨论。

四、典型例题

例1、 已知函数f(x)=

(1) 求它的定义域和值域;

(2) 求它的单调区间;

(3) 判断它的奇偶性;

(4) 判断它的周期性。

分析:

(1)x必须满足sinx-cosx>0,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及 ,k∈z

∴ 函数定义域为 ,k∈z

∴ 当x∈ 时,

∴ 函数值域为[ )

(3)∵ f(x)定义域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关于原点不对称

∴ f(x)不具备奇偶性

(4)∵ f(x 2π)=f(x)

∴ 函数f(x)最小正周期为2π

注;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可知,以ⅰ、ⅱ象限角平分线为标准,可区分sinx-cosx的符号;

以ⅱ、ⅲ象限角平分线为标准,可区分sinx cosx的符号,如图。

例2、 化简 ,α∈(π,2π)

分析:

凑根号下为完全平方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

∴ 原式=

∵ α∈(π,2π)

当 时,

∴ 原式=

当 时,

∴ 原式=

∴ 原式=

注:

1、本题利用了"1"的逆代技巧,即化1为 ,是欲擒故纵原则。一般地有 , , 。

2、三角函数式asinx bcosx是基本三角函数式之一,引进辅助角,将它化为 (取 )是常用变形手段。特别是与特殊角有关的sin±cosx,±sinx± cosx,要熟练掌握变形结论。

例3、 求 。

分析:

原式=

注:在化简三角函数式过程中,除利用三角变换公式,还需用到代数变形公式,如本题平方差公式。

例4、已知00<α<β<900,且sinα,sinβ是方程 =0的两个实数根,求sin(β-5α)的值。

分析:

由韦达定理得sinα sinβ= cos400,sinαsinβ=cos2400-

∴ sinβ-sinα=

又sinα sinβ= cos400

∵ 00<α<β< 900

∴ sin(β-5α)=sin600=

注:利用韦达定理变形寻找与sinα,sinβ相关的方程组,在求出sinα,sinβ后再利用单调性求α,β的值。

例5、(1)已知cos(2α β) 5cosβ=0,求tan(α β)·tanα的值;

(2)已知 ,求 的值。

分析:

(1) 从变换角的差异着手。

∵ 2α β=(α β) α,β=(α β)-α

∴ 8cos[(α β) α] 5cos[(α β)-α]=0

展开得:

13cos(α β)cosα-3sin(α β)sinα=0

同除以cos(α β)cosα得:tan(α β)tanα=

(2) 以三角函数结构特点出发

∴ tanθ=2

注;齐次式是三角函数式中的基本式,其处理方法是化切或降幂。

例6、已知函数 (a∈(0,1)),求f(x)的最值,并讨论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

分析:

对三角函数式降幂

∴ f(x)=

则 y=au

∴ 0<a<1

∴ y=au是减函数

∴ 由 得 ,此为f(x)的减区间

由 得 ,此为f(x)增区间

∵ u(-x)=u(x)

∴ f(x)=f(-x)

∴ f(x)为偶函数

∵ u(x π)=f(x)

∴ f(x π)=f(x)

∴ f(x)为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为π

当x=kπ(k∈z)时,ymin=1

当x=kπ (k∈z)时,ynax=

注:研究三角函数性质,一般降幂化为y=asin(ωx φ)等一名一次一项的形式。

同步

(一) 选择题

1、下列函数中,既是(0, )上的增函数,又是以π为周期的偶函数是

a、y=lgx2 b、y=|sinx| c、y=cosx d、y=

2、 如果函数y=sin2x acos2x图象关于直线x=- 对称,则a值为

a、 - b、-1 c、1 d、

3、函数y=asin(ωx φ)(a>0,φ>0),在一个周期内,当x= 时,ymax=2;当x= 时,ymin=-2,则此函数解析式为

a、 b、

c、 d、

4、已知 =1998,则 的值为

a、1997 b、1998 c、1999 d、

5、已知tanα,tanβ是方程 两根,且α,β ,则α β等于

a、 b、 或 c、 或 d、

6、若 ,则sinx·siny的最小值为

a、-1 b、- c、 d、

7、函数f(x)=3sin(x 100) 5sin(x 700)的最大值是

a、5.5 b、6.5 c、7 d、8

8、若θ∈(0,2π],则使sinθ<cosθ<cotθ<tanθ成立的θ取值范围是

a、( ) b、( ) c、( ) d、( )

9、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若α,β是第一象限角,α>β,则sinα>sinβ

b、 函数y=sinx·cotx的单调区间是 ,k∈z

c、 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是2π

d、 函数y=sinxcos2φ-cosxsin2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 ,k∈z

10、 函数 的单调减区间是

a、 b、

b、 d、 k∈z

(二) 填空题

11、 函数f(x)=sin(x θ) cos(x-θ)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θ=________。

12、 已知α β= ,且 (tanαtanβ c) tanα=0(c为常数),那么tanβ=______。

13、 函数y=2sinxcosx- (cos2x-sin2x)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积为________。

14、 已知(x-1)2 (y-1)2=1,则x y的最大值为________。

15、 函数f(x)=sin3x图象的对称中心是________。

(三) 解答题

16、 已知tan(α-β)= ,tanβ= ,α,β∈(-π,0),求2α-β的值。

17、 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函数y=sin2x acosx 在闭区间[0, ]上的最大值是1?若存在,求出对应的a值。

18、已知f(x)=5sinxcosx- cos2x (x∈r)

(1) 求f(x)的最小正周期;

(2) 求f(x)单调区间;

(3) 求f(x)图象的对称轴,对称中心。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b 2、b 3、b 4、b 5、a 6、c 7、c 8、c 9、d 10、b

(二) 填空题

11、 ,k∈z 12、 13、-4 14、 15、( ,0)

(三) 解答题

16、

17、

18、(1)t=π

(2)增区间[kπ- ,kπ π],减区间[kπ

(3)对称中心( ,0),对称轴 ,k∈

公式与函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增函数、减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单调区间的概念,并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能力目标: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通过观察——猜想——推理——证明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德育目标:在揭示函数单调性实质的同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有关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或证明函数单调性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引例1]如图为20xx年黄石市元旦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观察这张气温变化图:

问题1:气温随时间的增大如何变化?

问题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这一特征?

[引例2]观察二次函数

的图象,从左向右函数图象如何变化?并总结归纳出函数图象中自变量x和y值之间的变化规律。

结论:

(1)y轴左侧:逐渐下降;y轴右侧:逐渐上升;

(2)左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右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上面的结论是直观地由图象得到的。还有很多函数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函数这种性质作更进一步的一般性的讨论和研究。

二、给出定义,剖析概念

①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

②单调性与单调区间

若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则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此时也说函数是这一区间上的单调函数.由此可知单调区间分为单调增区间和单调减区间。

注意:

(1)函数单调性的几何特征: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是下降的。当x1 f(x2)y随x增大而减小。几何解释:递增函数图象从左到右逐渐上升;递减函数图象从左到右逐渐下降。

(2)函数单调性是针对某一个区间而言的,是一个局部性质。

判断1:有些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是单调的;有些函数在定义域内的部分区间上是增函数,在部分区间上是减函数;有些函数是非单调函数,如常数函数。

判断2:定义在R上的函数f (x)满足f (2)>f(1),则函数f (x)在R上是增函数。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在一个单调区间上的“整体”性质,不能用特殊值代替。

训练:画出下列函数图像,并写出单调区间:

三、范例讲解,运用概念

具有任意性

例1:如图,是定义在闭区间[-5,5]上的函数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说是增函数还减

注意:

(1)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一个区间而言的,对于单独的一点,由于它的函数值是唯一确定的常数,因而没有增减变化,所以不存在单调性问题。

(2)在区间的端点处若有定义,可开可闭,但在整个定义域内要完整。

例2:判断函数f (x) =3x+2在R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证明中体现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利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公式与函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 域及单调性。

③ 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 比较数的大小

例 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

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

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Ⅰ)当0

∵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0,lnЛ>0,logЛ0.51,

log0.50.6log0.2(3x+3)

师:如何来求⑴中函数的定义域?(提示: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要使函数有意义。若函数中含有分母,分母不为零;有偶次根式,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若函数中有对数的形式,则真数大于零,如果函数中同时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要全部考虑进去,求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生:分母2x-1≠0且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log0.8x-1≥0,且真数x>0。

板书:

解:∵   2x-1≠0      x≠0.5

log0.8x-1≥0 ,  x≤0.8

x>0        x>0

∴x(0,0.5)∪(0.5,0.8〕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这个不等式。

分析:要解这个不等式,首先要使这个不等式有意义,即真数大于零,

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师:请你写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

解:  x2+2x-3>0      x1

(3x+3)>0    ,   x>-1

x2+2x-30,a≠1)

师:求例3中函数的的值域和单调区间要用及复合函数的思想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来解⑴。

生:此函数可看作是由y= log0.5u, u= x- x2复合而成。

板书:

解:⑴∵u= x- x2>0, ∴0

u= x- x2=-(x-0.5)2+0.25, ∴0

∴y= log0.5u≥log0.50.25=2

∴y≥2

x    x(0,0.5]   x[0.5,1)

u= x- x2

y= log0.5u

y=log0.5(x- x2)

函数y=log0.5(x- x2)的单调递减区间(0,0.5],单调递 增区间[0.5,1)

注:研究任何函数的性质时,都应该首先保证这个函数有意义,否则

函数都不存在,性质就无从谈起。

师:在⑴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解⑵。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与⑵有什

么区别?

生:⑴的底数是常值,⑵的底数是字母。

师:那么⑵如何来解?

生:只要对a进行分类讨论,做法与⑴类似。

板书:略。

⒊小结

这堂课主要讲解如何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能

通过这堂课使同学们对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加以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⒋作业

⑴解不等式

①lg(x2-3x-4)≥lg(2x+10);②loga(x2-x)≥loga(x+1),(a为常数)

⑵已知函数y=loga(x2-2x),(a>0,a≠1)

①求它的单调区间;②当0

⑶已知函数y=loga (a>0, b>0, 且 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讨论它的奇偶性;  ③讨论它的单调性。

⑷已知函数y=loga(ax-1) (a>0,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当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1;③讨论它的

单调性。

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安排为习题课,主要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整个一堂课分两个部分:一 .比较数的大小,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

培养同学们构造函数的思想和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二.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能使同学们重视求函数的定义域。因为学生在求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时,往往不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并且这种错误很顽固,不易纠正。因此,力求学生做到想法正确,步骤清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便把例题分了层次,由易到难,力求做到每题都能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每一道题的解题过程,老师都应该给以板书,这样既让学生有了获取新知识的快乐,又不必为了解题格式的不熟悉而烦恼。每一题讲完后,由教师简明扼要地小结,以使好学生掌握地更完善,较差的学生也能够跟上。

公式与函数教案 篇4

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准确识别出函数关系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能力目标:会用变化的量描述事物

情感目标:回用运动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重点:函数的概念

难点:函数的概念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计算器

教学说明:注意区分函数与非函数的关系,学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计:

引入:

信息1:小明在14岁生日时,看到他爸爸为他记录的以前各年周岁时体重数值表,你能看出小明各周岁时体重是如何变化的吗?

新课:

问题:(1)如图是某日的气温变化图。

① 这张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② 这张图是怎样来展示这天各时刻的温度和刻画这铁的气温变化规律的?

(2)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表中是一些对应的数:

① 这表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② 这张表是怎样刻画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的,你能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范例:例1 判断下列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

(5) 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

(6)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7) 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活动1:阅读教材7页观察1. 后完成教材8页探究,利用计算器发现变量和函数的关系

思考:自变量是否可以任意取值

例2 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km。

(1) 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解:(1)y=50-0.1x

(2)0500

(3)x=200,y=30

活动2:练习教材9页练习

小结:(1)函数概念

(2)自变量,函数值

(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

作业:18页:2,3,4题

公式与函数教案 篇5

第二十四教时

教材:倍角公式,推导和差化积及积化和差公式

目的:继续复习巩固倍角公式,加强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训练;同时,让学生推导出和差化积和积化和差公式,并对此有所了解。

过程:

一、 复习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万能公式的推导过程:

例一、 已知 , ,tan = ,tan = ,求2 +

(《教学与测试》P115 例三)

解:

又∵tan2 0,tan 0 ,

2 + =

例二、 已知sin cos = , ,求 和tan的值

解:∵sin cos =

化简得:

∵ 即

二、 积化和差公式的推导

sin( + ) + sin( ) = 2sincos sincos = [sin( + ) + sin( )]

sin( + ) sin( ) = 2cossin cossin = [sin( + ) sin( )]

cos( + ) + cos( ) = 2coscos coscos = [cos( + ) + cos( )]

cos( + ) cos( ) = 2sinsin sinsin = [cos( + ) cos( )]

这套公式称为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熟悉结构,不要求记忆,它的优点在于将积式化为和差,有利于简化计算。(在告知公式前提下)

例三、 求证:sin3sin3 + cos3cos3 = cos32

证:左边 = (sin3sin)sin2 + (cos3cos)cos2

= (cos4 cos2)sin2 + (cos4 + cos2)cos2

= cos4sin2 + cos2sin2 + cos4cos2 + cos2cos2

= cos4cos2 + cos2 = cos2(cos4 + 1)

= cos22cos22 = cos32 = 右边

原式得证

三、 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

若令 + = , = ,则 , 代入得:

这套公式称为和差化积公式,其特点是同名的正(余)弦才能使用,它与积化和差公式相辅相成,配合使用。

例四、 已知cos cos = ,sin sin = ,求sin( + )的值

解:∵cos cos = , ①

sin sin = , ②

四、 小结:和差化积,积化和差

五、 作业:《课课练》P3637 例题推荐 13

P3839 例题推荐 13

P40 例题推荐 13

公式与函数教案 篇6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喜欢新鲜事物,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过思维还不是很成熟.

在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将一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四个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其理论依据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四为主”的教学思想。

2.学法指导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本节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教师提供的素材经历创设情境→获得新知→作图察质→问题探究→归纳性质→学以致用→趁热打铁→画龙点睛→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教学手段

本节课我选择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运动变化过程,使信息技术真正为教学服务.

4.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1)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冰河世纪》这个电影?先播放视频,引入课题。

(2)考古学家经过长期实践,发现冻土层内某微量元素的含量P与年份t的关系:,这是一个指数式,由指数与对数的关系,此指数式可改写为对数式。

(3)考古学家提取了冻土层内微量元素,确定它的残余量约占原始含量的1%,即P=0.01,代入对数式,可知

(4)由表格中的数据:

碳14的含量P

0.5

0.3

0.1

0.01

0.001

生物死亡年数t

5730

9953

19035

39069

57104

可读出精确年份为39069,当P值为0.001时,t大约为57104年,所以每一个P值都与一个t值相对应,是一一对应关系,所以p与t之间是函数关系。

(5)数学知识不但可以解决猛犸象的封存时间,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来解决视频中的遗留问题,就是不知道咱们中国的猛犸象克隆问题会由班里的哪位同学解决,我们拭目以待。

(6)把函数模型一般化,可给出对数函数的概念。

通过这个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

和学生一起分析处理问题,体会函数关系,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形成概念、获得新知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函数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定义域为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2).

解:(1)函数的定义域是。

(2)函数的定义域是。

归纳:形如的的函数的定义域要考虑—

三、探究归纳、总结性质

活动1:小组合作,每个组内分别利用描点法画和的图象,组长合理分工,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选取完成最好、最快的小组,由组长在班内展示。

活动2:小组讨论,对任意的a值,对数函数图象怎么画?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举手,共同画图。

活动3:对a>1时,观察图象,你能发现图象有哪些图形特征吗?

然后由学生讨论完成下表左边:

函数的图象特征

函数的性质

图象都位于y轴的右方

定义域是

图象向上向下无限延展

值域是R

图象都经过点(1,0)

当x=1时,总有y=0

当a>1时,图象逐渐上升;

当0当a>1时,是增函数

当0通过对定义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

通过作出具体函数图象,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学生可类比指数函数的研究过程,独立研究对数函数性质,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归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一起完成表格右边,对0<a<1时,找两位同学一问一答共同完成,再次体现数形结合。

四、探究延伸

(1)探讨对数函数中的符号规律.

(2)探究底数分别为与的对数函数图像的关系.

(3)在第一象限中,探究底数分别为的对数函数图象与底数a的关系.

五、分析例题、巩固新知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

(2),;

(3),。

解:

(1)在上是增函数,

且3.41时,在上是增函数,

且3.4 f(1),则函数f (x)在R上是增函数。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在一个单调区间上的“整体”性质,不能用特殊值代替。

训练:画出下列函数图像,并写出单调区间:

三、范例讲解,运用概念

具有任意性

例1:如图,是定义在闭区间[-5,5]上的函数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说是增函数还减

注意:

(1)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一个区间而言的,对于单独的一点,由于它的函数值是唯一确定的常数,因而没有增减变化,所以不存在单调性问题。

(2)在区间的端点处若有定义,可开可闭,但在整个定义域内要完整。

例2:判断函数f (x) =3x+2在R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证明中体现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利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公式与函数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以及直线的斜率公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直线上的点与直线的方程的解的一一对应关系、方程和直线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迁移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品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材分析

1。重点:通过对一次函数的研究,学生对直线的方程已有所了解,要对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内容进行介绍,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兴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的,是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依据,要正确理解概念;斜率公式要在熟练运用上多下功夫。

2。难点:一次函数与其图象的对应关系、直线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是难点。由于以后还要专门研究曲线与方程,对这一点只需一般介绍就可以了。

3。疑点:是否有继续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

三、活动设计

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练习。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次函数及其图象

已知一次函数y=2x+1,试判断点A(1,2)和点B(2,1)是否在函数图象上。初中我们是这样解答的:∵A(1,2)的坐标满足函数式,

∴点A在函数图象上。

∵B(2,1)的坐标不满足函数式,∴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

现在我们问:这样解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讨论作答:判断点A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满足函数关系式的点都在函数的图象上;判断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应满足函数关系式。简言之,就是函数图象上的点与满足函数式的有序数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二)直线的方程

引导学生思考:直角坐标平面内,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直线吗?直线都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吗?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直线不一定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如直线x=a连函数都不是。一次函数y=kx+b,x=a都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这个方程的解和它所表示的直线上的点一一对应。

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之,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

上面的定义可简言之:(方程)有一个解(直线上)就有一个点;(直线上)有一个点(方程)就有一个解,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显然,直线的方程是比一次函数包含对象更广泛的一个概念。

(三)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

通过研究一次函数,我们对直线的方程已有了一些了解,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如y=kx+b中k的几何含意、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方向怎样求直线的方程、怎样通过直线的方程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都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

(四)直线的倾斜角

一条直线l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如图1-21中的α。特别地,当直线l和x轴平行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直线倾斜角角的定义有下面三个要点:

(1)以x轴正向作为参考方向(始边);

(2)直线向上的方向作为终边;

(3)最小正角。

按照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直线与倾角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

(五)直线的斜率

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

直线与斜率之间的对应不是映射,因为垂直于x轴的直线没有斜率。

(六)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在坐标平面上,已知两点P1(x1,y1)、P2(x2,y2),由于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直线P1P2就是确定的。当x1≠x2时,直线的倾角不等于90°时,这条直线的斜率也是确定的。怎样用P2和P1的坐标来表示这条直线的斜率?

P2分别向x轴作垂线P1M1、P2M2,再作P1Q⊥P2M,垂足分别是M1、M2、Q。那么:

α=∠QP1P2(图1-22甲)或α=π-∠P2P1Q(图1-22乙)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经过点P1(x1,y1)、P2(x2,y2)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1)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七)例题

例1如图1-23,直线l1的倾斜角α1=30°,直线l2⊥l1,求l1、l2的斜率。

∵l2的倾斜角α2=90°+30°=120°,

本例题是用来复习巩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可由学生课堂练习,学生演板。

例2求经过A(-2,0)、B(-5,3)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tgα=-1。∵0°≤α<180°,∴α=135°。

因此,这条直线的斜率是-1,倾斜角是135°。

讲此例题时,要进一步强调k与P1P2的顺序无关,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可通过直线上的两点的坐标求得。

(八)课后小结

(1)直线的方程的倾斜角的概念。(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3)直线的斜率公式。

五、布置作业

1。(练习

六、板书设计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

公式与函数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幂函数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之后研究的又一类基本初等函数。是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应用,能进一步培养利用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图像、奇偶性、单调性)研究一个函数的意识。因而本节课更是一个对学生研究函数的方法和能力的综合提升。从概念到图象( ),利用这五个函数的图象探究其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公共点,概括、归纳幂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一般认知规律。从教材的整体安排看,学习了解幂函数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得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以便能将该方法迁移到对其他函数的研究。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幂函数的定义,会画常见幂函数的图象,掌握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初步学会运用幂函数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引入、剖析、定义幂函数的过程,启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幂函数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对幂函数的性质归纳、总结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识图能力;运用性质解决问题时,进一步强化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幂函数概念,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三、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幂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2)指数α的变化对幂函数y=xα(α∈R)的影响。从知识体系看,前面有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学习,后面有其他函数的研究,本节课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就知识特点而言,蕴涵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力培养来说,通过学生对幂函数性质的归纳,可培养学生类比、归纳概括能力,运用数学语言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指数α的变化对幂函数y=xα(α∈R)性态的影响。

(2)数形结合解决大小比较以及求参数的问题。从学生认知发展看,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新函数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方法来类比,但毕竟幂函数在三种初等函数中是最难的,因为它分类的情况很多,且性质多而复杂,我采用让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作出函数的图像,从中归纳性质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四、学情与教法分析

1. 学情分析

从学生思维特点来和认知结构看,前面学生已经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新函数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一方面可以把本节课与前面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进行类比学习,但另一方面本节课分类情况多,性质归纳困难,尤其是三个函数放在一起可能产生混淆。对进入高中半个学期的学生来说,虽然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也初步形成,但缺乏冷静、深刻,思维具有片面性、不严谨的特点,对问题解决的一般性思维过程认识比较模糊。

2. 教法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在思维习惯上还有待教师引导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创设疑问,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采用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3.教学构想

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例,了解y=x, , , , 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而原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幂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像和性质,在考查掌握函数性质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时,所涉及的幂函数f(x)=xα中 α限于在集合{-2,-1,-,,,1,2,3}中取值。新课标无论从内容的容量和难度上都要远低于旧课标。而苏教版的教材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处理此部分内容,内容体系均未超出课标要求。所以我们应以新课标为准绳,控制难度与要求。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指数α的变化对幂函数y=xα(α∈R)性态的影响,本身幂函数比较抽象,所以我采用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用Excel来模拟得到图象,再从图象上观察、归纳函数的性质。从心理学上讲,自己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印象更深刻,学生容易接受与理解。

五、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在计算机教室。

六、教学过程

公式与函数教案 篇9

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 中,

AB长x(m)123456789

BC长(m)12

面积y(m2)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 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 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 少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 (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 =-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 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 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公式与函数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更是从“变量说”到“对应说”,这是对函数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章内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

本节《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从集合间的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数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学习函数这一章的其它内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重难点分析

根据对上述对教材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函数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应该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一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变量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并具体研究了几类最简单的函数,对函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本书第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这为学习函数的现代定义打下了基础。

2、不利因素:函数在初中虽已讲过,不过较为肤浅,本课主要是从两个集合间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是一个抽象过程,要求学生的抽象、分析、概括的能力比较高,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目标分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会求一些最基本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2、通过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逻辑思维、建模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一方面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另一方面,依据本节为概念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

学法方面,学生通过对新旧两种函数定义的对比,在集合论的观点下初步建构出函数的概念。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建构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求法。

公式与函数教案 篇11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函数的定义.

2.经历从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过度到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过程,体验三角函数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 领悟直角坐标系的工具功能,丰富数形结合的经验.

3.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法.

难点:把三角函数理解为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 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 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四、 教学过程

[执教线索:

回想再认:函数的概念、锐角三角函数定义(锐角三角形边角关系)——问题情境:能推广到任意角吗?——它山之石: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何?)——优化认知:用直角坐标系研究锐角三角函数——探索发展:对任意角研究六个比值(与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性、依赖性,满足函数定义吗?)——自主定义: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登高望远:三角函数的要素分析(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与正负符号判定)——例题与练习——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回想再认

开门见山,面对全体学生提问:

在初中我们初步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前几节课,我们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学习了角度制和弧度制,这节课该研究什么呢?

探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想,再明确一下:

(情景1)什么叫函数?或者说函数是怎样定义的?

让学生回想后再点名回答,投影显示规范的定义,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修正、强调:

传统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现代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 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映射?: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 f(x),x∈a ,其中x叫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公式与函数教案 篇12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y=f(x),使f(x)=0 的实数x叫做函数的零点。(实质上是函数y=f(x)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2、函数零点的意义:方程f(x)=0 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零点定理: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至少有一个零点c,使得f( c)=0,此时c也是方程 f(x)=0 的根。

4、函数零点的求法:求函数y=f(x)的零点:

(1) (代数法)求方程f(x)=0 的实数根;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y=f(x)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5、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f(x)=ax2+bx+c(a≠0).

1)△0,方程f(x)=0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f(x)=0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f(x)=0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二、二分法

1、概念: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2、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步骤:

⑴确定区间[a,b],验证f(a)f(b)0,给定精确度ε;

⑵求区间(a,b)的中点c;

⑶计算f(c),

①若f(c)=0,则c就是函数的零点;

②若f(a)f(c)0,则令b=c(此时零点x0∈(a,c))

③若f(c)f(b)0,则令a=c(此时零点x0∈(c,b))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ε:即若|a-b|ε,则得到零点近似值为a(或b);否则重复⑵~⑷

三、函数的应用:

(1)评价模型: 给定模型利用学过的知识解模型验证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几个增长函数模型:一次函数:y=ax+b(a0)

指数函数:y=ax(a1) 指数型函数: y=kax(k1)

幂函数: y=xn( nN*) 对数函数:y=logax(a1)

二次函数:y=ax2+bx+c(a0)

增长快慢:V(ax)V(xn)V(logax)

解不等式 (1) log2x x2 (2) log2x 2x

(3)分段函数的应用:注意端点不能重复取,求函数值先判断自变量所在的区间。

(4)二次函数模型: y=ax2+bx+c(a≠0) 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在求函数的对称轴,看它在不在定义域内,在的话代进求出最值,不在的话,将定义域内离对称轴最近的点代进求最值。

(5)数学建模:

公式与函数教案 篇13

1、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和都属于区间 ,且满足不等式:

即:一角的正弦大于另一个角的余弦。

2、若 ,则 ,

3、 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 ),对称轴方程为 。

4、 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 ),对称轴方程为 。

5、 及 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 )。

6、常用三角公式:

有理公式: ;

降次公式: , ;

万能公式: , , (其中 )。

7、辅助角公式: ,其中 。辅助角 的位置由坐标 决定,即角 的终边过点 。

8、 时, 。

9、 。

其中 为内切圆半径, 为外接圆半径。

特别地:直角 中,设c为斜边,则内切圆半径 ,外接圆半径 。

10、 的图象 的图象( 时,向左平移 个单位, 时,向右平移 个单位)。

11、解题时,条件中若有 出现,则可设 ,

则 。

12、等腰三角形 中,若 且 ,则 。

13、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 ,则其中线长为 ,面积为 。

14、 ;

公式与函数教案 篇14

第三课时(2.1,2.2)

教学目的:1.初步掌握分段函数与简单的复合函数,会求它们的解析式,定义域,值域.

2.会画函数的图象,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难点:分段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法

二、 例题

例1.          已知    . 求f(f(f(-1)))

(从里往外“拆”)例2.          已知f(x)=x2-1  g(x)= 求f[g(x)]    (介绍复合函数的概念)例3. 若函数 的定义域为[-1,1],求函数 的定义域。例3.          作出函数 的图像(先化为分段函数,再作图象)例5.作函数y=|x-2|(x+1)的图像.     (先化为分段函数,再作图象.图象见课件第一页)例6.作出函数 的图象        (用列表法先作第一象限的图象,再根据对称性作第三象限的图象. 图象见课件第二页,进一步介绍函数 的图象,见课件第三页)

三、        课堂练习  课本p56 习题2.1  3,6

四、        作业  课本p56 习题2.1  4,5 ,《精析精练》p65 智能达标训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函数与方程课件合集

    发布时间:2024-08-11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准备好课件,开展教学工作,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那要怎么写好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次函数课件,欢迎阅读与收藏。函数与方程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描述  要求学生明确...

  • w
    二次函数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25

    教学目标熟练地掌握二次函数的最值及其求法。重 点二次函数的的最值及其求法。难 点二次函数的最值及其求法。一、引入二次函数的最值:二、例题分析:例1:求二次函数 的最大值以及取得最大值时 的值。变题1:⑴、 ⑵、 ⑶、变题2:求函数 ( )的最大值。变题3:求函数 ( )的最大值。例2:已知 ( )的...

  • w
    指数函数教案精选

    发布时间:2024-04-09

    指数函数教案 篇1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性目标  1、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形结合思...

  • w
    幂函数教案经典11篇

    发布时间:2024-06-17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函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幂函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能在...

  • w
    反比例函数教案推荐

    发布时间:2024-02-03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推进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必要途径,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想向大家介绍一些与“反比例函数教案”相关的知识,为了方便未来阅读建议您收藏本页的网址!...

  • w
    指数函数教案13篇

    发布时间:2023-12-24

    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在工作中备课时必需准备的材料,每天老师都有责任认真撰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关注整理教学中的难点。或许很多人对“指数函数教案”感到困惑,但请不要担心,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会逐一解答您的疑惑,请务必珍藏本文!...

  • w
    二次函数教案5篇

    发布时间:2024-02-21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教师调整与完善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希望这份“二次函数教案”能够满足您的期望让您感到满意,如您对该话题感兴趣请持续关注我们的官网!...

  • w
    函数心得

    发布时间:2024-03-01

    面对生活突然内心有了感悟,有好习惯的人都会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一个暂时逃离真实生活的方法,写心得体会有什么好的切入点嘛?...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