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范文八篇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6-13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范文八篇

2024-06-13 09:07:39

【#实用文#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范文八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1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

新课讲解:

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

(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

(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对这个定义,要注意:

(1)x是变量,k,b是常数;

(2)k≠0(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

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2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物理杠杆知识、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物理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

掌握从物理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属:在物理学中,有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这也称为跨学科应用。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安培)和电阻R(欧姆)成反比例,当电阻R=5欧姆时,电流I=2安培。

(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电流I=0.5时,求电阻R的值。

设计意图: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物理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提高各学科相互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

师生行为:

可由学生独立思考,领会反比例函数在物理学中的综合应用。

教师应给“学困生”一点物理学知识的引导。

师:从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看变量I与R之间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可设出其表达式,再由已知条件(I与R的一对对应值)得到字母系数k的值。

生:(1)解:设I=kR∵R=5,I=2,于是

2=k5,所以k=10,I=10R。

(2)当I=0.5时,R=10I=100.5=20(欧姆)。

师:很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这是哪一位科学家的名言?这里蕴涵着什么样的原理呢?

生: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师:是的。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反比于其重量,则杠杆平衡,通俗一点可以描述为;

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例子。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小伟欲用撬棍橇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牛顿和0.5米。

(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米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设计意图:

物理学中的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因此,在这儿又一次借助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即跨学科综合应用。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根据“杠杆定律”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揭示“杠杆乎衡”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

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教学难点

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课前准备

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

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

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

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讲授新课:

⒈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

⒉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6,8,10;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⒋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随堂练习:

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⑴9,12,15;⑵15,36,39;

⑶12,35,36;⑷12,18,22.

⒉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______是角.

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⒋习题1.3

课堂小结:

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⒉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4

一、教学课题:

5.4.2一次函数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

例题2、已知雅美服装厂现有A种布料70米,B种布料52米,现计划用这两种布料生产M,N两种型号的时装共80套。已知做一套M型号的时装需要A种布料 0.6米,B种布料0.9米,可获 利润45元;做一套N型号的时装需要A种布料1.1米,B种布料0.4米,可获利润50元。若设生产N型号的时装套数为x,用 这批布料生产这两种型号的时装所获总利润为元。

(1)求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雅美服装厂在生产这批服装中,当N型号的时装为多少套时,所获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例题3、某地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规定,旅客可随身携带一定重量的行李,如果超过规定,则需要购买行李票,行李票费用(元)是行李重量x(公斤)的一次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

求 (1)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行李的公斤数。

例题4、扬州火车货运站现有甲种货物1530吨,乙种货物1150吨,安排用一列货车将这批货物往广州,这列货车可挂A、B两种不同规格的.货厢50节,已知用一节A型货厢的运费是0.5吨万元,用一节B型货厢的运费是0.8万元。

(1)设运输这批货物的总运费为 (万元),用A型货的节数为x (节),试写出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已知甲种货物35吨和乙种货物15吨,可装满一节A型货厢,甲种货物2 5吨和乙种货物35吨吨可装满一节B型货厢,按此要求安排A、B两 种货厢的节数,有哪几种运输方案?请你设计出来。

(3)利用函数的性质说明,在这些方案中,哪种方案总运费最少?最少运费是多少万元?

三、巩固练习

书:P203练习

四、小结

能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一根弹簧的原长为12 c,它能挂的重量不能超过15 g并且每挂重1g就伸长12 c写出挂重后的弹簧长度(c)与挂重x(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

A、 = 12 x + 12(0<x≤15 B、 = 12 x + 12(0≤x<15

C、 = 12 x + 12(0≤x≤15) D、 = 12 x + 12(0<x<15

2)如图公路上有A、B、C三站,一辆汽车在上午8时从离A站10千米的P地出发向C站匀速前进,15分钟后离A站20千米。

(1)设出发x小时后,汽车离A站千米,写出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汽车行驶到离A站150千米 的B站时,接到通知要在中午12点前赶到离B站30千米的C站。汽车若按原速能否按时到达?若能 ,是在几点几分到达;若不能,车速最少应提高到多少?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书中的P2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5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为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7§1.11

六、作业

课本P7§1.12、3、4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6

一、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利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已有所认识,并能从图象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对函数与图象的联系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第三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第1课时是让学生了解函数与对象的对应关系和作函数图象的步骤和方法,明确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是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的比较与归类,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简单性质.本课时是第一课时,教材注重学生在探索过程的体验,注重对函数与图象对应关系的认识.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经历函数图象的作图过程,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3.已知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作函数的图象,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4.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是:

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教学难点是:

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画一次函数的图象;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深化探索;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第五环节:课时小结;

第六环节:拓展探究;

第七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内容:

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去上学,请问小明离家的距离S(米)与小明出发的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怎样的?它是一次函数吗?它是正比例函数吗? S=80t(t≥0)下面的图象能表示上面问题中的S与t的关系吗?

我们说,上面的图象是函数S=80t(t≥0)的图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殊情况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目的: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写函数关系式和认识图象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函数与图象的联系,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效果:学生通过对上述情景的分析,初步感受到函数与图象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graph).

例1请作出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深化探索

内容:做一做

(1)作出正比例函数y= 3x的图象.

(2)在所作的图象上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y= 3x.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的问题,把得出的结论写出来.

(1)满足关系式y= 3x的x,y所对应的点(x,y)都在正比例函数y= 3x的图象上吗?

(2)正比例函数y= 3x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关系式y= 3x吗?

(3)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明晰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是一一对应的,即满足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的x,y所对应的点(x,y)都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以后可以称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为直线y=kx.

议一议

既然我们得出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时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呢?

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画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时可以只描出两个点就可以了.因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0,0)的直线,所以只需再确定一个点就可以了,通常过(0,0),(1,k)作直线.

4.3一次函数的图象:同步测试

14若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k.b的取值范围是( ).

A.k>0,b>0 B.k>0,b<0

C.k<0,b>0 D. k<0,b<0

2.已知一次函数y=3-2x

(1)求图像与两条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并在下面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的图像;

(2)从图像看,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还是随x的增大而减小?

(3)x取何值时,y>0?

3.已知一次函数y=-2x+4

(1)画出函数的图象.

(2)求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A、B的坐标.

(3)求A、B两点间的距离.

(4)求△AOB的面积.

(5)利用图象求当x为何值时,y≥0.

《函数的图象》课后练习

1.一根弹簧原长12cm,它所挂物体的质量不超过10kg,并且每挂重物1kg就伸长1.5cm,挂重物后弹簧长度y(cm)与挂重物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A.y=1.5(x+12)(0≤x≤10)

B.y= 1.5x+12(0≤x≤10)

C.y=1.5x+10(x≥0)

D.y=1.5(x-12)(0≤x≤10)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继续巩固一次函数的作图方法;

2、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掌握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简单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2、经历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经历一次函数及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一次函数图像的研究,对一次函数的单调性作了探讨;对一次函数的几何意义也有涉及。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情况,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对教材内容可作适当增加,但不宜太难。

教学重点: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研究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性质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一次函数的图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探讨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学生是较容易掌握的。

四、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一次函数y=2x+6,y=2x1,y=x+6,y=5x的图象。

(二)议一议

上述四个函数中,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分别如何变化?

学生:有的在增大,有的在减小。

师:哪些一次函数随x的增大y在增大;哪些一次函数随x的增大y在减小,是什么在影响这个变化?

学生讨论:y=2x+6和y=5x这两个一次函数在增大;y=2x1和y=x+6在减小;影响这个变化的是x前面的系数k的符号:当k为正数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为负数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当k>0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哪些象限?

当k<0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哪些象限?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

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

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

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

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

2、讲授新课:①、蚂蚁怎么走最近

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

(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

(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

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

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

(1)A→A′→B;(2)A→B′→B;

(3)A→D→B;(4)A—→B.

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

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②、做一做:教材14页。李叔叔随身只带卷尺检测AD,BC是否与底边AB垂直,也就是要检测∠DAB=90°,∠CBA=90°.连结BD或AC,也就是要检测△DAB和△C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很显然,这是一个需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③、随堂练习

出示投影片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

1.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时甲到达B点,则AB=2×6=12(千米);乙到达C点,则AC=1×5=5(千米).

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千米.即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

2.分析:从题意可知,没有告诉铁棒是如何插入油桶中,因而铁棒的长是一个取值范围而不是固定的长度,所以铁棒最长时,是插入至底部的A点处,铁棒最短时是垂直于底面时.

解:设伸入油桶中的长度为x米,则应求最长时和最短时的值.

(1)x2=1.52+22,x2=6.25,x=2.5

所以最长是2.5+0.5=3(米).

(2)x=1.5,最短是1.5+0.5=2(米).

答:这根铁棒的长应在2~3米之间(包含2米、3米).

3.试一试(课本P15)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为多少?

我们可以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设水深为x尺,则芦苇长为(x+1)尺,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x+1)2=x2+52,x2+2x+1=x2+25

解得x=12

则水池的深度为12尺,芦苇长13尺.

④、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实际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将它们转化成数学模型.

⑤、课后作业

课本P25、习题1.5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一次函数教案模板

    发布时间:2023-11-08

    对于刚刚加入教学行业的老师来说,教案和课件是非常关键的工具。因此,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地写教案和课件。编写教案需要非常细致入微和耐心。为了帮助大家,我精心整理了“一次函数教案”,希望我的经验和建议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 w
    2024初二数学一次函数知识点总结(五篇)

    发布时间:2024-04-09

    [year+3:100]初二数学一次函数知识点总结 篇1  初二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一次函数  1 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表达式,函数的图像  2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包括他们的表达式、增减性、图像  3 从函数的观点看方程、方程组和不等式  第二章 数据的描述  1 了解几种常见的统...

  • w
    2024初二数学一次函数知识点总结(十一篇)

    发布时间:2024-04-08

    [year+3:100]初二数学一次函数知识点总结 篇1  一.定义  1.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叫做被开方数.  2.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3.一般...

  • w
    一次函数基本知识点总结(10篇)

    发布时间:2024-06-11

    一次函数基本知识点总结 篇1  一、平移变换:  1。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  2。性质:(1)平移前后图形全等;  (2)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平移的作图步骤和方法:  (1)分清题目要求,确定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

  • w
    一次函数基本知识点总结(七篇)

    发布时间:2024-04-10

    一次函数基本知识点总结 篇1  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

  • w
    二次函数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25

    教学目标熟练地掌握二次函数的最值及其求法。重 点二次函数的的最值及其求法。难 点二次函数的最值及其求法。一、引入二次函数的最值:二、例题分析:例1:求二次函数 的最大值以及取得最大值时 的值。变题1:⑴、 ⑵、 ⑶、变题2:求函数 ( )的最大值。变题3:求函数 ( )的最大值。例2:已知 ( )的...

  • w
    二次函数教案5篇

    发布时间:2024-02-21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教师调整与完善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希望这份“二次函数教案”能够满足您的期望让您感到满意,如您对该话题感兴趣请持续关注我们的官网!...

  • w
    一次又一次作文

    发布时间:2024-02-06

    希望这篇“一次又一次作文”能够完美地满足您的需求,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公益活动,然而公益精神的程度各有不同。写作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我们需要加强对优秀素材的积累。那么,要写好一篇作文,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