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声入人心读后感

声入人心读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9-04

声入人心读后感

2024-09-04 12:12:12

【#实用文# #声入人心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寻觅中华》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声入人心读后感 篇1

近几周,我读了余秋雨的《寻觅中华》,在断断续续的阅读中,我跟随大师的脚步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开始慢慢行进。猜测华夏文明的始祖—黄帝,探索商朝的神秘,感受汉朝的伟大。终于,我走进了我们引以为傲的唐朝。

大唐,如一座高峰,屹立在历史深处,也矗立在人们的心中。是什么力量缔造了巍巍大唐,创建了如此一个伟大的文化盛世呢?

北魏鲜卑族开凿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使中西文化精华相互化育,为大唐气象注入浑朴的旷野之力。说到北魏,总是想到孝文帝拓跋宏,他四岁即位,在位二十八年,只有九年时间独立施政,却在这九年中使中国改头换面。他主张“汉化”,这是一条血迹斑斑的'改革之路。这条路,本来也许要走几百几千年,可是他,却把它压缩到了几十年。这次改革,不仅是汉文化对“胡文华”的濡养,更是“胡文华”对汉文化的输注。正是这种双向的交融,才让中华文化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打通了一条通向大唐之路。

唐朝时一个“诗的时代”,唐诗是唐代的灵魂。

唐诗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是中国古代诗发展的全盛时期。其成就卓越,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和《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唐诗的作者广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上至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还有外国作者。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山河的秀丽多娇;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等。

而在唐代的诗人中,我最喜欢的便是李白。

李白,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是一个随性洒脱的人,他高度自负,傲岸不羁,而又热情豪放,天真烂漫。他的诗受到唐玄宗的青睐,却又因此受到小人的排挤。天宝三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一年,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彼此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朝是一个自信的时代。

唐朝时期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透出一种自信的气度。这种自信从他的军事、外交、文化、国家治理、疆域版图等各个方面均有体现。这种自信是以国家的真正实力为后盾,内百姓安居,外四夷臣服。太宗被尊为天可汗,这也是后世历朝历代所羡慕和追求的一个圣境。

唐代地域不小,历时不短,“仅仅长安城就已经很大,比古代世界最骄傲的城市—那个曾经辉耀着雄伟的石柱和角斗场的古罗马城,还大了差不多六倍”。这是余秋雨对唐长安城的评价,而它不止面积大而且商业繁荣,走在长安街头,外国人多的是,还允许留学生参加考试,考取官员,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啊!这也是源于唐朝的自信吧,他有自信心使外国惊叹于自己的时代,不担心外来的文明会把自己淹没,甚至也没有想过自己会被淹没。他很明白,自己离不开别的文明,如果离开了,他就会索然无味了。所以,余秋雨说,“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态。”

今天的中国正在融入世界,我们就需要盛唐的胸襟。

唐朝是我们历史过程中的精华。

声入人心读后感 篇2

从猜测黄帝,问卜殷墟,到走进魏晋田园,最后对明清的郁闷,余秋雨先生用一篇篇散文优雅地叙述着中华文化的兴衰变迁。其实都是朴素的语言,读起来确是字字珠玑,你会被他带到另外一片世界,会对高雅而特异的魏晋人士而向往,会对盛唐海纳百川的文化而骄傲,也对明清文化专制统治而扼腕叹息。

然而,我最喜欢的却是余秋雨先生对当代文化的一系列论述。

“清代结束之后的近代和现代,实在一言难尽。文化信号很多,而文化实绩很少。文化激情很多,而文化理性很少。文化言论很多,而文化思考很少。文化名人很多,而文化巨匠很少。文化破坏很多,而文化创造很少。”余秋雨先生如是说到。

一百年前,正是兵荒马乱,国运维艰的时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文化的这种状态尚可理解。而大约五十年前,新中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项的运动。政治野蛮地笼罩住了文化。全国停课废学,上山下乡,农村即是学校,农民就是教师。这种情况,在文明的发展史无疑是一次大地震,几千年来从未断绝的文化传承突然停止,所有的人投身农业,大连钢铁。

幸在它只有十年!

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也开漂洋过海,走遍世界。然而,文化似乎永远跟不上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滞后,越来越迷乱,越来越失去了公信力。

余秋雨先生引用了作家王小波的一句话,中国文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做事的人,一种是不让别人做事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后一种人的力量大得多。例如,巴金说过,中国存在着某种人物,那种人物数量不多,影响极大,平日不知道藏在哪里,一有风吹草动就冒出来,在报刊上一会儿揭发这个,一会儿批判那个。看到这家院子里的花草茂盛,就大声咒骂;看到那家阳台上的鸟声动听,就抡起棍棒。正是这批人,使中国作家一直处于恐惧之中,无法写出像样的作品。

时至今日,尚有人打着言论自由的口号批评他人,哗众取宠,网上看见一则新闻,一位八零后作家竟炮轰鲁迅伪大师。我想,鲁迅先生是否大师尚不重要,可先生当时的作品背景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国人,单凭这一点,两人层次一下区分开来,至于你怎么贬低践踏,鲁迅先生也是看不见,听不到的`了。

难道,现代的文化就限于这种怪圈了吗?不是的,真正的大文化,不是藏于隐世著作,而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价值,渗透于千家炊烟万家灯火之间。

有一个渔村的渔民出海打鱼,一定会在出海前走很远的路,到一个读书人家里求得一大叠字纸,压在船底。他们说,天下没有比文字更重的东西了,就靠它压住风浪。他们不认识文字,却尊重文字,这大概是人没接收教育而体现出的最原始的状态,这便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

我相信,总会有这样一种人,出现在中华文化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时刻,打破怪圈,走向自由。而中华文化也与世界亲密相容,偶尔闪现出千年积累的高贵,亦如生活在这种文化下的子民,品行善良,思想丰富,道德高贵。

声入人心读后感 篇3

读《寻觅中华》,就像行一程没有尽头的路,顺着余秋雨大师的思路,我仿佛从远古走到了今天。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敢问路在何方?

出于对小家庭的好奇,作者去探询大家庭的秘密。于是,他踏上了寻觅中华之路,从宏观的历史去剖析微观的文化DNA,向13亿炎黄子孙展示了我们“美丽的基因”!

路的起点在黄河流域,我们沿着黄河,从黄帝身后走来。正如作者所说,朝代是更替型的,文明却是积累型的。文明的沉淀正如黄河泥沙的积存,既不会轻易付诸东流,也不会凭空随河水蒸发,唯一不同的是,作者以他笔下的神力,为我们把黄河之水澄清了。沿着秋雨先生铺就的寻觅之路,中华文明积累的成果一目了然。

看,诸子百家中是哪一家以“黑色的光亮”把历史长河照得波光粼粼?是墨家。在诸子百家大集会上,黑色的墨翟用颜色发言,喊出了“兼爱”、“非攻”的口号。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态,他也做到了。公输班为楚为云梯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行十日十夜,舌战楚王、巧胜公输,终以弟子三百力挽狂澜。君子之交淡如水,墨家弟子却如黑色黏土般结为团块,使敌国尚未出师便打响了退堂鼓!因为“兼爱”,墨家提出了“非攻”,同样因为“兼爱”,墨家倡导“尚同”,即一视同仁也。没有亲疏远近,也没有嫡庶尊卑,墨家之“仁”,以黑色的'光芒衬得儒家之“仁”黯然失色。墨家的理想实在令人憧憬,可封建时代的中国不可能构建出如此一个大同社会,然而,那一抹黑色的光亮至今仍在历史的隧洞里无声地反射着,路被它照亮了。

继续走下去,告别墨家,又到了丛林边的那一家——曹家。曹家三父子,点亮了一簇新的文化篝火。父亲曹操临碣石、观沧海,他在政治路上苦苦寻觅着,又无心插柳,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添了一大把文化好柴,照亮了当时诗坛的半边天。长子曹丕,也算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不幸,余先生的表达是“受到了围堵性对比”,确实如此,大师的语言之到位也为我寻觅中华增添了一份新的美学享受。曹植正忧郁地坐在篝火旁在心中反复咏叹煮豆燃豆萁,不过他很快站了起来,在丛林的那一边用诗“构筑了一个美艳的精神别苑”。曹氏父子就这样高举文明的火把走尽了一生,最终穿着平常衣服,薄葬于丛林草木之间。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可中华文明之路永不会终结,而那煮豆之火,还在燃着。

在远方,大汉朝的夜晚月明星稀,一盏小油灯寂寞地亮着,照着同样寂寞的司马迁。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曾在朝为官,曾漫游中国,他是优秀的文学家和出色的史学家,还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君主”,他书写了历史,也创造了历史,他记录了历史,也被历史所铭记。我想,这是因为《史记》自成一派的风格与严谨详实的的特点;是因为他写于腐刑之后、牢狱之中;是因为他为李陵仗义执言的义、勇、善,更是因为他对死亡的解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虽然他的离开比鸿毛还令人难以察觉,但重于泰山。一盏小油灯下,一名男子在“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书写着不朽诗篇。

在后面的路上,还回荡着千古绝响、西天梵音,站着唐诗几男子,走着辽国陌生人。

一书读罢,路尚未行完,在文明的光源下,仍有无数圣贤向我招手。我要去寻觅他们,敢问路在何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发布时间:2024-03-18

    你了解过哪些优秀的感言呢?每当我们在一些重要的活动或者重要时刻。感言给予了我们表达内心的机会也鼓舞了别人,感言给予了我们表达内心的机会也鼓舞了别人。“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想知道更多请阅读,请仔细研读本文的意义!...

  • w
    夏感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3-06

    以下内容是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精心准备的“夏感读后感”,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的场景深深吸引,并产生了很多思考。这时就需要我们坐下来写一篇读后感,请仔细品味本文希望你会喜欢!...

  • w
    白鹿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16

    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精心整理了大量资料呈现出这篇“白鹿读后感”,认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内心都会有所总结。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请将此页保存到您的浏览器收藏夹以便随时查阅!...

  • w
    格局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23

    阅读就像吃饭一样重要,善于享受读书的人精神永葆活力,而不善于读书的人则会生出疾病。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的思绪一直在脑海中激荡。读后感是我们探究、理解和分析书中价值的重要工具。我们小编竭尽全力制作出了这份“格局读后感”,希望您品味其中的精华。典籍是可以引领天下借鉴阅读的宝贵资源,欢迎大家来借鉴!...

  • w
    蜂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11

    读后感的重要性在于通过认真阅读书籍,理解其中的难点和疑点,整理文章思路,才能更好地写出有深度的感想。阅读作品会引发人们的思考。因此,在读完一本书后,不妨将自己的读后感写下来。这里是好工具范文网认真收集整理的关于“蜂读后感”的各种相关信息,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你学习和工作带来帮助,让你更快乐地前进。...

  • w
    荒野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16

    人生中会接触到很多的书籍,其中必然会有几本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优秀的书籍往往能够给我们的认知带来全新的刷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观点让我无法苟同。因此,我想通过这篇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读后感呢?在这里,我要感谢您的光临,并推荐您继续...

  • w
    《孔乙己》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2-25

    发现你关心的话题,编辑给你整理了相关资料:“《孔乙己》读后感”。读完后,我内心翻江倒海,感慨万千。写读后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范文有哪些特点呢?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到你解决问题!...

  • w
    川端康成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2-28

    根据小编观察,“川端康成读后感”是众多文章中的佼佼者。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非常忠实。在阅读这本书时,很多人都沉浸在其中的细节描写中。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模糊的感想。赶紧分享给你的朋友看看吧!...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