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信条观后感汇总

信条观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3-30

信条观后感汇总

2024-03-30 19:24:05

【#实用文# #信条观后感汇总#】在网络上有相当多值得挖掘的优秀影视作品,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观后感更深入地展现了作品的内涵,如何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在作品名的观后感里呢?如果您对“信条观后感”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值得您一读,期待我们的建议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掌握市场变化和趋势!

信条观后感(篇1)

读《我的教育信条》的几点感悟

一、前言

《我的教育信条》,作者杜威,写于1897年。读《我的教育信条》第一章,我就发现了杜威这样一种教育的姿态:“我相信”。

“我相信”,这完全是一种纯主观的、仅是可能性的言说。“我相信”,这不代表绝对权威,不是绝对真理,只是一家之言。可是,“我相信”,同样也凸显了“我”,是我的所思。

“我相信”是一种相对说来不卑不亢的姿态。

我愿意以这样“我相信”的姿态,来说我对杜威“我相信”的感觉。我认为杜威对教育有忧患,有见地也有实践,语言省俭,不偏颇。这样的写作姿态,通常是更可亲可信服的。

《我的教育信条》是文字相当省俭的,但是阅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教学勇气》时那种诗的气韵,也不是《沉思录》里那样诗意的理性,只是理性。

杜威说:“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

世界上最正规、最专业的教育离不开这一普遍进程。教育只能按特定的方向组织或区分。”

似乎少一个字不能多一个。

二、关于“什么是教育”

我对教育的理解和理解更多的是关于人的自我教育。所以杜威对教育的理解,一度使我茫然,他说“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

思考了一番后,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我读到的杜威教育是一个碎片,缺失阅读的语境吧。杜威在这里的教育,更狭义地说,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这是比较顺利的。按照我补充上的这个语境去理解,杜威所说的“惟一的真正的教育”还是有比较说服力的,既有社会对生命个体的影响,也有生命个体的内在心理层面的变化。

虽说石头是不能孵出小鸡来,但是外界的刺激确实是儿童确立自己如何行事的重要指标,甚至是**也不外如是。持续的、全方位的刺激将形成这个人的外在世界和后天的内在世界。高分得巧克力,低飞挨大棒。

在金龟子的世界里,拇指姑娘一定是丑的。所以教育并不总是积极的,有时它也是一种强大的挫败和毁灭的力量。外部的禁锢会造成内心的恐惧,而内心的恐惧会加固这外在的禁锢。

就这样,作为一个受教育的人,如履薄冰的使命感又一次浮出水面,他想给学生一个合适的人性自然教育。

“我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杜威如是说。

强调社会学向度,我国古有这传统,孟母三迁,强硬的外部刺激以期实现造成预设的后果。而当前教育对社会学的方面似乎有更多独断的仪仗和渗透,把本不该简单的处理为简单简化。各种考核比较,层层施压,给学生形成了分数的压力。

那种粗糙的简单的残暴的社会压力形成的教育现状和困境,使我对所谓“教学质量出类拔萃”的地区都怀着忐忑的畏惧,作为一线教师我完全可以想象到这背后付出的代价。

言必提及考试如何,中考怎样高考怎样,考不上好大学会怎样,找不到好工作会怎样,这个思路下去,语势里有过来人的正确与权威,然而必然截断了教育者与教育真实之间的联系,也阻断了对当下的清晰遇见。一个连今天都看不见的小孩子,更是茫然地看不到未来?何况兼伴着**对其考试的种种利诱恐吓刺激。

我最近一直在想“爱是不忧虑”,实际上很多教师“把不爱变成看得见”,自觉充当“人为忧虑”的制造机。

人当然是有心理弹性的,也会有儿童在这样的体制中得到相对较好的生长和发展。但这不能作为当前教育的合理证明。如果我们能接受更多的生活教育,这样的孩子会有更好的生活面貌和方向。

这两个方面有着微妙的契合度和契合点,不同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有着不同的经历。抛弃功利主义的观念,就有可能触及教育感知的本质。不去夸大,无论口头笔头或者实际行动中。

相类的,也不去粗暴地简化。接受生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不要把生活的教育复杂化和微妙化。

外在合适了,内在也合适了,就好像小鹿跑在草地上,鱼游在水里,社会的预期与成绩,与内在的兴趣和能力,趋于同化一致,人有好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或者,这是我对杜威教育取向的个人解读。

三、关于“什么是学校”

近年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一些私塾雨后春笋般成立,还有一些儿童被留在家庭里由父母指导。有人说郑渊洁的孩子上学不是为了自学,还有其他成功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但是单从“成就”的层面判断教育的优劣,其实也往往受到家族的声望、心智程度、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的,未必是没有受学校教育直接引至的成功。何况,就算郑渊洁成功了,想要自己教育孩子的父母,你是郑渊洁吗?你有足够的个人修养,对教育的了解,教育实践的经验和能力,经济储备,以及充育的实践和精力吗?

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教育场所。我个人认为将来我的孩子是应该接受学校教育的,比较容易在大致这个程度上实现“应然”的“**”的目标。那是因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

既然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学校就是一种社会生活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是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

可是,学校教育的确是存在了问题的,这是不能否认和回避的。“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我们太过寄望未来,太过分准备,并为准备不足过分焦虑(这是心理暗疾一种,**要转嫁自己的压力给儿童),正如上个月《人民**》刊发的一篇名为《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中说道的那样:“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是焦虑的。

”使学生意识到学校教育是一种正在经历着的生活,使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才是孩子正在经历的生活,真正意义上地活在当下,真实地体验和感受,而不是为了将来出人头地而活、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而活,其实是说难就难说简单就简单的事,抛开选拔性考试这样一个指挥杆,可能只需要教育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关于“教材”

“我认为我们由于给儿童太突然地提供了许多与这种社会生活无关的专门科目,如读、写和地理等,而违反了儿童的天性,且使最好的伦理效果变得困难了。因此,我认为学校学科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自身的社会活动。”这是我觉得这是最切心的部分。

华东师大的刘良华老师提过相似的观点,教育不应该把有机的整体肢解成鸡零狗碎教给学生,而应该按照最自然的方式,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刘老师还提到了一个笑话,妈妈拿一瓶水说:“宝宝,这个水的名字叫做农夫山泉,这个水的味道有点甜。

”宝宝不会说话,宝宝只是听着,会说的时候再说出来。老师教学生却不是这样教的,老师说:“你们跟我一起念,矿、矿、矿泉水的矿。

”学生必须马上大声跟着一起朗读。

还有一些家长会困惑到“孩子为什么不肯学我让他学的那些知识?”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很好的答案,**以**世界的秩序和意志强迫孩子学习,学***容不是孩子内在追寻的。孩子在关心小狗的***,你却要求他学习“3+2=?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方面很多学校也在做着自己的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民族特色课程等等,让学生不再仅仅拘泥于全国统一的教材之中,而是更加量体裁衣,贴近实际。

五、关于“方法的性质”

对这一节的阅读简单地梳理一下,不管我们采用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要审视这些方法的内在性质:是不是遵从了规律、是不是有助于形成儿童内心的表象、是不是儿童觉得有兴趣的、是不是沿着真善美的方向没有引起儿童负面的情绪。

“我认为在儿童本性的发展上,自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表达先于有意识的印象,肌肉的发育先于感官的发育,动作先于有意识的感觉;我相信意识在本质上是运动或冲动的;有意识的状态往往在行动中表现自己。”

杜威认为,忽视这一原则导致了教育的阻力和浪费。读完这篇文章,我想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点:联系点、发展点和二分法点。

事实上,这些哲学观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非常接近,但我们常常忘记它们。

本科时期,在实习、参加比赛时我自己常常会有这个思路:“这个环节怎么讲才会更顺畅,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最近两年,也常常意识到了过于顺畅对孩子思维成长的弊端,比如减弱了承担思维阻滞的过程和能力,减少了暴露学生思维断点的机会。

没有什么是绝对好的,没有什么是绝对坏的。当我们评价一门课时,我们常常希望这门课是多么的流畅和精彩。其实,绊脚石班是另一种有机的优秀。但是如果这是一节参加比赛的公开课的话,我是一定没有勇气去“露出”这种磕磕绊绊来的。

现在读到这部分,再次想到了这个问题。教师们苦苦追求的“最优化”是不是没有价值和意义呢?杜威认为,意识在本质上是运动的,我不认为它是优化的。那么是不是应该去追求“更优化”呢?

关于“表象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我非常赞同。如果现在用来让学生学习东西的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学生是否形成了一个合适的形象,教学就会容易得多。

关于兴趣,杜威认为“兴趣是成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这让我联想到昨天在学***见教授讲座时他提到的关于“基础”与“兴趣”的关系,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将100分的精力都集中于“基础”之上,而忽略了自身的兴趣,现高校正在从1.0向2.

0转变,我们应该追求80分的“基础”,学有余力的同时去发展80分的“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成为160分的人了。对于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这样的160分的人按照好学生的标准,他也许就不是那么优秀,但是注意一下他的兴趣,还有他最有可能发展的较好的智力,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儿童时期还是**之后,这样160分的人都可能是一个会生活很自在的人呢。

六、关于“学校与社会进步”

在《学校与社会进步》这一节里,“我相信”仍然出现着,却有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汹涌,有一种毋庸置疑的强势力道。杜威说教师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而谈到“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时,杜威也许是想表达如果你是个人主义者,如果你认为人具有某种优质的品格是获得合理生活的重要前提甚至是唯一前提的话,你要相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基本方法。如果你是社会主义者,如果你认为个人的力量无法超越组织和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的话,你要相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基本方法。

身处在教育当中,我们要明确教育的真正功能,也要明确教师的职业尊严。我是一直都相信教育是可以塑造社会的,就像是“经常微笑的人会变得更美”一样。

全文杜威的表达确切有度,按照东方视角说很中庸,按照西方视角大概就是联系、发展、一分为二。这是思维上的严密,或许这种思维的严密也更利于认识和理解上严密。向杜威致敬。

信条观后感(篇2)

《信条》是很有趣的产物,诺兰显然将这部电影当作自己的玩具。我很好奇华纳兄弟为什么会同意让诺兰拍摄这样一部具有玩票性质的高成本电影。难道在看完剧本之后,他们不清楚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豪赌吗?

近年来,诺兰每一部新电影都会受到万千关注。人们围绕着《信条》里高深莫测的物理学理论展开讨论,但诺兰电影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因为其概念设定或者故事逻辑有多么难以理解,而是因为他讲述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

《致命魔术》讲述两位魔术师赌上人生,追求理想中极致的魔术表演。

《黑暗骑士》讲述城市义警战胜心中的愤怒不安和犹豫不决,为了保护城市的信仰而背负罪名隐匿于黑暗之中。

《盗梦空间》讲述一个男人被执念和愧疚困扰多年而后破除心魔,期间所有的外在困难都不及他内心恐怖景象的万分之一。

《星际穿越》讲述一个父亲希望让自己的子女生活在美好幸福的时代而冒死远赴浩瀚冷峻的星空,澎湃的内心情感通过引力穿越数十年的时光,令他化身幽灵,引导女儿,为她指明方向。

《敦刻尔克》讲述战争溃败时人们的恐惧、挣扎和残存的温柔,通过三个不同时空的视角将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难能可贵的善意在火车进站时如昙花般绽放。

如果你已经看过《信条》,那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你从《信条》的故事里感受到什么情感?我说的不是叙事技巧,也不是故事里提到的新奇概念,而是故事本身在你内心激发出什么情感?

或者我换一个问题,你认为《信条》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现在我继续提出问题,你记得主角叫做什么名字吗?整部电影下来这么多角色,你记得哪一个角色的名字?你记得的那个角色又有着什么特点?

如果你已经看过《信条》,也可以尝试回答这几个问题。

我认为,《信条》没有提供情感支持,没有合格的角色塑造,也没有令人沉溺其中的剧情。

诺兰在电影里表达一个几近于绝望的观点,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都是既定的,所有未发生的事情也都是既定的,所有挣扎都将付诸流水。当一个人注定要在某日某地死去时,他能做的事情就是体面从容赴死。他不愿意体面的时候,命运会用九种方法帮他体面,你只要听它雷声就足够了。

但就这样一个观点,他也没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在《信条》里,诺兰失去了以往叙事的张弛有度和从容不迫,形式远高于故事,漫无止境的炫技成为电影的核心。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在交错飞行的子弹上,无聊庸俗的故事在各种奇观场景里逐渐远离视野。

除了概念性场景的展现以外,《信条》没有重温的价值。李安的《双子杀手》终究有着讨论电影拍摄前沿技术的价值,然而《信条》能讨论的只有具体场景的拍摄方式。

它只是一部披着熵增熵减外皮的另类动作片,正如诺兰在电影里借女科学家解释的那样,你把事情当做监控录像就完事了。

那些高深莫测的理念通通可以被舍弃。因为每一个事件以及详细的战斗细节,都可以用我们的旧式磁带播音机来形容。

你可以按下正向播放,还可以按下倒带播放。但一般情况下,你只会用一部旧式磁带播音机。

诺兰至少用上两部旧式磁带播音机。

他的技巧在于把正向播放和倒带播放混杂在一起,以一种违背常识的方式讲述故事。子弹从击中的地方回到枪械里,你的大脑告诉你事情不会这样发生,但诺兰说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这就是设定。

这个设定很出彩,同时也很难理解。

当一把逆向开火的枪接住从玻璃飞回的子弹时,你的大脑还能理解这一概念。当一把逆向攻击的枪和一把正常的枪发生交火的时候呢?那么当双方阵营好几百人分别持有这样的枪支交火时,你还能理解银幕上发生的事情吗?

那么更重要的问题来了,这个概念对故事本身是不是有必要的?如果将这一概念从故事剧情里剥离出来,那么故事剧情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在《盗梦空间》里面,如果没有深层梦境植入思想的概念,主角的妻子便不会自杀,主角无须逃亡多年,也不会被心魔困扰,更不用说接受渡边谦的任务。在《星际穿越》里面,如果没有突破时空传递信息的引力,故事同样无法成立。即使是我很不待见的《寂静之地》,如果没有特殊怪物的存在,整部电影也会无法成立。

至于《信条》呢?

如果没有时间逆向流动的概念,这部电影不过是缺少视觉奇观和来自未来的恶意。概念本身是可以从剧情里剥离出来的,一旦剥离完成,你就会发现《信条》的故事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在没有时间逆向流动的情况下,该打的坏蛋还是照打,该阻止的末日阴谋还得阻止,故事本身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一个手持末日武器的军火商实在太过普通,每年阿汤哥和007都数不清打掉了多少个这种货色。

这也就是说,诺兰对概念的炫技更多地是为了打造视觉奇观服务的。如果你看了一遍《信条》,觉得自己并没有看懂,那么没有关系,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诺兰的问题。他本来就不打算好好地讲故事,或者说,他想要讲述的故事已经超出他的能力范围。

无论再如何折腾技术,电影故事最终都要指向人类的感情。就任何一部优秀的电影而言,哪怕呈现再花里胡哨的叙事,在剥开所有外衣之后,观众都可以发现里面饱含着浓厚的情感。

电影既是商品,也是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纯粹的思维游戏和自娱自乐的头脑风暴永远比不上一个值得娓娓道来的故事。正如推理小说当中,本格派推理的衰落和社会派推理的兴盛就是铁证一般的存在。

信条观后感(篇3)

我先声明,我并没有玩过刺客信条系列的游戏,我也不太了解1492年的西班牙到底发生了什么,关于刺客信条的世界观我都是从其他大佬的影评中了解到的。抛开历史和游戏,这里只谈谈电影所讲述的东西。理解之处可能有误也可能太牵强。望见谅。

那么,开始吧!

电影中大量提到了“治愈暴力”“反抗的种子”“自由的意志”“刺客的信条”还有刺客们的誓言“当人们盲从于真理时,万物皆虚。当人们被道德和法律束缚时,万物皆允。”“我们耕耘于黑暗,服务于光明。”这些东西似乎对于我们十分的玄乎,但一定都有自己大概的理解。我就来讲讲我对这些东西的理解。

大家可以从电影中知道有一个政团叫作圣殿骑士团,而大家对它的印象大多都是暴力可怕强大吧。而到了后面大家又可以知道刺客们所对抗的敌人就是这圣殿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妄图找到并利用蕴含了人类第一次反抗的种子的伊甸园苹果来达到自己统治世界的目的。说到这里估计“反派”“坏人”的标签就可以往他们脸上贴了。他们在这之前便用暴力与战争征服一切不愿顺从他们的人们,而在这种暴政之下也一定有许多人反抗。

所以他们就希望通过找到传说中的苹果来彻底消除人们反抗的种子——从出生便存在于人类身上的反抗的基因。这样一来,人们顺从于他人时就不会产生任何抱怨与反抗的念想,圣殿骑士团便再也不需要用暴力来统治他们的人民,而人民们也不会有暴力的反抗,而“暴力”这个字眼也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便是他们所谓的治愈暴力。通过这种方法消除了暴力之后,世界迎来的好像就是和平。一个人人遵从命令自愿受约束并且不会有人违反的和平。似乎这种和平就是人们都渴望的和平,这样就没有战争,也不会有人死。

当人民逐渐地习惯在这种和平之下生活之后,他们的自由的意志也将在他们内心里逐渐地消失。过了很久之后,甚至就有人会说,这种和平就是人们应得的,人们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的自由的意志。而这好似成为了一种真理。但是,“当人们盲从于真理时,万物皆虚.”而这些都是在治愈了暴力的前提下才会发生的事,只要人民还有一丝的反抗的念头,这种和平永远都不会到来。正如现在的世界,人们一口一个世界和平,可谁知要想世界真正意义上完全的和平是不可能的。每一个民族甚至每一个人生来便有着不同的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就会有不同的思想。当人们都遵从道德与法律的约束时,一定有另一群人反抗这种约束,因为人人都不同,人人都有自由的意志,人人都想干自己想干的事。

“当人们被法律与道德束缚时,万物皆允.”所以,当一个政团用暴力来统治其他人的时候,人们必须反抗,而反抗的方式,就是同样使用暴力。暴力这个东西,似乎是一个坏东西,但它又为何从人们出生便存在于人们的基因中,存在于人们的内心里?人们生来便有着使用暴力的念头,正如人们生来便应有使用暴力的权利。而圣殿骑士团想要根除这种存在于人类身上的暴力,来达到人们不再反抗他们的目的时,就一定会在这目的达到之前遭到反抗,这种反抗便来自于刺客们。刺客们本已被社会抛弃,只能生活在没有人注意的地方,对于那些能够正大光明地生活的人们来说,他们就犹如黑暗之于光明。

但是,“我们耕耘于黑暗,服务于光明.”谁能知道,他们才是真正自由的人。他们要将这种自由,带给那些生活在光明中却同时也生活在一种虚伪的和平中的人们。自由的意志将永远存在于刺客心中,这种意志不会随着他们的死亡而停止,刺客们的意志将代代相传,甚至到了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刺客的后裔们听到了庄严又神圣的刺客誓言时,无不肃然起敬,心中饱含光荣与正义的使命感。而这种代代流传在刺客们身上的意志,已不算是一种意志,而是一种信条,那便是“刺客信条”。

信条观后感(篇4)

纵观美国教育发展历史,创新教育有多种思想基础,但最重要的思想渊源应归功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倡导的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做中学”等思想为促进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对我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杜威继承和发展了由皮尔斯创立、詹姆士使之通俗化的实用主义哲学,并把它具体应用到社会事物和教育领域中。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经验”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果想得到某些方面的知识,就必须亲自尝试一下,而不能道听途说。”由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杜威是研究性学习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在美国中小学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定理,教师总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怎样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就是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然后拼造出一些简单的物体。这样,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就认识了尺子的用途与方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木匠教学法”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通过“从做中学”,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按教师事先规定的方法去做,从而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学校虽然也有教科书,但教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大部分的教学方式都是采用学生主动参与的办法,从活动和实践中进行学习。美国学校更加注意让学生从社会中、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学生们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到实地参观、考察什么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会建议他用勤工俭学来解决经济困难。如果家长出国或到外地去旅行,并要带上孩子也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

现在,再反观我国的教育实际,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屡屡呈现在课堂上,教师总是不厌其烦的牵着学生走路。这怎么能培养出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呢?

信条观后感(篇5)

《刺客信条》几乎可以看做是金棕榈奖提名电影《麦克白》的原班人马,导演贾斯汀·库泽尔、主演法鲨跟歌迪亚,尽管在题材上从战争历史变成科幻电影,但不变的是对于意志跟权力的探讨。这两部电影都不该被完全当做爆米花商业电影来看,因为所有武力、斗争的外衣下包裹的是一颗充满悲悯之心的内核。

有关于宗教信仰方面的电影往往是好莱坞导演十分钟爱的题材,比如马丁西克赛斯的新片《沉默》,又比如朗霍华德搭配汤米汉克斯打造的“密码三部曲”,而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大热之选《血战钢锯岭》更是将宗教与信仰完美结合。一旦一部电影蒙上宗教的面纱,总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显然《刺客信条》就是这样的,男主角从林奇从一个死囚穿越到西班牙宗教法庭时期,对抗圣殿骑士,上演一出“一个苹果引发的血案”。

圣殿骑士跟刺客自古势不两立,他们都要寻找可以控制自由意志的伊甸园苹果,所以林奇的祖先跟索菲亚的祖先早有渊源。而在电影中,当故事时间来到现代,以歌迪亚饰演的女主和她的父亲为首脑,隐姓埋名的利用科学研究作伪装,把人丁更加凋零的刺客抓进研究所里进行研究,试图通过一种高尖端的技术把刺客后代的肉身和先人的记忆合为一体,以便在这些记忆中查到了伊甸园苹果的下落。

在索菲亚不知情的拼命努力下,法鲨饰演的男主林奇竟然成功的将自己的身体跟祖先的记忆合体,重返曾经血雨腥风的杀戮时代。作为刺客阿圭拉的后代,身体里流淌着刺客血液的卡勒姆·林奇在神秘组织的操控下,试图通过Animus基因事件追溯机来找到失踪苹果的线索,由此开启了一次次的时光回溯之旅。这也预示着,这场关于苹果争夺的战火正式蔓延到现代……关于时空穿越的梗在科幻片中很常见,但能够将几个时空做到无缝连接,将几个维度的人物和故事实现完美融合并不容易。

从中世纪到近代再到当代,男主林奇的每一次穿越都是九死一生,让人看得如坐过山车般过瘾。而且这部电影的爱情同样很打动人,尽管像林奇跟索菲亚这种与仇人的女儿相爱的戏码尽管并不新鲜,但是法鲨跟歌迪亚在敌对与被控制中建立的特殊情感依旧让人印象深刻。

所有的科幻电影既离不开大胆而奇异的猜想,但也不能完全脱离现实,否则就会成为架空的孤立的作品,幸亏《刺客信条》依傍宗教大背景,以刺客跟圣殿骑士之间的战争为切入点,既让人感受到深不可测又极尽通俗之能事,让观众领略到一场权力与信仰的终极对决,精彩绝伦。 

信条观后感(篇6)

在刺客信条的游戏背景设定中,是第一文明创造了人类,人类也一直被第一文明使用和奴役着,而电影中所言的伊甸苹果或可谓第一文明奴役人类的遥控器。

直到第一文明与人类交合生下了圣殿骑士与刺客的祖先,就即所谓的先驱者,而他们的基因决定乐他们不会被金苹果所控制,所以他们从第一文明的伊甸园中偷走了金苹果,领导被奴役的人类对抗第一文明,直至其在陨石的打击和人类的反抗下消失殆尽。但先驱者们在数千年的繁衍生存中也最终分成了两派:圣殿骑士与刺客组织。圣殿骑士希望借助金苹果的力量使人类生活在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之下,而刺客组织则希望人类能靠着自由意志生存发展下去。

其实到底哪种形式才是人类该走的路,似乎没有答案。因为这两种观念在不断的斗争和融合的过程中,已经促进了人类社会在发展,不管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斗争的过程永远不会结束。圣殿骑士代表的是一种集中意志和高度统一的发展思路,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经济和物质的.发展,所以不管哪个时代圣殿骑士都相当有钱,他代表了物质丰富的一个群体。而刺客信条代表的自由意志,是让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想要走的路去发展,不管是理想遭遇现实的打击,还是横亘在生活道路上的诸多坎坷,都不要放弃心中自由的梦,这代表的是精神生活极为丰富的一群人。

其实这是两个极端,而影片中将圣殿骑士列为反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当下世界中被物质俘虏而缺少精神世界一类人的讽刺。影片中正派男主的暂时胜利,或许透露出这样一种信号,即两种发展理念共存的社会,才是完整的生活链条,一旦一种理念彻底消灭另一种理念,终将是社会的灾难。而最完美的应该是两种理念高度融合发展。试想一下,如果圣殿骑士和刺客们的理念能够同时实现,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遥远而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它一定会实现。那么,在共产主义未到来之前,人类会不断发展,同时两种理念也会继续争斗,或许这就是《刺客信条》反应的最深刻的主题。

而斗争的原因电影中也有暗示,即爱让我们有了弱点。毕竟人类无法忽视自己内心情感的波动,男主看到圣殿骑士的作为不由得大喊一声万物皆虚,万事皆允就成了刺客先知,而女主对圣殿骑士的做法由困惑到差点动摇,其父被杀后又立马坚定不移的继承了老父的意志。人是情感动物,有情的地方必然有反抗。虽然人类的情感不是一切冲突的根源,却总能推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

虽然影片中的圣殿骑士一直是稳坐反派的位置,但是影片的主题本身仍然是冲突,没有绝对的正反面。生活本身是求取平衡的状态,联系到中国传统思想,本片传递的应该是一种中庸状态,既相互制衡,共同发展。说到这里,特别想提《辐射》里的:war,warneverchanges,不论是废土上的NCR(《辐射圣经》里废土上第一个强大的组织),还是钢铁兄弟会,英克雷等等,每个势力都相信,人类只有按照自己的理念来才能发展的更好,然而历史会给他们一记耳光: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不管是何种理念都只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只皮皮虾,只有争斗从未改变。

信条观后感(篇7)

作为刺客系列的粉丝,看到育碧和刺客信条的logo出现在大屏幕上,还是非常开心的,然而这并不能抵消这部电影存在着很多问题的事实。

个人认为电影最大的毛病在于古代部分和现代部分的协调没有做好。在原作游戏当中,即使是戴斯蒙德作为现代部分主角的那几部,古代部分也是占绝大多数的,而在电影中,可能出于剧情需要,现代成了大部分,古代只有很少的三场动作戏,加起来可能也就半个小时多点吧。如果只是这样也罢了,然而在仅有的三段古代部分中,电影还要不停地闪回现代让主角做一个动作再闪回去,来回反复切换,那种感觉就像你在做一场美梦,然后每到精彩部分就醒来一下,又重新睡着,来来回回,连贯性、沉浸感非常差,体验极其糟糕。可能是为了让法鲨在现代部分秀肌肉吧,搞这种闪回,还把Animus设计成那种样子,也是智障的说不出话,在研究人员面前瞎鸡儿乱跳,简直羞耻play。

除此以外,电影的节奏也有些问题,古代部分基本没有对话,就突出一个打,现代部分又太拖沓,很多没有意义的长镜头不明所以。然后主角的阵营转变也太突然了,没什么铺垫,突然领悟,就加入刺客了,迷。

当然也是有优点的,电影对于游戏中的动作部分的还原做的还不错,可以看到熟悉的背刺、抹脖子、跳杀以及跑酷和信仰之跃,再加上那句“万物皆虚,万事皆允”,作为游戏玩家还是能够爽到。但我也能想象没玩过游戏的人看的有多懵逼,电影并没有对金苹果的来源和作用多做说明,导致不少人根本看不懂,用我一没玩过游戏的同学的话说:“为了个破苹果打来打去,一言不合就跑酷,一言不合就跳楼。”

另外对于结局那部分,我特别喜欢,非玩家可能觉得怎么没打就完了,不爽,但这样简单利落的暗杀,然后混入人群,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才是刺客,之前研究所打的够多了吧,但那不是刺客,那是无双。

信条观后感(篇8)

【篇一: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纵观美国教育发展历史,创新教育有多种思想基础,但最重要的思想渊源应归功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倡导的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做中学”等思想为促进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对我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杜威继承和发展了由皮尔斯创立、詹姆士使之通俗化的实用主义哲学,并把它具体应用到社会事物和教育领域中。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经验”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果想得到某些方面的知识,就必须亲自尝试一下,而不能道听途说。”由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杜威是研究性学习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在美国中小学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定理,教师总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怎样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就是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然后拼造出一些简单的物体。这样,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就认识了尺子的用途与方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木匠教学法”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通过“从做中学”,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按教师事先规定的方法去做,从而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学校虽然也有教科书,但教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大部分的教学方式都是采用学生主动参与的办法,从活动和实践中进行学习。美国学校更加注意让学生从社会中、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学生们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到实地参观、考察什么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会建议他用勤工俭学来解决经济困难。如果家长出国或到外地去旅行,并要带上孩子也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

现在,再反观我国的教育实际,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屡屡呈现在课堂上,教师总是不厌其烦的牵着学生走路。这怎么能培养出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呢?

【篇二: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相信大家对杜威这位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并不陌生,他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其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影响至今,当然杜威的教育名篇多不甚数,然而这些名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是由于在当时19世纪上半叶以来美国的公共教育虽然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当时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法还是集成了欧洲大陆和英国就学校的传统,形式主义、呆板的教育仍占统治地位,此时的杜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开始从事一系列的教育事业和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其中杜威的早期作品中,《我的教育信条》是他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早期撰写的一个纲领性著作,因此我在《杜威的教育名篇》中挑选阅读了《我的教育信条》,而后有了个人的心得体会。在《我的教育信条》里,杜威把自己的教育信条分成了五条:第一条:什么是教育;第二条:什么是学校;第三条:教材;第四条:方法的性质;第五条:学校与社会进步;他的教育信条里明确地分析了每条的重要性与意义。下面是我自己在阅读这些教育信条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该篇著作中,杜威在自己的教育信条里把什么是教育放在了第一位,说明了教育是核心地位,在这一信条里,杜威明确的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人的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一过程几乎是从出生时就在无意识的开始了。这说明了杜威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手段去实施这一过程,并非是最终的目的。他还强调了教育是为了对儿童能力刺激而来的,这无疑是肯定了教育是针对儿童能力的,并非只是如传统的形式主义、呆板的死记硬背,这是杜威在长期的探索中得出的有别于其他学者的,是适应当时美国教育的现实情况,这一信条认为儿童应该是为适应社会而教育的,不需要一些无所谓的与社会活动不相符的课程教育,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想法,的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实践动手能力,当然这里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是社会的实践;因此杜威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强调了它们是平行排列的,也是有机的联系着的,决不能偏废。在最后,杜威明确地表明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并要加以把握,明白它们的意义,这样才是教育。

学校是作为实施教育的最佳场所,所以杜威在信条里阐述了所谓的“学校”。他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而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就应该把学校设置成一个真实的接近生活的而生气勃勃的地方,这样儿童才能更轻松更容易的学习,也就是说他所认为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现实版的社会,是简化的,属于雏形阶段的,这样就能培育出更快适应社会的人才。但是这一想法与当时的传统学校是相违背的,但是却是更适应时代的要求;反观中国的传统学校,教室是老师在讲台教学,学生听讲的地方,而且老师的权利最大,是不可挑战的,导致了学生怕老师,学习有压力,是个人人都惧怕的地方,因此学生都希望放学后马上回家,不希望呆在教室,特别是传统的私塾。杜威的这种“学校”的提出无疑是让儿童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杜威的学校里,教师的职务不是把某种概念强加给儿童或是让儿童形成某些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教师是主角的思想,大大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权利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让学生更能快乐的学习。这是当时无人敢提出的观点,这无疑是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虽然未能全面实施,但这却是空前的飞跃,为现代的美国教育甚至全世界打下了牢固的教育基石。

在杜威的第三条信条里,他认为学校不应该给儿童太多与社会无关的专门科目,这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应该是选择与儿童本身相适应的社会活动。这不正是现在很时兴的什么开发智力教育等等之类的雏形吗?过去传统的教法只是把教材上规定的教学方案教给儿童而已,并没有注意儿童的年龄,忽视了他们的天性,杜威这一思想不是对成千上万的儿童的恩赐吗?这也为这些儿童在健康成长过程中提供了基础,再也不用逼着学一些根本不适合自己年龄的课程了,甚至是阻碍了儿童思想活跃的天性的发展,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儿童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这就是杜威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他认为教材应该有的意义。

既然有了基本的教育、学校、教材,那么就可以上升到了方法的探究,也就是杜威教育信条中的方法性质,他针对了儿童的能力先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做了论述,他认为首先应该是要遵循儿童的本性来发展儿童的心智,而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就儿童本身来说,儿童对所见的事物是直接的感知,所以只能是直接的表达所见的事物,但是还不能把心中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所以在教育儿童时应该要考虑儿童身体的发展状况。当然儿童学习的新知识的动力来源的是兴趣,没有了兴趣也就不会推动儿童去学习新知识,杜威认为只有经常观察儿童的兴趣才是教育的最大帮助,是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根本,否则很难调动儿童的学习动力,这一思想在当代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管是学习任何东西,如果没有兴趣也就很难达到你所要达到的成功,所谓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在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中始终都离不开社会的联系,所以在他的第五条信条里说的是学校与社会进步,但是杜威阐释的却是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因为学校是教育的最佳地方,所以杜威把学校与社会进步等同于教育与社会进步来阐释了吧,他认为教育是对社会的一种道德责任,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组织它自己的方法和手段,所以坚持学校也就是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这里指的是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应当是指引学生学习的好榜样。他这样的思想无疑是说学校是将来存活于社会的必经之路,强调我们要努力学习,以提升社会文化素养,重视教育。

读完《我的教育信条》后,我了解到了杜威的教育是大胆设想,大胆创新的,他的实用主义是完完全全的与社会联系起来的,但是并非是无中生有的,他是通过联系当时美国社会以及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不断地摸索出来的,这对我们现在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在当时也一度因起过轰动,虽然后来他的儿童中心主义被很多人否定了,但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教育难道没有受他的影响吗?他的思想难道不是对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飞跃吗?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不正是他在摸索中的成品吗?他应该是获得我们的肯定的。

【篇三:《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每一个人总会有点期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杜威也一样,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信条。

他说:“我相信——方法的问题最后可以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提供教材和处理教材的法则就是包含在儿童本性之中的法则。”

在他的心中,儿童才是教育的中心。在这章的第一点中他说“儿童被置身于被动的、接受的或吸收的状态中,情况不允许儿童遵循自己本性的法则”。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就是一种“静听”的教育,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消极的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划一,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是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因此,他强调“以儿童为中心”。

结合于我们的大学课程学习,在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当中,我们学习过很多提倡“以儿童为重心”的教育人物和教育思想。例如人本主义的教学观中,他们的教学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要尊重学生,无条件接收学生。正如代表人物罗斯杰所说“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学”。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但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我们确实应当尊重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会他们如何学,并且还须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我们不应让学生被动的坐在教室中,只让他们盲目地听课、记笔记,而是应该让他们融入其中,自己积极探索,寻求真理。而非逼着他们学习,成为为了考试的工具。

在本章节的第二点杜威提出“表象是教学的重要工具”。这一点对我来说映像并不是很深刻,但它总是使我联想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那就是——模仿。此时的我想到了他另外一本书《民主主义与教育》里第三章提到“模仿和社会心理学”,“模仿”里更多的提到了刺激和强化。在我们的课程当中,有学到过关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里的强化理论,说道:强化是伴随着行为之后,增加行为重复发生概率的事件,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比如说当一个学生上课调皮时,教师会让他罚站;当他又认真听课时,便让他回到座位。不仅如此,当刚阅读到“表象”时,我还联想到了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这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模仿”也很有关联。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来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些的过程有四个阶段:(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观察者集中注意观察被示范的行为或活动,以表象或符号等表征形式贮存所观察到的行为,然后模仿所观察到的行为,将符号表征转化成外显活动。

在本章节的第三点他又说“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机之一。这种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且满足来自活动本身,这是内部的学习动机。

最后,在本章节的第四点中他提出“情绪是行动的反应”。在这点中,我还记得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也有相关的叙述,但他更强调的是与道德有关。首先我们需要对道德规范及意义有认识,这是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其动力是道德情感,也就是说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例如责任感、荣誉感、羞耻感等。因此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只要我们能参照着真、善、美而获得行动和思想上的正确习惯,情绪大都是能够约束的。

杜威在教育上有着自己的教育信条,未来的我们即未来的教师们,更应该有着自己的独到的教育信条。我们应该对未来的教育有所期盼,应该对未来的学生有所期待,对我们自己有所要求。我们更应该学习这些优秀的教育家、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以及为人处世,来丰富自己的内涵。

我相信——教育的未来会更美好。

信条观后感(篇9)

他写道,我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如何生活,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我在幼儿园学习。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

然后就罗列了自己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以及养成的好习惯,我数了一下,总共条,都是最简单的道理,比方学会分享,不打人,公平游戏,收拾好自己的一摊子,每天睡个午觉等等。信条的内容,条条是“幼儿园”语,但却蕴涵着深广的人生道理,他的信条,既是人生准则,也是社会准则。

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他所罗列的那些条条里。金规矩、爱和起码的卫生,生态学、政治学、平等观念以及健康的人生状态。

拿里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也是类似的观点,通过对很多科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的采访,他们一致认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也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事实上,如果人们的各种命运被打破,被压垮,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规则,那么良好的习惯和抓住机遇的勇气比天赋更重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螳螂观后感汇总

    发布时间:2024-01-31

    如何写出让人一看就懂的作品名观后感呢?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看完后我们经常会有脑中灵感涌现的时候。观后感是“观”和“感”结合的产物,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螳螂观后感”的优秀文章,我们为你提供这些资源以供参考和使用希望它们...

  • w
    平安观后感汇总

    发布时间:2023-11-28

    想要了解“平安观后感”好工具范文网编辑已经为你整理好了。一部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可以促进我们自身的成长,通过其中难忘的情节能获得不少新的感悟。观后感的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观后感也可以说事一种基本观点的表达。要了解更多有关该主题的内容建议您继续向下阅读!...

  • w
    表演观后感汇总

    发布时间:2024-01-06

    快跟著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的步伐一同了解「表演观后感」的相關知識吧。看電影和電視劇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項習慣,出色的作品往往能直擊人心。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體會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結合自身真實的情感能夠增強我們對電影本身的記憶。在寫作品名觀後感時有哪些重點需要注意呢?如果您需要這個網頁,請立即...

  • w
    金矿观后感汇总

    发布时间:2024-01-13

    金矿读后感《金矿》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家具备技术和市场双重优势的企业,因为种种原因陷入财务困境,濒临破产。危机发生时,该企业邀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益专家。专家来到现场,发现问题,建议企业尽快建立精益生产运行体系。通过消除浪费、持续改善,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库存很快转变为...

  • w
    圆明园的观后感汇总

    发布时间:2024-03-11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介绍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及被侵略者毁灭的过程,读完之后,五年级学生可以写一篇读后感。现在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有关圆明园的毁灭的五年级读后感。作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周五那天,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学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的心中不免燃起了愤怒...

  • w
    电影八佰观后感汇总

    发布时间:2024-03-20

    好电影往往是深入人心的,在经过认真品味后,我们心中一定有很多想法想要写下来。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写观后感需要我们真正去欣赏和理解作品,而不是直接空谈,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格式有哪些呢?如果您对“电影八佰观后感”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能帮到您,愿您品味这篇充满温暖的文章!...

  • w
    看雷锋观后感汇总

    发布时间:2023-12-02

    根据您的要求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您搜集了一些优质的资讯“看雷锋观后感”。如今我们可以方便地观看各类优秀影视作品,难以忘怀的情节常常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感受。观后感是带有个人色彩和主观情绪的文字,它能够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呢?以下只是一些可以参考的内容。...

  • w
    马云观后感汇总

    发布时间:2024-03-05

    篇一:马云演讲观后感在网上看到马云,阿里巴巴的“外星”老板在公司成立十周年的30分钟激-情演讲后,我热血沸腾。“男人的长相一般和他的智慧成反比。”每看到他一次,你都会愿意相信他的这句名言是真的,这个用排球女将的永不放弃精神和金庸武打书中的招招紧逼商站要害的狂人,此时更象一位创业者们的良师益友。“...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