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最新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模板11篇#】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只有写好上课用的教案课件,才能展现更完整课堂教学,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为了让您更满意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特别准备了一篇“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请您继续阅读下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中的进位法则,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算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迁移、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算法和算理之间的联系。
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唤醒已有知识经验。
2.激趣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呈现不同算法。
3.交流互动:总结笔算算法,理解算理。
4. 总结应用:运用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闯关练习(13×3= 20×4= 300×3= 141×2= 23×3= )
设定常规的口算竞赛练习,孩子们会自然地按照接龙的顺序一道一道的读题口算答案。在口算结束后,会挑选出其中的一道或两道问题询问孩子是如何进行口算的,学生口中的算法就是将来的算理。挑选出的口算题目覆盖面广,涉及整百整十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过第二关呢?在学习报告单中完成竖式计算题。
在口算竞赛之后设置了全班每一个人都动手的笔算练习,在集体订正答案的基础上,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答案,在此过程中,除了订正答案的对错,同时还要关注竖式书写的规范性。
生:(在学习报告单上完成一道竖式题)
师:同学们又顺利地闯过第二关,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挑战一下更有难度的问题?
生:想!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师: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接受挑战!看我们能不能用我们的智慧来帮助王老师解决问题呢?现在请每一位同学小声读题。
生:(各自小声读题)
师:听到教室里慢慢变得安静了,看来大家都读完题目了,现在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题目。
生:(读题)一套连环画16本,王老师买了3套,她一共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在此过程中采用的读题方式是全班一起小声读题,保证了每一位同学都有学习的效率。然后,再请一位同学声音洪亮的读清题目。在读题的过程中,提取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
师:声音非常洪亮!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列出算式吗?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下来。
生:16×3=
(缺少)师:我们没有学过这种需要进位的乘法,但是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大致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概是多少吗?
生:把16估成20,20×3=60。
师:那么准确的结果究竟是多少呢?现在小组交流一下,讨论你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一会儿老师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的方法。
生1: 3个16相加,即16+16+16=48。
师:把我们遇到的问题转化成以前我们学习过熟悉的加法解决,这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转化的思想,不错!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16+16+16的竖式写法。
生3:把16看成10+6,先算10×3=30,再算6×3=18,再把两个结果相加,即30+18=48。
师:用了口算的知识,这种方法也不错!
生4:用了列竖式的方法,
师:你用了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竖式的方法,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好!但是你知道其中蕴含的算理吗?
师:(小组合作得出结论)16×3就是三组16根小棒,可以看出把他们放在一起是三捆小棒和18根小棒,仔细观察这18根小棒,它可以转化成一捆小棒和8根小棒,这个转化的一捆小棒就是我们刚才同学口中的“进位1”,最终结果也就是48根。
师:我们继续看看,如果用更抽象的方式怎么表达出来呢?(课件展示“过渡竖式”,并说明18是由3×6得来的,30是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来的,表示30个1)
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算法进行预设,提示学生这三种算法实质上都是相同数位对其,相同的计数单位累加得来的。课件动画展示小棒图,理清算理,进而将算法和算理相联系,实现出真正竖式的.过渡。
(缺少)师:没错,我们一起来看它们的共同点是不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第一种方法中的6+6+6是不是第二种方法里面的个位6×3?同时也是乘法竖式里面个位上的6×3?
师:乘法竖式究竟怎么书写呢?
生:进位1的位置错误,写在十位的等情况。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也经历了小棒的考验!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和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有什么区别?
生:上节课的乘法没有进位,然而这节课的乘法有进位。
师:板书正确的16×3的竖式书写格式。强调进位1的位置。这三种方式都可以解决问题,那么通过对比,你更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实现算理到算法的过渡,最终呈现优化的竖式格式。
生:更喜欢竖式,因为更加简便。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选择了最好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列竖式的方法。那我们接下来敢不敢接受更大的挑战?
生:敢!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刚才已经突破了进位乘法的大门,那么现在你愿不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再攻克难关?在学习报告单上完成PPT中的习题(15×4),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竖式写得还规范整洁。
第一层次:设置模仿性练习的题目,学习报告单中书写着提示学生书写的格子,让学生模仿当堂课新获得的知识经验完成。
第二层次:单一练习,逐步递进,加深学生的感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层次:改一改,呈现出4道错误的题目,让学生判断对错,说出算法,同时课件展示正确的过程竖式,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我们学会了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法。
师: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满几十就像前一位进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评价,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家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触摸旧知,引入新课。
1、老师要买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提问:怎样列式?
2、老师要买10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怎样列式?
提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如果老师要买1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生列式并说意义。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块来解决的新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探究14×12的笔算。
(1)、回忆2×14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意义
(2)、小组探究10套书在竖式中怎样表示
(3)、汇报展示。
2、错例辨析,突出重点。
师把在巡查过程中错的竖式板书到黑板上。
着重讲解竖式,学习笔算的算理。
当生指出错误的竖式出错点后,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复述乘的顺序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对位知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14,8写了对着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14,10乘4得4个十,所以应把4写了对着十位,10乘1个十得1个百,所以1写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实是算10个14是140,1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时写不写都不会影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所以这里的“0”可不写。
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3、同学们自由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寻找位置(把相乘的结果放在正确的位置里)
2、火眼金睛
3、列竖式计算
23×13 33×31 43×12 11×22 12×44 32×13
四、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借助点子图,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运用转化方法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和算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点子图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生:神奇的点子。
师:神奇在哪儿呢?请看点一下(变成苹果),再点一下(变成小熊),继续点(变成了书)。
师:看来,在数学当中,可以用点子图(板书:点子图)来代表任何东西。使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更简便。
二、学习新知
师:昨天,我到书店买书,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读一读?
生:每套书有14本,钟老师买了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师:我们知道点子可以代表书,那这里的1套书14本,就可以用一行14个点子来表示。2套就几行点子来表示呢?
生:2行点子(课件出示2行)
师:它表示几个几?
生:2个14。
师:怎么列式?
生:14×2。
师:你会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吗?
生:先算4×2=8,再算10×2=20,最后算20+8=28。
师:对,除了口算,我们还可以。
生:笔算。
师:列竖式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生;相同数位要对齐)
师:怎么算呢?
生:先用2去乘个位上的4等于8,再用2乘十位上的1等于2个十,所以2写在十位上。
师:刚才我们用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计算出14×2=28,哪种方法算起来更快?
生:笔算。
师:这是几位数乘几位数。
生:两位数乘一位数。
师:(指着口算):计算时,我们先把14怎么样?
生:分成10和4。
师:对,就是先把数分小了再进行计算,然后再把两步的积怎么样?
生:加起来。
师:对,这就是(板书:先分后合)的方法,把新知识(板书:转化)成旧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师:现在每套书有14本,钟老师买了10套,用点子图该怎么表示?谁来说一说?
生:每行14个点子,一共有10行。
师:那这1 0行就表示几套?
生:10套。
师:怎么列式?
生:14×10=140。
师: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的什么数?
生:两位数乘整十数。
师:那要是钟老师现在买了12套,点子图又该画几行?
生:12行。
师:它表示求几个几?
生:12个14。
师:怎么列式?
生:14×12。
师:这是几位数乘几位数。
生: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估一估14×12大约等于多少?
生:大约等于140。
师:它到底等于多少呢?我们能不能通过点子图利用先分后合的方法把14×12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来呢。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活动要求,把12套书用先分后合的方法在点子图上分一分、圈一圈,然后列算式算一算。请大家4人为一小组,开始吧。
师:同学们分好了吗?分好的小组请用行动来告诉老师你们分好了。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汇报:① 14×10=140 14×2=28 140+28=168。
把12套书分成两部分,先算10套,14×10=140再算2套,14×2=28最后算140+28=168就是把两部分的积合起来。
师:哪些小组和他们的想法一样?哪些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
②14×4=56 56×3=168。
把12套分成3个4套,先算4套,14×4=56,再算3组这样的4套56×3=168。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分法?
③14×6=84 84×2=168 。
师:(小结)这些作品虽然分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先把其中一个因数分小了,然后再合起来,(或者:用到了先分后合的方法)
师:对,就是通过点子图利用先分后合的方法把12套书先分成几部分,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数来计算,然后都是把几部分合起来。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计算起来比较简单?
生:先算10套,再算2套那种。
师:对,就是这种,因为这样分后更容易口算。
师:那请你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这种分法是怎么分的?
师:好,说完的同学请快速的坐好。
师:刚才结合点子图,我们可以口算出14×12=168以外,还能列竖式计算吗?
生:能。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怎样列竖式计算吧。(板书:笔算乘法)
师:好,请大家结合这种分法先独立思考,再在草稿本上试着列竖式算一算,计算之后再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2乘4等于8。
师:8表示?(生:8个一)写在(生:个位上)
师:再算?
生:2乘十位上的1等于2个十。
师:2写在(十位上)。
师:也就是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
师:再怎么算?
生:先用十位上的1去乘个位上的4等于4
师:4表示?
生:4个十。
师:4就写在(生:写在十位上)。
师:那这里个位上的0还写不写呢?
生:可以不写(师板书:个位上的0不写)
师:接下来再怎么算?
生:十位的1去乘十位上的1。
师:等于?(生:100)表示?
(生:1个百)1写在(生:百位上)
师:对,也就是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
师:那接下来又该怎么算?
生:把二步的积加起来。
师:个位相加等于(8),十位相加等于(6),百位相加等于(1)。
师:这一步的28是怎么得到的?
生:28是14×2得到的,(师板书:14×2的积)。
师:(指着第二步)这一个数又是怎么得来的?
生:它是14×10的积。
师:最后怎么算的?
生:把二步的积加起来。
师:其实就买书这件事来说,28表示求几套书的本数?(2套)
师:140又表示几套书的本数?(10套)
师:看来,我们的竖式也是采用先分后合的方法,把14×12先转化成两位数成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再合起来得到最后得数。
师:在竖式计算过程中,我们第一步先用个位上的2去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几?(4)等于(8)
师:再用2去乘十位上的1,也就是用2乘的几?
生:2×10=20。
师:也就是什么乘什么?(10×4=40)
师:再用十位上的1乘十位上的1也就是什么乘什么?
生:10×10=100。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在点子图上找一找每个乘法算式对应的位置呢?
生:能。
师:第一个2×4=8在点子图上表示求的哪个部分?
生:右上角。
师:2×10=20在图上又表示求的哪个部分?
生:左上角那个部分。
师:10×4=40,又表示哪个部分?
生:右下角那个部分。
师:最后10×10=100呢?
生:左下角那个部分。
师: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竖式计算的过程,我们第一步先算的什么?第二步再算的什么?最后又是怎么算的?
生: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最后把两步的积加起来。
师:现在你们知道怎么算了吗?
生:知道了。
练习巩固:
师:那如果不是14×12,而是其他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你们还能计算吗?
生:能。
师:好,现在大家练习一下答题单上的做一做这几道题吧。
师:请大家一大组算一道题,看哪个组的同学算的又快又准确。
师:哪些同学愿意上来算一算?
师生集体评价,选一题让孩子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其余3题集体评价。
师:第一组做对的同学请举手。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师:还用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生:先分后合转化的方法。
师:对,通过点子图利用先分后合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下来以后能学以致用。
师: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地方是我们最该注意的?
生: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时,结果的末位一定要与十位对齐。
师:咱们再来帮啄木鸟治一治病吧!请大家在答题单上判断一下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师:敢不敢接受今天的终极挑战?
师:猜一猜水果下面藏着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了解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运用概念和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独立、准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温故设疑:
1.演示课件中间有零的乘法(例8),提问:①求这3个盘子里一共有几个苹果?该怎样计算?(学生可能用加法,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乘法计算;也可能有些学生能够直接用乘法计算,这时教师即可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提问.)
2.继续出示课件中间有零的乘法(例8),提问:这时3个盘子里一共有几个苹果?
二、自主探索:
1.学生说出算式或.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并说说为什么等于0(表示3个0相加,结果还是0).
3.想一想:等于多少?为什么?(表示5个0相加,结果还是0)、、、呢?
4.小结:0乘以任何数结果怎样?(0乘以几表示几个0相加,结果得0.)
5.根据刚才得出的,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6.学生独立填写、、.
7.小结:0和任何数相乘结果怎样?(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8.口算
教师提示: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注意符号,符号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
三、运用法则计算:
1.板书例题:
2.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教师行间巡视,请一名做题正确的学生板演,全体同学订正结果.
3.提问:在这道题的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计算法则.)
4.学生独立完成,师问:说说这道与上一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这道题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相同点:都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不同点:上一题第二个因数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相乘不需要进位,本题需要进位.计算本题时应注意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0与6相乘得0后还要加上进上来的3,因此积的十位上是3,而不是0.)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六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2060208040400701230
12404420230270311400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2331333143121125
2334541339271728
(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6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第8题: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5、6、7题。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目标
1.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教学难点
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全班口答):
2.用竖式计算: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做,4名同学板演.
(二)指导探究:
1.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位数乘法.(板书:一位数乘法)
2.师生共探讨的算理算法.
(1)学生自己探索: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算式,请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商量一下.怎样计算都可以,不限制方法.
a.汇报结果
学生汇报:有可能得92,有可能得72,还有可能得612等等,让学生充分汇报,教师把答案依次写在黑板上.
b.师:究竟哪一个答案对呢?先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讨论得92或612的同学答案对不对,然后让得72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可能)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4得12,3乘20得60,60加上12得72.所以.
教师板书过程:
(可能)生4:我是笔算的,先用3乘被乘数千位上的4得12,写2进1,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
教学内容:
平均数例1、2(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
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9、13、14,幸运队:12、14、16)
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
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
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学生计算结果(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
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某某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
生:把多的给少的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
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
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平均数。像这次考试,老师会说我们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94分是每个人都考的成绩吗?(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给少的)如果用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全班的总分÷全班的人数)
师:看来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多的给少的,这才每个人一样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1)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厦门五一期间鼓浪屿售出门票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让生提问题)
3)师提问: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A.让生动笔列式计算
B.集体订正,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结合平均数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4)师:大家计算得准不准呢?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验证?
启发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5)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电脑出现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学们形成不同意见
1)师请代表说明理由:“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吨,一年有12个月”
2)师电脑演示:÷4表示求每个季度;÷12表示求每个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小刚家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在最多数和最少数之间,表示总体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过河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会有危险吗? 强调:平均水深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63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问题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10×6 8×60 12×2
700×8 12×4 6×500
2、笔算:12×4 180×3 105×7 832×9
3、谈话:同学们,你们有过和爸爸、妈妈一块儿购物的经历吧。在购物的时候,你帮助爸爸、妈妈算过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吗?请同学们看这里的购书情境。(出示例1购书的情境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看图画内容。让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为:24×12。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提出要求:
① 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时,要把计算过程说清楚。
②要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想一想他这样算有没有道理。
③把正确的方法确定下来。
3、组织沟通。
(1)口算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明白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14×10=140
14×2=28
140+28=168
多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和方法。
(2)同学们会口算了,会用竖式计算吗?试着算一算。师巡视辅导。
(3)学生展示汇报,据生答完成板书。再现竖式,理清笔算过程及算理:先用个位上的2乘14,得28;再用十位上的1乘14,得14。设问:这个14表示……接着,边叙述边书写:它表示14个十,是140,是14乘10的积。个位的0不写,4要对着十位。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算出两个因数相乘的积。
边叙述、对话,边书写成:
方法二:
1 4
x1 2
————
2 8 ……14×2的积
1 4 ……1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
1 6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老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写算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研讨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法,再现笔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做到数位对齐,数位应该如何对齐。
4、小结,笔算乘法的方法。先请多个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重点辅导后进生。
3、判断并改正:
21 13 34 23
×12 ×22 ×11 ×12
42 26 34 46
21 26 34 23
252 52 374 69
() () () ()
4、我会解决: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去植树,一共种植了12行,每行有21棵,请问同学们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沟通。
2、老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当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精确处置进位问题。
板书设计:笔算乘法
方法一:
14×10 = 140
14×2 = 28
140+28 = 168
方法二:
1 4
× 1 2
————
2 8 ……14×2的积
1 4 ……1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
1 6 8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口算方法和笔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乘法,正确地、比较熟练地笔算乘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口算方法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73=
370=
3700=
65=
605=
6005=
240=
2400=
24000=
选几题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说出下列各题最后一步的算法和得数。
322=
2320=
133=
3130=
224=
2402=
选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2、口算练习五第8题。
用卡片出示,先指名学生口算,再集体在书上进行口算,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几道让学生说说口算过程。
三、笔算练习
1、
(1)谈话:这是老师在商店里了解到的一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根据以上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2)把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学生分组完成第1、2、3、5题。
要求: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同时指名学生上来板演。
(4)集体逐题检查,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了几十该怎么办?特别是连续进位的乘法要让学生说一说注意点。
(5)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谁来说一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6)根据刚才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比赛,做练习五第10题。
(7)让学生独立完成第4、6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8)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
(1)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你能编出一道应用题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3)学生根据编的应用题独立解答。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9题。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并能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写几个0。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笔算
409脳72800脳5
380脳6207脳8
二、自主探究
1、练习二十第5题: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导学生把算出的积填在表格相应的位置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后让算错的学生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提问:四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读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然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三、巩固拓展
1、练习二十第7题
先要求学生检查判断每道题有无错误。错在哪里,然后改正过来。
2、练习二十第8题
观察、找特征,可以看出;连加题中是几个连续的自然数相加,加数的个数是奇数个。因此,可以用最中间的那个数乘加数的个数。
四、梳理整合
1、谁能说一说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笔算比较简便?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981+982+983+984+985+986+987
=984脳()
=()
设计说明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笔算的算理,知道了 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因此,本节课主要利用几何图形理解算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利用几何图形去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相关运算算理,并能正确地处理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渗透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重点:
1、能够简单利用几何图形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掌握计算中为什么进位。
难点:让学生总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准备:练习本和文具
教师准备: PPT课件、题卡、动物卡片、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和学生互动,
学生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并选一类水果.最后,选出一组水果获胜.
二.复习
利用课前水果蹲获胜水果小组,引出复习习题,并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一边计算一边想你是怎么计算的)23×13=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通过复习出示(两位数成两位数笔算)板书
三.新知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
师:刚刚同学们在做题时,老师看到一位学生的桌子上有一盒酸奶,老师很好奇,我想采访一下他。
师采访。Xx你喜欢喝酸奶吗?
(课前准备一生说:是的,老师,妈妈说每天喝一盒酸奶对我长身体有好处。)
师:妈妈做的真好。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每天喝一盒酸奶是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同学们春风小学的孩子们每天也喝一盒酸奶,今天我们就去帮帮春风小学解决一个有关酸奶的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
2.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和简单说说几何图形)
生:说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师:那么你们会列式吗?(找生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48×37=
3.引出估算
同学们,在课下,咱们班有两位同学在预习时遇到了点困难,请同学看。(观看视频)
视频中的两个同学起立寻求帮助。以此引出估算的多种方法。
预设
(1)生:因为48≈50,37≈40,50×40=20xx(盒),所以大约需要20xx盒酸奶
(2)因为48≈50 50×37=
(3)37≈40 48×40
师:那么实际需要酸奶的盒数比20xx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回答。
4.引出笔算
同学们现在春风小学,要给学生们配备营养餐中的酸奶,想知道具体需要酸奶的盒数,你们能帮忙吗?(请同学们在题卡上完成 第一题,并同桌之间说一说。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找2名同学结合几何图形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后,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老师替他们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白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找异同。
师总结:这种利用以学知识学习新知的过程就是迁移思想。
出示课题进位和迁移。
那么同学们通过对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学习,并结合刚刚计算的过程,你能说说如何笔算吗?(小组合作完成题卡2题。小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写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和补充完成此内容。(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给予鼓励,例如数学家就是这样说的)
找2名同学说,再大家加重音齐读。重要的事说三遍。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1.先用一个乘数的个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计算中哪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2.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
5.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们能独立计算了吗?有几只小动物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见面了,同学们请看 。老师选一位同学帮大家选择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选择后生做后面题)
在学习新知时错的生展示.
6.小结。
同学这节课的功劳可真不少。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那么同学们在大家帮忙的同时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说一说
7.拓展。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会用到今天所学内容吗?在以后的数学课上咱们还会和它见面吗?
8.布置作业
教材51页6题
9.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
23×13=299 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4-03-01
一、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五十多人,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有一些学生思维活跃,基础扎实,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朗读水平也较差,写作对他们来说更是一大难题。为此,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力求学生在原有...
发布时间:2023-11-18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3.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知的愿望。4.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课前准备发动学生把自己的拿手本领和同学交流。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都有一两样拿手的本领,如,会弹钢琴、吹笛子、舞蹈、唱歌、做菜、洗衣、武术、...
发布时间:2024-04-08
三年级英语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认读单词:elephant、monkey、bird、tiger、panda、zoo 2 根据指令模仿动物的形体动作。 教学重点 能听、说、认读单词:elephant、monkey、bird、tiger、panda、zoo 难 点 能听、说...
发布时间:2024-01-11
鉴于您的兴趣爱好,编辑向您推荐一本名为《语文三年级燕子教案》的书。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位教师对于撰写教案课件都非常熟悉。教案的编写旨在重视教育的实际效果,是重要的指导工具。请注意,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发布时间:2024-02-21
1、积累生字新词:微风、掠过、稻草、翼尖、圆晕、电线杆、痕迹俊俏、荡漾、烂漫、偶尔 2、巧辩双胞胎:(微、徽)(掠、惊)(稻、焰)(沾、粘)(拂、佛) 3、书写指导:“微、掠、稻、沾、杆”这五个字的左边偏旁要写得窄小一点,约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一;“翼”的上下宽些,中间要紧凑些,以免写得太长。 ...
发布时间:2024-02-24
笔者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这个主题的资料,感谢您的关注,请查看本文。教案课件是我们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老师们对于编写教案课件并不陌生。只有教案课件写得越好,自然需要的时间也会更长。...
发布时间:2024-03-13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老师的上课要以教案课件为依据,大家是不是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如果您对“三年级音乐教案”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值得您一读,本资料仅供参考不可作为法律依据!...
发布时间:2024-04-09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
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