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竹石古诗教案精华十二篇#】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 教案课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和智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竹石古诗教案”,感恩光临愿您从中获取所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文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选的三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这三首诗都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此诗是写枫桥泊舟一夜之景,诗中除所见所闻外,是一“愁”字透露心情。
句意:月亮渐渐落下去,满天霜落,只听到乌鸦啼叫。
句意:夜泊的作者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光。愁思起伏,不能入睡。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讨论:
(4)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的思想感情。
别,告别。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本诗作于与董大告别之际。
莫悉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4、讨论:
(2)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从诗的第3、4句,你体会出了什么?
(4)小结:诗人、高适是一个一生不会放弃自己追求的人,失望、挫折、压抑、冷落从示动摇他为实现自己这张和抱负秋极追求的决心。
“暮”是什么意思!交代时间,“江”交代地点。吟:吟唱。题目意思: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2、学生默读古诗。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半江瑟瑟斗江红。瑟瑟:碧绿的颜色。句意: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中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露似真珠日似弓。
真珍:珍珠。句意:露珠如同昌莹的珍珠,月亮如同一弯弓挂在天上。
(2)找出一句比喻句,说出用 比喻 ;把 比作 ;
(3)这首诗写的是秋天季节,从暮到夜江上的景色诗人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的情感。
5、背诵这首诗。
[古诗三首:夜泊枫桥、别董大、暮江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只抒胸臆,劝戒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在徒然叹息。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前两句描述了然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饿共鸣。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研读,读中感悟。
五、教具准备:
1、搜集与诗、诗人有关的资料。
2、收集有关古代军人戍守边疆的图画。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古朗月行》,大家还记的吗?我们来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拿到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诗人简介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5、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长歌行》时,老师给你们出示的“学习向导”的内容吗?好!我们就按着这个内容来学习这首古诗。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教学后记: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竹石古诗教案
引言:
竹石,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竹石的形象鲜明、坚韧和自然,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其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本教案将以竹石为主题,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一、背景介绍(200字)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竹和石都有着丰富的象征寓意。竹往往被赋予高洁、刚直和不屈不挠的品质,有“雅志坚常在”的含义;而石头则被视为坚固、沉默而又自足的象征。在古代诗歌中,竹石常常作为作者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媒介,成为深受喜爱的题材之一。
二、教学目标(100字)
1.了解竹石在古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艺术表现形式。
2.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其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600字)
1.课堂导入:播放一段有关竹石的短视频,让学生对竹石的外形和特点有所了解。
2.教师讲解:介绍竹和石在古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分析竹石的形象特点和诗歌表现方式。
3.诗歌欣赏:选择几首以竹石为题材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解读,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学生表达: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以“竹”或“石”为主题,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或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竹石的理解和情感。
5.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引导他们以竹石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可以通过写诗的方式来表达对竹石的赞美、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以竹石为背景,写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作品。
6.诗歌分享:选取几篇学生作品,进行诵读和展示,让其他同学欣赏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7.总结归纳:回顾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作品,总结竹石在古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其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四、教学评估(100字)
1.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检验其对竹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2.通过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评估其对竹石形象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课堂分享环节,评估学生对竹石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00字)
1.了解更多以竹石为题材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解读,加深对竹石的理解。
2.参观当地的竹文化或石文化景点,了解竹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3.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将自己对竹石的形象表达出来,形成一份作品集。
前面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和《林海》两篇课文,它们都是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思想感
情的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本课“预习”提示我们:《墨梅》、《竹
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
种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思路: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
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学习第一首古诗。
1.简介作者。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他性格孤傲,鄙视权
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
题的诗。
2.理解诗句。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树,指梅树。这行诗
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指天地。这行诗的意思是,只求梅花
的清香永远充满人间。
(4)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
人的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
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
重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三、舅I导学习古诗《竹石) ’
1.简介作者。
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在朝廷做官,比较关心民间疾苦,
后因得罪豪绅被罢官。他擅长画竹。《竹石》这首诗是他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2)指名朗读。
(3)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如,破岩,山崖的石缝。坚劲,坚定。千磨万击,许多磨难和打击。还,依旧。
(4)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翠竹)紧紧依傍着青山。
“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原来(竹根)是牢牢扎在山崖石缝中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翠竹)虽经风雨雷击依旧十分坚定。
“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任凭你刮什么风也不惧怕。‘
(5)齐读全诗,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连起来说说。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联系借物喻人的方法,说说它
赞美了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中描写的竹子,是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自然环境恶劣,它不怕闪电雷击,风吹
雨打,仍然能顽强地生长。说明诗中描写的竹子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这首
诗实际借物喻人,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达了
诗人崇尚这种精神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4.练习背诵。(自背、全班齐背、指名背诵) ,
1.背诵《墨梅》和《竹石》。
指名背诵《墨梅》和《竹石》。
二、学习第三首古诗
1.理解诗句。
(1)指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自读思考每行诗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千锤万凿出深山”。锤,敲打。击,撞击。千、万,形容撞击的次数多。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只有经过许多次撞击敲打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烈火焚烧若等闲”。若,好像。等闲,平常事。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
“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即使)身体被粉碎(变成石灰)也不惧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石灰)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
2.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思考:这首诗赞颂了石灰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1.指名背诵本课三首古诗。 2.默写《竹石》、《石灰吟》。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 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 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 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 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3. 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 初读课文。
1. 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 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 检查自读情况。
(1) 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1. 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 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 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 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 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 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 小结并尝试背诵。
[石灰吟 教案教学设计]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一)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会“庐”、“川”2个生字,会解释“生”、“疑”这2个词;能说出“日照香炉生紫烟”和“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的意思。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出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导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尤其是在唐代,古代文化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庐(l*),庐字是半包围结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即:在门户的户的上面加上广,生字所带的新词是庐山,庐山,在江西省北部,是游览胜地,著名风景区。
川(chu1n),川是翘舌音,用三拼连读的方法读准字音(ch-u-1n→chu1n)声调标在a上;用数笔画或书空的方法记字形,字义是水道、河流的意思。组词:山川、四川、川剧、一马平川、川流不息。
学习生字要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大部分会用。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字形教学为主,加强对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达到正确书写,合理运用的要求。学生也经常在形近字、同音字上出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设计一些习题,强化训练、形成能力。例,组词: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①什么是瀑布?(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④教师明确:《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朗读除指导读准字音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正确断句,不拿腔作调。教师应在停顿和语句轻重音两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要求背诵。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一是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朗读诗句,不能没有停顿地连着读,更不能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把诗句读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是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清晰些,读出韵味。这首诗押的是an韵。朗读时,一定要把“烟、川、天”这些韵脚读出来。
前两句诗读的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后两句诗读的时候节奏要轻快一些,语调高一些。
教师要通过范读的方式加强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资料弄懂这些字词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此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完整、说优美。诗句的意思写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让学生读,并记录下来。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瀑布”是什么意思?(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川”是什么意思?(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3)飞流直下三千尺,
“直下”是什么意思?(“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j)n)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是什么意思?(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落,这里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庐山瀑布。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景色,使人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可爱。)
(2)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了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抓住了瀑布高大的样子和奔腾倾泻而下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来写的。)
(3)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诗人是站在离瀑布很远的山下往山上看瀑布的。)
(三)细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将这样巨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在这句诗里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
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列举一些我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和旅游胜地、著名风景区。请同学讲一讲你曾经到过哪里?那里的景色如何?有什么特产?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等等,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可爱。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
1.解释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写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牐犃桨肚嗌较喽猿觯 孤帆一片日边来。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引导生翻看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作者脑海中想到的。)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的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前来补充。)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生:作者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如山的连绵,小路的弯曲以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虚虚实实,但尽管如此,作者最爱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教学目标: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对了,有节奏。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1)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的照应了“残阳”的特点。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帮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准确,在语序和语句的完整性方面要尤为注意。个体学生说,大家听,并及时予以纠正和适度表扬,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翻译: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教材简介】《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是语文社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中的三首古诗,本单元以“民族之魂”为主题,旨在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认识一个个被誉为“中国脊梁”的杰出人物,学习他们充满自信、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可贵品质。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的学习障碍,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设计理念】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本文将三首古诗整合进行组块教学,坚持循着“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民族英雄”来展开话题,力求撑开文本解读的弹性空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性,将主流化解读与深度个性化解读相融合,着眼于学生新鲜感与探究欲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关注诗句背后的人文因素,重精神塑造,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欣赏美、品析美..
[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1、 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 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在有了学习《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引导学生学习借物言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陈毅)、《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习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墨梅》《竹石》《石灰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
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4-02-19
好工具范文网整理了一份“竹古诗教案”的详细资料以满足您的需求。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制定好教案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素养。本文力求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
发布时间:2023-12-20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个人都要自己计划教案和准备课件。教案是实现课程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之一,所以我们要从哪些角度来编写教案和课件呢?经过好工具范文网耐心筛选,为大家整理出了最新的“竹古诗教案”。阅读本文后,您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3-10-12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一只梅花鹿》是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选文是一些引人思考的故事。有教会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的《父子骑驴》;有教会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一只梅花鹿》;有让我们知道“不同作法有不同结果”的《三袋麦子》;还有教会我们坚韧、清白做人的古诗《竹石》;以...
发布时间:2023-12-27
《竹石》是清代文人陆游的一首诗,讲述了作者在自然山水中感悟到的哲理和道理。这首诗以竹石为主题,以写实的笔触描绘了竹石的形象,通过对竹石的观察和思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境界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展现了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首先,这首诗通过细腻而准确的描写,勾勒出了竹子和石头的外貌特征。作...
发布时间:2023-12-19
好工具范文网认为“竹石读后感”是一个值得一读的好文章,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文章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 现在最重要的是把阅读心得写下来了,建议你将这个网站分享给你的朋友让更多人受益!...
发布时间:2024-04-18
竹石读后感心得 篇1 我十分喜欢读古诗文,尤其是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深刻道理的古诗,我觉得阅读它们很有意义。在许多古诗中,我最喜欢的还要莫属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每当我读到这时,就能感受到竹子的坚贞不屈,面对狂风暴雨,它依然挺立在青山中,...
发布时间:2023-10-13
知识与能力: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1、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发布时间:2023-12-02
经过精心挑选,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整理出了一篇全新的“黄山奇石教案”。教案是老师上课前必须准备好的教学资料,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规划教案课件。教师制作教案是教育教学科学的实际操作方法。此资料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如果需要做决策,请您自行鉴别!...
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