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2024中国近代史观后感15篇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2-13

2024中国近代史观后感15篇

2024-02-13 22:49:00

【#实用文# #2024中国近代史观后感15篇#】当我们从一部正能量影片中得出新的感悟时,这要归功于我们在观看过程中所产生的思考。观后感可以展示作品对我们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它使我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您是否对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感到困惑?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的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将其收藏起来!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1)

. 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一样,从鸦片战争到现在,没有翻修!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觉得学校这样的安排纯属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

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

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了很多次,但我们没有太多注意。即使有时很用心,但在处理完考试后,就放弃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

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习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

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本侵华,都得到了证实:

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认为中国的现状可能会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与美国、英国等国家还有一些差距,但我们应该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不挠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有的来自社会底层,有的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有组织,有的自发。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五四爱国运动于1919年爆发,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支普通的红军叫谢益先。当他穿过草地时,他收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

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两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也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走一圈。我们的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突破了包围,翻过雪山,越过草原,越过赤水,夺取了泸定桥。从1934年秋到1936年10月,这一历程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为中国的胜利树立了举世无双的历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艰辛和惊险,但这段历史仍然带给我们无数的反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

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应该把这些精神融入我们自己的血液中,把这些财富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自己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临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从历史或教训中找到答案,这对我们未来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2)

终于读完了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这套灰不溜秋的书,分上下册。当然,我看的是后浪出版社的。

作者写下了1600-2000年间,中国从泱泱大国沦为半殖民地,走向灭国的边缘,而今,又回到泛泛之辈,里的重大事件。全书1083页,以一个外国人的视野来看中国发生的一切。作者睿智、客观、逻辑的思维,笑着看过去,就像一堂普通的课。

舞台上,依然还是只有几个人,围绕着权力中心,着你死我活的较量,重复着“王始帝国”的故事。

常拿凹面镜看自己,显得自己巨牛无比。拿凸面镜看别人,大象在眼里也成了蚂蚁。我只想找面平面镜,还原真实的自我。

一部近代中国史,一部近代中国人的苦难与眼泪史。书的内容国人都清楚。西方逻辑思维不适合分析中国。你站在边界线外,通过一些材料得出结论。

然而,我们是酱缸文化,对逻辑免疫。

在神气的国度里,发生神气的事。神气,神气,再神气!(最近流行咆哮体)这才是行文之道。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主要观点是:19世纪以前,中西方没有外交关系,原因有二。

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

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该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而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后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战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鄙视西方。

有人想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也有人批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不可能轻易消亡。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后来,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后失败了。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3)

《中国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徐中约,生于上海,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名誉教授。

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而,笔者明确指出,这一艰难的过程并不是大多数西方汉学家所说的,而是西方因素不断输入、中国被动应对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临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从历史或教训中找到答案,这对我们未来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中国第一个民政协会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虽然我们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是局造就英雄。经过一番努力,中国英雄终于获得了今天的安宁!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4)

近代中国不具有可比性

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的前后几次将中国与日本、俄国、土耳其相比较,认为中国若是一样接受先进的科技文化便能走上近代化。我不敢苟同,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也好,残渣也好,绝非这些历史小国所能比拟的。巨大的利益集团及其复杂的关系、企业传统的思想基础和坚定的家族意识等历史产物注定了中国漫长而崎岖的现代化之旅。

正文“日本、俄国、土耳其的近代史大致是前面说的那个样子。这三个国家接受了现代科学、机械和民族主义,并且复兴和繁荣起来。”文中,蒋廷黻先生几次将中国与日本、俄国、土耳其相比较,以为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类似,若是一样接受了先进的科技、文化便能一样走上富强之路。

事实果真如此吗?

怕是不见得。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绝不是世界上最长的,但其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其延续性,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一方面成就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另一方面却也造就了中国难以动摇的社会传统,比如儒家思想,比如等级森严,比如重农抑商等等。

这些传统,这些文化在很长时间以来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秦朝的一统六国、废分封设郡县以及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奠定千百年来中国政治的基石,汉朝的设立太学确定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正统了中国政治的走向,隋朝的科举制完善了中国的选官制度,到唐朝的各种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进而达到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高峰,可以说唐朝是中国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前一阶段主要还是中央集权制、封建制度的进步过程,而到了宋朝,交子的出现、徽商晋商队伍的庞大让我们不难感受到商业在宋朝的蓬勃发展,在明朝郑和七次出海、多种经营模式手工业的逐步发达中商业的脉搏也在逐步的强大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的逐步成长,以及封建主义在皇权挽救之下仍然逐渐衰败的趋势。若这样的趋势正常的发展,倒也好,只是清朝政府的上台重新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继续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执政方针,将商业手工业将资本主义的萌芽扼杀,封建主义由此回光返照。

梳理古史的目的,当然是中国传统在唐朝以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唐朝。然而,在宋、元、明、清后期的发展中,这些传统却成为一个绊脚石,阻碍了中国一步一步地走向近代,一步一步地走在原地,一步一步地退而不前。

这一点无论是日本,亦或是俄国、土耳其所不能比拟的。更何况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家族意识,皇权与官权背后的利益集团关系,怎么能与这些小国相比拟?

我们以日本为例。首先,我们看日本的两个政治变化,即大改革和明治维新。无论是大变法中的孝帝,还是明治维新中的明治帝,其开明程度确实很高,思想也确实很深远,因此也可以颠覆原有的社会制度,改变社会性质。

但是我们转而来看中国,我国缺乏这样开明的皇帝吗?不是的。光绪帝眼看国力日渐衰弱,国家积贫积弱,一心励精图治,任用维新派,开始了变法之路。

纵观百日改革的细则,可以说是相当全面和完善的,但是否成功呢?清朝的主权仍然岌岌可危,农民仍然受苦受难,国家依然贫弱,戊戌变法显然没有达到变法的效果,反而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为什么在我们看来相当完善的变法无法成功?

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央集权的封建思想深入人心。尽管戊戌维新运动提倡体制改革,但与传统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相悖。皇帝虽严,官员怎能不开明?第二,戊戌变法即便相当成功的部分,由于牵涉到权贵自身的利益,再加之当朝慈禧太后的反对,没有军权支持着变法的不可侵犯性,一层层传达的不到位,一层层利益的吞并,本来好的东西落到百姓头上却变成了负担,让维新革命派最后只能革掉自己的生命。第二,要考虑改革本身。因为日本历史上一直依附中国,所以日本自己的东西相对较少。它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向外界学习的历史。

所以每一段思想传到日本的时候可以说都是相对成熟的,而且思想文化经过他们的选择也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过筛选的,他们自我演变的时期是相对较短的,其中会产生的偏差也是相对较少的。因此,在改革的基础上,人民是开放的,愿意接受新事物。就变法的主导人群来看,由于牵涉的自身利益也相对较少,其变法的决心也是较为坚定的,因而变法改革的程度也是比较根本的。

与戊戌变法和巨变变法相比,王安石变法中的政治倾向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微调,而不是对巨变变法的政体颠覆。改革的决心很大程度也决定了改革成功的可能性。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近代中国和日本一样,在第一次遭到攻击时,也有危机感。近代中国不可能主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普及西方的思想文化,从而富强起来,避免外来入侵。

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在美国第一次入侵日本,即黑船事件发生以后,日本有两名青年出于好奇登上美国的船舶,主动前往美国学习西方文明;而与此同时,中国只有穷苦人民才会极不愿地让自己的孩子去京师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并且认其为家门之一大不幸,而当权贵族们是怎么也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到“蛮荒之地”受苦的。这反映的绝不只是两国人民对于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更是近代化在两国推行将会受到的挫折程度。最广大的受众的态度对于改革的推行也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

因此,对现代中国来说,吸收科学技术和研究思想文化只是表面现象。真正推进现代化进程是不可能的。只有对现实政治制度的颠覆才能实现现代化。没错,就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成果也正是说明,对于中国,不通过流血的无力抗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的摒除封建主义的指挥思想,单单靠科技的进步,一些人思想的开化,变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国近代史的背景与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5)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6)

毛班上的两段录像虽然不长,但真正代表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中国大局,也代表了我们伟大领导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的努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三元里人民英勇抵抗英国侵略军,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它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心投降、敢于战斗的英雄精神。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曾国藩、李鸿章为挽救清政府,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他们建立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为我民族的复兴展开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其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运动。虽然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困境,但它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了中国主名人士的觉醒。

于是,1912年,孙中山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他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直接原因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运动中,中国人民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荣誉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驻军誓要抵抗。事发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给全国通了电,号召全体中国同胞团结起来,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长城。9月23日,国共合作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与此同时,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爱国人士也积极参与到抗日洪灾中来。民族工商业者踊跃为前线捐赠钱物,一些人还不避艰险,把工厂迁往大后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一道,以各种方式投身于抗日战争。华侨华人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同命运。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在祖国生存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进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团结奋斗,成为全国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人以最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流血的模范行动,拥护救国希望,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队。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建立和平国家的迫切愿望,在重庆与国民党统治集团进行了和平谈判,力图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手段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与中国共产党进行虚假的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准备内战。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对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军民英勇保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最后,中国人民的奋斗实现了民族的复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彻底胜利和人民真正的主人翁意识。学习现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知道现在过上安定的生活有多难。它使我们满怀激情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7)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人重新去回望与深思的历史,因为彼时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有着太多太多说不完的话题,其中的精彩与遗憾,让人唏嘘、慨叹,也让人思索。

胡适曾说过“历史是一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是人写的”,同一个阶段的历史、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都可以说出不同的味道。现今有许多人回望和反思中国近代史,纷纷在社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在众多解读者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先生,以“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为根本,整理课堂讲义成《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以一个不同的角度向读者陈列还原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中国近代史,给予读者一个与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的全新印象,深受读者的喜欢。

从书名看来,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特别的词语—“重说”。经过仔细阅读这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本书最为鲜明的特点恰恰在于“重说”二字,即以“以说为主,以说带史”。一方面,以史为线,以史为据,作“说”的概括、分析和立论、论证;另一方面,又以“说”为主,以“说”带史,深入地挖掘史料,以史料的翔实突出“说”,没有面面俱到。

这种写作方法,既让读者在史料的厚重中满足了猎奇的心理,又让读者随“说”陷入深思,故而回味良久、沉浸其中。

细细审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中有多个出彩之处,作者之思路令人为之拍掌叫好,深深吸引读者,其原因在于张鸣先生完全站立在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客观公证地分析历史事实,正如书中所言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天下两种大势的碰撞,即中国体系崩溃,然后从被动到主动融入西方世界体系的过程。其中一方面是立于自给自足,中国固有的“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的内敛体系,另一方面是立于追逐创造财富最大值,以殖民为核心的输出开放型的体系。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世界体系的扩张,中国的抵抗首先是致力于中国传统体系的自我修复,洋务运动、戊戍改革运动和晚清新政则是被动的反应,而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则是呼吁有意识地进入世界体系。

而且,有人明确指出,中国近代史上有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这通常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理论——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一直侵略和欺负中国。强调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另一条线索是革命线索——革命的三个高潮,从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到辛亥革命,总之是一个反抗和革命的过程。

张鸣先生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为我们道出了中国近代史的核心本质,审阅其中的语句往往令我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复杂冗长的历史也不过聊聊几笔就能概括了。

其次,张鸣先生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对待历史事件的评价上采取开放态度,鼓励读者独立思考.正如对待太平天国运动事件上,作者不只是以为一味地赞扬或批判,而是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历史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正面评价;另一方面,作者从革命的角度出发,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实质上是封建王朝思想的延续,其革命性微乎其微。

同时,张鸣先生也客观地评价了许多历史人物,摒弃了阶级带来的观念,把臧作为当时历史形势下的历史人物。例如对于“三元里抗英”事件,张鸣先生经过考证后说是我们长期演绎加工而成的,事实上英国只损失了一人;对张勋复辟时,段祺瑞领讨伐之师的战事描写,张鸣先生引用莫理循的考证,子弹向空乱飞,几乎没有士兵遭殃,倒是几十里外的一只母羊被打伤;中日甲午海战中方完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虽以身殉国,但当时“致远号”各个密封舱的密封圈都老化,一颗鱼类就能让舰艇沉没,邓世昌难说日常维护没有责任.....尽管其字里行间输出的历史每每让人目瞪口呆,不得不否定脑海中的既有常识,但历史最大程度的真实、历史洪涛中种种细节,不正是我们希望学者能给予的吗?

或许,只有看到历史的最为真实的一面时,我们才会对诸多历史人物具备应有的理解和同情;也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的定义,简单化地把历史上的人物归为进步或落后,才不会不自觉地将宣传拔高后的某个人悲壮化,进而自我感动,或一味地评判某个人的不好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张鸣先生以四两拨千斤的笔法,深入浅出,体例清晰,轻松地将真实的历史呈现出来。论文背后隐藏的是多年来的苦心经营的研究成果,而不是通常的面对面教训分析,使读者读得好看、轻松、清晰,自然了解到当时各种地方人、事、势的交错与消长。如果历史像小说一样好看,我们怎能不让人们在快乐阅读的同时,把握近百年历史的脉络,把握历史变迁的内在关系,解读历史问题。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当我们沉浸在历史中时,我们应该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品味百年,我们真的败在船坚炮利之上?这真是传统对现代性的失败?

其实我们是败于集体腐败,在上者尸位素餐,在下者绝无家国情怀,故百年挣扎,太多是银样镴枪头,可这样的悲剧,如何才能彻底避免呢?正如张鸣先生之所期望:“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

... 只有从心理上走出中世纪,我们才能拥有未来,过去的光辉历史才是有价值的。”希望我们能从历史中认知一二,自量三四,慎思五六,严谨七八,才能无错九十。

本书的封底上印着克罗齐的名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所思取决于所见,我们的所见取决于视域。

张鸣先生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既不是“执古以绳今”,也不是“执今以律古”,而是结合时代的命题,加以现实的关照,使我们不必诽谤过去的那个时代,也不必诽谤我们自己的时代,更是为了让未来人不必诽谤我们如今的时代。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8)

一直颇喜欢读些历史,也接触过一些讲述中国近代的史籍,无一不是大部头、大容量,时间一长也就没什么印象了。这次,我有幸读了蒋廷黻先生的小册子。读了十页左右的书,我第一感觉:历史可以比小说更好。

其实,这种感觉在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的时候也有过,但这本小册子又有它自己的特点:

第一,以十万字记述中国近代百十年的历史从详录史实来说是不可能的,但作者一早在序里说明是“报告观感”,因此重的是分析因由、追溯流向、发表感慨。态度诚恳、文字浅近,一路读来,就象作者正坐在对面的摇椅里,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将种种人事纷纭娓娓道来。亲切熟悉,全无涩泽之感。

第二,作者即便不算是完全的近代史的亲历者,至少也亲历了一部分。同时,他自己的经历也颇具代表性:年轻时就读于私立学校,年轻时学习英语,年轻时留学欧美,回国学习。

蒋廷黻先生本人即受中西两方面的影响,很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变化。同时,在他收集近代史资料为著书作准备的时候,许多历史人物还健在、资料还存在,蒋先生利用自己的身份,有机会取得不少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比如,为了掌握李鸿章1896年至1900年外交活动的史料,他走访了李鸿章的许多老部、老助理、老书记,一有机会,他就把这个话题介绍给资料的收集。

因为材料丰富,提供材料的又是熟友故交,蒋先生讲述起来,便少了些隔板猜物的空洞,多了些感同身受的真切。

第三,近代中国,“外交”是个关键词,书的前言里已经介绍,蒋氏书生从政,专攻的正是外交。在写起有关中外关系时,蒋廷黻先生有的不仅是书章中的真知,更有他多年外交经验中汲取的感悟。因此,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和对情境的判断都是清晰、整洁的,这势的读者频频点头。

由此,我不禁想起了我们一路接受的历史教育。在印象中,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事件、文字和地点。之所以不得不背,其实是因为我们得到的解释是被生搬硬套上去的,因果不明确,源流不清楚,不得不背才能记得。历史,其实是一条河。没有什么东西会突然跳出来。几千年来对所有的人和事都做一个解释是很奇怪的。

第二个感想是搞政治的也可以是做学问的。这个感慨生发于了解蒋廷黻先生的生平之后。四十岁之前,蒋廷黻先生是书生一枚:

在美国学习历史后,先后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与文科系主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40岁时,他就任国民党行政院行政院长,后被派往俄罗斯任大使。1944年任联合国赈灾善后署中国代表、国民党行政院赈灾善后署署长。1947年,任国民党驻联合国常任代表。

1957年,当选国民党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1961年冬,任国民党驻美大使。

按照我们的思想,知识分子从政似乎总是很遗憾的,但蒋先生有自己的原因。他是一位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学家,主张用学习服务世界。据说故交李济曾问他:“廷黻,照你看是创造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还是写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

”他没有正面作答,而是以惯熟的“外交辞令”反问:“济之,现在到底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的人多?”

做学者的看起来好象比较自由纯粹,可以埋首书卷,将主张观点诉诸笔端,所谓著书立说。可是做学者的也有其被动性,不说别的,蒋廷黻先生的这本书今日出版亦有所删节,蒋先生对此大概也无可奈何了。

另一方面,搞政治的也有能伸张其主张的一面,蒋先生热衷于研究外交史,终于忍不住自己去从事了一把外交,想必他在任上是有努力实践过的。

再说了,如果我们的政治家们都有这样的学术底子,不能不说是国民的幸事,读书人未必都是好人,但书读得多也能寄望道理懂得多,于国于民都是积极有益的。

不过,大家也有糊涂的时候。自从孙中山先生出现以来,他的写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了几页后,他情不自禁地翻到封面看是不是那本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无疑的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只要我们能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蒋先生想必是真心相信三民主义能救国,因此大呼特呼,但以写史的角度来看,“无疑”、“必能”这样斩钉截铁的表述总不免有失偏颇。

(综合一处:钱霄栋)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9)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先生的经典著作,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学术的形式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翻开这本书的封面,内文插图赫然是一张著名的《时局图》,令我过目不忘。图中虎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它们正在瓜分中国,这就是悲惨的中国近代情形。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到达了几百个。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

这也是一段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人低头服软、卖国求荣,可是广大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除了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哪里,就在哪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许多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势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这是中国人民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一部探索史。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提高。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可是洋务运动在必须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在19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可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随着.....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已久的正确方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并不断开创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读完这部经典著作,我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总有一天会被其他人超越,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而一个国家如果不图强,整日闭门造车,轻则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出让利益,重则被分裂甚至亡国。清政府长时期沉浸在自以为是强国的美梦中,却不知西方列强早已在多方面遥遥领先,这种强弱差距造成了这样一段坎坷的历史。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自强不息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使中国越来越强大,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10)

三、统治者的腐败昏庸。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了鸦片战争和未来100年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慈禧时代的清王朝更是把腐败发挥到极致。

朝廷里的毒瘤根深蒂固,朝廷内**当道,搜刮民脂民膏,极端奢侈,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奢侈生活蒙蔽了当权者的眼睛,磨灭了他们的血性,甚至忘记了最基本的反抗本能。

妖孽侵,天下乱;天下乱,枭雄出。当社会矛盾发展到极致,就会出现反叛者,动荡的时代就会造就英雄。中国也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我想当时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出的都是枭雄,因为枭雄和英雄的区别在于枭熊鲁莽,英雄不敢鲁莽。英雄不敢跨越正统“正义”的约束,把自己的人格中忠义光明的一段放大化而隐藏了其人性的阴暗面;枭雄则不受任何拘束,霸道自我,只贯彻自己所定义的“正义”而无视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约束。

所以英雄比之枭雄更容易的民心得权势。也正是这点,导致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但是,乱世造就的不仅仅是枭雄,而更多的是英雄。1919年5月4日开始,英雄的时代来临。

雄狮苏醒!!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11)

《蒋廷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蒋廷中国近代史》是一本揭示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的精彩之作。作者蒋廷为我们展示了中国近代史中各种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的独到分析和深入阐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并对中国近代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蒋廷首先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概述,从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共和国。他以时间为线索,详细描述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变革。他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非常全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方方面面。

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蒋廷对中国革命的分析。他详细解释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揭示了这些革命过程中的思想变革和社会变革。他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把这些复杂的历史事件解释得浅显易懂,引人深思。通过他的论述,我了解到了这些革命是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蒋廷在书中还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剖析。他在讲述这些人物的同时,也紧密结合着历史背景,对他们的思想、行动和影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例如,他对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等人进行了具体的解读,揭示了这些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阅读这些人物的故事,我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们的贡献有了更高的肯定。

除了人物分析,蒋廷对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例如,他对五四运动、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等事件进行了全面展示。他透过这些事件,深入分析了背后的社会矛盾和思想斗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演进过程。他的描述丰富而生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跟随着历史的步伐一同思考。

总的来说,蒋廷的《中国近代史》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著作。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通过精彩的描写和细致的分析,为我们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深感该时期的磨难与奋斗。我相信,只有深入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实,为中国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12)

如其封面所说的“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历史的书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喜欢像张鸣教授写的这样客观评价中国历史,并且,改变以往历史书籍的艰涩枯燥,更多地给人一种在课堂上课的感觉,语言幽默生动。

在开始阅读的时候,我被那些易懂的关键词所吸引。就如“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可见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表面上看并不怎么受大部分学生青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活在一个没有历史的世界里。

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历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观的,还是虚伪主观的呢?实际上,没有多少人会主动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只是认为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就足够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整个民族现在依旧在“童年阴影”下反复折腾、反复跌碰。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只有从心理上走出中世纪,我们才能拥有未来,过去的光辉历史才是有价值的。”我们不仅要舔舐自己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

再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原汁原味的历史故事也受到了冲击。比如说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不彻底的改革,而是缺乏速度;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不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而是由于皇帝和皇后之间存在着一种我们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二元结构;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颐和园的建设,挪用了大量的海军军费,不是慈禧,而是慈禧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么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知道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问题:西方国家为什么支持1898年的改革运动;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此外,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心态。起初,我有点难以接受,但是当我继续阅读时,我发现作者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

不仅如此,书中作者描述的许多地方都不利于中国人民,而且指出了中国许多愚蠢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怎么掩饰,事实是:

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

思维也变得片面,认为中国人很无辜,一切都是外国人入侵我们的错。然而,如果中国不软弱,外国人怎么能想到中国?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

因此,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更多地了解未知的历史细节或历史方面。这并不是说官方的历史教育理论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越来越多的细节,才能找到我们真正的历场。

这本书中,我尤为欣赏张鸣教授的立场,本书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几乎不掺杂作者个人任何政治立场、情绪,完全是中立的。这显得非常难能可贵。过去,我读过很多当代作家写的历史书,不是充当现政权的喉舌,就是强烈反对现政权。

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可能写出信史,例如太平天国起义,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某种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与过多的正面评价。即使从革命的角度来看,笔者也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革命的,相反,它是封建帝制思想的延续,甚至更糟。其次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地评价。

张教授基本上放弃了阶级观,他总是站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对人进行评判。例如林则徐这个中国近代史首先要提到的历史人物,传统上对他的评价过高,认为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大快人心。但笔者认为林则徐仍是中国传统的官僚。尽管他睁开眼睛,但他对西方社会知之甚少,甚至开了很多玩笑。

再比如孙中山,虽然他屡败屡战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与日本、苏俄、会党之间的暧昧关系以及****的主张使其形象受损。还比如北洋军阀,张教授认为并不是所有北洋军阀都是坏人,他们有的在**后房无一间,身无分文可以看出并不是毫无理想的酒囊饭袋。

读完这本书感受颇深,它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道许多很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接触过的点滴历史汇聚起来就可能产生新的历史观,而这些历史观,在我看来,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历史的真正价值。而且,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13)

为什么历史上以往十分强盛的中国,到了近代会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直至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十分落后,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极端困苦为什么自从有了.....的领导之后,中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迅速屹立在世界之林为什么有了党的领导之后,我们的祖国会日益强大,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是一部反动政府的投降卖国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追求近代化的奋斗史!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清王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绝对优势,清朝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无力抵抗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入侵供给了机会。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武力迫使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经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侵夺中国主权和巨额财富,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财政、文教、国防等大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清政府封建落后,始则盲目自大、闭关自守,到外国资本主义打进来后只经过短暂对抗,当明白外国侵略者并不想推翻大清政权,而是要通商贸易和掠夺财富,便开始屈膝投降,出卖民族利益,把镇压人民放在第一位,暴露了其敌视人民的丑恶嘴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在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情景下,清政府竟与法国侵略者签订出卖主权的不平等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路线,压制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致使战争全面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权贵逃亡西安。战争结束后,慈禧竟然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暴露了其不知羞耻为何物的一副丑恶奴才嘴脸。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各自在不一样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割据一方,混战不已,北洋军阀政府走马灯似地交替更迭,人民苦不堪言。

可见,腐败无能、软弱透顶、闭关自守的政府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根源。

虽然清政府极端愚昧腐朽,可是,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从反帝到反封建,广大人民群众一向是主力军。无数次大大小小抗击外国侵略者英勇悲壮的斗争,如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的戊戌维新、打倒"洋人朝廷"的辛亥革命、反对卖国独裁的北洋军阀的斗争、要求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日战争、反对北洋军阀和蒋介石独裁专制政府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构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雄伟画卷。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之初,人民群众就与反动统治者走着完全相反的道路。当封建统治者软弱妥协时,人民群众担负起了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利益的神圣任务。

中国各族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地斗争,以数千万先烈的牺牲为代价,挽救了民族的存亡,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历史充分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是最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14)

铭记历史

上周我阅读了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原著于1938年艺文研究会作为《艺文丛书》的一种出版发行,我所阅读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4年发行的版本。三天的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并深深折服于作者治学严谨的态度以及深刻而不失风趣的文笔。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透彻分析不同于一般史书。看完后,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以下是我结合作者的叙述,根据自己的读书笔记整理出的各章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章为剿夷与抚夷,专讲外患。处在“中古”状态的清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西方侵略者,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接连被西方列强打败而不知民族危机,白白浪费了20年的光阴。这期间,清政府内分为剿夷派与抚夷派,剿夷派虚骄自大,抚夷派服输不图振作。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盐王朝末、盐王朝初,巩义、文祥两位王子才意识到时代的差异,才想到改革。(SQ158.COm)

本章中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以下几点:

1、 现代外交关系是一把双刃剑,是当时的一大难题,也是一个重大机遇。如果我们当时能够进行高度的改革,而不是否定日益强大的西方国家,我们就可以继续保持我们在东方的光荣地位。

二.在鸦片战争以后没有人立即维新。我认为中国人的老思想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士大夫缺乏无所畏惧的精神和独立性。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不可动摇的。

这就使我们民族白白浪费了20年的光阴,在更多年的以后让民族受到压迫与歧视。

3、 在这期间,我们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我认为这些不平等条约的根源是当时国家的无知,我们的法律制度达不到现代文明的水平,而放弃一些非常重要的主权是无关紧要的。

在看到民族浪费了20年光阴后,我感到痛心,近代中国人迂腐的思想阻碍了民族的进步,让国家在以后备受压迫。

第二章为洪秀全与曾国藩,专讲内忧。清朝受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曾国藩率领湘军为清朝统治而战。洪秀全进行了宗教革命和民族革命,却忽视了社会革命,最终太平天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曾国藩在坚持以清政府为政治中心的前提下,一方面革新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保持了保守,恢复了中国固有的美德。

我认为太平军之所以能在早期取得好成绩,不是因为它自身的优势,而是因为有了一支新的力量。洪秀全不想建设新国家。他想建立一个新王朝。他的失败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民运救不了国家和人民。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他最重视精神教育,认为政治改革必须先有精神改革。其次,他运用宗族观念加强军队的团结。最重要的是他注重做人,不怠慢做事,尽力而为。

他的事业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虽然为我国近代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明白清朝救不了中国,他所培养的私家湖南军精神被传给后来的北洋军阀,阻碍了国家未来的统一。这些都是曾国藩保守派的弊端。

第三章论述洋务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失败。易和文祥意识到,英法侵略战争中,中国应该接受西方文化的军事部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认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成立北洋海军,以国防为目的开设学堂、造船厂、招商局等设施。

但由于洋务运动的不彻底,最终失败了,甲午战争爆发。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们全面建设事业的动机是国防,为了近代化的军器,要培养技术人才去驾驶,为了近代化的交通,要有电报局与造船厂的设立,而新式国防需要更多的费用,所以创办招商局。而他们却忘了近代化的国防最需要的是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所以洋务运动进行的并不彻底。不仅领导人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不需要改革,而且时代和人民也不允许他们彻底改革。民间迷信是近代民族接受西方文化的一大障碍。

书中还讲到了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贪图在外国投资,而这种投资混合政治作用的就是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注重促进商业,同时国际贸易自由度会降低,市场竞争也会引入。最后,资本主义国家应该争夺原材料,他们中的大多数应该实行帝国主义。

这些都是帝国主义的实质。

在由于朝鲜的内乱而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因为在战略战术上都低于日本,我国最后只能以签订《马关条约》告终,为以后的瓜分狂潮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是民族的分裂与复兴。它讲的是师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军阀割据和北伐战争。其实主要讲了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三个救国方案。

以下是我整理的读书笔记:

康有为等人把孔子当作改革运动的傀儡,因为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其次,他抓住皇帝执行新政策,即夺取政治中心。他调整了行政结构,取消了考试中的八股文。然而,康有为的失败,是因为满清皇室顽固派的巨大影响。而义和团运动是反对民族近代化的,与洋务运动及变法运动是背道而驰的,失败是其必然。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则应时而生。

孙中山对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接受了科学的教育。他的革命计划是精确可行的。他提出革命应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而这是民族复兴的唯一途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打倒了清朝,扫除了民族复兴的障碍,为国家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湘军演变的北洋军阀是民族宗族观念的体现,而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就是让我们国家走上正规的方法,但是当时并没有健全的革命军和革命党支持他,很少的人可以真正了解他的思想。民国十三年时,他曾改组国民党,联俄容共,创办黄埔军校,培养未来革命军的骨干。

这本书前两章叙述了我国近代内忧外患的大背景,后两章讲述了四个救国方案,脉络清楚,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重新的了解。这本书如同讲故事,让我快速读完并受益匪浅,在现代社会,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曾经的历史,应该铭记历史教给我们的一切。

毛雅菲英语0904班

学号:***

2010年5月7日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15)

人民群众总是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人们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并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成立了!”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受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屈辱历史。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真正翻身当家做了主。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日益繁荣昌盛,已成为世界东方的巨人。

特别是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以后,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翻,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用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读了《中国近代史》,感触很深。当然,认为我们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动的历史并不简单。如果是的话,我已经浪费了半个月。但可以肯定的是,现代中国是一个艰难而挣扎的过程。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中国现代史和其他人一样,都是被侮辱的历史。不,不,我们可以假设没有清代过渡的话,现在会有我们的新中国吗?恐怕没有一个人不知道:

“事物不可能永远存在。”的道理吧!这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王朝不可能永远存在!

为什么现代中国是一部斗争史?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心思想,所以我们仍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然后世界在发展,我们的思想必须改变。谁应该承担突破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的任务?

就在这时,清朝出现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统治者能够做到。不可否认,历次起义帮助了中国的发展。如果太平天国和孙中山领导的起义影响到中国未来的方向。通常我们还一味的说:

“没有蒋正中,我们中国会更好!或者没有它,中国更发达。”不这一切都是中国发展的需要,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一帆风顺的发展,更不用说像中国这么复杂的国家了。

不过给我感触最大的还是看了之后我有一个强大的观念在改变:或许我以前会说有好人坏人之分,可看了之后就发现我太白痴了。其实,每一个人的利益都代表着一个团体,有区别的是这个团体的大小。

就像中共工人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呢?不也是代表着他自己的阶级吗?这是大的方面,那一个家庭呢?

不是一个团体。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代表我们的家庭?在这个历史时期,任何领导人的决定都会影响我们的未来生活。这不无的让我想到:

人是重要的,又是不重要的。这很重要,因为无论你成为多大的领导者,你的一个决定都会影响你的团队。这无关紧要,因为当你被你的团队领导或被其他团队控制时,你实际上只是一步一步。

现在我们来谈谈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吧!什么条约我就不说了,我就想说难道这些条约就只有屈辱吗?没有这些条约,中国就没有五四运动,就没有孙中山等。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条约,那将是最好的,但现在是历史,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它。而不是一味的说不是。

近代影响国民意识的因素

民族意识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因素决定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国家政策和国家性质对民族意识有着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时如果没有孙中山立志革除陋习,传播新知,那么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的脚步就要放缓,遭受列强更多的压迫。其次,在经济上,一个国家的主要经济成分对国民意识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近代中国建立在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导致了农民封闭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巨大差距。

最后,在文化上,封建伦理和等级制度对民族意识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强化了人们心目中的封建旧观念,使社会改革遭受挫折。只有付诸实践,我们人民的恶性才会改变,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通过现代史,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只有提高民族意识,国家才能繁荣。但是,如何培养先进的民族意识呢?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重点发展经济,鼓励发展先进经济成分;2。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追求民主法治;3。加强国民教育,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让国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4。要在引进先进科技的同时,提高国内自主创新能力。

一视中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化史研究兴起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

这些说法是否准确值得考虑。虽然我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但我不认为文化史历史的中心。在与白寿彝教授的谈话中,我们谈到了什么是历史的中心。

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

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

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2023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05

    而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丁汝昌和刘步蟾,传统史观上一直将他们作为英勇烈士来看待。但是,在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蒋先生还原了中日海战的真实场景:"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刘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

  • w
    近代史观后感七篇

    发布时间:2024-01-25

    在欣赏电影时,我们常常会有许多独特的观点,那么如何更好地记录下我们对影片的观后感呢?写一篇观后感,将内心的感受逐一记录下来是一个好的方式。在写观后感时,我们应该围绕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来写,将其作为全文的核心议题。栏目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近代史观后感”,希望你能欣赏这篇文章!...

  • w
    看《中国近代史》有感(集锦12篇)

    发布时间:2023-10-19

    经过周到的分析小编为您撰写了“看《中国近代史》有感”,期待这些案例能够为你提供不同的思路。如果能够掌握好文档处理技巧就能有效提升信息管理水平,借鉴范文是提升写作技巧的杰出手段,阅读优秀的范文有利于我们的个人成长。...

  • w
    中国通史观后感13篇

    发布时间:2023-12-28

    在网络上有很多值得发掘的优秀影视作品,看完电影和电视剧后,我们常常会有一些想法想要表达出来。为了记录启发并提升自己,我们需要写观后感,因为观后感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编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文章,名为“中国通史观后感”,建议大家将其收藏起来以备日后查看!...

  • w
    党史观后感汇集

    发布时间:2023-10-17

    在众多文章中好工具范文网发现“党史观后感”是非常优秀的一篇文章,优秀的电影能够唤醒我们对人生的思考,一个精彩的作品常常让我们的内心深受触动。一篇出色的观后感应当言简意赅,真挚感人,逻辑清晰,观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整合从电影或电视剧中获得的相关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将我们的情感正确地融入到对作品的观后感中呢...

  • w
    中国通史观后感(精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6

    在空闲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选择打开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来消遣。好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观看完之后,我们应该写出自己的观后感,来展现自己的审美观和美学素养。写观后感时,一定要多加看和思考,才能准确把握到影片传达的主题思想。好工具范文网小编经过策划和制作,为大家准备了这份“中国通史观后感”,期待大...

  • w
    新中国史观后感(汇总七篇)

    发布时间:2024-02-08

    编辑为你搜索了关于“新中国史观后感”的相关信息。我们的成长也受到自己观看的电影和电视剧的影响,此时不妨静下心来写一篇观后感。我们应当将这种思维的精华融入我们的观后感,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吗?如何让作品名观后感显得更有逻辑性呢?...

  • w
    近代史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12

    阅读的意义在于塑造完善的个性,而这部作品以最简单的语言刻画了最鲜活的人物形象。相信许多读者对于撰写读后感感到困惑吧?编辑毫不犹豫地推荐“近代史书读后感”,它配得上这个名声。...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