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最新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收藏七篇)#】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 制作有针对性的教学课件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在大量资料中小编挑选了一篇非常实用的“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请记得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教学目的:
知道食物可以生吃和熟吃。观察、比较生、熟食物的不同,能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就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思考解决的对策,及时记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
2.准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铁匙、玉米等器材。
3.设计一张观察记录纸,以记录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
4.准备爆玉米花图片、玉米饼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吃美味佳肴,高兴吗?
生:高兴。
师:请同学们看这里,这是什么?
生:啊?这是生肉片,生肉片不能吃。
师:生肉片不能吃,为什么?
生:不好吃。
生:生肉有细菌,不能吃。
师:我们应该怎么吃?
生:煮熟或炒着吃。
师:有些食物煮熟后才好吃,而有的食物生吃味道更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看看哪些同学观察到的最多。(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好吃的心理,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吃美味佳肴,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引导学生说出生肉不能吃的原因。)
二、自主探究,学会感知
1.生食和熟食。
(出示果盘,内装有苹果、桔子、西红柿、豆角、黄瓜、茄子、黄豆。)
师: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的桌子上放的是什么。请你们给它们分分类,说说哪些食物生吃好吃,哪些食物要熟吃才好吃。看哪组分得又准又快。
(1)小组讨论并记录。
(2)小组汇报。
师:你们是怎样给这些食物分类的?
生:我们把豆角、茄子、黄豆分为一类,它们不能生吃;苹果、桔子、西红柿、黄瓜可以生吃。
生:我们认为豆角、茄子、黄豆分为一类,不能生吃;苹果、桔子分为一类,因为它们可以生吃;而西红柿和黄瓜既可以生吃也能熟吃,我们把它们又分为一类。
师:你们观察得很认真,说得很全面。现在两个小组有了争议,其他小组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们认为茄子也能生吃,我以前就吃过没有长大的茄子,还有点甜。我认为应该把茄子也分在第三类里。
师:老师小的时候也生吃过茄子。但是你们知道吗,有些食物煮熟后才有营养,而生吃是没有营养价值的,生活中我们吃茄子生吃的时候多还是熟吃的时候多呢?生吃茄子有营养吗?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我们平时吃茄子都是煮熟后吃的,我们想茄子熟吃才有营养。所以应该把茄子分在煮熟后才能吃的一类中。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还有既能生吃也能熟吃的食物,让学生给这些食物分类。在分类中使学生了解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师:生的食物做成熟食后会有哪些变化呢?(出示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拿的是什么?
生:土豆。
师:它的学名叫什么?
生:马铃薯。
师:老师给各组同学准备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各一个,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师:你们要用什么办法观察呢?(小组讨论并汇报。)
生:我们先用手摸一摸,看看它的软硬,再用鼻子闻一闻它的气味。
生:我们还可以用眼睛看一看它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们还可以尝一尝。
师:对我们还可以用舌头尝一尝它们的味道。同学们能够运用感官来观察马铃薯,说明同学们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那么就请同学们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
(设计意图:本环节不但使学生运用了以前所学到的观察方法,也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观察到马铃薯生熟的特点。)
出示观察的要求:
看看马铃薯的大小变化。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
把马铃薯切开,观察里面的变化。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小组同学们认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们首先用手摸一摸马铃薯,感觉生的马铃薯比较硬,熟的很软;用刀切开马铃薯,熟的马铃薯闻起来很香,而生的马铃薯有点生气味,我说不清。
生:生的马铃薯闻起来有点淀粉的气味。
生:对,就是淀粉的气味。尝一尝,生的不好吃,熟的很香,还有点甜。切的时候,生的很脆有响声,熟的很好切。
师:你们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们看到熟的马铃薯颜色是黄色的,生的有点发白,好像还有点花纹似的。
师:生的马铃薯煮熟后大小有变化吗?
生:我发现马铃薯煮熟后有点膨胀,变大了。
师:说得非常好,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煮熟后的马铃薯,营养会有变化吗?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生:不知道。
师:让老师告诉你们吧,马铃薯含有淀粉,煮熟了的马铃薯营养易吸收有助于消化。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师: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样食物。(出示玉米粒。)
师:玉米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用什么方法能把玉米变熟呢?(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出多种办法。)
生:煮着吃。
生:爆玉米花。
生:还可以烤着吃。(出示幻灯:玉米饼和玉米花的图片。)
师:玉米有这么多的吃法,让我们用实验来观察玉米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吧!
操作指导: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置于火上烤。手拿在小勺塑料柄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师:由于时间有限,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实验方法来观察。(小组讨论,全都选择用火烤。老师讲解水煮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很爱吃玉米花。
生:是。
师:那我们今天就自己动手用酒精灯做一次玉米花,好吗?
生:好!
师:实验中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1.注意实验安全。
2.取用食物时,请使用镊子。
3.实验过程可以参考书上的方法。
4.注意观察玉米的变化过程。
5.注意使用酒精灯,按要求操作。
6.注意观察和记录。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玉米是怎样变熟的?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我们把小勺放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上,把玉米放到勺中,用筷子不断搅拌,玉米慢慢膨胀,闻到了香味儿,一会就变成了玉米花。吃起来也很香。
师:看来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和思考,能把玉米变熟的过程说得这样完整。
三、巩固延伸,联系实际
师:这堂课我们观察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可以生吃的多为水果;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熟吃的多是蔬菜;不宜生吃的多为肉类。由于时间的关系,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思考食物煮熟后还有哪些好处。下课。
教学反思:
在学生实验时,我注重了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如何不使玉米粒烤焦,如何使用酒精灯等。这些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但在这些细节问题上下工夫很有必要。每节课都能如此引导的话,日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思维将会更缜密,方案将会更周详,操作将会更顺手,即便是遇到突发事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本课教学中可以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合理安排实验活动,选择不同探究方式,让学生进行与之相应的科学探究活动。如,在让学生说说玉米由生变熟的方法时,学生会想到很多方法。我预设了两个实验方法,即水煮和火烤。在这种情况下,我灵活地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探究活动,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为学生准备尽可能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历尽可能多的实验。因此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组做,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在小组选择实验时,火烤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都乐于做火烤实验。这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既然学生选择了火烤实验,那么水煮实验由我简单地讲解,学生做火烤实验,这样也达到了学生的探究目的。
《做一名小科学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中的第二课。该课是继《科学是……》之后的一节延伸课,因为第一课中让学生领会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但那只是看别人进行“科学探究”,自己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而这节课则不然,这节课是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搞科学探究。所以自我感觉这节课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上课之初老师巧妙的设计了一个情境:让一只纸鹦鹉站立在自己的手指尖上,一下子便把学生的好奇心给吸引住了,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不可思议,也都想“一饱手福”,想亲自试一试,接下来便顺理成章,让学生动手试试吧,因为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当然学生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更激起了学生的不解,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点拨要恰到好处,教师写意般的几句话便让学生注意手中的纸鹦鹉掉下来时的样子,从而想到是头重脚轻的缘故,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纸鹦鹉头重脚轻的问题?由于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受知识能力的影响,解决问题的办法很是可笑,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这种前瞻性,预测到学生的种种办法,本节课我就从爱护小动物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引到了在纸鹦鹉尾部加重物的办法,而把用剪刀减去头部以减轻重量的办法给否定了,办法可行但不采用,所以大量的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学生小组内的积极合作,终于每个小组成员实验都成功了,学生那种溢于言表的高兴是教师怎么手把手教、怎么讲都无法代替的。本节课第二大亮点是学生有了理论基础后,如何把这个知识点应用开来呢?让学生把常见的几种物体也能像纸鹦鹉一样立在指尖上,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一名学生居然用一根铁丝把铅笔立在了指尖上,根据我们常人的思维对称物体最稳当,可这名同学居然打破常规险中求胜成功了。
这种做法给我给其他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要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框框的束缚。这是我在课前没想到的,但学生居然做到了,我也真正体会到一句话“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的真正含义了。仔细揣摩这节课有一处瑕疵有待解决:那就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失败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头绪的时候,教师显得有些急躁,还是有越俎代庖的倾向,如果下次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必须要沉着冷静,静待学生的佳音,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真正做到让思维的火花碰撞起来,在碰撞中、在矛盾中解决问题。
《观察水生植物》说课稿
教材分析:
《观察水生植物》是教科版三年级植物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形态是不同的,在前三课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关注陆生植物,本课适时的提供了另一种生存环境的植物——水生植物。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是两种非常典型的生存环境。对植物来说,水生环境下的生存需要有相应的形态结构,这也就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多样性是植物个体独特面貌的体现,多样性背后仍然蕴涵植物具有生命的共同特征,本课的设计仍然围绕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展。本课在单元中安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植物单元的几课教学内容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相比较陆生植物而言,北方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对水生植物的感官认识更少。教材中着重分析了水葫芦这种浮水水生植物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因为这种植物在南方的池塘中到处可见,是学生熟悉的观察材料。但在北方城市中根本难觅他的踪影,因为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被视为一种污染环境的有害生物,05年的时候已经在冰城全面取缔销售了。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一种学生常见的浮水植物“水芙蓉”进行观察。学生通过前三课学习已经掌握了运用感官来观察的方法,本可延续运用感官,眼看、手摸等方法来研究水生植物材料。在学生的原认知中有很多对水生植物的错误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安排了认识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的教学环节,然后对其中的两种水生植物进行细致观察。《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水芙蓉也有是自己特殊的结构来帮忙。学生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得到真正的关注。
教学活动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大树和小草,总结出了大树和小草的一些共同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回想一下狗尾草的特点。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每一课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他们都存在相应的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个环节让学生以回顾狗尾草的特点导入不仅是是为了呼应最后一个环节的韦恩图完成,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迁移探究狗尾草的方式方法继续学习)
不光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水生植物(板书课题)
二、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1、能说一说,你知道或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吗?
用心
爱心
专心
(设计意图:学生汇报的同时与现实中的俗称相互联系,增强学生对这些植物样子的回忆。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水生植物的概念:这是指那些能够长期在水中正常生活,并可以顺利的繁殖下一代的植物。在学生的汇报中,相互答疑解惑,纠正错误认知)
2、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几个我们比较熟悉的水生植物,请大家仔细看,这其中就有我们今天要重点观察的两种植物(金鱼藻和水芙蓉)。教师边播放课件边介绍。
3、观察的金鱼藻和水芙蓉 1)确定观察内容
如果给大家这个机会去观察金鱼藻和水芙蓉,你都想要了解他们的那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动手之前先动脑思考要重点观察探究的内容,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会比无序的观察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生汇报的时候也是在相互补充自己可能疏漏的观察内容,从两种植物的根茎叶三方面入手观察。)
2)观察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观察大树的方法吗?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用眼看、放大镜下仔细观察、特别是观察植物在水中的样子,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回顾观察方法,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观察,观察陆生植物方法的知识迁移)3)小组合作观察,并完成观察记录单
4)分别汇报两种植物的结构特点:金鱼藻的叶子柔软而透明,有的形状为丝状(如金鱼藻)。丝状叶可以大大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使叶子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水里很少能得到的光照和吸收水里溶解得很少的二氧化碳,保证光合作用的进行。茎柔软不容易被水流冲断。
(设计意图:与本课陆生植物的代表狗尾草进行对比,由于金鱼藻的外形与狗尾草十分接近所以此处重点分析金鱼藻的身体各部分在水中的功用,探讨为什么会生成这个样子,表明了水生环境下的生存需要有相应的形态结构。)
4、探究水芙蓉漂浮的秘密
1)结合学生刚才的回报中的发现,提出要探究水芙蓉不沉的秘密
刚才同学提出了自己发现水芙蓉会一直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即使把他们压在水底,也会漂浮上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猜一猜,会和它身体那一部分结构有关系呢?
2)实验探究
用装水的塑料瓶,来模拟下雨的情景,看一看水芙蓉到底有什么法宝可以使自己浮在水面上!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他的叶子上长有许多绒毛,不会沾水,当水滴在它身上的时候会形成一颗颗大水珠,从叶子上滑落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证明水芙蓉浮在水面的原因,和它自身的结构有关)
三、总结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
1、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发现了水芙蓉和金鱼藻有哪些相同之处呢?(利用韦恩图完成)
2、这些水生植物和狗尾草相比,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结合导入部分对狗尾草的回顾)
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维恩图进行比较。最后总结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通过韦恩图的总结,找出植物的共同特征)用心
爱心
专心 3(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小酒窝》,让学生体会歌曲甜美、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试着用声音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小酒窝》,并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
用甜美的声音表现歌曲,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热爱之情;学习跳音符号、下滑音、休止符。
教学难点:
唱准跳音符号、下滑音、休止符;用声音表现情感。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起上音乐课了,你们开心吗?
师:那请同学们送给我一个微笑好吗?刚才同学们在看的时候,我看见很多的小朋友脸上都有漂亮的小酒窝,可真漂亮。今天我也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小酒窝》。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听,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是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的?速度是怎样的?(初听《小酒窝》)
生:这首歌曲是用甜美的声音演唱的,速度是稍快的……
师:同学们听的很认真,这首歌曲就在我们书中的第四页,请同学们轻轻的把书打开,请同学们边看谱子边再来听歌曲,请同学们找出谱子中的音乐符号,看谁是个细心的孩子。(复听《小酒窝》)
生:我在第二行的第一小节找到了一个倒三角符号;我在第二行的第三个小节找到了一个波浪线……
师:讲解:跳音、下滑线。示范:有跳音和没有跳音的区别,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感受,有跳音是什么样的?没有是什么样的?解决歌曲的第一句。
师:第二句和第一句非常的相似,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来唱一唱。
师:下面我们来看歌曲的第三句,出现了休止符,请同学们看小黑板,请同学们来模仿我拍出的节奏,看谁能读准。
师:与学生一起唱第三句和第四句。并提示反复记号。
师:我们第一段已经唱熟了,请同学们用耳朵听着琴的伴奏,在心里默唱歌曲的第二段,比一比谁能先在心里跟着琴默唱准确。
师:请同学们轻声演唱第二段歌词。(及时纠正有问题,或者唱不准的地方。)
同学们已经可以完整的`演唱歌曲了,下面我们一起完整的演唱歌曲,唱的同事思考,歌曲向我讲述了小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歌曲唱出了小主人公对生活的爱,唱出了对爸爸、妈妈深切的爱,唱出了他们的快乐……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们能用你们的歌声演唱出我们这样的情感吗?能用声音表现你们对生活的热爱吗?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跳音符号、下滑音记号、反复记号,学会演唱《小酒窝》,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歌曲中的小主人公一样,开心、微笑的面对每一件事情,做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也请同学们今天放学回家把这首歌曲唱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表达你们对爸爸、妈妈的爱!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歌曲甜美、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跳音符号、下滑音记号、反复记号;并且唱准休止符。我认为我在本节课上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上课之前我对这首歌做了细致的分析,这是一首甜美动听的歌,我想学生们一定会喜欢的。我觉得要唱好一首歌,对于歌曲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多听歌曲,果然有的学生不禁跟随录音唱起来。在感受后,我让学生找出音乐符号,一起解决了乐理知识,并且采用对比的方法,我觉得效果很好。在第一段歌曲学会好,我没有再进行教唱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听、唱,自己学会第二段,让学生自主的探究,我觉得很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在唱好歌曲后,我让学生自己自由的想象并说出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能不能用自己的声音演唱出来,表现歌曲。
但是,由于平时对学生的声音规范的不够,导致有的孩子声音不是很甜美,有的孩子出现了大声的现象,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孩子平时基本素质的培养,注意声音的规范,注意声音的训练。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身体的哪些部分?(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用什么方法观察?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看课本插图:
给与蜗牛相同的动物画“〇”。
与蝗虫相同的动物画“△”。
有疑问的动物画“?”。
剩下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
2.汇报交流: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3.你还知道哪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和长得像蝗虫的动物?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怎么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什么?
☆怎样测量?
3.测量并描述一只蝗虫的大小。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
☆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教学建议:
1.江南地区蝗虫较蚱蜢少见,本课教学时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虫进行教学。
2.本课只对蜗牛和蝗虫等具体个体进行比较,不抽象出软体动物和昆虫的概念。
3.蝗虫好动,在测量它的身长和展翅长度时,需要两个同学合作进行。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3-11-01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完整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我们反复修改和改进终于推出了这篇最优秀的“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大家解决一些问题和困惑欢迎借鉴和分享!...
发布时间:2024-03-06
您能在以下资料中找到跟您所需相关的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希望您能享受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实用信息。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师编写教案的态度体现了对教学质量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发布时间:2024-02-10
这篇“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研究非常有深度,具有很大的价值,我感谢你将其收藏起来。我会保持用心创造更多美好的故事。按照教学要求,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只要在课前写好教案和准备好课件,就能够顺利进行教学。教案是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制度。...
发布时间:2024-03-03
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经验分享。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编写是以科学方法掩盖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感谢您的关注希望您能收藏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发布时间:2023-11-10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期末词语复习教学目标通过复习,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多种类型的词语,及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多种类型的词语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正确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背诵(一到十开头的数字词语)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学生边数手指边背诵:一落千丈(一发千钧 一日千里 一事无成 一心一...
发布时间:2024-02-08
理解科学概念: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能力方面:能够边实验边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能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推想它受力的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教...
发布时间:2023-10-30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一些“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相关的信息。在每堂课上,老师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这是必要的工作。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专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反应情况。希望这些有用的信息能给您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发布时间:2024-03-27
为了满足您的要求栏目小编查询了关于“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的信息,我们会针对该领域的不同主题方向进行分类整理供您学习。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制定教案是认真备课的必要手段之一。...
最新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收藏七篇)
文件夹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