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非常道读后感(推荐十二篇)

非常道读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1-24

非常道读后感(推荐十二篇)

2024-01-24 15:17:14

【#实用文# #非常道读后感(推荐十二篇)#】我们为您搜索的“非常道读后感”非常推荐。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吸取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进化。该作品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心绪激荡。对于这样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我们应该及时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记录在读后感里。这篇文章非常有价值,建议将其收藏起来,方便下次再次阅读!

非常道读后感【篇1】

很多会喝茶的人曾认为茶是自己的唯一,的确,茶,是让人心醉的。就像酒对某些人一样,但是 ,喝茶的人至少心和茶一样清静,至少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类型。或许说对人生,也就是人生观,不消极,平静的目光看人生,和茶一样。这么看来,茶的心,的确感染了太多太多的人。

对于酒呢,有人爱酒,并将这个爱好保持了一生。我无法评说酒样的人生,只是觉得和酒相关联,把大鱼大肉的味道包进来了。当然,作为拥有这种爱好的人来说,最好还是用平常的眼光去看这件事,至少说,于他来说,酒里的人生是不同的感觉,还是去品味。

真的,茶的人生与其他的人生是有极大的差别的。

茶的出生是极为艰难的,它们压缩,压缩,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只要身上有的东西,大都都付出给了人们,也不知道喝茶的人有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幸福是由千万点辛苦凝聚而成的,即使是这样,也有人随意挥霍,茶,付出的仅仅是一笑,但有的人给他了吗?没有,但茶是不会失望的,这有点像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也没有求一点的回报。茶不失望,是因为他爱过?不,茶本来就如此的微小,所以,有了自己的幸福就足够了那么,幸福就是付出自己。

这是茶的人生观,不消极,不悲观,始终用一颗平常之心面对,茶这么做,是要自己品出自己的人生,那么,这,就是成佛的最高境界,对于很多无限热爱生命、子女的人有多少?他们也成佛了?他们有时真的品出了茶一般的人生,只是没意识到而已,心里一直想着:我是一个平凡人。

谁说平凡人不能成佛?

茶,世界上有多少?千万。人们几乎视他们为儿戏,但是,但是,茶付出的那么多,你们注意到了吗?那么多的茶,心都是一样的,那么多的父母,心也是一样的,那么,其实凡事不必拜佛,拜一拜自己的父母就行了。

谁说平凡人不能成佛?

爱过别人、帮助过别人的事都是行善,那么,善和善累积,人就成了佛。

佛就是因为行善而成了佛。

在茶馆品茶的人们,千万不要把茶当成伴随你们聊天的工具好好品一品,回顾走过的人生,记住,你也能成佛。

非常道读后感【篇2】

《职场非常道》读后感

《职场非常道》是一本讲述职场道德与人际关系的图书,读后我深感受益匪浅。本书透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案例,揭示了现代职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应对之道。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论述这本书的精华所在。

首先,本书深刻阐述了职场中的道德观念。在当今社会,商业竞争日益激烈,诱惑和压力也时刻存在。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困惑和失败的经历,告诫读者要坚守道德底线。他指出,在职场中,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够在竞争中站得住脚。同时,作者也提到了一些职场伦理的规范,例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公平公正等,这些准则是职场中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其次,本书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给予了深刻的剖析。作者认为,成功的职场人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他强调了沟通、合作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也提出了一些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注意的事项。例如,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需求与心情;要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权利;要学会妥协和处理冲突,以求得共赢等。通过这些实用的建议,读者可以在职场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并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如何处理职业道德的议题。在职场中,很多人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可能会遇到一些道德困境。作者通过自身经历,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他鼓励读者要保持清晰的道德意识,不要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忽略自己的职业道德。同时,作者也提到了维权和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只有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所成就。

最后,本书给我最深的启示是要做一个真正有担当的职场人。作者强调了对职业和工作的责任感。他认为,职场人士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并主动解决问题。同时,他也提醒读者要积极学习与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努力进取,职场人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起来,《职场非常道》这本书从道德观念、人际关系、职业道德和职场担当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职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职场道德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一个真正有担当的职场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我相信,只要我能够践行书中的理念,我在职场上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非常道读后感【篇3】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近100条职场非常之道,是迄今最为完整的权威版本。谁掌握了这些非常之道,谁就能更深入地了解职场,进而把握自己的职场命运;谁能用心体会这些非常之道,并仔细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与本质,谁就能以四两拔千斤之势,获得巨大的成功。而对这些职场非常道置若罔闻的人,即便是奋发图强,用心进取,往往也会事倍功半,甚至身陷樊笼,始终无法摆脱困境。

职场非常道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兵法云:“上兵伐谋”,何谓谋?谋者,道也。人们常说,职场如战场。而职场,更需要“谋”!职场之道,在于“生存…发展”。职场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职场是什么?职场是一个充斥着情、利、欲、策等的小“社会”,你说它是一个圈子也好,说它是一个公司也罢,它俨然是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它不仅是你平时上班的公司或工厂,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地方。一个人要生存,就要想办法为生存而赚钱,只要是能让你有可能赚钱的地方,都可以说是你的职场。职场是人生的演绎。自古以来,人们都有自己的生存方法,在是非恩怨的人生道路上,职场也有温情脉脉和残酷无情的两面。要想在其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必须深刻地解读它的游戏规则。职场,首先是一个利益交错的复杂之所,是人们利益竞争的地方,为了生存利益做什么都不过分。但是为了更好、更长久地生存,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这点说职场是学做人的地方。同时为了更好、更长久地生存,职场也是与人合作的地方,所以职场中会有冤家对头,也会有朋友,怎么与他们相争、相处,就离不开权谋的手段与感情的付出等。

职场非常道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一部将改变亿万职场人士命运的职场生存指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比《杜拉拉升职记》更为宴用,书中的众多法则都是世界500强企业员工最为推崇、秘而不宣的。阅读《职场非常道:没人告诉你的职场法则(最新珍藏版)》一天,职场精彩一生。一书在手职场无忧。侨话说:“职场如战场。”身在职场,稍有慎就叫能会掉进职业发展的陷阱。毋尉置疑.每一个职场人都渴望战功,但最终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人不多,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没有真正领悟职场的玄机,即职场非常道。“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进军职场,必先悟透以场非常道;要想在职场中有所作为,更要悟透职场非常道。只有悟透职场非常道,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运筹帷幄,从而决胜职场。换句话说,职场中人,不但需要修炼一身强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懂得去发掘、去掌握、去应用各种技巧与策略,从而去适应职场中的各种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稳操胜券。

非常道读后感【篇4】

作者的文章内容选得很好,文章很短,但有些观点表达得不清楚。尤其是第一辑中很多文章都是草草了事,并没有把问题阐述清楚就结束了,好像只是说说自己发现的问题,但没有说明问题怎样解决。好多文章就好像“邻班老师”在发发牢骚一样,对我们无益。

其实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时常在思考这些问题,尤其想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是这本书并没有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只是不断了解到一些“差异”,然后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低头罢了。

就连为其写“跋”的侯章龙,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可以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我誓死维护他说话的权利”。我只能感慨,我所读的文章有一些还真就是拿出时间“读”别人的“不满”,读“别人”的“无聊”罢了,幸好,有些文章还是有益于我们的。暂且不论王益民的“井”挖得怎样,我想我们要思考的是自己也确实应该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了。

我认为我们要挖自己的“井”,也要想想清楚怎样挖才行。因为弄不好,是挖不出“水”来的。记得有一年的高考作文就是一篇“看图写文”,图中就是一个人不断换地方挖井,有的深,有的浅,即使最深的那一口井也没有挖到水,而他就在快要挖到水的时候换了一个地方又重新挖了起来。

可以说,图中的这个人始终没有完成“挖井”的工作,他只是不断的“挖坑”。

其实,我觉得很多人都想做一个“挖井”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只能为别人“挖井”,很少有机会挖自己的井,说句不尊敬的话,我们在学校里工作,就是不断地为学校挖井,学校制定什么计划,我们就掘地挖起。而之前的没有成果而又不能继续的研究似乎就有点“挖坑”的嫌疑了,真心希望有一口井能坚持挖到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挖自己的井就蛮费力气了,而且还需要一些勇气和时间精力的付出,因为一天24小时的时间,我们还真没有多少时间是为自己活着的,更别说要为自己的专长爱好挖一口井了。

真是“蜀道难”呀!

实际上,我们应该如何鼓励教师在自身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呢?“包产到户”的方法怎么就不适用于教育了呢?如果每个教师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教育理想打造成班级品牌,从而推动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会是一种教育创新吗?

可惜,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我想这还是对教师的不信任造成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人同意你拿“学生”做牺牲品,其实还是害怕个人行为会有不妥而造成不良影响。

但无论有多难,无论有没有人支持,我们总还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喜欢的基础上做一点研究,在研究中总结一些经验,经验积累起来了,就是一口井,井中的水就是源头的水,就是教师需要的长流水,积累的经验要丰厚才行,那就要深挖井,深水井才不至于干枯。

《教育非常道》道出了许多教育的诟病,但我们不能因其诟病,就失去了战斗的信心,生命的价值不是有一种叫“亮剑”精神吗?我们也可以像作者王益民这样亮出自己的“剑”,为自己开辟一个崭新的战场,活得精彩一些,为教育也填一把柴,加一把劲,百家争鸣,才能使教育天地百花齐放。

非常道读后感【篇5】

职场非常道读后感

《职场非常道》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职场读物,作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揭示了职场中的非常道行为和应对之道。这本书详细具体、生动有趣地描述了职场中各种非常道现象,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使我对职场的认识更加深刻。

作者首先介绍了职场中的各种非常道行为,如权谋、阴谋、明争暗斗等。他提到职场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利益冲突的地方,很多人为了升职加薪、保住自己的位置,会不择手段地进行各种勾心斗角。这让我对职场的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警觉起来,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职场的非常道行为所困扰。

接下来,作者给出了应对非常道行为的方法和建议。他说,面对职场中的各种非常道行为,我们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被情绪所左右。其次,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他人左右和蛊惑。同时,要提前做好准备,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人际关系技巧,这样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些方法和建议虽然简单,但却非常实用,让我对应对职场非常道行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除了对职场中的非常道行为进行剖析和对策,作者还通过案例分析和个人经历,深入浅出地给出了一些宝贵的职场经验和智慧。他提到,职场中的非常道行为往往都是短视和自私的表现,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审时度势,才能应对这些行为。此外,他还强调了职场中的互相帮助和合作的重要性,说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职业发展。这些经验和智慧对于我来说非常宝贵,让我对职场的发展和个人成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读完《职场非常道》之后,我不禁对职场中的真实情况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明白了职场的竞争和压力,也清楚了如何应对职场中的非常道行为。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帮助,提醒我在职场中要保持冷静,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认清和处理各种职场现象。

总的来说,《职场非常道》是一本非常有用的职场读物,它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揭示了职场中的非常道行为,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职场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在职场中保持冷静和理智,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且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就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

非常道读后感【篇6】

道可道,非常道

----读《道德经》有感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是大多数人第一次读《老子》时的反应,我就是这样。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

闲来无事从书架上取下那本早已盖上了一层薄薄灰尘的《道德经》,记得在与它的第一次接触竟然是因为小的时候看到电视剧中武当派口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而好奇,看完就随手丢在了一边。现长大,随着时间的流逝思想也渐渐成熟,再一次品读这部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也慢慢开始领略到了其中迷人的哲学魅力。

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个智者,他会站在人群的前面,告诉每个人他所看到的世界。告诉后代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怎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我们怎样才能不被别人和我们自己毁灭。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仅有的著作《道德经》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篇。《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道”是虚无之间一切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的起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难说。可以说的很清楚的不是“寻常道”。“道”就是这样一种似乎什么都没有,好像什么都没有的东西。

“道”的本质是自然的无所作为,它可以改变万物。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当天道被证明示自然的时候,它就成为表达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

人们模仿天道,虚度一切,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道德经》中的“道”思想即为哲学思想。

在《道德经》一开始的几句诗行之后不久,我们就会碰到反映老子思想特征的“无为”的概念。圣人理应学会“无为”。 人们该如何从这里着手呢?

“无为”难道应该成为经理人的准则吗?“无为”难道是经理人的职责吗?老子回避日常生活。他是个隐士,对周围的生活不感兴趣。人们根本没有这种印象。

不,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完全可以证明他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是一个思想家。我们必须多多研究老子的忠告“为无为,则无不治”。

在《道德经》中也蕴含着朴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我们当今党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试**释,和谐和平衡通过调解相互受到制约的矛盾而产生。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很好地揣摩他的思想: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美是美,所以有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不善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对立而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成,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互相对立而出现。

《道德经》认为,事物之对立两方面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事物无不向自己对立方面转化而去。这与马克思对立统一规律中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则是一致的。老子提出了在中国思想史影响深远的“反者道之动”,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

“道”是老子哲学的宇宙本原,但本原向现实转化,道必须有物,无必然生有。道的运动体现在对立面的转化上。因此,人们的任何认识都是相对的,都不能执着、拘泥。

因为在认知的内部,有相互转化的种子。

另外,《道德经》强调,对同一性质的事物,也有它的对立方面,这即它的时间联系,和历史发展,这里就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他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生二”,不仅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不仅是同时的,也是异时的。如果这种联系和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中的量变与质变原理,如:木之合抱与毫末,台之九层与累土,行至千里与足下,都是对立的统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前者无不由后者发展而来;这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前提,质变是两个量变的必然结果。

如果这种变化不符合这些条件,那就是一种普遍的转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为人们理想目标的对立方,是从现实世界的另一方发展而来的。“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也有点类似于儒家所说的“谦受益,满招损”的思想。

同理,所谓“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身先,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这争”;所谓“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能守之。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很多例子,无不如此。

他认为事物的内在否定性是导致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最深厚的源泉,这与马克思主义中辩证的否定观有许多相通之处。在这里,转化意味着事物的自我否定,故“反者道之动”不仅仅是对道本身的存在特性的规定,用于道的本原意义,它实际上决定了由道而生的全部宇宙万物,都以此“反者道之用”为自己的根本规定,是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以,老子认为道的这一特征很难用普通概念说出来,必须借用否定的表达方式,这就叫做“正言若反”。例如: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形容“直”的最恰当用语不是“最直”,而是“若屈”,这种表面上看似错误的观点,其实是基于辩证的否定观的,是正确的。及时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注意从对立方面把握事物,是《道德经》辩证思维最显著的特征。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朴素的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由于,时代及阶级的局限性,《道德经》中一些观点不可能和马克思主义完全相同,比如《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而马克思主义是以物质为世界本源的,这点就是根本区别。但《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思想,能在两千多年前就达到如此程度,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对于《道德经》中的优秀合理成分,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和借鉴,不断补充中华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不断于中国实践相结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必须坚持的。

设计艺术学院

12形设2班

秦国恒120210213

非常道读后感【篇7】

道可道非常道

《生死疲劳》是莫言2005年以喷涌般的气势创作的一部重构宏大叙事艺术的长篇巨著。以“动物之眼”看农民与土地关系变迁,讲述50年乡村史。

房东西门闹一家和农民兰洁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阴谋和狂热。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终于执著坚定地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在莫言对伟大古典**呼应的那一刻,聆听到了“章回体”那最亲切熟悉的大音;莫言承受着生死疲劳的磨砺以及冤缠孽结,将中国人百感交集、庞杂喧哗的苦难经验化为纯美准确的诗篇,祈祷祖国庄严、宁静、祈望人类丰沛的生命祥和、自然。

《生死疲劳》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用中国古典文学草蛇灰线的方式,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于土地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据莫言介绍,这部55万字的电影由于设计成熟,在43天内就完成了创作。“在写作中,我丢掉了电脑,重新拿起软毛笔,创作的激情从笔下汹涌而出。

”由于**写得快且长,莫言为此反而感到不安,怕因一时的疏忽而为文本带来瑕疵。 由于莫言首次尝试近似章回体的叙述方式,从而使**在阅读时有类似阅读中国古典**的快感。对此,莫言解释说,他不是故意这么做的,而是出于**叙述的需要,特别是为了区分章节之间的界限。

六道轮回大气磅礴半个世纪乡村中国腰封文字: 六道轮回的民间想象与古典**章回体形式完美结合的鸿篇巨制大气磅礴、荒诞怪异展示半个世纪的农民命运和乡村变迁探索人与灵、生与死、苦难与慈悲莫言运用佛教六道轮回的观念,杂糅魔幻写实的手法,展示一部充满奇趣的现代中国《变形记》……全书笔力酣畅,对历史暴力与荒诞的沉思又不乏传统民间说唱文学的世故,足以代表当代中国**的又一傲人成就。——王德威教授 “作品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母体,将夸张的想象与质朴的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激情四溢的诗性笔触游走于阴阳两界,全景式地展现了乡村中国的生存画卷。

作家将沉重的思想贯注于狂欢式的叙述中,在对苦难的戏谑中加深对苦难的理解。”

每一部好的**,都是一个“道”。这个道,是隐藏于人物命运和作者构思后面的一种情怀,一种对于生命的观念,对于价值的认识。有时候,我们找不到它。有时,作者并不知道。

这个“道”,如草蛇灰线,看不见、摸不着、道不明,只能隐隐约约地感觉。这个“道”,你从人物的言行中理解不到,你从人物的命运中体会不到,你从作者的抒情中把握不到,你从书评人的剖析中观察不到。甚至很多时候,你只能在看完全文,把几代人的命运,几代人的鸡毛蒜皮一一回想时,才会仿佛如抓到一阵烟、看到一阵风一样,对这个“道”有所察觉。

这时,眼泪就挂在眼眶。这时,这个“道”对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只怕比那些名言警句要重得多。

这个“道”,我曾在《乱世佳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若有所觉;这个“道”,我曾在《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中若有所悟;这个“道”,在我看完《生死疲劳》后若有所触。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家崇尚自然,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要说清楚“道”,既难,也无必要;就连讲究“心”的佛家,也应该是不想也不能说清楚“道”的,否则,怎么会有“着相”一说;我们也同样看到,饱读诗书的博学大儒也总是倾心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

原来,迷迷糊糊的朦胧才是释儒道的共同追求。扯远了!

其实,真正的“道”应该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所以,才子佳人的故事难以入道,金玉满堂的美好大结局,难以入道。“道”,是本质的,所以应该是真的,是现实的。

所以,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的《红楼梦》,是“道”,悲中有喜、起中有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几近“道”,《西游记》**没看下去,从电视剧上看,“闹”比“道”多。鲁迅说,悲剧是对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其实,这也是现实,所以,《西游记》如果真能如网上传说的倒过来写,倒也算是“道”了。

悲剧比喜剧,永远更有感染力和传播力。又扯远了!

《生死疲劳》讲的是轮回的故事。百度了一下,佛家有六道轮回。六道可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

三条善道是天、人、阿修罗;三条恶道是兽、饿鬼、地狱。本文的主人公西门闹,作为一个好地主被人革了命,转世又被阎罗王“坑爹”,变成了驴、牛、猪、狗、猴与自己的子辈、孙辈一同生活,最终又回到了人形。莫言讲故事的本领还算不错,处处有幽默,细节把握也不错,虽然越写越疲软,但总算也没把《生死疲劳》写成一个烂故事。

我记忆最深的,除了一些西门闹做驴做牛的故事外,就是最后当其终于做狗终结时,阎王与其的一番对话。阎王问西门闹,心中还有仇恨吗。西门闹说,没有了。

这剧情实在很像金庸**的情节。不过,我认为,带走西门闹内心的仇恨的,是时间,更是数次轮回的见识。这段对话相当佛教,所以也许佛教无处不在,只要人们懂得用心去感受,用脑去思考。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痛苦、不甘,是无处诉说的,是无处排解的,是无处申冤的。所以,西门闹最终领悟了。

在这本书中,难以找到一个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可以让我们去瞻仰,可以让我们去以其为参照物,反观其他人的不足。其实,这才是真实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走错那么几步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人的劣根性和历史的局限性,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出作为人的卑劣和怯弱,同时,每个人身上也都能展现出人性的伟大和光辉。

这是生活,这是人组成的现实世界,这是道路的本质。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由时间的挽救和人为的处理所创造的扭曲的世界。原先,我以为自己是如此的渺小,自己是如此的平凡,自己是如此的卑劣,最后我发现,原来人都是如此,原来,从渺小中可以生出伟大,从平凡中可以长出独特,从卑劣可以长出伟岸。

我们高估英雄就像低估自己一样。(当然,我们有时也容易藐视别人而自以为是,但那只是在对待周围的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中的村和人,好像没有干过什么大事,但是,最后的种种堆叠起来,自然就成了大事。一些小人物,在历史潮流中,自然成了大人物。这也是“道”。

如果要说这本书让我学到了什么,我真说不出来,一种莫名其妙的“道”,让我如何以文字来描述?现在唯一的感觉就是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已经确立。不管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坐标轴上画出多么美妙的抛物线,我们最终的目的地是y=0。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非常道读后感【篇8】

《俞敏洪非常道》读后感:读《俞敏洪》,品人生。

《俞敏洪非常道》读后感:读《俞敏洪》,品人生。

可能是缘于我的孤陋寡闻,或是不会追星,新东方这个教育机构很早就知道,但不知道她的创始人是俞敏洪。在**电视台的《开讲啦》节目中看到了俞敏洪老师对新东方的阐述,才让我对俞老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来在县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俞敏洪非常道》的书,马上就迫不及待地抽了出来,细细品读了三个星期,才算是对老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他伟大的成功之后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也懂得了前行的过程注定是痛苦的,但正如破茧成蝶,不挣扎一番怎么能蜕变?

本书一共有五章:化腐朽为神奇——人要在磨炼中成长;大树,还是小草——志向是不能抛弃的行囊;第一万零一次爬起——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人活三条命——性命、生命、使命;一辈子的事——永葆年轻的梦想。

与其说这本书是励志的,不如说俞老师本身就是励志的代言——他高考三次,决不放弃;他断后路,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他生于平凡之家,也能创造上市的价值;他诚实正直才会引来几大股东,把新东方做大做强……他用自己的经历向人们阐释:只要心存梦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低也能换来自己的人生有别人不可比拟的精彩,最高的限度更难以想象,说不定下一个别人眼中的神话就是你!

在俞老师的理念中,失败与成功、痛苦与幸福并存。人们对待失败和痛苦的方式使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起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起伏。我们对别人总是放大他们的幸福,而对自己却总是放大种种不如意,时间久了,挫败感就滋生在心里,哪里还有前行的勇气?

看看俞老师吧,一直在总结中前行——大学四年没谈恋爱,很是遗憾,可也悟出你越是在意自己的成败得失,越是不敢出手,越是浪费机会,越是没有所得。

看看俞老师吧,一直在取舍中纠缠,但终究没陷在取舍的泥潭中,他总在毅然的决断中给自己找到方向——就在考大学与尽早挣钱养家中纠缠,更渴望考大学走出家乡村庄,于是考了三次终于圆梦;在留在北大与自己创业之间徘徊,最终还中坚持心中的方向,从一人一桌张贴广告开始到现在的上市公司;在家族企业和股份制之间犹豫, 最终适应时代潮流,做出了明智选择,才有了今日万众瞩目的新东方……在我们外人看来是一次次的选择,但处在选择里面的俞老师当时是多么的艰难,其中滋味恐怕没人能体会。

看看俞老师吧,一直在跌倒爬起中前行。高考中的跌倒,不在乎,爬起来,继续走;由于学员暴满在大厅外给学生上课,被警察抓走;由于同行竞争,动用了武力,又被警察讯问;喝酒大醉后吵嚷再也不干了,泪流满面,酒醒后依然照旧;因为校外补课挣钱被北大贴出通告…… 所有这大大小小的困难,在现在看来如同是一块块砖垒起来,让走过它们的俞老师站得更高。所以,不要怕跌倒,更不要怕失败,跌倒让我们爬起来时更有力,失败让我们成功起来更有经验。

俞敏洪,一个长相不出众,身材不健壮的普通大众,普通的是外貌,不普通的内心——一个有目标,内心强大的人,到哪儿都是无往不胜的。

其实,想想我们芸芸众生,没有谁是生来的成功者,也没有谁是注定一无是处,关键就在我们自己,且记,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奋斗,奋斗了,无悔了,这就是幸福有味的人生。

读《俞敏洪》,品人生,都来品品别人的人生,也来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

附书中妙语:

认命不是输命:“我们中国人讲认命,但是我的认命不是输命,不是说这辈子就算了,就放弃了。”这个世界上没有‘命’一说?

俞敏洪说:是的,你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他出生在比尔盖茨的家庭。这就是生活。

俞敏洪出身平凡,他认命,但他却从未向命认过输,反而为自己的命注入了最大的可能。

从面粉到拉面:俞敏洪有一个“揉面定律”:适应环境就像往面粉中掺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揉,最后慢慢就变成了面团,再拍就不散了。

继续揉的话它就变成了拉面,你可以拉,可以揉,可以变形,但它就是不断。俞敏洪向我们证明,成功、饱满、充满色彩的人生一定是揉出来的,是千锤百炼而来的。

摔倒后爬起来:大家看到今天的俞敏洪光鲜照人,一定觉得他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一定有什么独家秘方,但是他却明明白白地说:“我认为不是我把新东方做了多大,也不是我有多少钱,有多少朋友,而是有一种心态——过去摔倒千万次,但是我都能爬起来。

”技能优于财富:找工作是先拿到实实在在的薪水,还是先掌握一门傲人的手艺?选项目是选赚钱的那一个,还是选自己喜好的那一个?

”绝望时,俞敏洪说,人需要磨炼才能成长;

平庸时,俞敏洪说,人有梦想终将辉煌!

非常道读后感【篇9】

《平常茶非常道》是一本禅茶文化的散文集。在书中,作者畅谈如何品评各地的好茶、昂贵的茶、便宜的茶以及自制的各种茶饮料;如何与有缘的人喝茶,与知味的人对饮。谈到该书的写作缘起,作者说:喝茶是很平常的事,大部分人每天都在做,可是关于茶道的问题常常被忽略。我写这本书就是想说,虽然喝茶平常,里面却有深意。

多年喝茶,作者慢慢从茶道中悟出了生活之道。在他看来,每天的生活其实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的茶更有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这正如他在《大茶壶与小茶壶》中所写:一个能在泡茶时专心的人,工作也会专心。因此,泡茶给人喝是一种很好的供养,并不是卑微的事。摆在我们眼前的小茶壶,可以为三五知己而倾注,如果我们能尽心地去爱朋友、体贴朋友,泡起人生的这把大茶壶就容易得多了。此刻,清雅的文字,浅显的表达,古典的意境,佛禅的睿智,这便是林清玄散文带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

作者是个很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在他的文字中,从不直白傲慢地告诉你该这样,不能那样。他往往讲述一段小小的故事,(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可能感人,也可能很平常,但是字字珠玑,其中蕴涵着大智慧。比如他在《龙井问茶》中说:茶,是为了友谊而存在世间的;最好的茶,则是为了知味的人存在世间;我们到处找茶品茶,不也是渴望着与知味的人对饮吗?他注意用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感悟独特,见解深刻。他很睿智,却不故作高深;他也豁达,从不矫揉造作;他很淡雅,无一般文人的酸腐。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身心的放松。

对于喝茶与喝酒之辨,作者有自己的看法。在《茶歌与酒诗》中,他提出茶与酒的情意与境界显然不同,我国传统诗歌里面酒与茶的地位悬殊,全唐诗几乎是酒气冲天,茶则很少受到歌颂。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酒本来就是催情剂,在情绪激化的时候,诗人当然会即席写下诗篇。茶则反之,茶是清凉帖,在心平气和下,好像更适于无言。二是酒被认为是琼浆玉液,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茶则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又有什么好写呢?所以,作者说:喝茶的时候你的细胞越来越小,喝酒的时候你的细胞越来越大。所以,喝茶的人都是彬彬有礼,喝酒的人多狂放不羁。由此,作者悟出:一定要有朋友来跟你分享好茶跟好酒,它的意义才会成立。

读罢全书,感觉作者的文字,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人的内心是否从容。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读作者的文字,会感到自己并没有失去纯真和激情,并没有为走了曲折的人生之路而悔恨,相反,仍然拥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怯懦,不逃避,勇敢面对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或许,这就是本书给读者带来的真正魅力和价值所在吧。

非常道读后感【篇10】

《平常茶,非常道》中讲过中国第一位女茶师的故事,此人与茶圣陆羽有一段往事,令人感慨,不妨转述在这里。

这位女茶师叫李冶,住在浙江吴兴,因为有才气,得以与许多名士相识。有一天陆羽慕名前往,李冶就为他泡了一杯茶。陆羽还没喝就说,以为你是个雅人,没想到也脱不了俗气。李冶就纳闷了,你还没喝怎么就说我俗呢?陆羽说泡茶要用滚水,你用未开的水泡给我喝,显得你泡茶时心不从容、志不专一,和俗人没什么区别。李冶大为叹服,当场拜陆羽为师,此后得受真传,成了有名的茶师。

林清玄不算俗人,饮茶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在茶杯之外喝出味道来了。他说茶能生善,能系住非同一般的友情:好茶是为了更深刻的友谊而存在世间。他想起苏轼因感念黄庭坚赠茶而作诗的故事,不由想起远方的友人,感慨道:当我想念起一生曾经启迪过我、鼓励过我、安慰过我的好品质的朋友,就有如在森林中孤寂的小径听到远方寺庙传来的钟磬之声,或者听见空山里松子掉落的声音,猛然惊觉,呀!不是松子,也非钟磬,而是来自深深的相思。

他还说,茶能洗心,生命沉苦时要加一点清凉的菊花,激越时要加一点内蕴的普洱;在苦中犹有向上飞扬的心,在乐里不失去敏锐深刻的态度。这样,生命的茶才能越陈越醇,越泡越香。

有位外国诗人写过一首诗:茶是可人儿,万灵丹,寒冷若你,茶将为之温暖;激愤若你,茶将为之安定;沮丧若你,茶将为之开怀;疲惫若你,茶将为之抚慰。与林清玄所谓如出一辙。人的一生犹如一条波浪线,总是起起伏伏,或者太过平淡,或者太过暴烈。茶则苦而后甘,像调剂之物,将这些波浪悄然拉回至地平线上。人宜为情绪所左右,天平一旦向情绪倾倒,理性就失却了重心。唯有在平和的状态下,才能心神清明,看透事物的本质。古人所谓中和乃至仁,似乎就是这样的状态吧?诚如林清玄所说:茶的真滋味,禅的真境界,唯有平常心乃能知之。茶的大俗与大雅,无非就是在平常的滋味中体悟出非常的真谛来么。

非常道读后感【篇11】

非常道——《庄子》读后感(下)

(五)庄子的辩证法

黑格尔说过,中国古代是没有哲学的,因为中国没有辩证法。他说出这样的话,很可能是因为他没读过《老子》,不了解道家。

《道德经》第三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教强调的“道”虽然是一元的,但是“道生一,一生二”,这个“二”就是阴阳二极。老子和道家,一直有注重对立统一的思想。当然,你可以将此解读为高深的辩证法思想,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简单的相对主义。

到了庄子,他已经将这种辩证的思维发扬光大,解释得更为充分一些。比如《齐物论》当中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强调的就是概念对立而成的观点:没有作为参照物的“彼”,就不会有作为主观的“我”;没有主观的“我”,更是无法理解外在的事物。而“方生方死”、“万物与我为一”这种观点,强调的就是统一,这种思想还颇有形而上的味道,以致到了魏晋之后大有市场。当然,这是后话,不详谈。

如果仅是以上这点“对立统一”的观点,那还是显得肤浅了一些,看起来倒是像名家“白马非马”那种玩弄概念,或者是智者那种相对主义的诡辩。不过庄子有进一步解释他的辩证的思想。同样是《齐物论》,有写道:“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现在我姑且发表议论,这些议论跟其他议论相比,到底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呢?立场相不相同也好,既然大家都是议论,那么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德符充》也有写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从事物之间不同的方面去比较,那么近如肝胆也会找到疏如楚越之处;从事物之间相同的方面去比较,那么世界万物也形如一体。)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庄子的辩证法的精髓,是在于善于观察事物与概念之间细微的属性,然后通过消解差异之处,找到共同点,来实现两者的“统一”;相反,是通过放大差异之处来实现“对立”。这种做法,在逻辑上的确有着致命的缺陷,但是在哲学上是可以利用它来发现世界更多的可能性的。这跟黑格尔的“纯无”与“纯存在”的对立统一有一点点相似的地方。

因为庄子的这种辩证法与相对主义的思想,以及上一节当中讲过的“无知、无为”的思想,他一直坚持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的观点,而且他也讥讽百家争鸣,互相批评的做法。在我看来,庄子不应该列入“诸子百家”的行列当中,因为他一直是站在另外一个角落,一个更为超然的层面来审视诸子的。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齐物论》当中的一大段观点:“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在庄子看来,是非对错是没办法决定的。诸子的思想与观点,从统一的方面看,都是没什么差别的,没必要争论的;从对立的方面看,它们不过都是真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更何况,这些所谓的智慧与思想,都是违反本性的,应该抛弃的。所以,辩与不辩,又有何意思?虽然,实际上他自己在整本书里经常揶揄孔子与儒家,也常跟惠施辩论。

总之,庄子的辩证法的思想也是贯穿其整本书的,理解它,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他倡导“无为”,提倡“絶圣弃智”,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道”。

(六)庄子的人生哲学

在那个战争纷扰,社会动乱的年代,庄子是非常主张一个人要安顿好自己的身心的。无欲无为、不争名利,莫损形神……这样一种安生之道,可能是庄子思想当中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也是在如今也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哲学。

在《庄子》一书当中,多有对这种安生之道的描述与解释。在《逍遥游》中,庄子说自己要像狸狌一样“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在《山林》之中,庄子说自己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那样就可以因“无用”而不受累,也可以不至于“无用”而遭破坏。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庄子就是要在乱世之中安顿自己的身心,使自己不受物累,不为情伤,这样一种行为,是符合“道”的。

因为追求“道”,庄子也会将自己的心性与七情六欲保持距离,“无情者,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德符充》)在庄子看来,不但名利、智慧、技巧等东西是不符合自然的外物,就连喜怒哀乐等情绪都是不符合自然、不符合“道”的,它们就像“骈拇”(多长出来的拇指)一样,是多余的,不是“生命之情”。真正“达生之情”的人,“不务生之所无以为,不务知之所无奈何。”(《达生》)

庄子就是这样,通过不追求自认为多余的外物,拒绝多余的情感,从而达到自己的安生之道。他还将自的安生之道大而化之,扩展到对待他人、政治、生死的立场上。

在对待政治的态度上,庄子认为,功利名爵,不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东西,而且身为天子未必贵,真正宝贵的,是“道”。假如一个人为了追求功利而出仕做官,即使地位高贵,但是劳形伤神,那也是不值得的,还不如逍遥自在。“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养生主》)

在《庄子》当中,还化用了许多人拒绝功名的事例,比如尧想要禅让给许由,结果许由认为这是在侮辱他,跑去耳边洗干净耳朵。庄子说,真正“贵身于为天下,可以托天下。”《在宥》)。

庄子的安生之道表现在与他人相处的方面,就是一种不讲究人情礼节,不卑不亢,顺其本性的态度。

大家比较熟悉的两句名言,那可能就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以及“君子之交淡如水”(《山木》)。在这里,庄子强调的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需投入太多情感的羁绊与牵挂,才可以不为情感所累。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在《庚桑楚》之中,庄子描述了一个情景,家人之间踩到脚是不需要互相道歉的。在《寓言》之中,阳子在归途住进旅所,里面的客人都跟他抢席子坐了。这样一种不讲究太多礼节的做法,是跟儒家的倡导完全相反的,但是庄子相信,这样才是最符合自然,也是符合道的。也只有真正信赖熟悉的家人朋友之间的相处,才会这样“争席而坐”。

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外物》之中,庄子几天没有吃饭,问一个小吏借粮,小吏拒绝他之后,他反而出言讽刺。这种做法在常人看起来很没有礼貌,但这就是庄子主张的与人交往的态度,遵循本性和自然。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庄子并没有因为家贫而自卑,他反而没有过多的私有财产的观念,因为世间万物都是“道”所产生的。

生死观是一个人要面对的最彻底的、也可能是最哲学的问题,每个人都要面对,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生命、死亡的思考与态度。

在《至乐》之中,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反而击盆高歌。面对亲人的离世,他觉得,人在诞生之前,不过是大自然的“气”;人死了之后,也是回归到自然之中。这并不是一个悲伤的过程,反而值得庆祝。

庄子就是这样,认为“死生命也,有夜旦之常。”(《大宗师》),“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养生主》),人们完全不必为生死而感到悲伤。在《列御寇》之中,庄子自己也要死掉了,弟子们想要将他厚葬,庄子说,自己用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万物来送行,已经够厚重了。弟子怕乌鸦和老鹰吃他的遗体。他却说,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要是只给后者吃不给前者吃,那不是太偏颇了吗?庄子终于悠然而去,他超越了死亡,忘却生命。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自己的一生划上诗意的句号。

但是也有例外,在《徐无鬼》之中,庄子面对自己老友惠子的死亡,感叹道,再也找不到能够与自己辩论的人了。或许那一刻,他也是动情了吧。

总而言之,我们看到的这种人生态度,或许很普通,在中国人的历史之中也很常见。但是,它的根源,正是出自《庄子》的精神与思想。

(七)《庄子》的文学价值

《庄子》的文学价值,在诸子之中,应该是最高的。就连鲁迅也评价道:“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在《寓言》一篇当中,《庄子》总结自己的行文风格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使用寓言的地方有十分之九,引用前辈先哲的地方有十分之七,自然而成、随心所欲的言论每天都层出不穷。)这一善用“寓言、重言、卮言”的风格使《庄子》一书极具文学创造性。但是,庄子的这种行文风格并不是出于文学上的考虑,他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说清楚自己“道”。

之前说过了,庄子的“道”是不能用概念逻辑来推理得到的,他自己也觉得这个“道”是讲不清楚的。所以,他要借用寓言的象征比喻手法来说理,通过重言来论证自己言论的合理性,通过卮言来尽可能地描述道。这种说理的方式,在形式逻辑的立场上近乎诡辩;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善于象征的手法、不甚明确的概念、天马行空的例子,才能让读者更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用联想的、感悟的方式去体验,这就轻易超越了文字概念对思想的限制,让人越过文字本身,去探寻庄子哲学背后的深意。这种特点,在中国人的诗歌、画作、音乐等艺术上也多有体现。

以下,不完全地、不怎么论证地,总结一下《庄子》的文学特点。

首先给后世文学留下最大价值的地方,就是它里面创造的各种成语、名言和寓言啦。成语有比如:贻笑大方、望洋兴叹、庖丁解牛、标新立异、朝三暮四、无中生有、东施效颦、螳臂挡车、呆若木鸡、盗亦有道、鹏程万里、每况愈下、越俎代庖,等等。寓言有:井底之蛙、鲁侯养鸟、河伯见东海,混沌之死、庄周梦蝶,等等。名言有: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等等。真正的汪洋捭阖,仪态万方。

其次是比较善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夸张、比喻、象征、排比、对比等等。最为出色的应该是象征和对比两种,象征就是上面说的善用寓言,至于对比嘛……庄子为了说理,经常会用很夸张地手法来对比说明:比如说《逍遥游》当中的“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与“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就形成了“小大之辩”。又比如《则阳》之中,庄子讲述在一只蜗牛的触角之上有两个国家(应该是属于微生物级别的),为了争夺地盘常年对战,死伤无数。这个故事就是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讽刺当时的国家互相征战,也许在另一个角度看,就像争一只蜗牛的触角那么小的地盘而已。

再次,《庄子》的文章,散骈结合,各种造句用字,音节错落有致,非常具有可读性。

再者,庄子的想象力丰富,善于抒情,使其文章极具感染力。

……

相关的特点很多很多,无心一一总结。我只想说,如果你不把《庄子》当作一本哲学书,而是把它当成单纯的文学来看,那也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在书中最后一篇《天下》之中(此篇是后人伪作),对庄子评价道:“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我想,这大概是对《庄子》最好的总结。

非常道读后感【篇12】

平日里,常常有人称那些通明世事、达悟人生的人为“得道者”。何为“道”?道是万物的起始,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是变化的法则,这种种说法似乎正确,又似乎不完全正确。读完老子《道德经》后,你可能知道了“道”,但是仍然无法给出“道”的正确定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应该恭喜你,你在“得道”的路上迈开了一大步。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如是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道如果可以言说,那就不是真正永恒的道了;能够给一个东西予一个名称的,这名称与实际已经不相符。老子还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知道而不可说,便是与自然的大道合而为一,大道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对事物的认知,一旦说出口就变味,因为语言描述与实际情形总是有差距的。我以为老子的意思不是宣扬一种绝对的虚无主义,他是发现了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道理:真理无关乎语言文字。

儒家孔子有言:“诗不尽言,言不尽意。”诗书的本意用言语是表达不尽的,即使再充分的表达也难说尽真实的意义。所以孟子也告诫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佛家更有“不可说”之说,“说是一物即不中”,诸法妙理,非关文字。灵山会上佛祖拈花示众,参悟禅机者也只是微笑不语;禅宗六祖惠能不识文字却能顿悟佛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苏东坡“日喻”文说,为一个不曾见过太阳的盲人说太阳是怎么样的,盲人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太阳的真相。诸如此类无不在说明“真理无关乎文字”的道理,充分印证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性。形诸文字反而破坏真相,横生枝节。庄子文中说到一个名叫轮扁的木匠,有人问他年纪大了为何不把手艺传给儿子,他说传给人的只能是规矩方圆的方法,而真正的手艺是传不给他人的。老子认为,孔子推崇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只不过是先王的陈迹而已,不是先王的精神。《庄子》中有不少孔子受辱挨批的故事耐人寻味,对于自己的人道说教孔子总是有所感悟的样子。其中《天运》篇写道:有一次孔子拜见老子后回到住所,三天不说一句话,弟子不解,问先生何故?孔子说,面对一个得道的人,任何话语都是多余的。读书人常常以为书本上的文字很宝贵,殊不知言外之意才最为珍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非常爸爸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1-29

    一篇引人注目的作品,可以激发人们对真正作品的更大兴趣。读完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篇作品带给我的心得和感悟。我相信你一定会喜欢编辑整理的“非常爸爸读后感”这篇文章,它为我提供了很多的参考资料和启发,希望能够让你有所启发,成就更好的自己!...

  • w
    盲道读后感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09

    你是否还在寻找有关读后感的范文呢?在阅读了这篇作品之后,我感受到一个真正的作家只为内心而写作。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忆书中的信息。在我挑选的大量资料中,有一篇非常实用的文章名为“盲道读后感”。...

  • w
    非常妈妈读后感(汇总11篇)

    发布时间:2023-10-28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图书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作家们的著作为我们引路,指导着我们追求快乐和幸福的人生。其中,尤其珍贵的是那些结合了科学和教育的书籍,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科学知识和教育启示。当我们读完一本好书后,不仅获得了作者传递给我们的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这本...

  • w
    老舍读后感推荐

    发布时间:2023-11-22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在读作品中,让我感受到作者精妙的文笔。读后感可以记录书中的重要内容和自己的具体感想,你还在为哪里找到读后感范文而烦恼吗?在这里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您准备了一篇令您满意的“老舍读后感”,希望您觉得本文有价值!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似乎置身于一个独特的世界中。吹灭了昏暗的灯光,我只觉...

  • w
    对话读后感推荐

    发布时间:2023-11-11

    周文惠我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报导,写着:一个孩子上了幼儿园!幼儿园里赚钱不好,很淘气,经常做坏事,活动不稳定,经常扰乱活动,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孩子们开始孤立他。他的父母也很关心他在幼儿园的表现。他们离开幼儿园时经常在课堂上和老师交谈。有一天,家长又来询问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如何,该老师说:“唉!这个孩...

  • w
    2023地道战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28

      可以说,从儿时开始到现在,《地道战》这部关于抗日战争题材的黑白电影本人看了已经不下十遍,每一次观看都不会因为之前看过而感到厌倦,反而每一次观看都充满了新鲜感和趣味,都会为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来的勇敢精神和智慧感到无比自豪。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  利用地道打击日本...

  • w
    群鸟学艺读后感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3-11-14

    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带来的“群鸟学艺读后感”。读书能够让人变得更加充实丰富,拥有更多知识,同时也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修养。相信很多读者在读完这部作品之后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感想。唯有写下一篇读后感,我们才能够在日后更好地回味这部作品。以下的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

  • w
    恐龙读后感(范例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3-11-18

    你知道怎样写出一篇独特的读后感吗?阅读完一本作品后,我们可能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把这些人生经历记录下来,才能让它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与您需求相关的信息,标题为“恐龙读后感”。...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