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读后感陶行知

发布时间:2024-03-18
1

读后感陶行知精选(7篇)

读后感陶行知

读后感陶行知【篇1】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坚定的教育理念。为了贯彻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北师大历史教研组展开了对《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的读后感分享。通过阅读与分享,我们感受到,环境改变仍未使经典文章褪去鲜艳色彩,掩卷沉思,受益颇多。

首先,李卓敏老师就“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这一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要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育者,一名优秀的教育者需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件事。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与行的合一,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如果没有致良知,就不会实际的善行”。

薛甜老师也发表了对知行合一的看法,她分享到:“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关爱人、尊重人、帮助人、启发人,教人独立、向善、质疑、求索。生活即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解放人的潜力,让人拥有改良生活、改造世界的力量。教育者要能平等,不可轻视学生,凡事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有科学的精神和表达的艺术,对教育事业要有信仰和敬畏之心。

许雨婷老师分享到,陶行知先生给她带来最大的启发是:“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要用细心和爱心观察学生在课内外的灵感,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马名艳老师在读“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这篇感受颇深,她分享到:“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的弊端来源于传统的社会结构把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并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社会的风气是人人都想成为劳心者,看不起劳力者。于是农民和体力劳动者沦为二等公民,失去工作的自豪感。于是孩子们为了通过成为劳心者的层层考试,成了读死书的没有创造力的书虫,从这一点切入,陶行知发展出一套较行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教育应当是有教无类的,每一个教育者对教育要充满爱与情怀。"

最后,王亚宁老师总结到“陶先生很多故事,我们虽了解的有限,但我们仍可以在他的书信中体会到他心底的善良,焦虑和无奈。我们要在点滴中呈现陶行知先生大写的人格,正本清源,让他回到受敬仰的位置。陶行知先生的背影,是一个教育者的正面"。

通过这次阅读分享,初中历史组认识到读书对于日常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阅读大师们的著作,学习大师们的思想,继承大师们对教育的热爱。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陶行知,陈寅恪、胡适、张伯苓、晏阳初、梅贻琦、梁漱溟、蔡元培……这些闪耀民国的大师们,最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术造诣,更是他们明知是飞蛾扑火,却仍然拼尽全力救国救民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面对强权,铁骨铮铮!

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往事越百年,大师已不再。

仰望苍穹,这些知行合一的教育家,是最闪亮的的星。

读后感陶行知【篇2】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知先生,走进了《陶行知教育名...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