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梁实秋中年读后感(锦集9篇)
阅读一部经典著作后,我们心中必然涌现出许多感悟。现在是时候安排一些时间,写写我们的感受了。你愿意分享你的读后感吗?以下是经过精心整理的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帮助。
读散文《中年》,听朗诵,感触颇深。梁实秋先生的作品没好好拜读过,只能说是知道梁实秋这个名字,了解过他的一些生平状况。梁实秋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著有《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还有主持编篡的《远东英汉大辞典》。在中国近现代文坛上,能够妙语连珠,令人捧腹的,除林语堂,另一位就是梁实秋先生了,俩人都不愧为文学语言的大师。
读梁实秋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一则小家常,犹如坐在那里听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杂树,面前是一杯满溢芬芳的碧螺春或龙井香茗,没一点心情,没一种感觉,他都向你娓娓道来,不勉强,不霸道。感觉是那么自然,那么随和…… 此刻,读散文《中年》心境尤为如此。
梁实秋先生《中年》中经典之说:“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再一细看,头顶上的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鬓角上发现几根白发,是一惊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但是没有用,岁月不饶人!”细致地刻画了中年人特有的心态。我想,这篇文章一定是梁实秋先生尝过中年的滋味,细品人生特定阶段的酸苦之后,才得以写出如此生动的感触。中年人往往容易伤感,叹息岁月流逝,青春不再!更多的是怅然和寥落的心情。我辈人过中年,蹉跎岁月,一事无成,想想也有点日渐衰迟的味儿。但是读梁实秋先生的《中年》,感觉其中也有催人向上的那么一点力量:“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里藏了多年的陈酒,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这几句,足以使中年人堪慰,也是读梁实秋先生妙文的收获!不过,还是觉得梁实秋先生笔下对于中年女人,貌似有些残忍。呵呵…可能是在他的那个当下吧,但是不得不承认观点还是不错的。惟妙惟肖,幽默笔风,含蓄而耐人寻思。
除了独身主义者,人到中年,谁不有个家庭的组织。然而大部分这种组织,生活中少了许多原有的,只是合力维系一个家庭罢了(旁观者可能说法偏激)。感慨之余,对梁实秋先生人到中年的态度表示由衷的敬佩,转载散文《中年》,与所有中年朋友共勉。
感悟,享受过程同时心态是关键!世间万物皆如影,追得越急逃得越快;专心走自己的路,任由万物如影随形。记忆中...
查看详情>>与“梁实秋中年读后感(锦集9篇)”相关的文章
最新梁实秋读后感汇编十二篇
读后感,即对书籍或文章阅读后的感想和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令人深感赞叹。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想法。你对读后感的撰写准备如何了?本文将深入剖析和分析“梁实秋读后感”的多个方面,相信可以为您提供有益的信息!
《中年》里,他体察到中年种种可晒可叹的身心变异,表白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态: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毯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点勉强。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流露在文中的这种中年心态,既不奢求也不自弃,顺乎自然,安身立命。
这种心态固然谈不上锐意进取,但也不是悲观虚无的表现,而是一份达观乐生、安分执中的情怀。这类咏怀言志小品,优游自在,明心见性。
梁实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处世哲学,追寻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在动荡时代修炼超脱心斋,谋求自适妙方,体现的是达士情怀。
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西雅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梁先生晚年,失去了政治上的优势,自有一种退出历史舞台的痛苦;“叶落归根”的文化传统与“有家不得归”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梁先生乡思萦怀.
《骆驼》就是借骆驼的形象说人生感慨、思乡愁绪的抒情之作.文章以“骆驼扮演的悲剧的角色”为主线,首先描写了骆驼狭小、肮脏的生存环境,表现骆驼被人冷落的处境;再通过“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削的皮肤上隐隐的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的`在喘”的肖像描写,突出骆驼生活的艰辛、凄凉;又通过“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细节,表现自己对回到家乡的渴望,从而完成了骆驼这个拟人化的形象的塑造.不仅如此,作者还从骆驼个性与现实的矛盾对立中探索骆驼可悲命运的根源,预见骆驼的“黯然”前程,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情真意切,沉郁悲凉.
最近中我有幸阅读了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笔、优雅的语调所吸引。几个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边享受冬日的温暖的阳光,一边品味《雅舍》的悠闲,可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有个学者曾经说过:““五四”以来,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现代散文,大致可分为两代流派。一派继承“载道”的传统,直面现实而发出进击的纯响,如鲁迅所言“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同时也不断锤炼散文的艺术;一派延伸“言志”的脉络,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书写“美文”,融人生思辩、处世智慧和脱俗情调于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地显现生命气象和人生百态。这两派散文各有侧重、异...
查看详情>>梁实秋散文读后感分享
编者为网友们整理和分享了“梁实秋散文读后感”。作文是评估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写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积极阅读优秀的作文对我们的写作能力有益。你对于写作文的方法和技巧有多少了解呢?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即2019年1月4日,行知园全体教师幸运地收到了园长陈先生送的一份珍贵礼物。为了推荐一本好书,我买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
尽管是较厚的一本书,但我爱不释手地利用几个午睡时间看完了《梁实秋散文集》,阅读后,感触很深,读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时间即生命》则是写时间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时间。
里头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
因为时间即生命。
没有人不珍惜他的生命,但很少有人珍惜他的时间。
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的,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费光阴。
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为利用他的时间。
”作者称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人,并告诫人们,想拥有更多的时间就要健康的活着,而多锻炼是健康的秘诀。
梁启超先生的散文文笔朴实,风格朴素,看似朴素淡雅,却蕴含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使人读后回味无穷,遐想无穷。
谈人生大道理并不奢靡,但在平实的语言背后,却充满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让读者细细体会、细细咀嚼。
在平实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生命感受,让读者受到美的影响。
像两三知己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
语言不多,讲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光的氛围中,有一种魅力,它不自觉地用美来熏陶人。
看了《梁实秋散文集》,真有“绕梁之音,三日不绝”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览群书,常从古文中引经论据如信手拈来,读罢却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灯下谈话,看似稀疏平常,去蕴涵着人生的哲学,余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从中还了解很多名词其实都由来以久了,例如“代沟”,梁先生就写的非常详细,博古论今。代沟虽是翻译过来的新名词,但是我们古而有之了,《尚书远逸》中就记载了我们最古的代沟之说。再例如“女人”,他刻画的简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爱说谎,“若是能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的小小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
查看详情>>梁实秋读后感(经典六篇)
请问您是否了解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阅读一本作品后,我们常常获得很多启发和收获。许多人会希望通过文字整理自己的感悟,所以我们特意精选出一篇名为“梁实秋读后感”的文章,与大家分享。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发您对更深层次道理的领悟!
读散文《中年》,听朗诵,感触颇深。梁实秋先生的作品没好好拜读过,只能说是知道梁实秋这个名字,了解过他的一些生平状况。梁实秋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著有《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还有主持编篡的《远东英汉大辞典》。在中国近现代文坛上,能够妙语连珠,令人捧腹的,除林语堂,另一位就是梁实秋先生了,俩人都不愧为文学语言的大师。
读梁实秋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一则小家常,犹如坐在那里听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杂树,面前是一杯满溢芬芳的碧螺春或龙井香茗,没一点心情,没一种感觉,他都向你娓娓道来,不勉强,不霸道。感觉是那么自然,那么随和…… 此刻,读散文《中年》心境尤为如此。
梁实秋先生《中年》中经典之说:“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再一细看,头顶上的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鬓角上发现几根白发,是一惊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但是没有用,岁月不饶人!”细致地刻画了中年人特有的心态。我想,这篇文章一定是梁实秋先生尝过中年的滋味,细品人生特定阶段的酸苦之后,才得以写出如此生动的感触。中年人往往容易伤感,叹息岁月流逝,青春不再!更多的`是怅然和寥落的心情。我辈人过中年,蹉跎岁月,一事无成,想想也有点日渐衰迟的味儿。但是读梁实秋先生的《中年》,感觉其中也有催人向上的那么一点力量:“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里藏了多年的陈酒,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这几句,足以使中年人堪慰,也是读梁实秋先生妙文的收获!不过,还是觉得梁实秋先生笔下对于中年女人,貌似有些残忍。呵呵…可能是在他的那个当下吧,但是不得不承认观点还是不错的。惟妙惟肖,幽默笔风,含蓄而耐人寻思。
除了独身主义者,人到中年,谁不有个家庭的组织。然而大部分这种组织,生活中少了许多原有的,只是合力维系一个家庭罢了(旁观者可能说法偏激)。感慨之余,对梁实秋先生人到中年的态度表示由衷的敬佩,散文《中年》,与所有中年朋友共勉。
感悟,享受过程同时心态是关键!世间万物皆如影,追得越急逃得越快...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