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最新答苏武书读后感(范本二篇)
《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苏建是苏武的父亲)好像是第一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前我也没读过,这是第一次讲。前面几段写苏武如何威武不能屈,冰天雪地里如何艰难生存,我都觉得一般般,到李陵劝降以下,我才觉得看到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李陵劝降苏武,最重要的理由有二:一是苏武在汉朝的家人已经死的死,离的离。兄长因为侍御时不小心“触柱折辕”,被“劾大不敬”,导致“伏剑自刎”;弟弟因为追捕犯下杀人罪的“宦骑”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母亲去世;年轻的妻子“闻已更嫁矣”;妹妹和子女“存亡不可知”。换言之,在汉朝已经没有苏武的家,回去已经没有意义。二是汉武帝“春秋”已经高到经常犯糊涂的地步,大臣经常无辜被灭族,朝野人人自危,不再值得苏武效忠。
李陵是降将,本身有人格污点,心含愧疚,对苏武是很尊敬的,所以他劝苏武的出发点,不在于投降有多么好,而在于不投降也已无路可走,这是实实在在地为苏武着想。但正如我们所料,苏武并不动摇,他有他不降的理由:
“武父子亡(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分析起来,理由有二:一是自己一家父子兄弟蒙主隆恩,理当陨身相报;二是“臣事君犹子事父”,不需要任何条件,虽死无憾。这段话真是可圈可点。
先说“报恩”。自己一家人的功名利禄都来自“陛下”的恩赐,所以现在面临单于的“斧钺汤镬”,正是报恩的大好时机。在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这倒真是一个“硬道理”,没什么好说。问题在于,汉武帝不见得是一个值得让人为之“肝脑涂地”的主儿。李陵本身就是一个例子。李陵率孤军五千深入不毛,与匈奴八万主力作战十余日,杀敌数千,弹尽粮绝,而“贰师将军”(相当于代表皇帝监督军队的职务)、国戚李广利却不发援兵。李陵在只剩下十余骑的情况下,无奈投降。李陵投降有没有道理暂且不说,至少汉武帝用人不当,过后又把责任全部归咎于李陵,将李陵灭族。司马迁只不过站出来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惨遭宫刑。那苏武捞了什么好呢?两个兄弟,因为小小的工作过失,一个“伏剑自刎”,一个“惶恐饮药而死”。不要轻描淡写说这是畏罪自杀,没有强大的压力,是不会做出这种激烈的举动来的。这种“陛下”,好大喜功,刻薄寡恩,真不知道对他有什么恩好报。
再说“君臣父子”……不过这个问题虽然很大,却似乎没多少讨论的空间。在苏武的时代这是一个公理,不需要证明;今天它当然显得很好笑,但我们又没法拿现代的伦理价值去要求古人。爱国不等于爱皇帝,但事实上苏武的不降就是站在爱皇帝的立场,所以我对此无话可说。
回头再看降将李陵。我觉得《苏武传》里头写他的有一段让人感触特别深。苏武被释放回汉朝前夕,李陵“置酒贺武”,最后唱了一首歌: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
老母已死,虽欲...
查看详情>>与“最新答苏武书读后感(范本二篇)”相关的文章
答田岛书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岛》优秀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其实我对蒙田不是很了解,但读了他的随笔集之后,我才知道他是个怀疑论者,他向自己发问而又不做回答,甚至拒接承认自己一无所知,而只是坚持那句“我知道什么呢?”蒙恬善于向哲人那样讲话,像朋友那样谈心。他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
自我意识是蒙田身上恒定不变的部分,是他衡量一切学说的尺度。他曾说“你身上和身外都是一片虚妄,只不过,范围越小,虚妄的程度越浅。上帝说‘人哪,除了你,每样事物都首先研究自身,并且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了工作和欲望的范围。唯有拥抱宇宙的你是如此空虚,如此匮乏;你是没有知觉的探索者,没有审判权的法官,归根到底,你是这出闹剧的演员。”好深奥的哲理,真令人惊叹,佩服。
蒙田用他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风彩,分别阐明了论经验,忧伤,闲逸,撒谎,恐惧,节制,荣誉,心态失衡,勇敢,习惯,口才,交往,良心,饮酒,发怒,人与人的区别,功利和诚实,后悔,相貌,年龄,想象的力量,对孩子的教育,言过其实,父子情,人性无常,死亡,自我衡量,坐井观天,掠人之美,意愿,命运的安排等章节。他语言平易近人,形象亲切生动,让我们读起来回味无穷,富有生活情趣。
我对他的论述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论经验。从来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事物做出相同的判断,而且两种见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以往的工作经验会使你顺利的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但倘若你又以以往的工作经验对待新的工作,那么你的工作会有新的起色吗?会有突破吗?的确,缺乏创新的精神,你便不可能长久地胜任你的工作。他认为,用经验来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为事情永远不可能相同。
他还说,在培养交往能力时,沉默和谦逊有利于和人交往。如饥似渴的去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十分积极的投入这种交往中,这样便能给和你交往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梦田的文章揭示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其深度和广度不亚于任何一个哲学家。他对事物的探讨堪称执著,没有半点忽视。他对任何事物也从不轻易下定论,总要从事物的正反两面去探讨,力图把它看得更明白,更透彻。所以我说,有空就多读一下蒙田吧,他能让你平静,而且你会喜欢他的。
《岛》是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若普的一本长篇小说,也是她的处女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故事情节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多年来,阿丽克西斯发现母亲总是过分守护着自己的过去,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土踩得结结实实。阿丽克西斯决定打开母亲尘封的过去,她来到爱琴海的布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纳龙格的荒凉小岛。这是一处禁地,一处令巴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都谈虎...
查看详情>>与“答田岛书读后感”相关的文章
答南元善读后感(精品十三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13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读后感:明德修身,立德树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备最好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适应任何之地,心胸沉静高远,待人真诚友爱,说话言而有信,为政谋求清平,处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正是由于不与人争的美德,所以永远也没有过失。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水能滋养万物生命。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的赞誉!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俗话说:水滴石穿。此非力使然,恒也。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质,不仅老子爱水,而老子的学生孔子也喜水,每见大水必观焉,并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的感叹!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水也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既能利万物,可一旦洪水泛滥又会生灵涂炭,摧残生命。故常有洪水猛兽、水火无情之说。老子在文中也只是认为水德“近于”而不是等于道。既便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也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当今世人来讲,老子讲的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和品格,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样要求实在太难、太苛刻了。不过可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典范,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我们做事做人当如水,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
查看详情>>与“答南元善读后感(精品十三篇)”相关的文章
答田岛书读后感汇编三篇
阅读是一种冒险,就像探索新的大陆,探寻新的土地。在阅读完作者的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浓厚的兴趣。那么如何撰写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呢?我精心设计了这篇“答田岛书读后感”,希望能够给您带来惊喜。
1943年8月31日,日本军人田岛寿嗣,用雅致的古汉语和军休的中国书法给他的中国对手写了一封信,由于完全符合子孙子教导的智慧,他对自己的汉学功力十分满意,现在他正品着浓浓的普洱茶,静等着对手下跪。
去年5月,日军越过中缅边界,剑指滇西。高黎贡山区一路坑深崖悬,马都不愿走。腾冲县长邱天培一看领导走了,武装也没了,紧急召开县务委员会议,红着脸提议从长计议、赶紧撤退。大家不是反对就是不吭声,邱天培竟携家眷深夜开溜,还带走了象征权力的腾冲县政府印信。
田岛对中国官员望风而逃毫不奇怪,如果不了解这点国情,日本怎会拿鸡蛋碰石头。但他的自信没有持续几天,凭空里站出一条汉子,老秀才张问德。其实这汉子已经62岁,他参加过国民革命,当过龙云的秘书、腾冲县参议会议长、两个县的县长。他厌倦了昏暗烦冗的官场,刚刚开始眼不见心不烦的退休生活。
田岛却想不通:一个没人没枪的糟老头,凭什么跟皇军较量?想不到这老头竟六渡怒江,八过高黎贡山,忍着满身伤病,干得风生水起,步步到位。作文一是任命乡镇长,举办行政培训班,迅速搭建了基层政权框架;二是恢复发行《腾越日报》,扩大宣传,凝聚人心;三是开办战时国民学校,为中华民族保留复兴火种;四是筹集生活物资,尽力解决民生问题;五是组织民众参军、参战,出粮出钱出力援助军队;六是抓捕汉奸,格杀勿论。县政府声势越来越大,民众斗争越来越活跃,最后田岛的队伍只能缩在县城,轻易不敢出来。
为了解开困局,田岛给张问德写了一封诱降信。正当他志得意满的时候,张问德的一封《答田岛书》横空出世,传遍中国。激起了无数人的抗日斗志,也成了田岛下台的催命符。
读罢《答田岛书》全文,想起了孔子《论语·泰伯篇》中的一句话:“曾子曰:……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多数考验与烦恼都是来自“小节”,是由“贪嗔痴”所引发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简言之就是个人欲望无法满足时生出的烦恼。在小节上做不好,大节上就难以做到。
所谓“大节”,必定是关乎家国、族类和人伦的大是大非,是对人性和道德最根本也是最严苛的考验。丁汝昌面临的是此种考验,张问德县长面临的也是此种考验。当此“临大节”之时,什么东西“不可夺”?应该是志气与节操。是啊,我们也应该像张问德一样,不管是为中华民族人民,还是为了自己,都要有节气,有气节,有涵养,有节操。
《答田岛书》是一本关于人生哲理的书籍,它以对话的方式呈现,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己的反省。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意义。
书中的对话主要是一个学者和一个青年之间的交流,学者在书中以深邃的思考和哲学见解引导着青年的思考,...
查看详情>>搜索更多内容
推荐栏目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