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湘江血战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17
1

湘江血战观后感范本九篇

湘江血战观后感

写作品名观后感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首先,当一部优秀的影片让我们产生心灵的共鸣时,这其中的情节会一次又一次地触动我们的思维,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我们可以从情节的独特性、引人入胜的剧情和角色的塑造等方面展开讨论。 其次,观后感是对作品因材施教和因人而异的应用。每个人对同一部影片的感受和理解都可能有所差异。我们可以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自己对影片的独特感悟,并探讨它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触动到的思考和情感。 写观后感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文笔水平。同时,写观后感也可以培养我们对影片和文艺作品的敏感度和理解力,让我们更加熟练地分析与表达。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写观后感都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并培养我们对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开放心态。此外,通过与他人分享观后感,不仅可以交流和交流意见,还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和启示。 在众多文章中,我发现“湘江血战观后感”是非常优秀的一篇文章。它通过对时间的思考和描述,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而这篇文章则通过对时间的描绘和体悟,与读者分享了一种深沉的思考和感悟。我相信,与生活中的每个人分享这篇文章,将是一种珍贵的交流和共鸣的体验。

湘江血战观后感【篇1】

“哪怕人间炼狱,也要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渡过湘江!”这是电影中红军战士们用生命立下的誓言。83年前的他们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受伤的战士为了不拖累大家的行程,从担架上滚下来,翻入悬崖自尽。老裁缝做了一辈子的衣裳,最后与三个儿子一起战死沙场,都没来得及亲自为小儿子穿上新做的军装,戴上新做的军帽。34师师长陈树湘,用最后的力量,与国民党战斗到底,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最后连肠子都被打穿了。他亲自扯断了肠子,英勇牺牲。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这跟革命战士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呢?他们吃了这么多的苦,受了这么多的罪都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到底,永不言弃。我们为何不能坚持到底,而要因为一点点的小困难就半途而废呢?我们更应该像他们一样,懂得团结,乐于奉献。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比如:讲文明,不乱扔垃圾,爱护花草树木,坐公交车时主动给老人让个座,参加一些志愿活动等等,这都是在为社会出一份力。

湘江血战观后感【篇2】

绛紫色天幕下踽踽前行的几匹战马,后面的青蓝身影,面前的绿水夹带着丝丝红色,被群山包围,密林间,染着路斑驳,这是我们看“血战湘江”留下的场景。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这一个个战士用鲜血铸就的,是一具具尸体所铺成,是革命战士挥洒汗血而得来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这是公...

查看详情>>
2

湘江血战观后感六篇

湘江血战观后感

湘江血战观后感【篇1】

今天下午音乐学院组织观看《血战湘江》,那悲壮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湘江之战已过去80余载,耳畔的枪炮声日渐远去。承平日久,忘战必危。电影《血战湘江》重拾现实主义的文风,如一股清流润泽眼眸,将我们拉回那个充满理想与信仰的红色年代。

很多人都知道抗战时代有一句话,“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而在广西兴安山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讲的就是红军最惨烈的一战—湘江战役。影片以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生动再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仆后继,勇于勇于牺牲的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1934年,红军长征先后突破敌人设置的在赣、粤、湘三省的一、二、三道防线后,蒋介石紧急调集26个师30万兵力,在桂北湘江地域布下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面对数倍于己,装备占优的敌人,中央红军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打通了西进的通道。确保了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大部渡过湘江,突破了封锁线,粉碎了敌人的图谋,在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红军损失惨重。经此一疫,党和红军内部对“左”的错误路线不满情绪达到高潮,最终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可以说,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最险恶的一仗。

“古湘江,水长长,英雄尸骨堆如山,堆如山。山叠嶂,水血寒,红旗飘过湘江”一曲《血战湘江》,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87年前的那个至暗时代。在凤凰嘴渡口,渡江的红军遭受敌机轰炸,机枪扫射,伤之惨重,随着第八军团渡过湘江,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也相继离开阻击阵地,担任总后卫的第五军团第34师,因掩护军委和红军主力抢渡湘江而失去了过江时机,被敌截留在湘江东岸。在桂北突围途中,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团以上干部党员会议上简单动员后,作出两条决定:“第一,寻找敌兵薄弱的地方,突围到湘江开展游击;第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进入湖南后,陈树湘率系部在江华抢渡牯子江时中弹受伤,不久落入敌手。在押送途中,趁敌不备,用手以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1935年冬,陷入国民党军重围的三十四师大部分英勇牺牲。红三十四师指战员以其巨大的代价,完成了中央军委交给他们的后卫任务,用青春热血铸就了不朽丰碑,为中国革命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血战湘江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渡过湘江,红军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将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的图谋。在此次战役中,红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警醒了不少党内高级指挥者,宣告党内“左”倾错误路线近于破产。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湘江战役结束一个多月后,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