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理想国读后感(必备10篇)

理想国读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1-05

理想国读后感(必备10篇)

2023-11-05 17:06:34

【#实用文# #理想国读后感(必备10篇)#】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写读后感的技巧与知识。阅读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还可以为我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当我们读完一篇优秀的作品后,不妨尝试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感悟表达出来。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追求真实和内心的表达,不要刻意迎合他人的期待。只有通过真实的感悟,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哲思,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希望这些写读后感的知识对你有所帮助!

理想国读后感 篇1

关于讨论个人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人和一个正义的国家无区别,“个人在自己的灵魂里具有和城邦里所发现的同样的那几种组成部分”,即欲望、激情、理智。“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也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做他本份的事情的”,而“理智既然是智慧的,是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的”,因此理智应该起领导作用。

一方面,国家正义是个人的前提,个人正义是国家正义的基础。“个人灵魂达到正义,每个人就会以其个人的正义的行为参与适合自己本分的工作,参与实现国家的正义”。

此外,柏拉图经典著作《理想国》的教育思想也极其丰富而深刻,其中女性教育的思想更是难能可贵。他认为,妇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应该有同样的教育内容,能够在同样的岗位上工作。但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也有历史局限性。

阅读柏拉图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想,要扬弃糟粕,提炼精华,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女性教育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中积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二、接受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内容;

三、男女应承担相同的职务。而局限性表现在:

一、平等教育的阶级局限;

二、女性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妇女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处于劣势。柏拉图的妇女教育思想对推动中国妇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促进平等教育权利的推进首当其冲。柏拉图认为,男人和女人有同样的天赋,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深化男女平等权利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国家应加大对贫困女童教育的投入。

其二,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也不可小觑。柏拉图认为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女性可以与男性承担相同的职务。

我国政府在就业过程中应加强政策引导,减少性别差异的影响。最后,我国应当提高性别平等意识。柏拉图认为,男女的禀赋应该是一样的,教育的方法、内容和目的应该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女性。

大众传媒要利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提高公众的性别平等意识,逐步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理想国读后感 篇2

摘要:《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柏拉图认为正义可以将拥有智慧的统治者,充满勇敢的保卫者和具有节制的劳动者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至善至美的理想王国!

他积极地揭示了理想国家是一种精神追求。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追求哲学家洞穴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国,这也是我选择阅读《理想国》这本著作的主要原因。或许我对于理想国的理解是狭隘的,以至于翻看这本书时有点意外。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让我有点不适应。

由于各种原因,我只通览了某些章节。所以以下的读后感大多还是参考别人的成果。望老师谅解。

将来,我会抽出时间读这本书,因为它能给我带来许多新的想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是整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流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柏拉图学派的影子。

在后来的哲学家和**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黑格尔给他这样的评价——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时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一些哲学史学家甚至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对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为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

《理想国》在第一卷,提出正义的定义是什么和正义是否对人类有益这两个问题。在第一卷的结尾,柏拉图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捍卫正义。在《共和国》第二、四卷中,柏拉图将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进行了从小到大的比较,将正义从个人视角上升到国家视角,逐渐升华其意义,使辩论气氛更加严肃庄重。

为了论证国家正义,柏拉图首先回答了“什么是正义”。然后再论证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在第八卷和第九卷中,柏拉图讨论了哪个更有利于正义或不正义。

在这部分内容中,柏拉图从与理想政体相对应的四种政体出**证了在这四种政体之下的四种不同类型的公民。最后得出结论:书中正义的灵魂是在理性的支配下,三者之间是和谐的。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感到幸福。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正义究竟是什么呢?在《理想国》的开篇,我们就读到了一些很熟悉的论断。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在书中借由苏格拉底之口,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

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如此种种的说法,柏拉图都通过苏格拉底一一的进行了反驳,拿了人家的东西归还,这不是正义。

因为,我们不能把东西还给疯子,而且“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在任何**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他的反驳节节逼近,让人无以招架,而不得不承认他们所说的并不是正义。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一种智慧,而不正义是一种愚昧”。对于国家来说,不正义将“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互相敌对”,而对于个人来说,就将使人“自我矛盾,自相冲突,拿不出主见,不能行动。”同时“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

”因而过正义的生活一定胜于不正义的生活。由此可见,柏拉图关于国家的正义是国家中的每个人,根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做相应的事情,即各司其职,各司其职。

《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我国古贤孟子在孔子“内圣”基础上开出了“外王”的理论。

他认为国家元首必须是道德领袖,如古代的尧舜。佛教也认为,最好的人间制度是转轮圣王用“十善”治理国家。这些先贤都认为天下最好的制度是圣人治下的制度。

因此,柏拉图也认为只由哲学家作为统治者,才能强制执行。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利用社会资源,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国家才会最为强盛而和谐。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是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三个阶级组成:统治者、国民保卫者和普通工人。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这就是哲学王的思想。

“除非哲学家当上国家的国王,或者说目前统治我们这个国家的国王,王子们都具有哲学家的那种认真和严肃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结为一体,并坚决地请那些只安于两者之一的无为之辈统统靠边站,我想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得见天日的可能性,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无宁日。”而作为国家的保卫者,就是应该为国家或城邦尽职尽责,守卫国家。他们应当是勇敢的。

国家的保卫者“没有必要拥有私人的土地或其他财产,因为他们的报酬来自国内的人民,他们的事物也是人民给的,他们不该有私人的花消,我们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地像个保护者的样子!”作为一个劳动者,他应该也是节制的,节制与智慧和勇敢不同,智慧属于统治者,勇敢属于保卫者,而节制却是“贯穿到全体公民,把无论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中是,也不论在智力上,人数上还是经济上最强的、最弱的和半强半弱的人都协调起来,形成完美的和谐”。 劳动者,保卫者,统治者三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同时,又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正义可以将拥有智慧的统治者,充满勇敢的保卫者和具有节制的劳动者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至善至美的理想王国!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从正面揭示了理想国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这是人们在精神上给予现实世界的一件漂亮的衣服。包装精美。但是,从头到尾,苏格拉底与友人只是一味在没完没了的争辩,丝毫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去实现它。

只为争取精神上的一种释放。在另一个层面上,是智慧的追求。其实,在精神上,我们已经到达了理想的彼岸,而且不停地对这个王国进行无止境的修葺。

而现实中,我们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彼岸的。因为它是随着精神上的转变而不断地催促我们加上努力与时间去实现,当我们完成一项的同时,心中的必会涌现另一项,那么你又会再次加上努力与时间去实现,无终止地追求。也许处于战争的人们心中的理想国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但当他们走进安定和平的殿堂时,他们却不慌不忙地寻找着小康之路;当他们达到和谐小康的刹那,他们的心已经朝向与柏拉图口中拥有公共妇女,公共儿童,公共教育的理想世界相似的共产主义。

此外,柏拉图还提出了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并用三个著名的隐喻来解释他的思想。他认为每一类失望都有其共同的特性。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有了善的理念。

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

我们生来就接受前人所接受的,也接受他们所接受的。同时,我们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安排,接受一切给予。因为这样,我们的世界是极其简单的,我们不需要了解或了解外部世界。

我们可以在这个祖祖辈辈居住过的小洞穴里,对着那面祖祖辈辈仰视过的白墙,做着祖祖辈辈一样的梦,同时还骄傲地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全部。任何外部世界都是虚无的,只有这里才是世界的中心。然而,外部世界一直存在,它并没有因为我们对洞穴光影的崇拜而消失。

总有一天,洞穴里的一个勇敢的人会打破旧锁链,探索未知的外部世界。毫无疑问,那些知到真相的人是勇敢和伟大的。可是却不能因此而指责留在洞穴的人们,他们只不过是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

在无知面前,恐惧占了上风。人类最大的恐惧是不确定,而这种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一个未知的世界。人们尽管知道了事实的真相,也不愿意去接受,而是保持着世代的习惯,对这光影顶礼膜拜。

我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精神实质的理解只是蜻蜓点水,思想还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因此只能道听途说,只言片语。不禁感叹“巨著之所以为巨著”!

理想国读后感 篇3

《理想国》的作者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这本书描绘了柏拉图梦想中的城邦的美好蓝图,贯彻了他的政治、教育、哲学领域的基本思想,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好好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古希腊的城邦社会,了解伟大哲学家的治国思想,不断思考这些思想的治慧。这部名著对于我们研究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帮助。

刚读完这本书,我们不谈深奥的哲学,但柏拉图的写作方法和对问题的研究方法让我感触良多。他用问答的方法,整本书的内容是几个人长时间交谈的内容。主人公是另一位位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还有其他几个人是他的朋友。这些交谈都是柏拉图虚构的,他借用了老师的大名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也是对已故老师的敬爱,但是读起来就像是真的一样,这无疑体现出了柏拉图准确的对人们语言的把握能力。

采用问答式的写法也使文章内容更加形象化,让高深的哲学原理成了众人交谈的话语,而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这让读者理解起来更快。但是这种写法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增加了文章的内容,人们的思路、态度、辩论的焦点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变化,难以捉摸,而且很多不是重点的对话比较难懂会让读者误以为是重点。所以到了书的后期,内容越来越难以理解,作者也变换了写法,更多的是苏格拉底在唱“独角戏”,其他人只是陪衬罢了。

柏拉图的问题研究方法是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辩论,弥补对方的不足,发现对方的问题,用问答的方法推断问题的答案,这也是他所说的一种辩证法。这种相互讨论的方法在我们目前的学习过程中非常有用,因为人们总是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这可以极大地激发讨论者的思维和想象力。柏拉图也善于运用比喻这个思维工具,这个巧妙的工具可以让一个难懂的问题一下子变得易于理解,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比喻恰当。

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了,《理想国》一共有十卷,都没有标题,谈论的话题经常变化,内容看起来比较复杂,所以先对每一卷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第一卷主要辩论了什么是正义。第二章比较了正义与非正义,然后苏格拉底论述了城邦的构成和基本的教育理念。

第三卷主要讲了教育的两个方面。第四卷苏格拉底分别对国家和个人的正义做了说明。第五章讨论了男性和女性、城邦的善、哲学家和信仰理论。

第六卷讲了哲学家(统治者),以及哲学和两个世界。第七卷主要论述两个世界的哲学理论及其教育。第八卷讲了四种政治制度。

第九卷主要论述四大政治体系中的暴君、三个灵魂方面的暴君和三种人。

第十卷讲的是三种技能和三个层次的理解。最后,柏拉图分析了人类灵魂的善与恶。

《理想国》是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学说,是一部“正义论”,自始至终正义一直是这本书的主线,所以其中所有复杂的内容都是为这条主线服务。我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柏拉图的哲学世界观,即两个世界理论。其次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主要是维权者和哲学王的教育。

最后就是正义本身,国家和个人的类型,善与恶。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安排。事实上,它们都是一个整体,不能分离。我的感知也分为这些部分。柏拉图总是用两个方面的对比来研究上述部分,比如正义与非正义,好与坏,善与恶。

首先,柏拉图的世界观将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在第七卷的开头,柏拉图用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说明这个想法。另外,在

五、六、十卷对这个理论都有阐述。在柏拉图看来,人对事物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事物知,即无知;二是信仰,即相信事物的存在;三是知识,即对事物有本质的理解。信仰介于存在与缺席之间,只能沉溺于美的表象,看不到美本身。

三种情况对应三种人。大多数人,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学习者,都处在信样的阶段。我们不断地追求真理,但我们不能揭开事物的面纱去看真理。在两个世界里,我们只能看到可见的世界,只有真实事物的反映,只有聪明的(哲学家)才能理解可知的世界。柏拉图所说的最高的善,就是太阳,是光,是将事物的信息传达到我们眼中的媒介,“这个给予感知的对象以真理,给予感知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形式”,那么可知空气能传播声音,空气也是一种善。

信仰可以分为看法和想象,真理可以分为知识和思想,我们追求的是世界的真理,而不是表象。世界的真相总是稳定的,外表总是变化的,并且不断地迷惑着人们。所以柏拉图谈到了使用、制造和模仿三种技能。其中,运用就诗人识事物的本质,而模仿只是诗人、画家等事物外观的主观再现。对外表的模仿更让公众困惑,所以柏拉图显然看不起这样的人。

比如现在,摄影师也属于这种人。他们有时会恶意发布一些虚假或片面的照片,让人们远离事件真相。

所以,可知世界是好的,善的,可见世界是不好的,不善的。可见世界的虚假形象严重迷惑了人们,是恶的。两个世界的理论是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到达实在的世界呢?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到达。那么怎么成为哲学家呢?柏拉图认为必须通过良好的教育。

接下来说的就是柏拉图的教育观,柏拉图认为理想中的国家应该由三种人构成:第一种是城邦的供养者,占了大多数,即平民阶层,从事生产工作。第二种是城邦的保卫者,即武士阶层,士兵。

第三类人最少,称为守护者,即统治阶级,由哲学之王掌握。柏拉图主要讲了对士兵和哲学家的教育,对平民的教育包括在士兵教育中。

先要说明的是,柏拉图是个完美主义者。关于基础教育(对士兵平民的教育),柏拉图讲了两个重要科目:音乐、体育。

对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柏拉图认为必须使用真实、美好,不能有一点丑恶的教材。比如对于神话故事,神做的是都是善良的,因为神就是正义的化身,虚假不合理的神话故事就要抛弃,悲剧诗人等“模仿者”就特别擅长写这种故事。但模仿者也不是一无是处,简单高尚的作品就是好教材。

对于音乐作品也是如此的“挑剔”,柏拉图甚至对乐器也有选择。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是保卫者们必不可少的,城邦的每个人都要从小接受这两种教育,然后挑选出优秀者作为保卫者。音乐对灵魂有益,体育对身体有益,简单质朴的音乐训练会促成灵魂的节制,简单的身体训练则会促成健康。

两方面相互制约,一个人缺少音乐会变得野蛮而残暴,缺少体育会变得软弱而柔顺。身体和灵魂两方面同时成长,确实是最合理的教育方式。

然后是高级教育,即是对哲学家的教育,为了了解可知世界所附加给更优秀者的教育。是三个科目:数学、几何学、天文学。

柏拉图认为这三个学科可以研究到永恒不变事物的本质,以及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几何学分为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天文学就是运动旋转的立体几何。“我们应该将天空中的天体用做帮助我们学习类似其他事物的模型”,这句话可以看出柏拉图应用学科的一个方法。而辩证法,被他称为所有学科的尖顶,是寻找可知世界的最有力的法宝。

一个可以作为统治者的哲学家,必须善于理解,豁达大度,热爱真理、正义、勇敢、节制,这可以看作是最完美的人。

有了受到了合理教育的国民,柏拉图就可以实现他的正义,他的理想国了。

关于正义和政治制度,柏拉图在第四卷和第八卷有精彩的描述,这是《理想国》最核心的内容。所谓正义,存在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国家的正义,就是上述三种人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干涉其他事情,各司其职,做天生适合他的事业。用三个特征概括,就是:

智慧、勇敢、节制。智慧代表哲学王,勇敢代表保护者,节制则适用于所有人,是对所有恶的、不正义事物的节制。而个人的正义的定义,来自于国家的正义,相对应的,人的灵魂有三个特征:

理性、激情、欲望。人们通过理性的思考,运用激情这个工具,去实现合理的欲望,抵制不好的欲望,我觉得这样的人就是正义的人。理性对应城邦的统治者,激情和欲望对应子民,这样的国家就是理想国。

第八卷柏拉图从好到坏列举了当时四种政治制度,分别是荣誉制度,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和对应的四种人。理想国制度如果一人统治被称为王政,多人统治被称为贵族制。荣誉制由理想国演变而来,原因是教育的恶化,人们变得“无知”,过分追求荣誉。

寡头制来自荣誉制,人们嗜钱如命,极其吝啬,有着最大的“恶”,即为了获得金钱,人民的所有财产可以随意买卖,价格随意,从而人们不再从事本职工作,这就是最大的恶。贫富差距悬殊,爆发穷人的革命,从而产生民主制。民主制所追求的也就是毁灭它的,自由。

这里的自由不同于现在的自由,指的是随心所欲做任何事,所以人民放纵自己的欲望,一些人同流合污,势力壮大,于是产生了僭主。僭主制是最恶最集权的制度,僭主是最不正义的人,同时也是最可怜的人。

这五种制度放在现在,在现代的社会里也能找到相似之处。现在我们的国家当然远远达不到理想国的程度,而和剩下的四种不良制度都有联系。特别是寡头制与民主制,比如说对金钱的热爱,高价买卖任何东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断地转行,不良的教育制度。

人们追求虚假的恶劣的自由,而不知道自由是以不危害他人为前提做任何事,从而放纵丑陋的欲望,社会杂乱不堪,充斥着各种人,各种思想,人们根本分辨不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很多人陷入不健康的漩涡里不能自拔。我认为可以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最后,我心目中的理想国,以及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办法是这样的。首先我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讲的最核心的观点不是关于国家和政治制度,而是个人的灵魂净化,即实现个人的正义,再涉及整个社会的正义。在这本书的很多地方,特别是在最后一卷着重讨论了人的灵魂。

所以我的观点是,目前的核心应该是教育问题。因为教育可以密切地关系到每一个人,重点是在每一个人的小时候,可塑性最高的时候影响整个人。我们要按照柏拉图的教育观点,着重从身体和思想两方面培养中小学生,可是现实呢?

应试教育从很小就开始恶化孩子们的心灵。人的灵魂中的欲望部分,分为善与恶两部分,赞扬善的,去除恶的,就是柏拉图关于灵魂的大致观点。现在的教育一定要注意防范社会中各种丑恶现象对孩子们的影响,培养良好的习惯,具有分辨好坏的能力。

关于高等教育,不应该只注重技巧性、职业性的教育,就像柏拉图所说的在洞穴里熟记过往影像的顺序,预言后面的影像。这样很难培养出能看到事物本质的,有创造力的人才,所以要开展各种激发学生抽象思维活动的教育。学科方面除了数学,几何学等,我觉得基础的语言学,逻辑学,哲学也很有必要,哲学一定要博采众长。

国家社会制度方面,当然民主制度是必须的了,现在的民主制度已经不是柏拉图所说的那种毫无节制的了。不过选举的时候应该让像“哲学家”的人当选,有人批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个人独裁制度,这种批评是不合理的,因为柏拉图的“哲学王”代表着一种最好的,最正义,最关心人民的统治阶级。放在任何时代都是这样。

在社会平民方面,人们最好能做好本职工作,各司其职,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向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正义、善的、好的东西,都可以理解为利益。给需要某方面利益的人好处就是正义的,前提是这种利益没有对自己的其他方面,对他人,对社会有副作用。合理工作、劳动就是最大限度的创造利益,创造正义。

由于人们需要他人帮助,以及对他人的天生的同情心和别的情感,天生的对美的追求,对丑的讨厌,所以我们不仅要满足自己的利益,也要努力满足他人的利益。这就是我理解的正义的本质。

理想国读后感 篇4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完整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思想。《理想国》内容涵盖了柏拉图理想中的国家所应考虑的一切,是柏拉图在当时提出的一份治国方略,这是对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

在形式上,这位伟人运用他最擅长的对话体,以苏格拉底为世人称道的精神助产术,为我们层层剖析正义、**、教育、伦理、知识论、形而上学等等的本质;在内容上,它主要涉及柏拉图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理想,同时还涉及到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该书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可以说这个城邦是历史上“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理想国》苏格拉底讨论“什么是正义”,人们对“正义”提出了多种解释。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讲真话、欠债还钱;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帮助朋友,损害敌人;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对上述正义观念进行了反驳,系统陈述了自己的正义观。柏拉图的正义分为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

然而,无论是个人正义还是国家正义都属于正义概念的形象,这是对正义概念的描述,而不是正义概念本身。

个体正义反应了人类灵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人类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组成。理性是灵魂的最高原则;欲望是人类罪恶的根源;虽然激情也给予动物,但它可以通过理性的引导成为人类的一部分。

理性是人类灵魂的本性。只有理性才能穿透虚幻的世界去追求真实的世界。它是人们发现的能够产生真正幸福和真正幸福的对象。其中,理性的品质是智慧,激情的品质是勇气,欲望的需求是适度的。当理性在灵魂中起主导作用时,激情帮助理性控制欲望,欲望可以被控制,正义就实现了。

柏拉图的国家正义是基于三个层次的划分:统治者,助手(战士)和被统治者。统治者,即哲学之王,等于人类灵魂的理性部分,帮助者等于激情部分,被统治者也是欲望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灵魂的三个部分是一样的。

统治者最重要的品质是智慧,至少是因为外来事物的影响。帮手的特点是勇敢。战士需要勇敢来保卫国家和统治者的任何决定。相对于护卫者阶层而言,被统治者则既不智慧也不勇敢,这也是他们成为被统治者的原因,国家对他们最大的要求就是节制,这种节制就是服从统治者,安于自己的工作,不存非分之想。

柏拉图的国家正义是一种政治权利的配置,一种应得的状态,也就是说,每各人都应该得到他们应得的。大家各司其职,安分守己,形成“天下为公”的理想国家,老有所福,有国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每个人都只能做自己的事而不是打扰别人。

柏拉图在书中提到“神在制造你们时,在那些适合做统治者身上放了金子,在助手们身上放上了银子,而在农夫与工人身上放上了铜和铁”。由此可见,柏拉图社会的本质是封建贵族掌权的奴隶制社会。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

人与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不可否认,柏拉图是一个有着深远创新眼光的智者。然而,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理想国》中柏拉图十分重视教育,卢梭认为柏拉图是对教育认识最深刻的人。《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唯一需要做好的就是教育,即通过民主和体育培养优秀公民。

通过教育使非正义者变成正义者。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理想国》中很重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柏拉图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接受**的教育和体育,没有一个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爱、智慧和激情这两部分适当地协调起来,才能达到和谐。他还提出要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研究。特别重视辩证法的学习。

《理想国》中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图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应学习的内容都做了规划。他认为,先用五年的时间学习辩证法和体操训练,然后用十五年的时间到“地洞”里接受考验,积累经验,到五十岁以上,那些通过了的优秀的人还要接受最后的考验,要求他们讲灵魂的目光转移向上方,注视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这时候他们会看见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剩下的岁月里他们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走上统治者的岗位。

柏拉图的共产主义制度主要针对君主和战士,而不是生产者,因为生产者有欲望。禁欲是使统治者和武士摆脱私产的影响。否则公权私用,容易产生权力变异。

《理想国》中对国家政体更迭的论述堪为全书经典。柏拉图用精确的语言解释了政治制度的演变。从贵族政治向僭越政治一步一步演变过程讲述,带我们了解了政体间的不同。

在苏格拉底的心目中,国家政制一共有五类,1.贵族政制(理想国)2.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荣誉政治)3.

寡头统治和少数派统治有许多弊端。四。民主与寡头政制是对立的。5.

僭主政制。由于贵族制度统治者内在素质的下降,爱好战争的人占据了统治者的位置,贵族制度向荣誉制度转变。 爱好荣誉,在自制力越来越弱的城邦风气中,很容易就会接着转变为爱好财富,这样,这个城邦的政治体制就由荣誉政制进一步转向寡头政治了。

寡头政制的特点或缺点是,城邦统治者的选举具有最低限度的财产获取机制。在这样的城邦中,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人们贪得无厌地追求最大可能的财富,就会使寡头政制进一步滑向民主政制(民主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不是一个褒义词),到了最后,“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极端的自由,很快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极端的奴役。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穷人有自己的领袖。这些领导人逐渐发展成暴君,走向**。

寡头政制和民主政制的弊端是本书重点的部分,在末尾讨论了由民主制是如何产生出僭主政制的,以及僭主政制的本质:“僭主是杀父之徒,是老人的凶恶的照料者”。

此外,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离的。

柏拉图强调了意义与理性的区别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觉只能理解外部世界及其阴影,只有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理解思想。理性阶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握最高的理念,得到真正的理性认识。

猜测和信仰不是知识,是意见。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柏拉图的著名的“洞穴”比喻,苏格拉底在这里用洞穴比喻可见世界,洞穴外的景象比喻可知世界。

二者一切的**则是“光”——“善的理念”。一旦到达可知世界,把握善的理念,那么,当他再回到可见世界,他就能够洞明世事,更能够将事务处理得得心应手。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

因此,只有解开人们灵魂的枷锁,让他们更上一层楼,才能更好地为城市服务。那些勇于负责的哲学家能够成为城邦的统治者,而且必须成为城邦的统治者——因为城邦对他们寄予重托,给了他们最好的教育。柏拉图指出,在一个公正的国家里,哲学家应该为王,以责任治国。

《理想国》一书语言优美,极富文学价值。因此,我们不仅可以在问答、定义、反驳的过程中锻炼哲学思维的能力,还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作为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学说,终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传播真理。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很多闪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但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在我们从错误知识走向正确知识之前,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处于无知的状态”。

理想国读后感 篇5

标题 《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163…… 更多相关 《理想国》读后感《水煮三国》读后感想《雪国》读后感《理想和兴趣》读后感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读后感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所谓乌托邦,是柏拉图推想出来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民警卫队和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层组成。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

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很好的表现,但什么是正义?面对这个看似深入人心的字眼,柏拉图首先进行了深入的**。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 ……

理想国读后感 篇6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的三位哲学家。他一生写了很多东西。公元前4世纪问世的《理想国》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西方乌托邦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描述的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是对美好却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子虚乌有,无所寄托,即乌有之乡。在乌托邦思想方面,东西方古代文化探索形成了经典著作。东方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礼记》,西方有《理想国》、《乌托邦》等。

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的不同,东西方的乌托邦思想也不尽相同。如《礼记》“大同社会”推崇德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而《理想国》重视智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神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

作为西方的乌托邦经典之作《理想国》历来是众多学科所列的经典,是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哲学、政治、伦理学、教育学、文学等许多学科因其博大精深的内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渊源。一本著作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必定有其独到之处。

于是我带着对乌托邦的向往,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开始了《理想国》之旅……

《理想国》是柏拉图基于一种对希腊政治危机的现实关切而提出的从个人到社会的第一救国方案。对社会未来的憧憬必然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当时,哲学等高等教育只面向贵族和少数自由人。在柏拉图看来,所谓的民主选举无疑需要一大群盲人来决定走哪条路。对于人民的愚蠢,柏拉图倒也没有感到十分愤怒,因为在他看来,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只要安守本份就行,智能本不是属于他们的,而民主制却让多数无知的人决定城邦和公民的命运,这使他不得不对民主制度产生反感。当然,柏拉图通过自己的哲学思考,提出了理想国家的理念。

《理想国》以问答的对话形式写成,此乃柏拉图著作一贯风格。对话充满了诗意、神话、隐喻、戏剧性和想象力。它充满了假设、归纳、演绎等辩证思维,反映了思想的碰撞和引人入胜。其中,通过心理助产的方法,层层设问,循序渐进地指导,找到答案,最后把重点讲清楚。

这种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当今的启蒙教育中,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我在一开始读的时候,把握不到主旨,总感觉思维在不同说话者之间不断地跳跃,后来才逐步进入柏拉图所设定的思路中。

其实书中的每一卷都有一个主题,如第一卷叙述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关于“正义”问题的一场讨论;第二卷从个人的正义转入城邦的正义,引出城邦的定义并提出建立一个城邦需要什么人;第三卷讨论城邦中谁当统治者,人们如何划分等级以及实行共产同住的问题等等。在当今的现实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以案例教学和无领导讨论的形式来讨论问题。通过不断的讨论和频繁的提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是《理想国》对世人的众多贡献之一。

在这本书的开篇,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是由对于人生的闲谈转到了对于“正义”的研讨上的。克法洛斯提出了对正义的三个看法:1. 正义就是欠债还钱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 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

另一方面,无论正义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福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公正的人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各种好处,而公正的人往往遭受损失,所以不公正的生活是幸福的,而公正的生活是不幸的。苏格拉底认为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但他没有给那些反对者令人信服的证据。

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可以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这里的小字是对个人正义的隐喻,大字是对城邦正义的隐喻。

苏格拉底的意思是,首先讨论城邦的正义,然后找出城邦的正义是什么,然后再看看个人是否有同样的正义。在知道个人的正义是什么之后,我们就能回答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福的。

为了找到正义的本质,苏格拉底和赛勒斯想用他们的斯想铸造一个幸福的典范,一个幸福的国家。因为他们认为秩序完美的国家是最公正的地方。然后在这个正义最多的地方会很容易找出正义的本质。

铸造城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在理念里也是一样。首先,衣食住行的需要决定了城邦离不开农民、瓦工和织布工。随着市场的产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佣工。

吃饱喝足之后,为了不成为一个猪的城邦,我们需要奢侈品和艺术品供应商、医生、法官等。为了生存,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产品,所以生产者是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是人们不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能,所以一个人最好固定地做一件事。

关于统治者,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王”思想:“除非,在他们的城邦里,哲学家们被授予王权,或者我们现在称为国王和寡头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哲学家;除非政治权利和哲学二者合而为一,除非这样的事发生,我亲爱的格劳孔,否则的话,将永无宁日”其实也就说,统治者应该是个哲学家,或者说哲学家应该成为统治者,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在塑造一个理想的城邦之后,我们可以从完美的城邦中找到正义。正义其实就是使勇敢、智慧和节制各自处在各自所应在的地方的那种美德。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正义。只有三个人都能得到公正。

实际上是说,城邦内除了哲学家之外,不论是武士、商人还是政客都不存在具有“正义”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最多只具有三者中的一种美德,而且因为如此,他们有着将自己所具有的美德扩大化的那种趋势——比如说,武士趋于更加勇敢和激情,商人趋于更加精确的算计,政客趋于对于权术更加娴熟的掌握。因此,这些人骨子里渴望的是暴政是不正义。

除了正义的讨论,城邦的铸造,《理想国》还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他为共和国制定的许多规则、仪式和道德并没有成为法律,而是希望通过从小的教育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

“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歌中塑造好的形象,监督其他艺术家,禁止描绘邪恶和卑鄙的灵魂。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城邦的守护者能够远离罪恶的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影响。从孩提时代起,它们就与美和理性融为一体。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理想国》传达了他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主张统治阶级在维护“秩序”的借口下,可以采取一切措施无情镇压一切“犯上作乱”的人,主张推行文化专制主义,鼓励相互告密,恐怖统治。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在这个理想的城邦里,人们被分为三类:掌握哲学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级和广大的平民奴隶。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掌握在哲学家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智慧和能力保护国家的人,也必须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勇敢的战士应该努力维护城市的安全和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在所有制上,柏拉图理想国的根本特征是财产原则上属于国家,即属于整个统治阶级所有,但是统治阶级的个别成员是不允许拥有私人财产的。

他指出,理想国的至关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统治阶级应以国家的利益为自己的至上利益,过一种简朴的禁欲主义式的生活,他们除了最简陋的必需的生活资料外,不允许占有任何私有财产。告诫统治阶级要警惕金银财富对人灵魂的玷污,否则国内会滋生仇恨激化矛盾而导致国家的覆灭。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知识理性及相关的教育、智慧和科学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柏拉图认为,“至善”是一切知识的根源,同时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本质的创造者,教育成为实现理想国、培养下一代统治阶级维持理想国的重要手段。在柏拉图看来,单纯凭借立法,而不主要凭借教育,想要实现理想国是不可能的。强调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是抓教育。

同时教育应该是终身进行的,统治阶级从开始就要重视胎教,教育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数学、体育、军事、天文学等。在这个正义的理想国里,哲学家从事教化,在柏拉图看来,他们需要使护国者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为其没有报酬的伟大而感到自豪。他们不可以听靡靡之音,以免沉醉下去之后失去刚强;他们不可以吃甜食,因为这对身体健康不利;他们不可以听吟唱世界不公的诗句,防止他们因此失去了信心和坚持。

而哲学家所做的,就是阻碍那些东西进入城邦。柏拉图曾谈过,如果有诗人要进入这个城邦,哲学家会尊敬他,为其涂上光荣的橄榄油,送上不少名贵的礼物,却不允许他进入,恳求他到其它城邦去展示他的诗才。哲学家负起教授护国者音乐和体育的责任,因为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

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要是国家的栋梁除了搞体操训练外,其他方面别无用心,结果会怎样呢?对于学习科研从来没有尝试,对于辩论推理更是一窍不通,他心灵深处可能存在的爱智之火光难道不会变得暗淡微弱吗?

由于心灵没有得到启发和培育,感觉接受能力没有得到磨练,他会变得耳不聪目不明;要是一个人纵情乐曲,让各种曲调唱腔醍醐灌顶似地,把耳朵当作漏斗,注入心灵深处,假使他全部时间都沉溺于丝弦杂奏歌声婉转之间,初则激情部分像铁似的由粗硬变得柔软,可以制成有用的器具。倘若他这样继续下去,象着了魔似的,不能适可而止,他就开始融入了,液化了,分解了。结果激情就会烟消云散,使他萎靡不振,成为一个软弱的战士。

除了这些,哲学家必须从所有护卫者里选择那些在我们观察中显得最愿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而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国家的事,而且会密切留意各护国者的态度,随时考察他们,看他们是否能终身保持这种护卫国家的信念,是否既非魔术又非武力所能于不知不觉之间使他们放弃为国尽力的信念的。在哲学家的教育下,国家保护者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国家管理者。适量的音乐和体育训练,坚其意志,强其筋体,不致使其太意气用事,或者面对敌人时柔弱无力。

因此可以说,他们拥有专门保护国家的技巧。

大众在这个社会中是怎样的呢?护国者既然安份地做自己保护工作,同样地,大众应该做他们应做的事。智能是与他们无缘的,因此他们要服从哲学家和护国者的指导,做一只乖乖的国家螺丝,做好本份,应修鞋的就修鞋,应种田的就种田,国家制度以及他们的个人利益,哲学家会作好安排,并宣称这是最正义的,最适当的,用句古希腊的话说就是:

最自然的。当然,这只是哲学家眼中最自然的,但作为一个公民,他是否会觉得这是自然的呢?──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护国者得到体育和音乐之类的教育,人民却只得各安本份,他们只能学习各种各样技术──例如种田修鞋,然而却对智能一无所知,甚至连接触到智能的机会都没有,除非是被哲人看重的。他们不知道自由,不知道个性,不知道人生存的意义,却在所谓正义的安于本份下庸庸碌碌地工作、结婚、生子、死亡。

柏拉图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终身教育”这些思想无疑是正确的、积极的,甚至是天才的,但是他的教育观念仅仅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仅仅是为奴隶主贵族的集权制服务的。柏拉图《理想国》的内容丝毫未提及个人的权利或对个人的尊重,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都被漠视,人只是任由统治者支配摆布的工具。柏拉图觉得:

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东西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的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被压制的。

理想国读后感 篇7

关于《理想国》

前些日子,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地看完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晦涩绚烂甚至近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便有了这份读后感想。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一个疯子的自说自话。这样的观点未免过于激进,缺乏看待历史的客观公正性,但从事物本质外化的多样性即矛盾的多种表现形式来看,此言又非全然胡说八道。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通过苏格拉底与其他人丰富多彩的对话,向后代展示了一个完美而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理想国家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国家。围绕这个目标,柏拉图很快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理想化了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和一切,从城邦到市民,从上到下,从大到小。这本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它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力丰富,论述精辟,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

”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亚里士多德创造了一个学科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意识形态就是知识的综合,是所有分支的源泉。

那么,究竟什么是理想国呢?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并让人热血沸腾无限神往的国度,秩序井然,至善至美。这个国家应该由三个阶级组成:立法统治者、国民警卫队和普通劳动人民。

在一个理想的国家,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

共和国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公正的国家和一个完美的城邦。围绕着这个目的,柏拉图在一开始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

什么是正义?这是《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柏拉图通过对正义具体而微的讨论首先在我们脑海中架构出某些理念的轮廓及约束,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一个好城邦应该有勇气、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要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首先要管好自己,内部秩序井然有序,对自己要友好。”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理想国》的意义在于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这部作品中,柏拉图将讨论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他以城邦正义为铺垫和类比,然后用大量的空间来展示和描述理想的城邦。柏拉图的证明方式给后人一个暗示,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除了个人正义,还有城邦正义,或者说是国家制度的正义。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整个故事充满了哲学智慧,充满了政治思想的精髓,反映了柏拉图一生的理想。然而,我们必须提醒自己,共和国是一个崇高的谎言。

这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理想国”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就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国”本没有真假之分。

如果我们非要同“理想国”当真了,那么就会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发现整个《理想国》到处都是问题,而且都是一些“低级错误”。况且柏拉图本人也从来没有使用过“理想”一词,而且古希腊语汇中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理想”概念,柏拉图式的古典政治哲学关注得更多的是现实而非理想。尽管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明确地宣称,“理想国”的各项(法律)措施不仅可能,而且对于城邦也是最好的,因为它是“根据自然”而建立起来的。

但书中处处自相矛盾的说法,早已经摆明,那不过是半真半假、亦真亦假的高贵谎言。苏格拉底把高于真假之分的高贵谎言叫做“范式”(paradeigma),或者说苏格拉底逐渐从高贵的谎言过渡到了“范式”之上。我们必须从“范式”这一维度来看待苏格拉底的“理想国”。

那么什么是“范式”?在古希腊语中,它有许多含义,如例子、麻烦、模型、样本、先例、训诫或训诫。在苏格拉底那里,他的“理想国”这一“范式”也具有双重性质:

在天上是模型,在地上是鉴诫;或者说在天上乃是美好的模式,搬到地上则要出问题,会变成一种反面的镜鉴——天尊地卑的等级秩序需要截然有分:天上才有的,就不能在地上去找、更不能去建,否则就是僭越。苏格拉底明确地说,他们寻求正义本身是什么样子,以及完美的人一旦产生,会是什么样子,其目的正是“为了找到一种范式”,以此来判断正义与否和幸福与否,而并不是要表明那些东西有可能产生。

大概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理想国)就是不好的。

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见仁善的本质,如同心底处处潜藏着仁慈,虽时常杳渺飘忽不可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

“范式”是灵魂的灯塔,完美无瑕的存在,一近乎于信仰,但它不能是生活的目标,或者说人生的目标。虚无是绝望的诱因,“范式”作为理念中绝无仅有的存在,它美丽、炫目、诱人,同时又虚妄、无情、决绝。如果我们贫穷,一辈子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国家的蓝图,那最终将是仇恨、绝望和麻木。

《理想国》是唯心而在的,柏拉图对世界的态度如同他看待海市蜃楼,他坚持先有虚无的存在然后有可以捉摸现实。但《理想国》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柏拉图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他不过是提示我们,没有所谓的绝对正确,一切还需要继续的探索和研究。

就像共和国的末日一样:让我们永远坚持上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就能得到我们自己和上帝的爱,无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死后得到报答。

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理想国读后感 篇8

古今中外,众多书籍经过岁月的考验,有些被历史的微尘所湮没,而另一些则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显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属于后者。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

通过分析柏拉图著作的名称,我们可以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理想国”中“理想”二字告诉我们:这是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

一个国家可以有几个真正的纯粹哲学家,即使有这样的人,那么也有几个人能够实现真正的政治,足以帮助世界救国。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一个人、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真正的理想,否则,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会失去奋斗的方向。

而那个“国”字有说明这是一个有组织有法则的集体。政治学对国家的定义是: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一个阶级控制所有被统治阶级的机器。

”这也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柏拉图对理想国有这样一种定义:“国家兴旺,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或责任,毫无疑问那是全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要依靠各行各业的力量,各司其职,各行各业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使国家兴旺发达。

国家兴旺了,人民才会安定。”而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也曾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描绘了一幅理想国家——大同社会的画卷,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牲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五亩住宅的场地(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

别耽误了它们的繁殖时间。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

认真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开展孝敬兄长教育(序:学校,殷墟序,周庠序)。白发苍苍的老人头上背着沉重的担子不会在路上行走。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另外司马迁也曾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写道:“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这也是一种大同社会的一种写照,“门不夜关”和“道不拾遗”都成为成语形容社会安宁,风气良好。无论乌托邦和大同社会如何实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稳定。而《理想国》中对正义以及国民教育等问题的讨论最终都是为了实现理想政治,建立理想国家。

虽然中西方在古代有很大的差异,但中西方的学者和哲学家都曾考虑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然而,这个话题仍然有其不朽的价值。近代中国主张建立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际础也是一个理想的国家。我坚信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理想国的建立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但通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理想国在未来某一天或许真的会出现。

理想国读后感 篇9

既然城邦已经具有了统治者、辅助者和臣民的合理的安排,那么,要维持这种对于城邦来说最有利的安排,就需要所有人都安于这种安排,不要破坏这种安排的秩序。苏格拉底说,这就是正义——正义就是“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分内的事”, 不要干涉别人的事情。既然城邦和个人是相对应的,满足城邦利益得东西也能满足个人的利益。

因此,既然正义的城邦是利益最大的城邦,正义的人民也是最幸福的人民。结论是,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不正义的生活是不幸的。柏拉图认为,个人与城邦的关系是严格对应的。城邦的阶级对应着个人的灵魂成分,城邦的利益对应着个人的幸福,城邦的每一阶级的美德对应着人的每一部分的美德。

哲学家国王有一个特殊的地位,因为作为城邦的统治者,他拥有城邦各阶层的所有美德;同时,他的个人利益与城邦的公共利益不仅是对应关系,也是统一关系。由此可见,柏拉图的这种政治理论,至始至终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它才能够成为西方思想的先驱和基础。

理想国读后感 篇10

读《理想国》之感想

我以前从来没有读过哲学家的书,因为我总觉得他们的思想真的很难理解,给人深刻的感觉。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这种感觉依然存在,但是对哲人、对哲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理想国》是柏拉图早期思想的代表作,本书以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思维辩证,讨论了城邦形成、治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并得出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应该具备的条件。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所阐述的思想有些必然不能为现代社会所接受,甚至与现在的价值理念相背离。但是,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是公元前427-347年,其社会发展当然不能与今天相比较,其思想上的偏狭部分我们更应该看做是时代的缺陷。

分析《理想国》我们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思想。

我们在学校学到的一切知识都是现成的,都是前辈们完全学习过的。我们经常把这些知识写下来,背诵法律条文。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时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所有的实际问题都不能只靠学习理论知识和法律条文来解决。因为法律的规定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细节,在这些问题上,需要司法人员进行准确的解释和适用。

对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的解读不仅可以从字面意义上进行,还需要了解条文的立法目的和立法背景,以及某些理论产生的原因和体现的价值。

任何一个理论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也不会一下子就有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总结积累和逐渐完善的结果。因此,任何理论都必须有其自身的原因和价值取向。探索理论背后的演变过程,更有利于我们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也有利于理论的更好发展。

对于我们学习法律的人来说,法律不仅是治理社会的工具和手段,而且是一种价值观念。因此,了解法律的形成和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法律。

之前以为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样的哲学巨人,其思想一定是深奥的,与众不同的,但是看了《理想国》之后,觉得巨人也是普通人,他们谈的也是生活中的事情,考虑的也是我们都会考虑的事情,只是他们思考的比我们更加深刻。开头的时候,苏格拉底与众人辩论正义与非正义,从正义的表现到正义的定义,再到正义的本质;从“正义就是欠债还钱”到“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他们通过逻辑推理和举例说明对正义和非正义作了深刻的解读。我对他们辩论的气氛深感遗憾。辩论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认为这也是西方人热衷于辩论的历史原因。这一传统培养了他们的辩证思维。

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

在这十卷书中,柏拉图设计了一个理想国家,并通过大量论证证明了这个理想国家的优越性,对理想国家的统治作出了大量充分的假设。在这个理想的国家里,社会不是由法律规范的,而是由人们的道德维护的。柏拉图的思想显然具有共产主义的性质,即消灭私有制,一切事物都是人民共享的。

即使包括妇女和儿童的分享,这当然有着严重的原始习惯,在当今社会也未必可取。

首先,柏拉图讨论了国家出现的必要性,他称之为城邦。这个国家出现后,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谁应该治理国家?他把人分为三类:哲学家(爱智者)、赢家和爱智者。爱智者的幸福追求智慧和真理;爱胜利者的幸福追求荣誉;爱利益者的幸福追求利益。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运用其所掌握的智慧和知识治理好国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学究。他应该把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应该有政治权力。有政治权力的人应该有哲些头脑。

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柏拉图将其分为五类,并对每一种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最终的消灭进行了探讨。从贵族制度到尊荣制度,再到寡头制度,再到民主制度,再到暴政制度,每一种制度都有其必然性,但也有这种致命的缺陷。如寡头制度的权力掌握在富人手里,选举的标准是财富的多少;民主制度卸去了人们身上的束缚,带来了绝对的自由,但是又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僭主制度则会产生暴君。

这五种制度的演变正是证实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在统治者的选拔上,柏拉图认为应该要注重人的品德。他提出了人的四大美德:节制、勇气、智慧和正义。

而正义是人最高的品德,统治者一定要是正义者。他还指出,人才培养要从小抓起,注重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柏拉图提出了许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应该学习的科目、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等,以及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

柏拉图的乌托邦观涉及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如体育、音乐、绘画、诗歌、数学、军事等。在这个理想的国家,为了管理国家,培养人才,有时人们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自由。《理想国》为我们设想了一个完美的社会,然而真正地实现确实十分困难的,有点像空想共产主义。

“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纵使有神学思想的痕迹以及原始生活的陋习,但是这些并不是关注的重点。通过这本书,对我们了解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和国家政治制度的产生的基础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在柏拉图生活的时期,社会没有今天这么的发达,各种思想理念也没有今天这么成熟,但是我们还要了解这些久远的知识,因为通过对它们的学习,我们能够了解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理论的产生的基础和背景,有助于我们对其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它们。

对于法律的学习更是如此,我们不仅要学习法律条文,还要学习法律思想,法律思想产生的原因和价值取向,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法律人,而不只是一个只会照搬法律的“法律搬用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理想国读后感(系列5篇)

    发布时间:2024-02-10

    阅读是一种拓展视野的方式,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新知识。而读后感则是对书籍内容的总结和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对人类精神的影响。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作品的文案模板,这些模板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指导。今天栏目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

  • w
    2024教育理想国读后感(系列13篇)

    发布时间:2024-05-07

    教育理想国读后感 篇1  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对于任何的东西我们习惯于问的问题是:这个有什么用?真的,我在自我的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问: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在我们的这天的时代中,有没有用或许是痕量一些东西的标准,有用的将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相反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在我们这天这个时代很紧缺而资源十分不足的国家...

  • w
    理想信念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2-03

    你之前写过作品的读后感吗?读过作品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写读后感要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优秀的“理想信念读后感”是编辑对您的承诺,感谢您的使用愿我们携手前行!...

  • w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必备十一篇

    发布时间:2024-02-20

    原本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阅读可以利用书中的知识来应对困扰,读完作品后的感觉实在是令人感到心灵得到抚慰,而且触动我的层面真的有很多。你知道写读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如果你对"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感兴趣,我推荐你阅读这篇网络文章。...

  • w
    理想和兴趣读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4-01-23

    作为有追求的人,人们总是追逐着自己的理想和兴趣,这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下面我将从我的角度出发,谈谈我对理想和兴趣的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一直对自己的理想充满热情。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并不断努力去...

  • w
    理想的下午读后感经典

    发布时间:2024-02-27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情节不断深入人心,引人深思。通过读后感分享您对图书的深刻理解,今天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介绍的是“理想的下午读后感”的相关内容,为了方便日后访问请在浏览器中添加本页收藏!...

  • w
    狼国女王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2-18

    或许有些人对于作品的读后感觉会感到困难,但我相信每个人在阅读后都会受到某种触动。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写下一篇读后感,用来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希望这篇名为“狼国女王读后感”的读后感能够给您提供帮助并解决您的问题。...

  • w
    傅雷家书读后感必备10篇

    发布时间:2024-01-28

    为了让您更加方便,我已经整理了以下信息:“傅雷家书读后感”。读后感并不是简单地抄袭或复述原文内容,而是以个人体会为主,作者通过流畅的语言叙述了相关情节。阅读后写下感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