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最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汇总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把握矛盾冲突,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知识;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
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
②按照顺序叙述本故事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主学习】
二、导学案“自我检测”部分。
【合作探究】
三、看表演,听故事,归纳故事情节
开端:秦王求璧
发展:决策入琴
高潮:智斗秦王
结局:完璧归赵
四、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出使前
(一)品读3——5段
1、出使前,赵国情形如何?
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赵国君臣难以抉择,蔺相如就是在举国求才、求贤若渴的情况下出场的,这样安排为他后文智勇双全、忠心报国做下了铺垫。
2、出使前,蔺相如是什么人?
“缪贤舍人”。缪贤一语道破,“其人勇士,有智谋”,“臣尝有罪”这一段不得不叹服蔺相如胆识过人。
3、蔺相如决策的根据是什么?达不到目的是又将采用什么办法呢?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城不如,城请完璧归赵”
蔺相如:初显胆识
出使中
(二)阅读6——11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
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
“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3、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蔺相如:勇敢机智、敢于献身
4、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道歉请罪。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蔺相如:足智多谋、勇敢、不畏强暴
5、秦王两次接见蔺相如有哪些不同?这对提现蔺相如的`个人形象有什么作用?
地点
礼节
第一次
章台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第二次
廷
斋五日,设九宾礼
秦王恃强凛弱,间接烘托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个人形象。
出使后
(三)、品析12—13段
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完璧归赵”,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五、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群臣素手无策、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拓展延伸】
1、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 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
一、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时数四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一段。明确这样几点: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简介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四、教师范读第l-13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第l—2段)。
1、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
2、学生讲解,教师点拨。
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六、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
1、指导学生自读3—5段。
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
明确: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意思是: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④关于和氏壁的来历,教师可以扼要补充。(请见《韩非子·和氏》)⑤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
3、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明确:①“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②“臣请完壁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按1989年高考题第12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意。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使动用法。⑤“王必无人”中的“必”,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③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⑤这一层写蔺相如奉壁使秦。用对话表现相如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
七。学生边朗读边思考1-5段后,布置作业。
1、熟读和口译第1—5段。
2、预习第6—13段。
第二教时
一、检查旧课。
(出示小黑板)
1、解释加点词语。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英勇气概)②使人遗赵王书(送)③徒见欺(被)④臣请完壁归赵(谦词)
2、翻译句子。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②而君幸干赵王③求人可使报秦者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06一11段)。
二、指名朗读和翻译这一层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顺便要求学生讲解这一句),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木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按:有人认为这一句的标点应为: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形作动)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3、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壁;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
4、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要求学生讲解这四个字)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键”。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
三、略讲第二部分第三层(12——13段)。
这一层是写完壁归赵后的结局。“拜相如为上大夫”为将相不和伏笔。“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为两国进入对立状态和“渑池之会”伏笔。
四、小结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完壁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讨论后明确:①直接描写(如: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五、复习巩固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并允许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完壁归赵”的故事。
2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3、预习第三部分“渑池会”。
第三教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乃前曰:“璧有瑕……”(上前)
②相如因持壁却立(因,于是。却:退)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④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2、辨析加点虚词。
二、讲读第三部分(14一16段)。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并试译这一部分后,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第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3、讲析第一层(第14段)。
①“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要求学生翻译加点词: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②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
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
③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讲析第二层和第三层(第15、16段)
①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注意:秦与赵同为诸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且要写进秦的史册,这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
②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
明确:首先,蔺相如上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瓶秦王,以相娱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及意义;
2、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判断;
2、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重点】实、虚词用法
【难点】句式特点及判断
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
左右:古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奏盆缻()秦王
2.相如闻()不忍与()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赵走()燕
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
(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于赵王。
(2)则幸()得脱矣。
(3)大王亦幸()赦臣。
(4)幸()来告语之。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贪,负()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荆……
(6)胜负()未定。
7.请:请允许我、请你、请示
⑴.璧有瑕,请指示王()
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⑶.诸将请所之()
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6)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学法引导
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
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归纳总结文中重要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3.欣赏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2.精讲与精练相结合,引导同学理解知识点后,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导入新课
.简介作品及时代
(1)作品简介
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穷途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等多种体裁,其本纪世家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
.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点拨](学生讨论,归纳总结)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2②3节:完璧归赵
—16④17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及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2.查阅工具书,同学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②臣愿奉壁西人秦。“奉”通“捧”,用手托。
庭。“庭”通“廷”,朝廷
案图。“案”通“按”,察看。
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人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B.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安置住宿)刃相如(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发布时间:2025-03-24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生社团学期活动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社团活动计划 篇1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学校“和美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本学期“快...
发布时间:2025-03-24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服装营销策划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服装策划方案 篇1 一、活动背景: 以服装走秀为题,在各大传媒网络上提出“模特走秀”节目,向群众展现当今社...
发布时间:2025-03-24
党员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篇1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卫生局的统筹部署下,在我院党支部精心安排下,我在全年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契机、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为导向、以践行“三严三实”为重点、以治理自身“庸懒散浮拖&rdquo...
发布时间:2025-03-24
培优辅差计划 篇1 一学年以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和全年段老师的密切配合下,我们在“培优转差”工作过程中,能依照计划,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落实“培优转差”的内容,计划中要求达到的目标基本能实现。 通过内化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不管是优等生或是学困...
1、迎七一,庆七一,建党节里同贺喜;思党恩,报党情,学习工作添动力;树理想,创大业,携手并肩创奇迹;你幸福,我快乐,生活和谐甜蜜蜜!2、随和煦淳暖的春风,唤醒新的世界;伴馨美鲜艳的花香,传达梦的相融;为光荣与梦想,建党一百九华章,画出心形圆弧,写下:我爱你,中国!3、谁带领我们翻身得解放?是党。谁带...
发布时间:2025-03-24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的班务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大班班务计划 篇1 新学期的工作开始了。孩子们顺利的升入大班,摆在他们面前的必由之路是升入小学,怎样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培优补差工作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培优补差计划 篇1 九年级是初中三年的关键时刻,面临着毕业的升学压力,对学生来说,取得好成...
发布时间:2025-03-24
疫情防控工作总结 篇1 为进一步落实上级领导部门关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片区安全管理,为广大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有力保障。现将具体工作汇总如下: 一、疫情期间职工在岗情况 XXX共计职工XXX人,疫情期间在岗98人。居家休息16人,其中四人参加社区志愿者工作。 ...
发布时间:2025-03-24
节约用水周记 篇1 据了解,世上的水只有十分之三的水是淡水,而且,这些淡水大多数分布在南极、北极,水被节成了冰,所以只有很少的水才可以喝,我们却不能节约用水,在这样的浪费水资源。这样,持续不了多久,人类就会灭亡,世上的所有生灵将残遭灭绝,这美丽的地球将有成为一片废墟。就算有水,那也将是人类的一滴眼...
发布时间:2025-03-24
酒店开业发言稿 篇1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好! 十分荣幸出席这天的“河南世龙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开业典礼。首先,我谨代表新村镇党委、政府对河南世龙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隆重开业表示衷心祝贺!向出席这天庆典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步伐的不断加快,...
最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汇总4篇)
文件夹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