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屈原列传教案#】当老师准备上课之前,需要事先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只要提前编写好教案和制作好课件,就能够确保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屈原列传教案”的最新范文,希望这篇文章在您需要时能提供帮助和支持。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 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给黑体的字注音:
惨怛( ) 商于(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
三、研习新课:
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2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
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3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 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结合分析板书:
一、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1 甚任之
2 怒而疏
3 作《离骚》:
5 词句提示点拔: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③“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4.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5.④复释张仪
6.⑤诸侯击楚
7.⑥赴秦身死
2 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提示: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 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 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 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 “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提示: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四、词语提示点拔:
1 “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 “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 “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 “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 “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 “复之秦”:之:动词,到。
7 “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归纳课文,理解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蒙谗见疏,楚国祸患相属。怀王身死,顷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怒而“迁”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屈原愤而自沉汨罗,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 指名串讲课文。
2 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 词语提示点拔: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
三、研读课文最后一段: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四、总结课文
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离 通 罹 遭受;
反 通 返 返回;
见 通 现 显现;
指 通 旨 主旨;
濯 通 浊 浊水;
绌 通 黜 罢黜;
质 通 贽 见面礼;
内 通 纳 接纳;
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 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 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业。
疏 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动词,陈述,旧读 shù。
十三经注疏 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 shù。
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 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贺贫》:“而离桓之罪。”
约从离衡 动词,离散,分离。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动词,背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 动词,分离,离别。
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名词,根本。
今背本而趋末 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此之谓失其本心 形容词,本来的。
本在冀州之南 副词,本来。
己后典籍皆为板本 名词,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名词,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从本说 代词,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量词,册。
臣本布衣 副词,本来 ( 是 ) ,原来 ( 是 ) 。一说,动词,出身于。
抑本其成败之迹 动词,推究,考察。
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名词,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词,意愿。
博闻强志 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
其志洁,其行廉 名词,志趣。
聊斋志异 动词,记述。
项脊轩志 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志”字释义还可参见50页。
指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指如削葱根 名词,手指。
璧有瑕,请指示王 动词,指出。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动词,指向。
哙遂入……头发上指 动词,直立,竖起。
指通豫南 副词,一直,直接。
闻 博闻强志 名词,学识,见闻。
忽闻门外虫鸣 动词,听见。
初闻涕泪满衣裳 ( cháng ) 动词,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动词,懂得,明白。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名词,声望,声名。
无何,宰以卓异闻 动词,闻名。
留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动词,扣留。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动词,停留。
先生可留意矣 动词,留心,关心。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动词,保存,遗存。
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 动词,放逐,流放。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动词,变迁,变更。
战、守、迁皆不及施 动词,迁移,迁都。
父 渔父见而问之曰 名词,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名词,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 面。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名词, ( 叔 ) 父,父辈人。
弹 新沐者必弹冠 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
莫辞更坐弹一曲 动词,弹奏。
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 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
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 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 动词使动用法,损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 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明道德之广崇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蝉蜕于浊秽 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厚币委质事楚 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泥而不滓 名词活用作动词,nì,生活在污泥里。
其后楚日以削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时秦昭天与楚婚 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身客死于秦 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举贤以自佐。
怀王因为不知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受郑袖的迷惑,在外受张仪的欺骗。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开头两段是叙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职任。楚制,高级官员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职,屈原任此,忠于楚国,获得怀王信任,关键在“明于治乱”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战国时代必须在国内修法度,富国强兵,在国外,连齐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怀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贤重道,这样-来,便触犯了楚国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时俗之工巧合,俪规矩以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改度。”当时的楚国贵族一味地顾及私利而不顾公义,讨好楚王,破坏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聩,致使群小得势,贤人日退。
此传只写了一个细节:上官大夫给楚王进谗,毁谤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夺了他的政治权力,这样无异于自毁长城。怀王心胸狭隘,并且虚荣浮夸,头脑糊涂,他倚仗先王开创的楚国国力,称雄于世,实际上是个平庸无才的人,因而不能与贤臣共事,更不能正确判断局势,末世之主即此等人。
三、四两段写屈原被罢黜使齐后仍然心系楚国与楚王,坚持力排众议,忠贞进言。从侧面与群小作有力的对比,为下文楚王不听劝谏导致最终身死国灭做有力的铺垫。
五至八段写楚王误信谗言深入险地,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在叙事中插入作者的深深慨叹与评价,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两段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与沉江而死的细节描写及后人对屈原的继承表现屈原精神的意义与影响,也点明了写作目的。
1、背诵第三段,并且在理请层次的基础上熟练默写。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屈原宁死不屈的行为与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创新理解。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自读导言】
本篇为人物传记,读传记文章重在感悟人物的性格精神。
此传与以前所学传记有所不同,“传评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之特点,也是本文之难点。
作为文言文,疏通文句、积累一些古汉语方面的知识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作为自读课文,学生的自读自悟显得尤其重要,老师的指导则应侧重于突出重点和难点。
【自读程序】
1、回顾旧知识:司马迁及其作品;屈原及其作品。
2、疏通文句,理清文脉。
3、突破重点:感受屈原。
4、突破难点:“传评结合”的写法。
5、处理课后练习。
6、发散思维训练。
(说明:此程序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从旧到新,从点到面,从形到神,从内容到形式,从重点到难点,从知识到能力,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
【自读点拨】
1、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
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
第二部分(第4-10段)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第11、12段)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说明: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列传》的大致内容,这也是理解屈原形象的前奏。)
2、感受屈原。
第1、2段叙述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被怀王所疏。第3段着力评述屈原创作《离骚》的根由:“忧愁幽思”。屈原因“穷”生“怨”,因“怨”为文,而此“穷”此“怨”皆因奸佞蔽明。屈原的美政之梦光明磊落,然而被谄被谤,孤独无援,此时“不平则鸣”实乃自然之事。其文“以刺世事”,文如其人。屈原“志洁”“行廉”,为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操守,“自疏濯淖污泥”“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泥而不滓”,其高尚的美德真可“与日月争光”。屈原一生,傲骨坚挺,皆因他的“方”与“正”。
第8段写屈原见放却仍“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
第11段写屈原江畔答问。屈原被放,“行吟泽畔”。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著。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
综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说明:本设计重在通过重点段来窥探屈原那高尚的灵魂,抓住了重点段也就抓住了品味人物的关键。)
3、突破难点:“传评结合”的写法。
这篇史传与我们以前学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有些不同。前面几篇是“寓论断于叙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而本文则“以议论行叙事”,没有离奇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细致刻画,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边传边议,或传中寓评,所以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
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
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
如第3段评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其中就含有司马迁个人的怨愤。他和屈原一样才华横溢,品格高尚,只因李陵之祸惨遭宫刑之辱,屈原幽愤而为《离骚》,司马迁也是基于垢辱而作《史记》,也是有感于自己身世而为此传。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志洁”“行廉”的人格,这也是自身人格的立场与持守。
第8段写屈原流放异地却仍心念怀王。其实司马迁亦是如此,他饱受耻辱仍心系汉廷。第9段借评屈原之失导致楚国日衰来警示汉廷当心“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若“不知忠奸之分”则可能“亡国破家”而“为天下笑”。
其四、“评议”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
如通过文首叙述屈原踌躇满志却遭忌恨这个简单的概括,屈原的个性品质、政治见解等只能给人以大概的印象,单凭此寥寥几笔无法使形象丰满,所以第三段用大量笔墨评议屈原为文的根由,从而展示了屈原在忠奸、公私、正邪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敢于抨击黑暗的斗争精神。司马迁还通过评“文”来展现屈原“方正”不屈的性格。如此这般,屈原的形象就会更深入人心。
在历叙楚国败事之后,司马迁又评论楚国日衰的因由,这就是:忠奸不分,用人不智,从而证明,屈原本人牵系祖国安危,其浮其沉就意味着楚国之兴之衰,屈原的高大形象由此而现。
在叙述屈原江畔答问之后,司马迁对其死也有一番议论,可能由于有些矛盾课文就没有选进来。
(说明:此设计重在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探讨此传必须“评议”的理由,而探讨则主要抓住文中的评议性文字来进行,这些文字是基点,它既能表现屈原的性格,也能透露作者的心理。)
4、发散思维训练。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之尾有这么一段评论: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从传文来看,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此“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而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此外,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四、辨体,学法设计
这篇史传的显着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五、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 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② 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语句。
③ 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 给课文分段,总结出各部分内容。
六、讨论课文结构。
七、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惨怛( ) 商于(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
2、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3、熟读课文,背诵重要语段。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
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 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本文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屈原者,名平,楚 之同姓(1)也。为 楚怀王左徒(2)。博闻强志(3),
明 于治乱(4), 娴 于辞令(5)。 入 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
了解对于 的道理 娴熟 应酬的语言 对内就 商议 来发号施令 对外
则接遇宾客,应对 诸侯,王甚任(6)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 列(7), 争 宠而心 害 其能(8)。怀
王使屈原造为宪令(9),屈平属(10)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 而欲夺(11)之,
制定法令 写的 没有定下来 见到了想篡改他的
稿子 答应 就讲屈原的坏话说 大家没有 法令
出, 平伐(12)其功,曰:以为‘非 我莫 能为’也。”王怒 而 疏(13)
制定出来 夸耀 认为 除了 没有谁能制定法令 发怒因而疏远了屈平。
屈平疾 王听之不聪(14)也, 谗谄 之蔽明(15)也, 邪曲之
痛心 听信谗言不辨是非 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王的明见 邪恶的小人
害 公(16)也, 方正之 不容(17)也, 故忧 愁 幽 思 而 作《离
危害公正无私的人 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容纳 忧伤愁闷沉郁沉思因而写了
公:形作名。方正: 形作名。“疾”后面四句都是原因宾语,“之”取消独立性。
骚》。“离骚”者,犹 离 忧(18)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就是遭遇忧愁 是 起源 根本
人穷 则反本(1),故 劳 苦 倦 极, 未尝不呼天也;
处境困难就追念本源 (人们)在劳累辛苦困倦极度疲惫的时候 没有 喊 的
疾 痛 惨怛(2),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 直行, 竭忠
生病痛苦内心疼痛(的时候) 道德端正行为正直 竭尽忠心
尽智, 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 而见疑(3),忠 而被谤,能无
和智慧 小 处境困难 诚信 被 忠贞
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4)。 上 称 帝喾(5),下道
怨恨 是从怨恨引起的 (《离骚》中)远古提到 近古
齐桓(6),中述汤、武(7),以(之) 刺 世事(8)。 明 道德之广崇(9),治
乱之条贯, 靡 不毕 见。 其文 约(10),其辞 微(11),其志 洁,
国 条理性 没有 完全表现出来的 文字简练 辞句含蓄 志趣高洁
条贯:作宾语。 其:代屈原。
其行 廉。 其称 文 小 而其指 极大(12),举 类迩而见 义 远(13)。
行为端正 它引用文字琐碎但 旨趣 举的近事但体现意义很深远
其志洁,故其 称 物芳(14);其行廉,故死 而不容(15)。 自
《离骚》引用的都是美人芳草 到死也不被世道所容纳 自动
疏 濯淖污泥之中(16),蝉蜕 于浊秽(17), 以浮游(于)尘埃之
远离污泥浊水 象蝉那样从污秽中蜕皮(而不被污染) 而 在 尘世
外,不获 世 之滋垢(18),嚼然 泥而不滓者也(19)。推 此 志也, 虽
沾染尘世 污垢 洁白纯净能出污泥而不染 根据这种志向判断 即
屈平既 绌(1), 其后 秦欲伐齐,齐与楚从 亲(2)。惠王(3)患之,
已经被罢免了官职 这以后 联合抗秦 对这件事担心
乃令张仪佯去秦,(因)厚币委 质事(于)楚(4),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
诚 能绝(于)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 而信 张仪, 遂
确实 绝交 一带的六百里的土地 心贪就听信 的话
商于(wū)秦地名。
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 曰“仪与王约六里, 不闻六百里。”
往 骗楚使 约定割让六里的地方
楚使怒 去, 归 告(于)怀王,怀王怒,大兴师 伐秦。秦发 兵 击 之,
愤怒地离开 回国 大举兴兵 调遣军队迎击
大破楚师 于丹、 淅(8), 斩首八万,虏楚将屈 (9),遂取 楚之汉中
把楚军打得大败 丹阳、淅水一带 杀人 夺取
地。 怀王乃悉发 国中兵,以深入 击 秦,战于蓝田(10)。魏闻之,袭
地区 就全调遣 来 (秦境)攻打 偷袭
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竞 怒 不救 楚,楚
邓县一带 始终因为楚怀王绝齐而恼怒 救援 楚国
明年(12),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 地,愿得张仪而甘心
焉。”张仪闻(之), 乃曰:“以一仪而当 汉中地,臣请 往如楚。”
了 听说(这件事) 来抵当 请求(你让我)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靳尚(1),而设诡辨(2)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
竟 听 郑袖, 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 使 于齐,顾反,
竟然听信 的话又放走 再在朝庭做官 出使 回来
谏 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 追张仪,不及。
劝谏 (派人) 没赶上
其后,诸侯共 击楚,大破之, 杀其将唐 (4)。
时 秦昭王与楚 婚, 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
这时 楚国通婚 会面 想去 一样的
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怀王稚子(5)子兰劝王行:“奈何绝(于)秦欢?”
能相信 小儿子 同秦国的友好关系
怀王卒 行。入 武关(6),秦伏兵绝 其 后, 因 留 怀王以求 割地。
终于 进入 切断他的后路 于是扣留 强求(楚国)
怀王怒, 不听。 亡走(于)赵,赵不纳, 复之秦,竟 死于秦而归
非常生气 答应 逃跑 收留 又去 终于 后来才运回
葬。 长子顷襄王立,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即 咎 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7)之,虽 放流,眷
由于抱怨 因 恨 子兰 虽然被流放仍眷
顾楚国,系心(于)怀王,不 忘 欲反, 冀幸君 之一 悟, 俗之
恋 挂念 没有忘记要回到朝庭 希望怀王有一天能醒悟过来 朝庭
眷顾:同义 冀幸:同义。之:用在主谓中。
一 改也。其存 君 兴 国 而欲反复之, 一篇
的风气有一天能改过来 关心怀王想振兴国家 想把楚国恢复到原有局面 在《离
之 中三 致 志焉(8),然终 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
骚》这一诗篇中再三表达这种志向 终究没有办法 能 返回朝庭 终于
焉:语气词 反同返。
人君无 愚、 智、 贤、 不肖, 莫不欲求 忠 以自
不论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不论是贤能的还是无用的 寻求忠臣来自
为(9), 举 贤 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 相随属(1), 而圣君治国累
已做好国君 选拔贤能来辅佐自己 的事实一件连着一件 好
世 而不见 者,其 所谓 忠者 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
多世代都见不到 那是他们所说的忠臣并不忠 贤人 因为
知 忠臣之分,故内 惑 于郑袖,外 欺 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
尹子兰。兵 挫 地 削, 亡 其六郡(2),身 客死于秦,为天下 笑。
军队被挫败土地被侵占 失掉了 自己 被 人耻笑
此 不知 人 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 大怒,卒 使 上官大夫短(3)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至于江滨,被 发 行 吟(5)(于)泽畔,颜色憔悴,形
来到 边 披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一边吟唱 脸色 身体
被同披。
容 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6)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
面容消瘦 整个
世 混浊而 我独 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7)。”渔父
社会都 只有我一个是清白的 因此被流放
曰:“夫圣人(8) 者,不凝滞于物(9),而能与世 推 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
其流 而扬其波(10)?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 而啜其 (11)?何故怀瑾握瑜(12),
那潮流 推波助澜 吃 酒糟 饮 薄酒 怀抱着美玉般
而自令 见放 为?”屈原曰“吾闻之, 新沐者 必弹冠(13),
的节操 使自己被放逐呢 这样的话 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弹去
新浴者必振 衣。人 又 谁能 以身之察察(14), 受 物之汶
帽子上的灰尘 抖抖 们 有 愿意用洁净的身体 去蒙受污浊的
汶(15)者乎? 宁 赴 常流(1)而葬 乎江鱼腹 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2),
脏物 呢 我宁可跳进江中 葬身在 之 高洁的品德
常流:长流。 皓皓之白:定语后置句。
而蒙 世 之温蠖(3)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4)以死。
` 受人世 尘垢 于是制作 这首 就怀抱 跳进 自杀了
屈原既死以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 辞(5)而以 赋 见
已经死了 这一类人 爱好文学 并因为写赋被人
称;然皆祖 屈原之 从容 辞令(6),终 莫敢直谏。其后 楚日以
称颂 效法 文章的从容风度和善于辞令 始终 这以后 一天
削, 数十年, 竟 为秦所灭。
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
第二部分: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4--10)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 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11--12)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的性格特征:
爱国、正直思想品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 ),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表现屈原的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这样介绍屈原,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他的政治、外交才能,而且似乎可以看到他里里外外为国操劳的动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祖国的杰出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祖国强大时热爱祖国,而且在祖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时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韧不拔地热爱祖国。如: 当他“不复在位”时,听说楚怀王放走了屡次欺骗、坑害楚国的张仪,出使在外的屈原连忙从齐国赶回,劝怀王杀掉张仪。当怀王想要往秦赴会时,屈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是“虎狼之国”的本质,劝谏怀王“毋行”,直到怀王被秦王劫持,仍不改初衷,诚挚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怀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国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这种爱护怀王,振兴祖国之心在《离骚》中得到了多次的表现。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
2、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精神上。屈原从一开始就处在战国七雄错综复杂的斗争之中,处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纷繁的矛盾之中,处在昏君谗臣的重重包围之中。屈原以其杰出的才干,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也招致了奸人佞臣的妒忌,当“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要攫取他的劳动成果时,屈原坚决“不与”,使上官大夫碰了一鼻子灰,对于炙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靳尚和宠姬郑袖、令尹子兰,屈原也决不趋炎附势,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而是同这些损害楚国利益的谗佞之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不仅“嫉”恨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责那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的昏君,这一“疾”、一“怨”、一“刺”、一“嫉”,便是屈原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这种正直高洁的品德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经线和纬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织成了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在诗中,屈原多次表白了自己的高洁德操。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
记叙和议论的结合(夹叙夹议):
本文是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情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贵品德,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的阴险,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章第一部分记叙屈原受谗被疏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接着便评价《离骚》,作者热情赞颂了《离骚》的伟大成就和价值,赞颂《离骚》实际上就是赞颂屈原。第二部分写楚怀王疏远屈原后三次受骗于秦的史实(1、献地绝齐, 2、割地求和,3、通婚割地。)随即深入议论,谴责“怀王之终不悟”和“不知人”。在议论中充分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三部分记述屈原自投泪罗江和屈原既死之后的影响。在记叙渔父与屈原对话时,既记述了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和要“自投泪罗以死”的原因,也歌颂了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屈原死了以后,虽然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模仿屈原的从容辞令,但由于“莫敢直谏”,数十年后,楚国就灭亡了。由此赞叹象屈原那样“敢直谏”的性格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记叙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好处是便于发表议论,更便于抒发情怀。由于屈原人格的伟大,也由于作者的身世跟屈原有些相似的地方,作者跟所有志士仁人一样对屈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记叙中一直满怀激情,因此就要议论,亦即要作最高的赞颂。
作业:
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第一段:
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高洁),其行廉(正直,端正)
推(推究)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1.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2.帝喾,传说中“五帝”(五帝是指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明君主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也是历代朝廷官方祭祀礼仪的专用词汇,是最高祭祀等级的仪式之一。)之一,号高辛氏。屈原是他的后裔。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译文:屈原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谗言谄媚遮蔽了双眼(不能明辨是非),(致使)邪恶歪曲残害了公道,端方正直不被接受,因此(心怀)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他提及的事物芬芳。他的行为清廉,所以致死不能被接受。(他)自己疏远污泥浊水,(像)蝉一样从浑浊污秽中脱身(离去),遨游在尘世之外,不被尘世的污垢沾染,洁身自好不让泥污沉积到自己(身上)。按照(他)这样的志趣来推演,即使是日月也可以与之争辉啊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4-03-09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前13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一说前90年)。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秘籍,职司记载”。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
发布时间:2024-02-11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1、司马迁: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公元前9...
发布时间:2023-11-07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每个老师都应该按要求准备教案课件。教案是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有效实践,那么怎样的教案课件才算合格呢?我们为您准备了关于“阿q正传教案”的相关资料,请随时浏览,欢迎您在零碎的时间内阅读本页!...
发布时间:2024-04-24
在认真阅读一部作品后,我们必然对人生或事物有很多感悟。让我们写7篇读后感,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感悟。那么,如何写好7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7篇精选读后感,围绕司马迁的《史记》,欢迎大家分享。李斯列传读后感 篇1 《史记》这本书是我从图书馆借来的,它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 《史记》记述了上...
发布时间:2023-11-20
模因是指能够在人类之间传播并复制的思想、行为或习惯等文化传统单位,它可以被看作是信息在文化中的基本单元。范文作为一种模因,具有传递优秀创作思路和方法的功能。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别人成功的经验和技巧,从而减少自己的失败和失误。优秀的范文能够启发我们的思维,拓展我们的创作思路,提高我们的创作能力...
发布时间:2024-01-23
当我们阅读一本优秀的图书时,仿佛与一位亲密的朋友进行对话。书中的故事和角色会让人难以忘怀,在读完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撰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总结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你是否因为要写读后感而感到烦恼呢?我们为你挑选了这篇“屈原读后感”的文章,绝对值得一读。在阅读完之后,或许你会有一些崭新的感悟!...
发布时间:2023-12-20
网络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方便与新兴的产物,但同时也诞生了一些不确定的危险因素,我们的学生正处在网络的懵懂阶段,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教给他们如何正确的利用网络学习和交流,那么针对现在的形式我校根据本校的情况以及对学生调查的现状开展了一系列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1开展学生网络安全课堂会议。班...
发布时间:2023-03-31
百年寿限不准有,百年计划不可无,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下内容“学校防溺水宣传教育方案”是由小编给您提供的,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