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范例#】编辑为大家挑选了一篇题目为“六年级语文上教案”的优秀文章,若您认为这篇资源能够帮助到您的朋友们,请毫不吝啬地与他们分享。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会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此他们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和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案,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步。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因为临时换初三的班级,考虑他们文体知识已陌生,故修改导语,不从文体入手。)很高兴认识咱们班的同学,有个小问题调查一下,咱班有旅游爱好者吗?(有,则问:游过哪些地方或为什么不去?没有,则从我的旅游心情谈起。主要是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入手。)老师现在教初二,正在教说明文,同学们也学过。有人说,说明文学起来很枯燥,你们当时感觉如何呢?(只请一名同学发言)老师却觉得在说明文里可以游历很多地方呢,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让老师重温旧地,乐不可支啊!今天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有缘和咱们同学一起跟着梁衡到晋祠去看看了。顺带我们也温习一下说明文文体知识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
1、读准下列字音。
wèng shè cūn yìn yǎn yù mò
悬瓮山拾级皴裂荫护偃卧老妪脉脉
xuān xiè rǎn rán fāng yíng
亭台轩榭冉冉不绝鳞甲须髯牌坊瀛胜楼
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
(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四、精读课文,感受“美”
(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
1、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第二节;山、树、水)
2、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
边听边想边做: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b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多鼓励学生说)
(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树: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条理清晰),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柔“流势不大”等等,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 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文章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
(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
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
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
(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
4、第4组概括10、11节内容。(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
1、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
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
(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
五、总结全文,巩固学法
1、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2、结合板书,学法小结。
a把握行文思路。
b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
c抓住典型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 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晋祠》。本文的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导游,一路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带着我们在晋祠这幅优美的图画中驻足观景,留恋忘返。有和老师一样有旅游爱好的同学,咱么有空也去看看吧。
六、小尝试,激发兴趣
让学生试着给晋祠写副对联(即楹联)。
例: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圣母殿)
一湾碧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唐叔虞祠)
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唐叔虞祠)
七、小练笔,加强实践(课后作业)
咱们的伯乐校园也是非常美丽的,同学们是否可以学着梁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试试看吧。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文。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袅袅炊烟,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
徐徐清风淙淙流水依依杨柳萋萋芳草皎皎明月灼灼霞光皑皑白雪绵绵春雨
师:这些词都是描写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齐读课文。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初解绝弦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4.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5.篇古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自学、交流)
6.全班汇报:
A、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B、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C、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体会擅长说明什么)
D、刚才他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E、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
(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7.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看谁讲的生动。
四、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4)善听的子期不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伯牙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5)想象说话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能领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2.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练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能够感受到什么?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3.感情深厚)
2.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洋洋乎若江河。
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3.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4.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从这首短歌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3.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于是摔琴断弦,决心再也不弹琴,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课文)
六、回味绝弦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2.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3.老师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七、扩展
1.出示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出示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3.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如:你是否有知音,为什么把他作为知音?
当你感到沮丧、孤独、忧郁、快乐亦或是处于危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能有一两个知音相伴左右。所以,如果你寻到了与自己情趣相投的知音时,请大家一定要珍惜。世界上最难寻觅而又最易失去的是朋友(知音)。
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B案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一~三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来回答。
(3)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多不多?(使用广泛)
(4)小结:像这样的句子叫俗语,它是为群众所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语句,有着具体的含义。
2.教学第二部分。
(1)生读五个俗语,听说过吗?看看各自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说说意思。
(3)教师适当补充。作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本地也有俗语,请同学回忆生活中知道的当地俗语。(交流、讨论)
(2)指名说一说,评议。
(3)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指导读准字音。
2.讨论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
3.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明白这些都是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4.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5.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第三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
3.指导观察书写格式,指名说说书写时哪些字需要特别注意的?提醒学生注意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
4.练习描红,及时小结。注意行款布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注意解释时的态度,说话要通顺连贯。
教学难点:表达是否流畅、准确。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弄清本次口语训练的要求。
3.指导:
(1)读读题中所列的三种情况,思考应该怎样去解释。
(2)分组分问题练说。
(3)从三中情况中任选一种,认真阅读、领会,并想清是向谁解释?解释什么?怎样解释?
(4)推荐代表表演。师生评议。
4.反馈。
(1)指名说说被人误会时是怎样解释的?
(2)说说本次口语交际训练后有什么收获?
(3)评议小结:说话的与其和态度要得体,说话要通顺连贯,声音要响亮,速度要适中。
教后小记:
教学目标
1、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体会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
2、预习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同的老师对学生关爱的方式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对作者有着什么影响。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完成填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文章写了因为“我”的一篇作文,首先被贴在()上,然后又发表在()、()上,最后发表在()上,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最终成为()的事。
(二)、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偶然的一次作文比赛,竟然使学生成为了作家,这还要得益于当初老师给他的九十八个红双圈。
1、学习要求(二):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话语读一读。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学生回答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过渡:是啊!“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如果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作者成为作家后,并没有忘记他的老师。作者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请大家读一读。(2)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当堂训练
你身上发生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你与同学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经历跟后面的老师谈谈;还可以拿起笔把你类似的经历写下来。
五、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文章,因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近,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更能打动学生,并从中悟出道理。
学生更加理解文章,懂得生活。
下面有学生写的读后感,说得很好。
课文中“没有当年作文中的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向我们透露了:没有当初老师对“我”的鼓励,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同时,也透露了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是的,在这大千世界中,到处都充满着鼓励和期望,有老师对学生的,有父母对孩子的,也有老人对新生儿的。正是有这些期望与鼓励,才成就了许多国家栋梁,成就了祖国的兴荣与强大。使我们亲亲的祖国成为世界一大强国,成为了又一颗世界瞩目的新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学习成语:(时间为五分钟)
1、首先是我们交流学习成语的时间,这几天,我们交流的成语是与雪有关的,谁第一个来?
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请两名同学)
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二、读题,初悟课文中心。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点击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
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
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现在我们就按刚才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己一个人去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同时边读边想:《第一场雪》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汇报交流。
四、再读课文,读好课文。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从你们的发言中,教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始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第四小节:(1)学生个人朗读。
(2)小组配合朗读。(分两组)
(3)师:多美啊!我们看看这雪后的美景去!看的时候可以交头接耳、指手画脚,动起来!(播放录像)
(4)师:假如这段雪景再和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结合起来就更好了,请同学们来当当配音员,注意配音员要与画面协调,先试试再来!
(5)同学们尝试着配上录像朗读。(分两组)
(6)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全体起立,可以再加上些动作。
第三节;(1)学生个人朗读。(分两人)
(2)小组配合朗读。(一组)
(3)师:每当我看到雪花飞舞,雪花洗礼着这个世界的时候,《雪绒花》的旋律会在我的脑子里回荡。这曲子那抒情的旋律,准确地表现出下雪时的美好。雪绒花,雪绒花,小而白,洁而亮,仿佛对着我微笑这首曲子同学们在音乐课上刚学过!下面,就让我们在大雪飘飘时,去体验一下,雪绒花飘落在我们的手中、发梢时的感觉吧!(师播放录像)
(4)齐读。
第五节:(1)学生朗读。(两人或两组)
(2)你们喜欢堆雪人、掷雪球吗?我们赶快全部加入到这队伍来,齐读。
4、总结:《第一场雪》这篇文章就像一幅幅画卷向我们展开,有夜雪图、有瑞雪图、戏雪图、丰收图。让我们把课文的第3。4。5小节齐读一遍,把你们的所有感受都通过读表现出来!
五、引导学生自我感悟。
1、大家刚才已经跟随作者峻青去领略了他所看到的那一场雪,感受到了许多。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许多种情绪的东西,在每个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雪是怎样的呢?可以再到课文中与作者再次细细交流;也可以想想自己阅读过的有关雪的诗歌,散文;或者回忆一下自己看雪的情景(请同学们在小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许多同学与作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那么课后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课文段落去背一背,如果你的感受不同于作者,课后可以把你眼中的雪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交流。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准备:
(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或在鸿合资源中下载
(生)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一、本册教学总目标
1.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和自觉查字典的习惯。学会100个生字。能辨析学过的形
近字、多音字、同音字和多义字。用钢笔写字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学过的词语能正确读写,大部分会用。注意积累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掌握句子一些不同的表达方法,体会句子的感情色彩。复习因果、并列、递进、转折、假设、选择、条件等简单复句。能指出句子语意不清或重复、成分残缺、词序颠倒、搭配不当、前后矛盾、不合事理等的毛病并进行修改。继续在语言实践中认识对联。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读后能初步理解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重点词、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6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收集信息。能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和少年儿童报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不少于25万字。
7.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8.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9.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交际。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参加讨论能清楚、明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话语句完整、通顺、连贯,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10.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11.能按要求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练习写表扬稿、建议书、调查报告、书信等。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达。
12.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13.本学期习作8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14.能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初步了解查找材料,运用材料的基本方法。
二、本册教学重点
1.重点词句的理解、积累、运用。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及其作用,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2.写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3.培养收集资料料的能力和习惯。
三、各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课时
运媒体用
实践活动
一
1.学会17个生字,能按要求用钢笔书写。能辨析多音字、形近字并组词。
2.摘录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能仿照例词写词语,辨析近义词。能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造句。能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有关课文。能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阅读课文,领悟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写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看图作文,能认真观察图画,先列提纲,写好后认真修改。
5.能整理自己以前写的,比较满意的作文,编一本作文选。
1卜算子咏梅
2十六年前的回忆
3*灯光
4为人民服务
5延安,我把你追寻
积累运用一
1.了解事物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写法,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3.观察图画,列提纲作文。
13
1.运用插图指导理解课文。
2.运用录音指导感情朗读。
内容:选编自己的作文选
让学生整理自己在课内外写的作文,按自己的设计要求,编成作文眩完成后在班内展示。可组织学生欣赏、评比。
二
1.学会19个生字。能辨析形近字并组词。
2.能理解新词,能仿照例词写词语。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能理解其中一些语句的含义,体会其在表达上的作用。能仿写句子或文段。
3.学习并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收集有关资料,加深理解课文。
4.阅读课文能提出问题,能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段落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要求背诵课文。
6.能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能按要求写想象作文。
6向往奥运
7詹天佑
8*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9*走向生活
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积累运用二
1.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在课前和课后收集有关材料。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归纳段落的主要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3
1.运用板书、简笔画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2.运用音像材料,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感受。
内容:
1.办手抄报《奥运之光》。
2.小记者采访活动。
单元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课时
媒体运用
实践活动
三
1.学会20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能理解成语的意思。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故事加小标题。能按要求朗读、背诵课文。
3.继续学习收集资料,能从多方面收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
4.积极参加口语交际,在阅读时能提出问题和同学讨论,在小组讨论时能认真倾听和说出自己的看法。听老师读一段话能抓住内容要点。
5.能按书信的写作要求,给母校的校长或老师写一封信,信的内容要把自己的建议写清楚,写具体,写完后认真修改。
10古诗三首
11草船借箭
12将相和
13*景阳冈
14*猴王出世
积累运用四
1.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提出问题和同学讨论。
3.收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14
1.利用插图帮助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运用音乐激发情感,朗读课文。
3.运用模型演示,了解并演说借箭的经过。
内容:
排演课本剧《将相和》
四
1.学习10个生字及新词,并能运用。
2.辨析近义词,能正确选词填空。能仿照例词写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认识作者在表达时运用的修辞手法。认识对联并收集自己喜爱的对联。
3.练习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4.能仿照《匆匆》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写记实作文,能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分段表达。
15古诗两首
16匆匆
17*难忘的启蒙
18*三克镭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积累运用四
1.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2.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仿写一段话。
13
1.运用配乐朗读,激发情感,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
2.运用音乐、投影片,引发学生的想象,增强形象的感染力。
内容:
1.我们与环境的调查
2.古诗欣赏会
单元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课时
运媒体用
实践活动
五
1.学会20个生字;能辨析形近字、多音字并组词。能熟练运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正确选择字义。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能正确搭配词语。能掌握词语之间的
逻辑关系。
3.能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想开去。能围绕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和同学讨论。领悟课文运用丰富想象,细致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方法。能仿写文段。感情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4.积极参加口语交际活动,能列一个提纲后当众演讲。听老师读一段话能抓住内容要点。
5.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成果表达出来。要围绕一个意思,具体地、有一定条理地写出来。
19买火柴的小女孩
20穷人
21*鲁滨孙漂流记
22*奴隶英雄
积累运用五
1.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整理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成果,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
12
运用图画、音乐、教师语言的渲染,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六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新词,能准确拼读音节,写出词语。
2.能辨析近义词,正确运用关联词语。复习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能修改有毛病的句子。能理清句子的排列顺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文章的结构特点,领悟文章条理清晰,用词准确的表达方法。能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读懂文言文,并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能积极参加口语交际,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听老师读一段话,能抓住内容要点。能按要求写信。
23世纪宝鼎
24*清明上河图
25古代寓言两则
26*关尹子教射
积累运用六
1.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运用学法读懂文言文。
12
1.利用课文插图,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2.利用板书进行语言实践,介绍世纪宝鼎。
内容:
我为北京奥运设计吉祥物。
1.收集奥运的吉祥物。
2.小组讨论北京奥运吉祥物的设计。
3.大组交流后,评选出最佳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全篇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选编本文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用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去读书,让学生自行探究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生的主人。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商鞅变法的资料。
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商鞅变法的故事吗?
2、你对商鞅有那些了解呢?(课件出示商鞅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课前的搜集。)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为了进一步了解商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标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一下是怎么学会生字和新词的?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教师检测生字和词语。
●课件演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组词。
●认读词语“葫芦、基础、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
●重点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让学生用“冥思苦想”、“惹是生非”说话。
【重点指导字“孝、葫、”两个字。“葫”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左下“古”略偏上;“础”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边“出”的笔顺;第一、四笔为竖折、第三笔竖纵贯上下。注意“惹是生非” 不要写成“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指名学生读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课文主要写的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评价中促进朗读;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统一和精确的答案。】
2、互动交流:课文可以分为那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四、合作评价,归纳质疑。
1、通过初读课文,你觉得商鞅是个什么样的人?
随机板书:商鞅--政治家--赏罚分明--严格执法
诚信和聪明
【引导学生评价,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2、通过合作学习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教师进行归纳。
预设:
(1)商鞅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
(2)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3)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发现问题,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下节课我们继续对这些问题的探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一、复习激趣,谈话导入
1.以游戏的形式复习生字、新词,并引导积累运用词语。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南门立木》这篇课文,文中的商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做法?
3、这节课让我们结合课文和上节课滞留的问题继续感悟商鞅变法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
二、研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围绕上节课几个问题,抓住课文中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描写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出示自学提示:
(1)商鞅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
(2)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3)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5)你对商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点拨引导。
【以学生自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不要求统一的说法,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点拨引导。教师灵活把握重点,强调在“对话”中生成问题。】
(1)交流、体会商鞅变法的决心。
①阅读第一部分,解决第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改革家”“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主持变法”等,了解商鞅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法。】
②阅读第二部分,通过理解重点句,解决第二、三个问题,教师指导阅读。
【要引导学生了解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苦难,他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抓住商鞅在南门立木时出示两个告示及人们看告示后的议论,了解人们对商鞅南门木的看法。引导学生抓住“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和“郑重地对大家说”的具体内容,理解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严格执法的精神和意志。】
③阅读第三部分,解决第四个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不但……而且……”理解商鞅南门立木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2)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写法。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人们围在大木柱的四周议论的一句话。把大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耍弄人。人们的这种想法,表示对商鞅变法的怀疑。这样写为体现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埋下伏笔。)
② 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话呢?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小伙子在商鞅第二天下令“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之后,一边走一边嘟囔的一句话。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有反说的语气。左庶长说话不算数,试试看吧。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表明他对商鞅下的令持的怀疑态度。这段描写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南门立木”的言而有信会对变法的实施有深远的影响。)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小伙子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这是小伙子心里会想些什么?旁观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他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小伙子心里会想些什么?旁观的人又会说些什么?两个问题的设计,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商鞅的了不起。学生对商鞅的做法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样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4-02-03
栏目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一篇关于“六年级语文式教案”的文章,下面的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大家阅读。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是老师的重要参考。...
发布时间:2023-10-17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您要的"六年级体育教案",但请注意这只是一份参考文献,不能代替正式的学术论文。教案课件是我们教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编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重要依据。...
发布时间:2024-04-18
六年级美术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 学生从竹子的...
发布时间:2024-04-29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读书要有选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发布时间:2023-10-17
通常教师在上课前都会携带精心制作的教案和课件,对此他们都会非常认真负责。教案是建立高效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一。针对您所需的“六年级科学教案”,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热烈欢迎您的光临!我们希望成为您信赖的阅读网站,并希望您能收藏我们!...
发布时间:2024-02-10
编辑为读者精选了这篇非常有价值的“六年级语文学习计划”,祝大家阅读愉快。积极动手处理文档可以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启动新项目的能力,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优秀的范文,参考范文有助于提高写作技巧。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非常出色,请将其加入收藏夹,以便将来阅读!...
发布时间:2024-05-12
梅花魂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梅花魂》,本组课文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虽然他们是处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但却是同样的思念、怀念和赞美故乡的感情,一首首古诗,一篇篇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赤子之心。而本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身...
发布时间:2023-10-21
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