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古书疑义举例读后感(合集4篇)

古书疑义举例读后感(合集4篇)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9-02

古书疑义举例读后感(合集4篇)

2024-09-02 12:50:08

【#实用文# #古书疑义举例读后感(合集4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文观止》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古书疑义举例读后感 篇1

《古文观止》,乃古时散文的基础读本,学古文者,入门即读《古文观止》。其中散文百篇,各有所寓。

《古文观止》,读之,不仅学古文,更应学为人处事之道,立身明辨之礼。

初读《古文观止》,摘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眏入眼帘。

这一篇主要讲

的是庄公与其母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这便是庄公与其母不和的'开始。说来这亦非庄公之过,而惊其母,亦使生恶。而共叔段定不“寤生”。较之于庄公,姜氏故而更爱共叔段,遂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古时有迷信,则庄公寤生,可谓克其母,而其母恶之。

亟请之而公弗许。从这可以看出古代的世理。古时的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庄公为嫡长子,位若不传庄公,武公恐国之将乱,故授其位于庄公。

不过我想此古理有不便之处,若嫡长子不明事理,或骄奢淫逸,或愚不可及,则何如?国之将崩欤?立诸太子,应以才华、人品为重,不一定要立长子,甚则,亘 古时的禅让制更佳。

庄公于是平安地继了位。于时,其母武姜为其弟请制。“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由此,可见姜氏对共叔段的爱。这母爱是偏袒一方的,由后文“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可知,姜氏亦爱庄公。

庄公亦孝其母。姜氏请制,庄公封其弟于京,祭仲言之害,庄公以“姜氏欲之”而不辟害。此后庄公一让再让,亦显其孝,然失教于其弟。

大叔非是善类,谋国之大叔,先则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见庄公未动,其欲益盛,如后世秦收六国之地,而增其欲。

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此大叔之狼子野心。而姜氏将启之,亦为姜氏偏心之处。虽为己之二子,亦有所偏向,如手心与手背,手心的肉更多。姜氏夫人,定无雨果的《悲惨世界》中冉阿让、沙威之无私,即使此二者亦有偏心之处。而姜氏之偏心,不免过重了。

后如庄公之所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及:“不义不昵,厚将崩。”之语。大叔袭郑,然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由此,段亡命天涯,无立足之地。此不悌之害也。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左传》的解释是说“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大叔段的这个教训,我们定要吸取。

首先,成大事者,行义,有德,省己而能服众,得人心者,得天下。观大叔段所为,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收贰以为己邑,他用的方法,是强迫,是威逼,民心所不服也。何谈“人和”?

欲成大事,亦应度德量力,观之庄公,手下有良臣:祭仲、公子吕、子封等众;有完备的情报能力、军事能力:“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再者,庄公的智慧较共叔段为高。

知此,共叔段必无机可乘。

战争告一段落,而姜氏与庄公母子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想是为母所弃,一时之愤,而此言行,随后而悔。

人,要冷静,再思而后行,不能为了一时的感情波动而坏了事。著名企业家余世维先生每次要开除员工时,都会将开除的通告多在柜子里搁一天,思考是否真的应该做这个决定,便是怕自己因一时脑子发热误了事。

而事已做成,生米做成熟饭,庄公后悔也无济于事。

终于来了救星。

救星者,颖考叔也,是为颖谷封人。一日,公赐之食,食舍肉,遗之其母也。公谓之曰:“尔有母遗,我独无!”语之故,且告之悔。颖考叔授之法。

后有母子,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曰,公入遂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如此,这篇文章开拓了我们对“孝”的理解,孝,不仅对于自身父母、长辈,亦可助人为孝悌之事。

君子有言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今世之孝子,自愧弗如耶。

《古文观止》,读之,学的不仅是古文,更应学孝悌谨逊之德行,学忧国忧民之冥思,度德而量力,得之人心,终有所成果,为世之福祉。

读之,而知需行善道,修其德,得其所,而安心立命。

古书疑义举例读后感 篇2

《古文观止》。其实一开始,我对古文是厌恶的,这种厌恶来自另一本书,它叫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原先以为高考以后,我就永远和这些艰涩的文字说再见了,没想到,阴差阳错,我成了一个语文老师,今天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一点自己对这本书的体会。

《古文观止》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而这本由两位乡村教师选编的“教材”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南朝太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古文观止》,二百二十二篇古文,不能和大家一一分享,简单的谈一点自己的收获。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让我知道了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每日必备的基本工作。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一开始使我难以接受。但是逐渐的发现,我们的知识会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这就激励我要不断的学习。

同时我也觉得,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古书疑义举例读后感 篇3

11月份,通过微信读书,花了总共约30小时的时间,将《古文观止》较为仔细地通读了一遍。从我十三四岁买下纸质版开始,到我真正读完,20年已经过去了,真的是从风华正茂读到了头上飞雪(虽然不是顶上xx)。不是说我反复研读了20年,而是各种原因下始终没有完成这个工程。

首先是版本的问题。我当时买的纸质版只有注释而没有全译文。没有全译文,以我现在的水平都很难理解每一句,更不要说当时十三四岁了。而通过微信读书APP,几十个版本任凭我选。我选了一个总字数最多的(一般我都是以此作标准的)带全译的版本,所以才能把20年完不成的任务在30小时内“一气呵成”。

其次是自由时间。我指的是自由时间,不是时间。初中还是有比较多的自由时间的,哪怕是初三,但那时技术条件和个人水平都还不成熟。到了高中就真的没有自由时间了。高中是非常矛盾的一段时期,这时期内的学习强度可能是人生里最高的(结果视力也是下降得最快的),但同时又什么都没学到: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在时间上都是奢侈的,因此很多都只能是蜻蜓点水,或是半途而废。功利化的学习,结果就是除了考试什么都没学到。本科的自由时间比高中的肯定更多,但是干扰和诱惑也很多。国内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能够静心地读读书的呢?大学宿舍就像网吧,而校园则只是一个有围墙的江湖。至于到了研究生时期,不仅没有自由时间,连时间都没有,同时,我的身体感到明显的衰退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再也不能像年轻时候看金庸小说那样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了。

非常讽刺地,学生时代虽然天天在学,学到头昏脑涨、学到视茫茫发苍苍,却根本没时间认真作过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反而是结束了校园时代,进入“放鸡时代”后,陆陆续续地读完了很多多年前就想读一直没有机会和时间读的书。

第三是人生阅历和阅读技能的原因。有些书缺乏阅读技巧是读不深的,有些书没有人生阅历是读不透的。典型如《红楼梦》,初三暑假时读只觉得不知所云,现在当然也只是读懂了些皮毛,但就这些皮毛就已经深感《红》的博大精深了。好书都能越读越厚,越品越有味。而对于那些普通的书,更高的阅读技能则能够让你用更少的时间提取到有用成分,从而能够更加广泛地涉猎。至于那些根本不值得看第二眼的粗制滥造的读物,丰富的经验则能让你立马筛掉这些糟粕,从而让出更多的时间去读那些真正值得“浪费时间”的书。

我的精力和耐力是大不如前了,生理上也已经过了巅峰,健康要是能够维持得久一点、衰退得慢一点我就很高兴了。但是,我的大脑却还在高速“进化”,我的理解力随着阅历的线性增加而指数地增加,好奇心和创造力则未见明显的衰减。肉体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精神上还在高歌猛进。

最后,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前,“师者”是真的知识垄断,没有其指引和帮助,你还真的就入不了门。但是,技术发展是真的抹平了知识获取的鸿沟。现在的资料,不仅廉价而且量大,相互之间的检阅也非常方便。我在微信读书上,轻轻松松能够找到一本书下的各种版本,阅读期间有问题也能够一键搜索,想要就某个点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也是易如反掌,这些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当然,双刃剑的另外一刃是,充斥其间的大量垃圾信息以及各种干扰和诱惑。因此,在利用技术的同时要防止其所伤,我也是花了不少时间才慢慢适应的。一个人手不释卷是很难的,手不释手机却很容易。跟皮鞭的威逼相比,源自于人自身多巴胺的诱惑更能控制一个人的行为。很少听说有人读书读到吐血(最多只是被锥子刺破的大腿流血,而这例子又恰恰证明人天生不是爱读书的,苦读苦读,读书是要用意志力来维持的),却常常听到有人玩游戏玩到猝死。

现在,我总算是把《古文观止》这本书读完了,20年的时间不可谓不长,而30小时的“一气呵成”对于这种“厚度”的书而言又不可谓不快。20年的积累,30小时的薄发,量变不一定引发质变,质变则往往蕴于量变。时间均匀地向前流逝,绝大多数的日子过得雷同,而那灵光一瞬,犹如千年一眼,生命在那些短暂的时刻里顿悟与升华,因此睁着朦胧的双眼、抵着腰颈的酸痛,将此刻之感受记录下来。

历代文章特点分析

《古文观止》按照朝代顺序、作者分类收录,上至《左传》,下及明代散文,共222篇。书中涉及史、传、书、序、奏、表、策、论、铭、赋、记等多种文体,有长如《滕王阁序》,有短至《陋室铭》。“观止”能够相称还不好说,古文入门确实极佳。天下丽文是否都已收入?这个肯定是未做到的。所选文章是否皆是佳作?我个人觉得少部分选作谈不上太好,至少是远在222篇的平均水平之下。总的来说,是一个大小适中、制作精良的选集。

以这222篇文章为限,我梳理总结历代文章各自的主要特点:

先秦史籍

《古文观止》所选的先秦文章主要是以史传为主,大部分是《春秋左传》的选段,还有《国语》、《战国策》中的名篇,少量选入了《礼记》、《公羊传》、《谷梁传》、《楚辞》。先秦的古文,大多言简意赅,《左传》、《国语》等还算好读,若是《尚书》之类,真的是“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语)。一个句子里面基本成分都常常不完整,往往省略主语或宾语;句子间相连接也很松散,甚至常常非常突兀地跳到其他的意思;以前没有标点符号,读起来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古代“句读之师”确实非常重要,那就是我前文所说的知识垄断。至于一些古字词与今义的不同用法,我觉得还好处理,多积累就行了。

先秦古文之所以简短,与当时的书写工具不无关系。最初文字刻于龟甲、青铜器之上,成本很高,后来写于竹片、兽皮之上,仍然不是一个小工程。孔子“学富五車”,五车竹片上的总字数可能都不及今天的一本秀珍版《新华字典》。

而这种由于时代经济发展制约而形成的特点,一方面赋予了先秦文章简洁不臃肿、“微言大义”的优点,另一方面也造成其不充分不详细、“语不详焉”的短处。这种短处在叙事上还不太影响,但在议论上就要明显地制约行文的深度和精确度了。所以经常看到,作者以命令式、格言式的语言直接列出论点,而论证过程相当的粗糙,有一些论据跟论点的联系也不是十分密切,甚至有点牵强。这种“跳跃式“的行文用在诗歌倒合适,用在议论就过于模糊了。先秦诸子中,能够在议论文上做到论证清晰、严密的,首推韩非子,但《古文观止》里面就没有选录。可见,编者也是有明显的个人偏好的。

由于简短,也直接导致了“训诂”之学,就是后人根据史料、自己的个人理解,去注释、补充和发挥典籍。据《文心雕龙》说,秦延君光是注析《尚书》的“尧典”二字就用了十万字。而所谓的“注”“解”,其本质是各门各派各利益集团对话语权的争夺。《古文观止》所选文章,清一色是儒教底色,这就是它无法做到“观止”的哪怕不是根本的亦是重要的原因。

汉代赋文

《古文观止》所选汉文主要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各序文,也选了贾谊的.论策,选了一些著名的书信(如大名鼎鼎的《报任安书》)。都说汉赋唐诗宋词,《文心雕龙》说:“赋者,铺也。”汉赋的特点就是铺排对仗。汉代文章哪怕不是明说的“赋”,但也类似于赋,大多数采取骈体文的形式。东汉造纸术已经成熟,书写工具不再是根本性问题,文字也就有了写长写细甚至刻意铺排的物质基础了。跟先秦古文相比,汉代赋文明显更加华丽,跟唐宋散文相比,更加注重形式的对偶。这种注重形式美的特点,有时过犹不及,变成了“雕虫小技”(西汉扬雄语)。其实就是形式喧宾夺主,完全盖过了内容,典型的如司马相如的“子虚乌有”。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后文我还会详细谈到。简而言之就是,形式美也是文章美的一种体现,但它必须要跟内容相统一,这种统一做得越高超越完美,文章就越属佳作。

总的来说,由于文章写得更长了,它所能蕴含的丰富度、精确度、深度都比之先秦古文有更大的进步。以《文心雕龙》作者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孔子及其之前的典籍就是文章最好的楷模,后世的文章都只是部分模仿甚至是走火入魔,这样的观点我是不认同的。首先我承认文章必须是有历史传承的,但是我不认同文章必定今不如古。汉代文章就是在形式美上对先秦古文的全面超越,哪怕有为了形式而形式的庸品,但亦不乏内容形式相融合统一的名篇。

关于文章的长度,这里再啰嗦几句。长短不是决定一篇文章好坏的绝对因素,但很多时候,假若你想足够的深刻和准确,是很难用极短的文字表达清楚的。短篇利于背诵和传播,给读者更多的发挥空间,但也可能导致后世的各种误读、曲解以及别有用心的借题发挥。

魏晋风骨

魏晋时代的文章,形式上比汉赋更加灵活多变,而内容上更偏向于慷慨意气,这是历史大环境所使然。当然,由于《古文观止》只为儒教代言,魏晋时代大量的佳作都没有入选到本书,然而所选的几篇也都是千古名篇,如《出师表》、《陈情表》、《归去来辞》,它们都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而且情真意切。

唐宋散文

唐宋散步部分,基本就是唐宋八大家的天下了,也应该是《古文观止》的主体部分。这部分的文章大概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典型的古文。就单个作者而言,韩愈入选的文章数是最多的,其次可能是苏轼。韩愈的思想非常迂腐,政治主见相当幼稚,文章则确实写得不错,但我个人认为还不算是第一。苏轼的文风更加飘逸超脱,我个人更加欣赏喜欢。唐宋八大家的其他6家,我则还没品出各自的风格特色,无法评论。唐宋的古文运动下,已经很少见到骈体文的形式了,这自然是给写文章解脱了枷锁,但是将反对形式与内容的分离对立等同于反对骈体文,就犯了形而下的错误了。结果,唐宋文章读起来就少了那种朗朗上口、圆转流畅的妙处。而文章读起来的音律美,我个人认为是文章美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体现。从先秦到汉魏再到唐宋,可以看作是一次典型的“否定之否定”,这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再次强调:说文章今不如古是错误的。

最后收录的几篇明代散文,除了刘伯温的那篇《司马季主论卜》有屈原《卜问》遗风,让我印象深刻,其余的就没什么好谈的了。

何谓一篇好文章?

我个人评判一篇好文章的标准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相统一,情真意切,读起来有音律美。第一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是最根本的。后两点则是加分项。

所谓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就是内容充实,形式优美,形式服务于内容同时还更好地促进和彰显内容。内容要写得好,就要求文章主旨清晰、立意高远,丰富而不凌乱,深刻而不冗杂。形式要写得美,就要求选择适当的文体,运用多种的手法,用字遣词造句准确,行文流畅,有时匠心独运,有时笔走偏锋,或气势磅礴,或婉转曲折,不一而足。内容有恒定的原则,形式则无绝对的标准。常犯的错误有二:一是为了形式而形式,浮于外而虚于内,如同无本之木,当属庸作。二是将形式与内容相对立,认为文采不能与风骨相共存,一味复古,不假雕塑。若内容本身不错,但形式选择不当,影响了内容的表达,也要减分。最理想的自然就是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在满足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根本原则之后,如果文章还能表现出情真意切,就更加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并非所有优秀的文章都能做到感人肺腑,而能够感人肺腑的文章都不能不称优秀。与之相对立的是无病呻吟,或虚情假意。

最后,如果能营造出文章读起来“抑扬起伏,悉谐宫商”的效果,那就是锦上添花。我个人还是比较看重文章的音律美的。文章不仅是用来看的,也是用来读的。能够传诵千古的名篇,大多余韵悠长;也正是韵律优美,才更容易被广泛传唱。

那么,按照以上评判标准,就可以给《古文观止》222篇作品定个名次排座。

点评天下文章

王勃的《滕王阁序》,可谓是形式美和音律美的代表作。称之为“序”,实则类“赋”,极尽铺排炫耀之能事。虽铺排,不显臃肿;虽有炫技之嫌,但也合情合理。如果加上“酒醉腹稿”的传说,怀才不遇的命运,离奇早亡的故事,更是让后世读者感怀仰慕。然而,《滕王阁序》还不能排到前三。我们对比另外一篇楼阁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用简洁数笔描述洞庭烟波浩渺,然后转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其实大部分的楼阁文、登高诗都是相似的:先写景,或略叙事,然后抒发感情,无非怀才不遇或忧国忧民之类。《滕王阁序》就是怀才不遇的代表,《岳阳楼记》就是忧国忧民的楷模。在写景方面,两篇文章可谓各具特色,而在立意方面,明显后者就要更加高远了。就在王勃感慨“无路请缨”,为个人的小命运悲歌的时候,范仲淹已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为更大的国家前途而忧心,一对比就高下立判了。

苏轼的《前赤壁赋》,可谓是游记中的极品,情景交融,笔法纯炼,哲理深邃,超越时代而给人普遍的共鸣。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可能也是可遇而不可求,比如《后赤壁赋》就明显没有那么高的艺术成就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匠心独运,不过似乎还未及《前赤壁赋》,可能是因为我个人更偏爱苏轼的文风。

在论说当中,贾谊的《过秦论》上篇是难以逾越的高峰,“仁义不施,则攻守之势异也”已经成为外交部对抗美国的标准话术。杜牧的《阿房宫赋》其实也算是论说,而且与《过秦论》相类似,双峰对峙。此两篇都是形式服务于内容又增益了内容的典型代表,证明反对骈体文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看到底能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短篇当中,韩愈的《杂说四》、刘禹锡的《陋室铭》(都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了)都让我印象深刻。前者完全是散句,后者除了最后一句反问严格对偶,但都符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也再次证明了形式无绝对之标准。《杂说四》最传神的一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极其传神生动又辛辣讽刺地表现出当权者的无知自大可笑荒唐。韩愈遣词造句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他的文章通篇造成语。不过,韩愈的思想就太过迂腐了(《原道》、《原毁》哪怕是在那个年代都让人觉得迂腐),中了孔教的毒太深,不能怨仕途不畅,只能怪自身就不是什么治国之才。

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是一篇奇文,音律之美不输《滕王阁序》,而其止战的思想哪怕放到今天都是不过时的。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无情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不仁,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石壕吏》之余唱,《卖炭翁》之续韵。《宋玉对楚王问》是一篇妙文,与宋玉的另外一篇妙文《登徒子好色赋》,都是我非常欣赏的。《报任安书》是一篇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司马迁的一份流传千古的控诉书,在书信中算是写得很长了(这也说明司马迁冤屈之深),字字泣血。

先秦古文当中,《曹刿论战》、《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最是精彩。

翻案文章中,苏轼《贾谊论》、《留侯论》我是比较认同其观点的(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我就非常不认同了),方孝儒的《深虑论》、《豫让论》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以上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最后要决出前三了。候选者分别为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首先,三篇文章都符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大原则,也都以其情真意切著名后世,而且都还非常具有音律美。如果非要我选一个第一,我选李密的《陈情表》。《前出师表》在音律美上不如后二者,《归去来辞》在情意上没有前二者感人,而《陈情表》是三个方面都做绝了。因此,如果按照我个人评判好文章的标准,《陈情表》当属第一。

泣血成文

读完《古文观止》,我深感一种穿越了时代的共情,人生终究还是不得意的时候多,快乐的时间短。纵观一部《古文观止》,十有七八是不平之鸣。推而广至天下文章诗词,往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不是文人格外容易不得志,是普通人更没有机会留下足够的文字遗存。从理论上来说,人类社会是注定了要让大部分人(绝大部分人)郁闷不遇的。总人口是那么的多,而决策层的交椅就那么几把;怀才不遇的实在多,更遑论那些自认为有才的人了。小国寡民不相羡慕的理想,大概只存在于我们对元古社会的想象之中(而原初先民是否真的如此无忧无虑还不一定)。

人群中能够有资格不郁郁不得志的,大概都是位高权重者,而位高权重者哪怕不把时间浪费在维护巩固特权上,也还是很难写出好文章。因为好文章似乎不是由人主观上写出来的,而是由命途多舛的作者吐出的血自己挥就的。我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就时常有这么一种感觉:当出神之时,手中的笔仿佛有了自己的灵魂,不由作者的控制自己就跳出了灵动的舞步……

司马迁说:“古之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文人中的倜傥非常之人,肉体虽然早已化灰,精神却藉由文字留存,真正做到了老子所称的“死而不亡者寿”。穿越百千年,唤起了一代又一代如我这样的读者之无限感慨。

古书疑义举例读后感 篇4

在我国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散文有着同诗歌一样悠久的历史。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无数杰出的散文家都以其绚丽多彩的散文著作反映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兼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散文,被历代的许多学者重视、研究乃至最后编撰成册。《古文观止》历经三百年的沧桑,从浩如烟海的选本中脱颖而出,其声誉更是远播海外。

《古文观止》共选取从先秦至明末的短小精悍的佳作共二百二十二篇。其得名于《左传》中《季札观周乐》,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反映虞舜盛德的舞蹈时,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观止矣,若有它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认为这组乐舞已经达到了舞蹈的最高境界,其他的就没有观赏的必要了。而吴楚材、吴调侯两位编者也认为他们所选的古文均为上乘之作,故取名为"观止"。

回溯到先秦至明朝的历史时空,从欣赏温馨祥和的世外桃源"黄发垂髫,其怡然自乐"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暮秋胜景;从聆听急雨、密雪敲击竹瓦所生的清绝之音到"其色惨淡,烟霏云敛;从感叹"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人生体验……读《古文观止》让我感受古人智慧的力量,体验穿越时空的对话,步入一段又一段愉快的古典文化之旅。

《陈情表》中的李密,一亡国贱俘,家境清贫,没有俸禄,生活艰苦。但他敢于逆龙鳞,拒征召,实属不易。他之所以敢如此行事,就是因为含辛茹苦抚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床,无人伺候。“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正是因为他能够把亲情看得至高无上,以对祖母的孝心来显示对君王的忠心,因此,他也能够让标榜“以孝治天下”的皇帝深深地感动,从而“辞不就职”。

曾经我会为文言文里生僻字词,复杂语法而困扰着。直到遇到了《古文观止》,一开始原文晦涩难懂没有耐心读下去,但借助翻译坚持下去。读完以后,文言文对我似就不那么可怕了。慢慢发现,文言文不是祖宗留下来的"考试噩梦" ,而是一个寄托着许多文化瑰宝的载体,那些纷繁复杂的语法只是这朵玫瑰茎上的刺。那些文字里有分分合合的朝代更迭,有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情怀,有性情中人对国的一片赤子之心,有春去花下飘落的几句人生感慨。过去的我,渐渐被语文的魅力折服。原本不擅长语文的我不知不觉间喜欢上语文,其实,不仅仅是语文这门学科,更是它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古文中的美景佳人,闲情轶事,读来怎不令人神往。穿越时空去感受另一个时代,理解另一个人的悲欢,怎不令人快哉?

所幸遇到《古文观止》,让我青春和语文的交集不再等同于考卷上鲜红的数字。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获得前人的感受,让我们来一次跨越千年的旅行,读一本经典好书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傅雷家书》读后感合集4篇

    发布时间:2023-12-31

    很荣幸地告诉您,“《傅雷家书》读后感”已经准备就绪了。我在假期里有幸品读了这位作者的作品,果然收获了许多心得和感悟。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中所感动和震撼的总结和提炼,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您自行判断其可信度。...

  • w
    红岩读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3-10-27

    以下的"红岩读后感"主题相关内容,是栏目小编特意整理的,读着作者的作品,我们便常常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那么如何快速地写出读后感呢?希望您在这里能获取到有用的信息!...

  • w
    童年读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4-01-13

    笔者发现这篇卓越之作“童年读后感”必将给您带来巨大的益处,真诚希望本文能为您带来一些启示,并且请您将其珍藏起来。每个人从阅读不同的书籍中会有不同的感悟,当我们开始阅读作者所写的作品时,我们的思维也会发生许多变化。将对这本书的感受写下来,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处理方式。...

  • w
    家读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3-12-17

    根据您的要求,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内容:“家读后感”。读的书越多,人才会越通透,经过阅读了{作者人名}写的读后感书名后,能让人思索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思考作品中隐藏的思想和情感。感谢你的留言和反馈我会不断完善为你带来更优质的作品!...

  • w
    封神读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3-11-07

    好工具范文网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收集了关于“封神读后感”的相关资讯。读完作者的作品后,内心产生了种种莫名的感触,涌上心头的想法络绎不绝。撰写读后感给我们提供了更深入了解这本书的机会,但请注意,本文仅供参考,实际的方案可能会有所修改!...

  • w
    小鹿斑比读后感感想合集(4篇)

    发布时间:2024-03-08

    好工具范文网小编创意无限制作出了这份独特的“小鹿斑比读后感感想”,如果你在这个网站上找到了有价值的信息请点击收藏按钮保存下来。当我们的心境发生了转变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写一下心得体会。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可能每个人的心得体会都是不一样的。...

  • w
    列车读后感范文4篇

    发布时间:2023-11-10

    小编今天与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列车读后感”的文章。读完这篇作品后,我感受到了许多情绪,深受其感动。当我们心中涌起各种想法时,不妨在阅读作品后写一份读后感,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我诚挚地邀请您收藏这篇文章,希望它能给您带来美好的体验!...

  • w
    黑珍珠读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3-11-18

    这本书是一本有关于人们的太过贪婪而受到惩罚的书。里面活灵活现的刻画了故事里每个人的性格与他的两面性。拉蒙——本书的主角,是一个敢作敢为的男孩。他勇敢、坚强,拥有不屈向上的精神,并且十分谦逊。他最开始并不相信一些有关于“恶魔魟鱼”的传说,认为十分可笑。但是,到了后来,他便有一些半信半疑和畏惧以及尊敬了...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