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平面镜教案#】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 教案课件的充分准备是新老师在课堂上取得成功的关键。编辑为您推荐一个思维深刻有价值的“平面镜教案”文章,热烈欢迎您的到来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4、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5、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
(4)实验法。
2、教学手段——板书、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三、学法
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两人一组,相互配合)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屉里]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棋子。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通过翔实的例子来证实有真实存在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会聚而成的呢?(设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
平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精神,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难点:设计实验找到“虚像”,以及对“虚像”的理解。
【实验器材】
1. 教师用具:蜡烛、光屏、镀膜玻璃、支架、平面镜、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2. 学生用具:蜡烛、镀膜玻璃、支架、刻度尺、平面镜、坐标纸等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讲授解析
【评价设计】
1. 注重过程评价: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各种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评价;
2. 设计当堂检测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复习导入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及原理
(1) 已知入射光线,根据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
(设计意图:复习小孔成像及光的反射定律,为本节课学习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及虚像的判断方法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
模块一:通过观察活动,建立“像”的概念,明确平面镜的作用
教师引导:利用课前热身2,巩固平面镜的第一个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学生活动:通过平面镜观察自己或其它同学。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镜子中的“你”叫什么?
交流发现: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师归纳:在物理学中,镜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于“影”。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的第二个作用——成“像”,从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块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为后续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模块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环节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分组讨论:观察平面镜中的像,你认为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和展开讨论。)
环节二:提出猜想,交流发现
学生活动:围绕着学案上的问题,边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边进行猜想。
学生交流:通过观察发现像与物之间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近大远小……(提示学生说明猜想依据)
教师活动:整理学生的猜想,并进行归类:同学们的猜想主要围绕着像与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展开讨论,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科学猜想。)
环节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选用怎样的器材才能找到像的位置?怎样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比较,选择合适的器材解决问题。
突破难点:利用镀膜玻璃不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样的蜡烛代替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便于比较大小关系。(请学生到讲台来,演示交流小组讨论得出的实验方案。)
形成目标: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案,知道器材的选择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观察、收集、记录相关的实验信息(或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本实验的最大难度在于怎样找到“像”,因此,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构思,从而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镀膜玻璃代替平面镜、利用同样的蜡烛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环节四: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温馨提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应改变物体与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几次。
学生活动:根据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为在设计实验方面仍存在疑问的同学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另外,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用多媒体呈现,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环节五:分析归纳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成果,并尝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引导:如果将对应的像与物的位置相连,会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对于学生不易发现的“连线垂直”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特点。)
环节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设计意图:交流提升实验结果,得出明确的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
环节七:评估(按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像“近大远小”的感觉呢?
课件展示:人眼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视角会随着物体到人眼的距离发生变化,当视角变小时,就会感觉好像物体变小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课前猜想所随机制定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像“近大远小”的特性,教师则没有必要人为的增加学生的认知难度来讲解此部分的内容。)
(模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模块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建立“虚像”的概念
环节一:知道平面镜成“虚”像
教师引导:如果有木板把点燃的蜡烛遮住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烛焰吗?
学生讨论:利用平面镜观察。
教师引导:(用平面镜改变角度,使学生可以通过平面镜再次看到烛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同学们看到的是蜡烛的“像”,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尝试用光屏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交流结论:通过类比小孔成像,初步得出“虚像”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感知“虚像”的特点。)
环节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寻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总结提高,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形成目标: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法,并能够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规范作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在学生已经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对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模块四: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在教师举例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受的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物理现象,尝试解释现象揭示本质,从物理走向社会。)
3.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在实验技能方面有哪些提升?还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进行归纳提升,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4.当堂检测
1.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图略)
2.身高为1.6米的一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米的地方,
他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当他向镜面
移近0.5米时,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______;像的高
度是_______。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单的反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经历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节课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难点。例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怎样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找到像的具体位置?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较像的大小关系?以及在实验结束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合理的考虑和安排。
教师只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做好铺垫,利用适时的提醒,使学生自己找到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了实验的过程,他们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主动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实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准备: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图2.3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
2、平面镜成像原理是 ,平面镜的像实际上是来自物体的光经平面镜 。
3、虚像:由 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只能用眼睛观察。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
(1)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在蜡烛这边通过玻璃看 (填有或无)像,再观察屏上 (填有或无)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
4、分析论证: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所记录的数据,可得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许多学校在一进楼门的位置都竖立着一块平面镜,同学们站在镜子前成 (填实或虚)像,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是,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器所在位置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成的是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伊通第五中学的钱小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内容。为了使本次说课清晰流畅,明了直观。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设计)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平面镜成像是对光现象的进一步认识,与此同时它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 “像”这个概念。它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首先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一下三点(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接着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最后,是情感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三个目标中,情感目标是动力保障,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接下来,我们来看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分析
由于初二学生的思维主要是由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于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观认识,还没有能过向抽象认识转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直观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如何研究虚像的环节中运用平面镜和平板玻璃的对比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虚像。因此,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由以下的教学流程展开(新课引入、新课教学、总结归纳、实际应用、反馈练习、布置作业)。
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首先是第一环节:新课引入。由于本人教学物理的同时兼班主任工作,经常会有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照镜梳妆,要不就趁着科任老师不注意偷偷地在有阳光时用镜子,钢尺在墙上或是黑板上反射光斑。很多老师都很困扰,虽然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但对于成像规律及特点不很清楚,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从教参四个引入方案中选择了第一个,也就是最简单的一个。我用一块较大的平面镜,同时让学生自带小镜子,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
(1) 你的像在平面镜中的什么地方?
(2)在平面镜中,你的像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样吗?
(3)当改变你与平面镜的距离时,你的像的大小改变吗?你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本设计方案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提出问题”作必要的铺垫。2.此时,学生已经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所以第二个环节我将进行新课教学,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为了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我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提出猜想。由于学生的积极主动,将提出下列不同猜想(像与物左右相反;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由于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进行比较。到这里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就可以进行实验了。同学们选定器材:平面镜、平面镜固定底座、两支蜡烛(模型)、白纸、刻度尺、用白纸充当光屏,进行实验。
虚像的概念和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初中光学的一大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后续学习扫除障碍,我引导学生通过作图来理解他们,这样既巩固了对反射规律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时。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在这里学生会得到像不能用白纸呈接到的结论,暂不急着说是虚像,而是提出疑问,为什么像用纸接不到呢?从而进入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教学。之后再回来补充虚像的特点。)
3.总结归纳:实验结束后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4. 接下来展示平面镜成像之美,使学生体会到平面镜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其实,平面镜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应用平面镜的例子呢?我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例如水面倒影等。同时我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平面镜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应用,师生进行交流生成了动态的课堂效果,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5.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6.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现状,我一直坚持分层次作业。必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和反馈;选做题是学优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综合和拓展,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延伸。
六、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板书的设计意图是突出重点、再现过程。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4-01-08
就为了您的利益,小编精心编辑了这份有用的“平面图形的认识的教案”,也许您能在这里找到满足您需求的东西,请快来看看吧。为了让教学更加顺利,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确保每份课件都设计得更加完善。同时,每位老师都应该重视教案和课件,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准备不足而导致的教学事故。...
发布时间:2024-03-15
平面广告是现代广告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告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从业者需要拥有良好的平面设计技能和市场策略。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广告制作的各个方面——从设计概念到出版物制作。尤其是在我们的毕业实习中,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广告制作和管理。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实习经验总结。首先,我得到了有关...
发布时间:2023-10-18
每场游戏都像是一次大冒险,我们无法预知会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笔者已根据您的要求整理出了英雄镜的伤感文案的全面报道。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各种心情波动,当感到伤感时,心情会跌入谷底,胃口也会变得差。这个世界变得如此寂静,此刻我内心充满无尽的悲伤和绝望。请仔细阅读本文所附的附录和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4-29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手术室护士个人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腔镜护士个人述职报告 篇1 x月x日的上午半天班一上完我就算...
发布时间:2023-10-29
每位教师都必须编写教案课件,这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教案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编辑为大家提供了一篇关于“平面的课件”的文章,希望您读完后会有所收获!...
发布时间:2023-06-01
一、实习目的:透过设计院的实习,了解建筑师的基本工作程序、工作方法、职业素质要求,毕业后能更好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在校的学习下的成果,弥补课堂学习之不足,提高综合设计的技能,以到达专业培养的目标。1.了解设计院的工作程序,建筑师的基本工作资料和工作方法。2.了解设计院不同专...
发布时间:2024-02-05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经常会需要我们去写一些报告,报告的内容要求以摆事实为主,要客观地向上级反映具体情况。写报告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这篇精选文章将深入探讨“平面设计实习报告”的内涵,为方便后续阅读请将此篇文章收藏!...
发布时间:2023-10-20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趋向科学化管理和规范化教学的重要抓手,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整理的“优秀教案课件”,请认真查看本文的表格和图表!...
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