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优选十篇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3-13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优选十篇

2024-03-13 12:30:06

【#实用文#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优选十篇#】怎样避免自己的观后感变成流水账呢?电影对于我们的影响甚至超越了书籍,欣赏完一部作品之后,内心总会有很多想诉说的想法。阅读古典文学后写下观后感可以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要找优质文章吗“钢琴师电影观后感”是您的不错选择,在这里我们将一起寻找阅读的乐趣和意义!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1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里面的**,诚然使人动容;主人公的命运,更是令人叹息!一代**奇才,最后也没能战胜心中的“恐惧”,和他的“舞台”一起,永远留在了海上,留在了别人的记忆里......

纵观主人公1900的一生,有过无数次“下船”的机会,最接近“成功”一次,是为了一个女人,为了“爱情”,为了“有个家”。那一次,他放弃了,就再也不可能有勇气“上岸”!他后来说:

“并非是我看见的,让我停住了脚步。而是我所看不见的......陆地?

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会像他一样,害怕!!!害怕驾驭不了的船,害怕征服不了的女人,害怕看不到终点的旅行.....归根到底,我们是害怕“失败”!

可是,“什么是失败?失败就是太害怕失败,怕得要死,以至于连试一下的勇气都没有了”!我们总是止步于自己的“舒适区域(***fort zone)”,畏惧“改变”,错过了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机遇。

慢慢慢慢,变成了庸庸碌碌的“行尸走肉”,“活着”和“死了”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区别。

有些人可能不同意我的看法。他们温柔地认为他是一位有尊严的艺术家。他拒绝下船,因为他不愿意被金钱、名望、家庭和无尽的欲望深渊束缚,失去了真正的自我。那又怎样?

再好听、再高尚的理由,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终究还是因为害怕!还是因为没自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管最后是什么结果,我们总要试一试......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2

艺术是有生命的,这句话在《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三部曲”之一。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电影是由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

独白》所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里,**的运用很能够打动观众,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那个带有悲剧和传奇色彩的1900。

在剧中,最让我感动的是1900年踏上了下船的船,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他一生居住的地方——弗吉尼亚号邮轮。在这艘船上,密集着形形色色的人,唯独有一个人,他对大海,有着始终如一的钟情。对名利,他从来没有动过心。

对**,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演奏。他说“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有88个键不能错,不是无限的,但是**是无限的。在键盘上,**无限**。

我喜欢,我应付得来。走过跳板,前面有无数的键盘。事实如此,无穷无尽,键盘无限大。

无限大的键盘,怎么奏得出**?那是上帝的钢琴,我弹奏不来。”他说:

“只是街道,已经好几千条。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个房间,买一块地,看一个场景,走一条死路。

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镜,茫茫无际,思前想后,那样的日子怎么过?”有时候,我们在尘世中感到痛苦,并不是因为我们得不到某些东西而痛苦,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舍弃而痛苦。

有太多的选择,会有太多的干扰,这往往会让我们忘记我们想要的。在1900年的心中,他只爱大海,只爱双手在琴键上翩翩起舞。**他是一体的,在那艘船上,只要有**伴着大海,他的灵魂就会找到一个栖身之地。

1900用他的一生守护着大海,热爱着**。他对自由最好的诠释是发自内心,真正的爱是恒心的长流,是坚如磐石的信念。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3

每天打开爱奇艺,都会推送出各种热门的好电影,今天终于点开了这个《海上钢琴师》.。

人是讲究缘分的,以前一直有人推荐,却总是被我用下次这个词给搪塞了,只能说是幸好没有错过。

其实看完心情是很沮丧的,结局有点过于可怜了,是的,男主,很可怜。

从出生就被抛弃,活着一个人的世界里,看似有很多朋友,其实对他来说也都只是过客,即使是电影里他唯一的朋友,依然也成为了过客,1900,以后这个词对我来说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他是一个比我还要孤独的人。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脑中一直闪过的一句话就是天才都是孤独的。他真的孤独,他的唯一感情寄托只是音乐,钢琴对他来说都只是抒发他感情的一个媒介,他需要在音乐里享受他的孤独,寄托他的希望,表达他的生活。他是天才,他的音乐是他生命的写照,他在用钢琴展示他的喜怒哀乐,他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有嘲讽,有感动,有留恋,还有爱情。

他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他不习惯外面的光怪陆离,他甚至是不敢去接触那些他从来没有过的经历,他说那个世界他看不到尽头,这是他恐惧的原因,弹幕上很多人都在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其实电影里,他给出了答案,他说,外面的人喜欢问为什么。是呀,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能下船呢?为什么不能勇敢的追求爱情呢?为什么不能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我们一直在追寻人生的真谛,那到底什么才是人生的真谛呢?谁又敢说,男主1900不是认真的活着呢?我们一直在用狭隘的思想去评判别人的人生,似乎不按照他们想象的生活去活着就是精神病。也许在1900的心里,我们才是精神病,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物欲,放弃了一个又一个梦想,丢失了一个又一个信仰,现在想想,我们活的确实失去了太多的自我。

很多人说斗琴那段是最精彩的,尤其是琴弦点烟是经典中的经典,我却觉得最美好的场面是男主1900看到女主,并且为她弹的那首曲子那里是最经典的。女主一直在男主的视线中,或者随性的擦干脸上的水,或者眺望大海,也许她在感慨大海的辽阔,而男主眼中,只有她,她成了男主眼中最美的风景!那是心动的感觉,最美好的感觉,就是心动!当海风吹乱了她的头发,男主在窗子里面看着她,不知道有没有一种想去轻抚她秀发的冲动,但是我知道他不会,那种懵懵懂懂,羞涩的爱情,真的美好,那是诗歌一样的存在,海风拂面的惬意,暗带着小窃喜,偷偷的,只为了多看一眼的萌动。这种感觉多久没有出现了呢?很久很久了!

跟一个姐们说了这部电影里面让我感动的落泪的场景,她问我什么样是心动。这是一个35岁女人口中问出来的问题,我竟无言以对!对于35岁的女人来说,生活早就没有了所谓的激情,25岁男孩的追求方式在我们眼里显的拙劣还带着一丝滑稽!那些追女生的方式,我们可以轻蔑的说出一句,那都是姐姐玩剩下的把戏,但是,我们又何尝不希望还有这样的小把戏呢?

生活越来越把我们打磨的老练,看事物永远会看到事件的最阴暗面,无论什么。做的每一个决定看到的都是最坏的结果,当事情向着那个结果发展的时候,我们会用轻视的一笑告诉自己,看,真的是这样吧,我的预料真准。殊不知,这只是我们给自己的失败找的安慰自己的借口而已。

谁又不是孤独的呢?谁又不是活在自己世界,想出来却又会回到那里的人呢?谁又不是看破了一切却不敢面对的呢?谁又不是被抛弃过的呢?

深夜,点上一根烟,默默的想着他最后对好友说过的那句剖白,似曾相识,又无懈可击!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我无法去理解一个执念的人,因为我是那个俗人。曾几何时,我也想像他一样,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25岁的时候,谁没有规划过呢?只是发现,人生一直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妥协中,活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梦想,失去了童真,失去了最原始的信任。那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呢??只能说,现在,我理解了,他,1900,才是那个坚守了自己的心的人,才是那个活的最真的人。

这种悲伤延续了好久,让我无法入睡,独自对着电脑,敲着老旧的键盘,看着别人的欢歌笑语,我竟无法融入。每天在这个屋子里面,看着别人的生活,在微博上,抖音上看着别人的快活,也不再是羡慕。

想念下雪的日子,我穿着厚厚的大衣,穿着带毛的雪地靴,独自走下雪地里,旁边是行驶缓慢的汽车,而我会走在广场的树下,等着风把雪花劈头盖脸的吹到我的身上,在一面白白的雪地里留下我的脚印,抬头看到了路边的路灯,然后抬起手去接住那些6角的雪花,仿佛世界只有我,而世界是那么的纯净。

我的孤独无人能懂,只有我懂,可是我却总是掩饰下来!甚至会用脏字去骂那些多事的人,不懂我,干嘛要装做很懂我的人.

谁又愿意熬夜呢?谁又愿意通宵的想些心事呢?只是因为白天,我们需要换上俗人的伪装在这个世界过活,只有晚上是属于自己的,在属于自己的空间想着属于自己的心事,那些心事,无关感情,只是需要个空间,煮上一杯咖啡,一本好看的书,随手翻开到上次看完的那页,然后继续看一下,没多久,就会只望着天空,想着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独自发表着见解,独自体会那种安静。这是我需要的。

孤独的人,可以看看,也许我说的不是你的心里所想,但是我想说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你的心事,请说给自己听!

晚安!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4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现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思绪纷飞却不知从何整理的。《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欲罢不能却欲言又止的电影。也许多年之后,人们会忘记那场惊艳的钢琴决斗,会忘记他心爱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号,会忘记……但在维吉尼亚号残骸中他与麦克斯最后的对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独、决绝而温柔,始终会出没在心底,带来生息。

这个故事的开头到结尾,始终是以倒叙的手法由迈克斯陈述而来的。所以,有人说,迈克斯和1900其实就是“一个人”,因为除了迈克斯,没有人能作证,我们并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种境界,是和外界纷扰不一样的存在状态。

对于这样的结尾,我一开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为什么不能试着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在喧嚣繁闹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为什么非要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捍卫一生的梦想呢?

对于这部电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当然,如果一部电影只能从一个角度来分析,那它就不是经典。

从追求梦想的角度看,当时的人们为实现美国梦而努力。这个世界充满了欲望、利益和关系的冲突。甚至很多人奋斗了多年,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功,最后还是走到了尽头。迈克斯为了生计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号卖掉,为了生存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梦想他可以放弃一切,甚至于面对死亡,他依然无所畏惧。

不完美是生活的正常状态。如果最后没有这样的悲剧场面,电影就没有升华的价值。在我看来,它反映了很多现实世界和理想主义。如果1900走出了船,拥有了和普通人一样的家庭和财富,也许他就不能在船上扮演纯洁自然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电影也歌颂了远离世俗喧嚣的纯真梦想。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电影是我闲暇时间不可缺少的伙伴。一部好电影不仅能陪你度过时光,还能给你灵感。曾经朋友给我推荐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但因无暇一直未看,昨天晚上终于有空闲,坐下来好好欣赏了这部电影。

影片全部内容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人们就叫他1900。从此后,他留在弗吉尼亚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不是他不愿意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是这艘船是他生命的锚,是他生命的航母,也是他的安全港,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所有的登陆机会。

他八岁时,船上的人无意中听到一段美妙的乐章,那是1900年演奏的。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但是他有惊人的**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以超强的观察力去审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人生百态,可惜的是他最终无法脱离自我圈定的人生枷锁。

从另一个角度看,海洋钢琴家是我们周围生活在我们自己空间里的人们的缩影。他们熟识于一如既往的生活圈,热衷于弹奏属于自己的**,一旦环境有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他们需要时间、精力来重新适应,或者无法适应。在自我封闭中,他们要么颓废无用,要么创造奇迹,用自己的方式去排解孤独和寂寞,在心中展示自己一直向往的世界。

试想,如果1900放弃所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当然,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一定会选择与命运抗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选择逃避,放弃生命,走向绝望。

人生的旅程很短。它和跳音一样短。转瞬即逝。只有敞开心扉,拥抱一切,努力适应一切,才能演奏出美妙的**。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担心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担心冬天的来临,所以他们一直在四处游荡,寻找一个四季如夏的遥不可及的地方——我不羡慕。”

一个人,一艘船,一架钢琴,一辈子,一个传奇故事。“只要你还有个好故事,你就永远不会完蛋!”。

到目前为止,我在海上的经验还很短。我一只希望能登上一艘游轮,在海上航行几天。我不在乎目的地,只希望体验一下在海上的感觉。一艘船孤独的航行,陌生的人群,陌生的环境,如果没有阳光和星空,四周几乎没有分别,可以学着放松,让晃动的船体带我回到婴儿时代,感受对周围的未知,对目的地的迷茫,以及每天的无所事事。也许在最初的几天里,我会四处走走,保持兴奋和好奇。

但是也许十天,也许二十天,当这种新的感觉一天一天消散,无聊,疲劳,无聊,焦虑,愤怒,恐惧!

1900年的生活很悲伤,也很幸运!悲伤是站在世界的角度,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经历,必须与孤独相处很长一段时间。幸运的是,在我看来,他有足够的是间和空间与自己交流。船上的旅客给了他多种感官体验。住在熟悉的船上,安全的背景给了他无畏的生活力量。

他对人和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考,也为他的表演注入了灵魂。技能是可以模仿和学习的,但思想是自私的,独特的,不能被任何人夺走!人的伟大在于我们打开了独立意识的模式,善于用意识创造和体验生命。

我们工作、生活、旅行和学习行为模式的意义在于打开我们的意识框架:用我们所看到的去思考更多看不见的东西;用我们所经历的去创造更多的体验。1900年不需要下船,所以他从未预料到目的地的到来。航行的那一刻,他为同行的旅客开了一个宴会,以驱散陆地上的雾。

没有分别心,却更愿意在有梦想的人群中抒发自己的梦想,没有评判心,更纯粹的倾听和接受不同的信念,通过思考把感受融入灵魂,融入梦想。

三十年,生活在船上,身体可以说被囚禁在船上,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宇宙中飞翔的心灵。完整的人生包含了生和死,而他的完整更是完美到没有瑕疵,生于船上,死于船上,短短人生所有传奇也都在船上创造,而他的**,却拥有法式爱情的浪漫,英式深沉的诉说,美式激荡的呐喊……

他用意识走遍了千山万水,他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名利对于他的**执著,对于他的创造守护,卑微而肤浅。生命的意义!深奥的话题,却有着无数简单的回答,可谁也说不清哪个更为贴切……我愿意用一生去享受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也许这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

初看完影片之后,唯一的感受是孤独,透彻心扉的孤独。他来到这个世界还未来得及张开眼看父母一眼就被遗弃于邮轮之上,幸运的是被豪放的锅炉工丹尼收养,并给他起了个长而古怪的名字——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于是,1900在这艘邮轮的传奇故事缓缓拉开了序幕,他渐渐开始融入这个世界,一种叫**的东西触动了他的心弦。

然而奈何造化弄人,几年内再度成为孤儿的他终于获得了他一生不会抛弃,也不会抛弃于他的钢琴。此后,他伴随着邮轮在世界游历却从未下过维吉尼亚号半步。期间面对着名利的**,外界的挑衅,哪怕一段从未结束,也从未开始的的爱情也只是让他心潮更澎湃了些,挣扎更剧烈了些,他还是选择了大海,还是选择了那台伴其一生的钢琴。

在一声巨响中,他消失了,永远地消失在海上,永远地消失在每一个观影者的眼泪中。

也许有人会讲,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这是一种懦弱的态度,这是一种逃避的借口。但我们清晰的看到他随着钢琴在海浪起伏摇摆的船舱内肆意滑行,听着他为心爱的姑娘弹奏出海上钢琴师的内心独白,用“****theregulation”轻轻地回答了船长的指责……这些画面无一不告诉我们,他不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他生活于他自己构建的灵性殿堂,那个殿堂无人可攀。

他不属于任何一种生活,他被上帝隐秘的藏起,被海洋保管,被一个多情的导演,用戏剧把他的所有一一遮盖……

暗自思忖,其实我们才是孤独的大多数吧。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藏在那座海上浮城中,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孤独的活着,然后死去。而我们呢?

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们都仿佛一个座离岛,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逃避所不喜欢的一切。我们所栖居的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渐渐地,生活,让我们疏远了亲情;功利,让我们世俗了友情;欲望,让我们背叛了爱情,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

可扪心自问,这一切的情感的告别换来的真的是我们曾经梦想过的真正的幸福么?

后来渐渐明白了为何1900终其一生也不愿走下弗吉尼亚号半步,因为我们的陆地就是他的海洋,无人愿意一生漂泊。我们这些“陆地”上的人,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人生却还是那样漫长。然而在闭上眼的那一瞬还是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和挚友在毕业之际把酒言欢;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拥有良人在侧,许下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誓言;会含笑着想起更久远的从前,父母望着刚来到世间的你满脸尽是疼爱……会想起那些曾无数次温暖过你的点点滴滴,然后默默告诉自己,这是很长、很好的一生。

正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陆地”上,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与残酷,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或许,我们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

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花花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巨大钢琴上,演绎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篇华美乐章。

这是一场不是悲剧的悲剧,世间的繁华与喧闹,我们永远无法做1900,但1900的故事是一场让人沉迷的孤独,是那般的醉人,就像一杯美酒,越品越醇。我们都不愿面对孤独,我们很难为一件事献上自己的一生,我们索取的只是“琴键”,而不是“**”。其实,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孤独。

但,1900是直面孤独的,超越孤独的。如果一个人一生只钟爱一件事,一个人,只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真的是很酷的事情,孤独又有什么好在意的!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

本片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190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长大,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

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弗如,黯然离去。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情愫在琴键上流淌。他会不会为了爱情,踏上陆地开始新的生活,用他的琴声惊艳世界?

但这一切却在1900看到城市后都变成了幻想,他又回到船上,直到工程队用600吨炸药将巨轮炸毁,他也没上大陆一步。

影片中有几个镜头让我十分影响深刻。第一个镜头,当1900从甲板上缓缓走下舷梯时,画面选择了一种处理方式——当1900一步一步的捱下舷梯时,镜头以同样的缓慢和凝重由远及近,最后渐渐定格,转而我们看到的是从舷梯后方的角度拍摄的1900沉重的脚步,以及透过舷梯的缝隙和1900双脚展示给观者的纷繁而凌乱的城市。而后,我们从1900的眼眶中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城市——张牙舞爪的炫耀和叫嚣着自己的浮躁,扬扬自得的伸展着栉比的高楼和烟囱。

很特别的表现手法,当影片行进到最后,max问及1900为何不愿意离开virginian的那一瞬间,我们就不难理解1900的答案了——琴键太大,**无从而生;城市太大,我们无从而生……

第二个镜头:当1900与max分离时,二人拥抱时,这里用了一个十分经典的仰拍镜头,在这一刻,我看到了三层意思,第一层,人格的高大。1900的人格在这一刻无疑是高大的,他拥有一个对**十分虔诚的灵魂,他不想下船的原因几乎全部都是从自己的**里悟出的,所以说,用一个仰拍来突出一个虔诚的灵魂;第二层是max,他对1900的成全与尊重。

自己的朋友选择了死亡,他并没有选择强行带走,而是尊重与理解,这是,仰拍镜头将这种高尚的做法表现出来;第三层,是两个人的友谊。max一直相信1900一直在船上,所以不管多少人的阻拦也执意上船,说明二人的友谊已经是另一种高度,并且,max作为1900口中的少数人,说明,max少有能懂1900的人,所以说,用一个仰拍镜头,将二人的友谊体现的十分高大。

最后一个镜头,在virginian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干枯的手,轻轻的摆放在观者眼前,然后这双手开始在空气中弹奏,背景**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钢琴的声音,尤其是这样以单音为主的简单旋律,总是显得特别的干净和轻灵,仿佛是1900那颗安定的心一般,平缓的旋律倾泻着柔情,不仅是对那个曾经出现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着钢琴、膜拜着**时,心里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

1900是个天才,他从小就会弹出美妙的音符,但他又是个孤独的人,特别是在一艘巨轮上的天才,船上的旅客来来往往,1900群看到的永远都是陌生的新面孔。他们怀揣着对美国生活的向往,前往美国,再美好的**也会因为那一声“america”抢去关注点,只留下1900那落寞孤独的身影。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

一直以为《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爱情片,美若天仙的少女,恍若仙乐的钢琴曲,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浩渺无际的大海上!几次要看都没有看成。终于,一个闲适的周末午后,怀着愉快的心情,要完成这一直来的愿望了。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作品。故事发生在本世纪初,一艘往返于欧洲和美国的名叫弗吉尼亚号的游轮上,无穷无尽的寻梦者,乘坐这艘游轮,来到美国。我们的男主角,“1900”,一个具有钢琴天赋的初生婴儿,被遗弃在这艘游轮上,被锅炉工收养,开始他在大海上从生到死的独特人生。

“1900”在船上演奏钢琴,经历了朋友离别、经济萧条和两次战争,最后,这艘游轮停止了航运,将被炸毁。他的朋友麦克斯,坚信他仍在船上,千辛万苦找到他,劝说他。“1900”最终没有离开“维吉尼亚号”:

最后,他纤细的双手在空中象征性地演奏了最后一曲,在一片火光中,伴着巨大的声响和巨轮一起在海上沉没,和来时一样,钢琴师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我没有想到“1900”这么决绝,哪怕失去生命,他仍然不肯下船,选择和他的**,永远留在船上,消失在海上。

钢琴师的故事完结了,我却不由陷入深思中。

从个体的角度看,“1900”的抉择,与他独特的经历和纯粹的个性有关。正如“1900”回忆起当年站在跳板中间的情景时所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而是因为所不见……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并不是无限的,但**是无限的。

在有限的键盘上奏出无限的**,我应付的来;但走过跳板,前面无数的琴键,无限大的键盘如何奏地出**来……上了岸又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我宁愿舍弃我的生命。

”“1900”对自己很清醒,他生于海上,长于海上,“弗吉尼亚号”轮游就是他的家,钢琴和**就是他的世界。童年的经历、锅炉工的警告,还有他和陆地有限的几次交集带来的不愉快经验,在他,陆地,从来就不是一个美好和值得向往的地方,也不是自己能够把握和想拥有的地方。他坚守自己的生活,爱情可以放弃,其它财富和权势,更不在话下。

对于一个如此纯粹的人,做出与**和游轮共存亡,一点也不奇怪了。

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一个特殊人的立场对工业时代进行反思,我更多体会到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片中我们看到,当自由女神从海上的迷雾中出现时,游轮上人人欢呼,人人心向往之;但我们也看到,这个人人向往、人人奔赴的地方,有冷漠,有战争,有无止境的欲望和追求;这个地方,只能进入,只能前行,按照它的方式;当你无法融入的时候,最终只能灭亡。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了。

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个性,对于生活,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有人追求卓越,有人甘于平淡;有人执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有人更渴望“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成就一番伟业。

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应该是人人都能追求自我梦想,人人都能拥有梦想生活的社会,而不是只有一条路径,就像游轮通向陆地的踏板,只有唯一的一条;也不是只有一个标准,只能追求世俗的名利和成功,才是幸福。在这里,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这才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追求的终极所在。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7

《海上钢琴师》,反复看了三遍,每一遍的感受都格外深刻,我是在假期朋友之口中了解到这部影片,她看完后极力向我推荐,说这是一段旷世奇才的隐秘传说,还一边眼泪汪汪地向我描述这部影片那些打动她的点。

这个学期开学,挑了一个闲暇的下午,我开始走入这段回忆式叙述的影片。

故事里的主人公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给予的名字,而名字是一个年代,1900。幼年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掌声。

他在偶然的一次,悄悄爱上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曾令人揣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后选择的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是因为这样吗?

我记得影片中1900说的一段话,“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有人说,1900代表着的是一种理想,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悲伤。

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永远待在船上,选择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这样壮烈,却获得永生的自由?

因为,大多数的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虽然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也会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努力弹奏出最华美的人生乐章。对我而言,这种“外面的世界”若是自己真的所爱所选,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也有人说,这部影片是讲述内向型人才在快节奏社会中倔强却无奈的低吟、是每个人在信息时代下打不开的内心和没有安全感的茫然。

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单纯和执拗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择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凡人的选择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

对很多人而言,这也许是悲剧,但是我却认为这是1900的一种自我追求,他热爱船上的生活到达一种极致、高于一切,那里是他的整个世界,离开这里,他可能再也不能继续他所爱的这种生活。

有人问,这部影片既然这么有深意,为什么没有像《绿皮书》一样拿奥斯卡奖呢?很多人都觉得导演用错了力气,或者不明白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只是这个世界浮躁的人太多。

他想传达的东西,不是你为了写影评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发现找不到可以作为主旨的东西。导演是有野心,他想讲述一个人的一生,想映射一个时代。这部电影根本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给每个看官照镜子,主角就是你自己。

还记得当virginian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干枯的手,轻轻的摆放在观者眼前,然后这双手开始在空气中弹奏,背景**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钢琴的声音,干净而轻灵,仿佛是1900那颗安定的心一般,平缓的旋律倾泻着柔情,不仅是对那个曾经出现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着钢琴、膜拜着**时,心里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

海上钢琴师讲的不仅仅是一个钢琴师的诗意史诗,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意会生活,在于让我们了解天才,在于让我们看见自己让我们看清自我存在的意义!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

《海上钢琴师》的男主人公1900,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都没有离开过大海,他简直是一个天才,没有人知道他高超的技艺师出何人,他的曲子是那么纯粹,根本不需要用大海外面的世界所证明,他从未踏足陆地,他的眼睛与思绪好像走了全世界,对于陆地世界的一切风土***了如指掌,简直是一件神奇的事!

他的双手生来注定会为世界**史留下一笔,即使不曾拥有认可的姓名,官方数据甚至没有登记过他的存在。而他也并没有为此不公所辩解和证明什么,不需要所谓的巡演让自己大紫大红,给有幸乘坐此船的乘客进行演奏,效果便足以说明他不俗的成就了,况且他也没有真正在乎过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在大海上,他从不会吝啬自己的曲子,战乱中同样不安稳的大海,是他用自己的曲子抚慰那些受到创伤的人们,陪伴他们最后一程。

才华但却没有名垂青史的记载,仿佛从未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悲哀吗?可惜吗?

我想结果都不重要了吧!重要的从来不是他人的看法和结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这个事本身,当事人的选择最重要。或许他并不属于这里,他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回到了他应该去的地方,那里也有大海,钢琴,挚友与喝彩的观众。

想想给我一个陆地生活的人的一点小小启示:便是专注于自己,专注做事,不要让欲望和这个世界的喧嚣扰乱本心吧!没有人不想纯粹,但纯粹始终如一却很难。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9

《海上钢琴师》它没有恢弘磅礴的气势,没有曲折迷离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但它却是一部关于内心深处最微妙弦动的灵歌。

影片的主人公1900说过这样几句话:“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

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土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

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很多观片人认为1900是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交织的受害者,他接受了自我毁灭的结局,从而也就没有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反而从中产生了荒诞感、孤独感、恐惧感和绝望感,缺乏了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这种观点我不予否认,但我却不赞同。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唯一一尘不变的就是它不停的在改变。”我们的世界时刻在改变,科技、文化正飞速发展,我们的步伐也在喧嚣浮躁中驱驰,渐渐地我们的灵魂跟不上脚步,只是一身肉体匆匆来往。

在这个大多数人都疯狂追逐“钱和权”的时代,亲情、友情、爱情渐渐变了质,甚至对某件物品、事物的喜欢,也是基于某些目的。而1900他就像一个孩子,一张白纸,它执着而单纯的喜爱着钢琴,美妙的旋律只取悦自己或是献给心爱的人,他知道他能拥有什么,不去渴望那些不能,或者根本没有必要拥有的东西;它知道它不了解什么,也不去让自己陷入无尽的迷惘。若是他走下船,他或许可以在陆地收获名利,却只能以遗失本真来作为代价。

最终,他选择与巨轮一同消失在天际,不是懦弱,而是遵从自己罢了,因为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如此平静。1900,一位驻守在我心中的美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0

在《海上钢琴师》中,朱赛普叙述了一个凄美故事。“1900”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他是维吉尼亚号上的一名弃婴,由该船上的工人丹尼抚养长大。在他很小的时候,养父丹尼就离世了。

在养父离世后的一个夜晚,他被美妙的琴声吸引而来到了维吉尼亚号的演奏厅。此后不久,优美的琴声阵阵从演奏间传来,船上的乘客因好奇循声而往,发现竟是1900正在用钢琴演奏。不过,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的琴技是从何学来的,仿佛这些**就存在他的血液之中。

自此,他成为了维吉尼亚号上的钢琴师,年纪渐增,他的琴技与天赋也远播于外,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一步。

影片所塑造的不是1900一个人,而是以小见大,通过塑造1900这个人物来展现二十世纪初这个新世纪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城市是工业文明和人类无限欲望的象征,而轮船则象征着一片充满理想的“净土”,但轮船是漂泊不定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其实是渺茫的,在欲望地刺激下,大多数人会奔向那片充满物质的“陆地”。

影片中众多人纷纷踏上去往美国的轮船,去追求那工业化的生活方式来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在众人看到自由女神像时都欢呼雀跃地呼喊着“american”时,唯独1900一个人俯视着那群人,凸显出了他的独特性。而1900也曾彷徨,当他准备下船时,他看到了无尽头的城市,满眼喧嚣的城市让他迷茫恐惧,没有尽头的城市既是工业文明和物质社会的象征,也是人类欲望的不断延伸,1900站在台阶上,满眼全是现代世界的喧闹,没有艺术,没有**。

相比之下,轮船这个小小的世界,更能给他“家”的感觉,让他在这有限的空间里保持初心,无所谓欲望,更好地追求精神的自由,去坚守自己的钢琴梦。

在《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中,导演以迈克斯旁观者的身份将这个悲剧的故事缓缓叙述给观众,给观众真实感代入感。导演通过塑造1900这个追求精神自由而抗拒现实物质世界的人物形象,来向观众传达一种在用生命来坚守内心纯真的情感,而他最后的悲情抉择实则是他对整个现代社会的拒绝。《海上钢琴师》强调了对精神领域的追求与精神上自由的把握,在有限的时空中让自我的梦想和心灵获取完全的自由,唤起了人们对人生和生活的深思,让人们重新去窥探自己深藏已久的真实灵魂。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5

在众多人依然沉醉在变三和哈七的剧情里,我十分落后的看完了《海上钢琴师》,看罢,方知自己落后太多,使我这个完全不愿意写观后感的人竟然有冲动去跃跃欲试写下这些。标题很俗,千万别介意。希望看官把我的日志用电脑看完,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题记

似水流年,总是无法挽留那些苍白又静美的片段,被光阴掩埋的故事,想用心去珍藏,便偶感瞬间记载下的文字。希望这字里行间留下的蛛丝马迹,能让时间回复,穿过岁月的断层,回到过去——曾经感动心灵的瞬间。

《海上钢琴师》改编自意大利小说名家AleBaricco的独白剧。

不明身份的孩子,黑人水手的纯良,深夜琴声的美妙,以及游客们的痴迷,似乎一切的一切的剧情,随着缄默的大海在潮起潮落的间隙,都充满的暖色调的悲哀。在海上所发生的一切,用极端浪漫主义手法讲述了主角1900传奇的一生。而主角1900本身有股很特殊的静态美,好似独立于喧嚣之外的透明体,充满才华,有颗脆弱又敏感的心,却怕被人发现。这样的一个男子,在弹钢琴时的画面,竟是如此的赏心悦目:气质优雅,目光飞扬,双手如蝶,曼妙飞舞。

这样的男子,会令人眩晕,接着,便沉醉于他的音乐中。

影片中钢琴是极佳的音乐背景铺垫,在《海上钢琴师》的剧情中更显现张力。

音乐在节奏的调节、力度的控制、声部的均衡、音色的运用,都达到了极佳的水平。

剧情中,音乐动静分明,张驰有致,演奏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慢奏时,弱音通透得温馨静雅,颤音细密得丝丝入扣,细节纤毫无遗,快奏时,韵律绮丽,节奏鲜明,跳跃感极为活泼,弹跳感触手可及。

翻过乐章的华服,细细的品味这个男子,干净,纯粹。

他一生看尽海上潮起潮落,透明的寂寞,隐隐的忧郁,孤独的浪漫。他可以掌控钢琴上黑白的琴键,却无法掌控城市里交错的街道。他疏离人世,带着对音乐深深的眷恋与纯净得近乎苍白的浪漫,活在与世隔绝的轮船里,沧桑孤独。

他说,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所以虚度了许多光阴。

1900一个人在船上空弹着钢琴。

他说,希望天堂也有钢琴。

然后,那个鲜活的、用音乐筑起的生命坍塌了。

最后,古朴的街道,定格了这段故事的结束。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6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中东躲,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后,幸运的是,这位钢琴家用他的才华感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这位钢琴家终于在战争中幸存下来。

影片通过一系列直截了当的真实画面,揭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往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鞭子下演奏欢快的**,眼里含着泪水欢快地跳舞。而一些德国**在一群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躺在地上,然后挨个开枪。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

更有甚者,最深刻的一幕是,一位因残疾而无法站起来向德国人鞠躬的老人,被推着轮椅从楼上摔下来,死在路上。钢琴家只是这些事情的经历和见证者,但在**的支持下,钢琴家顽强地追求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生动地展现了钢琴家斯皮尔曼对**的强烈热爱。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己,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在这个时候,钢琴无声的声音是钢琴家生存的期待和动力。

最后,斯皮尔曼用他的才华感动了一名纳粹军官,唤醒了他的良知和善良,帮助这位钢琴家在废墟中生存。从这个道德**的角度来看,并非所有的道德**都是坏人,但他们也有好人。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以前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通过这部影片,导演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一些人在战争中的坚强和勇气,而且深刻地揭示了许多社会现实。比如,不管电影里是哪个国家的人,都有好有坏,有弱有强。我们要学习历史,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的民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电影钢琴师观后感二

《钢琴师》再现了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对犹太民族的无情地杀戮,影片中刻画了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为了生存仅为了生存而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手掌。在贫民区,饱受饥饿和各种羞辱,每天都在黑暗中躲避。在纳粹地毯式的搜寻中几乎失去了生命的希望,也是导演波兰斯基童年的再现。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战争中的生活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们希望生活和平。回忆影片我们甚至不愿再次去看那过去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往事。

()设想:当我们坐在教室读书时,突然一枚重型落在教室,你昔日的同学、你昔日的恋人就倒在你的眼前,我们该怎样办,你也没有潜力去拯救,更惨地是你被敌人判成劣等人,当你走在街道上别人用另样的眼光看着你因为你是劣等人,同时一批敌军士兵时时不不时拿你戏耍一下,不高兴就给你一枪。这又算什么,当看着自己的亲人被敌人带走将被杀掉而自己那是多么揪心的痛,为了生存只能饱受屈辱,为了生存只能躲避现实,为了生存只能把自己最爱的事默默放在心中;当多次碰到钢琴时,平时那喜爱的事只能在心中奏响。

正如《钢琴师》的题头语:**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钢琴师用**与强权进行着征服与反征服。

严格说来,这部影片不仅仅仅是一个逃离集中营的传奇、一种求生信念的挥扬和对纳粹暴行的揭露,波兰斯基在破碎的视野上拔起杯具的骨骸的同时,更讲述一个在极度痛苦和压抑中,依然持续充盈和完整的灵魂的人性故事。对于作者波兰斯基平生最为人诟病之处,首先在于他的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放荡不羁的个人生活。暴力和色情已渗透于波兰斯基

的影片中,也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因为童年的特殊经历,波兰斯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均抱持着一种危险和不安全的看法,作为一名电影导演,他从不讳言**是他创作的源泉,他不仅仅自己尽情享受着**的滋润,他也试图提醒他人应当以另一种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他的作品风格恐惧感和神秘气息一向笼罩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中,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在他的作品中,波兰斯基主要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电影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独。恐怖片和悬疑片是他的杰作,他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大师。

回首往事,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平、人性的完善、种族的延续和全世界的共同发展。我们远离战争。

**电影钢琴师观后感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瓦莱丽在雪地里跑的那一段。漫天的白色,远处有行人走过。他们不会明白这个仓惶的男人经历了什么。而他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迈出那一步。

靠在墙上的时候,惊魂未定的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中对于人性的刻画已经被太多文字所赞美。那种客观的视角,描述了整个时期的状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用第三种视角来切换第一种视角,用主人公的眼睛来观察战争的残酷。在表现**和局部战争时,丝毫没有含蓄的成分,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在街头无辜被杀害的流民,亲手杀死自己婴儿的母亲,不明白要拿钱做什么却执着兜售牛奶糖的孩子,没有人情的犹太警察,只因为问了一句话而被枪杀的妇女...

这些都被审视的镜头表露出来,令人情绪沉重。

这是一首剖析人性的残酷悲歌。

犹太酒吧里,肖邦的**和自私地验证金币的商人,瓦列在极端困顿状况下依旧颤动的手指,在脑海里响起的旋律,在饥饿和恐惧中揉搓泥灰的双手,钢琴上端放的德**服,依旧忧伤、动情的旋律。这些都是细节,是细节决定了影片的深度。

这部电影真正吸引我的视它独特的视角。

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基础是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让我们在绝望的时候更加顽强。成千上万的人在战争中幸存下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瓦列是一个钢琴家,他有**傍身,比别人可能要坚强一点,柔韧一点,淡薄一点。

他在逃避死亡的同时,也刻下了死亡,这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对生命的期待和勇气,来应对我们遇到的一些挫折。

记得上课时,老师向我们分析这首肖邦第一叙事曲。说它是肖邦为了祖国和战争而写下的曲子。那时并不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匆匆记下了曲式分析要点,还有那些美丽的和声。

好吧,该激情的地方,就激情。该柔情的地方,就柔情。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

然后到了上课时,老师很不满意地告诉我们,你们的演奏没有灵魂。你要去理解作曲家的感受。

此刻重新看了这部影片,似乎理解了老师想要表达的东西。

因为那个德国的军官,居然让瓦列演奏肖邦的曲子。或许它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唾弃,然而美的事物终究是不分国界的。

而对于《钢琴师》的总结,大概只有这句话最为准确。

**电影钢琴师观后感四

除了透过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钢琴师》,表达自己再明显但是的意图:关于犹太种族二战血腥史的披露,以及对战争的谴责,若是导演波兰斯基还有什么寄托其中的话,那必然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礼赞。有人说电影结尾不好,看上去一部宣扬典型普世价值观的影片,导演却给了它一个再残酷但是、却真实无比的结尾,我们都期望那个人性尚存的德军将领能最后得救,但他却被结果在战俘营尽管原著自传集是如此,可这也不丝毫影响人们意淫。

因此,事物最完美的一面往往都隐藏在人们的心底,有人喜欢真实,而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告诉自己:我思故我在。

真实的战争便是那样,有个人性未泯的军人,肯伸手相助那个可怜人,即使戏剧性十足,但也令人信服,因为即使是纳粹,也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战争机器。而这个沦落到战俘营的军人随后呢?很可惜,人品攒得还是不够,没办法,这就是那个德国佬的命。

很多人会这么想,钢琴师听人说到这个消息,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利用自己的名望,跑到战俘营,将这个德国人救出来,其间,最好能有一个令所有人潸然的拥抱,包括我。

回顾《钢琴师》通篇,尽管导演始终站在犹太人的立场,但这也不妨碍他去刻画其中的一些苟且偷生之辈,临阵倒戈之辈,鼠窃狼流也是四处可见。我起初也觉得钢琴师斯普尔曼,缺乏血性,对同胞的关怀往往在自己的人身安危前立马化为泡影,但之后越来越觉得他的艰难,被流亡是他们无辜的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生命的权利,在生命面前,民族大义和信仰坚持会显得很薄弱,而更多时候,人是无法决定自己的处境的。

这一点,很多人被那些附着在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最终本末倒置,甚至连决定是非,回避罪恶的潜力都丧失了。

和斯普尔曼有着相同经历的犹太导演波兰斯基,将德军脸谱化,**残暴,但最后一刻还是松手了,为我们带来一个有良知有人性的德军上校。自信的民族总会以宽恕来对待仇恨。这也是一种真实,它不是遗忘,只是宽容。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对犹太人赶尽杀绝?

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恨来自于他的家庭,他的母亲与一个犹太钢琴师**,这对他的童年家庭生活留下很多阴影;另一点犹太人头脑精明、占有着世界很大一部分的财富,但却资本家嘴脸十足,为富不仁者屡屡有之,如那些犹太籍操控金融的大鳄,这一事实,已令很多人不满,所以其实欧洲人对犹太人早已满嘴怨言,只但是最后借希特勒的手解恨;最后是关于宗教,犹太人不信上帝,还喜欢冒犯上帝,而这是德国人乃至欧洲人摸不得的老虎尾巴。

追求完片内的真实,也不就应忽视片外的真实,它令人触目惊心,使我们不得不站在更高的地方审视这部影片。

但不可否认,有些动机再饱满、再信服,也不能影响人们对它导致的行动作出谴责。就像昆明暴恐案件的主犯者****,不能忽视的是,他们也有故土被**、信仰被侵犯的无辜,但他们以侵害无辜的生命到达自己的目的,这本身就远超土地、民族、信仰的命题之上,人类社会发展这么多年,有一些底线是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不能触碰的,包括对生命的尊重。

电影《钢琴师》是根据瓦拉迪斯劳斯普耳曼的真实自传改编,这部自传**在当年一出世便引起轰动而畅销海内外。但我总是想到斯普尔曼在回忆时的痛苦,或许有人会认为他一向在苟且偷生,他或许也会自责,对着稿纸泪流满面的回想起一个又一个同胞被如何**和欺侮的场景,但当几十年后上百年后,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依然还是会为斯普尔曼的幸存,一遍又一遍的激动,我们也感激他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快乐和尊严,为我们换回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让人们为之警醒。

**电影钢琴师观后感五

对于鼎鼎大名的《钢琴家》,一向心而往之。因为是2002年的**,再加上,听说获奖不少,冲着好莱坞模式的电影去看的,我又自以为是了一把。呵呵,还好自己之前的自以为是让我对这电影有了新的理解。

片中以二战为背景,以德国**犹太人为导火索,表现一个犹太钢琴家在长达近13年的战争时期内如何生存,并坚持下来。说实话,情节很简单,这么说下来,任何人想的都会是那个钢琴家是如何如何的坚毅,如何如何的坚强,如何如何的英雄,扛过那么久,并生存下来。其实,不然,片中的钢琴家就是一个人,一个超级普通的人,先是活着。

导演没有将我们的主人公描述的那么伟大,那么英雄,完全不是好莱坞喜欢的英雄模式。我们的钢琴家,会为了五斗米折腰,该有的气节在战争面前统统不见了。恼人的袖章,一边骂着不带,一边挂在自己的胳膊上;为了饭,乞求一份工作;为了家人,架子是啥?

为了生存,跪了,求了,哭了;哪怕低声下气求之前的爱慕之人,哪怕装死人,哪怕那水到嗓子里快恶心的想吐,哪怕像过街老鼠一样居无定所我们的主人公,在努力的,活着

中间钢琴家对于自己的处境到处找人帮忙的时候,我有点气愤,为什么不站出来,为什么不跟他们一齐去奋斗,哪怕死了,也是光荣的。

从一开始钢琴家拒绝朋友的当警察的介绍,到之后钢琴家被那个警察朋友救了,与父母分散,真的是成也钢琴,败也钢琴。到中间,钢琴家乞求朋友帮忙送信,朋友说出去很容易,难的是你怎样在墙的那一边生活,再到钢琴家卖表时说饭比时间重要,最后,钢琴家找到一个罐头,打开的时候撞见**上校,继而弹琴,继而交流,从始至终,钢琴家带着罐头,生怕不见了似的。处处彰显着一个人的活法。

电影终究是电影,就算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那终究是电影,那么就有电影特有的潜台词。德国大兵对一个犹太老人的羞辱;一个孩子的夭折;若你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若你们抓我们痒,我们不会笑么?

若你对我们下毒,我们不会死去吗?若你加害于我们,我们不就应复仇吗?;20波兰币一块牛奶糖,全家人最后的一餐;只有自己的时候,应对这钢琴只能动动手指头,使劲幻想着音符;生病的时候,手指依然在弹。

全片没有将钢琴家打造的像个英雄似的,就连搬砖的时候失误被德军打,一向受着,从未用手挡,朋友揶揄他说:真期望你弹钢琴比你搬砖强。我想做为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出点力气就应不算什么,那么,就是我们的钢琴家在保护自己的手。

最后,翻过墙去,一片狼藉,渺小的他在废墟中无限被放大。在给德军上校弹琴的时候,那种自由奔放。战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的事情。

上校手边的全家福,我想上校帮忙钢琴家也不仅仅仅是因为他是钢琴家吧。

战争结束后,你准备干什么?弹琴吧。你为什么穿那件德军的大衣?我冷。片中主人公台词不多,但是戏挺足。一个钢琴家,要演出的不仅仅仅是他的隐忍和坚毅,还有那双手。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7

海上,有一个钢琴师浙江省诸暨市草塔中学逸园文学社张楼洁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到,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地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面对这一切,那个叫1900的钢琴师会淡淡地说:

"我不羡慕。"电影《海上钢琴师》,讲了一个人的故事。这位英雄名叫1900。他是一个被遗弃在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个好消防员收养。然而,这位消防员在英雄8岁是一外死亡。

过人的天赋使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尽管他遇到了一个一见钟情的年轻女孩,但他三思而后行,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留在船上。即使在最后一天,马克,他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船要被炸了,他不会离开。所以1900年,从出生起就没有离开过弗吉尼亚,最终和船一起被埋在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让我们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如果他放弃了那毫无意义的坚持,他的生活难道就不会有另一个风景吗?是的,一个真正能够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应该与命运抗争,离开井底,走向更广阔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弃生命,绝望世界。

1900年有着如此难得的天赋,如此完美的爱情和如此光明的未来。当时,麦克斯成功地说服他下船,甚至他也即将下船。但当他看着纽约市时,他感到非常奇怪和害怕,于是放弃下船。他最终还是与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说:"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

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

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座广阔的城市里,什么都有,但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

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是的,世界的尽头,生命的尽头,那里应该有回忆,那里就没有尽头,因为他没有真正活着。外面的世界,他连经历都没有经历过,却已绝望了。

原来,他的才华出众,他的完美爱情应该是他面对世界的动力。他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逃离他所害怕的世界。他认为"陆地"对于他来讲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他不会创作的音乐。

他已丧失了生命的意识了。他想结束生命来寻找自己的尽头,逃避世界的尽头。事实上,世界没有尽头。真正的结局在你心里。只要你经历并生活过,你一定会看到真正的结局——你生命的价值。

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间,找到自己的坚持和熟悉。当无限世界邀请他加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那他死得其所了吗?

他看到天赋对于他的意义了吗?他听到世界对他的召唤了吗?他感到爱情的真谛了吗?

没有。蔚蓝的大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充满希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没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许现实世界真的太让人感到陌生、恐惧和残忍吧。

但我们,未来的玩家,应该积极地生活、体验和人世这个世界。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拥有一颗坚强的心,去适应世界,去追求未来,演奏自己命运的交响乐。我想--海上,其实应该是钢琴师起步的地方。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8

他有一个奇怪的名字,1900,也有一个离奇的身份,无身的身份。他生于海,长于海,最后也死于海。他就这样过完了他的一生,没有人会记得他,世上也没有1900这个人,就像他是一个隐形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会被他的好朋友来士记得。

他从不跨在陆地上,因为他看透了这个世界。就像他自己所说,他即使上了岸,也不知道该去哪里,该干什么,光那几千条的街道就已经够让他受不了了。城市的尽头在哪里,街道的尽头在哪里,只有在键盘上才能找到尽头。音乐是无限的,但琴键是有限的。1900,就是这样一个海上钢琴师,能够弹奏出人的心声,带给人们激情和快乐。

他对人生看得很通透,很悲观,但同时也很乐观。因为他也是人,也有感情。他也曾为最初的悸动作出过冲动的决定——上岸,但也是因为人的软弱,胆怯而把世界看得更加彻底,也为自己的胆怯而沉默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又变回了当日的1900,是那么的快活、自在。

人生就是一部电影,一个个镜头过去了,就过去了。但电影可以重放,人生却只有一次而已,不会多也不会少。1900的人生观,是我们常人无法参透的,即使禅参了一辈子,也未必像他那么认识深刻。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总有一天会谢幕,但快乐却可以自己建。快乐每一天,把握每一天。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9

1939年,钢琴家斯皮曼27岁,每一天在波兰电台弹奏。二战爆发了,德军的飞弹袭中了电台,工作人员让他离开,他摇头,因为还没有弹完那首《肖邦夜曲升C小调篇》。

他决绝地说要死也死在家里,

他和倾慕的对象一齐逛街,但是他已经不能进咖啡店、公园,甚至是街边的座位。

他被迫带上了卫星章,为了生计贱卖掉钢琴。

全家人被赶到城中央几个高墙圈起来的集中营,他只能在餐馆里弹钢琴,换回一点点粮食。

他无数次目睹德国人肆意的凌虐、屠杀犹太人,他那弹琴的手搬砖头,挖土豆。

他逃离集中营,躲进首都公寓废墟的断壁残垣,如鼠般昼伏夜出不见天日。

为了活着,他喝着已经浑浊的水,吃一切能够当作食物的东西。

一个犹太钢琴师从社会核心逐渐到被隔绝被摒弃被歼灭。

但是他一向没有放下过生命,没有放下过期望。

他只落泪过2次,当他被一个犹奸揪出了人群,他得以幸免,却从此与亲人生死相隔。

当他最后重新坐在华沙电台,演奏乐曲,一切往如昨日。

个人觉得影片的奥妙之处,并没有单纯的反映好人与恶人,犹太人和德国人在战争中的性格表现,而是深刻反映了各种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表现。

投靠纳粹的犹奸几次救了钢琴师一家性命;

抢救犹太人的波兰地下组织成员,打着钢琴师的名头到处募捐,然后携款私逃;

德国军官为演奏感动,包庇躲在德军临时司令部的钢琴师,送衣送食。

战争摧毁了世界,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都在这种绝境中凸显出来。

第一次看到男主角的时候,只是好奇他的眉毛怎样会长成这样。之后明白他因为这部影片得了奥斯卡奖,惊叹于他在颁奖典礼上的热吻。目前了解到他的下一部电影是彼得的“金刚”,很期盼。

在这部电影中他的表现真的无懈可击,把一个长期受到死亡威胁,承受恐惧压力的男子刻画的入木三分。

特别是有一段,他藏匿于德国人的街区中心。房间中,他不能发出声音让人察觉房里有人。当他又一次因为饥饿而在房里寻找食物时,不留意敲破了一叠瓷盘子,盘子发出尖锐刺耳的破碎声,门口随即传来了激烈的拍门声,他由于恐怖而不断瑟瑟发抖,眼神里透出惊恐的神色,那种不知所措,那种魂飞破散,让人从心底里为他担心,不寒而栗,痛彻心扉。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10

以前听过很多人推荐,这是第一次自己看完这部电影,记得在我以前看过的和音乐有关的电影中,大部分都侧重于音乐而忽略了剧情本身,但是在1900面前,音乐成了他的附属品,甚至导演也可以把它改成其他东西,因为这一切都不能离开1900而独立存在。1900出生在一条游轮上,他一辈子都没有踏上过陆地,在1900八岁的时候,他的养父去世了。葬礼上,一个还不知死亡为何物的小男孩却已是第二次沦为孤儿。这时,一段美妙动人的声音吸引了他,那是1900第一次接触音乐,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音乐人生。

1900确实是一个传奇,《海上钢琴师》也是一个戏剧性的故事,那样的不真实却又打动人心,它的成功在于它精细地展现出了1900的内心。

1900是一个异类,不是因为他过人的音乐才华,而是因为他那颗不受尘世沾染又似乎能看破一切的心,他一生都在船上,看着一批一批的人走过他的世界,他好像可以从一个人的外表解析他的故事,再通过指下的琴键表达出来,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分析这一切,哪怕是面对“爵士创始人”的挑战也没有动容。如果说曾经有什么让1900动心的话,恐怕就是那一对父女。父亲坐三等舱前往美国,他告诉1900自己看到过最美的东西就是海,海的声音就像是在呐喊。“海的声音”,听到这几个字的时候,1900那似乎对一切都不在乎的眼神中第一次出现了波澜,他一直生活在海上,却从没听见过海的声音。几个月后,女儿也搭上了同一条船,1900看到她的第一眼就爱上了她,并把那种感觉化到了他的音乐中,那后来成了1900留在世上唯一的东西。父女的出现让1900有了下船的念头,不为别的,只想去听听海的声音。那一天所有人为他送行,然而,1900回头了,他告诉他的朋友他永远不会离开船,那一刻,没有人懂1900的决定,坐在电脑前看影片的我也不明白,我有了种.种猜测却都不得要领。

所幸,导演在最后通过1900的口解答了这个疑问。"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让1900感到恐惧,他不知道该如何带无穷的选择中做出选择,最终1900决定放弃生命,在对朋友做完最后的倾诉后,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师随着船一起在6吨炸弹中化为灰烬。

我看到网友的评论说,如果他是那个小号手的话,他会直接把1900打晕然后带下船,所幸他不是小号手。那个小号手虽然也不懂1900,但是他尊重他。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1900第一次坐在钢琴前弹钢琴的时候,面对船长的质问,1900只是简单地回答了一句”Fuck the regulations",这个思想在1900幼年时就已经深刻地刻在了他的心里。试想一下,如果1900踏上陆地,他就注定要面对无数的“regulations”,那有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影片的最后只留下了小号手孤独的背影,1900只能存在于他的记忆中,传奇不能存在于人间,或许这对1900是最好的结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通用

    发布时间:2023-10-19

    《海上钢琴师》的作者是亚历山德罗·巴里科。主要讲述了弃婴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仅凭听到的钢琴演奏**后就开始弹钢琴,并成为才华瞩目的钢琴师的故事。下面是小编在海上看钢琴老师的电影的感受。让我们看看!“只要你有好故事可以讲,有人肯听,你就还未完蛋。问题是,谁也不相信我...

  • w
    钢琴师观后感收藏

    发布时间:2024-02-20

    发表时间:2007年5月18日10:6来源:商管学院饶颖作者:admin商管学院饶颖《钢琴家》是根据符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的作品。德军突然入侵波兰,二战爆发。斯皮尔曼还没来得及开始他的爱情,广播钢琴家就被混乱的人群驱散了。纳粹开始...

  • w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5篇

    发布时间:2024-03-08

    这里是我为大家总结的“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相关的实用资料,写作品名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在我们观看了一部作品之后,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我们可以将内心油然而生的想法,记录在观后感当中,读书之后写观后感是整理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请注意以下建议仅供参考请自行斟酌!...

  • w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19

    怎样避免自己的观后感变成枯燥的清单呢?观后感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精准,根据您的需求,我整理了以下有关“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的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将其收藏起来,方便日后查看!...

  • w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优选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18

    这是一篇编辑非常喜欢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文章推荐给大家。在仔细阅读一部作品之后,我们往往会对其中经典情节难以忘怀。观后感能够让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收获,同时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感谢您的阅读,让我们一起探索更多吧!...

  • w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发布时间:2023-11-12

    一架钢琴,一艘油轮、一片大海,这就是1900的一切。我还不确定自己想要写他的什么,只是想让自己的心静下,去体会一段没有任何束缚,完全拥有自我的时光。1900年出生在船上,从未下过船,尽管他有无数次这样做的机会。直到最后这艘退役的老船即将用6吨半的炸药被炸掉时,他也没有选择下船,虽然max尝试过劝...

  • w
    2024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例

    发布时间:2023-12-02

    我们写观后感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撰写观后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探索文学作品内在的世界。好工具范文网小编经过搜索成功为您找到了一些有用的内容“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文章内容仅供您参考使用!...

  • w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分享15篇)

    发布时间:2024-02-07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呢?如今观看电影或电视剧已成为一种时尚,每次观看都能带来独特的体验。我们应该尽快将观影后的感受整理成一篇观后感,以表达对作品真实的看法。观后感应写得具体而真实,如果你对《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有疑问,可以参考下面的资料来寻找答案。希望这篇观后感能对你有所帮助,欢迎访问...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