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品三国读后感(锦集十四篇)

品三国读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3-12

品三国读后感(锦集十四篇)

2024-03-12 18:48:04

【#实用文# #品三国读后感(锦集十四篇)#】你寻找到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了吗?相信作品这本书为很多读者带来了内心深处的触动。 读完书后,我们需要花时间反思和总结自己所受到的启示和思考,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些有关“品三国读后感”的信息,欢迎你的浏览愿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带来好运并请与你的搭档分享!

品三国读后感 篇1

文/朱嘉雯

“东汉末年分三国……”林俊杰的这首《曹操》,我早己耳熟能详,是呀,三国,一个群雄纷争的乱世,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个扑朔迷离的疑团。

疑团总需人来解,于是就有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一个个雄才伟略的三国英雄风云人物在《品三国》中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清晰明了。易中天教授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用自己的话详细解释了三国的特点。小到人物的仪态容貌,大到对各个经典战役的剖晰,无不引人入胜。

我在《品三国》中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因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虽然被世人视为汉奸,他背负了几千年的大名,但他确实是一个宽宏大量、很有个性的人。易中天教授对曹操描写的笔墨很多,篇幅也很大。

曹操在《品三国》中甚至是一个很洒脱、很随和、很幽默、很可爱的人。看得出来易中天教授很欣赏曹操这个人物。

《品三国》品出了三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为我们揭示了几千年前的三国历史。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这句广告词打得很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其实说《品三国》是好酒,倒不如说是香茗,蕴含着浓厚的香醇——中国文化。

品三国读后感(二)

今天办公室所有人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在会议室一起读了易中天先生所着的《品三国》,感想颇多。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讲述了人物的故事,人物的历史,历史的文化,文化的人性。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这使我对许多三国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曹操在人们心目中是个奸臣,篡权,但那是他的儿子曹丕。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易中天老师的评价是叛徒。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

但我不完全同意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易中天说,他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官、政治家和发明家,而不是军事家。读完后,我们坐在一起讨论易中天先生是不是错了。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

易中天先生说,烧博望坡、烧空城计划不是真的,但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诸葛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

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读完这本书,我对三国两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让我大吃一惊。

原来关羽也有缺点。我以前认为关羽是个完美的英雄。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

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分析关羽失败的原因,悲剧人物易中天认为,关羽很骄傲,对下属太严,对敌人太轻,工作粗心。离开荆州攻打樊城前,他对一个部下说,你看我怎么收拾你!

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都可以自己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兼备,工作能力强,刘备太信任他了。

通过这三个人物性格的描述以及围绕这个人的故事,使我明白很多道理。其实,三国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给了我们很多经验和教训。《品三国》里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确实是一本好书。

品三国读后感(三)

在过去,我对三国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终于弄明白了魏蜀吴家族兴衰的原因。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发展由来,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

后来,魏国有多少独特统一的中原,可以称为后世的诵读。

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

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曹操为什么会在官度之战中大败当时第一大军阀袁绍,从此天下莫敌。

最应该有看头的是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千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最终也难盖棺定论。但他的伟大成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英雄,一个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诞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时的乱世英雄而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人用他们的蛮横和愚蠢反衬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而他们自己只能算作乱世的枭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间他们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与智慧,那时皇帝的国家统一的象征对待皇帝的态度是考验臣子是忠是奸的试金石他们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蛮的废立:曹操主张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

袁绍也是想换皇帝的,。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曹操在对待大义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筹的,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军事和领导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曹操虽然有政治优势但军事力量却明显不如袁绍,那么他是怎样出奇制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呢。他把战场选在官渡就是一个可以使敌军一深入就会使补给线拉长战争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约财力敌进我退不计较一两个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这样说明他有务实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正是这些使得曹操和袁绍在敌强我弱的现实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关键了”许攸判逃“就是袁绍的大省失了,为什么他要判逃呢,是袁绍不听忠言,这样的头让许攸感觉没有前途,所以他要走。

而曹操不记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能不胜利么?从此,曹操对袁绍的失败在中原是不可战胜的,为后来的魏国统一三国奠定了基础。

从《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读史可以明智从三国中的曹操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优秀品质: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善于做自我批评而扬他人等。这些领导风格在2000年后仍然值得学习。

品三国读后感 篇2

《易中天品三国》其实全书在建树上,没有太大的新奇之处。大体是再一次把我所喜爱的三国历史再讲一遍。没有任何学术性的突破。

但全书在用语上的现代化,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与当年的戏说系列相似。不过易先生在很多地方的见解还是与我有很大出入。

首先是对关羽的了解。易建联在书中多次提到,他可以独立自主,是个天才。但我个人认为他只是个幸运的人,除了忠诚什么都没有。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

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

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鲁蒙打败他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一直属于他的运气。众所周知,关羽在荆州修建了大量的城墙,以对抗吴国。

但这个人只知道如何使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和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一样。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我们很难把他和奸诈的曹操联系起来,曹操对任何人都很谨慎,但这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品三国读后感 篇3

很久没看闲书,一直都很忙。其实再忙挤点时间来看书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和其他商品同样,现代的书也是五花八门,几次随便挑了几本随手翻了几页都没能看完,花时间看一本没啥意义的书不如花时间多睡睡觉,好歹貌似可以养颜。

好书应该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好好去发现那极撮少数,想想从古至今,这么多年流传下来的佳作有几册,以现代的出版社发行图书数量来看可见垃圾众多是一点也不会错的事情,哈哈。

说书的原因是因为这几天看了一本闲书《易中天品三国》(鉴完后发现不应该用闲来定义)。书是成百上千个讲堂的拷贝,因为我几乎不记得家里有电视,所以我只好用快捷方便的电子书代替。

来历是前几天有人向我提起易中天,转给易朔十悟(如下):

1.人都是逼出来的

2.如果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

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

5.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之极少

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7.人生的两大悲哀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8.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9.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

10.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

还有点道理的吧。看完后顺手baidu了一下,相关信息无数条,红火呀红火。虽然我从不太关心时事,但我不太关心时界的流行和后续。

但上周,出于好奇和兴趣,我开始了一次阅读之旅。。。我读了第四十七遍

书本身,并没有太出众的文笔和辞藻。另外易大先生的见解我也并不是那么的苟同,评价毕竟还是带有个人认识的东西。最后,我会关注历史调查的真相。至于草船,孔明或孙权最好借支箭。

我也没有兴趣八卦人家的性格分类,曹操到底是有气度还是小心眼,无论是可爱型还是可恨型都跟我不相干。那么,为何昨晚看到2点呢,因为易中天的事例点评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这几年自己的所为,当局者迷离,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事情,收益匪浅。俺也很不容易的从心底认识了自己不足。

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路经历的许多事许多人后读品三国才会有所感悟,为此因该感谢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东西,哈哈。

《三国演艺》原本就是个人很喜欢的一本书,大概看过2,3遍吧,小学一遍,初高中大概两遍,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估计只能回想起一些零星的东西。貌似每一次看都会有所收获,一直觉得它是一本很很生动且实例教材。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很多人性的东西千古未变。

能借鉴一下前人经验少走些弯路,早领略些真谛,多么值得的事情呀。

孔明是我从来都很喜欢的一个人,俺很向往聪慧,这方面看他实在是我的偶像。有人说《易中天品三国》扬曹贬孔,我倒没有什么感觉,反正看完后俺依旧觉得诸葛乃奇才神人,实在很难以挑出毛病/过错且很招人喜欢的大智者。有时候,倒是很想发现一下他的毛病和私心,一个人太神圣了总觉得不太像人,哈哈。

易中天认为孔明过于严格,不果断。它们是矛盾的。我也同意孔明在这方面不如曹操。不过在我心中诸葛依旧是super拽的人。

我小时候不太喜欢曹操。差不多一两年前,我突然改变了对他的印象。我没想到的原因是他是个新角色。魏公的水平则不用多说,要文则文要武能武,有谋有胆,会动脑筋会下决断,我也很欣赏他,活得比较洒脱的拽人一个。

总结,做人选曹操,择友如孔明,此话纯粹找打,哈哈。

历时2两个月,终于读完了品三国。

在易老师刚讲到一半的时候,网上批评的人很多,说易老师感**彩太重,都是在讲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我对那些自诩的狗头教授很反感。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

刘备第一次露面是在桃园。那时,他是个中年人。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

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

我自幼喜欢历史,读过三遍《三国演义》。很小的时候,读的是连环画的版本,初中的时候,读的是白话文版本,高中的时候,读的是文言文版本。那时候在三家政权中我就最喜欢曹魏。

刘备哭了一整天。他长得不像个男人,而且大部分事情都是诸葛亮提出来的,所以他更喜欢刘备。东吴偏安一隅,而且孙吴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是最少的,不是主导历史的人,所以不喜欢孙权。从“谋董贼孟德献刀”“发矫诏诸镇应曹公”两回来看,曹操的才能已经初露锋芒,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不必赘述。

喜欢曹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文学造诣,“三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容质疑,“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是何等气魄?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昨晚读了品三国最后的附言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士绅成为统治阶级是历史的潮流,三大家族回归晋国是历史的必然。过去人们认为,这三个家族的最终灭亡,是因为统治阶级不如第一代,最后昏庸无能被司马家族篡夺。

原来在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之后(魏国后期),他们要找一个士族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司马氏父子正好符合他们的条件。可是士族阶级也只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产品。从整个历史来看,夏商周施行的都是分封制,夏桀商纣都是被身为地方诸侯的商汤周文替代,周朝继续施行分封制,在**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政权自立为王,出现战国七雄混战的局面。

秦朝统一后,我们吸取了教训,施行了县制的集权统治。然而,皇帝的统治激起了人们的愤慨,秦朝的探索以失败告终。汉代建立后,可能是由于秦朝对郡县制度缺乏信任,分封制度继续推行所致。然而,地方**权利过大的问题突显,八王之乱才是最好的解释。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建立的隋朝和秦朝很相似,都是历时三代,最后都以**激起民愤倒台。

之后建立的唐朝施行节度使制度,但是节度使这个官职权利依然很大,及负责军事又负责行政,在****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节度使又成了一个个割据的政权,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在战乱之中震动了根基,在五代十国之后,又一个统一的王朝宋朝建立。因为开国皇帝赵匡银是后周的军长,后来陈桥兵变,黄葆加身成为皇帝,他非常注重限制地方军长的权利,把军政分开,然后军事动员频繁,使识兵不认识将军和识兵。这样一来,虽然可以阻止地方长官培养亲朋好友,但也造成了宋朝军力的衰弱,导致辽、西夏、金三人屡遭屈辱。

此后,元、明、清三代政权非常相似和成熟,没有篡夺地方政权的现象。是被压迫的农民政权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清明交替有点复杂,像宋元交替)。总之,统治制度越来越完善。从部落首领(皇帝)-分封制度-县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度看,无论是什么制度,都是集权制度,皇帝是首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

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

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

”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

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

”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

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以前我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了品三国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发展由来,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

后来,魏国有多少独特统一的中原,可以称为后世的诵读。

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

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曹操为什么会在官度之战中大败当时第一大军阀袁绍,从此天下莫敌。

最应该有看头的是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千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最终也难盖棺定论。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物。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诞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时的乱世英雄而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人用他们的蛮横和愚蠢反衬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而他们自己只能算作乱世的枭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间他们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与智慧,那时皇帝的国家统一的象征对待皇帝的态度是考验臣子是忠是奸的试金石他们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蛮的废立:曹操主张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

袁绍也是想换皇帝的,。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曹操在对待大义上的成功。

品三国读后感 篇4

曹操是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奸贼,在历史的记载中,曹操的所做所为总是自相矛盾、众多分坛的,读易中天《品三国》上册后,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场、现代观点,通过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三种形象即历史本来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进行剖析来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曹操。

众所周知,人民群众很喜欢三国,一定读过或者了解过《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对其内容已烂熟于心,但是《三国演义》是以刘蜀为正史,对曹魏或多或少有贬低的内容。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能随便更改的,而易中天先生治学严谨,查阅陈寿《三国志》、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的批及《九州春秋》等历史资料来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如曹操落难,经过朋友吕伯奢,并杀其一家人后这节内容,在《品三国》引用史料上的内容,说曹操杀人以后说了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杀了以后,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宰羊来款待自己,误杀好人,这才会“即而凄怅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发现自己误杀无辜以后,心里也是很凄惨,很悲伤的,只悲伤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至少还没有“丧尽天良。”而《三国演义》的改动就很大,“凄怅”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且这句话是理直气壮说出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再如《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不但运筹帷握,决胜千里,而且是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按照他的“锦囊秒计”行事,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实并非如此。“锦囊秒计”是有的,可惜是发生在曹操身上的,这件事情是记载在《三国志·张辽传》里的,时间是公元215年。

品三国读后感 篇5

经常好奇,为什么经常同一个故事,会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后来,学习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懵懵懂懂的了解一些。

后来,读完了《品三国》,我才知道,原来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但我的疑惑非但没有解开,却更深了一个层次:为什么现代人对事物的看法初期的一致呢?

历史是客观的,然现代人的思维却已成了一个定式:曹操就是一个奸雄,刘备就是一个好人,等等。千篇一律的说辞,让人不免有些许疑惑:真正的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他的书中常常有着与众不同的观点,读时感觉新颖、读后却让人深思。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又比如,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三国志》记载曹操凄呛曰:宁我负人,休人负我。说明曹操还是有良心的,但《三国演义》呢?却记载曹操理直气壮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那就错了,曹操杀了吕伯奢后,应该是有反悔之心的,因为《三国志》说的是“凄呛曰”易先生还幽默地写道:“曹操不是无耻小人,而是有耻小人。

读完此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绝对的、简单地用善与恶、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观念来看待,是要弄清就是原本是善良和好心的人是怎么变坏变恶的。更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多方面、各角度进行客观评价,也不要盲目的信服书本,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人文科学的优势,不像自然科学真理只有一个,如果在自然科学真理不止一个的话,对自然科学就很难进行研究下去;在人文科学里就不需要去证明真理,也不必要去证明真理,重要的是在于得出真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启迪我们的智慧,充实我们的知识。在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客观全面看待他,当然,由于我们不是当事人,又不可能全面掌握资料,可能一些观点言论有所误差,所以,我们才要各抒己见,发表各自的看法,尽可能拿出一些材料和史料,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人家一起分析和判断,还历史人物一个本来的面目。

同样的,面对一个现象,不能简单地从定向思维出发来考虑、评判,必须要有足够的想象力。人的思维应该挣脱束缚,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

品三国读后感 篇6

寒假里我读了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国》,感想颇多。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到之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研究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易中天教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教师的评价很客观。

可易中天教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易中天教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我怀疑易中天教师是不是搞错了。经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明白原先《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易中天教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

诸葛亮不仅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可是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

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这个原因,经过易中天教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原先关羽也有缺点。我以前一向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

衣渡江,巧夺荆州。最终,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齐被孙权所杀。分析关羽这个杯具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教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我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样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并且他文武双全,工作本事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经过这三个人物性格的描述以及围绕这个人的故事,使我明白很多道理。其实,三国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给了我们很多经验教训。《品三国》里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确实是一本好书。

品三国读后感 篇7

合上这本书,我品味这本书。“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真的,看惯了武侠片中打打杀杀的内容,再看看这本记载三国时英雄人物“七分斗智,三分勇”的历史故事,还真有点“小巫见大巫”的味道——我们以前看的只能用“幼稚”二字来形容了。

在书中所谈及的这些英雄人物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位:首先,当然是“卧龙”先生诸葛孔明。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草船借箭”、“华容道”、“空城计”,都是孔明献计的,如今早已成了千古佳话。

还有那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抗日战争时期,这句话激起了许多英勇的儿童奋起反抗侵略者!他的知识也很渊博。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能有如此才华和他苦读、勤读有很大关系。

诚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不是吗?接着便是蜀汉王刘备了,作为汉室的后代,有着皇族的血统,自然免不了是气宇轩昂的,“身当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真是一表人才。

虽然他出身高贵,但处事谦恭、冷静,为能求得贤才,他三顾茅庐,可谓“伯乐”。抚今追昔,当今很多领导者在这一点上不及刘备,如果,这些领导者都能学***礼贤下士,真做人民的公仆,而不是高高在上,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那么,我想这些人才必能发挥他们的作用。“乱世奸雄——曹孟德”。

虽然很多《三国演义》的读者都有点尊刘屈曹的味道。但我并不是这么看。从客观的角度看,他能杀出一条血路,做出贡献,在残酷的战争时代统一中原,难道不是英雄吗?

他不仅是一位英雄,也是一个军事家,他曾指挥了多少战役并取得了成功。同时,他的文学造诣也颇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曾引发了多少人的感慨!

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片面地进行评价,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们都偏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成绩好,一切都好”的情况,我认为成绩好的学生有些方面做得并不好,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并非什么都不好。除了英雄们,我对书中描述的几场战斗有了新的几忆。

首推的应是——官渡、赤壁大战啦。以少胜多,官渡大战。这是三国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

袁绍自恃有十万多大军,并不把曹操那几万精兵放在眼里,结果反被曹操反扑,痛失爱将。后来,曹操的军队缺粮。心理咨询士许攸劝他攻击许都。他拒绝了。最后,许攸加入了曹操,曹操烧了一万车袁绍的粮食。

不出三天,袁绍不战自败。

说到官渡之战,我们不能不谈赤壁之战。这是一场经典的火攻大战。曹操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

我认为把船连在一起很稳定,但更悲惨。最后走投无路,在华容道向关羽伏首称臣。狼狈极了。

这两次战役中失败者的共同特点是骄傲轻敌,古人云“满招损,谦得益”,在学***如此。

有些同学,在考试中获得了一次成功后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便开始骄傲起来。便变得不懂装懂,不可一世,最终在最后的考验中露了马脚,不仅受到了老师、家长的批评,自己也得不到好处,失去了学***会,有什么好的呢?还不如脚踏实地得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呀!

在书房里静静地坐着看书,感受着书对我人生的启迪。书是一面镜子。它使人们理解和成长。

品三国读后感 篇8

读书时曾看过《三国演义》,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精彩的斗智斗勇,就像是昨日的事,这是演义的版本。看了易先生的《品三国》上册,刚仅有上册,就觉得真是与众不一样。不是简单的对历史史实的简单描述,不是一个说书人或者是旁白,而是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在那个时代发生的事和英雄、奸雄、枭雄。大多数的篇幅是经过发生的历史事件,不管是史实,还是野史的记载,来让我们看懂所处那个时代的人的为人处事。易教授以现代人的思考事务的思维来理解历史人物的决断与处事风格。以史为鉴,联系当代的事物,不是主观或者客观的来看待历史,而是象第三者,不以正反两方的观点来确定。易教授以三国的故事来教我们怎样在现代社会打造自我的一片天地,怎样象诸葛孔明那样成为人中之龙,运筹帷幄于世间;怎样象曹操那样堪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的一生可谓深谋远虑、精明至极,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当,从公元189年起兵开始,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征袁绍、平乌桓、灭刘表、驱孙权、定关中、击刘备,一向都是以所谓的“兴义兵,诛暴乱,朝天子,佐王室”为经营发展战略的。

当公元200年,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袁绍的很多辎重、图书和珍宝都落到了曹操的手上,其中就包括自我手下一些平日里的管理层干部暗地里写给袁绍的书信。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但凡与袁绍有过书信来往的人,无不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然而曹操却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付之一炬。曹操之所以这样做,应当是经过了慎重的思考和权衡:首先,当初官渡之战之前,无论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袁绍一方,连曹操自我都自身难保,何况手下的其他人呢!其次,要肃清“阶级敌人”,又何等容易,明哲保身的想法究竟牵扯了多少人?又要处理多少人?再者,执法措施一旦出台,必将挑战和打破法不责众的世俗框架;最终,自我目前是创业阶段,需要保存实力,不如卖个人情,统统不予追究好了。这样一来,让那些心中有鬼的人,就会感激涕零;而其他旁观者则更会死心塌地地效命。

同样是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袁绍由于不听谋士田丰的进谏和提议而导致战争失利,居然不认真分析总结失利的原因和思考时局,而简单任性为了挽回面子,竟然杀害了谋士田丰。像袁绍这样只会用新的错误去掩盖旧的错误,而绝不会认错,更不会公开认错。

孙子兵法曰:“善奕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比较曹操和袁绍两位操盘手在管理的危机面前却表现迥异:一个虚怀若谷、处事谨慎;一个气急败坏、恼羞成怒。在关键时刻的危机化解和困难面前,曹操始终能够着眼于全局,而袁绍却始终过分计较“谋子失利”的心结,由于无法理解、运用正确的危机化解和管理的手段,所以最终也不能摆脱颓势局面和心理阴影的束缚和困扰。即便是时空逆转,如果有机会安排两位操盘手(曹操和袁绍)坐下来对弈一局,相信袁绍可能也不会取胜!

诸葛亮本是世家子弟,只因家道没落,只得栖身山野、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虽然耕耘垄亩于山野,可是却有着极其远大的职业规划和个人梦想,一向以管仲和乐毅为崇拜偶像,等待时机、蓄势而动。

诸葛亮除了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休养生息,还在制定自我的职业发展规划,并且努力营造和经营自身的行业口碑、职业条件和职业资源,比如诸葛亮首先得益于荆州名流司马徽和庞德公的赏识(司马徽还送给了诸葛亮“卧龙”的“荣誉称号”),诸葛亮能够认识刘备,更是好友徐庶客串“猎头顾问”的极力推荐。

经过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漫长积累后,诸葛亮拥有了个人品牌和“猎头顾问”的推荐。可是在“三顾茅庐”的时候,作为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和成功案例的“待岗青年”诸葛亮时年26岁,而“资本方老板”46岁的刘备还是相当谨慎的,一则,他想不通诸葛亮作为刘表的外甥,诸葛亮为何不去到比自我强大的刘表的企业去应征上岗?二则,当时荆州的人才市场严重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三则,由于刘备悦人无数,所以根本没有把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四则,诸葛亮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和个人成功案例。至此,诸葛亮的第一次面试理所当然地没有到达梦想的效果,第一次面试完,诸葛亮并没有以“绝对的优势”从扎堆的候选人当中立即脱颖而出。

究其原因,虽说刘备企业当时急需经营管理人才,但在遇到诸葛亮之前,他需要的是一个管理层团队,并不是要借引进一位高级管理人员毕其功于一役,以待扭转乾坤。而诸葛亮却是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和成功案例的候选对象,他更需要刘备企业给予他的这个平台,释放自我的才能,相比之下,诸葛亮的选择空间更小,甚至别无选择。

历史的玩笑,带我们回到现实中,无论历史上的“三顾茅庐”是纯属子虚乌有,还是刻意杜撰的或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今日这样的争议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不妨借古于今,对于我们今日的职业经理人还是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即便是职业经理人自我认为自我是价值不菲的千里马,可是更应当想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则不常有”的客观事实。人力资源的绝对价值是不存在的,人力资源价值和资本在天平的两端是永远不可能对称和平衡的,无论是在梦想还是现实中,也很难做到构成绝对的卖方市场。

品三国读后感 篇9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看过了两遍,最近我又细细阅读了易中天写的《品三国》,有了更深的感触。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忍、凉血、奸诈、霸道、大胆又有智慧的“奸雄”,是一个十足的“**”,其霸道和残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贼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可爱,体现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洒脱。

空闲之余,久闻易中天之《品三国》一书。这也让我明白了曹操为什么能一步步坚强起来!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但是刘备刚被曹操打败,首先气质上就低人一等,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学习的。

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我谢谢易老师带我的这些宝贵的财富!作文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品三国》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看到了三国正是的一面。许多人认识三国都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有它的虚幻和不正是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国史要追溯到陈寿《三国志》,而《品三国》最出色的一点是大量引用了三国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实,而这些文字是我们这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国演义》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得他在历史中却是一个拥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怀的人。许多人都知道空城计,读者们都为诸葛亮的胆识所折服,但谁又能想到,这或许是司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维持司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品三国》不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后,一部著名的历史著作将被企业写入公司的必读书目。据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曹操提出了以下政策:一要实事求是,更加务实。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段话作为《三国演义》结尾再适合不过了,而现在我们又拥有了《品三国》去延续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易中天是厦门大学的教授,这本《品三国》是他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讲义基础上修改而成。

《品三国》语句幽默,雅语、俗语并用,且一语中的,可见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常之强,另外,本书旁征博引,可见作者的确知识渊博,对三国之历史、文学烂熟于心。这本书让我对《三国演义》及《三国志》的兴趣更加浓厚,特别是《三国志》,作者多处引用其中的语句来证明史实,我很想读一读。

读完一本书,我总想总结一下它给我的启示。这本书有几点给我印象比较深:

一、三国历史从何说起: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差不多都会从董卓之乱或更早一点说起。作者认为,因为曹、刘、孙三大势力获三大集团,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们建国之前就已基本形成。

因此,《三国演义》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元年(公元190年)到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90年历史。

2、 《三国演义》应读哪些书:作者认为任何历史事件或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首先要弄清楚历史形象,须读正史,比较靠得住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四川人,西晋统一后五年就完成了《三国志》,时间隔得短,治学态度严谨。

另外,可参考距之一百三十年生活在南朝刘宋时代的裴松之为其所作的注。裴是山西闻喜县人。了解文学形象自然读《三国演义》,而民间形象,便须考察民俗了。

比如屠宰业奉张飞为祖师爷,编织业奉刘备为祖师爷,剃头匠奉关羽为祖师爷,诸葛亮则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曹操乃白脸奸臣一个。与《三国演义》有相似之处。

三、《品三国》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作者虽讲的是自己眼中的三国,属一家之言,然而尽量尊重史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尽量客观。对曹操,作者同意“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观点,认为曹操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外,又是一个儿女情长之人,临终前安排后事,“留连妾妇,分香卖屦”,还宽宏大量,能够宽恕背叛过他的魏种、毕谌以及写檄文辱骂他的陈琳,但同时又是一个斤斤计较、有仇必报之人,如杀大名士边让,谋士荀彧、娄圭等。

他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有心胸狭隘。“维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对诸葛亮来说,笔者并不否认他是一个著名的人物、足智多谋的杰出的战略家和政治家,而是否定神话的实践。

刘备并非只会逃跑和哭泣,诚英雄也,有英雄志、英雄气、英雄魂,英雄义,只是长久以来,英雄无用武之地。鲁肃不是那种忠厚、老实、学究、无用得人,而是那种直率、侠义、通俗、颇有政治头脑得人,为孙权制定战略计划,对孙刘同盟的缔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周瑜也决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而是“气量颇大”、“雅量高致”,才貌双全,气质高贵、气度恢宏,潇洒儒雅、风流倜傥,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

四、《品三国》对历史事件的考证:《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文学,虚构成分颇多,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相反,这会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作者对《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庞统献计”、“借东风”以及后来的“空城计”、“三气周瑜”等做了一定的考证和分析。

品三国读后感 篇10

三国不仅是动乱的时代,也是英雄的时代。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有多少英雄在战斗中牺牲,有多少人左右了一方,比如刘表和袁绍这两个漂亮的草袋。

奸雄:曹操。一代枭雄:

刘备。一代奸雄:董卓。

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

孙策。... 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将军和顾问。

袁绍、刘表虽然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致使领土沦陷,自己归天。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自己也没好下场。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马腾是由于忠诚而被曹操杀死。刘备则是仁义之君…..

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

“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

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p>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品三国》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看到了三国真实的一面。许多人认识三国都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有它的虚幻和不正是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国史要追溯到陈寿《三国志》,而《品三国》最出色的一点是大量引用了三国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实,而这些文字是我们这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国演义》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他在历史中却是一个拥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怀的人。很多人都知道空城计划,读者也被诸葛亮的勇气所折服。但谁能想到呢?这也许是一场精彩的棋局,司马懿故意不进城维护司马家的地位

因此,许多热门话题再次摆上台面,人们正在热烈地讨论和品尝。

《品三国》不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后,一部著名的历史著作将被企业写入公司的必读书目。据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曹操提出了以下政策:一要实事求是,更加务实。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

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这段话作为《三国演义》结尾再适合不过了,而现在我们又拥有了《品三国》去延续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p>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品三国读后感 篇11

易中天是厦门大学的教授,这本《品三国》是他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讲义基础上修改而成。

《品三国》语句幽默,雅语、俗语并用,且一语中的,可见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常之强,另外,本书旁征博引,可见作者的确知识渊博,对三国之历史、文学烂熟于心。这本书让我对《三国演义》及《三国志》的兴趣更加浓厚,特别是《三国志》,作者多处引用其中的语句来证明史实,我很想读一读。

读完一本书,总想归纳一下它所给我的启示。这本书有几点给我印象比较深:

一、三国历史从何说起: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差不多都会从董卓之乱或更早一点说起。作者认为,因为曹、刘、孙三大势力获三大集团,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们建国之前就已基本形成。因此,三国,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的这段历史。

二、读三国应该读哪些书:作者认为,任何历史事件或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首先要弄清楚历史形象,须读正史,比较靠得住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四川人,西晋统一后五年就完成了《三国志》,时间隔得短,治学态度严谨。另外,可参考距之一百三十年生活在南朝刘宋时代的裴松之为其所作的注。裴是山西闻喜县人。了解文学形象自然读《三国演义》,而民间形象,便须考察民俗了。比如屠宰业奉张飞为祖师爷,编织业奉刘备为祖师爷,剃头匠奉关羽为祖师爷,诸葛亮则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曹操乃白脸奸臣一个。与《三国演义》有相似之处。

三、《品三国》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作者虽讲的是自己眼中的.三国,属一家之言,然而尽量尊重史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尽量客观。对曹操,作者同意“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观点,认为曹操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外,又是一个儿女情长之人,临终前安排后事,“留连妾妇,分香卖屦”,还宽宏大量,能够宽恕背叛过他的魏种、毕谌以及写檄文辱骂他的陈琳,但同时又是一个斤斤计较、有仇必报之人,如杀大名士边让,谋士荀彧、娄圭等。他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有心胸狭隘。“维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对诸葛亮,作者并没有否认他是一代名相,足智多谋,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否定将其神话的做法。刘备并非只会逃跑和哭泣,诚英雄也,有英雄志、英雄气、英雄魂,英雄义,只是长久以来,英雄无用武之地。鲁肃更不是那种忠厚老实到迂腐无用之人,而是豪爽侠义、深得人心,且相当有政治头脑,为孙权制定战略规划,并且在缔结孙刘联盟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周瑜也决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而是“气量颇大”、“雅量高致”,才貌双全,气质高贵、气度恢宏,潇洒儒雅、风流倜傥,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

四、《品三国》对历史事件的考证:《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文学,虚构成分颇多,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相反,这会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作者对《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庞统献计”、“借东风”以及后来的“空城计”、“三气周瑜”等做了一定的考证和分析。

品三国读后感 篇12

三国,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三国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留给了我们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易中天跳了出来。他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现代视角,为我们解析了什么才是历史上的三国。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他的作品《品三国》却广受人们的欢迎。 《品三国》中为我们解析许多历史人物,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有一代枭雄的刘备,还有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和袁绍……并且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还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将刘备,曹操,孙权比喻为老板,将诸葛亮,郭嘉,鲁肃比喻为职业经理人,如此恰当而又现代化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同时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还向人们揭示了真正的三国,因为人们了解三国往往是通过《三国演义》而来的,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真实的一面。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都是假的,而诸葛亮也没有小说中那样足智多谋,他其实并不善于打仗,而是善于治军和外交。《品三国》不光纠正了许多历史错误,还揭开了许多历史疑案,比如刘禅乐不思蜀的原因并不是他傻,这是他装出来的,只是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曹操之所以杀杨修是因为曹操忌恨杨修喜欢摆弄自己的小聪明…。。

《品三国》还归纳了曹操用人的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这些政策时隔20xx多年仍被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的历史价值。

《品三国》还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曹操的奸诈狡猾,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刚愎自用,赵云的英勇善战……一代君主若想成就霸业就必须好好利用自己手上的人才,只有多听取他人意见才能取得成功,否则结局只能与关羽袁绍一样。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了解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让我学会了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品三国读后感 篇13

为了花话费,一向在买电子书,也算有收获吧,一个月看了三本书,写写读后感吧。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而我却没有看过原版书籍,当时拍出电视剧,小时候跟着爸爸哥哥看电视剧版本的,深深的被他们的兄弟情义所感染吸引,可是最终英雄们的结局却让我伤碎了心,决定再也不看第二遍了。所以一向也没有再看过,然而这次鼓足了勇气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借此了解下未知的历史。

读着读着,慢慢的对易中天诙谐幽默的语言所吸引,喜欢上了这段有喜悦有忧愁又有遗憾的三国历史。

不管是从爷爷奶奶,戏剧,电视剧中,感觉到的曹操都是个奸臣,是我一度反感的对象,然而读完《品三国》,曹操却成了我的偶像,他的气度,他的容忍,他的用人,他的信人,他的霸气,以及他为了自我的目标能够隐忍一切等等,深深的吸引了我。自古能够成功的人,都有自我独到的一面,然而曹操的知人善用以及他对部下的信任,还有他那一丝的小做作,都让他无愧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称谓。

当然,吸引我的是,不管曹操是否真心对待他的部下,他很会装,包括刘备,能够经过自我的表现(或许他为了大局压抑自我内心真实的想法),能够赢得众谋士,将士的信任,这真的很重要。在此刻依然需要,我越来越觉得这个社会就是如此,很少人会把真心的一面展示出来,每个人都在计算着自我心中的那把利益,有人对你很客气很尊重,或许是因为你对于他还有利用价值,所以人与人之间,很黑暗。有一两个真心朋友足矣。

虽然刘备,给我的感觉一向很窝囊,哭哭啼啼,可是刘关张三人的情谊很感动人,在刘备不得意时不离不弃,能有几人做的到。

孙权,我一向比较喜欢,18岁撑起了父兄留下的江山,一步步艰难的走下来,其中的艰苦,恐怕仅有他自我明白。可是如果只靠他自我恐怕也很难在追随孙坚孙策建功杀敌的老英雄们中确立自我的威信,多亏了鲁肃跟周瑜的力挺啊!一个人作战还是难成大事的!

或许古代的君王无论年轻时多么的英勇神武,英明决断,到了晚年,对他人的不信任以及内心的恐慌,变得暴戾乖张,导致他们错杀忠臣,残害忠良,杀害自我的骨肉。。。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伟大是熬出来的》,冯仑教师的力作,很实在,句句经典。冯仑教师抛弃了安逸的环境,放弃了能够分配房子的待遇,毅然决然的选择创业,睡了十一年的地板。他把自我放到最低。如果没有做好吃苦当孙子的准备就不要创业。我想我没有准备好,我抹不开情面,厚不起脸皮,吃不了苦,这些都是我最大的障碍,而我不得不一步步去克服。伟大是熬出来的,人生就是如此。折腾是一种奋斗的心态,努力的在实现自我的目标,而熬,是在无法前进,人生必须原地踏步时,必须坚持的一种无奈心态,可是为了继续,却必须要熬下去。

蝴蝶的美丽令人注目,因为她度过了黑暗的独处。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是艰难的过程,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可能因为冯仑教师是搞房地产的,关于房子说了很多,的确,年轻人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房子上头,不断的还房贷,变成房奴真的很可悲,年轻人就是要吃苦,年轻人吃苦不叫罪,因为年轻力壮,感冒生病,很快就能恢复,老了吃苦那才真的是受罪!所以趁年轻时,奋斗吧!

我个人而言不太在意房子,哪怕我跟我男朋友奋斗好久依然买不起房,我想,我会选择裸婚,没有房子,难道就没有感情吗?我觉得并不是因为房子心里才觉得踏实,而是那个你爱的人是不是能让你觉得踏实!跟相爱的人一齐吃苦也是甜的。

感情与面包,生活不能仅有感情,没有面包,因为感情会为了生活而变味,可是生活不能仅有面包没有感情,否则面包吃起来,会是发霉的味道!

品三国读后感 篇14

当我们再把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的鬼话讲出之前,前面还要小心翼翼地加上“在旧的封建等级制度里”的时候,似乎我们正沐浴着无比明媚的阳光,然而“追求幸福”的人们当真就能在这每个人都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里自由的呼吸吗?这显然不是嘲讽,这是一个笑话,一个掩耳盗铃似的自欺欺人。

我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读到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的。而在此之前“魏晋风度”于我还只是一个美而玄妙的形容词组,如同一幅古朴的画作挂在某个历史长廊的壁龛里,神秘而遥远。易中天先生让我认识到了我当初的”好的制度能否撑控在好的人的手里是个棘手的问题”的问题显得既愚蠢又幼稚而天真。是易中天先生让我认识到我的视角与位置存有问题,那就是:君主制的泥潭。而这种体制下的监管失灵与卑躬屈膝以及迎合献媚才是不治与无治的根本。

也是在今天,当台湾的百万民众走向街头反腐倒扁的时候,又让在座的各位见证了和平静坐“嘉年华”般温情反腐的新模式,不得不令人感叹这一文明的进步与理性的发展下的又一束暂新的曙光。让斗争来得不妨再游戏些,不妨再诗意点儿吧!

当“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成为一种迫切所需时,学术的力量就弱之又弱了,正像易先生本人所说的那样:“一个新制度的建立决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时间的甚至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看来,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曹操”似的实干家,而非是文人相轻的百般叫骂。在张艺谋以华丽的《英雄》的巨作来展现帝王君权之威慑起,至今电视机里满频道皆是长辫子与黄马褂的乱窜之景之时,易中天能于侃侃而谈中注入“德治”与“法治”的利刃之锋芒,并且又是如此的成功,将一种思考化作万般春风细雨,洒向华夏一片春绿,无论形式还是方式都不能不让人佩服与敬重,我自喜爱这种滋养,我期待着下集尽快出版,我喜爱这种方向的引领与指向,也希望它能在它本应的土壤中自由成长。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2024《三国演义》读后感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希望这本"《三国演义》读后感"的分享对您的学习能够起到帮助的作用。这本书的口碑非常好,它是一本备受赞誉的作品。读完之后,最好能够突出一点来描述感受,深入挖掘书中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如何将书中的感悟借助文字描绘出来呢?我们的网站欢迎您访问,这里汇集了丰富的内容供您选阅!...

  • w
    三国演义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2-28

    编辑通过在网络上搜索,找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三国演义读后感”。当我们阅读作品时,应该更加投入其中。读后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它能够让我们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启示。希望这些软技能能够为你的职业生涯增添色彩!...

  • w
    三国演义读后感推荐

    发布时间:2023-11-24

    优秀的读后感有以下几个值得学习的优点:首先,优秀的读后感需要有真实的感受和情感。通过读书,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思考,这些感受可以通过读后感的表达来传递给读者。通过真实的情感,读后感可以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其次,优秀的读后感需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思考。每个人对同一本书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 w
    三国演义读后感19篇

    发布时间:2024-04-12

    读完一本名著后,总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写19篇读后感,把自己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刚拿起这本书,我便被里面的情节与人物所深深吸引。  《三国演义》主要...

  • w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

    发布时间:2023-10-24

      重拾《三国演义》,眼前便是一段艰涩的记忆:就是我手中的这本书吧,曾几何时带着迷惘的我从小学走过初中。因为并不全是白话文,从前的我并不能完全看懂,却还是被它左右。而现在,再次翻开封页,看到尘封已久的稚嫩的我的大名,心中如同看完过《三国演义》后一般的感慨。  高中再翻过《三国演义》,果然是不一样了呢...

  • w
    三国演义读后感13篇

    发布时间:2023-11-14

    下面的主题是“三国演义读后感”,这是好工具范文网为你搜集整理的内容。在仔细阅读之后,或多或少地会在心中产生一些新的感悟。为了记录阅读过程,我们可以写下读书笔记,那么如何写出一篇专业的作品读后感呢?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 w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24-01-08

    篇一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

  • w
    《三国演义》读后感收藏11篇

    发布时间:2024-03-03

    你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吗?作品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富足。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为您提供好工具范文网准备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请大家认真阅读下列信息!...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