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马说教案14篇

马说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3-09

马说教案14篇

2024-03-09 10:18:07

【#实用文# #马说教案14篇#】这篇文章主要是关于“马说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感谢您的支持欢迎您参阅本文。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马说教案(篇1)

设置依据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3.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释,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收集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教师导学: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a、 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二度备课:这一节课我们再来谈谈韩愈这一匹千里马的故事。轻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里的千里马有何特征。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概括:这里的千里马跑得快吃得多。千里马是如此神骏,而且又食量惊人,让我们非常神往,很想见见千里马。但这篇文章却给我们讲述了千里马的种种遭遇。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节反思:这一环节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我在这里略去了翻译课文,其实在这一步中我就会穿插着让学生来翻译课文。而且这些学生找出来的句子都是重点句,在翻译上面学生更能掌握。事实上效果也比以往的直接翻译课文要好。

三、重点研读

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师导学: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二度备课;千里马有千里之能却不能被人发现,即“千里马”没能遇上“伯乐”,这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PPT介绍作者情况。韩愈唐代人,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享“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有《昌黎先生集》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二十五岁考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为文明白通畅,语言新颖,说理透辟,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寄托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

马说教案(篇2)

教学内容《马说》

教学

设计人

教学

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策略

重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2课时

教法教具朗读教学法 讨论点拨法 延伸拓展法

师 生 双 边 教 学 活 动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引入 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学生回忆背诵课文。

二预设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文体简介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教师朗读。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3)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 翻译课文。(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三、合作探讨,深层探究

1.齐读课文。

2.思考:(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及句读。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学生研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23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马说教案(篇3)

【教学思路】

1、知识教学点:

⑴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⑵ 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⑴ 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⑵ 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想】

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中国,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作者介绍。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二、正音

学生听课文朗读,给生字注音, 划出通假字。

三、学生初读课文,试领会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3、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4、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 (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

2、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⑷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⑹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⑴ 同桌间互相听读。

⑵ 指名学生朗读。

⑶ 全班学生齐读。

六、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4、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七、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八、课堂练习及中考链接

九、课外阅读

十、 迁移讨论

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的素质”

十一、布置作业

马说教案(篇4)

目标:

1.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点: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尽量做到当堂成诵。(建议:疏通全文请限于疑难词句,学生理解就行,不必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自行设计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教师补充:“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课文录音后通读课文,疏通全文 :

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多音。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体现杜郎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加以指导。)

总结一字多义、通假字、重要词语的含义 ()1、解释下列一字多义 能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②安求其能千里: ( )

食①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 )

②食不饱 : ( )

尽①或尽粟一石 :( )

②而不能尽其材 :( )

其:

①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③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之

①只于奴隶人之手(的)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

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2、解释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吗” 四、师生互动,初步探究本课

1.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2.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五、课堂作业:教师自定

六、课后作业: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自定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回读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千里马和常马一样都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回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

(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2)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段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1)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3)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回读第三自然段。

三 拓展探究问题(也可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提出):

1.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 (语速较缓,语意中透出些惋惜之情。) 6、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愚妄。 7、对此韩愈表达了他强烈的遣责,是哪一句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五 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六 课堂作业:教师自定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语文学习手册》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马说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应该很好完成课本

探究练习一。(师应该指出:机会是靠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靠别人施舍的。)

马说教案(篇5)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不同诗歌体裁的韵律美,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诗句的内容,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

一、朗读《马诗》,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韵律。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1.解释加点字并注音;

2.标注出这首诗的节奏;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后世称“李昌谷”。李贺是中唐最具天赋的诗人,有着积极用世的政治态度,却终生未参加科举考试。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ー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之称,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27岁就去世了,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呕心沥血,用才华横溢的诗笔,筑成一个神奇瑰丽的世界。这些诗歌中以“马”为题或谈到“马”的诗歌有80多首,占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可见李贺对于“马”有一种情有独钟的喜爱。他的《马诗二十三首》是历来写马之作中的经典,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马”为题写作的组诗。清人王琦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或惜,大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者,而意初不在马矣。”李贺写作马時并非只是为了描绘马的外形,更多的是借马来表达对在位者的赞美、讽刺,对他人或配身世的悲叹或怜惜之情。

品读《马诗》,思考:

1. 品读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2.诗歌前两句所用的比喻手法,有什么妙处?

3.品读后两句,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自学指导:金络脑,快走……)

4.说说你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理解。

(自学指导:(1)概括两句诗的内容;(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你觉得作者借马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指导:一、体会诗人感情一要紧扣文章内容;二、根据诗人生平经历)

(1)大漠沙如雪, 。

A.《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B.《春日》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C.《过故人庄》的首联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颔联两句是描写山村

风光的名向,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运用了由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景物。

D.《马诗》前两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

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能的霜雪。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马说教案(篇6)

[教学目的]

一、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二、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五寨到小河头只有1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请翻开课本《马说》。(大屏幕显示)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 唐)或(韩愈文选)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注释】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 辱:辱没,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顿。 5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因此 8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 于:在。 10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马夫 11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枥:马棚、马厩 12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 称:著称 13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食,吃。 15 或:有时,或许 16 能:可以 17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 其:指千里马,代词。 21 是:这样,指示代词。 22 能:才能。 23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 且:犹,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样。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 之:代词,指千里马。 3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确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饲”,喂。 35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鸣:马叫, 38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40 临:面对 41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长处。

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1)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2)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3)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4)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5)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6)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4.学生齐读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

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五、课堂总结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马说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助读: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掌握:名、时、地、评、作)

2.关于“说”的文体知识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一词多义 马之千里者 安求其能千里也 而伯乐不常有 之 策之不以其道 其其真无马邪 而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执策而临之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食马者:   ②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邪:“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我找到的重点词语解释:

六、整体感知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么样的?千里马受到哪些不公正待遇?

2.食马者的.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马说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 “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马说》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文

(板书) : 人才论文

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3、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听课文录音

要求:明确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低沉缓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虚词吗?

虚词:而、之、以、也

(4)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板书) :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师强调:强调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说明伯乐知千里马。

(板书) : 伯乐 知 千里马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低沉缓慢

(8)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9)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愤怒谴责。急促、迅猛、高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

①虚词:而、之、也、其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 喂

才美不外见 通“现” 表现

(4)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教师:如果才美外现了,称为什么马?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外现 名马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马也。)

(板书) : 食马者 不知 千里马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对于食马者的做法,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愤怒谴责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9)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讽)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试试看

①虚词:而、之、以、也、其、策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 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 表示疑问 相当“吗”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①“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②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第二段提出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在食马者眼中就无马了。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无马

③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呜呼!其真无马邪?

④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⑤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揭露“食马者”“不知马”。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6)朗读本段的语气应该怎样? 深刻嘲讽

(7)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8)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五、三读课文,理解寓意、品味意境

1、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如果不是,他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不是,

“千里马”比喻人才; (板书)

“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圣明的君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难遇)

“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作者韩愈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3、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控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愤慨,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教师指出(托物寓意)板书

4、你认为十一个“不”字表达出什么语气?

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

5、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6、每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7、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节奏分明、把握停连,力求准确流畅。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也字,读出痛惜、愤怒、嘲讽的语气。

六、扩展延伸

我相信大家人人都是千里马,假如你是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面对难就业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老师寄语: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能马马虎虎,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板书设计:

马说 (人才论)

韩愈

马说教案(篇9)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理解作者托物寓意,以马喻人的写法;培养文言语感,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朗读训练与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实及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2、体会作者是怎样以马喻人表达思想感情的。

1、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2、理解作者是怎样托物寓意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看看韩愈又是怎样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教师板书课题:马说 韩愈)

二、回顾文学常识。

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有关的文学常识。【播放 课件--作者简介(填空)】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韩愈(768~824) 唐 代诗人、 文学 家。字 退之 。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 郡望昌黎 ,世称 韩昌黎 。谥号“文”,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 韩柳 ”。他们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最有名,有“ 文起八代之衰 ”美誉(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好。希望大家能熟记于心。那么,谁能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标题--马说?

生:“马说”即“说马”,说是古代一种文学体裁。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跟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的说,是一个意思。

师:很好。【教师结合课件说明】“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说说马、谈谈马的问题。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我们学过的《爱莲说》,就是--说莲可爱。爱莲,即爱君子之德。又如,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捕蛇者说》,就是--说说捕蛇者的事,柳宗元借说捕蛇者的不幸经历,揭露赋税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老百姓不堪其苦。那么,韩愈借说马的事来说什么呢?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三、音读,读顺文。

师:同学们昨天进行了预习,相信大家预习得都很充分,下面老师想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生读课文】

师:诵读的第一要求是:读准。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做到不添字、不落字。谁能帮刚才读的同学订正一下字音?

相信同学们在读音方面应该没什么问题了,下面请大家听听录音,拿起笔把文中停顿稍长的地方做个记号。【课件--点击链接】

点拨:“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中间要停顿。 “呜呼”前停顿较长。

师:很好。现在大家齐读一遍,大声读,注意读音与节奏。老师谓同学们配上音乐。

四、义读,读通文。

师:读得真好。其实学习文言文最难的地方就是疏通文意。那老师先把课堂交给大家,根据以前我们积累的一些文言知识,还有大屏幕上的注解,自己疏通一下课文,有疑难的词句做上记号,等下我们解决。(点击课件)(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就近组合,看看自己的疑难能不能在学习小组里面解决。(组内解疑)

大家没了疑问,那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策”、“食”、“其”三个字在这篇文章中有几种不同的用法,你们能给老师说明一下吗?(说后屏幕出示)

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把课文翻译一下。(学生翻译)请同学们一起翻译一下课文。

五、研读,读懂文。

师:学习文言文,了解课文大意,进一步体会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是很重要的,直接牵涉到下一个环节能否准确、恰当地理解课文。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全文,看屏幕,思考以下问题。(要求:用原句回答)

六、品读,领悟文。

1、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师:正是这些不知马者、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才造成了千里马被埋没。《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毛遂自荐,可惜不得重用。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

点拨:不难看出,本文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任,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境遇的描叙表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叫托物寓意。那作者从中传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师:韩愈在写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对饲马者的谴责,是不是?那我们能不能把作者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呢?现在我就要请同学来读一读啦!哪位同学能把这种心情,这种感情读出来?谁敢于接受挑战?推荐一下吧。试一试。可以挑一段,也可以整篇读。

讨论:在韩愈那个时代,没有伯乐,那在我们这个时代,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该怎么办?

师:同学们对作者的思想,对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封建社会埋没了不知多少人才,同学们也学过相关的文章,回忆一下,你知道哪些像韩愈一样被埋没的人才?还记得表达这种怀才不遇思想的词句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欲为圣明除弊事”的韩愈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许多的人才,想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事,无奈社会-黑暗,多次被贬,结局凄惨。 在韩愈他们那个时代,没有伯乐,那在我们这个时代,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该怎么办?请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件)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马说》中作者愤怒地谴责和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所造成的千里马被埋没现象。

同学们也处于被教育、被选拔的时期,请谈谈你对现代教育选拔人才的看法,写一个片段的小作文(300-400字)。

马说教案(篇10)

教学依据:

1.这两篇课文都是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基本篇目,都是课内讲读课文,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讲解法。

2.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理解相关文言字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设想:

1.重视朗读,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疏通字词,一课时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课时,把朗读、背诵单列成一课时,疏通字词、积累文言字词用一课时;也可用四课时,两篇课文的分析各用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1“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奇巧而言辩。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序”恳切而意长。

二、朗读:

1.正音:

祗zhǐ骈pián兹zī矧shěn尽粟一石sùdàn董邵南shào槽枥cáolì慕义强仁qiǎng恶知wū感慨kǎi

3.自由读。

5.齐读。

三、疏通字词:

四、积累文言字词,做好字词积累卡片: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2.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

其真无马邪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

安陵君其许寡人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吾知其必有合也夫以子之不遇时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篇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二、分析《马说》: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4.第二节“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别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节韩愈托董生办哪两件事?

四、拓展训练:

马说教案(篇11)

(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而、虽、之、以、食、是、见、等、安、策、临、其。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感受千里马的不幸遭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2、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1、读准下列字音,教师课上检查。

2、阅读课文,查字典,查资料,看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1、作家、作品简介。

韩愈(768—842),字退子,南阳(现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文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导语。

本文以“千里马”为题,通过千里马的命运,阐述了封建社会中大量人才得不到赏识这一现象,表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那么,到底怎样将千里马的命运与人才的命运相联系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板书)。

3、解题。

《马说》是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4、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乐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面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宵。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理解全文大意。

1、学习课文第1段。

(1)学习课文第1段。

(2)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既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3)学生逐句读、译。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面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指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知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齐读第1段。

2、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因为马才能、本领特殊,所以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一天能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5)齐读第2段。

3、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

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4)齐读第3段。

4、讨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马说教案(篇12)

1..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四,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关于字词方面,《马说》一文,课下注释已经较为详尽,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讲文中没给注释的,而学生又提出不懂的。有的学生不会看注释,那是方法上的问题,要在学习中培养。但是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马说》篇幅不长,当然是整体解决字词。建议言用25分钟,文用15分钟。

字词可以让学生先预习,对照课文中的注解,自行翻译,然后划记好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上课的时候提出来,这样比较轻松一点,字词也能落实下去。

关键在后面,如何把文章的深层的内涵讲清楚,可以先让学生提问,然后老师归纳问题,在学生提问基础上去解决文章疑难,可能比老师的牵着走更好,关键在老师的引导,如此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出来了。

马说教案(篇13)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马说教案(篇14)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2 结合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字里行间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虚词,实词,品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释义。

1、了解文体及作者。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释义。

先提问学生对文体的.掌握和对作者的了解,学生互相补充,师明确。(多媒体播放)

说,也称杂说,是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的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出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一)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我们再请同学轮流读课文,看谁读得准确,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如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纠正。

1、指名学生读课文,有错即停。

祇辱于( zhǐ ) 骈死于( pián ) 槽枥 ( cáo )( lì ) 一食或

尽粟一石 ( shí ) ( sù )(dàn ) 食马者( sì ) 才美不外见( xiàn )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 其真无马邪( yé )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且声音洪亮、流畅。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小组间合作交流,疏通文意,如有难点,先标注,稍后大家一起解决。

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最后再连起来整句翻译。

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译读课文,有难点的小组间交流解决,教师巡视,了教学情。

1、指名译讲:指名学生先译讲,发现错误,其余同学帮忙更正,如还是不正确,老师更正。

掌握下列词语:

故虽有名马:即使 祇辱于:只是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是马也:这 才美不外见:才能;见通“现”,表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面对 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3、鼓励学生梳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知识,师生共同学习。

1、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2、指名学生上黑板解答。

3、师生点评纠正。

1、背诵课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爱莲说教案12篇

    发布时间:2024-05-01

    爱莲说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出示莲花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 w
    马优秀教案9篇

    发布时间:2023-11-22

    需要了解"马优秀教案"的一些信息吗?编辑为您整理了相关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这需要一些思考和心血。教师在备课时务必认真制定教案。希望您在阅读本网页时能够获得丰富的收获!...

  • w
    马美术教案热门

    发布时间:2024-05-22

    马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课件,动画故事视频,幼儿自带月饼。  活动过程:  一、儿歌引出中秋节。  1、播放PPT出示儿歌《小小的船》:  月儿弯弯,像只小...

  • w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发布时间:2024-02-28

    教师应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这是必不可少的。每位老师都需要将教案和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是促进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重要支撑。要想制作出优秀的教案和课件,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和方法呢?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整理了关于“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的相关资讯,供您阅读参考。感谢您宝贵的时间!...

  • w
    马原个人实践报告必备14篇

    发布时间:2023-11-16

    当您使用这份“马原个人实践报告”,您会发现它非常实用,尤其是在个人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写报告。若能写好报告,必将给领导留下有价值且专心致志的印象,并且这样的报告还能被重复使用。那么,如果您是第一次写报告,而不知道如何入手呢?相信本文能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收获,使您能更好地应对这...

  • w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优选9篇

    发布时间:2023-11-07

    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课件。制定完善的教案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更好的互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能算作是好的课件呢?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建议您考虑阅读一下“一匹出色的马教案”。我们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您提供更全面的产品推广和营销方案!...

  • w
    中班教案14篇

    发布时间:2023-10-27

    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中班教案”。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重要工具,每位老师都要认真编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提高和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必备要素。下面提供的信息或许能够对你当前的问题有所帮助!...

  • w
    优秀教案14篇

    发布时间:2024-03-03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设计教案需要结合教师教学风格和特点,大家是不是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好工具范文网编辑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优秀教案”,谢谢您的光临如果您满意的话欢迎加入我们的收藏夹!...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