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不求甚解教案推荐

不求甚解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2-10

不求甚解教案推荐

2024-02-10 15:00:05

【#实用文# #不求甚解教案推荐#】好工具范文网编辑将为您整理一些与“不求甚解教案”相关的重要信息,希望这些知识能够给您以新的启发。良好的教案和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必要准备,因此在编写时不应敷衍了事。只有准备充分的教案,才能为成功的教学打下基础。

不求甚解教案 篇1

单元学习目标

一、体会课文语言犀利、思想辨证、论点明晰的特点。

二、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和辨析,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避免僵化,避免死板。

修辞知识学习

一、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有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语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而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修辞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变换词语次序的办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现象,从而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是指同一个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的情思。如: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语句、引成语等语言材料。如: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照。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还是苍蝇。又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教学时间安排

22、《不求甚解》二课时。

2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时。

2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时。

25、《卖柑者言》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

《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不求甚解》

马南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学习作者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难点: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课文提示

1、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

2、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3、王粲,汉末文学家。

正音正字抠kōu

词语积累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前后贯通观其大略因小失大开卷有益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不求甚解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教学重点: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教学难点:驳论文的反驳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

引导明确: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三、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

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

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诸葛亮能够不求甚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另外,还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

文中的“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跟“不求甚解”很相似。

3、熟读第5、6、7、8段,熟悉文章怎样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

4、作者反驳对方的观点后,提出了什么主张?读课文最后一段,划出正面观点的句子。

5、回头修改课文一开始对方的`话,让它显得合理。

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怎么修改对方的论点才显得合适?(对有的问题可以不求甚解:比如读书)

小结:课文先不急忙反驳对方,而是从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开始,然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事实说明“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反驳对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说法的错误。达到反驳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读课后第三题,明白本文的看法和叶圣陶先生的看法不同。因为他们各代表着儒道两家的读书方法。

五、总结

由此可见:读书方法没有一定之规,主要看自己的习惯和文章内容。本文主要是为了反驳对方而说的一种读书法,不是说凡是书都要用“不求甚解”法来读。

六、拓展训练

学习本文的写法,对你身边的说法进行反驳。比如:谦虚使人进步。

不求甚解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过程与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展示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二、自学过程:

1、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3、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缺陷。

三、交流展示,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 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四、当堂训练: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板书设计:

谈读书

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不同的读、“3结合”

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第二课时

一、展示学习目标: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自学过程:(一)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二)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表明态度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三、展示交流讨论: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四、当堂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补充内容:

(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韦编三绝、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

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 谈读书

“不求甚解”含义:读书要虚心; 读书的正确目的—怡情、

读书的方法不咬文嚼字; 傅彩和长才;

读书的方法——

举例5、6段:反面——正面 读书的益处——

对比论证

不求甚解教案 篇4

目的:

1、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

2、掌握反驳的方法;

3、体会“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重点:

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掌握反驳的方法

难点:

归纳知识性杂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对什么观点提出了质疑,作者对这个问题是什么态度?

三、自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第四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举有关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学生自由提问。

五、阅读《阅读文选》中的《燕山夜话》三则,思考:

1、《不要秘诀的秘诀》这个题目,又“不要秘诀”,又介绍“秘诀”,是否矛盾?

2、《欢迎“杂家”》这个题目中的“杂家”为什么要加引号?

3、“学问不可穿凿”,那么,应该怎么样?

六、总结邓拓杂文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 求甚解

形式

(邓拓)知识性杂文 内容

风格

不求甚解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了解驳论方式。

教学重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齐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二、授新: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较论证和道理论证。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立有驳,驳立结合。

三、教师小结:

本文透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不求甚解教案 篇6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xx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二)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 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

不求甚解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精神。

2、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其他】

熟读课文,自学字词;思考“研讨练习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书有千般乐趣,万种读法。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板书课题)那么,对这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大家带着思考来学习《不求甚解》这篇课文。

2、陶渊明在谈到自己读书的快乐体验时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评价这种读书的态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马南写的一篇谈读书的文章,看一看作者对“不求甚解”一词的全新阐释是什么。

二、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点拨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

提问:(学生小组研讨,思考作答)

⑴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一词的含义的?

明确: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⑵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①“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②学生自己探究领悟,结合文章倒数第三和第二段理解回答。

③主要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用了引用名言(说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3、小结文章立意和写法特点(略)。

三、拓展训练(可选做)

1、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⑴“见风使舵”新解

⑵“班门弄斧”辩

⑶“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就大有文章可做。“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辨析并作小结。

2、圈画并熟读文中举例论证的相关句子,说说这些例子论证了什么道理?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例如:文中列举了列宁指导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例子和诸葛亮读书所用的方法,并加以具体的分析,从而论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所包含的精髓和实质意义。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据典型,确凿具体,有很强的说服力。

不求甚解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懂得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要努力追求知识的广博。

2.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3.理解论证思路,了解文艺随笔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导入

不求甚解这个词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只求知道个大概。这个词带有批评和贬义。今天,我们来听听作者邓拓对这个词的理解,看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2.阅读课文

仔细阅读课文,读懂每个句子,勾画疑难。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结合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

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一、领会文章主旨

1.不求甚解的出处。

2.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加上标点并翻译。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包含哪两层意思?据此提炼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即主旨)。(第4段)

主旨:读书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是不是说读书不需要认真,马马虎虎,粗知大意即可?作者在哪一段对此进行了补充论述?

第7段作了补充论述,使论证严密。

二、学习论证方法

1.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观点?

(1)举例论证

A.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说明他读书不虚心,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B.举诸葛亮的例子,论证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是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注意:作者运用举例论证时,是否只是列举事例?第5段的句和第6段的句能否删除?

这些语句紧扣作者观点对事例加以分析论证。写议论文,不可只列举事例。

(2)道理论证

第8段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论证不求甚解的态度。除引用外,仍有分析论证。

三、理解论证思路

1.梳理思路

竖靶子: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

引出处:介绍不求甚解一词的出处。

释新义:正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义。

援例子:举例论证观点。

引语录:引用名家的话论证观点。

结上文:总结全文,重要的书反复读,方能会意。

2.《燕山夜话》的写作

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邓拓

《燕山夜话》是作者(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的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3.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

四、拓展延伸

1.《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

2.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结合你的阅读体会谈一谈。

不求甚解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不求甚解教案 篇10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了解驳论方式。

教学重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齐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二、授新: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较论证和道理论证。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立有驳,驳立结合。

三、教师小结:

本文透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不求甚解教案(二):

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指导学生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教学重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重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初步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介绍文体

1、从平常人们对“不求甚解”的看法导入。

2、题解:不求:不追求。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不求甚解”是陶渊明的一句名言,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

3、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作者介绍

三、检查字词掌握状况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②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作者为什么要说的这样委婉?

五、问题讨论

①“不求甚解”最早是谁说的?那些持批评态度的人是完整地来理解这句话吗?

②“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③想一下子完全读懂所有的书容易吗?那么真正的会意容易吗?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六、小结

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

马南村

作者:原名邓拓,笔名马南村,当代作家,著作有《燕山夜话》。

好读书――(前提)――不求甚解――(要诀)――会意

①要虚心

不求甚解

②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理清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资料。

二、问题讨论

1、列宁为什么要批评普列汉诺夫?这个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对马列主义著作我们就应抱什么态度?

2、这些著作我们读不懂的地方有很多,就要求我们不断努力学习,要怎样才能学得好?

3、诸葛亮是不是这样做的呢?这个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又有什么关系?

4、此处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为什么单单要选这两个例子呢?

5、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较论证和道理论证)

三、学生自主整理结构提纲

四、拓展延伸

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竽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状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能够翻出新意;根据实际状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能够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能够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五、作业1、复习:抄写字词。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结构提纲:

驳立

提出错误观点―引原文阐释关系―揭示正确含义―举例说明―引例子进一步说明

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不求甚解教案(三):

《不求甚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明白“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

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①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课件):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

②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就应虚心学习,完全不就应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证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

3、研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来源;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之后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务必常常反复阅读)。

课件:竖靶子→引来源→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②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必须要清晰,要贴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必须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必须要完整,语言表述必须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必须要明确而清晰地证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4、探究:

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再者,你也能够谈谈你个人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理解。

课件:名人的读书观

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5、拓展训练: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状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能够翻出新意;根据实际状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能够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③“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能够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6、作业:

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②在拓展练习中找一个相关的词,仿照本篇课文,写一篇小作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不求甚解教案

    发布时间:2023-12-28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教案课件的内容需要老师自行完善。制定教案需要老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对于写教案课件,您可能会有一些疑问。不过,好工具范文网已经根据您的需求找到了一篇适合的“不求甚解教案”文章。建议您多关注我们网站的最新资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 w
    不求甚解教案6篇

    发布时间:2023-11-03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 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

  • w
    不求甚解课件14篇

    发布时间:2023-11-2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

  • w
    不求上进的句子

    发布时间:2024-02-03

    “一个安逸的环境,是扼杀一个人进取动力的最好毒药。”我们将向您提供有关“不求上进的句子”的一切所需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说着简单的话。好的句子像是一股暖流,能够温暖我们的心灵。,你有特别喜欢又有影响力的句子吗?...

  • w
    田径教案推荐

    发布时间:2023-11-21

    教师在开课前需要充分准备本学期的教案和课件,现在开始准备也不晚。足够的备课时间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更出色的教案。这篇名为“田径教案”的文章,我精心设计,希望可以给您带来惊喜。建议您保存这个链接以便将来阅读!...

  • w
    安全教案课件推荐

    发布时间:2023-11-30

    教学目标:1、通过读新闻、讲故事等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2、使同学们了解发生森林火灾时的一般特征。初步学会防护森林火灾的安全意识。从小养成爱森林、爱自然的好习惯。3、知道森林防火的重要性,要爱护森林。4、尝试根据学校、家庭环境,学习设计森林防火措施。5、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知道发生火...

  • w
    a的书写教案推荐

    发布时间:2024-01-03

    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a的书写教案”内容,阅读本文是您锻炼自我思考和沟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在学生反应中得出结论。...

  • w
    中班身体教案推荐

    发布时间:2023-12-21

    中班身体教案是教师上课前做的准备工作,如果不仔细思考就随便写的话,教师们就需要引起注意了。只有紧密结合教学实践的教案和课件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中班身体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