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经典

培根读书笔记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1-06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经典

2024-01-06 11:54:16

【#实用文#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经典#】编辑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为您展示这篇“培根随笔读书笔记”。对于学生而言,写作是家常便饭,它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除了华丽的辞藻之外,明确的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写作文时,有哪些关键点需要注意呢?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1】

作为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培根随笔》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哲学与文学相交织的魅力。在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中,我总会不断地审视自身——好像看着一面明镜,将自己纯粹地映现出来;我又总能寻找到共鸣之处,或是一词,亦或是一句。慢慢地,渐至佳境,便能感受到培根深刻的思维的力量,它能启迪后辈,映射历史,甚至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当我在阅读《论复仇》时,我深深地沉思于"当然,采取报复行为只能使你与对手平起平坐,而原谅敌人,将使你比敌人高出一筹"这句话中。这是何等广阔的胸襟啊!报复的最终目的,往往不是伤害他人,而是让敌人感到后悔莫及。既然如此,复仇有何必要?事情已经发生,时间无法返回,情势无法逆转,不如选择原谅,让这种无息的报复敲响敌人的警钟,效果或许倍加于蛮力报复。而在背后放冷箭的,定是一些恶毒狡诈的人。

有一个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这就是宽容的力量,胜于复仇,化解心结,对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启迪。

审视自己,在他人犯错时,是否会追根不放,过于苛刻?是否三思后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斟酌过后,告诉自己,原谅他吧,他一定会明白他的过失的,若此,足矣。

培根在《论作伪与掩饰》中明确地把自我掩饰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秘而不宣、缄默不语和保守秘密,也就是不让别人有机会看出或推测出他的为人。第二类,是消极地掩饰,故意露出某些端倪和迹象,掩盖自己真正为人。而第三类,便是作伪,主动骗人,故意装出与他为人相反的行为。然而在实际行动中,这三类之间好像没有明确的界线。这是因为我们熟练地掌握了自我掩饰的方法,使得我们能在情况发生时运筹帷幄地处理。然而,这并非是好事。第一类人,永远无法敞开心扉,他人也就无法进入到他的内心中。这一类人往往沉默寡言,这使得他们在生活当中没有真正的朋友,没有相互信任的人,在工作上也没有合作的人。他们的人生也就不充实了。第二类人和第三类人其实是同一个目的,只是手段不同罢了。他们可能会遭到他人的怀疑,甚至不满、排挤。

在生活中,出于工作需要,出于隐私的保留,出于形象的塑造,我们往往都要掩饰。而掩饰总是暂时的,在时间的变革下,总会不攻自灭。而要在这方面做到万无一失,要养成保守秘密的习惯,在涉及名誉和观点方面开诚布公,但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轻易撒谎。

书中还有一些语句让我产生了共鸣:的确,美德犹如檀香,经燃烧或轧碾而释放更多的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暴露邪恶,厄运最能彰显美德。人的本性往往藏在内心深处,人们总是本能地隐藏在心,绝不将其透露。然而再密的墙也有缝隙,在遇到事情时,一个人的善恶总会露出蛛丝马迹。往往,厄运才会让人暴露本性,因为我们在厄运面前,会被迫遵循最简单的生存法则,忘掉表面的浮沉。在这个时候,人的本性就很容易暴露出来,开始撕夺抢占。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一些人相互谦让,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美德才会被彰显,这是最纯粹、最真实的美德。同样,在幸运来临时,认得自私心占有欲会愈加膨胀,邪恶也就暴露出来了。

不要因为表面的光辉而忘记深处的永恒,就像在旅途时要牢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从审视自己,再到产生共鸣,最后学会改正,培根教会我和后人的,是思想,是哲学,实实在在的,更是怎么样做一个"人"。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2】

篇一: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这本书工有“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对于这本书我也有许多的感触,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认真读完一本书。

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错过。人生在世就会得使你的生命有意义,所以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然而我还有另一种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来的。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是茅于轼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义;“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应该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能力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所以,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篇二:培根随笔读后感

幸运并非没有诸多恐惧的灾殃,厄运也不是没有安慰和希望。谈厄运

开头的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它选自《培根随笔》,这本书是一部很好的名著,虽不是小说,但内涵比小说反映得更加直接,更加突出,毫不含蓄,而且,每篇的`篇幅都较短,为什么?

培根曾在《谈快捷》一文中说:“冗长而玄妙的讲话不利与快捷,就像长袍拖裙不利于赛跑一样。”所以培根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摆明事实,讲清道理,摈弃那种空洞、肤浅、繁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练、沉稳有力,几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层见叠出。

此书共收录了58篇文章,众多精彩的文章中,我最喜爱的,就是此文开头的《谈厄运》。在这篇文章中,培根将幸运与厄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如果奇迹就是统摄自然,那么它们大多在厄运中出现。”“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揭露恶行,而厄运则能发现美德。”这,便是培根的思想,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如培根所言,如果一个人,他的人生如通向天堂的大道,由金子铺路,周围都是没有刺的、开得姿态盎然的鲜花,溢满馨香,可这些,却都是由“幸运”所造就的,那他的人生,将了无意义。同样,他的人生,也是由金子铺路,鲜花萦绕,但是,在此之前,他已翻越了刀山,横跨了火海,虽伤痕累累,几乎体无完肤,但他所拥有的金子,更闪耀,他所拥有的鲜花,更诱人!那是因为,上帝在给予他厄运的同时,还赠送了一份礼物坚忍,可前一个人,却只有幸运,没有赠品,偶尔的礼物,就是节制,全然不敌坚忍,更加有英雄的气概!

话说回来,幸运并非都是美妙,有时候,我们都是在经历了一些困苦才获得它,就像刺绣,正面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图画,而反面,却是五彩线条无规律交错成图,并未赢得人们的欢心。

而厄运也并非都是可怕,前文已述,上帝还赠送了坚忍,同时还有安慰、希望,所以,不要害怕厄运,也许,它能带给你,更多的美丽。

犹记得小升初之际,我天天都优哉游哉,因为是高校子弟,根本不愁上不了好学校,所以,天天看着同学们拼了命地学,心里一点也不着急,就这样,我顺利上了一所每个学生都眼红的好学校,这也算是“幸运”吧!这件事甚至成了我炫耀的资源!

而现在,我面临中考,面临考高中的压力,试卷、分数、作业……很多很多的东西,压在我的肩膀上,砸在我的胸口上,盖在我的鼻子上,使我呼吸困难,有时,连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都成了奢望,可同学们却不这么累,那是因为,他们早已经历过这种痛苦,对他们而言,这只不过又是一次毕业,可对我却不一样,少时少了这份必要的磨难,使我现在,要比人家加倍地辛苦,加倍地累!这,又怎能不算是对我的“厄运”呢?

“厄运”之后,也许,我就会更加理解“厄运造就的美德是坚忍”这句话了。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3】

【导语】《培根随笔》是弗兰西斯·培根创作的随笔作品,它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怀疑有意义时,你就提前做好了准备,不爱伤害。

当这种猜测是不合理的,你可以避免误解的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论美》篇。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

世上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不要抱怨你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比美丽更重要。只有把美的外表和美德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闪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

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而忽略了内在的美。他们虽然美丽,但由于缺乏美丽的修养,不值得称赞。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

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4】

但对作者的'看法我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我对自私的人感觉非常讨厌,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考虑,自私对人们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情。

一个人如果自私,他就会不由自主的以自己为中心,喜欢让什么事情都围着自己一给人转,巴不得成为地球,让月亮也为着自己转。如果他想用得到一切,他自身必须有这样的实力,这就可以成为一种动力,促使他不断变强,不断变成自己想要的那样。

一个自私的人,他或许或是一名爱国者,自私的人一般把自己的东西看得很重,认为自己的东西不允许任何人去侵犯,这样的话,对于自己国家的国土,他不会允许他人去侵犯,自己会拼命守护,成为一名爱国者.

更多相关的培根随笔读书笔记推荐: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大全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900字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摘抄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5】

睿智的人在许多事上都有与常人不同的见解。培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近,我读了他所著的《培根随笔》一书,对于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为哲学和文学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本《培根随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首先,在观念和视角上它具有独到之处。对于死亡,培根告诉人们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坚定执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面对日趋严重的宗教冲突,他希望人们能以和平为本,对血腥的战乱说“不”。

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读过这本《培根随笔》的话,就不会让巴以冲突日益恶化了。对于生活中的艰难挫折,他总是把它们当做上天给予人的磨砺白己的机会。他相信不懈的努力总能将厄运变成好运。面对许多人的迷信和盲从,他大胆提倡无神论,希望他们用理智和亲情战胜心中的专制统治等等。

就好比一位登山运动员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顶,就定能攀上顶峰。正如培根先生一样,他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社会中的不良风气,用理智从根源上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显然是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在此书中我还学到了思考及看待事物的方法,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应看到不利的一面。

不仅如此,我还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虚伪的,而应该是坦诚的。虚伪的假面具只会使这个世界变得黑暗,而只有真城的桥梁才能将人心与人心连在一起。

《培根随笔》一书集合了培根先生一生的思想精髓,读起来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话。我想:我应该在今后的日子里,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以及我身边的人,把培根老先生作为我的榜样,做一个坚定执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人。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6】

读了《培根随笔》这本书课外书后,我觉得它使我懂得了许多哲理,让我看到了培根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是啊,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确实如此—每天关注着自己外貌之美,对于自己的内在漠不关心,就出现了很多漂亮的女生却脏话连篇,让人觉得很没教养,很不稳重的情况了,正如培根所说:“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儿难以保存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得不肯定,《培根随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7】

嫉妒,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就像古人说的一样:嫉妒从不休假。嫉妒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无论是权贵、百姓。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所以说,嫉妒无处不在人们身上体现。 “嫉妒亦是最卑劣最堕落的一种感情,因此它是魔鬼的固有属性,魔鬼就是那个趁黑夜在麦田里撒稗种的妒忌者:而就像一直所发生的那样,妒忌也总是在暗中施展诡计,偷偷损害像麦黍之类的天下良物。”即使如此,但人还是不可避免的拥有妒忌这一情感,而且是每一个人都有。但既然如此,人还是有成功与失败之分。为什么呢?

善用嫉妒,这就是人之区别。难以抑制自己对别人的妒忌的人,就是《培根随笔集》中的魔鬼,在社会中难以自立,人人避而远之。请问,那这人即使有才能又能怎样呢?最终还不是失败。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一样。周瑜可能还幸运一些,起码他才能是有所施展的。但是最终还是因为自己难以抑制的嫉妒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感叹而不治身亡。 然而,那些善用嫉妒的人,抑制着不断膨胀的嫉妒,转化为动力,不是很好吗?成功属于那些能抑制自我的人。

人并没有十全十美的,嫉妒之心人人皆有。只要嫉妒之心不用于奸邪之事,用作自我激励,那有什么可让人瞧不起的。所以我们要把握生命,控制嫉妒之心,努力奋斗,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我们而改变,人生会因我们而绚丽多彩。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8】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提到他,大家都会想到《培根随笔》。上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这本书共有《论友谊》、《论求知》、《论真理》、《论家庭》…… 语言简洁,短短一小篇就让人受益匪浅,联系了生活实际,与我们息息相关。

我喜欢的有两篇。我觉得,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是友谊,所以我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十分精湛,令人折服。《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友谊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培根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

另一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没人能说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在他写的《论美》中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与内在美。世界上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不错,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颜色指五官相貌,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正如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生命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人活着不能虚度年华,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错过。人得使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那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很多人都在畏惧死亡。如果你的人生很充实、很美好,"死"算得上什么呢?你会觉得人生很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个众所皆知的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应该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被感动,甚至为她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占尽了上风。畏惧什么呢?我们不如她?我们能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所以,挑战是不可避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把握生命,努力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就像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活着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3-10-28

    今天小编向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活着读书笔记”的精彩文章,我们希望您能从我们的网站中获得有益的信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方便。我读了《活着读书笔记》这本书,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深深地触动了我。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应该写下读后感。...

  • w
    穷人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4-03-18

    下面是我们为您精心挑选的“穷人读书笔记”,作品是作者写的,让人读得酣畅淋漓,欲罢不能。 写读后感要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希望此文能给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w
    童年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4-04-02

    童年,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有些人的童年是快乐的,有些人的童年是哀伤的;有些人的童年是美好的,有些人的童年是悲惨的。它有着自在的玩耍,有着严厉的训斥,有着无边的幻想,还有有趣有枯燥的学习。这固然是我们的童年,却不知前人的童年怎样。想要了解别人的童年,最好的方式便是阅读。这倒应了高尔基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

  • w
    简爱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4-03-26

    在本文中好工具范文网小编将分享一些与“简爱读书笔记”相关的内容,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让更多人受益。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仔细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内心中也多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看完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是非常有必要的。...

  • w
    《复活》读书笔记经典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03-04

    看名著看的是种内在的精华,如果你深入了这本书里面,其实会发觉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里面。阅读下载是种精神的享受,是灵魂的升华。对于名著尤其如此,希望大家多学习,多多阅读下载名著,对自己提高修养都很有帮助!《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

  • w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经典

    发布时间:2023-12-17

    好工具范文网特别推荐您去读一读“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读后感书名是一部让人非常感动的作品,他的作者{作者人名}令人尊敬。通过读这本书,对自己今后的学业及生活的感触做一个简单的记录,如何写出作品的优秀读后感呢?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项目更新!...

  • w
    牛虻读书笔记汇集

    发布时间:2024-01-05

    让我们一起探索“牛虻读书笔记”的奥秘,请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话题。阅读的价值在于质疑,质疑可以带来新的启示。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地我们能够打破底线,并取得成就。当我翻开手中的这本作品时,内心涌起了强烈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抽出一点时间,整理一篇读后感,用以总结书中所领悟到的道理。...

  • w
    《复活》读书笔记汇集

    发布时间:2024-02-04

    前段时间,我一口气读完了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深有感受。《复活》一开始,便展开了对沙皇俄国是非颠倒的司法制度的猛烈揭露和无情彻底的批判,认为俄国已是一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已经完全腐朽的社会。《复活》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主要的是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玛丝洛娃...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