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等比数列教案

等比数列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2-02

等比数列教案

2023-12-02 14:10:03

等比数列教案 篇1

所以Sn = a1+a1*q^1+...+a1*q^(n-1) (1)

qSn =a1*q^1+a1q^2+...+a1*q^n (2)

(1)-(2)注意(1)式的第一项不变。

把(1)式的第二项减去(2)式的第一项。

把(1)式的第三项减去(2)式的第二项。

以此类推,把(1)式的第n项减去(2)式的第n-1项。

(2)式的.第n项不变,这叫错位相减,其目的就是消去这此公共项。

即Sn =a1(1-q^n)/(1-q)。

①若 m、n、p、q∈N*,且m+n=p+q,则am*an=ap*aq;

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 k项之和仍成zhi等比数列.

“G是a、b的等比中项”dao“G^2=ab(G≠0)”.

③若(a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1,(bn)也是等比数列,公比是q2,则

(a2n),(a3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1^2,q1^3…

(can),c是常数,(an*bn),(an/b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1,q1q2,q1/q2。

(5) 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Sn=A1(1-q^n)/(1-q)=A1(q^n-1)/(q-1)=(A1q^n)/(q-1)-A1/(q-1)

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6)由于首项为a1,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的通向公式可以写成an*q/a1=q^n,它的指数函数y=a^x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可以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来研究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章“数列”第六节的内容,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2.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刻性和严谨性。

4.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一些所谓不可理解的事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型,主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采用启发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按照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1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人能否向富人借钱?

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直觉认为穷人可以向富人借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得出:

穷人30天借到的钱:(万元)

穷人需要还的钱:?

2.学生探究,解决情境

(2)教师紧接着把如何求?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①若用公比2乘以上面等式的两边,得到

若②式减去①式,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分) ≈1073(万元) > 465(万元)

由此得出穷人不能向富人借钱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很显然的事,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解决情境问题: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可以消去了,得到: ≈1073(万元) > 465(万元) 。老师强调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 学的信心,同时也为推导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提供了方法。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为,公比为q,如何求它的前n项和?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

方法:错位相减法

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

在学生推导完成之后,我再问:由得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4.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探究1.求和

探究2.求等比数列的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方法1: 观察、发现:.

方法2:此等比数列的连续项从第5项到第10项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探究3:求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5.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 数学思想: (1)分类讨论 (2)方程思想

3.数学方法: 错位相减法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6.当堂检测

(1)口答:

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中

若,则________,若,则________

若=3,=81,求q及 ,

若 ,求及q.

(2)判断是非:

① ( )

② ( )

③若③且,则

( )

【设计意图】对公式的再认识,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及结构特征,识记公式,并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7.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必做: P30习题 1—3 A组 第1题,

选作题1:求的前n项和

(2)思考题:能否用其他方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设计意图】布置弹性作业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通过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展示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形成学习能力。

六、教学设计说明

1.情境设置生活化.

本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到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采用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问题探究活动化.

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习成果,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3.辨析质疑结构化.

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平、快”填空和判断是非练习.通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模块,优化知识体系。

4.巩固提高梯度化.

例题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教科书中的例题改编而成,并进行适当的变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5.思路拓广数学化.

从整理知识提升到强化方法,由课内巩固延伸到课外思考,变“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使数学学习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作业布置弹性化.

通过布置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

学生的根据高二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中,案例是基础,使学生感知教材;公式为关键,使学生理解教材;练习为应用,使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分组小讨论并充分运用直观完整的板书和计算机课件等教辅用具、手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也培养了

思维能力。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公式推导、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亮点之处: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

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特别是在例3中,教师针对题目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提示,让学生去尝试着解题。张漫同学的板书详尽,将思路方法概括表述出来,过程完整。只是结果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给予指出,同时也个结果错误也是学生经常犯的。

等比数列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学生认知角度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严谨。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

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1,2,22,.....,263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讨1:,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对不对?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这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我们知道,

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关系而求出sn呢?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又有,能否联想到等比定理从而求出sn呢?

设计意图: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这其实就是关于的一个递推式,递推数列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5、变式训练,深化认识

首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题,再请学生上台来幻灯演示他们的解答,其它同学进行评价,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6、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设计意图: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该题有意培养学生对含有参数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7、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8、故事结束,首尾呼应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84×1019粒,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米、厚8米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

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

9、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必做:P129练习1、2、3、4

选作:

(2)"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这首中国古诗的答案是多少?

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四、教法分析

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通过三种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等比定理:回归定义,自然朴实。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精讲一题,发散一串的变式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

等比数列教案 篇4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积极动脑的学习作风,在数学观念上增强应用意识,在个性品质上培养学习兴趣。

本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简单应用,其解决办法是归纳、类比。

本节难点是对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紧扣定义,另外,灵活应用定义、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

①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②营造*的教学氛围,把握好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③力求反馈的全面性、及时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思维动起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的调控。④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把结果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类比得出结果,老师点评,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⑤以启迪思维为核心,启发有度,留有余地,导而弗牵,牵而弗达。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4)等差中项:如果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说明: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类比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用熟知的等差数列内容来分散本节课的难点。

本章引言中关于在国际象棋棋盘各格子里放麦粒的问题中,各个格子的麦粒数依次是:

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为进一步理解定义,给出下面的问题:

判定以下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写出公比q,若不是,说出理由,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2,—4,—8…

—1,2,—4,8…

—1,—1,—1,—1…

1,0,1,0…

提出问题:(1)公比q能否为零?为什么?首项a1呢?

(2)公比q=1时是什么数列?

(3)q>0是递增数列吗?q

说明:通过师生问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另外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强烈*。

让学生回顾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推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说明:学生从方法一中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并从次数中去发现规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回忆等差数列的特点,并类比到等比数列中来,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及将新知识转化到旧知识的能力。方法二是让学生掌握“叠乘”的思路。

等差数列的图像可以看成是直线上一群孤立的点构成的,观察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你能得出什么结果?它的图像如何?

变式2、等比数列{an}中,a2=2,a9=32,求q、

说明:例1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公式并应用于实际,例2及变式是让学生明白,公式中a1,q,n,an四个量中,知道任意三个即可求另一个。并从这些题中掌握等比数列运算中常规的消元方法。

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猜测等比数列的性质,然后引导推证。

例4(见教材例3)已知数列{an}、{bn}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an·bn}是等比数列。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

等比数列教案 篇5

【WWw.jht868.cOM】

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笔者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以导学案为媒介,预习、思考、讨论,在课上大胆交流,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是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的片段。

导学案设计:

阅读教材第55页,如果你想求解“国际象棋棋盘中放多少麦粒”这个问题,会不会真的乘方去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可是考察我们智慧的一件法宝。很多同学通过看书,恐怕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就回答以下问题,自己体验一下,看有什么收获。

问题2: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公式有何特征?能否把该种思想类比到等比数列当中?

课堂实录:

教师:大家都在课下,对等比数列求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预习,今天我们就一起交流展示,重新体验伟大公式的发现过程。请有所收获的同学来展示。

学生A边讲边板书:我们已经学习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 ,可以把等比数列前n项和表示为 表示为 ,也就是 ,即 ,整理得 ,当 时, 。把 代入,还可以得到 。

学生A: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中Sn是用量 、 、d和n表示的,所以,我想可不可以用 、 、q和n来表示Sn呢?而 是很容易发现的,也就有了这种推到方法。

学生B:我有另一种推到方法。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推到中用性质消去了 中的中间n-2项,我把Sn改写成 ①的形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比前一项多乘一个q,试图消项,我想到解方程组中的加减消元法,将①中两边同时乘以q,得到 ②,然后用①-②得到 ,后面就和同学甲说的一样了。

教师:乙同学的.推导方法联想了解方程组的思想,很巧妙的消项解题,那么看一看问题三的收获把?

学生陷入深思中,也有同学开始小声讨论,教师不急于说出结果,知识在巡视中对困难学生进行点播。

学生D:我发现了。结果中有一部分数列呈现等比数列的特点,x的次数逐一升高。这种手法跟刚才同学B的推导手法一致,虽然没有消项,但出现等比特点,就可以用公式求解了。分成x=1和 两种情况讨论。

教师:非常好。两位同学的说法结合到一块,就严谨了。那么要想得到这样的结果,Sn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D:Sn中含有等比数列的特点,而且各项的系数中还是等差数列的特点。

教师总结:已知数列 ,如果 ,其中{ }是等差数列,{ }是等比数列,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求解,称这种方法叫做错位相减法。

第一,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是教师指导下得学生再创造的活动。“指导再创造意味着在创造的自由性和满足师生的要求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这个平衡的关键是教师指导的“度”的把握,教师指导的过多,将限制学生的建构活动,而指导的不到位,又无法把学生引导到活动中去。在本节课中,教师以导学案的设问以及课堂中的补充设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是从他们的头脑中产生的,他们是数学的发明者,创造者。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因材施教。对于思维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同学教师要努力给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耐心指导。本节课中,教师在巡视中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同学问题,但仍有个别学生体验不深,如果能够再举几个例子,相信效果会更好。

第三,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习惯。学生的认知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多次交替而逐步发展、完善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了主体性,在交流活动中表现着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反过来促进思维的发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等比数列教案 篇6

一. 教学内容:

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式、通项公式、性质及前n项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要点:

(一)等差数列

1. 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1:

2. 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2:

3. (m, n, p, q ∈N )

5. 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

(1)利用 >0,d

当 ≤0,且 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

(二)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 ① 或 ②

当q=1时, 时,用公式②

2、 是等比数列 不是等比数列

②当q≠-1或k为奇数时, 仍成等比数列

【模拟】

1. 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是2,且前四项的和为1,那么前八项的和为 ( )

A. 15 B. 17 C. 19 D. 21

2. 已知数列{an=3n-2,在数列{an}中取ak2,akn ,… 成等比数列,若k1=2,k2=6,则k4的值 ( )

A. 86 B. 54 C. 160 D. 256

3. 数列A. 750 B. 610 C. 510 D. 505

4.

A. 5 B. 6 C. 7 D. 8

5. 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3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

则这个数列有 ( )

A. 13项 B. 12项 C. 11项 D. 10项

6. 数列 并且 。则数列的第100项为( )

A. C. 7. 在等差数列{ =-15,公差d=3,求数列{ 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等比数列教案 篇7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章“数列”第六节的内容,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刻性和严谨性。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一些所谓不可理解的事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型,主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采用启发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按照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1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人能否向富人借钱?

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直觉认为穷人可以向富人借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得出:

(2)教师紧接着把如何求?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②若②式减去①式,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很显然的事,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解决情境问题: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可以消去了,得到:≈1073(万元)>465(万元)。老师强调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为推导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提供了方法。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为,公比为q,如何求它的前n项和?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探究2.求等比数列的.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方法2:此等比数列的连续项从第5项到第10项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若=3,=81,求q及,若,求及q。

【设计意图】对公式的再认识,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及结构特征,识记公式,并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设计意图】布置弹性作业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本节课通过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展示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形成学习能力。

1.情境设置生活化、

本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到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采用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问题探究活动化.

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习成果,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3.辨析质疑结构化.

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平、快”填空和判断是非练习、通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模块,优化知识体系。

4.巩固提高梯度化.

例题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教科书中的例题改编而成,并进行适当的变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5.思路拓广数学化.

从整理知识提升到强化方法,由课内巩固延伸到课外思考,变“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使数学学习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作业布置弹性化.

通过布置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的根据高二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中,案例是基础,使学生感知教材;公式为关键,使学生理解教材;练习为应用,使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分组小讨论并充分运用直观完整的板书和计算机课件等教辅用具、手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公式推导、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亮点之处: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特别是在例3中,教师针对题目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提示,让学生去尝试着解题。张漫同学的板书详尽,将思路方法概括表述出来,过程完整。只是结果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给予指出,同时也个结果错误也是学生经常犯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数列的课件

    发布时间:2023-11-11

    我们经过精心筛选的这篇文章被赋予了名字“数列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要任务就是要准备好教案课件,而现在正是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为了顺利实施教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须的。建议您把这一页收藏起来,方便随时查看!...

  • w
    体育教案

    发布时间:2023-10-29

    教案课件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工具,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编写课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准确与否可以反映教学的专业水平。为了更好地为您提供帮助,我们编辑了“体育教案”,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解决您所遇到的问题!...

  • w
    咏雪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03

    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大家使用精心挑选出来的这篇“咏雪教案”文章内容详实讲解,让大家可以清楚地理解。虽然下面的内容只能作为参考,请大家仔细阅读。老师会将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和课件中,因此老师在撰写教案时不可以随意对待。然而,在编写教案时,需要充分展示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知识点。...

  • w
    序数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05

    案例背景:在日程生活中,我组织幼儿排队或游戏时都要求幼儿知道自己的位置,可我发现孩子们对序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往往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位置,根据这个发现,我以《幼儿园知道纲要》为先进的理念指导,结合本学期幼儿活动材料,我设计了今天的活动,让孩子们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位置关系,让幼儿体验到数学活动带...

  • w
    篮球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06

    教案课件既是教师工作中的必备工具,也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对待。精心编写好教案课件,有助于避免重要内容被忽视。今天的主题是“篮球教案”,请您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并欢迎您将其保存至收藏夹中!...

  • w
    环形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07

    活动目的:1、对环形排列的物品感兴趣。2、感知周围生活中环形数的现象,了解环形排列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数数,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活动准备:1、教师用:熊猫头饰(一个)、记录表(一张)。2、幼儿用:幼儿收集的水桶、鼓、盆子、盘子、扇子、伞、帽子、轮胎(若干)(上面装饰各种图案...

  • w
    朋友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19

    如果您需要更多相关建议,请参考下面的推荐,我相信您会从这篇文章中学到很多内容。教案和课件是需要老师精心准备的,所以我们的老师需要自己抽时间去完成。新来的教师们需要多花时间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

  • w
    美术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22

    教师们在备课时会根据课本的核心教学内容来整理教案课件,要求我们把每一份教案课件都写得很仔细。教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规划的,想要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教案课件应该如何做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为您整理了以下信息:“美术教案”,我们经过精心设计,将内容呈现在本页上,请您仔细阅读!...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