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集合十三篇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1-15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集合十三篇

2023-11-15 15:24:47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

前几天的民族概论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保罗·胡图是卢旺达一位高档酒店经理,他在1994年的种族冲突中拯救了1000多名难民的生命。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

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开始了。

1994年,在卢旺达发生的这一可怕的种族事件中,近100万人丧生。这场发生在传播高度发达、崇尚民主自由时代的种族清洗,在事发时几乎没有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的任何反应。当terry george2004的作品《hotel rwanda》出现的时候,这场**已经过去了十年。

在这十年中,卢旺达作为一个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要不是《hotel rwanda》的旧事重提,这一人类历史上灭族惨剧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被大多数人遗忘。

和《schindler's list》一样,《hotel rwanda》也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在基加利经营一家由比利时老板控制的四星级酒店。当胡图族武装叛乱分子控制国家政权时,他们开始了针对图西族的民族运动。

因为保罗的妻子是图西族人,所以他尽一切努力保护他的家人不受牵连。但随着局势的发展,联合国维和部队失去了对卢旺达局势的控制,越来越多的图西人聚集在保罗身边。富有同情辛德伟大保罗开始用他的钱来换取这些人的安全,就像当年的辛德勒一样。他把这些人藏在自己的餐馆里,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们的生命。

最后,有1268名图西族人受到他的保护,不被杀害。

对于这样一部历史电影,我们首先要了解电影的背景,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对整部电影的理解。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两侧的内陆国家。其人口由胡图、图西和特瓦三个部族组成。

其中,特瓦族只占全国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说,占卢旺达人口绝大多数的部族是胡图和图西。早在16世纪,图西族人就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

19世纪中叶以来,英、德、比等西方殖民势力纷纷入侵。1890年年卢旺达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16年被又比利时占领。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根据1922的《凡尔赛和约》,国联将起“委托”比利时统治,成为比属卢安达-乌隆迪的一部分。

二站后,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由比利时统治。1960年,比利时同意卢旺达“自治”的要求。1962年7月1日,卢旺达共和国成立。

1994年发生的种族**并不是该国历史上第一次。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卢旺达统治期间运用了很多卑鄙的手段,实行“间接统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图西人统治占人口85%的胡图人,后又利用胡图人反对图西人并统治图西人。

这种方法直接导致了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四次大规模的部落流血冲突。一批又一批图西人被迫逃往邻国。1994年4月6日,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卢旺达**和布隆迪**的客机被火箭弹击落,两国元首丧生。

4月7日,卢旺达空难立即引发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猜疑,他们对彼此杀害**和破坏和平负有责任。自此,卢旺达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一百天之内,大约有一百万人丧生,两百多万难民逃往国外,两百多万**人离开家园。

影片通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的个人行为,真实地再现了10年来发生的人间悲剧。它是艺术的,又是纪实的。特里·乔治毕竟是一位来自西方国家的导演。在记录事件的同时,他也非常关注他的西方同胞。

比如,影片中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负责人、记者和红十字会女工。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地是,除了主人公和他的家庭成员,许多在饭店避难的图西族人被设定成了一种固有模式下的脸谱化形象——无助、弱小、悲伤。导演很同情他们,但在影片中对他们的关注是有限的。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是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导演的镜头中,这是影片对人物刻画明显不足的地方。当然,瑕不掩瑜。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性题材,又涉及到很多人的私人感情,要想把它拍得十全十美也是不可能的。

导演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自己的镜头再现10年来发生的悲剧,让更多不知道真相的人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它是警醒式的,这样的影片自然要充当一种宣传员的角色,它必定要使更多人通过看影片之后思考、汲取教训。上世纪90年代和40年代,我们不能同时说话。更多的国家知道自由和民主的含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被提到。

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同的**还是发生了。这不禁会使看过电影的人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事实上,早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向联合国提交了关于卢旺达可能出现的族裔群体的报告,但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事发后,联合国曾与10多个国家协商出兵卢旺达事宜,也未能成功,从而丧失了防患于未然的机会,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美国控制的联合国在卢旺达的作用令人尴尬。一向自诩为世界警察的美国人,一直在世界各个角落挑起战争,但他们不愿意为不该发生的事情袖手旁观。

而联合国在处理此事的不得力,也不禁让人引发“联合国的存在到底有何用”这样的联想。当然,影片本身缺少这些问题的回答,导演也没打算把《hotel rwanda》拍成一部批判影片。

保罗·鲁塞萨巴吉纳是当年事件的主角,是导演着力刻画的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黑人演员凯尔的歌名。这是千百万人的眼泪。皮尔逊精彩的表演无疑为这个角色增添了不少元素。他带着非洲口音的英语和细腻的表演是这部电影取得巨大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也伴随着他自己的转变,从一开始保护他的家庭,到在水火中拯救成千上万的人。这种转变是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过程,体现了普通人在巨大危机面前的非凡勇气。

历史是沉重的,尤其是带血的历史。《hotel rwanda》再现了历史,它也当然有理由和它表现的那段历史一样,被更多的人铭记。正如由wyclef·jean演唱的片尾曲《million voices》的歌名,这是一百万人血泪的声音。

刘学萍***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2

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 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 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3

《卢旺达饭店》---当世界闭上眼睛时,他却张开了双臂

看过《卢旺达饭店》之后,感触很深,短短几个月,百万条生命荡然无存!当我看到一具尸体躺在路上时,我无法想象胡图人对图西人有多仇恨。

在我浏览了互联网上的卢旺达大屠杀前后,这两个民族之间并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他们说同样的语言,有同样的信仰,两个民族正在通婚。只是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在殖民者无耻的入侵之后,两个民族渐渐被这些势力所激化,进而使矛盾更加尖锐。诸多复杂的原因使两个民族冲突不断,在惨案之前,内战也在持续发生。

这次大屠杀是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次种族灭绝。

从电影中可以看出,胡图族和图西族也是异族通婚、和睦相处的。在正常生活中,他们互不敌视,互不仇恨。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之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胡图总统遇刺后,极端份子通过广播故意煽动民众夸大恐怖气氛。胡图族人民本身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们对所谓的“蟑螂”有那么仇恨吗?

之前还都是邻里朋友,一夜之间彼此就有了血海深仇,要用血的代价来偿还。在金钱的诱惑下,仇恨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把生活当作芥末!嘴里打着民族的口号,对另一个民族的屠杀.

这种无知、无知、麻木,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他们想要的社会被他们摧毁。

电影中那些当时有势力、有能力的人在这种恐怖的血雾中所展示的是无情和背叛,每个人脸上都写着贪婪,都在混乱中谋求自己的利益,彼此在利用。他们暴乱中依然麻木,像那位外国记者所说的:“人们看过这段录像,他们只会说:

‘哦,这太恐怖了’,然后继续他们的晚餐。”没有人去救助他们,他们只会自生自灭。当保罗对那位将军说出威胁的话后,

而保罗的行为与以上那些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在群众的那次发言,“不会有人来救援我们、来干涉我们的事儿了。我们只能靠自己。我知道我们很多人认识海外有影响力的人。你必须联系他们,告诉他们我们的情况,和他们说再见。

但是当你说再见的时候,就像你可以通过电话握住他们的手。让他们感觉到:如果他们放手,你们就将死去。

我们必须让他们蒙羞,这样他们才能帮助我们。”保罗终于知道用贿赂换来的救命稻草是不管用的,人们只能靠自己,去鼓动那些无助的人,让他们有抵抗的勇气。这句话的确打动了我,他一个人拯救了一千多条人命,真的是难得可贵。

历史不会说谎,一些强大的力量使这些国家变的更加落后、破碎和荒凉。这部电影也是对这些力量的伟大讽刺!让更多的人记住历史,卢旺达大屠杀,是全人类的耻辱。

虽然电影不是为教育而制作的,但每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电影都能打动人心。

历史是沉重的,尤其是带血的历史。《卢旺达饭店》再现了历史,它也当然有理由和它表现的那段历史一样,被更多的人铭记。因为这是一百万人血泪的声音。

--------和谐共处、共同繁荣、共同繁荣、相互包容是解决民族矛盾的正确途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4

正沉浸在小崔几年前写的那本家常里短,轻松幽默又不乏认真严肃的《不过如此》时候,看了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再也笑不起来了。小崔在书中谈到的关于日本的那一章节中提到:当人进入到一个群体时代之后,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下,在心理上回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低能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理智水平十分底下的生物。他还提到,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说,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人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本能,便把它发泄到动物身上。与群体狩猎的热情和破坏的本能发泄在他们认为猪狗不如的人的身上。

原来人都是一样的。卢旺达的种族仇恨由来已旧,大致是由西方殖民者所造成。政治利益掩盖下的经济利益驱使野心家要用极端的手段来得到他们认为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媒体成了他的帮凶,被激起热情的民众成了丧失理性*的野兽。这个时候,他们平时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四处乱窜让人讨厌的蟑螂。在这个时候,最无辜就是惨死在反叛者刀下的众多亡魂。他们手无寸铁,无力反抗,他们只有东躲西藏,被人逼成了蟑螂,心中虽然有一丝生的渴望(他们很多人都是被杀害在卢旺达和扎伊尔的边界的湖边)。可是谁来救他们?上帝似乎太忙,屠杀者眼中没有一丝仁慈的光芒,西方的救世主们,依然是高高在上,在他们眼中,卢旺达不过又一次成了奴隶们的竞技场。

保罗最终安全地同他极力保护的人们离开了这个恐怖的家乡,希望、喜悦和哀伤都在他的脸上。我不禁想,上帝的天平永远在倾斜,当今天倾向到保罗身上,那些仍然如惊弓之鸟般逃难的人们呢,谁又来帮他们的忙?保罗的生命并不比其他人的坚强。但他有利用在外国饭店工作机会所学习到的“国际交往惯例”;他会熟练地使用利益交易中换得将军一次又一次的手下留情,他懂得如何让自己和同伴脆弱的生命去博取国外友人的同情从而再让它转成生的希望,他苦苦地抵住这个沙漠绿洲那破烂不堪的,快被暴徒踢破了的大门不让风卷进沙尘。而那些被当作蟑螂给“踩”死的人们呢?那些象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的“图西族x”呢?那些成为蜗牛一样的背着行李行走的难民呢?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求生的本能在驱使他们到处流走。

整个影片都让我都叹息着生命的脆弱,平时以为稳固的家其实随时都可以被人轻而易举的冲破,优美柔软的脖子比不过寒刀上坚硬的线条,外力的倚靠突然之间就化得虚无飘渺。红十字工作人员谈到她眼睁睁看着被杀害的图西族孤儿说,要是她能活着她再也不做图西族人了。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错不在她的民族身份。她甚至不知道一切都已经注定。要想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来生。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上演着剧情雷同的戏码,就连是在号称文明社会的现在。

现代?除了通讯工具的进步,逃跑方式的多样和所能寻求的帮助力量的限制增多以外,事件的本质仍然还是人性*的退化和人伦的流放。难道这就是人的宿命?在影片中,我们可以责怪贪婪-阴-险的胡图族人,可以抱怨冷漠势利的西方国家,甚至怪罪曾经是殖民者帮凶的图西族人。可悲的是,当我试图要超越这些,从人性*中来反思的时候,才发现,人逃不开利益的争夺。无论是殖民者曾经对卢旺达以及整个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奴役,还是二战中与此相似的种族清洗,起因无非是都是人性*的黑暗面所投下的阴影。

不否认,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感动于辛德勒倾家当产去拯救那些在由于他的同胞的威胁下只有微弱气息的犹太人所表现出的清醒无私;也感动于保罗用他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时让我们看到的人性*的坚强高尚;同时还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的家园都丢失的情况下还有人愿意去帮助远到而来的客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但是,所有这些都象是天边乌云的阳光那样渺小,仿佛随时都会给黑色*吞没。难道没办法让黑暗永远都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哭泣,没有逃亡更没有杀戮?当然这不再是电影的任务。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5

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十分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此刻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袭击事件,自杀事件,暴徒威胁劫杀事件等等,可是只是看过后心里明白,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欢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教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我不明白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应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潜力,可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一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样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情绪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可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忙每一个我们能帮忙的人吧!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6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抵制日货,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没一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7

这是一次惨不忍睹的屠杀,发生在两个不同种族之间。没有政府的力量,也没有联合国的援救,任其民兵在全国范围内疯狂地屠杀······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同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起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直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现在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直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希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取代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直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起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同,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爱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直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同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同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应该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可以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间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现在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直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8

听老师介绍电影内容是关于民族冲突谋杀的时候,我不以为意。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谋杀竟是如此震撼着我的心灵。看完这个电影,我的心情万分沉重,这不单单是谋杀,这简直就是一场万劫不复的杀戮。短短的100天,竟然就有100万的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残杀。然而在此之前,我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我一直认为南京大屠杀的30万已经是一个惊天的数字,没想到这来自同一国家的同胞之间的杀戮要残忍好几倍。他们之前可能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但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人见人踩的蟑螂!

我感慨在这种人性泯灭的时刻,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是清醒的,也只有在这样混乱的时刻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英雄。保罗是胡图族,而他的妻子孩子都是图西族,他凭自己的能力保护他的家人已经很不易,但是他不忍看到他的邻居们,那些孩子们惨死在同胞的屠刀下,于是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将他所在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变成图西族人的庇护所,他积极走动于胡图官员和联合国官员之间,使饭店里的人免受杀戮,但是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面对着越来越恶劣的形势,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保罗的力量显得越来越小,在很多情况下他无能为力。

有一次,保罗冒险出行,去为避难者们找寻食物,路上看到的是尸横遍野,返回酒店后他濒于崩溃的边缘,却宁愿独自承受这份死亡的威协与恐惧。那个场面深深刻在我心里,民族间的仇恨到底有多深才能酿成这般悲剧。保罗的恐惧、崩溃并没有打折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他宁愿独自承受的坚强让我更加敬佩这位拯救了千余同胞的英雄。

而让我痛心不已的是这个:当联合国部队进驻酒店,人们欢呼着“我们有救了”相互拥吻时,保罗的笑容却凝固在维和部队军官奥列佛上校将军帽掷地的那一瞬间。他知道了,联合国陪队只是来撤走外国侨民的,甚至连维和部队的士兵都也要撤离,剩下的,只有没有人在乎的“非洲人”。奥列佛上校竟然吐出这样一句令人绞痛的话:“你是黑人,甚至连黑鬼都不是,你只是非洲人。”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民族矛盾,更是一种种族歧视。他们同样都有获得生存的权利,却因为皮肤的颜色让白人如此歧视,活得多么无奈,多么悲哀,多么痛心!

那种根深蒂固于他们心中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忘记了世界上还存在的温暖和美好,他们全部转化成民族仇恨然后拿起屠刀砍向自己的同胞,酿成历史性的惨案。我希望这样的民族事件不再发生。他们为什么不能积极对待民族意识呢?正如我们国家现在一样,可以宽恕,可以平等,可以友爱的相处。整个国家的民族呈现出一种团结向上的气象,也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9

与《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结缘,完全是个巧合。周六,打开音乐播放器,看到歌单:大气磅礴的史诗级音乐,随手点开,伴着音乐沉浸在“拯救世界、星辰大海”的迷梦中,直到翻到一条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评论。是的,当战争只是历史画卷中的一幕,它是壮观、磅礴的,如果深处其中呢,只是杀戮、鲜血淋漓、人间惨剧……

在1994年卢旺达发生了让全人类蒙羞的种族大屠杀,胡图族人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疯狂地屠杀了将近80-100万的图西族,约占整个国家八分之一的人口,影片以此为背景而展开,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如今看来,这部电影也因“真实性””美化问题“而颇受争议,撇开这个问题不谈,我们还是能从中收获良多。

一荒谬的种族仇恨

卢旺达是个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国家,国内主要有两个民族,胡图族占人口85%左右,图西族占人口的15左右。就好比影片中哪位美国摄影师提出的疑问:胡图族和图西族到底有什么区别?区别并不是天生的,就像矛盾也不是天生的一样。在19-20世纪的殖民时代,卢旺达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为了方便统治,特意拉拢肤色比较接近白人对自己比较亲善的图西族人,给予他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的特权,借助他们来通知卢旺达。对于两个种族的区分甚至是非常随意的,比如影片中提到的身高、鼻子的宽度、头颅大大小、肤色的些许差异等等。最后,他们在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胡图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事实上,国际上很多遗留的问题,都是西方殖民者当年留下的祸根。比如卢旺达的种族歧视和冲突、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比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纠结。太多的事情都是那些伪善的殖民者留下的,然后他们拍拍屁股走人,或者重新以调停者裁判者的身份出现,对着他们自己造成的祸事指手画脚,充当救世主的角色。

二苍白的宣言

然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战争爆发,屠杀开始,可怜的几个比利时籍联合国维和士兵只能顾上仅有的几个酒店和难民营,甚至有11个维和士兵被杀,虽然有枪,却不能开枪,维和将军的电话求救,数天的等待,随后等到的只是一个小队的维和官兵,在酒店避难的上千人欢呼雀跃,以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机会,可他们带来的却只是帮助所有联合国官员和所有外国人撤离的命令。

维护和平的漂亮宣言在这里是苍白无力的。

一位美国摄影记者,拼死在外面拍到了种族屠杀的画面,保罗认为画面只要能让世界看到,就会有人来救他们,记着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把这些画面送到全世界,他们会叫到‘Oh my God, it's horrible!'然后他们将继续吃晚饭。”

在撤离的时候,记者勾搭上的图西族女孩哭喊着,希望他可以救自己,此时,这位记者能做的不过是给她留点钱。撤离的那天,下着大雨,摄影记者走向大巴士的时候,酒店的侍者还在后面给他打着伞,他连声说着不要,侍者却坚持。因为即使在那时,他们都还坚持着高级酒店的星级服务,记者无以自容,只能说羞愧两字。

西方人给当地人**,告诉他们什么叫品位,什么叫服务,却没有告诉当地人怎么振兴自己的民族,他们只是用这些来挣钱而已,在生死相关的时候,这些东西却显得如此单薄、可悲。

三自助者天助

保罗对西方的信任无以复加,以至于很多次救人都是找了些可笑借口,而事实是,这些漏洞百出的借口都帮他实现了救人的目的。在酒店里,他曾威胁一位胡图政府**的将军,说美国人一直用卫星在监视;另一次他威胁将军如果不去阻止屠杀,到时候美国人来抓战犯,他将不会替他辩护作证。这些话,将军都选择了相信。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0

昨天看《扫起落叶来过冬》时,书中讲种族大屠杀的事例深深触动了我,于是紧接着看了“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

真的很震撼人地心灵,人真的是很可怕的东西,有哲学家也说过,世间所有万物只有人能做出种族灭绝这种事。看完影片,心久久不能平静。越来越理解平淡才是福。生命真的很脆弱,在**的时代,人命贱如土。我设身处地的想想,觉得在绝境中我并非只有求生的欲望,只求能和最亲的人待在一起,平静地走过最后一段时光。

主人公真的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而且随着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得责任感反而越来越强,最后竟强迫将军回去救家人和难民。

片中红十字会也很让人感动,国际红十字会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让我越发觉得有做无国界医生和红十字会成员的冲动。

当年的布鲁斯威利斯的“太阳滴血”可谓第一部深触我心底的战争片。细想国内的.战争片子,可能是导演的角度不同,最后给我留下的就只有英勇的解放军,很少有侧重战争残酷的(唯一让我感动地“紫日”“战争子午线”,不知道是不是大陆的)。而很多外国片子,恰恰省略了军人这块,而侧重于战争对于人性的影响、直观的展现其残酷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思考。就像中国的历史书只讲了林肯领导南北内战解放黑奴,对于美国发展有很大意义;而林达的书,从美国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角度像我展示的更多是这场战争的不合理性、荼毒了多少生灵,造成了多么不可挽回的悲剧。

时间已晚,此片就不深谈了,该睡了。OMG,我又是最后一个睡觉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1

看完影片后,心情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但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 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 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兽性到人性、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文明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2

看完影片后,心情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但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3

电影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改编的,沉重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所谓的人道主义,再一次质问和平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让我十分感慨的是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力量之强。

之前对于这件发生在我出生之初的历史事件,我并不了解。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所有文章都是持这样一个观点,这场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惨痛的教训,大屠杀这种行文必须否定。可是关于这场大屠杀的起因,观点则是各有不一样。有的是确定大屠杀的最表面原因,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仇恨;有的认为是西方大国借卢旺达的民族进行利益的较量;甚至有的把起因归结于卢旺达人多资源少,生存利益容易冲突的国情。

我认为,在明确反对屠杀种族这种反人类的罪行的立场上去明确起因十分必要。因为仅有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防范事件的重演。人类社会无法一次又一次承受如此沉重的教训,不能一次又一次去用过百万人的生命去唤醒真正的人道保护。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也绝非单一的因素引发的。不能否认,胡图族与图西族长期以来积怨很深,而卢旺达胡图族人总统被杀则成为了导火索。但也不能忽略电影中提到的,胡图族进行种族灭杀期间的武器由法国供给,这也就说明,这场屠杀还涉及强国的利益角逐。当时的卢旺达是授权比利时进行管理的。当然,电影中反映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也是大屠杀的酿成因素之一。联合国决定撤兵的那一刻,我想电影已把那种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关于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有一个议点是维和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的职权。在电影中,维和部队应对胡图族暴动民众的一次又一次攻击,都是不能开枪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规定了“维和部队进行自卫之外不能主动攻击。而维和部队的主要职责是调停战火。我认为这样的维和部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部队应是军队的性质,军队与军队或暴动民众在对峙激烈的前线还有谈判的机会吗。并且部队仅有在自卫时才能主动攻击,换言之,当对方攻击的是他们所保护的对象时,情景危急时也只能是以阻止、停止状态为目的。要明白一但发生起暴动,暴动者的情绪是如此的激动,行为是如此的残暴,维和部队即使再精锐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去阻止暴动吧!所以我觉得得在授权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更多一点的灵活部分。

还有一点我至今想不明白,种族之间的仇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人是群居动物,因地理、文化等产生的种族差异其实都是能被理解的。屠杀犹太人、屠杀图西族人的过程中都是煽动了民族情绪,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这种民族差异。只能说,人都有兽性的一面,当这一面被无限放大,无限鼓励时,它就盖过了理智,完全展现了。

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再观看。我想每一次看都能发掘到新的角度去探索。因为灭绝种族这种恶行实在是违背了太多人类的共同完美愿望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3篇

    发布时间:2024-03-17

    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卢旺达饭店观后感”。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有可供参考的模板吗?观看电视剧和电影是让我们放松大脑的非常好的途径,每个人在观看过一部影片后都会有所感受。 我们可以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感受,电影给我带来深刻的思考,激发了深沉的思维,热烈欢迎您的到来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成为您成...

  • w
    图书馆观后感集合十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21

    观后感通常包括对作品内容的总结和评价,可以写作者的创作手法、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看法。在写观后感时,要注意不要过多展开故事情节,要突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作为有经验的编辑,我特别推荐这篇经典的“图书馆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仔细阅读并写出自己的观后感!...

  • w
    雪豹观后感(集合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3-11-1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雪豹》观后感_1000 字满腔热血铸造男儿英魂,身经百战打造顽强中国。——题记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烈们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现在的我们被偶像剧“征服”,早已忘记那些革命人士为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奉献的一切。其实我也是这样一个人,直到我偶然间...

  • w
    创新观后感集合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03-01

    以下内容是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精心准备的“创新观后感”。作品名中哪些情节让你至今难忘呢?影视剧已经逐渐成为了我们的精神食粮,观看的途中,我们经常会产生自己的感悟。此时心中种种,感慨万千,最是适宜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时,我们要多看、多写、多改正,不断完善自己的文章,请将本文收藏起来以便日后再次参考!...

  • w
    洞观后感(集合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8

    优秀的电影杰作能够为我们开启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观影后常常能够给予我们思想上的新收获。观后感是观众对电影情感和认知的重要反馈方式,撰写观后感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还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带来极大的帮助。对于您正在为作品名的观后感感到困惑吗?接下来编辑将为您介绍《作品名》的观后感,如果您想获取更多信息...

  • w
    爱国影片观后感(集合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3-11-15

    革命影片《小兵张嘎》观后感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有革命先烈流血,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和平社会。谁没有一个美丽的梦?谁没有过快乐的童年?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觉得这是一种幸福吗?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后,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

  • w
    明清观后感集合十一篇

    发布时间:2024-04-11

    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会有很多感悟和体会。观后感是记录这些感受的重要方式。在撰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别人的范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明清观后感 篇1  《大明劫》一上映,各种影评纷至沓来,从历史、人文、朝政、经济、社会各方面大加评说,实际上这些定位都有些不准确。与...

  • w
    电视观后感(集合十篇)

    发布时间:2023-10-29

    编辑为您整理的“电视观后感”或许能够为您提供新的灵感和观后感。如何写出一篇出色的观后感呢?毫无疑问,在观看一部优秀电影后,你一定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我们可以撰写观后感,将那些零星的感悟记录下来。经常写观后感不仅能够提升写作思维,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观影体验。我们将为您提供详尽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