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20
1

狗十三观后感(热门14篇)

狗十三观后感

以下是编辑为您搜集整理的“狗十三观后感”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如何写好观后感呢?撰写观后感可以从原作整体出发,表达个人感想。笔者坚信这篇文章将给您带来深刻启发!

狗十三观后感(篇1)

看了《狗十三》,昨天看了一遍感觉特别的压抑,同情李玩。感觉没有人关心她,大家合伙欺骗,有一个有心机的后妈,一个特别惹人厌的弟弟,以及面对一群死气沉沉的生意人组成的饭局。

站在李玩的角度,感觉这个家庭真是糟透了。

可是仔细想来,这些人中其实没有真正的坏人。爷爷奶奶爱李玩,爸爸也爱她,堂堂是个好姑娘,后妈也没对她做恶。

何帆老师说,读小说要悬置道德判断。看电影也是。我们很容易说谁对谁错,可是带入到各个角色当中,我们也许并不能比他们做的更好。

爸爸有爸爸的无奈,在李玩和新家庭之间要权衡,要面对焦头烂额的工作。对李玩最大的希望就是“懂事”。能有个好成绩就是“骄傲”了。打过女儿扔过狗,也逼过喝酒。可是哪个父亲没有打过骂过或是伤害过孩子呢?为了不伤害李玩,昭昭出生好久之后才在滑冰场让他们见面。

姐姐应该就是李玩的成长版,男朋友喜欢李玩她没有闹,大家换了一只假的爱因斯坦,她选择息事宁人。大家对昭昭一拥而上,姐姐过来安慰。

奶奶几年没有出过门,为了李玩出了家门。是奶奶一拖再拖,没有把昭昭出生的消息说出去。

后妈的位置本身挺尴尬的。一面是自己的家庭,一面是李玩。我想她自然不喜欢李玩,李玩也不喜欢她,李玩是孩子不喜欢就不喜欢,她是大人,就要给李玩送礼,给姐姐送礼。她是有怨气的,狗咬了昭昭之后,她让爸爸把狗送狗肉馆,虽然恶毒,却也情有可原,父母总是舐犊情深的,就像爸爸一手把高放拍在墙壁上一样。

爷爷给孙子取名“昭昭”,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思是贤者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让别人明白。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今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说今天的人自己都没有明白却想让别人明白。也许大家的不和谐,都来自于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想法。

影片是站在李玩的视角去拍的,唤起了我很多童年不好的回忆。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就是从昭昭、李玩、姐姐、爸爸妈妈再到爷爷奶奶的过程。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才能活的坦然吧。

影片描述了一个青春女孩李玩的成长历程,在物质条件方面,李玩衣食无忧,但在精神层面,她一直备受煎熬。父母离异后,父母都对她很不关心,甚至填报志愿也要顺从父亲的意志,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生活上除了父亲偶尔开点空头支票,大部分时间都是李玩一个人独处。

李玩寄居在爷爷奶奶家,也找不到可以产生思想共鸣的人。爷爷表示,李玩的名字取得不好,随便取的,给孙子取名的时候可要好好起名。在典型的中国式教育环境中,长辈在物质条件上无条件满足、百般溺爱,在生活条件不错的家庭中更是如此,只要开口都能满足,而在精神情感方面则是肆无顾忌地百般践踏,从来没有将子女视作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而是当做自己的附属品。

在长辈眼中,小孩子有什么想法并不重要,甚至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重...

查看详情>>
2

狗十三观后感推荐

狗十三观后感

我们在影片中可以体会到心灵的净土,这时我们可以写下一篇观后感,记录我们从作品中领悟到的道理和思想。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亮点和问题。作品名中的哪些情节让你至今难以忘怀呢?请阅读以下为您收集的“狗十三观后感”相关内容,如果这篇内容对你有帮助,请收藏起来!

狗十三观后感(篇1)

这是一部来自生活的电影,看似平凡,却极其残酷和心碎。

作为一部青春片,它非常与众不同:色调、影像都是灰暗的;人物的命运是悲惨的;最后看似一个大团圆结局——女孩“成长”了,全家关于叛逆女孩与宠物狗的羁绊“解除”了,但所有观众的心却疼痛了起来。

然后我们开始回溯自己的青春,并开始感同身受——我们每一个人,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成为了大人眼中的“懂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损失和改变了多少?而这一切,又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电影中有很多段落,拍得非常内敛,却触动人心。

比如女孩英语考了95分,本来很开心,父亲却突然把她带到冰场,指着一个小男孩说:他是一个弟弟,并拉着他们一起去庆祝生日,宴会上,大家都围在一起唱生日歌,女孩被挤到角落,仿佛是个局外人。

弟弟把姐姐小狗惹怒,狗疯叫,爸爸打它,女孩蹲下身安抚,然后默默的就哭了,与其说她是在心疼狗,不如说是对自己的同情。在某种程度上,她就像这只小狗,不被关心,不被重视,被鄙视和欺负。

之后狗咬伤弟弟,后母让爸爸将狗送到狗肉市场,女孩苦苦哀求却无济于事。后来女孩获得物理比赛一等奖,爸爸特别高兴,说不管什么要求都满足她。女孩要求知道那条狗被送到**去了,父亲把女孩带到一个流浪狗收容所去寻找,但那条狗已经不绝食了。

即便如此,女孩还是在车上对爸爸说了声“谢谢”。这句“谢谢”真像一把刀子——你把我的狗送走,现在它死了,我还要说“谢谢”,谢谢你的不杀之恩!

包括在接下来的庆祝活动中,我父亲的朋友亲切地为女孩点了狗肉。全家人都知道女孩刚刚经历了什么,但没有人说话,所以看着女孩。最终女孩还是微笑着说:谢谢叔叔,并“懂事”的吃了狗肉。

天啊,这也太残忍了!简直是把牙嚼碎了往肚子里咽!

还有最后,当女孩和表姐在大马路上看到一条与“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狗时,表姐冲过去询问,女孩却陷入沉默,当表姐问她为什么不把狗要回来,女孩却说:“我刚才好怕那只狗扑过来,幸好没有。”可走进胡同,女孩就哭了,她多么委屈呀!

那明明就是她最初的“爱因斯坦”,可她已经再没有能力要回它、收留它、养护它,因为她深深的知道,她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如果“懂事”要以失去纯真、失去自我为代价,我宁可孩子们永远都不要“懂事”!

但这是我们社会大多数家庭的故事。很多家长总是单方面强调孩子要听话懂事。他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管他们的感受和内心的真实要求。

本片对于“女孩父亲”这一类家长也给予了客观的还原与冷静的批判。

从某种程度上说,女孩的父亲虽然不是一个完美的父母,但总体上是好的。他知道照顾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代价,但他摆脱不了中...

查看详情>>